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操作原理
基因编辑技术的原理与应用

基因编辑技术的原理与应用基因编辑技术是一项重要的生物技术,通过对基因组进行修改和修饰,可以改变生物体的特征和功能,从而对人类的生活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将介绍基因编辑技术的原理和应用,并分析其在医学、农业和生态环境等领域的前景。
一、基因编辑技术的原理基因编辑技术主要基于CRISPR/Cas9系统,该系统来源于细菌对病毒侵袭的免疫反应机制。
具体来说,CRISPR是细菌染色体上由一系列重复序列和间隔序列组成的片段,而Cas9是一种蛋白酶,它能识别特定的DNA序列并切割它。
科学家通过改变CRISPR的间隔序列,使其与目标基因的DNA序列相匹配,同时将Cas9蛋白酶导入到细胞中,从而实现对基因组的精确编辑。
具体操作过程如下:1. 设计寻找目标基因的特定序列,将其与CRISPR的间隔序列相匹配。
2. 使用CRISPR引导RNA (sgRNA) 来指引Cas9蛋白酶与目标基因DNA序列结合。
3. Cas9蛋白酶会切割目标基因的DNA序列。
4. 细胞会尝试修复这个断裂的DNA,但修复过程中可能会发生错误,导致基因组发生改变。
5.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实现添加、删除或改变特定基因。
二、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1. 医学应用基因编辑技术在医学领域中具有广泛应用的前景。
例如,它可以用于治疗遗传病,如囊性纤维化、血液病、遗传性失聪等。
通过基因编辑,可以更精确地修复或替换有缺陷的基因,为患者带来希望。
此外,基因编辑技术还可用于癌症治疗,通过删除癌细胞的恶性基因来抑制肿瘤生长。
2. 农业应用基因编辑技术对农业领域的发展也有巨大影响。
它可以用于改进作物的品质和产量,改良农作物的抗病性和适应性。
通过编辑关键基因,可以使作物更耐旱、耐盐、抗虫,从而提高农作物的生产效率和抵抗力。
此外,基因编辑技术还可以降低农作物对化学农药的依赖性,减少环境污染。
3. 生态环境应用基因编辑技术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也具有潜力。
例如,一些物种对外来入侵物种有抵抗力,而一些物种则对外来入侵物种易感。
基因的工作原理

基因的工作原理
基因是生物体中的遗传物质,决定了生物体的遗传特征和功能。
基因的工作原理主要涉及DNA、RNA和蛋白质的相互作用。
首先,基因是由DNA分子组成的。
DNA是一个双螺旋的大分子,由两条互相缠绕的链组成。
每条链上的碱基序列编码了生物体合成蛋白质所需的信息。
基因的工作始于转录过程。
转录是指DNA链上的一个片段被
复制成为mRNA(信使RNA)。
在细胞核中,特定的酶能够
识别并结合到基因上,使其中的DNA链解开。
然后,一个名
为RNA聚合酶的酶会沿着DNA链合成RNA链,根据DNA
的碱基序列合成互补的mRNA链。
这个过程中,腺嘌呤(A)、鸟嘌呤(G)、胸腺嘧啶(T)和胞嘧啶(C)碱基按
照特定的规则进行配对。
接下来,mRNA会离开细胞核,进入细胞质。
在细胞质中,mRNA将作为模板,被一个名为核糖体的细胞器所识别和结合。
核糖体会沿着mRNA链上“读取”信息,并根据mRNA上
的密码子来选择和组装对应的氨基酸。
氨基酸的顺序由mRNA上的密码子决定,这一顺序编码了特
定的蛋白质序列。
当核糖体组装完整个蛋白质链之后,蛋白质会通过细胞质中的其他细胞器进行后续的折叠、修饰和定位。
最终,形成的蛋白质会根据其自身的功能被运输到细胞中不同的位置,并参与到各种生物过程中。
这些过程包括细胞代谢、
信号传导、细胞结构的维持和功能的实现等。
总而言之,基因的工作原理涉及到DNA的转录、mRNA的翻
译和蛋白质的产生。
这一过程是生物体遗传特征和功能的基础,也是生命活动的关键。
