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部编人教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第7课《回忆我的母亲》教案

政通实验学校八年级语文学科教案一、朗读课文,检查预习1.作者介绍如作者描述了哪些具体事件,进而把握所写人物的思想性格、品德、气质。
(2)从记叙的字里行间和作者的议论中,弄清作者对人物的褒贬态度。
4.检查预习(1)订正字音佃.农(di àn) 祖籍.(j í) 溺.死(n ì) 妯娌..(zh óu li) 和睦.(m ù) 私塾.(sh ú) 衙.门(y á) 劳碌.(l ù) 差役.(ch āi y ì) 横蛮..(h èng m án) 不辍.劳作(chu ò) ⎩⎪⎨⎪⎧累.l éi 积累.l ěi 劳累.l èi(2)词语释义好劳动:劳动好手。
任劳任怨:做事不辞辛劳,不怕别人埋怨。
周济:对穷困的人给予物质上的帮助。
为富不仁..:靠不正当手段发财致富的人没有好心肠(语出《孟子·滕文公上》)。
不仁,不仁慈。
节衣缩食:省吃省穿,泛指节俭。
支撑门户:勉强维持家庭。
东挪西借:指从各处设法凑集。
聊.叙:姑且谈谈。
聊,略微。
不辍.劳作:劳动做活的事从不停止。
辍,停。
二:划分文章结构,把握文章内容1.初读课文,说说朱德母亲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明确:朱德母亲勤劳朴素,为儿女付出全部。
2.文章饱含了作者对母亲的哪些丰富感情?哪一种感情是全文的基调?有“爱”“敬”“哀”“思念”“怀念”“歌颂”“感谢”等。
其中,“爱”是基本感情,也是贯穿全文的感情。
作者怀着对母亲深深的爱,而哀思母亲,敬重母亲,歌颂母亲,感谢母亲,唱出一支对母亲的深情赞歌。
3.请根据你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给文章划分结构,并说说你的理由。
明确:全文可划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痛悼母亲逝世,引出对母亲的回忆。
第二部分(第2—13段),叙述母亲及家庭情况,是对“很多事情”的具体回忆,这部分又可分为两层:第一层(第2—7段),概述家庭情况,叙写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的高贵品质,母亲承担着做母亲和农妇的双重负担。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课件: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共31张ppt)

“红色中国”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重点:(共产党领袖人物的成长过程, 他们的信仰和他们对于中国命运的思 考)。
目录
第一篇 探寻红色中国 第二篇 去红都的道路 第三篇 在保安 第四篇 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 第五篇 长征
第七篇 去前线的路上
第八篇 同红军在一起
第九篇 同红军在一起(续)
第十篇 战争与和平
第十一篇 回到保安
第十二篇 又是白色世界
第六篇 红星在西北
顺序?
按照“探寻红色中国” 的时间顺序记录见闻
《一九三八年年中译本作者序》
还有几十篇和无名的红色战士、农民、工人、 这一本书的一大部分也不是我写的,而 知识分子所作的对话,从这些对话里面,读 是毛泽东、彭德怀、周恩来、林伯渠、 者可以约略窥知使他们成为不可征服的那种 徐海东、徐特立、林彪这些人——他们 精神,那种力量,那种欲望,那种热情。— 的斗争生活就是本书描写的对象——所 —凡是这些,断不是一个作家所能创造出来 口述的。此外还有毛泽东、彭德怀等人 的。这些是人类历史本身的丰富而灿烂的精 所作的长篇谈话,用春水一般清澈的言 华。 辞,解释中国革命的原因和目的。 ——《一九三八年年中译本作者序》
首先,利用序言、目录等,迅速获得对作品的整体 印象。 《红星照耀中国》就是按 照“探寻红色中国”的时 间顺序记录见闻的,作者 耳闻目睹共产党人及红军、 苏区的真实情况,力求解 开“红色中国”这个谜。
其次,边读边梳理作品中事实的前因后果、发展线 索。
不妨追问:作品写了什么人?他们在什么 时间、什么地域做些什么?中线突出了什 么内容?《红星照耀中国》实际写了两方 面的内容:1、作者1936年6月至10月采访 “红色中国”的过程。(共产党及红军是 如何绝处求生的),其生存、发展靠的是 什么。2、 “红色中国”的历史、现状和未 来(共产党领袖人物的成长过程,他们的 信仰和他们对于中国命运的思考)
2017部编人教版八上历史第15课北伐战争

三.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与南京国民政府的 建立
1.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1927年4月, 蒋介石在上海发动 了震惊中外的“四 一二反革命政变”, 大肆屠杀革命进步 人士,叛变革命
2.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时间 地点 性质
1927年4月
南京
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对外投靠 帝国主义,对内镇压人民革命。 1928年底,南京政府在名义上统一了全国
课堂小结
准备 国 民 革 命
1924-1927
