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温度与内能
温度、内能、热量

例2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吸收热量,内能一定增加 (B)物体的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加 (C)物体的内能增加,一定吸收了热量 (D)温度很低的物体没有内能
正确答案:(B)。 正确答案:
3. 热量与温度的关系 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温度不一定变化,这 是因为物体在吸热或放热的同时,如果物体本身 发生了物态变化(如冰的熔化或水的凝固)。这 时,物体虽然吸收(或放出)了热量,但温度却 保持不变。
例1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温度为0℃的物体没有内能 (B)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一定多 (C)物体的内能增加,它的温度一定升高 (D)一个物体温度升高, 内能一定增加
正确答案: 正确答案:(D)。
2. 内能与热量的关系
物体的内能改变,不一定吸收或放出了热量。这是因为 改变物体的内能有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即物体 的内能改变了,可能是由于物体吸收(或放出)了热 量也可能是对物体做了功(或物体对外做了功)。 热量是物体在热传递过程中内能变化的量度。物体吸 收热量,内能增加,物体放出热量,内能减少。因此 物体吸热或放热,会引起内能的变化。 热量的实质是内能的转移过程。例如两个物体之间发 生热传递,高温物体放出了50J的热量,表示它的内 能减少了50J;同样低温物体吸收了50J的热量,则内 能增加了50J,实际上就是50J的内能从高温物 另外要注意的是热量是一个过程量,而内能是状态量, 因此我们不能说物体含有热量。
例6、一个物体的温度不变,那么( D) 、一个物体的温度不变,那么( A它的内能一定不变 B它的内能一定增大 它的内能一定不变 它的内能一定增大 C它的内能一定减小 D它的内能可能增大 它的内能一定减小 它的内能可能增大
1. 温度高的物体,它的内能一定大 温度高的物体, 2. 温度高的物体,它含有的热量多 温度高的物体,
内能

瓶中装的是气体,瓶塞不漏气,弯管中间有一段液柱。 (1)这个温度计是根据气体的 来测量温度的; (2)将此装置放在室内,温度升高时液柱向 移动;(填“左” 0 C。 (3)若放到冰水混合物中,液柱处的刻度应标
7. 2009年全球范围流行“甲流”,市有关部门要求各 校师生进行“晨检”。图中是某同学测量体温的结果, 示数是 。 8.为节能环保,国务院规定机关、商场等单位夏季 室内空调温度设置不得低于( ) A、14℃ B、18℃ C、22℃ D、26℃
9.下列温度最接近23℃的是( ) A.人体的正常体温 B.宜昌冬季的最低气温 C.人体感觉舒适的气温 D.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10.下列关于温度的描述中符合实际的是 A.发高烧时人体温度可达40℃ B.冰箱冷冻室的温度为10℃ C.饺子煮熟即将出锅时温度为50℃ D.加冰的橙汁饮料温度为- 20℃ 11.如右图所示是小明同学设计的一 个气体温度计的示意图 。
3.体温计 体温计用于测量人体温度。读数时,要把它从腋下或空腔 中拿出来,这时它下面玻璃泡的温度会降低;为了使它的 读数仍能代表体温,必须做特殊的设计,这就是玻璃泡和 直玻璃管之间很细的缩口。 测体温时,玻璃泡内的水银随着温度升高,发生膨胀, 通过细管挤到直管;当体温计离开人体时,水银变冷收缩 细管内的水银断开,直管内的水银不能退回到玻璃泡内, 所以它表示的温度仍然是人体的温度。每次使用前, 都要拿着体温计把水银甩下去(其他温度计不允许甩)。
第12章
第一节《温度与内能》导学案(1)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26【温度】 1.在课本上找出温度的概念、常用单位及单位符 号 2.了解自然界中的一些温度 3.了解加油站的内容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26—P27温度计】 1.观察温度计的构造,原理是什么? 2.常用的温度计有哪些?它们的量程、
《温度与内能》教学设计