基因重组的操作原理

基因重组的操作原理基因重组是指通过技术手段将不同源自然界中的基因片段重新组合到不同的生物体中,从而实现基因的转移和改变。
基因重组的操作原理可以分为四个关键步骤:选择目标基因,切割DNA,连接DNA片段,转化和表达。
首先,选择目标基因。
在进行基因重组之前,需要确定目标基因,即想要改变的特定性状或功能的基因。
这个基因可以来源于同一物种内的其他个体,也可以来自不同物种甚至不同领域的生物体。
接下来是切割DNA。
DNA切割是将目标基因从其原来的DNA序列中“剪”下来的过程。
这一步通常通过限制性内切酶来实现。
限制性内切酶是一类具有特定识别和切割DNA序列的酶。
通过选择适当的限制性内切酶,可以将目标基因的DNA序列从整个基因组中剪切出来。
切割后的DNA片段的两端通常会生成特定的黏性末端或平滑末端。
然后是连接DNA片段。
连接DNA片段需要使用DNA连接酶,常用的连接酶有DNA连接酶Ⅰ和DNA连接酶Ⅳ。
DNA连接酶能够在DNA分子的修复和连接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利用DNA片段两端的黏性末端或平滑末端,将不同的DNA片段连接在一起,形成新的DNA序列。
最后是转化和表达。
转化是将修饰好的DNA片段导入到宿主细胞(常用的宿主细胞包括大肠杆菌、酵母等)中的过程。
这一步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实现,如化学法、电击法和基因枪法等。
一旦DNA片段成功转化到宿主细胞中,它将被宿主细胞的核酸复制、转录和翻译系统识别和表达。
这样,目标基因的功能就可以在宿主细胞中得到表达。
基因重组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
在农业领域,基因重组被用来改良植物,使其具有抗虫、抗草药、抗病以及更好的产量等性状。
在医学领域,基因重组被用来研发新药和疫苗,以治疗疾病和预防感染。
此外,基因重组还可用于生物能源的生产,环境修复,工业生产等等。
总之,基因重组通过选择目标基因,切割DNA,连接DNA片段,转化和表达,在生物体中实现外源基因的导入和表达。
这一技术在农业、医学、工业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基因编辑技术的原理与实验方法

基因编辑技术的原理与实验方法基因编辑技术是一种能够精确改变生物体基因组的方法,它在医学、农业、生物研究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文将重点介绍基因编辑技术的原理和实验方法,以帮助读者了解该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实验操作。
一、基因编辑技术的原理基因编辑技术是指通过针对生物体基因组进行特定位点的改变,来实现对目标基因的修饰。
目前最常用的基因编辑工具是CRISPR-Cas9系统。
CRISPR是一种细菌天然免疫系统,它能够识别并切割入侵细菌的外源基因组(如病毒基因组)。
Cas9是CRISPR系统中的一种酶,它作为一个“剪刀”,可以精确切割特定序列的DNA。
基因编辑的主要步骤如下:1. 选择目标基因:首先确定要编辑的目标基因,并确定编辑的目的,如基因突变、插入或删除等。
2. 设计引导RNA(gRNA):根据目标基因的序列,设计合适的gRNA,可以指导Cas9酶精确识别目标序列。
3. 载体构建:将gRNA和Cas9基因组装到载体中,以便在细胞内表达。
4. 导入细胞:通过转染或病毒载体等方式将构建好的基因编辑复合物导入目标细胞。
5. 基因编辑:在细胞内,Cas9酶与gRNA结合,形成一个复合物。
复合物会识别目标位点,引发DNA双链断裂。
细胞为了修复断裂的DNA链,会启动其自身的修复机制。
