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双语)教学大纲
针灸学理论教学大纲

《针灸学》理论教学大纲(供四年制本科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运动康复专业使用)Ⅰ前言针灸学(Science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医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术手段,研究经络、腧穴及刺灸方法,探索运用针灸防治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是一门临床实践性很强的科学。
本学科的教学目的主要是使学生系统地学习针灸学基础理论,掌握有关经络和腧穴的基本知识及刺灸的基本技能,以便能够较熟练地运用针灸方法和技术防治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尤其是运动损伤性疾病。
本大纲适用于四年制本科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运动康复专业使用。
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一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
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相对应,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即知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以下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
二本课程的教学范围以教材为主,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重在讲清中医针灸理论知识的基本概念,以及操作方法要领;介绍一般内容,有的内容可留给学生自学。
并根据教学内容,辅以多媒体、图表、模型、操作示范等多种教学手段,充分利用临床见习、电化教学等,加强直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三总学时数为108学时,其中课堂讲授70学时,临床见习、电化教学等38学时,理论/见习学时比:1.8︰1。
计学分:6分。
四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针灸学(供中医学专业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石学敏主编,第一版,2002年8月。
II 正文绪言一教学目的学习针灸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史以及经络学、腧穴学等基本理论的源流和针灸学的学习方法,在了解祖国医学整体面貌的基础上,认识针灸学在当代中医学和现代整个医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针灸学教学大纲

《针灸学》教学大纲前言本大纲供五、七、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使用。
课程性质:针灸学属于中医学范畴,是中西医结合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课程任务:为贯彻执行党和政府的中医政策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的“中西医并重”的指示精神,加强对针灸学的学习,为人民培养中西医两套本领兼备的医生,以适应新世纪人类健康需求。
教学目的:使学生通过《针灸学》的学习,进一步了解经络和腧穴理论,掌握一定的针灸操作技能,并能初步运用针灸方法防止常见病,为中西医结合工作打下基础。
关于教课内容和进度,讲课教师可根据大纲精神,对针灸基础理论、方法、治则和重点病症,深入浅出,讲深讲透,从而引发学生的兴趣。
重点掌握经络循行路线、取穴方法、针灸方法、常用穴位和常见病的治疗。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模型、挂图、多媒体、投影仪等教具,使抽象理论形象化,以加深学生的理解,提高教学质量。
护理系或其它专业的《针灸学》教学,可根据学时数参照使用本大纲。
第一节经络目的要求:了解经络的命名和脏腑属络关系,经别、别络、经筋、皮部分布,经络的阐释病理、指导诊断、治疗预防作用;熟悉经络的含义;掌握十二经脉的流注顺序、奇经八脉的概念、经络的生理功能;重点掌握经络学说的主要内容、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规律、走向和交接规律;教学内容:经络学说概论、经络的分布及作用。
学时分配:1学时第二节腧穴目的要求:了解特定穴的意义、常用骨度分寸;熟悉腧穴的主治规律、解剖标志取穴法、骨度分寸定位法;掌握手指同身寸取穴法;重点掌握腧穴的基本概念、分类;教学内容:腧穴的概念、分类、主治、定位。
腧穴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学时分配:1学时第三节十四经脉目的要求:手太阴肺经:了解经脉循行、主治概要;熟悉尺泽穴的定位、主治、操作,列缺穴的主治、操作;重点掌握列缺穴的定位。
手阳明大肠经:了解经脉循行、主治概要;熟悉合谷穴的主治、操作,曲池穴主治、操作,肩髃穴的定位、主治、操作;重点掌握合谷穴的定位,曲池穴的定位。
《针灸学》教学大纲

《针灸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名称:针灸学2、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程3、课程学分:_____4、课程总学时:_____5、适用专业:中医学、针灸推拿学等二、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针灸学的基本理论、经络系统的组成和分布、腧穴的定位和主治、针灸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等基础知识。
熟悉常见病症的针灸治疗原则和处方。
了解针灸学的发展简史、现代研究进展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2、能力目标能够熟练地进行常用穴位的定位和针刺、艾灸等操作,并能准确判断针刺得气与否。
具备根据病症制定合理的针灸治疗方案的能力,并能进行初步的临床应用。
能够运用针灸学知识对临床常见病症进行诊断和治疗,提高临床实践能力。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激发学生对针灸学的兴趣和热爱,传承和发扬中医针灸文化。
