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肝细胞癌CT表现
肝脏常见原发肿瘤的CTMRI表现

混合型肝癌表现与其病理类型有关:Allen: A独立瘤体,B同一瘤体不同分布,C混杂型; Libbrecht:碰撞型(I型)移行型(Ⅱ)未 分化(Ⅲ);WHO :B+C+II
(右)肝胆管细胞癌(中-低分化),Hepatocyte (-),AFP(-),CK19(+),CD56(-),CDX2 (浆+),CgA(-),Syn(-),SPA(-),TTF1(-),
女,38岁, 体检发现右肝占位1月 CA199>12000U/L 右肝第VIII可见一大小约5cm肿瘤,质硬,
其它:远端胆管扩张,结石,节段性肝萎缩,黄 疸;
肿瘤标志物 :CA125,CA199
女,35岁,
体检发现肝内占位1周。B超示:肝内占位,血管 瘤首先考虑;
自诉既往有“乙肝小三阳”,未正规治疗。
CT:右肝巨大占位,考虑囊腺癌或囊腺瘤可能。
肿瘤主要位于肝脏IV段和VIII段,突出于肝脏表 面,大小约7×5cm,与膈肌无粘连。术中冰冻提 示:右肝腺癌。
增强信号,多有低信号包膜,边界清楚。 背景,无肝硬化;肝糖原累积症:肝肿大
以上检查缺少腺瘤的特异性征象,可与正常 肝细胞似,并发症导致不同变化
相对特异性表现:中心血管样结构/强化, 包膜
与HCC鉴别
男,59岁, 1月余前体检B超发现左肝区低回声团,门
诊查肿标正常
肝脏第II,III段有一5X5CM肿块,质中,呈 外生型向下凸出,包膜完整,质中,色微 黄,呈鱼肉状,未见明显坏死出血。
-16岁)少见2%. 直径大多<5cm,大的病灶可引起症状,腹部
肝脏正常及异常CT影像

.
35
.
36
.
37
转移性肝癌CT表现
一般呈多发性散在结节状低密度影,少数呈单发结节 或肿块
增强后部分肿瘤由于血供不丰富,仍呈低密度,部分 肿瘤表现为低密度中更低密度,即“牛眼征”
.
38
.
39
动脉期
门脉期
.
实质期
40
肝脏良性疾病CT表现
.
41
脂肪肝
.
42
肝硬化
大小改变 轮廓改变 密度改变 继发改变
肿瘤周围血管影:在门静脉晚期和延迟扫描图像上,FNH周围可见 血管影,这与肿瘤周围扩大的血管、血窦有关
增粗的供血动脉:有人认为FNH是一种先天性血管畸形,动脉血流 灌注增加导致肝细胞增生,在动脉期螺旋CT扫描常常能显示异常动 脉
瘢痕和分隔:部分可以显示瘢痕组织,在平扫时呈低密度,增强扫 描动脉期,瘢痕内可显示供血动脉,在门静脉期和延迟扫描时可见 瘢痕逐渐强化呈等或高密度,有时在增强时可显示辐射状纤维分隔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增强CT动脉期
.
26
门静脉期
.
27
肝实质期
.
28
肝脏恶性疾病CT表现
.
29
原发性肝癌的CT表现
CT平扫绝大多数为低或略低密度,密度常不均匀,在 低密度中可见更低密度区,为病灶内坏死、囊变或脂 肪变性所致,边缘多不光整,部分有包膜者边界可清 楚
.
1
肝脏解剖
.
2
.
3
.
4
.