《温度与内能》教学设计作者:刘福强来源:《物理教学探讨》2010年第03期一、教学目标1.知道温度的概念,会正确使用温度计。
2.根据分子动理论知识,用类比的方法建立内能的概念。
3.通过探究活动,认识改变物体内能的途径,并能区分生活实例中的做功与热传递。
4.了解热量的概念,能在生活和相关物理活动中正确使用热量术语。
5.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会正确使用温度计;通过探究活动,认识改变物体内能的途径。
三、教学难点根据分子动理论知识,用类比的方法建立内能的概念。
四、实验器材压缩空气引火仪、温度计、三只烧杯分别倒入冷水、温水和热水。
五、教学方法小组合作、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
六、教学课时 1课时。
(一)引入新课师:十多天前,电视台播出了这样一则新闻,细心的张女士发现儿子有点发烧,于是到药店买来一支温度计,经过测量发现体温达到37.3℃。
母亲很担心孩子,于是将孩子带到医院打针。
怪事发生了,在医院健康的孩子,回到家就会发低烧,如此反复,孩子打了半个月的吊瓶。
静下心来的张女士开始怀疑难道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相信经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就能找到答案。
[在老师的润色下,故事生动神秘,学生最初是被故事吸引,后来慢慢转化为求知的渴望。
]说明:通过对新闻巧妙的包装,设置悬念,学生在潜意识中会知道本节课在生活中是很重要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教学1.学生实验师:讲桌上有三个盛水的烧杯,请同学上来比较一下B烧杯是热还是凉?[学生开始并不知道此次实验的意图,当同学们的描述出现差异后,学生自然而然的想知道究竟。
]说明:准备三个烧杯,贴上标签A、B、C,依次装上凉水,温水、热水,找四位同学分别摸A、B杯,或者摸B、C杯。
在进行判断时有说B烧杯热的,也有说B烧杯凉的。
其他同学都感觉很有意思,想参与实验。
通过这样的设计,会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强烈的冲击,同一杯水,却得出不同的判断结论,激发学生的探索愿望。
第一节 温度与内能

4.-20℃的正确读法是 [ A D ]
A.负20摄氏度 B.零下摄氏20度
C.负摄氏20度 D.零下20摄氏度
5.在4-1中,各温度计的读数分别为: 甲为_____________ 11℃ 乙为_____________ 16℃ 丙为_____________ 9℃
6.给体温计消毒的正确方法是( D )
体温计
1、体温计———测体温用的医用温度计 2、体温计里装的液体是 水银 。
3、测量范围是 35ºC到42ºC 。分度值是 0.1ºC 。
1.温度是表示_______________的物理量,常用的温度 物体冷热程度
计是根据_______________的性质来测量温度的,温度 液体热胀冷缩
计上的单位℃表示采用的是_________温度,它把1标准 摄氏 大气压下______________的温度规定为 0℃,把1标准 冰水混合物 大气压下______的温度规定为 100℃. 沸水 2.人的正常体温(口腔温度)大约是_____, 37℃ 读作_________. 37摄氏度 3.体温计的测量范围是___________,分度值是______. 0.1℃ 35℃~42℃
冰冷的冰块 温度虽低,其内部分子 仍在做无规则运动,它 也具有内能。
结论:任何物体,都具有内能。
因为物体内的分子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着。
讨
论
内能与机械能有什么不同?
内能是与微观运动有关的能量,与温度的变化有关; 机械能是与宏观运动有关的能量,与运动的速度、高 度有关。
思考:
物体的温度升高或降低时,内能会有什么变化? 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加. 物体温度降低,内能减少。
物体的内能与那些因素有关:
1、与温度有关:同一物体若体积变化不大, 温度升高内能增大;温度减小,内能减小 2、物体的内能与质量有关:当温度相同时, 质量越大,内能越大,质量越小,内能越小 3、物体的内能与是否发生物态变化有关 例:物体从00c的冰化为00c的水内能如何变化? 物体从00c的水结为00c的冰内能如何变化?
