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扫描对于纵隔淋巴结转移及分期的意义
SPET_CT显像在甲状腺癌骨转移和肺转移作用王云坚

SPET/CT显像在甲状腺癌骨转移和肺转移作用王云坚发布时间:2023-07-07T02:28:58.128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3年8期作者:王云坚[导读]北京霍普医院核医学科影像组 100000SPET/CT主要是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是目前唯一能提供体内生化、生理、功能和代谢信息的四维成像方式,被广泛用于心血管疾病、骨转移、肺栓塞、甲状腺和其他疾病的诊断。
1. SPET/CT显像SPET/CT成像是一种功能成像技术,其优势在于能够早期准确地检测和捕捉身体的异常生物信息,甚至在临床症状或结构形态变化发生之前。
与侧重于解剖结构的传统医学成像方式(超声波、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成像)不同,SPET/CT是唯一能够准确量化病变的生物特征的成像技术。
由于SPET/CT是伽马光子的高能量不容易被吸收,湮灭光束位置的深度对测量结果影响不大,并能提供非常精确的分解。
这意味着剂量的概念可以用来准确反映人体生理和生化活动的变化,即量化病变的生物特性。
这一特性是SPET/CT技术用于预后、区分良性和恶性肿瘤、分类和分期、疗效确定和复发监测的基础。
近年来,新的SPET/CT设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是安装了新的多探测器SPET和CT扫描仪,在同一检查床上并列安装了多个探测器。
CT扫描仪不再仅仅用于SPECT图像的衰减校正和解剖定位,还具有提供常规CT诊断扫描的功能,即在一次SPET/CT扫描中可以同时获得SPET功能代谢信息和CT解剖诊断信息,是真正的图像融合和诊断复制。
随着技术的进步,低剂量诊断性计算机断层扫描的出现将进一步促进SPET/CT的广泛应用。
因此,与SPET或CT图像相比,SPET/CT在疾病的诊断和预后评估方面更有效率。
SPET/CT可以同时获得全身各个方向的SPET和CT扫描,以及作为融合成像背景的CT解剖图像,在此基础上,SPET的功能图像内容丰富。
这对全身性疾病(如肿瘤)的诊断、分期和治疗计划,以及对原发肿瘤病灶的检测和对转移及复发的诊断特别有用。
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诊断研究进展

的发生 率为 5 %,一 有一定 比例 的假阳性 , 大的淋 巴结 可 6 c 增 能是淋 巴结 反应 性增 生而非转移。此外 , 当中心型肺 癌侵及纵
巴结转移的敏感性 、 特异性 、 准确性 、 阳性预测值 和阴性 预测值 分别 为 9 . %、7 5 9 . %、6 7 . %和 7 . % 、0 2 3 8 . %、 1 2 9 %、7 7 6 9 5 %、 7 .%、33 4 %, PT+ 的敏感 性提高为 9 %。Tl a 06 8 .%、0 而 E 8 o z o 等 的研究 (5 例 ) ‘ 12 显示 P +C T E T的敏感性 07 ~ .3特异性 .8 09 、 08 ~09 、 .2 .5 阳性预测值 08 —09 , . 3 .3 阴性预测值 0 8 ~09 。杨 . 8 .5 补记 等 进行 M t分 析 , 为在 诊断肺 癌纵 隔 淋 巴结 转移 方 e a 认
析。利用恶性肿瘤 的转 移灶与原 发灶具有 相同的代谢 特点 , 而
病变 的生理和代谢 方面 的改 变早于解 剖形态学上 的改 变 , 供 提 了在 C T上不能明确 的病变的生理性和代谢性信息 , 助于病 变 有 的早期定性。刘方颖 等 研 究对 比 P 和 C T E T诊 断纵 隔淋 巴结 转移 的灵敏度 、 特异性 、 准确性 、 阳性 预测值 和阴性预测 值分别
感 胜 0 5 (5 C0 4 .7 9 % 1.9~0 6 ) 特 异 性 0 8 (5 C .7~ .6 、 .2 9 % 1 7 0
近年来 , 电 子 发 射计 算机 断层 扫描 术 (oio mso 正 psrne i i t sn t or h ,E’ o g pyP 1 发展较快 , 临床 中得到广泛应用 。唧 显 像是 m a ) 在 以解剖图像方式从 分子水平 显示机体 及肿瘤组织 的代 谢情况 , 不仅用来显示肿瘤 的位置 、 大小 、 态 , 形 还用 于病变 的半定量分
202X年肺癌分期之纵隔淋巴转移的CT展示

当有对侧或锁骨(suǒgǔ)上淋巴结时为N3淋巴 结。
10至14区淋巴结都位于纵隔胸膜反摺外, 属于N1淋巴结,
第三十三页,共五十一页。
胸部 淋巴结分布图 (xiōnɡ bù)
第二十六页,共五十一页。
• 第8组
• 食管 旁淋巴 (shíguǎn) 结
• 隆突水平以下, 淋巴结位于食道 两侧,邻近食道 壁,不包括隆突 下淋巴结。