二、基因编辑技术的实验方法1. CRISPR-Cas9系统CRISPR-Cas9系统的使用便捷、高效且成本相对较低,因此成为最流行的基因编辑工具。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设计gRNA:选择目标基因组的特定序列,设计合适的gRNA,以便Cas9酶能够识别和切割。
(2)载体构建:将gRNA和Cas9蛋白基因构建到相应的表达载体中。
(3)细胞培养:培养目标细胞(如细胞系或原代细胞)至适当的生长状态。
(4)转染:通过转染方法(如细胞培养基添加转染试剂、电穿孔等方法),将构建好的CRISPR-Cas9复合物导入目标细胞。
(5)筛选和鉴定:筛选转染细胞并分离单克隆,通过PCR、测序等方法检测基因编辑效果。
基因操作原理名词解释

第一章1. Gene manipulation基因操作。
将在细胞外产生的核酸(物质)分子插入到病毒,质粒或其它载体系统中,再整合到特定的宿主中,从而形成一种新的可连续繁殖的有机体。
2. Interrupted genes间断基因。
序列中间插入有与氨基酸编码无关的DNA 间隔区,使一个基因分隔成不连续的若干区段。
我们称这种编码序列不连续的基因为间断基因。
3 .Promotor启动子。
DNA 分子可以与RNA 聚合酶特异结合的部位,也就是使转录开始的部位。
4. Subcloning亚克隆。
当初始克隆中的外源DNA 片段较长,含有许多目的基因以外的DNA 片段时,在诸如表达、序列分析和突变等操作中不便进行,将目的基因所对应的一小段DNA 找出来,这个过程叫“亚克隆”。
第二章1.Restriction and modification限制和修饰。
宿主特异性地降解外源遗传物质(DNA)的现象称为限制。
外源遗传物质通过甲基化等作用避免宿主的限制作用称为修饰。
2. Matched ends匹配末端。
识别位点为回文对称结构的序列,经限制酶切割后,产生的相同的,互补的末端称为匹配粘端,亦即粘性末端(cohesive end)。
3. Blunt ends平末端。
在回文对称轴上同时切割DNA 的两条链,产生的没有碱基突出的末端称为平末端。
4. Isoschizomer :同裂酶。
识别相同序列的限制酶称同裂酶,但它们的切割位点可能不同。
5. Isocaudiners :同尾酶。
来源不同、识别序列不同,•但产生相同粘性末端的酶。
6.Site preferences :位点偏爱。
某些限制酶对同一介质中的不同位置的同一个识别序列表现出不同的切割效率的现象称为位点偏爱。
7.Star activity 星星活性。
在极端非标准条件下,限制酶能切割与识别序列相似的序列,这个改变的特殊性称星星活性。
8. Nicking enzyme 切口酶。
基因操作的原理和过程

基因操作的原理和过程基因操作(Genetic engineering)是一种利用基因技术对生物体的遗传物质进行修改和重组的技术手段。
通过基因操作,可以对生物的基因进行剪接、修饰或移除,并向生物中引入新的基因或基因片段,从而改变生物的遗传特征和表现形式。
基因操作在农业、医学、生物工程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它不仅可以提高生物的抗病性、耐性和产量,还可以用于研究基因的功能和调控机制。
基因操作的原理是基于对生物体的基因组进行修改和优化,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选择目标基因:首先需要确定要操作的基因,可以是现有生物体中的某个基因,也可以是外源基因。
有时也会选择修改某个特定区域的基因片段。
2. 基因克隆和构建载体: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将目标基因从生物体中分离提取。
然后,将目标基因插入到载体DNA中,构建成重组载体。
常用的载体包括质粒和病毒。
3. 转化目标细胞:将构建好的重组载体导入到目标细胞中。
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细胞的转化,如化学转化、电转化、冷冻复苏等。