原发性肝癌CT表现与鉴别

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全科基地 徐小娟 带教老师:郭萍
2020/8/10
精选课件
1
原发性肝癌
2020/8/10
精选课件
2
概述
原发性肝癌是指肝细胞或肝内胆管上皮细胞 发生的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是我国常见恶性 肿瘤之一。
2020/8/10
精选课件
3
原发性肝癌
•主要由肝动脉供血,为不同程度的多血管肿 瘤,易发生出血、坏死、胆汁淤积和癌细胞 的脂肪变性。
精选课件
5
CT平扫
• 病灶数目:可为单发,多发。
• 病灶分布:右叶最多,其次左叶,尾叶最 少。
• 病灶形态:圆形;类圆形;分叶状;不规 则。
• 病灶边缘:可有假包膜(晕圈征)边界清 楚;边界不清楚,呈弥漫性分布。
• 病灶密度:低密度、等密度、高密度、均
匀或不均匀。
2020/8/10
精选课件
6
CT增强
2020/8/10
精选课件
15
2020/8/10
肝血管瘤
病因:先天发育异常有关
精选课件
16
肝囊肿CT表现
•平扫:呈单发或多发圆形或椭圆形均匀低密 度影。
•增强:病灶无强化,壁薄,边缘光滑锐利。
2020/8/10
精选课件
17
肝囊肿
• 病因:
• 先天性:胚胎发育 期肝内多余胆管未 退化和吸收并逐渐 呈分节状和囊状扩 张形成多囊肝。
•肿瘤一般呈膨胀性生长,压迫周围肝实质, 导致纤维组织增生包绕肿瘤,形成假包膜; 易侵犯下腔V、肝V、门V,形成瘤栓,发生肝 内转移。
2020/8/10
精选课件
4Leabharlann 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步骤病史、体征
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表现、检查、治疗和预防

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表现、检查、治疗和预防一、概述:建议就诊于肝胆外科。
原发性肝癌是常见恶性肿瘤之一。
我国每年肝癌死亡人数占全世界肝癌死亡人数的45%。
此病早期常隐匿,有症状而自行就诊患者多属于中晚期,常有肝区疼痛、食欲减退、乏力、消瘦和肝进行性肿大等症状。
二、临床表现:(一)肝区疼痛:半数以上患者有肝区疼痛,痛处相当于肿瘤的位置,多呈持续性胀痛或钝痛。
(二)肝肿大:约90%以上的患者肝脏肿大,且呈进行性肿大,质地坚硬,表现凹凸不平,有大小不等的结节或巨块,边缘钝而不整齐,常有不同程度的压痛。
(三)黄疸:一般在晚期出现,可因肝细胞损害而引起,或由于癌块压迫或侵犯肝门附近的胆管,或癌组织和血块脱落引起胆道梗阻所致。
(四)肝硬化征象:伴有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肝癌患者可有脾肿大、腹水、静脉侧支循环形成等表现。
腹水很快增多,一般为漏出液。
血性腹水多因癌肿侵犯肝包膜或向腹腔内破溃而引起,偶因腹膜转移癌所致。
(五)恶性肿瘤的全身性表现:有进行性消瘦、发热、食欲不振、乏力、营养不良和恶病质等,少数肝病患者,可有特殊的全身表现,称为伴癌综合征,以低血糖症、红细胞增多症较常见,其他罕见的有高血钙、高血脂、类癌等。
(六)转移灶症状:如发生肺、骨、胸腔等处转移,可产生相应症状。
胸腔转移以右侧多见,可有胸腔积液征。
骨骼或脊柱转移,可有局部压痛或神经受压症状,颅内转移癌可有神经定位体征。
三、检查:1、肿瘤标记物检测:就肝癌来说,甲胎蛋白仍是肝癌的主要标记物。
2、超声检查:对早期定位诊断有较大价值,但需重复检查并需结合其它指标进行诊断。
3、电子计算机X线体层显像(CT):肝肿瘤的CT显像通常表现为局灶性周界比较清楚的密度减低区,阳性率在90%以上,结合碘油肝动脉造影,对1厘米以下肿瘤的检出率达80%以上。
