十二怒汉观后感
十二怒汉观后感(精选21篇)

十二怒汉观后感十二怒汉观后感(精选21篇)十二怒汉观后感篇1《十二怒汉》这部电影,它是一部黑白电影,虽说它没有斑斓色彩,却深深让我震撼。
场景很简单,一个会议室里,一张长方形的会议桌,一台开不动的电扇,十二个男人,另加一个看守人,门被反锁,天气闷热,窗外乌云密布,暴风雨即将来临。
电影里98%的场景就是那间会议室,没有华丽辉煌的场面,没有美丽动人的景观,没有年轻帅气的偶像,甚至没有句剩余的废话,只有12个穿着西装衬衣,汗流浃背的男人,当一部杰出的电影只有这些的时候,那么剩的就是精湛的演技和深刻的台词了。
没有外部因素干扰,所有推动剧情发展的只是人物性格,经历和观念上的冲突和矛盾了。
十二个男人,从事不同的职业,有着不同的经历,带着不同的性格,怀着不同的理念素不相识,从未谋面,在一个阴沉的下午,聚在一间屋子里,在法律面前决定着一个18岁男孩的生与死,这在其中的是一个人心里,这是一件十分简单的事,证据确凿,只要达成一致,这男孩有罪,便成了。
然而8号评审员却举起了反对的手。
正是因为有了反对者,这个小男孩才会有重生的机会。
每个人都享有发言的权利,而且有捍卫自己的这种权利。
十二怒汉观后感篇2打开电影《十二怒汉》,这一次我的心很静。
这是一部黑白电影,场景很简单,一个会议室里,一张长方形的会议桌,一台开不动的风扇,十二个男人,另加一个守门人,门被反锁,天气闷热,窗外乌云密布,暴风雨即将来临。
十二个男人,从事不同的职业,有着不同的经历,带着不同的性格,怀着不同的理念,素不相识,从未谋面,在一个阴沉的下午,聚在一间屋子里,在法律面前决定着一个18岁男孩的生与死。
这在其中的十一个人心里,本是一件十分十分简单的事,证据凿凿,只要达成一致,这男孩有罪,便成了。
然而8号评审员却举起了反对的手,你问他你认为这男孩无罪?他说不明白。
这男孩有罪?他说不明白。
但,他说,起码我们不能这么轻易地草率地让一个人去死,因为这是一个生命,我们不是要证明这个孩子没有杀人,我们只是无法确切地证明这个孩子杀了人。
十二怒汉观后感

十二怒汉观后感1957年的《十二怒汉》是导演西德尼·吕美特的处女作,由亨利·方达主演,是一部以陪审团为主角的法庭戏,是探讨美国陪审员制度和法律正义的经典之作。
下面是店铺向各位推荐的十二怒汉观后感,希望各位能有所收获!十二怒汉观后感篇一十二怒汉讲的是12位陪审员在一起最后商定是否要将犯罪嫌疑人,即那个可怜的小男孩送上断头台。
电影中一开始只有一个人公开表示反对意见,其他人全部赞同,他们或多或少的存在个人主观情绪,只有一个人很冷静,客观的看待整个事件,从中发现了可疑的地方,然后一直坚持自己的观点,毕竟那是一条生命,不能够如此草率。
整个电影就是一场沟通戏、谈判戏,它给我们带来的对谈判的启示:谈判者要始终保持深沉、冷静,关键时候适当让步,谈判者要善于信息交流和思想沟通,要重视非语言沟通。
同时也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深刻道理:那就是当你决定一个人生死的时候,再多的审慎都不为过,在人性面前,法律可能并不再是唯一的标尺。
当你决定一个人生死的时候再多的审慎都不为过!导演把所有的故事都局限在一间小屋之内,中间只穿插一小段在洗手间的对话。
这也可以说是导演的高明之处:局限有多大,人类的故事就可以有多精彩。
人类的精彩正是在特定的局限之下才展现无遗,如果非要我用一个词来描述《十二怒汉》,我将不吝自己的赞誉,用“精彩绝伦”一词来形容它。
无论是从法律上还是从人性方面,它都带给人们心灵上的震撼,第一次看时,一边笑一边看,感觉美国80年代的法律就是如此的让人感动,震撼。
相反当时的中国可能远远落后于美国,所以一个国家的法律往往会体现一个国家的民主,甚至决定一个国家兴盛衰败,所以要想真正的发展一个国家,必须努力健全国家的法律,同时要不断发展个人对问题的思考,遇到事情要冷静,谨慎,不能凭主观意识,当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时更要有理性,这也是一个现代人必须要基本要求。
在一场惊心动魄的辩论之后,案件结束了。
这些以前素昧平生的陪审员走出法院大门,分道扬镳,各谋自己以后的平静生活。
《十二怒汉》观后感

《十二怒汉》观后感《十二怒汉》观后感3篇当品味完一部影视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领悟呢?为此就要认真思考观后感如何写了。