三、课程内容(一)针灸学概论1、针灸学的定义、发展简史和特点。
2、针灸学的基本理论,包括经络学说、腧穴理论等。
(二)经络系统1、经络系统的组成,包括经脉、络脉、经别、经筋、皮部等。
2、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规律、交接规律和表里关系。
3、奇经八脉的循行分布和功能特点。
4、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经络学说在临床上的应用。
(三)腧穴总论1、腧穴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2、腧穴的定位方法,包括骨度分寸法、体表标志法、手指同身寸法等。
3、腧穴的作用和主治规律。
(四)腧穴各论1、十四经穴的定位、主治和操作方法。
手太阴肺经:中府、尺泽、孔最、列缺等。
手阳明大肠经:商阳、合谷、手三里、曲池等。
足阳明胃经:承泣、四白、地仓、颊车、下关、头维、梁丘、足三里等。
足太阴脾经:隐白、太白、公孙、三阴交等。
手少阴心经:少海、神门等。
手太阳小肠经:少泽、后溪、养老等。
足太阳膀胱经:睛明、攒竹、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委中、承山等。
足少阴肾经:涌泉、太溪、照海等。
手厥阴心包经:曲泽、内关等。
《针灸学》双语教学教案

教学内容
提要重点
1.奇经八脉The Eight Extraordinary Meridians
针灸学英语教学大纲

针灸学(英语)课程代码:13200532适用专业(方向):英语专业。
总学时数:40学时学分数:3.0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要求针灸学(英语)是我校在英语专业高年级开设的一门必修课。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初步接触针灸专业基础知识,掌握针灸专业英语词汇的特点,着眼于针灸专业英语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具备一定的针灸专业英语的阅读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和翻译能力。
具体要求如下:1、掌握本课程所涉及的约800个针灸专业英语词汇。
2、语法:能将所学的语法知识自觉地、较熟练地运用于针灸专业英语的阅读及翻译实践中。
3、阅读能力:能基本读懂针灸题材的英文文章,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70个词;在快速阅读篇幅较长、难度略低的材料时,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100个词;能基本读懂国内外针灸期刊,掌握国际针灸术语英译标准的相关内容。
4、书面表达能力:能根据相关针灸理论与操作提纲在半小时内写出 120个词的短文,内容基本完整,用词恰当,语意连贯;能掌握基本的写作技能。
5、翻译能力:能借助词典对针灸题材的文章进行英汉互译,英汉译速为每小时 300个英语单词,汉英译速为每小时250个汉字,译文基本流畅,能在翻译时使用适当的翻译技巧。
二、课程教学内容和学时安排Introduction (2学时)Introduction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History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要求:1、了解针灸的历史、文献及发展。
2、掌握针灸文献典籍的英译。
Chapter 1 Meridians and collaterals (6学时)Section 1 Meridian SystemSection 2 Collaterals要求:1、了解经络的起源、概念及范畴2、掌握经络相关术语的英译。
Chapter 2 An Introduction to Acupoints (2学时)I. Classification and nomenclature of acupointsII. The therapeutic properties of the pointsIII. Specific pointsIV. Methods of locating acupoints要求:1、了解腧穴的命名、治疗原则及定位法。
针灸学教学大纲√

针灸学教学大纲√《针灸学》教学大纲一、说明,一,课程定义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穴、及刺灸方法,探讨运用针灸防治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
针灸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健康复专业主干课程之一,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
通过针灸学系统学习,使学生掌握针灸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从而达到能够运用针灸防治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二,编写依据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2002年,及相关资料和根据石学敏主编.《针灸学》.教学计划编写,三,目的任务针灸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健康复专业主干课程之一,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
通过针灸学系统学习,使学生掌握针灸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从而达到能够运用针灸防治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1、掌握:针灸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
2、教材内容为经络、腧穴、刺灸法与治疗四个方面,要求学生掌握经络腧穴、针法灸法、各科常见病的针灸治疗。
3、了解:临床疑难病的针灸防治原则,四,课程编码:,五,学时数与学分:72学时,4学分。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教学内容讲授讨论实验实践小计绪言 2 2第一章:经络总论 6 61 第二章:腧穴总论 3 4第三章:经络腧穴各 8 30 32 论第四章:刺灸法总论 4 4第五章:刺灸法各论 6 2 8第六章;治疗总论 4 42 第七章:治疗各论 10 1213 合计 59 72说明:根据实验室条件调整实验、实践课时。
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知识点绪言【目的要求】1、掌握:针灸学的定义及其适应范围。