4. 基因表达和筛选:在转化成功后,目标基因会在细胞内进行表达,从而改变生物的遗传特征和表现形式。
为了筛选出表达目标基因的细胞,可以在重组载体中引入选择标记基因,如抗生素抗性基因。
5. 验证和分析:在筛选出表达目标基因的细胞后,需要对其进行验证和分析。
可以通过PCR、酶切、同源重组等技术手段来验证基因操作的结果,并进一步分析基因的功能。
基因操作的过程中有一些关键技术和工具,如PCR技术、限制性内切酶、连接酶、DNA测序等。
这些技术和工具的应用使得基因操作的过程更加高效、准确。
基因操作的应用领域广泛,涉及农业、医学、生物工程等多个领域。
在农业领域,基因操作可以用于改良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提高抗病虫害的能力,延长保存期限等。
比如,通过引入抗病虫害基因,使植物对害虫和病毒的侵害产生免疫反应。
在医学领域,基因操作可以用于治疗遗传性疾病、癌症等疾病。
比如,通过修正患者的遗传突变,可以恢复正常的基因功能。
基因编辑技术的原理与方法

基因编辑技术的原理与方法基因编辑技术是一种能够创造新的生命形态的科技,它可以改变生物的基因组,使其拥有更先进的基因组结构,并且可以消除人类遗传病。
基因编辑技术的主要原理是通过改变生物基因组内的核酸序列,去掉有害基因和插入有利基因,来实现对生物基因编辑的操作。
本文将讨论基因编辑技术的原理和方法。
一. 基因编辑技术的原理基因编辑技术的原理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将人类的基因或某种蛋白质编辑或修饰,使其能更好的适应环境以及更好的发挥作用。
1.重组DNA技术重组DNA技术是基因编辑技术的关键,重组DNA技术使得科学家们可以利用细胞、病毒或细菌的基因将不同的DNA片段组合在一起,产生新的DNA序列。
具体地,利用重组DNA技术在DNA链上切开并粘贴一段新的DNA,这样就可以在人类基因组上定位有害基因并进行修饰、消除。
2. CRISPR / Cas9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是一种基因编辑技术,是一种高效的基因编辑工具。
与传统的基因编辑技术相比,CRISPR/Cas9可以更容易地定位和修改目标基因。
它利用了CRISPR基因与Cas9蛋白的互作,在某个DNA片段上划分一个锋利的切割器,来修正、插入或删除DNA链中的基因。
这种基因编辑技术使得基因编辑更加精准和有效,对治疗包括肺癌、胃癌、乳腺癌等多种疾病均具有一定的优势。
二. 基因编辑技术的方法目前,基因编辑的主要方法有三种:基因注射法、细胞融合法和CRISPR/Cas9技术。
1.基因注射法基因注射法是一种基本的基因编辑方法,它适用于比较简单、单一的生物细胞,如蝌蚪、动物卵细胞等。
该技术的具体方法是将编码所需蛋白或RNA的DNA或RNA注射进去,使其在细胞内进行转录和后续翻译,来实现对细胞基因编辑的操作。
2.细胞融合法细胞融合法是一种通过融合两个非常相似的细胞产生一个新的细胞来编辑基因的方法,主要针对多细胞生命而言。
这种方法通过融合可以得到新细胞及其基因,可以将新细胞的某些特征加入原有的种群中,使它们更适应某些特定环境和进化。
基因操作原理和方法

克隆和重组技术的应用
克隆和重组技术广泛应 用于基因工程、生物制 药、农业和医学等领域 。
在基因工程中,克隆和 重组技术用于生产重组 蛋白、疫苗和抗体等生 物制品。
在农业中,克隆和重组 技术用于改良作物品种 和提高农作物的抗逆性 和产量。
生物科学研究
基因敲除和敲入技术可用于研究基因功能、细胞信 号转导、药物筛选等生物科学研究领域,有助于深 入了解生命活动的本质。
生物制药
基因敲除和敲入技术可用于生产基因工程药物,通 过改造或增强微生物、细胞或动物细胞中的基因表 达,生产具有特定功能的药物。
敲除和敲入技术的限制和挑战
80%
技术难度高