国共第一次合作 黄埔军校建立
目的: 主要对象: 高潮—— 主要战场: 北伐战争 广东 进军 : 1926-1927
福建
湖南湖北 浙江
江西 上海
南京
胜利进军原因: 标志:国民党右派发动反革命政变 失败: 失败原因: 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1927.4.18
统一
蒋介石
1927年4月18日 南京“国民政府”举行成立典礼
后来,南京国民政府统一了全国,开始了国民党对 中国的统治。 图为当时的国旗“青天白日满地红旗”。
3.汪精卫召开“分共会议”
1927年7月,汪精卫在 武汉召开“分共会议”,提 出“宁可枉杀千人,不可使 一人漏网”的血腥口号,汪 精卫完全抛弃了孙中山的三 大政策,公开反共,成为反 革命的中心人物。国共合作 完全破裂,轰轰烈烈的国民 大革命失败了。
张 作 霖
兵力35万
北京
黑 吉 辽
直 隶
山东
河南
安 江苏
上海
湖北
湖 南 广西 广西
江
西
徽
浙江 福建
北 伐 战 争 前 形 势 图
孙 传 芳
广东 广东
吴佩孚
2017秋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5课《藤野先生》教学课件 (共54张PPT)

1、添改讲义 2、 纠正解剖图 3、关心解剖实习 4、 了解中国女人裹脚
弃医从文
学后深思 学了课文,你从鲁迅的人生选择中得 到了什么启示?
• 个人的命运往往与祖国的命运息息 相关,为此,作为一名学生,我们应该好 好学习,将来报效祖国。
• 国民的不觉醒是一个国家不强盛的 重要原因,要使国家强盛,首先要使国
在作者笔下藤野先 生一出场给我们留下 了怎样的印象?
学者形象
浏览6—10段,找出有关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等方面的语句。明确这些语句体 现了人物什么特点
(1)外貌描写的句子 (2)动作 (3)说话声调 (4)介绍解剖学历史 (5)忘带领结,穿旧外套
符合人物身份 体现人物特点 治学严谨 生活俭朴
白描手法
您好! 自从当年因弃医从文而离开仙台的那一刻 起,我对您的思念如同蚕丝般牵连不断,无时 无刻不在想念着您! 在成长的道路上,我无时无刻不想起您对我 的培养和教导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您治学 严谨、教学认真,您能以公正之心来对待我这 位弱国的学生,您给予了我极大的关心,鼓励 和真诚的帮助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您能做到 这样是多少的难能可贵啊!正因如此,您给我
• 2• .课文大半内容写作者的经历和思想,主要表现作者 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第一,全文按作者行踪的变化分 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用讽刺的笔调,刻画了在日本东京 的清国留学生浑浑噩噩的生活丑态,表现了青年鲁迅的 爱国主义思想。第二部分,作者回忆了自己在仙台医专 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着重追述了自己弃医从文的原因, 充分展示了青年鲁迅热爱祖国、积极探求救国救民真理 的心路历程。第三部分,写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主 要写藤野先生给鲁迅影响,使他“良心发现”,“增加 勇气”,继续战斗。第二,《藤野先生》写于1926年10 月12日,地点在厦门大学。鲁迅原来准备在厦门工作两 年,结果只住了半年。他一方面坚持斗争,一方面写了 《藤野先生》这样的回忆散文,清理自己从1904年到 1926年二十多年来思想感情变化的轨迹,回顾了自己爱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3《安塞腰鼓》知识梳理及思维导图

八年级语文下册《安塞腰鼓》——刘成章一、内容简介:《安塞腰鼓》是刘成章写作的散文,最早出自1986年10月3日的《人民日报》[1-2] ,并被收录在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教材第3课[2-4] 。
安塞腰鼓是黄土高原的“绝活儿”,它的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风格正与当地自然环境、地理风貌、民风民情等浑然一体、不可分离。
另外一点也颇有意味:它是人、鼓合一的,没有一种乐器能够像它这样要求人和乐器的结合必须达到这样的高度。
人的表演和乐器的“表演”完整地糅合在一起,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所以成功的表演是人借鼓势、鼓借人威、酣畅淋漓,精、气、神无阻无碍,一脉贯通。
散文《安塞腰鼓》正是抓住了“安塞腰鼓”的这一特点。
二、作者简介:刘成章,当代诗人、散文家,中国作协会员,共产党员,陕西省延安市人。
1937年出生,1961年毕业于陕西师大中文系,他在中学时代就开始了文学创作,高中写诗,然后又转写词,后写了戏剧,再写散文。
曾任该系助教、延安歌舞剧团编剧、《文学家》主编,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部副主任、陕西省出版总社副社长。
现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一级作家。
主要成就首届鲁迅文学奖《羊想云彩》,陕西省双五文学奖特别奖等。