2、熟悉:晋、唐、宋、元、明、清时期的代表作及主要贡献。
3、了解:针灸学的起源与近代发展概况。
【教学内容】1、阐述针灸学的概念、内容及适应范围。
2、介绍针灸学的起源及历代代表作与贡献。
3、针灸医传到国外。
4、目前国内外针灸学发展概况。
上篇经络腧穴第一章经络总论【目的要求】1、掌握:经络概念、内容,十二经脉的分布、衔接规律及流注次序,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反应,经络在诊断、治疗上的应用。
《针灸学》双语教学示范课程中篇刺灸法

4. It is strongly recommended that acupuncturists always wash their hands: Immediately before the acupuncture procedure;After contact with blood or body fluids or obvious environmental contaminants; At the end of a treatment. 强烈建议针灸医师总是立即洗手:在针刺操作 前和触及血液或体液时;触碰到有明显的环境 污染物之后;在结束治疗之后。
5. It is recommended that gloves be used when there is risk of contact with blood or other potentially infectious body fluids; i.e., gloves must be worn when the practitioner bleeds an acupuncture point using a lancet or acupuncture needle. 在有这样的危险性时强烈建议使用手套,如有 危险接触到血液和其他潜在的感染性体液时, 当职业医师在穴位上使用刺血针或针灸针放血 of contamination include body fluids such as blood and saliva唾液, vaginal secretions, and fecal粪便的 contamination, and fluids from open lesions. Body fluids may contain bacteria such as Staphylococcus 葡 萄球菌species, and viruses associated with hepatitis and HIV/AIDS etc. 污染的来源包括体液如血液、唾液、阴道分泌 物和粪便的污染和开放性伤口的分泌物, 体液可能含有细菌如葡萄球菌属以及肝炎和艾 滋病相关的病毒等
《针灸学》教学大纲

《针灸学》教学大纲《针灸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针灸学》是一门涵盖针灸理论、临床实践及保健应用的综合性学科。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针灸基本概念、理论和技术,提高学生在针灸临床实践中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1、掌握针灸的基本理论、经络系统、腧穴定位及其作用。
2、理解针灸治疗的原则和方法,了解常见疾病的针灸治疗。
3、掌握基本的针灸操作技能,如取穴、进针、行针等。
4、熟悉针灸的适应症与禁忌症,了解针灸的注意事项和意外处理。
5、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实践能力,提高其针灸技术水平。
三、教学内容1、针灸基本理论:包括针灸的概念、发展简史、经络系统、腧穴分类及其作用等。
2、针灸技术:包括进针、行针、补泻手法、留针与出针等基本操作技能。
3、针灸治疗:以临床常见病为例,学习针灸治疗原则和方法,如感冒、头痛、失眠、哮喘等。
4、针灸的适应症与禁忌症:了解针灸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如适应症包括疼痛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禁忌症包括出血倾向、皮肤感染等。
5、针灸的注意事项和意外处理:熟悉针灸的注意事项,如避免针刺伤、注意消毒等,了解常见意外的处理方法。
四、教学方法1、理论教学:采用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针灸理论。
2、实践教学:设立实验室或临床实践环节,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针灸操作,培养实践技能。
3、自主学习:鼓励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观看教学视频等方式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五、评估方式1、课堂表现:包括提问、讨论、小组作业等形式,考察学生对针灸理论的掌握情况。
2、实践操作:在实验室或临床实践中进行考核,评价学生的针灸操作技能。
3、论文或报告:要求学生完成一篇与针灸相关的论文或报告,以考察学生的文献查阅和综合分析能力。
4、期末考试:采用笔试或实操等方式,全面评估学生对《针灸学》课程的掌握情况。
六、教学资源1、教材与参考书:选择合适的《针灸学》教材,并推荐相关参考书籍和文献。
2、教学视频:提供高质量的教学视频资源,便于学生观察和学习针灸操作技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灸学》(双语)教学大纲(供七五年制中医专业使用)前言《针灸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七年制中医等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其主要内容为英语语言的方式介绍经络、腧穴、刺灸法与治疗四个方面。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巩固本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掌握有关针灸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提高中医专业英语的水平,达到能够运用针灸防治常见疾病和常用针灸专业术语的英文表述的目的。
本课程的教学范围以教材为主,以英汉对照《针灸学》教材为辅,加强理论与实践、汉语和英语的有机结合,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并根据章节内容,分别进行讨论,以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增强教学效果。
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绪言[目的要求]1.掌握针灸学的定义,明确针灸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学科之一及掌握此学科的重要意义。