快来参考观后感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十二怒汉》观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十二怒汉》观后感1《十二怒汉》一部经典的美国黑白电影,讲述了一个在贫民窟中长大的男孩被指控谋杀生父,案件的旁观者和凶器均以呈堂铁证如山,而担任此案陪审团的12个人要于案件结案前在陪审团休息室里讨论案情,而讨论结果必须要一致通过才能正式结案的故事,进一步折射出美国陪审员制度、法律正义及对生命的尊重的问题。
在美国司法制度中,陪审团制度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美国绝大多数的案件都是由陪审团参与审理的,同时,其陪审员都是通过从最普通的民众中随机抽样产生的,因而陪审团制度可以说是体现民主政治的作用,维护法律的公平正义的重要制度,制衡司法独断与专横,保障公民自由、民主发挥作用。
在影片中,按照法律程序,必须是一致的意见、也就是12对0的表决结果才会被法庭所采纳,不是“少数服从多数”,而是本着“宁可错放一万,不可枉杀一人”的理念,让这次漫长但激烈的辩论有其进行的必要性。
而陪审团作为相对公平的第三方,理应秉着理性、公平、客观的态度去思考、分析案例,负责地履行其职责。
但来自不同行业、不同社会阅历的十二个人,在最初的投票里有人凭借自己的主观臆断果断地定下结论、有人虽然认真思索做决定但太过于依赖证据,甚至有人漫不经心、为尽快结束辩论看球赛而随意定决,只有8号陪审员,即使所有的证据都指向青年,即使顶着1比11的压力,他仍然提出自己的疑惑,坚持己见,孤军奋战,力求说服其他的陪审员,只因他知这是他们的陪审员职责,他们的投票决定着一条生命的存在或消灭。
而后随着意见不同讨论,涉及到隐私、自尊、良知、原则、种族……讨论者内心那个活生生的人这才一点一点被剥出呈现。
在辩论、反击、争吵、甚至攻击中,他们渐渐“原形毕露”,这才是一个个真实的人,十二个“怒汉”的“怒”,也正是“血性”所在。
《十二怒汉》观后有感心得五篇精选

《十二怒汉》观后有感心得五篇精选《十二怒汉》观后有感心得一再一次被法的精神所触动,震撼。
法是什么?法是公平,以及公平的可能。
法是民主,以及民主的可能。
法是即使只有一个人认为他是无罪,那么就要慎重的再讨论再思考,并且保护这样的质疑和讨论。
这样才是对生命的尊重。
其实,抛开教育、环境、社会这些因素不说,人本性都是差不多的,懒惰、偏见、贪婪.中国人是这样,美国人也是这样。
当12个陪审团聚集在一起的时候,有的人想着早点去看球,随便举手表决一下就结束无聊的讨论,反正结果如何都不会影响自己的生活。
有的人则是一开始就带着对贫民窟孩子的偏见在叫嚣着,似乎那些贫民窟的孩子都跟老鼠一样。
有的人则是完全没有主见,谁有理就听谁的。
当然也有人是正义的,也有人仔细的分析,不放过一丝一毫的细节。
我想说的是,其实这几类人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是有的。
你去中国一些贴吧论坛去看看就知道了,有些人偏执的要死,什么都看不过眼。
有的很无知,把稻草当人参。
有的很虚伪,明明不知道什么是CPI还在那里凑啊凑的。
当然也有很多很有见地很有看法的声音。
在我们这样的一个国家,其实最不缺乏的就是声音和意见。
那我们和美国的差距到底在哪里?在对法的理解。
在美国,法的第一要素是公平。
其次是正义。
没有公平的正义不是真正的正义,正义首先必须是公平的。
"辛普森杀妻"案往往成为国内法学家指责欧美法系有失正义的最好例子,总是认为案子最终的获胜只不过是"富人"的胜利。
但是最终打动陪审团的并不是辛普森的美元,无论陪审团做出什么样的决定,他们最终的酬劳都只有三美元。
是因为警方在调查案件的时候,没有获得许可就搜查辛普森的家,在无第三方在场的情况下,就取证。
这看似是为了提高办事效率,实际上在陪审团和法官看来这是对司法公正的践踏。
而在中国,法的第一要素不是公平和正义,而是权威。
谁敢于挑战权威,谁就要受到法的制裁。
从汉高祖的约法三章到大清律,再到现在纷繁复杂的各项法案。
《十二怒汉》观后感

《十二怒汉》观后感《十二怒汉》犹如一场激烈的思想交锋与人性的深度洞察之旅,在观影之后,那一个个角色鲜明的陪审员形象以及他们之间针锋相对的讨论场景,如同烙印般深深印刻在脑海中,引发了对公正、偏见以及群体决策等诸多重要议题的深刻反思。