代表作品《羊想云彩》《安塞腰鼓》等。
三、学习方法:腰鼓属于鼓的一种。
鼓作为乐器,学习是此类文章要从:鼓、鼓与自然的结合、鼓与人的结合为角度来观察、学习。
四、思维导图:本篇课文的思维导图共计五条主线:由节奏的魅力开始到现实而结束。
有点到线,由线及面。
五、原文及标注:《安塞腰鼓》—刘成章原文:(1)一群茂腾腾的后生。
(2)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
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
(3)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
(4)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
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5)但是:(6)看!——(7)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古诗文阅读练习(有答案)

古文阅读(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8分)高梁桥水①||,从西山深涧中来||,道此入玉河||。
白练千匹||,微风行水上||,若罗纹纸||。
堤在水中||,两波相夹||,绿杨四行||,树古叶繁||,一树之荫||,可覆数席||,垂线长丈余||。
岸北佛庐道院甚众||,朱门绀殿||,亘数十里||。
对面远树||,高下攒簇||,间以水田||。
西山如螺髻②||,出于林水之间||。
极乐寺去桥可三里||,路径亦佳||,马行绿荫中||,若张盖③||。
殿前剔牙松数株||,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
暇日||,曾与黄思立诸公游此||。
予弟中郎云:“此地小似钱塘、苏堤||。
”思立亦以为然||。
予因叹西湖胜景||,入梦已久||,何日挂进贤冠④||,作六桥下客子||,了此山水一段情障⑤乎?(袁宗道《极乐寺纪游》【注】①高梁桥水:指位于北京海淀区西直门外高梁之水||。
②螺髻:发型如螺壳形||。
③盖:车盖||。
古时为车上遮阳挡雨之具||。
④挂进贤冠:挂||,摘掉||。
进贤冠||,古代儒者所戴的缁布冠||,这里指官帽或乌纱帽||。
⑤情障:久存于心的愿望||。
2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2分)(1)道.此入玉河____________ (2)去.桥可三里____________(3)大可七八围许.____________ (4)思立亦以为然.____________22.用“/”为下面句子划分两处停顿||。
(2分)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2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2分)极乐寺去桥可三里||,路径亦佳||。
24.这篇短文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2分)21.(1)从||,由(2)距离(3)表示约数(4)这样22.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23.极乐寺离桥大约三里路||,道路的风景也很好||。
24.作者发出了身在官场不得自由的感叹||,流露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山水名胜向往追求的情怀||。
2017年人教版(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

2017年人教版(部編版)曆史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知識點歸納第二單元夏周商時期:早期國家の產生和社會變革第四課早起國家の產生和發展知識點一夏朝の建立與“家”天下1.建立: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王朝,這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王朝,標志著中國早期國家の產生。
2.措施:禹在位時,征服南方三苗之亂,在陽城修建城池,制定了各種制度,社會生產有了很大の發展。
3.政治制度:禹死後,啟繼承父位。
從此,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
4.國家機構:(1)夏朝建立了軍隊。
(2)制定了刑法,(3)設置了監獄,(4)還制定了曆法,稱為“夏曆”。
5.統治中心:今山西南部,河南中西部一帶,考古學家發現二裏頭遺址。
6.亡國之君:夏朝經曆400多年,到夏王桀,在位期間,國力衰微。
他不修德行,統治殘暴,用武力傷害百姓,引起民眾反抗。
知識點二商湯滅夏1.建立:公元前1600,湯滅夏,建立商朝,都城建在亳。
(bo)2.遷都:由於戰亂和環境變化等因素,盤庚遷都到了殷。
3.發展:商朝長期對外征戰,控制範圍不斷拓展,為了鞏固統治,設置監獄,制定酷刑,加強奴隸和平民の控制。
4.亡國之君:商紂王對外征討,耗費國力,同時修築豪華宮殿,對百姓征收繁重の賦稅,還施用酷刑,殘害人民。
知識點三武王伐紂1.滅商:公元前1046,在牧野決戰中商朝被周武王組織の政治聯盟所滅。
