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与牛屎都在心里佛印与苏东坡的一则趣事
苏东坡与佛印的故事

苏东坡与佛印的故事心中全是佛宋代文人苏东坡,才华洋溢,堪称文坛奇葩,他有一个相知甚笃的方外之交佛印禅师,平时二人在佛学、文学上总不忘相互切磋,但每次老是让佛印禅师占尽上风,苏东坡心里总觉不是滋味,所以百般用心,想让佛印下不了台。
一天,两人相对坐禅,苏东坡心血来潮,问佛印禅师:“你看我现在禅坐的姿势像什么?”佛印禅师说:“像一尊佛。
”苏东坡满怀得意。
此时,佛印禅师反问苏东坡:“那你看我的坐姿像个甚么?”苏东坡毫不考虑地回答:“你看起来像一堆牛粪!”佛印禅师微微一笑。
苏东坡回家后,很得意地向妹妹炫耀,说:“今天总算占了佛印禅师的上风。
”苏小妹听完原委,却不以为然地说:“哥哥!你今天输得最惨!因为佛印禅师心中全是佛,所以看任何众生皆是佛,而你心中全尽是污秽不净,把六根清净的佛印禅师,竟然看成牛粪,这不是输得很惨吗?”这则故事,发人深省,深富哲理,盖一切万法,皆是自心所变现的,如果我们经常看到别人的过失,我们就是凡夫;所以我们眼睛要向内看,要经常检讨自己的缺点,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所谓“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应是我们努力的目标。
如果我们见一切人都是佛,那我们就成佛了!世尊曾在大宝积经“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告诉我们去除学佛障碍,而得成就之四种方法:“不求他过失,亦不举人罪,离粗语悭吝,是人当解脱”。
所以在末法时代之今日,我们欲修学有所成就,必须要:“常见自己过,不说他人非”“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及“常行布施及戒忍”,如此方能获得清净心,并且真正消业障、增福慧。
八风吹不动苏东坡修禅定日渐有了功夫,一次出定后,喜孜孜地写了一首诗:“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所谓八风,就是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世间八法,大概意思就是说,一个人无论顺境也好,逆境也好,别人称赞他也好,诽谤他也好,他都能安然不动,泰然处之。
苏东坡立刻差书童乘船从江北瓜州送到江南,将诗呈给金山寺的佛印禅师指正。
佛印禅师看过后,莞尔一笑,顺手拈来一支朱笔,即在苏东坡的诗上写了两个斗大的字“放屁”,再交给书童带回。
选取苏《东坡中》的2个故事复数200字

选取苏《东坡中》的2个故事复数200字篇一:
一天,苏轼与佛印一起对坐参禅。
忽然间苏轼问佛印:“你看我像什么?”佛印说:“我看你像尊佛”,苏轼心喜。
佛印问苏轼:“你看我像什么?”苏轼说:“我看你像堆牛粪!”佛印听后并没生气,反而一笑了事。
苏轼自以为占了上风,心中窃喜,回到家中向苏小妹炫耀。
才女苏小妹听后笑嘻嘻地看着哥哥说了句禅语:“心中有佛则众生皆佛,心中有粪则众生皆粪。
”
篇二:
苏轼入狱后,神宗皇帝为了试探他有没有仇恨天子之意,特派一个小太监装成犯人入狱和东坡同睡。
白天吃饭时,小太监用言语挑逗他,苏轼牢饭吃得津津有味,答说:“任凭天公雷闪,我心岿然不动!”夜里,他倒头睡,小太监又撩拨道:“苏学士睡这等床,岂不可叹?!”苏轼不理不会,用鼾声回答。
小太监在第二天一大早推醒他,说道:“恭喜大人,你被赦免了。
”要知道,那一夜可是危险至极啊。
只要苏轼有一点牢骚和吃不香睡不稳的异样举动,危在旦夕。
其实神宗皇帝也是糊涂人,派个太监去凭苏轼的才智又怎么可能瞧不出来呢?
篇三:
苏轼婚后不久,应邀去黄庭坚家作客,才到那里,仆人就赶来请他马上回去,说夫人有急事。
黄庭坚有心讽刺,吟道:“幸早里
(杏、枣、李),且从容(苁蓉为一味中药)。
”这句里含三种果名,一种药名。
苏轼头也不回,蹬上马鞍就走,边走边说:“奈这事(柰,苹果之属、蔗、柿)须当归(当归为中药名)。
”叹,东坡居士的才思实在令人拜服。
苏东坡和佛印的故事

