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用地分等定级简本

合集下载

农用地分等定级报告材料

农用地分等定级报告材料

农用地分等定级报告材料一、引言农用地分等定级是指根据农用地质量特征、农业生产功能和农用地发展要求,将农用地按照等级划分,并确定相应的利用和管理要求,以提高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效益。

农用地分等定级是农业生产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对于促进农业发展、合理安排农业用地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农用地分等定级方法1.土地质量指标土地质量是农用地分等定级的基础指标,主要包括农田水利条件、土地深度、坡度、土层质地等指标。

例如,土地深度超过50厘米且土层质地均匀的农田属于一等地,土地深度在30厘米至50厘米之间的农田属于二等地,土地深度在20厘米至30厘米之间的农田属于三等地。

2.土壤肥力指标土壤肥力是农用地分等定级的重要指标,主要考察土壤的有机质含量、速效养分含量和土壤PH值等。

例如,有机质含量超过2%且速效养分含量高于150毫克/千克的农田属于一等地,有机质含量在1%至2%之间且速效养分含量在100毫克/千克至150毫克/千克之间的农田属于二等地,有机质含量低于1%且速效养分含量低于100毫克/千克的农田属于三等地。

3.水分资源指标水分资源是农用地分等定级的重要指标,主要考察农田的灌溉条件和水源保障情况。

例如,具备完善的灌溉设施和保障灌溉水源的农田属于一等地,具备一定的灌溉设施或可获取可靠的灌溉水源的农田属于二等地,缺乏灌溉设施且无可靠的灌溉水源的农田属于三等地。

4.气候特征指标气候特征是农用地分等定级的重要指标,主要考察农田的日照、温度、降水等气候条件。

例如,日照充足、温度适宜、降水均匀的农田属于一等地,日照较少、温度偏低、降水不均匀的农田属于二等地,日照不足、温度偏高、降水不足的农田属于三等地。

三、农用地分等定级结果根据以上指标评价的结果,将农用地划分为一等地、二等地和三等地,并给出相应的利用和管理要求。

1.一等地一等地是农用地中质量最好的部分,具备优越的土地质量、土壤肥力、水分资源和气候特征。

耕地分等定级实施方案

耕地分等定级实施方案

耕地分等定级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

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其质量直接关系到粮食产量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为了科学合理地利用和保护耕地资源,我国对耕地进行了分等定级,并制定了相应的实施方案。

二、耕地分等定级的目的。

1. 保护耕地资源。

通过对耕地进行分等定级,可以更好地保护耕地资源,避免过度开发和利用导致的土地退化和资源浪费。

2. 合理利用耕地。

分等定级可以根据耕地的质量和特点,合理安排作物种植,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加粮食产量。

3.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通过科学合理地利用耕地资源,可以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保障粮食安全。

三、耕地分等定级的依据和方法。

1. 依据,耕地分等定级的依据主要包括土壤肥力、土壤类型、地形地貌、水土条件等因素。

2. 方法,采用土壤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遥感技术等方法,对耕地进行分等定级。

四、耕地分等定级的实施方案。

1. 制定分等标准,根据土壤肥力、土壤类型、地形地貌、水土条件等因素,制定相应的分等标准,将耕地分为一、二、三等等级。

2. 制定分等标准,根据土壤肥力、土壤类型、地形地貌、水土条件等因素,制定相应的分等标准,将耕地分为一、二、三等等级。

3. 制定分等标准,根据土壤肥力、土壤类型、地形地貌、水土条件等因素,制定相应的分等标准,将耕地分为一、二、三等等级。

4. 制定分等标准,根据土壤肥力、土壤类型、地形地貌、水土条件等因素,制定相应的分等标准,将耕地分为一、二、三等等级。

5. 制定分等标准,根据土壤肥力、土壤类型、地形地貌、水土条件等因素,制定相应的分等标准,将耕地分为一、二、三等等级。

6. 制定分等标准,根据土壤肥力、土壤类型、地形地貌、水土条件等因素,制定相应的分等标准,将耕地分为一、二、三等等级。

7. 制定分等标准,根据土壤肥力、土壤类型、地形地貌、水土条件等因素,制定相应的分等标准,将耕地分为一、二、三等等级。

8. 制定分等标准,根据土壤肥力、土壤类型、地形地貌、水土条件等因素,制定相应的分等标准,将耕地分为一、二、三等等级。

农用地分等定级报告材料

农用地分等定级报告材料

农用地分等定级报告材料一、引言农用地是指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资源,是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农用地资源,需要对其进行分等定级,以便科学合理地制定相应的保护和利用政策。

