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教学导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

6.家长参与作业:与家长一起阅读三首古诗,讨论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鼓励家长记录下孩子的独特见解和感受。
作业要求:
1.作业需按时完成,字迹工整,保持卷面整洁。
2.赏析作业要注重个性化表达,充分体现自己的思考和理解。
3.小组合作作业要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精神,确保每个成员都能积极参与。
4.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通过对古诗的吟咏、背诵、默写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并欣赏古诗所表达的意境美、情感美,培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尊重古典文学,增强民族自豪感。
3.学会关爱自然、热爱生活,从古诗中汲取人生智慧。
2.针对生字、词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掌握并正确书写。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首古诗的讨论。
2.各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诗中有哪些修辞手法?它们起到了什么作用?
-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一句?为什么?
3.各小组整理讨论成果,准备进行课堂分享。
(四)课堂练习
1.教师针对三首古诗设计相应的练习题,如填空、选择、简答等,检查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2.学生进行课堂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3.课堂练习结束后,教师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点评,针对共性问题进行讲解。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三首古诗的意境、情感、修辞手法等特点。
(二)讲授新知
1.对三首古诗进行逐个讲解,分析古诗的背景、意境、韵律和修辞手法。
17课《古诗三首》 (教案)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17课《古诗三首》 (教案)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7课《古诗三首》(教案)引言:本教案主要围绕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展开。
通过教学,让学生在欣赏古诗的同时,加深对古文化的理解和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本教案将从预习准备、教材篇目、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预习准备1. 课前导入:通过问答、音乐欣赏等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所学的古诗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给学生分享相关的古诗资源,让学生在课前自行阅读一些古诗作品,并理解其中的意境和美感。
二、教材篇目1. 学习内容:本课的教学内容为《古诗三首》。
分别是《孤竹寄片》、《题西林壁》、《蜻蜓》三首古诗,内容生动有趣,字句优美动人。
2. 教材特点:这三首古诗既有反映大自然的景物,又有抒发作者个人情感的诗意。
学习这些古诗,可以通过欣赏和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美感,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
三、教学设计1. 目标要求:a.了解古诗的基本知识,包括作者及作品背景。
b.理解古诗的意境和表达方式,感受古诗的美。
c.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和欣赏能力。
2. 教学步骤:a.导入:通过图片展示或音乐欣赏呈现与古诗相关的景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与学生互动讨论古诗与生活的联系。
b.讲授:逐句讲解古诗的内容和意义,引导学生品味其中的美感和情感,注重诗句的语音语调和节奏感。
c.朗读:教师朗读整首古诗,模范示范正确的朗读方式,要求学生跟读,培养学生的语音语调感。
d.理解:通过提问和教师引导,让学生理解古诗中比喻、象征等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e.开展朗诵比赛,让学生自愿参与,展示个人的表达能力。
f.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古诗,并写一篇感悟。
四、教学方法1. 教师示范法:通过教师的示范朗诵和解读,引导学生正确的语音语调,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2. 合作探究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让学生共同探索古诗的意境和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课程《古诗三首》教案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课程《古诗三首》教案设计一、学习目标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三首古诗。
2. 借助注释、插图等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 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学习诗人的写作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二、重点难点1. 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情感。
(重点)2. 感受古诗的意境,学习诗人的表现手法。
(难点)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古诗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历史的长河中。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中的《古诗三首》。
2. 简单介绍这三首诗的作者和创作背景,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初读古诗1. 教师范读三首古诗,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
2.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 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三)学习《示儿》1. 介绍陆游的生平及其爱国情怀。
2. 学生结合注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 引导学生理解“元知”是本来就知道的意思,“但悲”是只是悲伤的意思,“九州同”指全国统一。
诗句的意思是: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 “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北定”指收复北方,“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人侵占的地区,“家祭”是家中祭祀祖先,“乃翁”是你们的父亲。
诗句的意思是: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3. 深入探究- 诗中的“悲”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个“悲”字表达了陆游对国家未能统一的悲痛之情。
他一生致力于抗金斗争,渴望收复失地,但直到临死之际,这个愿望还没有实现,所以这种“悲”是深沉而强烈的爱国情怀的体现。
- 从“家祭无忘告乃翁”这句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可以体会到陆游至死不渝的爱国信念。
《古诗三首》教学方案

《古诗三首》教学方案《<古诗三首>教学方案》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熟练朗读并背诵这三首古诗,理解诗歌的大意。