第二十七页,共五十一页。
• 第9组 • 肺韧带淋巴结 • 淋巴结位于(wèiyú)
肺韧带内,包 括位于 下肺 (wèiyú) 静脉后壁和下 部的淋巴结。
• LIPV: 左下肺静脉(L.inf.pulmonary V)
第三十七页,共五十一页。
图中英文缩写(suōxiě)
• LMB: 左主支气管(L./main bronchus) • LPA: 左肺动脉(left pulmonary A) • LSA: 左锁骨下动脉(dòngmài)(L. subclavian
4, 左上叶支气管开口上缘; 5, 气管隆突角; 6, 右中叶支气管开口上缘。
第十六页,共五十一页。
(三)、1996 JACC-UICC分组标准
(biāozhǔn)
第十七页,共五十一页。
CT判断(pànduàn)胸部淋巴结的位置
• 第1线以上(yǐshàng)为1区, • 第1、2线之间气管旁为2区, • 血管前、气管后为3区; • 第2、3线间之中线右侧为4R区;第2、
A) • LSPV: 左上肺静脉(L.superior Pul. V. • PA: 肺动脉(pulmonary artery) • PM: 肺内转移瘤(pul. Metastasis) • RBV: 右头臂静(R.BrachiocephalicV • RCCA:右颈总动脉(commond carotid) • RIJV: 右颈内静脉(internal carotidV)
肺癌影像学表现

肺癌影像学表现肺癌影像学表现一、背景介绍肺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早期发现和准确的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影像学在肺癌的诊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能够提供关于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浸润程度以及是否存在远处转移等信息,为临床医生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提供了依据。
二、影像学检查方法1: X线胸片:X线胸片是最常用的检查方法之一,能够显示肿瘤的位置、形态和大小,但对于早期肿瘤的诊断敏感性较低,常常需要结合其他影像学检查来进行确诊。
2: CT扫描:CT扫描是肺癌影像学诊断的主要手段之一,可以提供更为详细的解剖信息,对于早期肿瘤的检出率较高。
同时,CT扫描还可以评估肿瘤的浸润程度、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以及远处转移情况等。
近年来,多排螺旋CT(MDCT)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了肺癌的诊断准确性。
3: MRI扫描:MRI扫描对于肺癌的诊断主要用于评估纵隔淋巴结转移和评估早期肺癌的浸润程度。
由于肺组织的运动导致图像清晰度下降,因此MRI在肺癌的应用相对有限。
4: PET-CT扫描:PET-CT扫描结合了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和CT扫描的优势,可以评估肿瘤的代谢活性和解剖信息,对于评估肿瘤的分期和判断是否存在远处转移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三、肺癌的分类和分期1:组织学分类:根据肿瘤细胞的组织学类型,肺癌可分为小细胞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两大类。
非小细胞肺癌又可分为腺癌、鳞癌和大细胞癌等亚型。
2: TNM分期:肺癌的TNM分期是评估肺癌的临床分期的重要依据,其中T代表原发肿瘤的大小和扩散程度,N代表淋巴结转移的情况,M代表是否存在远处转移。
四、肺癌的影像学表现1:肺实质影像学表现:肺癌常表现为肺实质内的结节或肿块,具有边界不清、分叶状、分叶显示或带状阴影等特点。
结节的大小、形态、密度、边缘特征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都有助于诊断。
2:支气管造影:支气管造影是评估肺癌侵犯支气管的重要方法,可以显示支气管的变形、狭窄、阻塞及扩张等变化,同时还可以评估实质性肺癌与支气管的关系。
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分析

(41:267—2∞.
叨M如KJ,s出删L calIiIl R4d.cD4屯D25叮∞cellB卯pP瑚8缸 咄imⅢune pmhol哪thI珊曲c外obDe_dq'endem m盹haIli暑mB叨.J I却
preope训ve 舡1d metastasis 0f media酊nal lymph nodeB f南m lu“g can。eL g讯叩i“g出ese characte五s石cs c曲ilnpmve
diagno_
sis 0fMLNM.