因此是目前诊断小肝癌和微小肝癌的最佳方法。
4、X线血管造影:常用于诊断小肝癌。
5、放射性核素肝显像:能显示直径为3~5厘米以上的肿瘤,有助于肝癌与肝脓肿、囊肿、血管瘤等良性疾病鉴别。
肝脏ct

脂肪浸润肝脏可见清晰肝血管影,呈“枯树枝状”,增强后血管影更清楚。弥漫性脂肪肝者,一般较为均匀。局限性脂肪肝多见于肝右叶,尤以后段多见,病变区肝较饱满,密度不均匀减低,境界模糊不清;增强后病变区密度不均匀增强,其中可见血管影。
B超诊断脂肪肝的敏感性为67%,特异性为77%,一旦肝脂肪变程度少于30%超声则难以检出,依赖B超可能会漏诊25%~33%脂肪肝患者。
在CT平扫中,当肝脏的CT值低于脾脏可诊断为肝脂肪变。当实施静脉增强扫描时,肝脏增强落后于脾脏,肝脏与脾脏CT值差别〉20 单位,出现这种情况对于诊断肝脏脂肪变有76%的阳性预测价 值
,CT成像不能提示肝脏纤维化程度,除非存在门静脉高压,这只存在于肝硬化时。
检查当天禁食4~6h。检查前如进行平扫,可口服1.5%~3%泛影葡胺液800~
1000ml,增强扫描则仅口服温开水800~1000ml,以便使胃和上中腹部的小肠充盈,避免 胰、肾等脏器的区分。使用离子型
造影剂增强扫描者,事先应做碘过敏试验;非离子型造影剂(如 Omnipaque Iopamidol或
Utravist等)增强一般不做碘过敏试验。为避免运动伪影,检查前应训练病人平静呼吸或
正常肝脏密度均匀,CT值为40-70H,比脾脏高。
大多数脂肪浸润广泛而均匀,少数为局限性,CT表现为肝密度减低,低于脾脏,严重者CT值为负值,因而使肝内血管显示为树枝状较高密度影。
医学影像考试简答题

1、原发性肝细胞癌答:CT表现:⑴平扫示肿瘤大多呈不均匀低密度影,癌灶内合并坏死和囊变或脂肪变性区则密度更低。
⑵肿块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界不清楚(浸润生长者),少数呈膨胀性生长者边缘有假包膜形成则边界清楚。
⑶肿瘤可造成局部膨隆,肝叶增大,肝内管道和肝门推移。
⑷肝硬化表现(肝叶比例失调、肝裂增宽、门脉高压等)。
⑸增强扫描:动态增强扫描:造影剂呈“快进快出”表现。
动脉期:肝癌为动脉供血,此期病灶明显强化,高于周围肝脏密度。
门静脉期:肿块密度开始下降,而正常肝组织逐渐明显强化,肿块呈等或略低密度平衡期:肿瘤呈明显低密度。
⑹肝癌侵犯门脉时可见血管内充盈缺损. ⑺转移征像:淋巴结肿大;远处转移等。
MRI表现:⑴T1WI上病灶多为边界不清楚稍低信号,T2WI上信号稍高于正常肝组织。
⑵如瘤灶内有脂肪变性、出血、坏死囊变等,可呈不均匀混合信号。
⑶Gd-DTPA动态增强表现同CT。
⑷假包膜:T1、T2均呈低信号,延迟后强化。
⑸用超顺磁性氧化铁(菲立磁)增强后,正常肝脏T2WI信号下降,而肝癌T2WI仍保持高信号。
2、胃溃疡答:直接征象:1)龛影:类园形钡斑,切线位位于胃轮廓外2)龛影口部水肿带:线征、项圈征、狭颈征3)粘膜纠集间接征象:(1)痉挛性改变(2)分泌增加(3)胃动力及张力异常(4)瘢痕收缩胃变形(5)幽门狭窄、梗阻早期胃癌:需用低张双对比造影。
胃小区粘膜结构紊乱、消失。
切线位上可见刺突样小龛影。
可见颗粒状、小圆形充盈缺损,表面毛糙不平。
中晚期胃癌:⑴胃腔内充盈缺损:缺损边缘轮廓不光整,形态不规则或呈分叶状。
⑵腔内龛影:龛影大而浅,形态不规则,多呈半月形,外缘平直,内缘不整,呈大小不一尖角样指向外周,常伴有“环堤”征及“半月综合征”。
⑶粘膜改变:粘膜皱襞局限性破坏、中断,周围粘膜粗大、僵直。
⑷胃轮廓改变:胃腔变形,边缘不整齐,胃壁僵硬,容积小且固定。
⑸病变部蠕动减弱或消失。
3.椎间盘突出答:X线:1)椎间隙异常:变窄、不等宽。
原发性肝细胞癌的CT诊断

叶2 5例 , 于肝 左 叶 5例 ; 发 2 位 单 8例 , 发 2例 , 计 3 多 共 2个 癌 灶 。6个 癌 灶 小 于 5 r,6 癌 灶 大 于 5 m。1 l2 个 cl c 7个 癌 灶 呈