2、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
3、帮助学生体会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感知能力。
4、指导学生学习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情感。
(2)掌握古诗中的重点字词和诗句。
2、教学难点(1)感受古诗的意境,领悟诗人的思想境界。
(2)引导学生将古诗中的写作手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三、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2、讲解法:对古诗中的重点字词、诗句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古诗中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欣赏法: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的语言美、意境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通过播放一段优美的古典音乐,营造出古典文化的氛围。
(2)提问学生是否喜欢古诗,以及对古诗的了解程度,从而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古诗三首》。
2、初读古诗(1)教师范读三首古诗,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读音和节奏错误。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教师进行总结和指导。
3、理解诗意(1)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理解古诗的大意。
(2)小组内交流讨论,互相补充和完善对诗意的理解。
(3)教师针对学生理解困难的地方进行重点讲解,如古诗中的古今异义词、修辞手法等。
4、体会情感(1)引导学生思考每首古诗所表达的情感,让学生结合诗人的身世背景和创作背景进行分析。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古诗情感的理解,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5、欣赏意境(1)教师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古诗所展现的画面,引导学生想象古诗的意境。
(2)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古诗的意境,感受古诗的艺术魅力。
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案

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案三篇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教案一课题古诗三首课型讲读课文授课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暮、瑟、缘”等7个生字,会写“暮、吟、题”等13个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3.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题西林壁》和《雪梅》所含的哲理:(1)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2)万物都自己的优缺点。
4.背诵古诗。
默写古诗《题西林壁》。
教学重点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1.理解景物描写与表情达意的关系。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1)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2)万物都自己的优缺点。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的生字词。
2.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3.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设计意图导入( )分钟一、谈话导入,介绍诗人。
我们在低年级曾学过一首诗《草》,记得吗?(师生齐背《草》)这首诗的诗人是谁?(白居易)我们今天再来学习白居易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暮江吟》。
(板书:《暮江吟》)(课件出示2)在学习在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人。
(课件出示3)(出示课件白居易照片、生平简介)新课教学( )分钟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暮、瑟”(课件出示4)2.学习会写字“暮、吟”(课件出示5)指导书写:“暮”的中间一横要长一些;“吟”的最后一笔不是点。
3.理解题意三、再读诗文,探究诗意1.师: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杭州任职的途中,心情非常地愉快,写下这首诗,通过课前的预习,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指名说题目的意思)2.师:到底诗人吟了什么诗,我们来听听看。
(课件出示6)(生听课件中范读)3.师:现在请同学自由朗读这首诗,通过图文结合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诗中的字、词,不懂的字用“△”标出。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教案及反思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教案及反思教学导案一教学目的: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
默写《山行》。
2.学会本课生字认识10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挑”的读音和用法。
3.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能根据图片和关键词的意思理解古诗的大意。
能联络诗句,说说诗中的秋天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4.想象诗歌所描画的景象,领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领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能根据图片和关键词的意思理解古诗的大意。
能联络诗句,说说诗中的秋天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2.领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
一年有四季,四季各不同,你喜爱哪个节令?说一说理由。
四季风景如画,四季都是诗情画意的。
在这美妙的秋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三首关于秋天的诗歌。
板书,齐读课习题。
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诗歌《山行》。
二、整体感知1.认识作者。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唐代诗人,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
晚唐出色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
著有《樊川文集》。
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大李杜”指李白和杜甫。
你还知道杜牧的其他诗歌吗?预设:《清明》、《秋夕》等。
2.听《山行》的朗诵,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形,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3.自由朗诵《山行》:(1)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画出难理解的字、词。
(3)图文对照,作者在山里行走时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4.出示诗歌,指导学生读好节奏。
