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国际流体力学会议简介 -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机构
中国力学事业50-年

中国力学事业50年庄逢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北京100830)中国力学学会走过50个春秋,50年的成长与辉煌!50年的拼搏与奉献!是中国力学创业、奋斗和发展历程的真实写照!时值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之际,我们聚会一堂,共同庆贺。
在这里我将对中国力学的发展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和想法,与大家共同回顾中国力学事业的创建过程和近10年的重大成就,共同展望中国力学未来的发展。
1 中国力学事业的创建力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远非50年所能概括。
早在20世纪初,随着中国民族工业的较大发展,对力学知识的需求逐步增加。
30年代,商务印书馆出版了郑太朴翻译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徐骥著的《应用力学》,陆志鸿著的《材料强度学》。
在这一时期,一批学者先后留学归国并开设力学课程,如北京大学的夏元瑮、清华大学的周培源、北洋大学的张国藩、唐山铁道学院的罗忠忱等,在国内开始系统地讲授相对论、理论力学、流体力学、工程力学等课程,并相应开展了一些力学的理论与应用方面的研究。
这些力学活动为中国力学的早期发展是做出贡献的。
但是,力学真正成为一门学科在中国快速蓬勃发展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事情。
新中国成立伊始,百废待兴,建立独立民族工业体系的国家战略发展需求急需力学人才和专门机构。
1952年,周培源在北京大学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力学专业,1953年,钱伟长首先在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创建力学研究室。
1955年10月,钱学森回国,与钱伟长合作,在1956年1月5日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建国初期,为解决专门力学人才匮乏的现状,钱学森等还探索了特殊的人才培养模式,我认为有两个较为成功的事例。
第一个是1957年,中国科学院与清华大学开办的工程力学研究班,学员选自工科专业四年级学生和力学教研组助教及生产部门的工程师,做到了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样一种人才培养机制是可行而有效的,这些学员在后来的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重要贡献。
流体力学简介

一、著名科学家介绍* 钱学森中国现代科学家,1911年生于上海。
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35至1938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学习。
1938年获博士学位,后在著名的喷气推进实验室、麻省理工学院等院校所从事研究。
1955年回国,任中国科学院力学所所长、国防科工委副主任等职。
主要成就有:提出跨声速流动相似律,建立卡门--钱学森公式。
著作有《工程控制论》、《星际航行概论》、《论系统工程》等。
* 卡门近代力学家,1881年5月11日生于匈牙利布达佩斯;中学毕业后,卡门进入皇家约瑟夫综合技术大学(现在为布达佩斯技术大学)学习,在那里他开始对力学产生兴趣,并发表了最初几篇论文。
1902年,卡门大学毕业。
1906年,卡门到德国格丁根大学作了力学家L.普朗特(Prandtl)的博士研究生。
1908年完成博士论文,并留校作试用教员,提出了著名的卡门涡街理论。
1913年初,在克莱因的推荐下,出任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的航空学教授。
1926年,迁居美国。
1930年,就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古根海姆航空实验室(GALCIT)主任,我国当代的许多著名科学家,如钱学森、钱伟长、郭永怀等就是在这一时期来到GALCIT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作为加州理工学院新成立的喷气推进实验室主任(1938--1944),与美国军方进行了密切合作。
1951年,卡门发起成立了北约组织内的航空研究发展咨询局(AGARD)。
1956年,根据他的建议成立了国际航空科学理事会。
后来他又创立了国际航天学院,他任这两个机构的领导职务直至逝世。
他的一生,在固体力学和流体力学的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许多卓越的学术成就。
* 普朗特1875年2月4日生于德国慕尼黑附近的弗赖辛;1894年--1898年在慕尼黑工业大学学习机械工程,毕业留校任教,从事工程力学教学及材料实验室工作。
1900年初加入纽伦堡机械制造协会,同年获慕尼黑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中国力学学科的发展简史