影片以一个看似简单明了的弑父案件为开端,在法庭上,检方提供的证据似乎确凿无疑,被告是一个来自贫民窟的少年,有目击证人看到他杀人,还有所谓的凶器等。
基于这些证据,十一名陪审员在最初的讨论中几乎都认定被告有罪,他们急于结束讨论,去奔赴自己的生活,或球赛,或工作。
然而,有一位陪审员,即八号陪审员,他却提出了“合理怀疑”。
他并非一开始就断定被告无罪,而是认为在如此重大的关乎生死的案件上,应该慎重地探讨每一个细节,不能仅凭表面证据就仓促定罪。
从八号陪审员开始,不同性格和背景的陪审员们逐渐展现出各自的观点与态度。
其中,三号陪审员是最为固执己见的。
他自身与儿子的矛盾经历使他对被告产生了强烈的偏见,他在整个讨论过程中始终坚持被告有罪,并且情绪激动,常常以自己的主观感受来反驳他人的合理质疑。
例如,当其他陪审员对证人的证词提出疑问时,他却置若罔闻,只是一味地强调自己的看法,这种因个人经历而产生的偏见严重影响了他客观公正地判断案件的能力。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九号陪审员,他是一位老者,他凭借着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敏锐的观察力,在讨论中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
他注意到了一些被其他陪审员忽视的细节,比如证人可能因为自身的利益或者视力问题而提供了不实证词,他的冷静分析和理性阐述为案件的重新审视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在整个讨论过程中,陪审员们对证据的逐一剖析是影片的核心看点。
他们重新审视了那把所谓的凶器,发现这把刀并非独一无二,在被告所在的街区很可能存在相似的刀具,这就削弱了凶器作为关键证据的说服力。
对于目击证人的证词,他们通过模拟现场、分析证人的位置和当时的环境等方式,发现证人存在看到的只是模糊影像而误判的可能性。
十二怒汉观后感三千字

十二怒汉观后感三千字篇一十二怒汉观后感《十二怒汉》这部电影,真的让我感触颇深。
也许在很多人看来,这就是一场简单的陪审团讨论,但对我来说,它展现的是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多样。
影片一开始,那闷热的房间就让我觉得压抑。
十二个性格迥异的男人,要决定一个男孩的生死,这可不是闹着玩的!我一开始就在想,这能行吗?也许有人会觉得,不就是个陪审团嘛,走个形式罢了。
可随着剧情的推进,我发现我大错特错了。
那个一开始就坚决认为男孩有罪的家伙,简直就是顽固不化!他那副笃定的样子,真让我气不打一处来。
我就在心里问自己:“他凭啥这么肯定?难道就不能多想想?”不过反过来一想,可能他在生活中就是个死脑筋的人,也许他曾经受过啥刺激,所以才这么偏激。
再说那个一直保持冷静,努力引导大家理性思考的八号陪审员,我觉得他简直就是英雄!他面对那么多的质疑和反对,还能坚持自己的观点,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啊!我不禁自问,如果我在那样的情况下,能像他一样吗?可能我早就被别人的气势给压下去了。
电影里的场景,虽然简单,但是却特别真实。
那激烈的争吵,那紧张的气氛,让我仿佛身临其境。
我觉得自己就像是那第十二个怒汉,心里也跟着七上八下的。
这电影让我想到了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很多时候不也是这样吗?轻易地就下了结论,不愿意多去思考一下。
也许我们觉得无所谓,可对于被评判的人来说,那可能就是生死攸关的大事啊!我觉得这部电影真的是太棒了,它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弱点和光辉,也让我反思了自己的行为和想法。
难道我们就不能多一些耐心,多一些思考吗?难道我们就不能尊重每个人的生命和权利吗?这一路的观影体验,真好!篇二十二怒汉观后感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十二怒汉》这部牛掰的电影,那可真是让我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啥滋味都有!一开始,我还以为这就是个普普通通的法律故事,能有啥特别的?可看着看着,我发现自己完全错了。