12.1温度与内能ppt

第十二章 第一节
内能与热机 温度与内能
一、温度
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冷 水 温 水 热 水来自热的物体温度高冷的物体温度低
自然界中的一些温度值
加油站:
热力学温标
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的温标是热力学温标,这种温标 的单位名称叫“开尔文”,简称“开”,符号是K。 热力学温度(T)和摄氏温度(t)的关系是:
4、冬天,双手反复摩擦,手会感到 暖和; 用嘴对着双手“呵气”,手也会 感到暖和。
做功 前者是利用_______的方式增加了手 的内能。
热传递 后者是利用_______的方式增加了手 的内能。
1.内能的定义?
物体内所有分子由于热运动而具有的动能, 以及分子之间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2.改变内能的方法?
我在动,也 有动能噢!
想一想?
①运动着的篮球具有动能
运动着的分子呢?
结论:运动着的 分子也有动能.
石 块 由 于 地 球 吸 引 而 下 落
我是地 球,把 你拉下 来.
② 石 块 和 地 球 互 相 吸 引 具 有 势 能
互 相 吸 引 的 分 子 也 有 势 能 吗
结 论 : 互 相 吸 引 的 分 子 也 具 有 势 能
热量是一个过程量。
热量是物体内能转移多少的一种量度。
Q 热量通常用字母____表示。
焦耳 热量的单位也是_____,符号是 ___。 J
1、关于物体的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 是( D ) A、物体的机械能越大,具有的内能就 越多 B、静止的物体没有动能也没有内能 C、运动的物体有动能但没有内能 D、火红的铁块具有内能,冰冷的冰块 也具有内能,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
三、体温计 1、体温计 医用的温度计 2、特点 ⑴测温范围小 35℃~42℃ ⑵精确度高 每小格为0.1℃ ⑶使用前应握紧体温计玻管段用力下甩
温度与内能

温度与内能1. 引言温度和内能是热力学中的基本概念,它们在理解物体的热学行为以及制定热力学定律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温度是衡量物体热平衡状态的物理量,而内能则是物体分子之间相互作用能量的总和。
本文将探讨温度和内能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热力学中的应用。
2. 温度的定义温度是描述物体热平衡状态的物理量。
根据热力学的零th 律,当两个物体处于热平衡状态时,它们之间不存在热能的净交换,而只存在微小的热能交换。
由此可得出温度的定义:两个物体处于热平衡状态时,它们的温度相等。
在国际单位制中,温度的单位是开尔文(K)。
开尔文温标的零点,即绝对零度,是热力学中温度的最低可达点,对应着分子的最低动能状态。
3. 内能的定义内能是指物体分子之间相互作用能量的总和。
它包括物体的微观能量以及宏观性质所引起的能量,如物体的热能、机械能等。
内能是物质热力学性质的重要参量,它与物体的热力学过程密切相关。
内能的单位通常是焦耳(J)。
在热力学中,内能常常通过改变物体的温度或者在物体上做功来进行转化。
4. 温度和内能的关系根据热力学的经验性法则,内能与温度有以下关系:$\\Delta U = C_m \\cdot \\Delta T$其中,$\\Delta U$表示内能的变化,C C为物体的摩尔热容量,$\\Delta T$为温度的变化。
这个关系表明,温度的变化将导致物体内能的变化,变化的大小与物体的热容量有关。
对于固体和液体而言,它们的热容量可以近似视为常数。
而对于气体而言,热容量则随着温度和压力的改变而变化。
5. 温度与热平衡温度是热平衡状态的必要条件。
当物体与外界处于热平衡时,它们之间的温度相等,而当它们的温度不相等时,就会存在热能的净交换。
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当物体与外界发生热交换时,其内能的变化可以表示为:$\\Delta U = Q + W$其中,$\\Delta U$表示内能的变化,C表示从外界传给物体的热量,C表示物体对外界做的功。
《温度与内能》 讲义

《温度与内能》讲义一、什么是温度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谈论天气时,经常会提到“温度高”或者“温度低”。
那么,究竟什么是温度呢?温度,从本质上来说,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我们可以通过身体的感觉来大致判断一个物体的温度,但这种方式是非常不准确和不科学的。
比如,我们用手去触摸一杯热水和一杯温水,可能会觉得热水非常烫,温水比较热,但很难精确地说出它们的温度具体是多少。
为了更准确地测量温度,科学家们发明了温度计。
常见的温度计有酒精温度计、水银温度计等。
这些温度计利用了物质的热胀冷缩性质,当温度升高时,液体膨胀,刻度上升;温度降低时,液体收缩,刻度下降。
在物理学中,温度的微观解释是大量分子热运动的剧烈程度的表现。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它们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当分子运动越剧烈,物体的温度就越高;反之,分子运动越缓慢,温度就越低。