8月中国科学院成立负责拟定发展人造地球卫星规划的‘581任务组’。随后,中科院力学所成立负责卫星总体设计和运载火箭研制的‘上天’设计院。10月其总体部、结构部和发动机部迁至上海,对外称机电设计院,1959年研制工作中止。
中国科学院与清华大学联合在清华园内组建动力研究室,室主任吴仲华。1960年该室并入中科院力学所,1984年单独建所。
公元1957年
第一次全国力学学术报告会在北京召开。钱学森、钱伟长分别作“论技术科学”和“我国力学工作者的任务”的报告。于1952年2月10日成立中国力学学会,首届理事长钱学森,选举理事35人。会后相继成立了固体力学、流体力学、一般力学、岩土力学4个专业委员会;以及哈尔滨、西安、北京、天津、上海、南京、大连7个地方分会。
郭永怀回国,后任中科院力学所副所长。
10月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第一任院长钱学森。12月,五院下属空气动力学研究室成立,该室1959年发展为研究所(701所)。
钱学森起草《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为我国火箭与导弹技术提供重要实施方案。
国家制定《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其中第37项“喷气与火箭技术的建立”与力学关系密切。同时还制定了我国第一份力学学科规划,确认力学为一级学科。钱学森、周培源、钱伟长、郭永怀及一批知名的力学家参与了力学专业的规划的调研、制定。钱学森任综合组组长。
中国在上海建成摇曳水池。
胡海昌提出弹性力学中三类变量变分原理,鹫津九一郎于1955年提出同一原理。
钱学森发表《工程控制论》(英文版),由美国McGraw Hill出版社出版。
公元1955年
钱学森回国。20世纪40—50年代,我国大批留学西方、苏联和东欧的理学专家回国。
中國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的建立与初期研究工作(1956-1966年)

绪论一、选题意义: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在钱学森的技术科学思想指导下,从无到有建立,并在初期发展阶段做了许多与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有关的科学研究,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
而国内迄今尚无人对这段力学所史进行专门研究,因而对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的初期发展阶段的研究工作进行系统梳理与总结具有深刻意义。
力学所区别于科学院其它研究所,它不仅针对国家需求解决各种工程难题,而且还做基础科学研究,是一个综合性的技术科学研究所。
其初期发展阶段更是以“任务带学科”,不仅为国家建设做出了非凡的贡献,而且取得了一系列理论研究成果。
回顾这段历史,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力学是技术科学的思想。
初期发展阶段的力学所,虽然在国家建设和学科发展中有许多成果,但在不同时期由于国家经济困难和政策的失误,也经历过挫折和失败。
对这个阶段的力学所曲折发展历程的研究,有助于人们在今后的科学规划和科学管理中吸取经验和教训。
钱学森、郭永怀等老一辈的科学家,为了科学攻关而努力奋斗的精神,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科学家的科研精神,因而还原他们在科研工作中的精神面貌,能充分发挥科技史的教育功能,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向老一辈的科学家学习。
二、研究范围1、本文研究的历史时间跨度:1956-1966年。
2、本文研究的重点:力学所初期发展阶段的国防科学研究,国民经济应用技术研究。
三、现有研究成果与当前研究状况(1)现有研究成果:对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的建立与初期发展的研究,目前仅停留在一般性的历史回顾上。
目前公开发表的文章主要有:1、张秀琴的《力学研究所》简单回顾了1956-1986年力学所的发展与贡献。
——选自《中国科学院院刊》第3期,1986年。
2、郑哲敏的《力学所三十年》介绍了力学所建所三十年的概况。
——郑哲敏所长在所庆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1986年6月8日。
3、薛明伦的《中科院力学所四十年回顾》介绍了力学所建所四十年的概况。
--薛明伦所长在所庆四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1996年5月29日。
2023 年湍流与噪声和 CFD 方法暑期高级讲习班 会议手册说明书

2023年湍流与噪声和CFD方法暑期高级讲习班2023 Advanced Summer Program on Turbulence,Noise and CFD Methods会议手册时间:2023年7月28至8月5日地点:香港科技大学主办单位:中国空气动力学会承办单位:香港科技大学(HKUST)上海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空气动力学会CFD专委会中国空气动力学会低跨超专委会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上海市力学信息学前沿科学基地上海市能源工程力学重点实验室粤港澳数据驱动下的流体力学与工程应用联合实验室中国航空学会航空声学分会协办单位:《空气动力学学报》《实验流体力学》《Advances in Aerodynamics》二零二三年七月二十六日2023年湍流与噪声和CFD方法暑期高级讲习班为了促进流体力学与空气动力学的发展、推动学术交流与合作、培育培养优秀人才,助力解决流体力学与空气动力学等相关领域“卡脖子”技术,经中国空气动力学会批准,2023年湍流与噪声和CFD 方法暑期高级讲习班将于2023年7月28日至8月5日在香港科技大学(HKUST)举行。