2.建周:公元前1046年得到呂尚,周公等人輔助の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鎬京,史稱西周。
知識點四西周の分封制1.目の:穩定周初の政治形勢,鞏固疆土.2.依據:血緣關系遠近和功勞大小。
3.內容:(1)將宗親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們管理土地和人民の權利,建立諸侯國。
(2)諸侯具有較大の獨立性,但需要向周王進納貢物,服從周王調兵。
(3)受封者可以接著在自己の封地再分封。
4.西周の社會等級: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隸。
5.滅亡:公元前841年,周曆王與民爭利,引起“國人暴動”。
到周幽王時,朝政腐敗,社會矛盾激化。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第5课《藤野先生》教案

知识与能力:l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线索。
2.学习抓住典型事例和特征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1. 归纳人物典型事例和特征,概括人物思想品质。
2. 品读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藤野先生正直、热情、治学严谨的高尚品质和重视中日友情、毫无民族偏见的精神。
2. 学习鲁迅先生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
揣摩文章中的重点语句,学习抓住典型事例和特征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
理解藤野先生重视中日友情、毫无民族偏见的精神和鲁迅先生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
二课时一、导入俗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古之学者必有师。
学必求良师益友。
说说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位老师。
要求:能用比较简洁的语言概括他(她)的性格特点,并能说出至少一件有关他(她)的事,来印证你的结论。
关于老师,鲁迅只写过三个人,一个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寿镜吾,一个是《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中的章太炎,再就是这篇课文所写的藤野先生。
重温一下,三味书屋的寿镜吾先生给你什么样的印象呢?——极方正、质朴、博学、严格,有点迂腐的儒生,令童年的鲁迅信服、敬畏。
那么藤野先生呢?让我们进入课文,去认识鲁迅眼中的藤野先生。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藤野先生的人物形象1藤野先生是谁?明确:鲁迅早年在日本仙台学医时的医学教授。
资料1藤野严九郎生于日本福井县,世代为医,藤野严九郎是藤野家第六代医生。
曾在东京帝国大学医学院学习解剖学一年。
1901年10月,藤野应聘到仙台医专任解剖学讲师,其时藤野刚刚满27岁。
1904年7月6日,即大约鲁迅到仙台前两个月,藤野由讲师升为教授。
1911年,东北帝国大学成立,1912年仙台医专并入,成为东北帝大医学部,所有校舍、教职员、学生原班未动。
1915年决定成立东北帝国大学医科大学,藤野因学历不够,被迫于6月底提出“请求免职”,7月1日降为临时讲师,8月9日被解除讲师职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部编人教版《一个接一个》说课稿(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
设计说明
课文从儿童生活实际出发,采用诗歌的体裁,以小见大,揭示了“我”积极、乐观、阳光的心态。
内容和语言都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对学生有很好的启发和教育作用。
本课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和朗读课文,课文除了有识字写字的任务,还有通过朗读体会“我”的心态变化,让学生自读自悟,懂得课文包含的道理,充分感受阅读的魅力。
因此,作为导学案设计,我将重点放在朗读上,通过各种方式的读,“以读代讲”,引导学生将“边读、边看、边想”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把时间留给学生,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达到教学的目的,而且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前准备
1.了解踩影子、跳房子游戏。
(学生)
2.踩影子、跳房子等各种游戏的相关视频。
(教师)
3.教学辅助课件。
(教师)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效果检测
一、创设情境,猜测导入(用时:5分钟)
1.出示孩子们玩各种游戏的视频,引出课题。
2.板书课题。
3.指导理解课题中的“接”字。
4.你觉得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接一个”做什么呢?
