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破窗理论”对学员队管理教育工作的几点启示
“破窗效应”在中职班级管理中的启示

“破窗效应”在中职班级管理中的启示心理学有“破窗效应”,意思是如果有人打破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修理,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打破更多的窗户玻璃。
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会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
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一些不良风气、违规违纪行为就会滋生、蔓延。
这就给了我们启示:必须及时修好“第一个被打碎的窗户玻璃”。
破窗效应在日常班级中时有发生。
为了防止破窗效应,班上的桌\凳子,今天少了一个螺丝,断了一条腿,如果你不追查原因,落实责任,及时修理,明天就可能断另一条腿,后天另一张桌凳就可能遭此厄运;某同学脚下有一果皮,师生不及时捡起,班主任不及时指出,那么时间长了,班上就会变成垃圾堆;本周班里有同学旷课、旷宿,如果班主任不及时处理,下周就会有更多的同学跟着学。
中职学生自控力较差,“破窗效应”效果显著。
在中职班级管理中,我特别注重“破窗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中专2003级7班学生刚入学不久,有个同学在宿舍丢了200元钱,凡是在寄宿学校住过的同学都知道,宿舍丢钱一般不好查明,明明知道就是她,没有确凿的证据不能随便乱说。
疑者从无。
除非你攻破她的心理防线,她自己承认。
当时我想介入,因为我害怕发生“破窗效应”,但又没有一定要查出来的信心,结果没到两周,同宿舍一个同学又丢了200元。
宿舍内互相猜疑,乌烟瘴气,大家都把矛头指向一位平时表现优秀的同学,甚至惊动家长。
我想不管用什么方法,必要时可以报警,一定要查明是谁,防止破窗效应再次发生。
紧接着我院举行冬季越野赛,一位运动员告诉我,她棉袄里的10元钱丢了,当时她记得很清楚,是某某给她拿的衣服,而且口袋拉链很好,不可能掉出来,一定是别人拿去了。
我联想到某某日常生活表现,刚来时比较节俭,现在经常去外边买吃的,几次丢钱她都在宿舍。
在学院文化艺术节开幕的当晚,我从后门进大礼堂,正好她坐在后面,我悄悄走到她面前,说:“你出来。
”(语气有些严厉)我们走到了礼堂拐弯处,较暗,而且人很少的地方,我听到后面扑通一声:“对不起老师,我错了!”当我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没有生气,也没了愤怒,反而为她敢于面对错误的行为感到佩服。
“破窗理论”视角下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研究

“破窗理论”视角下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研究【摘要】本文从“破窗理论”的视角出发,探讨了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和挑战。
首先介绍了破窗理论的概念及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意义,随后分析了破窗理论在学生管理中的具体运用以及所面临的挑战。
接着提出了针对破窗现象的管理策略,并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破窗理论的实际效果。
还探讨了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存在的破窗现象,并得出破窗理论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启示。
最后展望了破窗理论在未来的应用前景,同时也指出了在实际操作中可能遇到的局限性。
通过对破窗理论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探讨,有助于提升管理者的管理水平,提高学校管理效率和效果。
【关键词】破窗理论、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挑战、策略、案例分析、破窗现象、启示、未来应用、局限性1. 引言1.1 破窗理论概述破窗理论,又称为“破窗效应”或“破窗理论”,是由美国学者威尔逊和凯琳斯基于1982年提出的一种社会心理学理论。
该理论最初是用来解释犯罪行为和社区治安问题,后来被广泛应用于管理学领域。
破窗理论的核心思想是,社会环境中的破窗和废墟会引发更严重的破坏和犯罪行为的扩散。
换言之,如果一个地方出现了破窗或者废墟没有及时清理,会给人一种放任和无序的信号,从而造成更多的破坏和犯罪行为。
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破窗理论的思想同样适用。
如果管理者对学生的违规行为不加以制止,那么其他学生可能会觉得可以肆无忌惮地进行类似的违规行为。
这样就会形成一种“恶劣行为滚雪球”效应,导致整体管理水平下降,校风不正。