会议邀请内地与香港地区在湍流、噪声和CFD方法等方面的专家学者、青年学者为讲习班授课。
现诚邀内地与港澳台地区研究生、工程师、相关领域专家学者以及高年级本科生参会。
本次讲习班由中国空气动力学会主办,香港科技大学(HKUST)、上海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空气动力学会CFD专委会、中国空气动力学会低跨超专委会、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上海市力学信息学前沿科学基地、上海市能源工程力学重点实验室、粤港澳数据驱动下的流体力学与工程应用联合实验室等单位承办。
本次讲习班采用线上线下同时进行的方式,其中线上使用腾讯会议App进行直播,会议号码:964-8147-9182,也可直接扫描下面的二维码参会:2023年湍流与噪声和CFD方法暑期高级讲习班专家报告日程安排报告安排以专家自选日程排列,不分先后次序,后续如有变动以最终表格为准。
中科院力学研究所简介

中科院力学研究所该所创建于1956年,是我国唯一一个力学多分支学科的、以基础性研究为本的国家级力学研究基地;在国际力学界具有相当影响。
钱学森、钱伟长为力学研究所第一任正、副所长,已故副所长郭永怀曾长期主持工作,继任所长郑哲敏、薛明伦,现任所长樊菁。
该所设有非线性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高温气体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国家微重力实验室、工程科学研究部和技术发展研究部。
根据国家建设对力学提出的需求和力学学科发展前沿,力学所突出“微系统科技”、“气动科技”、“微重力科学”、“重大工程”4个方面的重点科技领域,布局8个主要研究方向。
简介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力学所)1956年成立,是以工程科学(Engineering Science)思想建所的综合性国家级力学研究基地,在国际力学界享有盛誉。
钱学森、钱伟长为第一任正、副所长;郭永怀副所长曾长期主持工作;继任所长为郑哲敏、薛明伦、洪友士,现任所长樊菁。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1]力学所共有在职职工近400人,其中科技人员280余人。
有中国科学院院士8人[2],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研究员近60人,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和高级实验师110余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2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1人。
力学所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力学一级学科研究生培养单位,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
2008年在学研究生344人,其中博士生139人、硕士生205人,在站博士后21人。
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学前沿,力学所加强空天、海洋、环境、能源与交通等重要领域的科学创新和高新技术集成,以“微尺度力学与跨尺度关联,高温气体动力学与跨大气层飞行,微重力科学与应用,海洋与环境、能源与交通中的重大力学问题,先进制造工艺力学,生物力学与生物工程等”为主攻方向,力争为我国经济建设、国家安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创新贡献。
力学所现设有6个实验室和1个中心作为基本单元实体。
第六届生物力学专业委员会(分会)

第六届生物力学专业委员会(分会)工作总结(2011年5月6日专业委员会全体会议通过)本届生物力学专业委员会(分会)是2006年12月在香港召开的“第八届全国生物力学学术大会”期间换届,2007年3月分别获中国力学学会和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批准后开始工作。
专业委员会(分会)在“积极组织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加强青年人才培养和学会组织建设,促进我国生物力学学科发展”方面开展了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主要工作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学术交流。
学术交流是学术组织的主要工作之一。
专业委员会(分会)精心组织召开了“第九届全国生物力学学术会议”(2009年10月天津)、“第三届(2007年7月广州)和第四届(2010年7月重庆)中美生物医学工程暨海内外生物力学学术研讨会(Sino-American Workshop on Biomedical Engineering and China-Overseas Joint Workshop on Biomechanics) 和2 次“全国生物力学研讨会暨生物力学专业委员会会议”(2008年5月太原;2011年5月十堰)。