二、什么是内能了解了温度,接下来我们再看看内能。
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温度有关。
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分子的动能也就越大。
而分子势能则与分子间的距离有关。
当分子间距离发生变化时,分子势能也会相应地改变。
例如,压缩一个气体,分子间的距离变小,分子势能会增加;而拉伸一个物体,分子间的距离变大,分子势能会减小。
需要注意的是,内能的大小不仅取决于温度,还与物体的质量、状态、材料等因素有关。
相同温度下,质量大的物体内能一般比质量小的物体内能大;固体、液体和气体在相同温度下,内能也有所不同。
三、温度与内能的关系温度和内能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又不是完全相同的概念。
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加。
因为温度升高,分子热运动加剧,分子的动能增大,从而导致内能增大。
但内能增加,温度不一定升高。
比如,给一个正在熔化的晶体加热,它的内能增加,但温度保持不变。
又如,在对一定质量的气体进行压缩时,外界对气体做功,气体的内能增加,但温度不一定升高。
这是因为在压缩过程中,分子势能也发生了变化,可能会抵消掉由于分子动能增加而引起的温度升高。
热学主要知识点

热学主要知识点1、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
(1)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两类:①晶体:有确定的熔化温度的固体叫晶体。
常见的晶体:海波、冰、雪花、石英、水晶、食盐、明矾、萘、各种金属。
②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化温度的固体叫非晶体。
常见的非晶体:松香、塑料、橡胶、玻璃、蜂蜡、沥青等。
(2)晶体的熔化:①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保持在一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熔点。
②晶体熔化的条件:温度达到熔点,继续吸热。
③晶体熔化的特点: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3)非晶体的熔化:①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没有一定的温度,温度会一直升高。
②非晶体熔化的特点:吸热,先变软,然后逐渐变稀成液态,温度不断长升高,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即没有熔点)。
2、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
(1)汽化的两种方式:沸腾和蒸发①沸腾: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a. 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
不同的液体沸点不同;同一种液体的沸点还与液面上方的气压有关系。
b. 液体沸腾的条件:一是温度达到沸点,二是需要继续吸热。
c. 液体沸腾时吸热温度保持在沸点不变。
d.液体沸腾前,气泡(溶在液体中的气体)上升过程中越来越小,甚至消失;沸腾后,液体内部有大量的气泡生成,(液体内部发生剧烈的汽化作用)气泡在上升过程中由于有大量的气体进入,越来越大。
②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a. 影响蒸发发快慢的因素: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快(如洗过的衣服夏天比冬天干得快);液体的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晒衣服要展开,晒粮食要摊薄);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有风的日子洗过的衣服干得快)晾衣服,吹头是很典型多因素加快蒸发。
b. 蒸发的特点: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只发生在液体表面;是一种缓慢的汽化现象;蒸发吸热。
c. 蒸发致冷:是指液体蒸发时要从周围或自身吸收热量,从而使周围物体或自身温度下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温度与内能 (第1课时)
肥东四中王浩
教学目标:
1、知道温度的概念,知道温度的常用单位和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
2、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熟悉使用温度计的过程,掌握它的使用方法。
3、体会对温度进行准确测量的必要性,养成采集科学准确数据的好习惯。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液体温度计的原理和摄氏温度的规定。