高职院校管理者需要认识到破窗理论在学生管理中的重要性,及时处理学生违规行为,维护良好的管理秩序。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1.2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意义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场所,学生管理工作的意义不言而喻。
良好的学生管理工作可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高职院校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阶段,他们需要得到正确的引导和帮助,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破窗效应对班级管理的启示

破窗效应是一种社会学理论,它认为当一个社区或者环境中出现一些小的问题,并且这些问题没有被及时处理和解决,会导致更多的问题的产生,并且越来越严重。
这个理论的名字来源于一家商店的实际情况,即如果有一个商店的窗户被打破了,但是窗户没有及时被修好,那么可能会导致更多的人砸破窗户,因为他们认为这个商店已经被遗弃了,而且也没有人在意里面的东西。
班级管理中也存在着破窗效应,如果一个班级中存在着一些小的问题,例如迟到、旷课、作业不交等,如果班主任或老师没有及时处理和解决这些问题,可能会导致更多的问题的产生,例如学生之间的互相影响,进而导致班级纪律的混乱,甚至学生学习成绩的下降。
从破窗效应的角度来看,班级管理的启示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只有及时发现问题,并且进行有效的解决,才能防止问题的
扩散和产生更严重的后果。
例如,当发现有学生不守纪律时,老师应该及时采取措施加以处理。
2.重视班级管理:班级管理对于学生的发展和成长非常重要,因此,班主任或老师必须要
重视班级管理工作,认真履行职责,维护班级纪律,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3.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自我管理能力:班级管理不仅是老师的责任,也是学生的责任。
因
此,班主任或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培养自我管理和责任感,让学生能够自觉地遵守规则和纪律,从而促进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
总之,破窗效应揭示了一个小问题如果没有及时解决,可能会导致更多的问题产生,对班级管理提出了很大启示。
班主任或老师应该注重班级管理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自我管理能力,从而确保班级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破窗效应对班级管理的启发

破窗效应对班级管理的启发
多年前,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詹巴斗进行了一项实验。
他找了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停在帕罗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布朗克斯街区。
他把停在帕罗阿尔托社区的汽车保持良好状态,把停在布朗克斯街区的那一辆车牌摘掉了,并且把顶棚也打开。
结果停在布朗克斯街区的那辆车一天之内就被人偷走了,而停在帕罗阿尔托的那一辆,停了一个星期也无人问津。
后来,詹巴斗用锤子把停在帕罗阿尔托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仅仅过了几个小时,车就不见了。
后来,人们把这一现象称为破窗效应。
破窗效应形成的原因是,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
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
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繁荣。
在班级管理中也会出现“破窗效应”,比如,班级环境比较杂乱,很多同学就会无意识地随地乱扔东西,如果班级环境非常干净、整洁,就会出现相反的效果。
我们经常感受到的一种现象是在非常干净的星级宾馆内,我们很难发现随地吐痰的现象,这就是“破窗效应”发挥了作用。
“破窗效应”不仅表现为环境方面的功能,班级同学的行为习惯等也会受到“破窗效应”的影响,所以,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一定要防患于未然,警惕“破窗效应”的发生。
破窗理论的启示

“破窗理论”对学生管理的启示——读心理学故事的点滴感受“破窗理论”是由政治学专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在1982年提出的。
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且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会受到某种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
久而久之,这些破窗就给人造成一种无秩序的感觉。