【Key words】Lung c如c蜗Medi∞bnal lymph node;Meta她is
万方数据
CHlNA MEDfCAL HERALD巾国医药导曩17
·论著·
2007年10月第4卷笨29期
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情况对肺癌术前治疗方案的选择 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术前没有纵隔淋巴结的病理分期 情况下。光靠CT上纵隔淋巴结是否肿大来判断有无转移不 是很准确。2002年1月.2007年1月期间.我们共手术治疗 肺癌86柳,为了提高对臃癌纵隔淋巴结转移规律的认识。我 们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肺部良恶性病变的纵隔淋巴结肿大发生率差异具统计学意义(尸!O.00),肿大与不肿大的纵隔
淋巴结其癌转移卒(MLNMR)差异具统计学意义(,如.05)。肺癌纵隔淋巴结肿大部位主要发生在第2、3、5和7组。病
程越长、原发病灶的T分级越高,则MINMR越大(P<O.05),鳞癌、腺癌、小细胞癌的MLNMR依次增大(P<0.05),有毛
tion between耐aIed f如to碍肌d MI埘M.Remns:11Ie di&陀眦e 0f lyInphom咯aIy mte betWeen nol咖lali印anl卸d mali印粕t
纵隔淋巴肿CT扫描技术和观察顺序及鉴别要点

肿应常规增 强扫描 。增 强扫描 后肺 血管 显 著强化 , 巴肿不 强化 , 时边 缘 略毛 淋 有 糙, 截然分 明。同时与 中心型轻度强化 的 原 发癌 也可加以鉴别。 综 上所 述 , 胸部 C T扫描 要注 意显示 纵 隔淋 巴肿 , 强调要准确扫描出主动脉 弓
4 30 70 9河 南 南 阳 市 中心 医院 C T室
5% ~ 5 0 6 %正常人 可见 这一结 构 , 呈椭 圆
、
二区 。这些层面需要做增强扫描与血
形, 边缘清楚 高 于脂肪 密度 的低 密度 影 ,
紧贴 升主动脉后壁容易误认为淋 巴结 , 与
管影鉴 别。正 常淋 巴结 直径 多 <1 m 0 m。
气管 前淋 巴肿 的鉴别要点有 : ①其 密度低
增粗强化 , 这些典型表现对肿瘤 的定性诊 断意义重大。另外 此 区还可 见其他 少见 肿瘤 , 应注意 鉴别 , 如本 文 中所述 的 1 例
Ⅶ、 Ⅷ神经束 较健 侧增 粗 , 与桥 脑小 脑角
度 与肿瘤一 致。
肿瘤实体多无 明确 分界 , 者信 号一 致 , 两
向下观察 隆突下 的九 区淋 巴肿。该 区淋巴肿类圆形或不规则 团块 , 夹在两侧
踪层面不难 鉴别 。特别是 注射 造影 剂增 强 扫描 时能 清晰显 示异 常血 管 的存 在 和
行程, 在主动 脉 弓上 层面 , 上腔静 脉位 左
支气 管之 间 , 向后 或 向右侵 犯 奇 食 隐 可 窝, 和充气且偏左 的食 管容易鉴别 。
扫描技术
动脉弓外 侧 的左上腔 静脉 断 面误诊 为淋 巴结 。当不能确 定是 左上 腔静 脉还是 淋 巴结时 , 从左臂注射造影 剂并 同时快速动 态扫描能进一步 明确诊断 。 在气管前间隙 内, 当于气管下段水 相
(医学课件)纵隔淋巴结CT分组 肺癌分期

• 第8组
• 食管旁淋巴结 • 隆突水平以下,
淋巴结位于食道 两侧,邻近食道 壁,不包括隆突 下淋巴结。
25
• 第9组
• 肺韧带淋巴结 • 淋巴结位于肺
韧带内,包括 位于下肺静脉 后壁和下部的 淋巴结。
26
• 第10组
• 肺门淋巴结 • 指叶近端部淋巴结,
位于纵隔胸膜反摺 外,右侧还包括邻 近中间段支气管的 淋巴结。X线上, 肺门和叶间淋巴结 增大均可使肺门阴 影增大。
分期基于TNM系统
T
肿瘤原发灶
N
区域淋巴结
M
远处转移
31
肺癌分期的评估类型
• 临床分期可以包括:
– 单独的临床评估(病史和体格检查) – 影像学评估(CT或PET扫描)或介入性分期
• 淋巴结位于动 脉韧带、主动 脉和左肺动脉 的外侧,左肺 动脉第一分支 的近侧,并位 于胸膜反折点 以内。
22
• 第6组
• 主动脉弓旁淋巴 结(升主动脉、 膈神经)
• 淋巴结位于线1以 下,升主动脉、 主动脉弓及无名 动脉的前方或外 侧。
23
• 第7组
• 隆突下淋巴结 • 淋巴结位于气管
隆突下方,但和 肺内的下叶支气 管和动脉不相连。
17
• 第1组
• 最上纵隔淋巴结
• 淋巴结位于左头 臂静脉上缘水平 线上方,即位于 左无名静脉向上、 向左行走跨越气 管前方的中线处 该静脉上缘水平 以上
18
• 第2组
• 上气管旁组淋巴 结
• 淋巴结位于主动 脉弓(线2)上 缘水平线以上, 前述线1以下, 即线1和线2之间。
19
• 第3组
• 血管前(3A)气 管后(3P)组
• 位于中线的淋巴 结应属于同侧的 淋巴结
PET在10种肿瘤中应用总结

参考文献:1. Pieterman RM, van Putten JW, Meuzelaar JJ, et al. Preoperative staging of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with positron-emission tomography. N Engl J Med 2000;343:254-261.2. Manente P, Vicario G, Piazza F, et al. Does PET/CT modify the therapeutic approach in medical oncology? [abstract]. J Clin Oncol 2008;26 (Suppl 15):Abstract 17525.3. Maziak DE, Darling GE, Inculet RI, et al.