教学难点:温度计的使用。
教学用具:各种温度计各一只,演示温度计一只,三只烧杯,分别盛冷水、温水、热水。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热现象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有关的物理现象,例如,大家在小学科学课中学过的物体的热胀冷缩就属于热现象。
我们生活中都用哪些词来形容物体的冷热程度。
开水和烧红的铁块都很烫,但它们烫的程度又有很大的区别。
所以,在物理学中,为了准确地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我们引入了温度这一概念。
二、新课教学
(一)温度
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生活中常用的温度单位:摄氏度,符号:℃。
摄氏温度是这样规定的: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沸水温度规定为100℃。
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叫1摄氏度,写作1 ℃。
例如,人体正常温度为37 ℃,读作37摄氏度。
阅读生活中和自然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教材图12-1)。
※热力学温度
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的温标是热力学温标,这种温标的单位名称叫“开尔文”,简称“开”,符号是K。
热力学温度(T)和摄氏温度(t)的关系是:T=t+273 (二)温度计
实验:请一位同学上来进行实验。
从这个实验中可知凭感觉来判断物体的温度高低是很不可靠的。
要准确地测量物体的温度需要使用温度计。
温度计的种类很多,有实验用温度计,家庭用的温度计--寒暑表,医用温度计--体温计,等等。
1、构造和原理
实验用温度计的玻璃泡内装有水银、酒精或煤油。
当温度升高时,泡内的液体膨胀,液面上升;温度下降时,泡内液体收缩,液面下降。
从液面的位置可读出温度的数值。
所以,实验用温度计是利用水银、酒精、煤油等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来测量温度的。
2.体温计
(1)体温计是用什么液体的什么性质来测量温度的?(是利用水银的热胀冷缩的性质来测量温度的。
)
(2)它的刻度范围是从多少度到多少度?(刻度范围是从35℃到42 ℃。
)
(3)它的最小一格是多少度?(最小一格表示0.1 ℃)
(4)测体温时,为什么要把体温计夹在腋下近10分钟?(因为只有时间足够长,才能使体温计中水银的温度跟人体温度相等。
)
(5)测体温前,为什么要拿着体温计用力下甩?(因为体温计的玻璃泡上方有一段很细的缩口,水银收缩时,水银从缩口处断开,管内水银面不能下降,指示的仍然是上次测量的温度,所以再用时必须向下甩。
)
3.其它温度计
(三)温度计的使用
我们在使用温度计前,应该认真观察温度计,首先观察温度计的量程。
温度计的量程是温度计能测量的温度范围。
因为被测物体的温度低于温度计的最低温度值,则无法进行测量;被测物体的温度超过了它能测量的最高温度,不但不能测出结果,还会使温度计内的液体把温度计胀破。
所以使用温度计前应先观察它的量程,选用量程合适的温度计。
还要观察温度计的分度值。
注意事项:
1、使用前应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2、使用时应:(估、放、读、取)
(1)估:首先估计被测液体的温度,选取合适量程的温度计
(2)放:应使玻璃泡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不得接触容器底和容器壁。
(3)读:待温度计液柱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要与液柱的液面相平。
(4)取:实验完毕取出温度计并放回原处。
(四)学生实验
实验步骤
1、倒一杯热水,先估计它的温度,再测出它的温度。
数据填入表格
2、再往热水杯中倒入一些冷水,先估计,后测量,把数据填入表中。
3、再倒入少量冷水,先估计,后测量,把数据填入表中
三、课堂小结:师生共同进行。
四、布置作业:预习第二课时的内容。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内能,物体的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量。
2、知道物体温度改变时,内能随之改变。
3、通过探究活动,认识改变物体内能的途径。
4、知道热量的初步概念及热量的单位——焦耳。
5、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培养了学生初步分析概括能力,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
教学重点:
1、内能的概念和其与温度有关。
2、改变内能的方式:做功
3、热传递和内能改变的关系
教学难点:
内能、热量概念的建立。
教学用具:空气压缩器、铁丝、墨水,三只烧杯分别倒入冷水、温水和热水。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1、分子动理论的内容是什么?