2。
了解本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目的、要求和学习方法。
3.熟悉针灸发展简史,特别是当代国内外学习、应用和研究针灸的进展情况。
4.掌握针灸发展简史中有关专著名称的英文表达。
[教学内容]1.针灸学的定义。
2.针灸学的主要内容,学习目的要求和方法。
;.针灸的起源、发展及历代重要针灸史实。
4.当代国内外针灸发展概况。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英语教学比例占80%。
上篇经络腧穴第一章经络总论[目的要求]1.掌握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内容的英语表达,和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的英语名称。
[教学内容]1.经络与经络学说的定义。
2.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3.经络系统的组成、分布特点、作用及意义。
4.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经络学说在祖国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
5.经络学说在临床上的应用,重点从诊断疾病和治疗疾病方面论述。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并根据需要选用图表。
英语教学比例占80%。
第二章腧穴总论[目的要求]1.以英语方式掌握腧穴的定位方法,腧穴的主要治疗作用和主治规律和各类特定穴的名称。
1.腧穴的定义、脑穴的发展,以及穴位标准化方案的特点。
2.腧穴的分类及分类的原则。
3.腧穴的命名及命名原则。
4.腧穴的定位方法,重点介绍骨度分寸法和自然标志取穴法。
5.腧穴的作用与主治规律。
6.特定穴的定义与内容。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并根据需要选用图表。
英语授课比例占80%。
第三章经络腧穴各论[目的要求]1 .以英语方式掌握十四经脉的循行和100个腧穴的定位、主治。
,[教学内容]1.十四经脉的循行。
2.十四经穴和常用经外奇穴的定位、主治和操作。
手太阴肺经(ll穴):中府*、尺泽*、孔最*、列缺*、太渊* 少商*。
手阳明大肠经(20穴):商阳*、合谷*、曲池*、肩髎*、迎香*。
足阳明胃经(45穴):承泣*、四白*、颊车*、下关*、头维*、梁门*、天枢*、归来*、梁丘*、足三里*、上巨虚*、丰隆*、解溪*、内庭*。
足太阴脾经(21穴):隐白*、公孙*、三阴交*,阴陵泉*、血海*、大横*。
手少阴心经(9穴):极泉*、通里*、神门*。
手太阳小肠经(19穴):少泽*、后溪*、肩贞*、天宗*、听宫*。
足太阳膀胱经(67穴):睛明*、攒竹*、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脾俞*、胃俞*、肾俞*、大肠俞*、次髎*、委中*、膏盲*、志室*、秩边*、承山*、昆仑*、申脉*、至阴*。
足少阴肾经(27穴):涌泉*、太溪*、照侮*、大赫*.手厥阴心包经(9穴):曲泽*、间使*、内关*、劳宫*。
手少阴三焦经(23穴):中渚*、外关*、支沟*、肩髎*、翳风*。
足少阳胆经(44穴):瞳子髎*、风池*、肩井*、环跳*、阳陵泉*、光明*、悬钟*、丘墟*、足临泣*。
足厥阴肝经(14穴):行间*、太冲*、章门*、期门*。
督脉(28穴):长强*、腰阳关*、命门*、至阳*、大椎*、哑门*、风府*、百会*、上星*、素髎*、水沟*。
任脉(24穴):会中极*、关元*、气海*、神阙*、中脘*、膻中*、天突*、廉泉*、承浆*。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并充分利用图表、幻灯。
4.英语教学比例占100%。
中篇刺灸法第四章刺灸法总论[目的要求]1.以英语方式掌握刺灸法的作用和意义1.刺法、灸法的定义。
2.刺灸法的特点、作用及意义。
].刺灸法的起源与发展。
4.九针的名称、形状和用途。
5.刺灸法的现代研究概况。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辅以图表。
英语授课比例占100%。
第五章刺灸法各论[目的要求]1.以英语方式掌握毫针刺法的全部操作,并重点掌握捻转、提插、疾徐等补泻手法。
2.以英语方式掌握得气的意义,掌握候气、催气、行针等操作方法。
3.掌握针刺异常情况的预防和处理,以及用英语叙述。
4.掌握灸法的种类、操作、适应证和注意事项并会用英语叙述。
5,掌握拔罐的操作方法、适应范围和注意事项并会用英语叙述。
[教学内容]1.毫针刺法的基本知识。
2.毫针的进针、留针、行针、出针等操作过程,针刺得气与行针手法、补泻手法。
3.针刺异常情况的预防及处理。
4.灸法的意义、种类和作用;灸法的操作方法,适应范围和注意事项。
5.拔罐的操作方法,适应范围和注意事项。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充分利用图表、电视、电影。
英语授课比例占100%。
下篇针灸治疗第六章治疗总论[目的要求]1.用英语表述掌握针灸治疗原则、治疗作用和配穴处方。
用英语表述。
3.熟悉各类特定穴的临床应用。
[教学内容]1.八纲、脏腑、经络辨证在针灸临床上的运用。
2.针灸的治疗原则和治疗作用。
3.针灸配穴处方。
4.特定穴的应用。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辅以图表。
英语授课比例占100%。
第七章治疗各论[目的要求]l,用英语表达重点病证的概念、病因病机,掌握其辨证分型、针灸治疗原则、处方、配穴及处方[教学内容]各科病证的概念、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及针灸治法、处方配穴及方义。
内科病证:中风*、眩晕(附高血压) *、头痛(附三叉神经痛) *、面瘫*、腰痛*、胁痛*、痹症*、不寐*、惊悸怔仲*、感冒*、胃痛*、腹痛*、妇儿科病证:月经不调*、痛经*、胎位不正、小儿惊风*、遗尿、疳积*、[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辅以幻灯。
英语授课比例占100%。
使用说明1.本大纲供七年制中医专业使用。
2.教材的附篇中所收各参考资料,可供学生课外阅读,条件允许者,可适当进行辅导。
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不同章节,指导学生读一定的参考书。