圆形 , 个 呈椭 圆 形 , 7 8个 呈 不 规 则 形 。 1 O个 癌 灶 密 度 均 匀 , 2 个 癌灶 密 度 不 均 匀 , 灶 中 心 区 密 度 明 显 减 低 , 至 出 现 2 癌 甚
全 部 病 例 做 了 C 平 扫 和 加 强 , 描 设 备 为 日本 东 芝 四 T 扫 排螺旋 C 机 , 人 取仰 卧位 , 静 呼吸屏 气 时扫描 , T 病 平 自膈 顶 扫 描 至 肝底 , 厚 和 层 间 距 常 规 用 7mm, 描 前 进 行 常 规 的 层 扫 腹 部肠 道 准 备 , 描 前 3 n及 上 扫 描 床 前 口服 1 泛 影 葡 扫 0mi 胺 以显 示 胃 肠道 , 强 扫 描 时 静 脉 注 射 8 泛 影 葡 胺 后 立 增 0ml
2 2 增 强 扫 描 的 作 用 2 例 癌 灶 增 强 后 比平 扫 清楚 , 无 . o 8例 变 化, 2例 反 而 显示 不 清 楚 。
23 肝细胞癌本 身的征 象 .
3 0例 肝 细 胞 癌 中癌 灶 位 于 肝 右
增 强 十分 显 著 ,T 值 大 于 1O 2 0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U, 静 脉 和 腔 静 脉 尚 C 5 ~ 0 门 未 显 影 或 密度 低 于 主 动 脉 , 实 质 的 C 值 逐 步 上 升 , 期 肝 肝 T 早
即 进行 扫描 。 2 结 果 2 1 肝细胞癌的检 出率 . 检 出率 达 9 . , 2例 C 未 检 33 有 T
肝 癌 呈 圆形 或 卵 圆形 , 数 呈 分 叶 状 , 别 浸 润 生 长 的肿 瘤 形 少 个 态 极 部 规 则 。病 灶 边 缘 与 肿 瘤 生 长 方 式 密 切 相 关 , 膨 胀 生 以
治疗原发性肝细胞癌(HCC)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治疗原发性肝细胞癌(HCC)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原发性肝细胞癌简称肝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临床期肝癌可分腹部肿块型、发热型、急腹症型、黄疸型及消化道出血型等,各型表现不同。
超声显像、CT、磁共振、放射性核素显像、肝动脉造影、肝穿刺等检查,有重要诊断价值。
(1)甲胎蛋白(AFP)测定:约70%肝癌为阳性,准确率可达98%,并可作为普查肝癌的手段。
(2)铁蛋白及酸性同工铁蛋白测定:肝癌病人前者约50%阳性,后者约70%阳性。
(3)γ-谷氨酰转移酶(γ-GT)同工酶测定:肝癌病人80%~90%阳性,小肝癌仅10%~20%为阳性。
(4)凝血酶原(DCP)测定:有较高专一性,等于或大于250微克/升(μg/L)为阳性(正常为50微克/升),阳性率为72.3%。
(5)血清碱性磷酸酶(AKP,ALP)测定:肝癌患者80%~90%阳性,小肝癌仅10%阳性。
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检查项:1. 尿γ-谷氨酰转移酶(γ-GT)2. 血清铁蛋白(SF)3. 碱性磷酸酶(ALP或AKP)4. 甲胎蛋白(AFP或α-FP)5. 脱羧凝血酶原(DCP)尿γ-谷氨酰转移酶(γ-GT)(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单位】单位/升(U/L)【正常值】重氮试剂法:<560单位/升【临床意义】升高常见于急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汞或铅中毒、肾胚胎瘤、尿路结石、肾结石等。