本报告将对农用地分等定级的方法和意义进行探讨,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具体建议。

二、农用地分等定级方法1.土地质量评价:通过土壤肥力、透水性、土层厚度、有机质含量等指标评价农用地质量,以确定其适宜种植的作物种类和水平。

2.地理位置评估:考虑农用地地理位置的优势和劣势,包括气候、水资源、地势等因素,以确定适宜进行何种农业生产。

3.管理措施评估:考虑农用地的管理措施,包括灌溉设施、排水设施、防护设施等,以确定其农业生产能力。

4.经济效益评估:通过对农用地各种作物的产量和市场价格进行综合评估,以确定其经济效益。

三、农用地分等定级意义1.科学合理利用农用地资源:通过分等定级,可以根据土地质量和地理位置确定适合种植何种作物,以达到科学合理利用农用地资源的目的。

2.保护农用地生态环境:通过合理的分等定级政策,可以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减少土壤侵蚀和水资源污染等环境问题。

3.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分等定级,可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推动农业向高效、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

四、农用地分等定级建议1.完善土地质量评价标准:应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质量评价标准,充分考虑土壤肥力、透水性、土层厚度、有机质含量等因素,以准确评估农用地质量。

2.制定不同区域农业发展规划:根据不同区域的地理位置和资源条件,制定相应的农业发展规划,合理确定农业种植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3.加强农用地管理:加强对农用地管理的监督和执法力度,保护农用地资源不被非法占用或破坏,提高农用地的利用效率和质量。

4.推行农业科技创新: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引导农民采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五、结论通过对农用地分等定级的研究和分析,可有效保护和利用农用地资源,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土地资源学】第七章第六节农地分等定级

【土地资源学】第七章第六节农地分等定级
……
作物组成 春小麦、大豆
大豆 大豆、玉米
玉米 小麦-玉米,小麦/棉花 小麦-玉米,小麦/棉花 小麦-玉米,小麦-棉花 小麦-水稻,小麦-玉米,小麦/棉花
……
2. 计算农用地分等单元的自然质量分
自选因 素
推荐因素: 附录2
确定指定作物
确定分等因素(k)
一、我国的《农用地分等定级规程》
附录2:农用地分等推荐因子及分级、分值
二级区 省

I. I1 大 内蒙古 额尔古纳市、根河市、鄂伦春自治县、牙克石市、阿
东 小兴安
荣旗、扎兰屯市、扎赉特旗
北 区
岭山地 区
黑龙江
漠河、塔河、呼玛、黑河市、孙吴、逊克、 伊春市、 铁力市、嘉荫
I2 三 江平原 长白山 地区
黑龙江
鹤岗市、萝北、绥滨、佳木斯市、汤原、桦川、桦南、 富锦市、同江市、抚远、依兰、七台河市、勃利、双 鸭山市、集贤、友谊、宝清、饶河、鸡东、密山市、 虎林、牡丹江市、林口、海林市、宁安市、穆棱市、 东宁、绥芬河市、鸡西市
查询各种作物的光温
生产潜力指数(αj )
自然质量分(Cij)
各单元各种作物 的可能产量
产量比系数(βj )
附录5
一、我国的《农用地分等定级规程》
附录5:各种指定作物的产量比系数
稻谷
小麦
玉米 马铃薯 甘薯 小米(谷子)
1.00
1.30
0.80
0.20 0.25
1.10
3. 计算农用地分等单元的自然质量等指数
量(yjmax )
附录6
一、我国的《农用地分等定级规程》
附录6:全国指定作物的最大产量
作物
春小麦 冬小麦 春玉米 夏玉米

农用地定级规程

农用地定级规程

农用地定级规程
农用地定级规程是用来管理农用地的行业标准,根据农业生产需要,
结合农用地的性质定义其土地等级,对不同等级的农用地分别实施不同的
管理措施,以确保农用地的不断发展与保护。

一、农用地定级分类:
1、农用地等级一类地:适宜耕地和林地种植活动,其特征是土壤质
量良好,土地结构均衡,有较好的适合耕种的土地。

2、农用地等级二类地:主要地表凹陷,土壤受暴露,但还可以进行
一定程度的耕作活动,不能用来种植关键农作物。

3、农用地等级三类地:大面积水土流失,土壤质量差,不能进行耕
种活动,主要用于造林或养殖活动。

4、农用地等级四类地:无法进行耕种活动,除了植物生长外,其他
任何行为活动都不允许。

二、农用地定级规程:
1、对于等级一类地,应积极进行防护和可持续利用;
2、对于等级二类地,应改善地表质量,使其适宜耕种;
3、对于等级三类地,加强水土保持与植被恢复,促进植物生态恢复;
4、对于等级四类地,应进行有效的保护措施,以避免进一步的破坏
和污染。