课时分配《Acupuncture Science》(Bilingualism)Teaching Syllabus(Supply for Seven and Five Year Program TCM Speciality)Perface《Acupuncture Science》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t is the Required Course for Seven - Year Program TCM students. The main contents are meridian、acupoint、needling and moxibustion methods and treatment which are introduced by English. The teaching purpose is that helping the students study the professional theory and knowledge, at the same time, helping them grasp the basic knowledge、basic theory and basic technique of acupuncture for improving the professional level of TCM, also for achieving the purpose of applying acupuncture to prevent the common disease and using the acupuncture professional term by English presentationThe teaching extent is mainly of teaching scope of the textbook in this course,subsidiary role of English and Chinese control textbook of 《Acupuncture Science》, enhancing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Chinese and English. The teaching method is mainly of classroom instruction in the class, also according to the contents of chapters and sections, being respectively discussed, in order to deepening the understanding of teaching content and improving the effect of teaching.Teaching purpose and requirement and contentIntroduction[Purpose and Requirement]1.Mastering the definition of acupuncture,identifying that acupuncture science is an important subjec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the important meaning for mastering the subject.2. Comprehending the main content、purpose、requirement and learning method of this subject. 3.To be familiar with the simple history of acupuncture development,especially the progression of study、application、investigation of acupuncture in present domestic and overseas. 4.Mastering the English expression of monograph name in the simple history of acupuncture development.[Teaching Content]1.The definition of acupuncture acupuncture science.2.The main content,purpose and requirement and method of acupuncture science.3.The origin of acupuncture、development and the important acupuncture history in past dynasties.4.The overview of acupuncture development in present domestic and overseas.[Teaching Method]Teaching in the class. English teaching occupy 80%.The first section Meridian and AcupointChapter One General Introduction of Meridian[Purpose and Requirement]1.Mastering the content of twelve regular meridians、eight extra meridians by English expression and the English name of fifteen main collaterals、the branches of twelve channels、musculature of 12 meridians、twelve skin areas.[Teaching Content]1.The definition of meridian and meridian theory.2.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eridian theory.3.The compose、distribution feature、func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channel system.4.The physiological function、pathological change of meridian,and the position and effect of meridian theory in the theory and clinical practice of TCM.5.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meridian theory has to be discussed from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disease.[Teaching Method] .Teaching in the class,also adopting the chart according to the demand. English teaching occupy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