那十二个陪审员,就像十二个不同的世界碰撞在了一起。
你看那个急脾气的老兄,一点就着,好像全世界都得顺着他的想法来。
《十二怒汉》观后感

《十二怒汉》观后感《十二怒汉》观后感4篇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总结呢?需要写一篇观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观后感呢?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十二怒汉》观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十二怒汉》观后感1昨天熬夜看完了《十二怒汉》,很有感触。
影片讲述的是陪审团十二个男人对一个素昧平生的十八岁犯罪嫌疑人最终认定否有罪的故事。
影片设计的精巧让人折服。
故事发生在一个法院陪审团的讨论室里,故事时间也就一个多小时。
在一个暴风雨来临前的傍晚,来自不同地方不同身份的十二个男人聚集在这里,由于异常闷热,陪审团的十二个男人都打算尽快把案子了结,好去忙各自的事情。
故事一开始,其他人都显得很懒散,唯独一个人站在窗边陷入沉思,他是一位建筑师,尽管证据都证明那个嫌疑犯有罪,但是他认为一旦这十二个人一致认定有罪,那么这个十八岁的男孩就将被送上电椅,一个年轻而鲜活的生命就这样消逝,毕竟这男孩才十八岁。
他认为,这里面肯定有不合理的地方。
为更有效率完成认定任务,有人建议投票,如果意见一致,大家就可以回家,但只要有一个人不同意,那么就必须好好讨论,仔细研究直到最后意见统一为止。
第一轮投票,只有一个人认为那个男孩是无罪的,而那个人就是那位建筑师,其他人都用自己的道理企图说服建筑师,而富有戏剧性的是,这个认为犯罪嫌疑人无罪的建筑师并没有被其他人说服。
他提出自己的质疑,并且有些人认为他的质疑还很合理。
在他的不断强调和推理解释后,越来越多的人认同他的观点,对所有指证提出了自己的质疑和看法。
最终,这十二个人都达成一致的意见——指控不成立,这个十八岁的犯罪嫌疑人无罪,应当当庭释放。
这部电影之所以被奉为经典,我认为原因有四点:一、主题影片表达的主题是对生命的尊重。
这个被控告杀死他父亲的十八岁男孩,出生贫民窟,性格粗暴,没有文化,甚至连最基本的英语语法都不懂,可以算是社会的人x渣。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作为公民也享有公平的权利。
《独立宣言》中说:“人生而平等,生命是人最基本的权利。
法学生十二怒汉观后感

法学生十二怒汉观后感篇一法学生十二怒汉观后感《十二怒汉》这部电影,可真把我给震住了!我觉得吧,这片子简直就是法律和人性的一场大碰撞。
刚开始看的时候,我心想,不就是十二个大老爷们在那讨论一个案子嘛,能有多精彩?嘿,结果还真让我大跌眼镜!这十二个家伙,来自不同的背景,有着不同的脾气,凑在一块儿那叫一个热闹。
里面有个大叔,那叫一个固执,死活就认定那个孩子有罪。
我当时就忍不住想,大哥,你咋就这么死脑筋呢?也许他就是被自己的偏见给蒙住了眼。
还有个大哥,一开始不怎么说话,后来慢慢发表自己的看法,那逻辑,那分析,我都忍不住给他点赞。
这让我想到我们法学生,有时候就得像他这样,沉得住气,关键时刻能拿出有说服力的观点。
咱法学生看这片子,感受可能和别人不太一样。
比如说,我们会更关注里面的证据是否充分,推理是否合理。
看着他们争论的样子,我就在想,这法庭之外的讨论,不也像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吗?每个人都在为自己心中的“正义”而战。
我觉得吧,这部电影可能告诉我们,法律不是冷冰冰的条文,而是要有人性的温度。
不能随便就给一个人定罪,得把事儿弄清楚了,这才对得起法律的尊严。
也许有人会说,这不过是一部电影,能有那么大的影响?我可不这么认为!它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作为法学生,我们肩上的担子可不轻啊!我们得有敏锐的洞察力,还得有坚定的信念,不能被外界的声音轻易左右。