苏东坡和佛印的故事苏东坡和佛印的故事苏轼是个大才子,佛印是个高僧,两人经常一起参禅、打坐,是好朋友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苏东坡和佛印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苏东坡和佛印的故事篇11、三百六十行,每行都有行业忌语,比如门卫最讨厌人家说“看门狗”,做生意的不想听到“奸商”,出家人则不喜欢两种动物,道士忌讳“牛鼻子”,而你要是当着和尚的面骂“秃驴”,修行再好的大师也跟你急。
有句话说“骂人无好口”,一旦发生了冲突,你越是忌讳啥,对方越会说给你听。
有个文士落魄时,尝寄宿僧寺,时间一长,大和尚小和尚都欺负他,书生一气写了首诗:一夕灵光出太虚,化身人去意何如。
秋月不用炉中火,凡子心头一点除。
这首诗表面上看没啥,一分析问题就大了,诗中隐的是“死秃”二字,看来书生是真急了,连骂“秃驴”都嫌不过瘾,前面还要加点形容词修饰修饰。
关于“秃驴”,还有个故事和苏东坡有关,杭州有一个品行不端又爱钱好色的住持向苏东坡求字,苏东坡很快写了幅对联给他:日落香残,去掉凡心一点火尽炉寒,来把意马牢拴这位花花住持挺高兴,马上挂了出去,结果许多人看了之后都捧腹大笑,原来这也是个字谜,谜底就是“秃驴”二字。
苏东坡似乎很喜欢拿和尚寻开心,像苏东坡这样的,能和他相处几年不被气死的当然也不是什么省油的灯。
考虑到苏东坡的和尚朋友太多,咱们这章不玩“编年体”了,临时改“纪传体”,主要谈谈佛印,稍带着把其他几位也给聊了。
2、东坡参禅,趣味盎然。
我们还记得苏东坡初至杭州写了这么句诗——“名寻道人实自娱”,下面这个故事让我们看到苏东坡确实是“自娱”。
这天一大早,苏东坡就跑到庙里来找大通和尚了,到了门口不进去,拍着庙门口的石狮子有板有眼的叫:“秃驴何在?”老和尚正左三圈右三圈脖子扭扭屁股扭扭做运动,一听有人跑到庙里来污辱动物,手搭凉棚转了个圈,笑着说:“东坡吃草!”在苏东坡的和尚朋友中,“大通”属于高僧阶层,不过这位“大通”什么都通,就是一见女人就不通。
女人,他从不正眼看一下,至于偷着看不看,那就只有天知地知还有他自己知。
苏东坡与佛印的趣事

苏东坡与佛印的趣事苏东坡与佛印的趣事 导语:苏东坡有⼀个和尚好友,叫佛印,相信⼤家都很熟悉,下⾯是苏东坡与佛印之间的有趣故事,欢迎参考! (⼀) 苏轼是个⼤才⼦,佛印是个⾼僧,两⼈经常⼀起参禅、打坐。
佛印⽼实,⽼被苏轼欺负。
苏轼有时候占了便宜很⾼兴,回家就喜欢跟他那个才⼥妹妹苏⼩妹说。
⼀天,两⼈⼜在⼀起打坐。
苏轼问:你看看我像什么啊?佛印说:我看你像尊佛。
苏轼听后⼤笑,对佛印说:你知道我看你坐在那⼉像什么?就活像⼀摊⽜粪。
这⼀次,佛印⼜吃了哑巴亏。
苏轼回家就在苏⼩妹⾯前炫耀这件事。
苏⼩妹冷笑⼀下对哥哥说,就你这个悟性还参禅呢,你知道参禅的.⼈最讲究的是什么?是见⼼见性,你⼼中有眼中就有。
佛印说看你像尊佛,那说明他⼼中有尊佛;你说佛印像⽜粪,想想你⼼⾥有什么吧! (⼆) 苏东坡和黄庭坚住在⾦⼭寺中。
有⼀天,他们打⾯饼吃。
⼆⼈商量好,这次打饼,不告诉寺中的佛印和尚。
过了⼀会⼉,饼熟了,两⼈算过数⽬,先把饼献到观⾳菩萨座前,殷勤下拜,祷告⼀番。
不料佛印预先已藏在神帐中,趁⼆⼈下跪祷告时,伸⼿偷了两块饼。
苏轼拜完之后,起⾝⼀看,少了两块饼,便⼜跪下祷告说:“观⾳菩萨如此神通,吃了两块饼,为何不出来见⾯?” 佛印在帐中答道:“我如果有⾯,就与你们合伙做⼏块吃吃,岂敢空来打扰?” (三) 苏东坡在杭州,喜欢与西湖寺僧交朋友。
他和圣⼭寺佛印和尚最要好,两⼈饮酒吟诗之余,还常常开玩笑。
佛印和尚好吃,每逢苏东坡宴会请客,他总是不请⾃来。
有⼀天晚上,苏东坡邀请黄庭坚去游西湖,船上备了许多酒菜。
游船离岸,苏东坡笑著对黄庭坚说: “佛印每次聚会都要赶到,今晚我们乘船到湖中去喝酒吟诗,玩个痛快,他⽆论如何也来不了啦。
”谁知佛印和尚⽼早打听到苏东坡要与黄庭坚游湖,就预先在他俩没有上船的时候,躲在船舱板底下藏了起来。
明⽉当空,凉风送爽,荷⾹满湖,游船慢慢地来到西湖三塔,苏东坡把著酒杯,拈著胡须,⾼兴地对黄庭坚说:“今天没有佛印,我们倒也清静,先来个⾏酒令,前两句要⽤即景,后两句要⽤‘哉’字结尾。
苏轼的搞笑故事