1.根据视频内容,说出游戏的名字,并根据引导说出课题。
2.齐读课题。
3.识记“接”字,并说说“接”在课题中是什么意思。
4.说出自己的猜测,注意语句要通顺、连贯。
1.照样子填空。
例:一个接一个(的快乐)
一个接一个(地说)
一个接一个()
一个接一个()
一个接一个()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用时:15分钟)
1.课件出示读文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用自己熟悉的符号标出本课的生字词。
指导学生自由学习生字,阅读全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指名读第一小节,教师引导识记“觉”“再”“过”“各”
“种”“样”“梦”几个生字,掌握多音字“觉”的正确读音,学习“夕字旁”。
3.设置情境,引导学生用“各种各样”练习说话。
4.指读第二、三小节,识记“伙”“伴”“却”“趣”这四个字,学习“卩”这个部首。
5.训练说话:伙伴、有趣。
6.齐读最后一个小节,识记“这”
1.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先独立学习,再同桌互读,交流学习情况。
(1)先借助拼音读一读,认一认,拼不出来的请教同桌。
(2)学生找出难读的音,会读的学生当一当“小老师”领读。
2.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样”和“种”可以利用偏旁帮助理解识记;“梦”“各”“觉”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也可采用“换一换”的方法识记;“再”可以用笔画法识记。
3.根据图画和各种情境练习说话。
4.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识记生字,并能组词。
5.尝试用“伙伴”和“有趣”这两个词语说话。
6.用换一换的方法识记“这”。
2.读准下面生字的字音。
接觉再做
各种样过
梦伙伴却
趣这
3.组词。
梦()却()
过()接()
伙()各()
做()趣()
4.多音字组词。
jué()
觉
jiào()
5.用所给的词语练习说话。
各种各样:__________________。
伙伴: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趣: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用时:10分钟)
1.指导学生按小节朗读课文,相机正音。
2.指导学生自由读文,明确课文主要内容
1.先标出小节,然后朗读。
2.分小节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了“我”的哪些经历。
6.读课文,填空。
(1)这篇课文一共有()个小节。
(2)课文讲了()。
四、认真观察,指导写字(用时:10分钟)
1.指导书写“过”“各”。
(1)帮助学生认识“横折折撇”这个新笔画。
(2)提醒学生注意“过”字的书写顺序。
(3)指导学生观察“各”字上半部分“折文”的写法。
2.指导书写“种”“样”。
(1)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字相同的地方。
(2)指导书写左右结构的字。
3.师范写,边写边讲解。
4.巡视学生临写情况,提醒学生注意写字姿势。
5.反馈指导
1.学生观察:
(1)“过”“各”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根据课件演示字的笔顺,学生书空。
①“过”的笔顺:先写里边的“寸”,再写外边的“辶”。
②“各”字的撇、捺张开的角度要大,下面的“口”不要写得太小,要保持字体的平稳。
2.“样”和“种”都是左右结构的字,都是左窄右宽,而且禾和木做部首后,最后一笔捺都变成了点。
3.教师边范写边讲解重点字和重点笔画。
4.学生写字。
7.我能写漂亮。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效果检测
一、复习检查(用时:5分钟) 1.听写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师范读全文,导出课题及目标。
1.学生听写生字。
2.齐读课题。
8.听写词语。
接力做伴趣事
各自这样过去
大伙各种各样
二、读悟结合(用时:25分钟)
1.引导学生找到能体现出“我”不太高兴,有些惋惜的句子。
2.引导学生找出“我”惋惜、不高兴的原因。
3.引导学生想象场景,有感情地朗读这几句话。
4.指导理解前三个小节每小节的最后一句话。
(1)理解“不过”一词。
(2)体会三个感叹号的作用。
(3)有感情地朗读。
5.指导学生感悟“我”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6.指导学习最后一个小节,说说自己的经历。
7.指导学生男女生配合朗读全文。
1.学生自由读文,边读边想,画出课文中体现“我”的惋惜和无奈的句子。
2.思考并交流:“我”为什么不高兴?(玩踩影子,大人叫回家睡觉;做着好梦,大人叫起床上学;和小伙伴玩跳房子,上课铃响了。
)
3.学生交流读出感情。
(1)大人是怎么“叫”“我”的。
(2)读出惋惜和无奈之情。
4.学生通过前后联系理解句子。
(1)“不过”表示意思转折。
(2)三个感叹号说明“我”很高兴,很兴奋。
5.学生根据课文说出“我”是怎么让快乐一个接一个的。
6.配合朗读,读出感情。
9.用“……不过……”说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请你写两句话,要用上感叹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三、指导写字(用时:10分钟)
1.指导书写生字:“伙”“伴”“这”。
(1)指导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指导“这”字的写法。
(3)指导书写带“亻”的两个字:“伙”“伴”。
2.反馈评议。
1.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说说“辶”和“亻”的写法。
3.学生仿写。
4.评议展示的字。
5.继续练写一遍。
12.我会写。
伙伴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