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in staging early lung cancer: a randomized trial. Ann Intern Med 2009;151:221-228, W-248.4. Fischer B, Lassen U, Mortensen J, et al. Preoperative staging of lung cancer with combined PET-CT. N Engl J Med 2009;361:32-39.5. De Wever W, Stroobants S, Coolen J, Verschakelen JA. Integrated PET/CT in the staging of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technical aspects and clinical integration. Eur Respir J 2009;33:201-212.6. Kernstine KH, Trapp JF, Croft DR, al e. Comparison of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 and computed tomography (CT) to identify N2 and N3 disease in non 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 J Clin Oncol (Meeting Abstracts) 1998;17:458.7. Kernstine KH, Stanford W, Mullan BF, et al. PET, CT, and MRI with Combidex for mediastinal staging in non-small cell lung carcinoma. Ann Thorac Surg 1999;68:1022-1028.8. De Leyn P, Stroobants S, De Wever W, et al. Prospective comparative study of integrated posit 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 scan compared with remediastinoscopy in the assessment of residual mediastinal lymph node disease after induction chemotherapy for mediastinoscopy-proven stage IIIA-N2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a Leuven Lung Cancer Group Study. J Clin Oncol 2006;24:3333-3339.9. Cerfolio RJ, Bryant AS, Ojha B. Restaging patients with N2 (stage IIIa)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after neoadjuvant chemoradiotherapy: a prospective study. J Thorac Cardiovasc Surg 2006;131:1229-1235.10. Cappuzzo F, Ligorio C, Toschi L, et al. EGFR and HER2 gene copy number and response to first-line chemo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 J Thorac Oncol 2007;2:423-429.11. Podoloff DA, Ball DW, Ben-Josef E, et al. NCCN task force: clinical utility of PET in a variety of tumor types. J Natl Compr Canc Netw 2009;7 Suppl 2:S1-26.12. Bradley JD, Dehdashti F, Mintun MA, et al.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in limited-stage small-cell lung cancer: a prospective study. J Clin Oncol 2004;22:3248-3254.13. Kut V, Spies W, Spies S, et al. Staging and monitoring of small cell lung cancer using [18F]fluoro-2-deoxy-D-glucose-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FDG-PET). Am J Clin Oncol2007;30:45-50.14.emission tomography at the end of first-line therapy and during follow-up in patients with Hodgkin lymphoma: a retrospective study. Ann Oncol 2010;21:1222-1227.15. El-Galaly T, Mylam KJ, Brown P, et al. PET/CT surveillance in patients with