总之,农用地定级规程是必要的,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农用地,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保证人民增。

土地资源学66第六章 农用地分等定级(2012)

土地资源学66第六章 农用地分等定级(2012)

为土地交易提供服务,为将来农用地流转服 务;
(二)农用地分等的方法、思路和程 序

请设想一下分等的方法


1、方法:
因素法:对农用地质量起主导作用的因素进行评定, 然后根据其得分算出质量分。 样地法:选取在一定质量水平的标准样地,对样地的 特征进行描述,比如说地形坡度是2度,坡度增加2-5 度减10分,----。特征属性的减分表,把要评定的土 地与样地一个一个的指标进行比较,求出最终减出得 到多少自然质量分。 标准样地比较难以寻找,对样地的描述和指标比较困 难,所以在02-04年用的都是因素法来进行评价。

国土资源部开展的农用地分等定级是对 土地的综合评价,包括质量评价、经济评 价、生产力评价、利用程度评价等,过程 相对复杂。 好处在于分解得当,能够得 到多层次的成果。

评价从质量评价人手,或者说是以质量评价 为主。在整个评价过程中,经济评价是一个 辅助手段,原因在于经济统计数据尚不能完 全满足单元尺度上评价工作的要求,因此经 济评价尺度较大,不落实到地块,而是按经 济区进行,这样做符合经济生活的现实。
农用地的合理配置,除资源的数量分配外,还包含 其空间布局,它是农用地资源优化配置的核心。 农用地空间优化布局的前提和关键,是对区域内 的农用地进行科学分类。 运用农用地分等定级的成果,可对比分析土地利用 现状与上地质量结构的对应匹配关系,确定土地 利用调整对象、在时空上有效地把农用地资源分 配于不同的用途。
③主导因素原则 不同因素影响程度不同 平原地区的坡度,显然不是土地质量的主要影 响因素; ④土地收益差异原则 既反映自然质量,又要反映不同投入水平的生 产力水平;
⑤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实际操作所花的人力物力上说,有 些因素没有可能或没有必要一定要用定量 的方法来表示的。 比如分等中的灌溉条件,可以分为 级:完全满足、一般满足、基本满足和不 满足,实地判定时是经验性的,定性的, 一定要定量的化的话要话很多人力物力;

农用地分等定级第一章

农用地分等定级第一章

第一章概述第一节基本概念1.1.1土地1)土地的概念土地是地球表面特定地段,由气候、土壤、水文、地貌、地质、动物、植物、微生物及人类活动和结果等要素组成的,内部存在大量物质、能量、信息交换流通,空间连续,性质随时间不断变化的一个自然和经济社会综合体。

Y=F(N,S,P,X,T) ,即土地是自然、社会、人类活动、空间和时间的函数。

2)土地的特征土地是自然和经济社会综合体,即具有自然和社会经济双重属性。

●作为自然资源的特性土地具有肥力和生产力;面积有限性;位置差异性;地域差异性;可更新性;永续利用性;用途多样性。

●作为资产的特征具有价值(价格);土地资产收益的持续性、投资性和保值增值性;供求关系的特殊性;市场竞争的不完全性;交易的非物流性。

●作为复合生态系统的特性复杂性;开放性与动态性;自我调控性;承载有限性。

1.1.2土地评价土地评价是在特定的目的下,通过土地质量对土地的自然和经济属性进行综合鉴定,确定土地等级,揭示土地质量等级的空间分异的过程。

其核心是按照一定的土地利用方式诊断土地质量,对土地的生物生产能力以及其他生产能力进行综合鉴定。

土地质量受到土地自然属性及社会经济属性的影响,因此土地评价不仅涉及土壤、地貌、气候、水文、植被等自然科学领域,也涉及土地利用技术、经济学、社会学等多方面内容。

土地质量是土地的综合生产质量(包含土地的自然生产力和渗入了劳动的经济生产力),或因这种综合生产力形成的不同的土地劳动生产率质量。

在不同的土地利用状态下,土地综合生产力表现不同。

在农林牧业利用状态下,土地综合生产力由按生产力和追加的社会生产力共同体现,土地质量好坏由土地生物生产能力不同造成的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决定;在工商等非农建设利用下,土地综合生产能力主要取决于在开发和改造土地中渗入的社会生产力。