这三个系列的学术会议是专业委员会(分会)主办的主要学术交流活动,均为每三年举办一次。
在专业委员会(分会)委员的精心组织和热情参与下,这些学术活动均取得了很大成功。
例如,2009年在天津召开的“第九届全国生物力学学术会议”是我国历次生物力学领域学术交流活动中,参加人数和交流论文篇数最多的一次。
来自全国各地(含香港地区)278 位生物力学、医学及相关学科的专家教授、临床与基础研究人员和研究生出席了会议。
会议收到190 篇学术论文摘要,其中154 篇论文分别以大会报告、分会场主题报告、分会场报告及研究生优秀论文评选报告的形式进行了交流。
会议的大会及各分会场的学术交流自始至终保持了旺盛的人气,呈现出年青学子参与热情高、讨论自由热烈的特点。
专业委员会(分会)成功举办了第四次中国科协论坛—“心血管力学生物学前沿问题研讨会”(2009年11月北京)。
中科院力学所凌博闻评价

中科院力学所凌博闻评价(最新版)目录1.中科院力学所简介2.凌博闻个人背景与评价3.凌博闻的贡献与成果4.社会对凌博闻的评价与影响正文一、中科院力学所简介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简称中科院力学所)成立于 1956 年,是我国力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该所以推动力学学科的发展、促进国家经济建设与科技进步为己任,长期致力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以及高技术研发。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科院力学所已经在流体力学、固体力学、生物力学等多个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为我国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凌博闻个人背景与评价凌博闻,出生于 1980 年,自幼对科学研究充满热情。
他于 2002 年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攻读力学专业。
在校期间,他勤奋刻苦,成绩优异,多次获得奖学金。
2006 年,凌博闻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进入中科院力学所攻读硕士研究生,师从著名力学专家杨振宁教授。
2009 年,他获得硕士学位,并继续在中科院力学所攻读博士学位。
三、凌博闻的贡献与成果凌博闻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在导师杨振宁教授的指导下,开展了关于湍流研究的课题。
经过深入探讨,他发现了一种新的湍流现象,并将其命名为“类壁湍流”。
这一发现为湍流研究领域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被国际学术界广泛关注。
凌博闻还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为我国力学研究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
四、社会对凌博闻的评价与影响凌博闻因其在湍流研究领域的突出贡献,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
他的研究成果不仅在国内产生了广泛影响,还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关注。
凌博闻曾获得多个奖项,如中科院优秀研究生、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等,彰显了他在学术界的地位和影响力。
总之,凌博闻是一位杰出的力学研究者,他在湍流领域的研究为我国力学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1卷第5期力学进展Vol.41No.5
2011年9月25日ADVANCES IN MECHANICS Sep.25,2011
第六届国际流体力学会议简介
李家春1符松2詹杰民3
1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北京100190
2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北京100084
3中山大学应用力学与工程系,广州510275
由中国力学学会主办,中山大学承办的第六届国际流体力学会议(The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luid Mechanics,ICFM6)于2011年6月30∼7月3日在广州举行.来自中国、挪威、俄罗斯、日本、美国、英国等19个国家的近20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参会嘉宾有我国流体力学专家周恒院士、李家春院士、符松教授、佘振苏教授、林建忠教授、沈清教授、刘桦教授、曹志先教授、香港的W.Shyy教授及流体力学专业委员会诸委员,还有来自日本的M.Yamamoto教授、挪威的John Grue教授、俄罗斯的V.V.Kozlov教授、A.
A.Maslov教授、美国的E.S.Oran教授、英国的N.D.Sandham教授等等.