预设: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5.老师检查学生对课文的朗诵情况,要求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丢字,不添字,不反复。
努力把文章读流利,有感情地朗诵。
三、学习生字1.出示生字:径、斜。
领读生字,注音拼读。
结合图片,理解生字的意思。
径:小路。
斜:不正。
石径斜:石板小路弯弯曲曲。
五年级教案古诗三首

五年级教案古诗三首在五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古诗是重要的教学内容。
通过学习古诗,学生能够领略古代文学的魅力,感受诗人的情感世界,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以下是针对三首古诗的详细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
2、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古诗中的生字、生词,掌握其读音、写法和含义。
4、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情感。
掌握古诗中的生字词,能够正确书写和运用。
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难点感受古诗的意境,理解诗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表达手法。
引导学生将古诗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体会古诗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意。
2、讲解法:对古诗中的重点词句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古诗的主题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体会古诗的意境。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古典音乐,展示一些古代诗词的图片或讲述一个与古诗相关的小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导入新课。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1、作者简介简单介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让学生对诗人有初步的了解。
2、初读古诗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字音和节奏。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纠正读音和节奏。
3、理解诗意逐句讲解古诗的意思,重点解释生字词和难理解的词句。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古诗的内容。
4、体会情感让学生思考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组织学生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
5、朗读背诵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教师进行指导。
尝试让学生背诵古诗。
(三)学习第二首古诗按照上述步骤,依次对第二首古诗进行教学,注重引导学生比较两首古诗在内容、情感和表达手法上的异同。
(四)学习第三首古诗同样采用以上教学方法,让学生深入理解第三首古诗。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优秀备课教案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优秀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古诗三首》,使学生了解古代文人的传统,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
2.增强学生对古诗文的欣赏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3.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加强语文表达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江雪》•课文内容:描写江南雪景,表达作者内心的孤独与凄凉。
•教学重点:理解诗词意境,把握诗歌节奏,品味诗文情感。
•教学难点:掌握古代诗词中的抽象意象,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2. 《静夜思》•课文内容:表现作者在夜晚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教学重点:理解古代诗词的意境和文化内涵,把握古诗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诗中的情感变化,体会作者的写作心情。
3. 《登鹳雀楼》•课文内容:描绘登高望远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会诗词的主题思想。
•教学难点:理解古代诗歌中的典故和象征,把握诗歌的意蕴。
三、教学准备1.课文及相关教学资料。
2.PPT或黑板、粉笔等教具。
3.课堂练习题及答案。
4.评价标准和反馈方式。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初步介绍《古诗三首》的背景和诗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逐首解读《江雪》,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意境和抒情情感。
3.完成相关练习题,检测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第二课时1.向学生介绍《静夜思》的文学价值和内涵。
2.分析诗中的情感变化和文学特色,引导学生参与讨论。
3.操练朗读及赏析,提高学生的语感和审美能力。
第三课时1.分析《登鹳雀楼》的主题思想和表现手法。
2.带领学生理解诗中的文化典故和艺术构思。
3.结合生活实例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诗词对人生的启示。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次课程设计的教学活动,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得到了提高,对古诗文的创作背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的实践活动和扩展阅读,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
以上就是关于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优秀备课教案的详细内容,希望能够对教师们的备课工作有所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导入新课:1.教师导人。
上节课我们学习 了一首民歌《木兰诗》,了解了花木兰的传奇故事,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唐诗和一首宋词,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体会辛弃疾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心情。(板书课题。)
2.作者介绍。
(1)让学生进行介绍。
(2)明确:(出示幻灯片1,也可以用小黑板代替。)
三、合作学习‘
1.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
2.在班上研究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四、反馈交流
1.给加点字注音.
机杼可汗燕山鞍鞯扑朔迷离金柝
要求:让一名学生起来读,如果有读得不正确的,请其他同学进行纠正.
2.利用古汉语字典,就文章中一些字词的音义、精彩诗句等内容制作学习卡片,并试着翻译课文。 .
2.文学知识介绍。
(1)让学生进行介绍。
(2)明确:
本诗是一首北朝民歌,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
二、自主学习
师:这首诗记叙了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花木兰勤劳、智慧、勇 敢、坚强和不贪图利禄的高贵品质,以及爱国爱家的崇高精神。
下面自学课文,注意以下问题:
1.认真读课文,可以朗读,可以默读,可以同桌轮读,选用你最喜欢的方式阅读这首民歌,注意朗读的节奏和 重音.