1.1.3土地利用分类土地利用分类是指对现有的土地利用状况,根据其利用的方式、结构和特征的相似性与差异性而进行的划分或归并。

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实施方案

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实施方案

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实施方案一、分等定级标准1.土地质量:根据土地的肥沃程度、土壤类型、水资源情况等因素,将农用地分为一级、二级、三级等等级。

2.农作物适宜性:根据土地的适宜种植农作物的情况,将农用地分为适宜、次适宜、不适宜等等级。

3.地理位置:根据农用地的距离交通、市场等便利程度,将农用地分为优势地段、一般地段、劣势地段等等级。

二、分等定级方法1.实地调查:组织有关专家和技术人员,对农用地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土壤质量、水资源状况以及周边环境等情况。

根据调查结果,初步进行等级划分。

2.数据分析:通过收集相关农业数据,如土地利用率、农作物产量、水资源利用情况等数据,并进行统计和分析,综合考虑不同指标的权重,对农用地进行定级。

3.专家评审:邀请农业专家对农用地进行评审,并根据专家意见进行进一步定级。

4.公示和听证:对定级结果进行公示,并邀请民众进行意见反馈和听证,以提高农用地分等定级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三、估价方法1.法定估价: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采用法定估价方法对农用地进行估值,并按照土地法定税率计算土地使用费用。

2.市场评估:参考周边地块的买卖价格、租金等市场行情,对农用地进行市场评估,确定其市场价值。

3.收入法评估:根据农用地的潜在农产品产量和市场价格,计算土地的预期收入,并以此作为农用地估值的依据。

4.成本法评估:根据农用地的造价和维护成本,计算土地的成本,并以此作为农用地估值的依据。

四、注意事项1.科学合理确定等级划分标准和权重,确保定级结果的公正性和科学性。

2.加强技术培训和指导,提高评估人员对估价方法的理解和应用水平,确保估价结果的准确性。

3.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明确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的管理权限、程序和责任。

4.加强对估价过程的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确保估价结果的可靠性。

以上是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的实施方案,通过科学的等级划分和合理的估价方法,可以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农用地资源,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X简本1、XXX定级依据XXX耕地采用因素法定级,充分利用已收集的相关资料和数据,选择影响农用地级别的有效因素,在前期处理后,进行自然因素、经济因素和区位因素的补充调查。

确定因素因子,计算各因素因子的质量分值,编制因素因子分值图,采用加权求和法计算农用地定级指数,以此为依据,划分农用地级别。

1.1、因素因子的选取根据《农用地定级规程》(TD/T 1005-2003)规定:选择定级因素要遵循主导因素原则、差异性原则、相对稳定性原则、可行性原则等原则。

遵照以上原则,根据XXX耕地实际情况,在XXX农用地定级因素因子体系中,选择对耕地级别有显著影响以及外业调查易采集的因素因子。

最终确定因素因子,共选取3个一级因素,7个二级因素、17个三级因素。

具体情况如下表:XXX耕地定级因素因子表1.2、确定定级因素因子权重采用特尔菲测定法。

选取长期从事农业生产、土地资源、土地利用方面研究和管理的人员和专家组成专家组,主要人员构成为技术专家、管理专家、研究人员、情报专家和高层决策人员,对已选取的因素因子进行权重打分,在每轮征询之后,进行数据处理。

在土地定级因素、因子权重值测定中,求出各因素因子所有专家打分的均值和方差,用均值表示最可能的权重值,用方差表示不同意见的分散程度,根据均值和方差就可以了解总体意见的趋向和分散程度,再将结果反馈给专家。

专家们可根据前一轮所得的均值和方差修改自己的意见,从而使意见的分散程度越来越小。

在分值评估中,均值E 和标准差δ的计算公式为:m aE mi i∑==1 δ=∑=--mi i E a m 12)(11式中:m ——专家总人数a i ——第i 位专家的评分值 δ——标准差 E ——均值在进行了两轮打分后,最终确定的权重表如下:XXX耕地定级因素因子权重打分表2.XXX耕地级别的确定2.1、确定工作底图XXX农用地定级工作以2011年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标准时点统一更新成果数据为工作底图。

根据《农用地定级规程》(TD/T 1005-2003)的要求:“定级工作底图一般采用1:10000~1:50000比例尺”,本次定级工作底图比例尺为1:10000,与二调成果数据比例尺一致,满足农用地定级的精度要求。