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繁荣。
“破窗理论”应该给我们以下几点启示:一、要看到所有窗户玻璃的完好首先要弄清我们的学生有哪些“玻璃”。
按时上下学,有请要请假;及时做值日,不拖拉;所有的座位整齐清洁;卫生洁具按要求摆放在指定位置;所有学生的全部作业都已完成;不说脏话,不欺负同学;校园干净整洁;……无论是教干还是普通职工,无论你是值周领导还是值周教师,无论你是班主任还是科任教师,无论你是一线教师还是后勤职工,无论你是正式员工还是校聘人员,请在进入校园的前五分钟,进入班级的前一分钟,环顾一下我们所处的环境:你看到“玻璃”了吗?“玻璃”完好吗?用我们的眼神和动作告诉学生我很在意所有玻璃的完好。
如果你看不到玻璃的完好,也许你也看不到玻璃的缺损。
二、请迅速补好破损的第一块玻璃人总无完人,事总有例外,无论我们呵护得多么小心,总会有第一块玻璃被打碎。
当有一个同学没有完成作业,当有学生第一次顶撞了老师,当有学生第一次有早恋的倾向,当只有一张纸屑漂浮在校园,当第一次有垃圾堆躺在路中间,当学生第一次将剩饭倒在地上,当家长第一次责问我们为什么不小心……这些都是破损的第一块玻璃,我们千万不该忽视了这看似明天再补也不迟的第一块玻璃,也许,明天破损的玻璃块数就是以几何级数、甚至数字爆炸的速度增长。
三、心中装得下世界也容得了玻璃人生为一大事而来。
教育即是大事,关乎千秋万代。
教育的三个面向: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要我们目光要宽广,不能坐井观天;面向未来要我们目光深远,不为短期的成果所累;面向现代化要求我们的教育要适应整个社会变化的节拍。
破窗效应心得体会教师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自己在教育工作中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近年来,我深入学习了破窗效应的相关理论,对教育工作中的一些现象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破窗效应,是指一个不良现象的出现,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和制止,就会导致更多的类似现象出现,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以下是我对破窗效应在教育工作中的心得体会。
首先,破窗效应在教育工作中具有普遍性。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往往会遇到各种不良现象,如学生的迟到、早退、抄袭、作弊等。
这些现象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就会像破窗一样,让其他学生产生模仿的心理,从而导致整个班级风气恶化。
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行为,发现不良现象要及时制止,防止破窗效应的发生。
其次,破窗效应要求教师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果断的处理能力。
在教育工作中,教师需要具备一双“火眼金睛”,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良行为。
同时,面对这些不良现象,教师要有果断的处理措施,不能姑息迁就。
只有这样才能在第一时间遏制破窗效应的蔓延。
再次,破窗效应启示我们要重视教育环境的建设。
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对于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
如果学校环境脏乱差,学生就会产生懈怠心理;如果班级风气不正,学生就会产生模仿不良行为的现象。
因此,我们要努力营造一个整洁、和谐、积极向上的教育环境,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成长条件。
此外,破窗效应还告诉我们,教育工作中要注重预防。
预防胜于治疗,这是破窗效应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我们要从源头上杜绝不良现象的发生,如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自律意识;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加强家校沟通,形成教育合力等。
最后,破窗效应提醒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在教育工作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时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并给予关爱和帮助。
一个心理健康的学生,才能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中茁壮成长。
总之,破窗效应为我们揭示了教育工作中的一些规律和问题。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关注学生的行为,及时发现和制止不良现象,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班级管理要重视破窗心理效应