6月30日,国际流体力学会议科学委员会主席周恒院士主持并召开了会议的科学委员会、学术委员会联合会议,就第六届国际流体力学会议的学术质量以及如何办好第七届国际流体力学会议的若干问题进行了讨论.大会开幕式在7月1日上午举行,清华大学符松教授主持,会议主席李家春院士致开幕辞.李院士代表会议组织者向与会代表表示欢迎.在回顾过去ICFM系列会议对促进我国流体力学发展的历史贡献时,他向会议的奠基人以及老一代的流体力学家表达了深深的敬意.展望未来,他指出当前流体力学在传统和交叉前沿领域发展迅速,必将在空天海洋、能源环境、人类健康、材料信息工程的应用中发挥重要作用.随后,中山大学校长助理魏明海教授、美国著名流体力学专家、ASME代表T.E.Tezduyar教授、上海大学常务副校长王宽城基金会代表周哲玮教授分别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并预祝大会圆满成功.会议期间,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校长许宁生教授专程看望了与会专家和嘉宾,并与大家进行了交流.
会议围绕流动转捩与湍流、空气动力学、水动力学、工业及环境流体力学、生物力学、磁流体动力学和化学流体力学、多相流及多孔介质中的流动、微流体力学等8个主题,组织了4场大会学术报告和15场分会学术交流,交流充分,讨论异彩纷呈.来自全球19个国家和地区,150多位代表做了精彩的报告.会议就多相流体动力学及其在航天器的应用、条带破裂与壁湍流、内波破碎与强底部流动、高速边界层的流动控制、流动分离泡的物理机理、反应流的随机性与动力学、含沙水流多尺度运动理论及其应用、降落伞群的流体结构相互作用模拟等邀请了国内外著名学者作了8个大会报告和12个邀请报告.这8个大会邀请报告为:
(1)香港科技大学W.Shyy教授的“Multiphase fluid dynamics for spacecraft applications”.
(2)美国海军计算物理与流体力学实验室E. S.Oran教授的“Stochasticity and dynamics of high-speed reactiveflows”.
(3)俄罗斯Khristianovich理论与应用力学研究所A.A.Maslov教授的“High speed boundary layer stability and control”.
(4)美国莱斯大学T. E.Tezduyar教授的“Fluid-structure interaction modeling of ringsail parachute clusters”.
(5)挪威奥斯陆大学John Grue教授的“Inter-nal wave induced breaking and strong bottom cur-rents”.
(6)日本东京都大学M.Asai的“Streak break-
638力学进展2011年第41卷
down leading to wall turbulence”.
(7)英国南安普顿大学N.D.Sandham教授的“Flow physics of transitional and turbulent separation bubbles”.
(8)武汉大学曹志先教授的“Multiscale sediment-ladenflow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flood risk management”.
12个邀请报告人分别是:佘振苏教授、张兆顺教授、邓学蓥教授、王道增教授、吴锤结教授、香港Chiu-On Ng教授、新加坡w教授、俄罗斯V.V.Kozlov教授、Sergey B.Leonov教授和V.G.Polnikov教授、日本Hiroaki Yoshimura 教授、埃及Essam E.Khalil教授.
会议大大增进了我国学者和世界各国学者的了解和友谊.会议期间,东道主中山大学组织代表们参观了亚洲第一塔—–广州塔,使代表们对我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果有切身体会.会议闭幕式于7月3日下午举行,符松教授主持了闭幕式,并总结了本次会议的报告情况.美国ASME代表莱斯大学T.E.Tezduyar教授和俄罗斯科学院的SB.Leonov教授在闭幕式上对大会进行点评,高度评价了本次ICFM的学术水平,尤其赞扬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并建议ICFM能够每两年召开,以促进中外学者及时交流.组委会主席兼秘书长詹杰民教授致闭幕词.
国际流体力学会议是由沈元院士、庄逢甘院士和国际流体力学知名学者Y.C.Fung(冯元桢,美国),T.Y.Wu(吴耀祖,美国),H.Sato(日本), J.Zierep(德国)等分别代表中国力学学会、美国NCB,ASME、日本JSFM和德国GAMM与1987年共同发起和组织的,目前它已是中国力学学会自成体系的国际例会.
THE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LUID MECHANICS
LI Jiachun1FU Song2ZHAN Jiemin3
1Institute of Mechanic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Beijing100190,China 2School of Aerospace Tsinghua University,Beijing100084,China
3Department of Applied and Engineering,Sun Yot-sen University,Guangzhou510006,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