2、物体怎样才具有动能和重力势能。
3、扩散现象表明了什么?
二、新课教学
(一)内能的概念
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物体的内能。
(二)内能大小与温度的关系
实验:分别向装有同样多的热水和冷水的烧杯中滴入墨水,观察扩散情况。
现象:墨水在热水中扩散的快。
热水 温水 冷水
结论: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物体内能就越大。
热运动:物体内部大量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称为热运动。
(三)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
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内能。
(四)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让学生讨论,并归纳回答,教师作启发诱导)
内能是物体内部分子运动所具有的能量,而机械能是与物体的机械运动有关,是整个物体的情况。
(五)改变内能的方式
物体的内能跟物体的温度有关,对同一物体来说,温度越高,物体的内能越大。
也就是说当物体的温度发生了变化时,它的内能就发生了变化。
如何改变物体的温度,同学们能够从生活实际上举出许多的事例。
1、做功
实验1:取绿豆粒大小的一块干燥硝化棉,用镊子把棉花拉得疏松一些,放入玻璃筒底。
将活塞涂上少许蓖麻油(起润滑和密封作用),放入玻璃筒的上口。
(此时要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筒内的棉花)迅速地压下活塞。
现象:硝化棉燃烧发出的火光。
分析:引起棉花燃烧,说明温度升高,内能增大。
压缩空气做功,可使空气内能增大,温度升高。
结论:做功改变了物体的内能。
实际这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也遇到过。
例如,在给自行车轮胎打气时,打气筒也会变热,这也是由于压缩空气的缘故。
用其他的方法对物体做功,也能使物体内能增加,摩擦生热就是一个例子。
阅读教材图12-10的事例,并列举其他事例。
根据实验和学生所举事例,分析归纳,可以得出结论: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就会增大。
问:同学们所举的事例都是做功使物体的内能增加,做功能不能使物体的内能喊小呢?
实验2:在瓶内装入少量的水。
用瓶塞塞住(不要太紧,以免发生危险),加热。
现象:瓶塞跳起时,瓶口有白雾产生。
分析:瓶塞跳起是水蒸汽对瓶塞做功,那么水蒸气的内能就减小,温度就降低,水蒸气就液化成小水珠,就是我们看到有雾的产生。
结论: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就会减小。
2、热传递
通常物体温度的升降,反映出内能的改变。
那么一个物体温度的升高除了摩擦生热外还有其他方法吗?
观察图12-11、12-12,并引导学生概括热传递共同特点。
热传递:列举事例说明热传递的现象。
①物体间存在温度差——发生热传递的条件,直到物体的温度相同为止。
②高温物体温度降低,低温物体温度升高。
③归纳总结:热传递现象实质是:内能从高温的物体传到了低温的物体或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向低温的部分。
(即是内能的转移)
(六)热量
热量: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
由于热传递过程中,内能总是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所以高温物体的内能减少,叫做放出了热量;低温物体的内能增加,叫做吸收了热量。
在热传递过程中,总是存在着放热物体和吸热物体,物体放出或吸收的热量越多,它的内能的改变越大。
热量的单位:焦(J)
通过做功改变物体内能时,可以用功来量度内能的改变;用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时,可用物体放出热量和吸收热量的多少来量度。
热量和功都可以用来量度物体内能的改变,所用的单位也应该相同,都是焦耳。
三、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进行。
四、布置作业
作业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