班级管理要重视破窗心理效应破窗心理效应(Broken Windows Theory)是一种犯罪学理论,提出了环境质量对于犯罪率的影响。
该理论认为,如果一个社区或环境中存在着被破坏的窗户,那么这个环境很容易引发更多的破坏行为和犯罪活动。
这是因为破窗户向社区传达了一种无秩序、无责任感的信息,让人们觉得“如果别人都可以这样做,为什么我不能?”班级管理中也需要重视破窗心理效应,防止一件看似微小的问题逐渐演变为严重的管理难题。
班级管理中的破窗现象可能表现为学生的违纪行为。
当有一个学生在课堂上打瞌睡、开小差或者玩手机时,其他学生可能会觉得不公平,认为自己也可以这样做。
这种现象会造成学生对违纪行为的容忍度逐渐提高,导致更多的学生纷纷效仿。
老师在发现一位学生有违纪行为时,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让全班学生都明白违纪行为是不被容忍的。
破窗现象还可能反映在班级环境的整洁度上。
如果有几个学生乱扔垃圾或者不注重班级文化建设,那么其他学生也会觉得随意丢弃垃圾是可以的。
这样一来,班级环境就会变得脏乱不堪,甚至影响到其他学生的学习效果。
需要班级管理者定期检查班级卫生,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可以设置一些班级奖励制度,激励学生主动参与班级卫生的维护和整理。
破窗现象还可能表现为学生之间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的缺失。
当一个学生出现作弊、欺负同学或者触犯法律的行为,其他学生可能会觉得这是可以令学生获得某种好处或者成为高手的途径。
这种心理效应可能会导致班级中道德底线的不断下降,学生不再抵制这些行为。
班级管理者需要建立诚信教育体系,培养学生对作弊、欺负他人等行为的警惕性和抵制力。
针对破窗心理效应,班级管理者还可以采取一些积极的管理策略。
可以通过举办班级互助活动、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和规范学生行为等方式来预防和减少破窗现象的出现。
也可以发现和表扬学生积极向上、遵守规则的行为,增强学生对良好行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破窗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浅谈破窗理论对班级管理的启示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詹巴斗曾做过这样一项试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一辆停在比较杂乱的街区,一辆停在中产阶级社区。
他把停在杂乱街区的那一辆的车牌摘掉,顶棚打开,结果一天之内就被人偷走了。
而摆在中产阶级社区的那一辆过了一个星期也安然无恙。
后来,詹巴斗用锤子把这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
后来,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依托这项试验,提出了一个“破窗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未得到及时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
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
那么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蔓延。
这就是著名的“破窗理论”。
在我们的班级管理工作中,验证这个理论的事实俯拾皆是。
如果地上有片垃圾,可能就会有更多的纸屑、饮料瓶、塑料袋;如果墙面上有一块脚印或球印,就可能会有无数个这样的印迹;刚办好的板报上有一处被抹掉,可能会有更大面积的被涂抹;有一个学生经常逃课、上网,就有可能有更多的学生逃课、上网……这就是典型的“破窗理论”效应。
破窗理论给我们班级管理的启示就是班主任要视小为大,要学会“小题大做”,见到被打破的“窗子”要及时修复。
一辆汽车被盗,源于一个小洞;千里大堤顷崩,源于一个蚁穴。
从哲学上讲这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班级工作中,我们要视发生在班级内的每一个不良现象都是大得不能再大的事,一定要引起思想上的高度重视和工作过程中的谨小慎微,以防止“质变”。
一个凳子断了腿,处理不好,可能会影响学生爱护公共财物的习惯和心态;一次黑板没擦好,可能会引起班级日常管理秩序的混乱;一个正直的敢于管理的班干部如果遭到班内邪恶势力的报复,可能会导致班风的变化;一个同学课堂玩手机、睡觉可能会使这个孩子变得厌学而无所事事,最后逃课辍学……所以我常说,班主任要有一双很勤的腿、一对很冷的眼和一颗很热的心。
腿勤,就是要经常转班,一早一晚,甚至午间、课间休息时都要转;眼冷,就是要会观察、善发现教室内是否有被“打破的窗子”,“打开的小洞”,以便及时“修补”;心热,就是要动脑筋,会分析,能判断,对你所发现的“破玻璃”、“小洞”要做出合乎情理的推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破窗理论”对学员队管理教育工作的几点启示