苏轼是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他的诗词和散文都非常出色,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虽然苏轼的文学成就很高,但他也有一些搞笑的故事,以下是其中的一个:
苏轼有一位好友名叫佛印,两人经常一起吟诗作对。
有一天,苏轼和佛印一起乘船游览西湖。
苏轼看到岸边有一只狗在啃骨头,就开玩笑地对佛印说:“狗啃河上(和尚)骨。
”佛印听了,微微一笑,随手把一把扇子扔到了水里,说:“水流东坡诗(尸)。
”
两人相视大笑,成为了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这个故事展现了苏轼和佛印之间的友谊和机智,也反映了苏轼幽默风趣的一面。
佛与牛粪——苏东坡与佛印的故事

佛与牛粪——苏东坡与佛印的故事
苏东坡与好友佛印一起坐禅,苏东坡问佛印:“大师,你看我的样子如何?” 佛印说:“在我眼中,居士乃我佛如来金身。
”接着佛印问苏东坡:“居士,你看我的样子又如何?佛印胖胖堆堆,苏东坡却想打趣他一下,笑曰:“以吾观之,大师乃牛粪一堆。
”佛印听了,并不动气,只是置之一笑。
苏东坡回家后,得意地把这事告诉他妹妹苏小妹,苏小妹听完说:“哥哥,你输了。
一个人心里有佛,他看别的东西都是佛。
一个人心里装着牛粪,什么东西在他眼中都是牛粪。
”
人的内心决定人的视野和行为,什么样的人看到什么样的世界,骗子总觉得全世界的人都想骗他;老实人总认为天下无贼。
“君子所见无不善,小人所见无不恶”也是这意思,虽然现在社会人心不古,确有一些丑恶现象伤害到我们的情感,但请不要因此去改变自己善良的心,因为心中装着牛粪的人,看到的只有肮脏,就会不开心;只有心中充满阳光,照亮自己也照亮别人,生活才会快乐。
“投影效应”

“投影效应”
有一则经典的故事是这样描述的:一次苏东坡和金山寺的佛印大师在一起,苏东坡问性格憨厚一些的佛印大师:“禅师,你看我的坐姿如何?”禅师答道:“很好,像一尊庄严的佛像。
”苏东坡听了满心舒畅。
佛印接着问苏东坡:“学士,你看我的坐姿又如何呢?”苏东坡嘲弄禅师道:“像一堆牛屎!”禅师听了也显得很高兴。
苏东坡自以为占了便宜,高高兴兴地回家告诉了妹妹,殊不料,冰雪聪明的苏小妹正色道:“哥哥你错了,佛家说‘佛心自现’,禅师心中像佛,所以他看你像佛,而你心中如牛屎,是以你看禅师才像牛屎。
”苏东坡哑然。
心理学上有一种“投影效应”,说的是人常常不自觉地把自己的心理特征,如个性、好恶、欲望、观念、情绪等移加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是具有同样的特点。
如,三国时的曹操,生性多疑,连做梦都觉得有人要害他,这就是“投影效应”在作怪了。
投射作用也是一种自我保护措施,这样做可以保证个人心灵的安宁,但往往影响自己对人和事的正确判断。
由于投射效应的存在,我们常常可以从一个人对别人的看法中推测这个人的真正意图或心理特征。
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常错误地将自己的想法和意愿投射到别人身上:自己喜欢的人,以为别人也会喜欢;父母总喜欢为子女设计前途、选择学校和职业,丝毫不顾忌孩子的兴趣爱好与特长,把自己的喜好强加到子女身上,自己未实现的目标,由子女来实现,现实中,往往事与愿反。
大文豪苏东坡居士以一个玩笑自取其辱,遭遇了他自己也始料不及的尴尬。
高考作文素材苏轼