2.2、划分定级单元XXX耕地定级单元的划分采用地块法,即直接以1:10000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标准时点统一更新土地利用现状图的耕地图斑作为定级单元。

经统计:全县共有xx个耕地图斑。

因此,定级单元总数为xx个。

2.3、计算各因素因子质量分值根据收集到的资料,结合XXX的具体情况,分别计算出各因素因子的质量分值,2.3.1、海拔高度海拔高度反映耕地所在区域的高度状况,该因素会间接影响到土地的肥力、土地利用情况和经营效益,海拔越高,其作用分值越低。

本次XXX海拔高度条件的质量分是以明显的垂直分类气候为依据来确定,具体海拔高度的质量分关系如下:XXX耕地海拔高度“定级因素—质量分”关系表2.3.2、地形坡度提取二调数据成果中的等高线,使用ArcGIS软件,利用3D分析功能,构造TIN模型;利用TIN模型生成坡度栅格图,划分坡度均值区,计算均值区的作用分,得到“XXX坡度影响作用分值图”,将坡度计算结果与定级单元相叠加,得到每个定级单元的坡度值。

坡度影响度属于逆向型非扩散因子,坡度指标值(即海拔高度)越大,其耕作制度的受限程度越大,分值就越低,反之,分值越高。

参考XXX农用地分等成果中坡度分级标准,编制地形坡度“定级因素因子—质量分”关系表:XXX耕地地形坡度“定级因素—质量分”关系表2.3.3、坡向根据XXX山区多、坝区少,境内地势复杂,山高坡陡的特点。

多数耕地分布在坡度较缓的山缘,致使坡向因子对耕地产生一定的影响。

XXX对坡向采取定性的方法进行量化,具体的的量化如下表XXX耕地坡向“定级因素—质量分”关系表2.3.4、有效土厚有效土越厚与土壤的质量呈正相关,其量化采用均值度法,将各定级单元的有效土厚划分均值区后计算作用分值。

根据频率直方图将有效土厚划分为6个均值区,求取各均值区的均值并计算作用分值。

XXX耕地有效土层厚度“定级因素—质量分”关系表如下:XXX耕地有效土层厚度“定级因素—质量分”关系表2.3.5障碍层深参考XXX农用地分等成果、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结合外业实地补充调查资料,制作障碍层深栅格图,将XXX障碍层深栅格图与耕地定级单元相叠加,得到每个耕地定级单元的有障碍层深属性并根据定级单元划分均值区。

XXX耕地障碍层深“定级因素—质量分”关系表如下:XXX耕地障碍层深“定级因素—质量分”关系表2.3.6、土壤质地参考XXX农用地分等成果、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结合外业实地补充调查资料,将土壤质地资料与定级单元空间相叠加,得到每个定级单元的土壤质地属性。

将相同质地的土壤划分为同一均值区,共划分三类均值区。

各定级单元不同的土壤质地情况,依据经验法赋以相应的分值。

得到XXX耕地土壤质地“定级因素-质量分”关系表,如表所示:XXX耕地土壤质地“定级因素-质量分”关系表2.3.7、土壤PH值土壤PH值对农作物生长有很大的影响,PH值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耕作和经营。

参考XXX农用地分等成果、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结合外业实地补充调查资料,将XXXPH图转化成栅格格式后与定级单元相叠加,利用面域统计工具计算得到每个耕地定级单元的PH值属性。

PH值是适度型因子,因此在划分均值区的时候要考虑PH的最适宜区间。

一般,PH越接近中性,土壤条件越好,根据XXX 实际情况,确定XXX土壤PH值适度值为7.0。

根据适度型因子的量化公式量化PH值因子,得到每个定级单元的PH因子分值。

计算公式如下:当PH ≥7.0时,)0.7/()(100max max --⨯=PH PH PH A i 当PH <7.0时,)0.7/()(100min min PH PH PH A i --⨯=2.3.8、土体构型参考XXX 农用地分等成果、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结合外业实地补充调查资料,将矢量化后的土体构型资料与定级单元空间叠加,得到每个定级单元的土体构型属性。