这一路看下来,我收获满满,真心觉得这片子值得反复品味。
你们觉得呢?篇二法学生十二怒汉观后感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十二怒汉》这部让人深思的电影。
刚看开头,我还真没抱多大期望,就想着随便看看呗。
可看着看着,我就被深深吸引进去了。
那十二个陪审员,就像十二个性格迥异的“怪咖”。
有的急脾气,有的慢性子,有的理智冷静,有的感性冲动。
他们围坐在一起讨论案子的时候,那场面,简直比菜市场还热闹!特别是那个一直坚持无罪的陪审员,我真佩服他的勇气和坚持。
他不断地提出疑问,挑战大家的固有想法。
我就在想,要是我在那样的场合,我敢不敢像他一样?也许我会害怕被孤立,不敢说出自己的想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二怒汉观后感
之前就有老师推荐看我们看这部影片《十二怒汉》,但是我一直没去看。
直到这次老师组织看《十二怒汉》我才认真的把它看了。
看完后就有同学感慨说:“这部电影只有学法律的人才会从始至终看完呐!”的确,整部电影就是在一间房间里上演的十二个男人的同台戏。
看似有点无聊,其实不然,认真看下来,仿佛是在看一部侦探片,在开始你并不知道案情,随着电影一步一步的展开,自然而然我们就能对整个案件有了较大的认识。
看完电影之后,我觉得这部电影的确值得一看,这部电影对于我们学法学的人来说有极大的教育意义。
这部电影围绕一个纽约青年被指控杀死自己的父亲,法庭有确凿的证据及目击证人,青年人被判死刑已经看似很明显,影片直接进入由十二位陪审员对此案在休息室讨论这位青年是否犯罪的阶段。
对这部影片我想简单谈谈以下几点感触。
一、少数与多数人的斗争
当十二个陪审团聚集在一起休息室的时候,大部分人都有着自己的打算觉得这样的讨论是浪费他们的时间想尽快结束这无聊的讨论后该干嘛干嘛。
索性就很快的进行了投票,第一次投票中有十一个人都觉得这位青年有罪,仅仅只有一个人认为青年无罪,他说得最多的词是“不知道”:“你认为他是无辜的?”“不知道”;“那你想怎样?”“不知道”;“你到底想拖多长时间?”“不知道”。
他承认自己不能肯定案件的真相,他只是有些疑问,只是不想轻易表决,因
为“事关人命,假如我们都判断错呢?”他知道自己判断力的不足,所以他不轻易判断。
十一个人都对这个人很恼火,然后开始嘲笑和批判那个人,说他是在浪费他们的时间,在面对众多人的排挤中,这个位八号陪审员并没有畏惧,从始至终都坚持自己最初的观点。
依据自己对案件的理解,一条一条的说出了自己的观点并对这个案件存在合理的怀疑。
依据自己的演示和推理,先后说服了其余的十一位陪审员,使得这位青年最后并未被判死刑。
这是以少胜多的一次斗争。
由此,作为陪审员不能因为自己的观点与大家不同,就盲目妥协,这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也是对生命的不尊重。
作为陪审员就要永不妥协,就要为了毫不相干的人的命运负责。
我觉得这种精神不仅仅是作为一个法律人应该有这样的持之以恒的精神,而应该是每一份职业的工作人员都应该有这样的精神。
二、陪审员的知识与能力
对于美国的陪审员制度,通过影片我们可以了解到这种陪审制度不仅能体现民主,使公民能参与到司法运行程序中而且使得法院与陪审员分工合理体现司法公正。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这种陪审制度还是有一定弊端的,陪审员的选出仅仅是随意的在案发地法院的管辖区内年满十八岁以上的公民中选出,在这些人当中有不同的出身背景、职业和社会地位,对于法律的认识有深有浅,所以对案件的合理、合法的判定存在较大差异,而在早期陪审员制度中12名陪审员须形成统一意见,才能对案件定性。
这就表明陪审员的法律知识及能力应该要达到一定的标准才能对案件的审判定性做出合理的判断,
在这部电影中八号陪审员对这位青年是比较负责的,他认为不能就这样随随便便就把一个孩子送上死亡之路,他能较深入的分析案件,使得这位青年免于一死,给青年一次重新做人的机会。
如果将八号陪审员换成另外一个人或许这位青年已经被判处死刑了,可能这位青年确实没杀害他的父亲。
因此,我认为对于陪审员制度中陪审员的选取应该要有一定的门槛,除了十八岁以上在案件管辖区内可选做陪审员外,还应该选取那些具备一些法律知识并且是一些十分关注此案审理的一些人员。