2.学习民歌的语言特色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小黑板或课件。
设计思路
诗歌的学习一定要多读,本节课引导学生朗读,在读的过程中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民歌的语言特色,了解木兰的形象.
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导入新课
1.教师导入。
学生听豫剧《花木兰》选段,让学生自由谈一下对木兰这一人物及其故事的了解。然后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6.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把喜欢的原因与同桌进行交流 。
(同桌交流后再找部分学生在全班交流。)
7.背诵诗歌。检查背诵。
8.重点研讨课文第4自然段。
(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出示幻灯片4。)
①概括本段内容。
②分析本段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③本段文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小组代表交流发言。
2.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段。
3.利用古汉语字典,就文章中一些字词的音义、精彩诗句等内容制作学习卡片,并试着翻译课文.
4.本诗叙述情节详略得当,请作简要分析,并概括这首叙事诗的内容。
5.本诗是一首民歌,分析其语言特色.
6.你觉得木兰是一个怎样的人?
7.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
二、自主学习
师:《观刈麦》这首诗描写了农民冒着酷暑辛勤割麦的情景,并借一位贫苦农妇之口,诉说当时租税剥削的沉重和农民生活的痛苦。
同学们,下面请大家自学课文,注意以下问题:(出示幻灯片2。)
1.认真读课文,可以朗读,可以默读,可以同桌轮读,选用你最喜欢的方式阅读诗词,注意朗读的节奏和重音。
2.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
明确:(交流制作的学习卡片,教师引导学生翻译课文,根据情况进行讲解。)
3.本诗叙述情节详略得当,请作简要分析,并概括这首叙事诗的内容。
明确 :(详写:从军的缘由、离别、辞官和还家。略写:出征前的准备、军旅征战生涯。内容:这首长篇叙事诗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传奇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事.)
4.本诗是一首民歌,分析其语言特色。
明确:(①木兰的征战生涯.
②对偶。作用:笔墨精炼,对仗工整,音调铿锵,气氛雄壮悲凉。
③过渡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五、检测
学生谈本节 课的收获.(不必只局限一个方面,也不必面面俱到,只要学生能说出某些方面即可。)
六、布置作业
《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阅读理解”的第一部分.板书设计
木兰诗
1.人物形象.
古诗三首教案
——————-—————-———-——-———--——————— 作者:
————————---———————--—-—---—————— 日期:
《古代诗词三首》教学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木兰这一人物形象,学习木兰的精神和品格。
2.学习民歌的语言特色。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木兰这一人物形象,学习木兰的精神和品格.
2.语言特色。
观刈麦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观刈麦》,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
2.通过学习《破阵子》,体会作者壮志未酬的心情。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学习《观刈麦》,了解 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
2.通过学习《破阵子》,体会作者壮志未酬的心情。
教学准备小 黑板或课件。设计思路
引导学生朗读诗歌,在了解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要重视朗读,让学生达到成诵的程度。
3.学生再读诗歌,试着翻译诗歌,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4.哪些描写景物的句子表现出劳动环境的艰苦?哪些诗句表现了作者对农家的关心和同情?
5.诗中“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其”指代的是“贫妇人”还是正在劳动的农民?“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中的“其”指代的是什么?
6.三读诗歌,背诵诗歌.
明确:(整首诗大量运用了民歌常用的艺术手法,采用了互文、反复、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语言丰富多彩,有口语,有整齐的律句,句型有长有短,读起来节奏明快,声韵铿锵,富有音乐感。教师适时举例说明.)
5.你觉得木兰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结合诗歌内容,分析木兰的形象:勤劳、智慧、勇敢、坚强、不贪图利禄、爱国爱家。)
《观刈麦》作者自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邦。
(今陕西省渭南县。)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是杜甫之后杰出的现 实主义诗人,也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是他创作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
《破阵子》作者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历城(今山东济南)人。辛弃疾发扬了苏轼的词风 ,是文学史上杰出。的豪放词人,后世以“苏辛”并称。著有《稼轩长短句》。
7.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
三、合作学习
1.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
2.在班上研究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四、检测:
I.给加点字注音。
刈荷箪饷灼秉麾炙的卢
要求:让 一名学生起来读,如果有读得不正确的,请其他同学进行纠正.
2.翻译诗歌 ,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