将相同构型的定级单元划分为同一均值区,共划分7类均值区。

各定级单元不同的土地构型情况,依据经验法赋以相应的分值。

得到XXX 耕地土地构型“定级因素-质量分”关系表,如表所示:XXX 耕地土体构型“定级因素—质量分”关系表2.8.9土壤养分选择土壤有机质作为衡量土壤养分质量的指标,参考XXX 农用地分等成果、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结合外业实地补充调查资料,将XXX 土壤养分图转化成栅格格式后与定级单元相叠加,通过面域统计,得到每个耕地定级单元的有机质属性并划分均值区XXX 耕地土壤养分“定级因素—质量分”关系表2.3.10、灌溉保证率参考XXX农用地分等成果、水利部门收集的农田水利建设资料,结合外业实地补充调查资料,以村委会为单位,将各乡镇集到的灌溉条件资料录入各行政村面属性。

将相同条件的定级单元划分为同一均值区,共划分4类均值区。

各定级单元不同的土地构型情况,依据经验法赋以相应的分值。

得到XXX耕地灌溉保证率“定级因素-质量分”关系表,如表所示:XXX耕地灌溉保证率“定级因素—质量分”关系表2.3.11、排水条件参考XXX农用地分等成果、农田水利建设资料,结合外业实地补充调查资料,排水条件以村委会为单位,将各乡镇水利站收集到的排水条件资料录入各行政村面属性。

将行政区的属性与定级单元进行叠加赋值,得到每个定级单元的排水条件属性。

将相同排水条件的定级单元划分为同一均值区,共划分4类均值区。

各定级单元不同的排水条件情况,依据经验法赋以相应的分值。

得到XXX耕地排水条件“定级因素-质量分”关系表,如表所示:XXX耕地排水条件“定级因素—质量分”关系表2.3.12、田间道路田间道路是农用地基本耕作单元与外界联系的纽带,以农田路网密度为指标量化该因子。

XXX耕地田间道路“定级因素—质量分”关系表2.3.13、耕作距离耕作距离指耕地定级单元,即田块距村庄、居民地及其它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距离,耕作距离反映农田(地)耕作及田间管理的便捷程度。

耕作距离属于面状扩散因子,在量化时可从二调图中提取居民区数据,以居民点为中心,按照下表所列距离进行扩散。

求取每个定级单元到最近居民点的最短直线距离。

XXX耕地耕作距离“定级因素—质量分”关系表2.3.14、经营效益以村委会为单位,将各乡镇农经站收集到的经营效益资料录入各行政村面属性。

将行政区属性与定级单元进行叠加赋值,得到每个定级单元的经营效益属性。

将相同条件的定级单元划分为同一均值区,共划分5类均值区XXX 耕地经营效益“定级因素—质量分”关系表2.3.15、人均耕地人均耕地作用分值以行政村为单位,根据外业采集各行政村人均耕地占有量,将各数据进行聚类分析,选取分界点值,确定均值区级别数,利用下公式计算各均值区人均耕地值:计算公式如下:)()劣优劣b b b b P i i --=/(100式中:Pi ——人均耕地第i 级均质区作用分值; bi ——人均耕地第i 级均质原始数据的均值; b 优——人均耕地优均质区原始数据的均值; b 劣——人均耕地劣均质区原始数据的均值。

XXX 耕地人均耕地“定级因素—质量分”关系表2.3.16、中心城镇根据XXX 统计资料以及实地调查资料,将各乡镇总人口数、农村经济总收入和人均纯收入确定为反映XXX 中心城镇规模指数的指标。

根据各中心城镇的功能和规模,结合乡镇实际情况,将中心城镇分为三级。

XXX中心城镇规模指数及级别统计表2.3.17道路通达度道路通达度为扩散型因子,根据全县的道路类型、质量和功能,将道路分为三级:高等级公路为一级、一般公路为二级、农村道路为三级。

XXX高速公路入口规模指数及级别统计表道路规模指数反映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发挥作用的程度,按照XXX境内道路级别状况,根据经验法为各级公路赋予相应的规模指数,其赋值结果如表:XXX道路通达度规模指数表2.4、耕地级别的确定 2.4.1、计算定级指数依据国土资源部《农用地定级规程》(TD/T 1005-2003),因素法中计算定级指数有加权求和和几何平均2种方法。

由于本次研究的定级因素因子中既有农用地的自然属性,又有农用地的社会经济属性,是对农用地的综合评价,理论上不适合采用几何平均法进行定级指数的计算。

因此,本次定级指数的计算采用加权求和法。

计算公式如下:∑===np j i ijji fw H ,1,1.式中: i H —第i 个定级单元的定级指数;i —定级单元编号; j —定级因素因子编号; w j —第j 个定级因素因子权重;f ij —第i 个定级单元内第j 个定级因素因子的分值。

通过计算,得到XXX 耕地定级指数,其最大值为80.84,最小值为33.7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