Hodgkin lymphoma in first remission is associated with low 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 and high costs. Haematologica 2011.16. Goldschmidt N, Or O, Klein M, et al. The role of routine imaging procedures in the detection of relapse of patients with Hodgkin lymphoma and aggressive non-Hodgkin lymphoma. Ann Hematol 2011;90:165-171.17. Abdalla EK, Pisters PW. Staging and preoperative evaluation of upper gastrointestinal malignancies. Semin Oncol 2004;31:513-529.18. Kwee RM, Kwee TC. Imaging in local staging of gastric cancer: a systematic review. J Clin Oncol 2007;25:2107-2116.19. Weber WA, Ott K. Imaging of esophageal and gastric cancer.Semin Oncol 2004;31:530-541.20. Stahl A, Ott K, Weber WA, et al. FDG PET imaging of locally advanced gastric carcinomas: correlation with endoscopic and histopathological findings. Eur J Nucl Med Mol Imaging 2003;30:288-295.21. Jadvar H, Tatlidil R, Garcia AA, Conti PS. Evaluation of recurrent gastric malignancy with [F-18]-FDG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Clin Radiol 2003;58:215-22122. SPOT-Light® HER2 CISH kit [Package Insert], Camarillo, CA, Invitrogen Corp.;2008.23. Paik S, Bryant J, Tan-Chiu E, et al. Real-world performance of HER2 testing--National Surgical Adjuvant Breast and Bowel Project experience. J Natl Cancer Inst 2002;94:852-854.24. Paik S, Tan-Chiu E, Bryant J, al. e. Successful quality assurance program for HER2 testing in the NSABP trial for Herceptin [abstract]. Breast Cancer Res Treat 2002;76(suppl):Abstract S31.25. Perez EA, Suman VJ, Davidson NE, et al. HER2 testing by local, central, and reference laboratories in specimens from the North Central Cancer Treatment Group N9831 intergroup adjuvant trial. J Clin Oncol26. Podoloff DA, Advani RH, Allred C, et al. NCCN task force report: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computed tomography (CT) scanning in cancer. J Natl Compr Canc Netw 2007;5 Suppl 1:1-1.27. Rosen EL, Eubank WB, Mankoff DA. FDG PET, PET/CT, and breast cancer imaging. Radiographics 2007;27 Suppl 1:S215-22928. Fulham MJ, Carter J, Baldey A, et al. The impact of PET-CT in suspected recurrent ovarian cancer: A prospective multi-centre study as part of the Australian PET Data Collection Project. Gynecol Oncol 2009;112:462-468.29. Risum S, Hogdall C, Markova E, et al. Influence of 2-(18F) fluoro-2-deoxy-D-glucose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 on recurrent ovarian cancer diagnosis and on selection of patients for secondary cytoreductive surgery. Int J Gynecol Cancer 2009;19:600-604.30. Park