这样才能避免出现陪审员为了想急着去做自己的事而草草的做出陪审决定的情况。
三、个人感情对案件的影响
对于案件中三号之前对自己的儿子有一定的偏见,所以在对于同样年纪的青年人被指控杀害自己的父亲这件事深信不疑,他从心底里觉得肯定是青年人杀害了他的父亲。
也正因为这种个人情感夹杂着对自己儿子的愤怒使得他一直坚持执着于青年有罪,完全否定那些对青年无罪的合理想法。
这就体现出个人的感情和经历会很大程度影响着陪审员们对案件事实的判断。
在经过激烈的辩论之后,其中一位陪审员说出了自己对此的心声:“我们的责任重大,我们拥有伟大的民主。
我们被认可和信任为真正无辜的人洗脱嫌疑。
我们拥有权力。
这是我们国家之所以强大的原因。
”我想的确如此,毫无疑问,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对于客观的事物有着自己主观的看法,有时候这些主观情感,可以帮助我们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但也有些时候,它们会成为阻碍我们正确合理的
视听判断力绊脚石。
在实际的司法实践过程中,司法工作人员就应当尽可能的避免个人的主观偏见,对当事人客观平等公正的对待。
四、疑罪从无原则
之所以有陪审制度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对法官判案的一种补充。
法官一人判案很容易受到局限,他主要依据庭上证据和控辩双方这两个途径来确立自己对案件的看法。
然而陪审制度中,选取多数人来判断案件就会发现更多法官一时无法发现的东西,就使得对案件更加合理、公平、客观。
陪审员因为个人经历与经验对案件有着各不相同的看法。
八号陪审员就是在一开始就对这件案子有了自己合理的猜想,他不知道该青年是否是无罪,他只是觉得这位青年无法确定是有罪的,并且对那些在法庭上提出的证据提出质疑,而在早起陪审制度就有这样的好处,就是只要有一人有不同意见则案件就会有转机,就有可能被判处无罪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法律中疑罪从无的原则。
五、逻辑推理的重要性
关于那位老人的证词,八号陪审员提出:老人的腿是跛的,而他却说从听到有人摔倒的声音之后,他用了15秒的时间走到门口,而且十分肯定的说是15秒,我们想想老人的腿是跛的,到门口是有一段路程的,他用15秒的时间走到门口,而且十分肯定就是15秒,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如果不是刻意的计时,他为什么那么肯定的说是15秒呢?并且在八号陪审员模拟跛脚老人走路时,花了四十一秒整。
这就让我们不得不怀疑老人是否真像九号陪审员说的那样老人是因
为个人原因想要别人听他说话才故意编造的谎言的了。
还有就是关于火车经过是否能听到到案发当时青年说话,也被证明在电车经过时,老人不可能听到青年的大喊声。
九号陪审员的细致使得在最后关头说服了四号陪审员。
那位声称看见杀人的妇女鼻子两边有凹痕,证明她长期戴眼镜,而晚上一般戴眼镜的人不可能戴着眼镜睡觉,所以她离案发现场很远的床上看到青年杀人的场景的证词是值得怀疑的。
从八号陪审员和九号陪审员的逻辑推理我们可以得知,正常人都有一定的逻辑能力,作为法学专业的我们来说,我们更应当对这样的逻辑思辨能力加以提高,这对案件合理分析与处理是十分有帮助的。
这样才能避免冤假错案的发生,才能把我们的法制建设得更加健全与完善。
看完十二怒汉心中感触良多,电影虽然是久远的黑白电影,也没有惊天动地的场面,但却通过对人性对道德对理性的深刻剖析而令我们投入到这部经典的电影,使得看似无聊的场景变得如此的精彩。
当然,在这部影片中我最佩服是八号陪审员,他的个人魅力在这部影片展现的淋漓尽致,作为学法律的我们,他有着法律人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如果每个陪审员都能像他那样思考案件,我想,世界就会变得更加和谐与繁荣。
总之,这是一部关于法制的经典影片,对各国法制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看完之后我希望我国的法制建设、法律体系可以不断进步,真正成为一个受世界各国尊重的法治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