基因敲除和敲入技术需要精确的 操作和设计,对技术和实验条件 要求较高,且存在一定的失败率 和不确定性。
05
基因编辑新技术
CRISPR-Cas9系统
总结词
CRISPR-Cas9系统是一种高效、简单、低成本的基因编辑技术,通过向导RNA和Cas9 蛋白的引导,实现对特定DNA序列的切割和修复。
详细描述
CRISPR-Cas9系统利用向导RNA与目标DNA序列的特异性结合,将Cas9蛋白引导至目 标位置,通过切割DNA双链形成缺口,启动细胞内的DNA修复机制。在修复过程中, 插入、删除或替换特定DNA序列成为可能,从而实现基因敲除、敲入和点突变等基因
基因操作的历史与发展
基因操作技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 世纪70年代,当时科学家开始探索 限制性内切酶和DNA连接酶等工具 的应用。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基因操作逐渐 成为现代生物学和医学研究的重要手 段,广泛应用于基因克隆、基因治疗 、基因工程等领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份材料根据老师给的PDF课件整理,仅供参考)第一章编码产生一种有生物学功能产物---蛋白质(多肽)或RNA所需信息的一段DNA称基因。
Include:1.编码蛋白质肽链或RNA所必需的核苷酸序列(open reading frame)2.保证转录所必须的调控序列(S-D)3. 5’-和3’-非翻译序列(leader and trailer)4.内含子(intron)Recombinant DNA(重组DNA):是将一种生物体(供体)的基因与载体在体外进行拼重组,然后转入另一种生物体(受体)内,使之按照人们的意愿稳定遗传并表达出新产物或新性状的DNA体外操作程序,也称为分子克隆技术。
这项技术可概括为∶分、切、连、转、选。
两个最基本的特点是分子水平上的操作和细胞水平上的表达。
基因工程是指重组DNA技术的产业化设计与应用,包括上游技术和下游技术两大部分。
上游技术指的是基因重组、克隆和表达的设计与构建(即重组DNA技术);而下游技术则涉及到基因工程菌或细胞的大规模培养以及基因产物的分离纯化过程。
Genetic Engineering(基因工程)重组DNA技术与基因工程的基本用途分离、扩增、鉴定、研究、整理生物信息资源大规模生产生物活性物质设计、构建生物的新性状甚至新物种大规模生产生物活性物质工程细胞。
Development of gene engineering:第一代基因工程蛋白多肽基因的高效表达经典基因工程第二代基因工程蛋白编码基因的定向诱变蛋白质工程第三代基因工程代谢信息途径的修饰重构途径工程第四代基因工程基因组或染色体的转移基因组工程第二章目的基因的获得(DNA的准备)1.从基因组直接获得2.RT-PCR 方法获得3.人工合成法DNA抽提的基本原理•1 获得细胞,裂解细胞三种破壁、膜的方法比较:非离子型去污剂法较温和.适用于抽提10kb左右的质粒;而煮沸法与碱性SDS法相对较剧烈.只能抽提小于10kb的质粒,当然在熟练方法的前提下,碱性SDS法也能抽提较大的质粒。
非离子型去污剂的变性能力较弱,常用的TritonX—100等,常用的离子型去污别是SDS。
在选择去污剂类型对应根据变性剧烈程度的要求而定。
2 分离(质粒DNA与染色体DNA的分离)3 纯化(去除RNA)•RNA与DNA相比在化学及生化性质上有差别,因此可选用RNA酶处理.以保留DNA分子而专门分解RNA。
3 纯化(去除蛋白)•常用的去除蛋白质的试剂有酚、酚/氯仿、氯仿/异戊醇。