JY, Kim EN, Kim DY, et al. Comparison of the validity of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nd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 in the preoperative evaluation of patients with uterine corpus cancer. Gynecol Oncol 2008;108:486-492.31 Boughanim M, Leboulleux S, Rey A, et al. Histologic results of paraaortic lymphadenectomy in patients treated for stage IB2/II cervical cancer with negative [18F]fluorodeoxyglucose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scans in the para-aortic area. J Clin Oncol 2008;26:2558-2561.32. Chen Y, Xu H, Li Y, et al. The outcome of laparoscopic radical hysterectomy and lymphadenectomy for cervical cancer: a prospective analysis of 295 patients. Ann Surg Oncol2008;15:2847-2855.33. Puntambekar SP, Palep RJ, Puntambekar SS, et al. Laparoscopic total radical hysterectomy by the Pune technique: our experience of 248 cases. J Minim Invasive Gynecol2007;14:682-689.34. Lowe MP, Chamberlain DH, Kamelle SA, et al. A multi-institutional experience with roboticassisted radical hysterectomy for early stage cervical cancer. Gynecol Oncol2009;113:191-194.35. Brooks RA, Rader JS, Dehdashti F, et al. Surveillance FDG-PET detection of asymptomatic recurrences in patients with cervical cancer. Gynecol Oncol 2009;112:104-109.36 Schwarz JK, Siegel BA, Dehdashti F and Grigsby PW. Association of posttherapy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with tumor response and survival in cervical carcinoma. JAMA 2007;298:2289-2295.37. Schirrmeister H, Bommer M, Buck AK, et al. Initial results in the assessment of multiple myeloma using 18F-FDG PET. Eur J Nucl Med Mol Imaging 2002;29:361-366.38. Bredella MA, Steinbach L, Caputo G, et al. Value of FDG PET in the assessment of patients with multiple myeloma. AJR Am J Roentgenol 2005;184:1199-1204.39. Jadvar H and Conti PS. Diagnostic utility of FDG PET in multiple myeloma. Skeletal Radiol 2002;31:690-694.40. Orchard K, Barrington S, Buscombe J, et al. Fluoro-deoxyglucose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imaging for the detection of occult disease in multiple myeloma. Br J Haematol 2002;117:133-13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垫!!塑!!CHINAFOREIGNMEDICALTREATMENT综述CT扫描对于纵隔淋巴结转移及分期的意义苏凯张和平河南大学医学影像研究所、河南大学淮河医院影像科,河南开封475000f摘要】探讨CT扫描在纵隔淋巴结转移及分期中的重要意义。
笔者在分析胸部淋巴结诊断限度的基础上,按肺癌、乳腺癌、淋巴瘤、食道癌、恶性胸膜问皮瘤不同部位,分析CT扫描对胸部恶性淋巴结站点的定位作用,并得出CT对于导引穿刺是非常有帮助的,PET尤其是PET—CT在检测CT表现正常的淋巴结方面正发挥日益强大的优势。
【关键词】CT扫描;纵隔淋巴结;转移;分期【中图分类号】R73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742(2012)06(b)-0180—02胸部淋巴结有其不同的引流途径。