血清铁蛋白(SF)(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单位】微克/升(μg/L)【正常值】男性15~200微克/升,女性12~150微克/升。
【临床意义】(1)增高:常见于恶性肿瘤、原发性血色病、含铁血黄素增多症、铁粒幼红细胞性贫血、病毒性肝炎等。
(2)下降:主要见于缺铁性贫血、营养不良症。
碱性磷酸酶(ALP或AKP)(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单位】单位/升(U/L)【正常值】动态法:婴儿50~240单位/升,儿童20~220单位/升,成人20~110单位/升。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肝硬化、肝癌、阻塞性黄疸、急性与慢性黄疸型肝炎、骨细胞瘤、骨转移癌等;少年儿童在生长发育期,因骨骼生长活跃,也可使碱性磷酸酶升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中医药大学毕业论文题目:原发性肝细胞癌CT表现学生姓名:贺盼盼
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的CT诊断应用价值。
方法:对35例原发性肝癌CT诊断方法及征象进行分析。
结果:35例患者共发现病灶38个,肿瘤大小0.5~18 cm。
≤3 cm的结节9个,3~5 cm结节10个,≥5.0 cm巨大肿块19个。
病变位于左叶5例,右叶24例,全肝受累1例,累及肝门5例。
部分单发,少数多发,阳性率在91%以上。
结论:CT对原发性肝细胞癌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CT表现;影像
肝细胞癌平扫呈局限性低密度病灶,部分病灶周围见更低密度的晕圈。
CT可以反映肝癌的部位、大小、形态和数目,以及出血、坏死、钙化、癌栓等病变,螺旋CT可以在一次屏气期间完成全部肝扫描,从而避免呼吸运动所致层面移动而漏扫微小的病灶[1]。
增强扫描有助于与其他病变的鉴别。
选取2015年1月~12月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35例CT诊断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35例,其中男21例,女14例,年龄35~69岁,平均51岁。
1.2 检查方法:先对患者进行平扫,发现病变则进行病变部位的三期动态扫描。
即快速注入60ml造影剂后,于病变部位行同一层面连续扫描(持续2~3min)。
这样,可掌握病变部位的血流动态,对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线索。
若平扫时肝内未
发现病变,可行渐进性动态扫描。
即快速静脉注入造影剂30~40ml,每间隔10mm,同一层面连续扫描3~4次。
将全部肝动态扫描,对发现肝内病变效果很好。
2 结果
35例患者共发现病灶38个,肿瘤大小0.5~18 cm。
≤3 cm 的结节9个,3~5 cm结节10个,≥5.0 cm巨大肿块19个。
病变位于左叶5例,右叶24例,全肝受累1例,累及肝门5例。
部分呈局灶性周界比较清晰的密度减低区,部分呈边缘模糊,可以单发,也可以多发,阳性率在91%以上。
3 讨论
肝癌CT平扫显示:病灶数目可为单发,多发。
病灶分布以右叶最多,其次左叶,尾叶最少。
病灶形态可以圆形、类圆形、分叶状或不规则形。
病灶边缘可有假包膜(晕圈征)、边界清楚、边界不清楚或呈弥漫性分布。
病灶密度可以为低密度、等密度、高密度、均匀或不均匀。
CT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斑片状、结节状早期强化病灶伴有液化坏死,可表现为不均匀强化,门静脉显示肝实质明显强化,而肿瘤强化迅速下降,可显示血管受侵情况,门脉癌栓时,门脉主干或分支。