高考作文素材苏轼内心有什么便看到什么:苏东坡与佛印和尚是好朋友,但他们两个经常喜欢互相讽刺,各不相让,经常是苏东坡占下风。
有一次,苏东坡问佛印说:“你看我像什么?”“我看你像尊佛。
”佛印说。
苏东坡暗喜,随即就问佛印:“那你可知道我看你像什么呢?”“像什么?”“像----一堆屎!”佛印无言但神色坦然。
苏东坡哈哈大笑。
回家后,苏东坡面带笑容哼哼唧唧。
苏小妹见状问道:“哥哥,什么事这么高兴呀?”“哼,佛印这次总算栽在我手里了!”苏东坡得意地说。
问明原委,苏小妹大叫道:“哥哥,这次你输得更惨!”“为什么?”苏东坡急忙问。
苏小妹说:“因为内心里有什么,外在才能看到什么。
心中有佛,看别人才是佛;心中有屎,看别人就是屎啊!”保持童真的苏东坡古往今来,在生命中永葆一份天真的人不多,苏轼是其中一位。
苏轼初贬黄州,与朋友出去游玩,有一项重要的娱乐活动,就是“挟弹击江水”。
这种游戏,不知是拿弹弓将石子打到江水里,看谁打得远,还是类似于我们儿时玩的“打水漂”,拿一块小瓦片或者石头斜着投入水中,瓦片或石头贴着水面上一跳一跳地过去,激起一串串浪花。
不管是哪一种,作为一个年过45岁、华发早生的中年人,在仕途备受挫折的境遇下能玩这种充满童趣的游戏,的确天真得可爱。
比这更可爱的是,他居然会用竹箱去装白云。
一日,苏轼从城中回来的路上,看到白云从山中涌出,像奔腾的群马,直入他的车中,在他的手肘和腿胯之处到处乱窜,于是他将白云装了满满一竹箱,带回家,再将白云放出来,看它们变化腾挪。
所以他的诗中有这样的句子:“搏取置笥中,提携反茅舍。
开缄乃放之,掣去仍变化。
”这些白云就像飞禽走兽一样,被他赏玩一番,又放回山里去了。
天真总是和无邪相连,所以苏轼不相信世界上有坏人,只有是否值得交往之人。
他曾对弟弟苏辙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
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对于陷害过他的政敌,他不记恨,更不会打击报复。
天真是一种探索精神,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是永葆天真的源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与牛屎都在心里佛印与苏东坡的一则趣事
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
“佛与牛屎”都在心里--佛印与苏东坡的一则趣事
文/陈正华心境领导力创始人
苏东坡与佛印出城游行。
佛印谓坡曰:“尔在马上十分好,一似一尊佛也。
”坡答曰:“尔穿一领玉袈裟,在马上好似一堆太牛屎也。
”印云:“我口出佛,尔口出屎。
”随从人呵呵大笑。
(《东坡禅喜集》([明]徐长孺辑))
此故事经后人演绎成为如下故事:
有一天,苏东坡去找佛印禅师聊天。
苏东坡对佛印说:“我最近学佛很精进,你看我现在的坐姿如何”佛印赞叹道:“像一尊佛。
”苏东坡听了很高兴。
佛印接着也问道:“那你看我怎么样”苏东坡为了压倒佛印,就答道:“像一坨屎。
”佛印听了也笑笑。
苏东坡回去后很高兴,到处宣扬他这回胜了佛印。
苏小妹听了以后,却对他哥说:“哥,你不要再四处宣扬了,其实是你输了。
”苏东坡不解。
苏小妹继续说道:“佛印心里有佛,所以他看谁都是佛。
你心里有屎,所以看谁都是屎。
”经过演绎过的故事已与原文不同了,并被赋予了禅意。
作为一个很有寓意的故事,也算一个演绎得很不错的故事了,不然的话,也不会流传的那么广了。
“投射”,就是将自己的内心当成外在的现实。
当苏东坡说看到一坨屎的时候,意味着他内心就是一坨屎,佛印看到一尊佛,那么他的内心就是佛。
两相比较,苏东坡落了下乘。
从这个有趣的故事里,我们可以继续引申出佛家对恶语的态度。
当有人对禅师恶语相向的时候,禅师不是反唇相讥,而是“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是左”(见《六祖坛经》),他骂他的,我自一心不动。
另外,对于恶语相向的“他”怀的是同情心,悲悯心,而不是憎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