这与肺癌、乳腺癌、淋巴瘤、食道癌以及恶性胸膜间皮瘤的分期诊断相关。
研究淋巴结转移途径,对于评价来自原发灶部位的特定淋巴引流站十分重要。
,由于淋巴结的大小标准在研究淋巴结是否有转移时的作用有限,因此.准确的分期诊断、病理诊断是根本。
CT有助于外科和介入放射科医生确定最佳的取样区域。
FDG—PET在检测CT表现正常的淋巴结显示其威力,尤其以PET—CT为佳。
影像诊断医生应该掌握CT诊断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标准。
1胸部淋巴结的站点和诊断限度胸部CT可显示纵隔内的淋巴结组织,主要位于气管远端隆突和主支气管周围。
活检与CT研究证实各区域正常淋巴结的平均大小是不同的。
大部分的CT研究测量淋巴结的短径.因为短径测量重复性最好。
气管下端周围和隆突下淋巴结短径正常为1.1cm。
而位于气管上端,上纵隔淋巴结一般较少,正常短径为0.7cm。
正常右肺门和食道周围淋巴结lcm;而左肺门和相应水平食道周围淋巴结短径为0.7cm。
因此,简单测量时.如果位于气管旁、肺门、隆突下、食道旁、主动脉弓下区域的淋巴结短径≥lcm时,一般认为淋巴结肿大。
凭淋巴结的大小诊断有无淋巴结的异常有很多局限性,因为转移可见于正常大小的淋巴Ⅲ;淋巴结肿大还见于良性病变,如肉芽肿性疾病。
但CT的组织特异性不高,目前,传统CT还只能根据大小来诊断,PETfCT对此有重要突破。
FDG—PET除了测量淋巴结大小外还可以研究其代谢活动.这对于纵隔淋巴结的研究比CT更为准确。
2影像技术对胸部恶性淋巴结站点的作用和限制国际淋巴结分类fILNC,InternationalLypphNodeClassifica.tion)和国际分期系统fISSLC,InternationatSVstemforStagingLun9Cancer)采纳了美国癌症联合会(ATCC)和国际肿瘤联盟(UICC}关于与肺癌分期相关的肺门纵隔淋巴结站点划分意见。
这些站点可应用于乳腺癌,食道癌,胸膜肿瘤和淋巴瘤,但其他区域的淋巴结没有涉及。
21肺癌肺的淋巴十分丰富,分为胸膜和肺实质淋巴网。
完整的淋巴系统可清除肺间质液体,清除体外粒子和病原体。
这条路径也是180中外医疗CHINAFOREIGNMEDICALTREATMENT瘤细胞从肺播散到肺门和纵隔的通道。
对各肺叶肺癌的研究证明纵隔淋巴结的通道很大程度决定了肿瘤发生的肺叶。
所有肺癌淋巴引流到叶间和肺门淋巴结,各肺叶肿瘤淋巴引流到纵隔即是分离的f21。
肺癌患者淋巴结有否转移决定外科手术可切除性,肺癌‘FNM分期中,Nl是同侧支气管旁,肺门或肺内淋巴结受累。
Nl淋巴结位于胸膜反折内与ATS中的10~14站相应。
N1时,如果肿瘤没有侵犯纵隔,无胸水,卫星灶或转移,可以手术切除。
N2系同侧纵隔或隆突下淋巴结受累,这些淋巴结位于胸膜反折以外区域与ATS的I站相应。
这些患者可以手术.但还得作化疗和放疗。
对侧纵隔或肺门淋巴结受累、锁骨下淋巴结受累归于N3,这是进展期肺癌,不能手术。
CT是术前最适用的非创伤性评价胸部淋巴结的方法,但是凭淋巴结大小判断有无肺癌转移还是不可靠。
有报道肺癌患者CT测量淋巴结<lcm者中13%的有肺癌转移。
尽管随着淋巴结大小增加,发生转移的可能性增大,但是直径2~4cm的淋巴结中有113的是增生,而不含肿瘤细胞。
分析20份关于肺癌CT分期的研究后,Toloza等总结发现CT敏感性0.57(95%可信限为0.49一O.66),特异性0.82(95%可信限,O.77~0.86)总的阳性预测值为0.56(0.26~0.84),阴性预测值为0.83f0.63~0.93)所以胸部CT的作用主要显示肿大淋巴结并准确定位,为活检选择最佳方法提供信息。
尽管有作者提出增强MRI可以提高MRI对肺癌分期诊断的准确性,但是基本上与CT分期相同131。
MRI的优势在于评价肺上沟癌臂丛侵犯或对椎体的破坏较CT明确。
2’2乳腺癌乳腺及覆盖其上的皮肤源于外胚层,为一个功能单元,乳腺淋巴结的引流通过三条主要途径进行,即腋、胸和内乳路径。
皮肤、乳头、乳腺小管和乳腺实质周围淋巴结引流到小叶淋巴丛,再分内外两干TNM分期腋窝可移动的淋巴结分为Nl;腋窝淋巴结互相固定或固定于邻近结构为N2.孤立的同侧内乳淋巴结时还是为N2,如果腋窝和内乳淋巴结都累及,这就是N3,累及锁骨上下淋巴结时亦为N3。
乳腺瘤小,临床腋窝阴性的患者,术前对前哨淋巴结的显示万方数据综述CHINAFOREIGNMEDICAL对外科手术范围的确定有益。
CT术前分期对乳腺肿瘤还没有形成常规,CT对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50%~60%,通常在评价大的乳腺肿瘤或临床扪及固定的腋窝淋巴结、临床高度疑隐藏性转移时行CT检查,应用薄层CT可提高准确性。
CT显示前哨淋巴结方面与核医学和淋巴造影及穿刺活检之间有良好的相关性。
2.3淋巴瘤淋巴瘤是一组变化多的肿瘤性疾病,分为Hodgkin病f以出现Reel—Steinberg细胞)和非Hodgkins淋巴瘤(Non—Hodgkins),组织学上还有亚型。
病理学上还有很多分型,最新和最流行的分类是REAVWH0的分类标准。
80%以上的Hodgkin病以胸内受累作为首发表现.最常见的是纵隔和气管旁淋巴结.紧密相连的淋巴结有播撒趋势,依次受累的是隆突下、膈周、食道周和内乳淋巴结。
大多数患者开始就表现两组或两组以上淋巴结受累。
孤立的肺门淋巴结受累罕见。
Non—Hodgkin淋巴瘤是一种多的疾病.胸部受累达45%以上。
单纯凭淋巴结受累的部分难以区分两种类型的淋巴瘤。
气管旁和前纵隔淋巴结还是Non—Hodgkin最常见的发病部位,其他常见部位依次为隆突下、肺门、后纵隔(主动脉旁、椎体旁、或膈脚后),心包淋巴结。