主要表现为血管不规则变细、中断。
平衡期病灶呈低密度或等密度,肿瘤和肝实质的密度均匀下降,两者之间对比减小,病灶呈低密度或者等密度。
CT平扫可显示直径在1~2 cm或以上的肝癌病灶, CT平扫难以显示肝癌直径小于2 cm
或密度近似正常肝实质的肝癌,CT平扫也不易发现弥漫性肝癌;CT平扫对区别原发性或继发性肝癌也有困难。
[2]经造影增强后可显著提高对直径在1~2 cm以下小病灶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性。
门脉系统及其他系统受侵犯的表现:原发性肝癌门脉系统癌栓形成时,CT显示增强后,局部可见较长时间内为强化的癌栓,与周围明显强化的血流形成较大的差异,表现条状的充盈缺损,门脉主干或分支血管不规则或不显影。
CT增强检查尚可见肝门周围及其他部位的肝脏转移癌病灶。
原发性肝癌CT增强扫描代表性特点:增强后呈“快进快出”的表现既动脉期强化,延时后为低密度。
鉴别诊断:
转移性肝癌CT表现平扫一般呈多发在结节状低密度影,少
数呈单发结节或肿块。
增强扫描部分肿瘤由于血供不丰富,仍呈低密度。
部分肿瘤表现为低密度中更低密度,即“牛眼征”。
肝囊肿CT表现平扫呈单发或多发圆形或椭圆形均匀低密度影。
增强病灶无强化,壁薄,边缘光滑锐利。
肝脓肿CT 表现平扫呈单发或多发圆形或椭圆形均匀低密度影,壁薄。
光滑。
增强病灶壁明显强化,典型表现为三环表现。
3 结论
CT扫描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查,图像清晰,分辨力高。
注射造影剂后可增强组织对比度,可以提高检出率。
近年来,随着CT检查技术的改进,对微小肝癌选用血管造影结合CT
检查阳性率提高。
肝癌一般血流丰富,在动态扫描之动脉期
呈现明显之高密度改变。
小肿瘤则为均一染色,大肿瘤由于形成隔壁,内有不同的血管结构,而染色不均一,而且差别较大。
以后,随着时间推移与造影时相变化,肿瘤内密度逐渐低下,当肝实质被造影剂增强时,肿瘤则呈现低密度区域。
此时,比平扫时病变范围略显缩小,边界较之清晰。
呈膨胀性发育之肿瘤压迫其边缘部分肝组织,多可造成肝细胞萎缩、消失,形成纤维性包膜,称之为被膜。
平扫时,被膜呈肿瘤边缘比内部密度更低的环状带。
[3]增强后,显示为肿瘤周
围的环状增强影象。
从被膜增强的时间来看,一般相当于动脉期时不被增强,至少要在37s后,方开始被增强,而于3min 以后被增强的比率最高。
肿瘤内部及被膜的增强形态及时间延迟之变化特征,对鉴别肝细胞癌、血管瘤及转移癌很有价值。
对小肝癌的诊断很有价值。
根据CT图象难以判断被膜
是否被癌浸润。
部分被膜的破坏中断,有可能是癌已浸润至被膜外的征象。
CT平扫及增强扫描对肝细胞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但CT对肝细胞癌的诊断有一定的限度。
在病变的存在诊断方面,直径1cm以下小肿瘤于平扫时效果不好,需要同时采用增强扫描。
小肿瘤漏诊的主要原因可能为不典型肝癌或机器伪迹掩盖,而被误认为脉管。
或者由于呼吸造成位置移动,而遗漏病变。
在病变的定性诊断方面,3cm以下肝细胞癌于单纯平扫及一般增强扫描其定性诊断效果均欠佳。
参考文献
[1] 叶维法,杨秉辉,万德森,等.肝胆肿瘤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08-121.
[2] 曹志宏,刘怡文. CT增强扫描在肝细胞癌检出中的价值[J].实用医学杂志,2003,19(9):967~969.
[3] 陈卫霞,闵鹏秋,周翔平,等.肝细胞癌螺旋CT增强双期扫描边缘强化与病理对照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
志,2002,36(2):152-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