PCR的基本原理:变性、复性、半保留复制PCR三步曲:1. DNA热变性90~97℃ 2. 引物退火45~55℃ 3. 引物延伸72℃左右How many copies?1.到第3个循环才有目的片断(指用长DNA作为模板).2.早期并不严格按2倍增长3.30 循环时约有1,073,741,764 个目的产物(~1×109).4. 有约60 不是目的长度的片断.5.大于35 个循环时不能明显增加产物量进入平台期的原因:1.反应试剂用完2.产物之间相互退火3. Taq酶活性降低优化PCR反应:1.引物的退火温度.2.Mg2+ 的浓度.3. 延伸时间.4.模板和Taq的量能否扩增RNA?• Not directly — the DNA polymerase requires a DNA template and will not copy RNA. • mRNA can first be copied into cDNA using reverse transcriptase.• cDNA is a template for PCR — it need not be double-stranded.TA 克隆:1.Taq扩增PCR产物物末端加个A;2.可以与末端为T的载体直接连接引物设计要求:引物长度在20个碱基左右;.引物G/C 含量约 45–55%;2条引物退火温度差别不要超过1°C;引物内部最好没有反相互补序列;2条引物之间不能有互补序列;引物内部不能有重复序列。
PCR存在的问题:1 . 可信度( F i d e l i t y ): P C R 反应过程中的错配现象,给PCR克隆、变异导入带来麻烦。
2.扩增的DNA长度:一般扩增1~2 kbp以下的DNA片段。
3.扩增的DNA量:对有些检测、克隆时,DNA量往往达不到要求。
4. PCR扩增困难:当DNA富含GC或具有复杂二级结构时,PCR很难扩增。
5.PCR反应速度:当急于得到实验结果时,PCR反应速度较慢。
2-3 分子杂交1 Southern Blotting2 Northern Blotting3 Western Blotting(一)Southern Blot 基因组DNA与DNA探针的杂交功能:1 研究某一基因在基因组中的拷贝数2 研究异源物种是否有类似基因(ZooBlooting)•原理:将待检测的DNA分子用/不用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后,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进行分离,继而将其变性并按其在凝胶中的位置转移到硝酸纤维素薄膜或尼龙膜上,固定后再与同位素或其它标记物标记的DNA或RNA探针进行反应。
如果待检物中含有与探针互补的序列,则二者通过碱基互补的原理进行结合,游离探针洗涤后用自显影或其它合适的技术进行检测,从而显示出待检的片段及其相对大小。
用途:检测样品中的DNA及其含量,了解基因的状态, 如是否有点突变、扩增重排等。
Southern Blot Southern Blot 操作步骤:DNA →琼脂糖电泳→印迹转移→预杂交→杂交(变性探针)→洗膜→放射自显影或显色二、Northern Blooting RNA与DNA探针的杂交功能:1 分析mRNA的分子量大小 2 分析mRNA表达量3 分析mRNA表达的组织分布4 分析mRNA的发育表达化5 研究mRNA的不同剪切方式Northern blot的步骤:•1 RNA电泳(包括制备变性胶和RNA样品的处理)•2 转膜(把RNA从胶上转移到膜上)•3 杂交(用标记同位素的DNA探针与膜进行杂交)杂交前一般要进行预杂交,消除非特异性杂交•4 洗膜、曝光、冲片三、Western Blot 蛋白与蛋白的杂交,如蛋白与抗体的杂交功能:1 分析蛋白的分子量大小 2 分析蛋白表达量3 分析蛋白表达的组织分布4 分析蛋白的发育表达变化5 研究蛋白前体的后加工方式WesternBlot原理:将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的蛋白质转移到硝酸纤维素或PVDF膜上,然后与能特异性识别待检蛋白的抗体进行反应,洗涤去除没有结合的特异性抗体后,加入标记的、能识别特异性抗体的种属特异性抗体,反应一段时间后再次洗涤去除非特异性结合的标记抗体,加入适合标记物的检测试剂进行显色或发光等,观察有无特异性蛋白条带的出现,也可通过条带的密度大小来进行特异性蛋白的半定量。