对于Non—HodgKjn患者组织病理学分型和肿瘤的大小都是估计愈后的重要指标.两种类型的淋巴瘤,前一站点的淋巴结定义为1期;局限在身体的一个区域的多个淋巴结,例如胸部多个淋巴结,则为二期;两侧横膈时为三期,脏器受累时为四期。
分期和肿瘤的大小决定治疗的方案,准确描述淋巴瘤的侵犯程度对放疗计划的制定很重要[41。
大的或巨大的纵隔淋巴瘤定义为肿块横径大于10era,或大于横膈水平胸廓横径1/3。
巨大的纵隔淋巴瘤与肿瘤复发的危险性增加有关,因此,不管分级如何都需要化疗加放疗。
2.4食道癌食道淋巴围绕食道在粘膜下形成连续致密的淋巴丛.食道淋巴广泛引流的后果就是经常跳跃式转移.这就是食道癌时远处部位发生淋巴转移而中间区域淋巴结没有受累的原因。
食道癌在临床出现症状的时候,可能就有广泛的淋巴结转移,其TNN分期反映了沿食道上下两个方向的淋巴引流。
因为检测和确认区域性淋巴结对于外科手术、化疗、放疗非常重要,所以食道癌CT检查的基本要求是范围,应包括整个胸部,从胸廓人VI到上腹部。
颈段食道癌特定区域还包括锁骨上、颈内侧、颈上、下部及食道周围淋巴结。
胸段食道癌区域淋巴结包括气管旁、食道周围、隆突下(奇静脉下水平)。
食道胃连接段肿瘤,区域淋巴结包括邻近横膈、心包、胃左动脉(肝胃韧带内)和腹腔动脉组淋巴结。
对于胸内食道肿瘤,锁骨上和腹腔动脉淋巴结转移为远处转移不宜手术治疗。
Sehroder对食道癌手术后淋巴结标本进行了组织病理学研究,分析了1196个淋巴结,其中129个为恶性淋巴结f10.8%),研究发现淋巴结大小和转移频率之间无明显相关。
没有转移的淋巴结平均为5ram,而转移的淋巴结平均为6.7ram.仅12%的转移淋巴结直径>l(3Ill。
对术后淋巴结组织病理学分析发现,转移淋巴结长径<lOmm的患者总生存情况好于超过lcm的食道癌患者。
食道腔内超声对淋巴结转移的评价优于CT(80%:51%),但对于疑远处转移者最好行胸腹CT检查。
2.5恶性胸膜间皮瘤恶性胸膜间皮瘤起源于壁层胸膜和横膈胸膜。
其自然转移部位是经脏层胸膜到肺,局部扩散到胸壁和横膈。
前方胸膜淋巴结引流到胸上中部的内乳淋巴结和胸下部的膈周淋巴结。
后部胸膜的淋巴结引流到胸膜外淋巴结,位于肋骨头邻近椎旁胸膜外脂肪内。
横膈经常受累。
因为它具丰富的淋巴网与胸膜交通,横膈前外侧淋巴引流到主动脉旁淋巴结和后纵隔淋巴结。
后纵隔淋巴结向上引流与中纵隔淋巴结交通。
也可以向下引流累及肝胃韧带和腹腔动脉周淋巴结。
恶性间皮瘤TNN分期,Nl时同侧肺门或支气管肺淋巴结(叶、叶间和段淋巴结);N2时累及隆突下、同侧纵隔淋巴结,包括内乳淋巴结;N3,累及到对侧纵隔或内乳淋巴结及锁骨上淋巴结。
这个分期系统价值有限,因为大多数病人都在进展期,只少数病人可行手术治疗,随后化疗。
这些病人组织学上具有上皮特点,无胸膜外淋巴结受累证据.为纵隔或膈周淋巴结.CT检测这些淋巴结会影响对这组病人的治疗。
3小结’胸内有许多不同的淋巴引流途径,它们与肺癌、乳腺癌、淋巴瘤、食道癌和恶性间皮瘤的分期相关。
为了顺利寻找某一原发肿瘤播散灶,仔细研究特定淋巴结站点引流结构是很重要的。
由于淋巴结大小作为诊断转移的标准有局限性,病理证实作为肿瘤分期是根本。
CT对于导引穿刺是非常有帮助的,PET尤其是PET—CT在检测CT表现正常的淋巴结方面正发挥日益强大的优势HI,但影像学的作用永远超出了对肿瘤的分期和介人导向,它还包括治疗后的随访及对复发病灶的检测[51。
因此.对治疗各不同病程,检测相关淋巴结情况仍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1】曹务成,张云,土瑜,等.18F-FDGPET-CT纵隔淋巴结高代谢病灶分析明.新疆医学.2007,37(5):200—201.【2]余鑫.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治疗肺癌附132例临床观察【J】.1临床肺科杂志,2010,15(5):724,[3】乌达,刘继先CI期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清扫范围的探讨闭.吉林医学.2008,29(19):1627—1629.【4】施承达,黄求理.成人纵隔淋巴结结核的CT诊断分析(附12例报告)【J】现代实用医学,2008,20(6):441—442.【5]杨心官.螺旋CT在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价值[J].广西医学,2008,30(1):70—72.(收稿t3期:2012—02—06)CHINAFOREIGNMEDICALTREATMENT中外医疗181万方数据CT扫描对于纵隔淋巴结转移及分期的意义作者:苏凯, 张和平作者单位:河南大学医学影像研究所、河南大学淮河医院影像科,河南开封,475000刊名:中外医疗英文刊名:China Foreign Medical Treatment年,卷(期):2012,31(17)1.曹务成;张云;王瑜18F-FDG PET-CT纵隔淋巴结高代谢病灶分析[期刊论文]-新疆医学 2007(05)2.余鑫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治疗肺癌附132例临床观察[期刊论文]-临床肺科杂志 2010(05)3.乌达;刘继先CI期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清扫范围的探讨[期刊论文]-吉林医学 2008(19)4.施承达;黄求理成人纵隔淋巴结结核的CT诊断分析(附12例报告)[期刊论文]-现代实用医学 2008(06)5.杨心官螺旋CT在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价值[期刊论文]-广西医学 2008(01)本文链接:/Periodical_hgzy201217138.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