在新的历史时期,学员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影响着学员队的全面建设和战斗力的生成。
如何保证部队的高度集中统一,全面提升学员队管理教育工作质量,保证部队良好的工作、学习、生活秩序,美国著名政治学者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的“破窗理论”给我们几点启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窗户玻璃,而又未得到及时维修,别人就容易受到暗示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
久而久之,这些破窗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
“细微何不慎?堤溃自蚁穴。
”同样,学员队是一个有机整体,作为一名管理者,必须善于发现小问题,抓住小细节,只有把“小问题”解决好,才能防微杜渐,才能不因小误而铸大错,我认为学员队的管理教育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克服麻痹思想,切实正视“小问题”。
古人讲,“勿以恶小而为之”,学员队的日常管理内容完全是每天实实在在的一些小事,起床、出操、内务、点名,这一件一件小事组成了学员队管理的基本内容,而一些事因其“小”,却常常被忽视。
学员在学习训练、工作生活中发生点“小问题”、“小矛盾”是难免的,也是正常的。
但如果对这些“小问题”视而不见,不及早做工作,或者虚荣心作怪,遮遮掩掩,想办法捂盖子,缺乏应有的思想警觉和科学的态度,最终使“小问题”升级酿成“大问题”,其结果势必会影响到基层部队的全面建设。
一个单位存在“小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小问题”熟视无睹。
因此,我们在对待“小问题”上,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要有“家丑”不怕外扬的勇气,不怕将自己的问题曝光,不怕别人说三道四。
要克服麻痹思想,紧紧抓住这些“小问题”,深入反思,不断提高对“小问题”可能带来大危害的认识,真正树立部队管理无“小”事、事事连着学员队建设的思想,认真扎实抓好“小事”,才能真正防住“大祸”。
二是要增强敏锐性,及时发现“小问题”。
及时发现“小问题”,是有效化解各类矛盾的前提。
近年来,一些基层单位发生事故案件的根本原因,就是少数干部骨干不注意发现“小问题”。
如有的学员因小事争吵几句,由于学员队领导发现不及时,思想工作跟不上,致使小问题升级,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有的学员队干部对“小问题”缺乏应有的敏锐性,不出事不想事,出了事又怕事,事情过后又忘事,结果是“按下葫芦浮起瓢”,总被问题牵着鼻子走。
因此,我们要善于从寻常中看到不寻常,注意在发现“小问题”上下功夫。
一方面,既要学会观察学员的一言一行,从中发现其思想的细微变化,加以分析思考,善于从人人有感觉而又人人不注意的现象中,从对某一事物在脑海中一闪而过的灵感中,注意发现学员之间的“小疙瘩”、“小纠纷”,并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准矛盾症结,做到有的放矢,牢牢掌握工作的主动权。
另一方面,要善于发动官兵,培养一支思想骨干队伍,真正把防范工作渗透到各项工作之中,全方位、多渠道的获取并掌握部队管理中存在的各类事故违纪苗头。
从而,将各类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同时,一些小事的管理也是体现队干部责任心、事业心的一个方面。
一般来说如果一个队干部的心比较细,善于发现一些“小问题”,其责任心、事业心也比较强。
因为只有经常观察,了解学员的详实情况才能够发现问题,只有知道学员的一言一行,才能把握学员的思想动态。
反之,如果队干部责任心不强,平时不细心,就很难发现问题。
三是要增强针对性,妥善化解“小问题”。
俗话说:“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面对本单位管理中存在的“小问题”,队干部和各类骨干一定要认识明确,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把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准确,把解决问题的措施办法定实。
从已往的经历和过失中认真汲取教训,不断改进化解日常工作上的不足。
要充分发挥骨干队伍的作用,坚持群策群防。
同时,要善于抓住主要问题,掌握表扬、批评、谈心的火候,针对不同的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及时解开学员之间的“小疙瘩”,“小问题”,妥善处理“小纠纷”,使思想工作跟上、做实,才能不断增强学员队的军心士气。
作为一名管理者,我们对发现的每一件看起来好象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小问题”,不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有以认真的态度、超前的意识抓管理,才不至于“养小疾成大患”,才能保证学员队的秩序井然有序,才能保证部队的安全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