ELISA原理:ELISA的基础是抗原或抗体的固相化及抗原或抗体的酶标记。
结合在固相载体表面的抗原或抗体仍保持其免疫学活性,酶标记的抗原或抗体既保留其免疫学活性,又保留酶的活性。
在测定时,受检标本与固相载体表面的抗原或抗体起反应。
再加入酶标记的抗原或抗体,也通过反应而结合在固相载体上。
此时固相上的酶量与标本中受检物质的量呈一定的比例。
加入酶反应的底物后,底物被酶催化成为有色产物,产物的量与标本中受检物质的量直接相关,故可根据呈色的深浅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
测定方法具有很高的敏感度(pg-ng/ml 水平),并且重复性好。
类型:(1)间接法测抗体(2) 双抗体夹心法测抗原(3)竞争法测抗原cDNA法克隆目的基因的基本策略双链cDNA的克隆双链平头的cDNA通常可以使用下列三种方法克隆入载体中:1.平头末端直接与载体连接,但插入的片段无法回收2.平头两端分别接同聚物尾,最好是AT同聚物尾,分子可这样重组通过加热局部变性和S1核酸酶处理回收插入片段3.加装人工接头引入酶切口,以便插入片段回收cDNA法克隆目的基因的局限性:1.并非所有的mRNA分子都具有polyA结构2.细菌或原核生物的mRNA半衰期很短3.m RNA在细胞中含量少,对酶和碱极为敏感,分离纯化困难4.仅限于克隆蛋白质编码基因第3章基因工程酶的操作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简称限制性内切酶,是一类能识别双链DNA中特定核苷酸序列并具有专一切割位点的脱氧核糖核酸水解酶。
限制酶的命名从其来源微生物的拉丁名中摘取,即由其属名的第一个字母(大写)与种名的第一、二两个字母(小写)组成酶的基本命名,若酶的产生菌由株系之分,则有4个或4个以上拉丁字母组成,其第四个字母之后表示株系。
如EcoRI来源于Echerichia.coli RY13 BamHI来源于B.amyloliquefaciens已发现的限制酶可以分为三类或称作三型:I、II、III型。
他们在酶反应中所需要的辅因子和切割DNA的位点都不相同,而且酶蛋白分子的大小和组成上也有差别。
II型限制酶的识别序列大多是具有双重对称结构性结构,或称回文序列(Palindromic Sequence)大部分II型限制性内切酶的识别序列长度为4-8个核苷酸。
识别长度决定了剪切DNA的频率(1/4n,n为识别的长度)。
识别长度愈长,则切点少、产生片段少而长度长,酶特异性高。
限制酶的切割特异性和酶切片段的末端结构切割位点专一作为工具酶的限制性内切酶有固定的切割位点;产物具有特定的末端结构当一个DNA分子被限制酶切开后形成两个末端,全部产物具有相同的末端结构。
即一种限制性内切酶切割任何DNA只产生一种固定形式的末端结构,在DNA连接酶的作用下,磷酸二酯键可以修复而成为一个重组的DNA分子;而不同限制酶则形成不同末端结构。
任何一种限制酶切割DNA链时,总是水解核苷酸3’、5’-磷酸双酯键的3’位磷酸酯键,使产物的5’端带磷酸单酯基团,而3’为游离羟基。
由于切割位点不同,所有的限制酶可产生两类末端结构①平末端(Blunt End)指酶切片段为齐头末端结构。
②粘性末端(Cohesive End)酶切后DNA片段末端带有1-4个核苷酸残基长度的单链结构,而片段两端突出的单链具有互补的序列。
粘性末端又可分为5‘-粘性末端与3’-粘性末同裂酶:有时两种限制性内切酶的识别核苷酸顺序和切割位置都相同,其差别只在于当识别顺序中有甲基化的核苷酸时,一种限制性内切酶可以切割,另一种则不能。
例如HpaⅡ和MspⅠ的识别顺序都是5’……CCGG……3’,如果其中有5’-甲基胞嘧啶,则只有HpaⅡ能够切割。
这些有相同切点的酶称为同裂酶(同切酶或异源同工酶)。
酶反应条件按手册或商品说明书反应缓冲液:根据不同酶使用高、中或低盐缓冲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