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度XX省科学技术奖公示表(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格式)【模板】

2019年度XX省科学技术奖公示表(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格式)【模板】
2019年度XX省科学技术奖公示表(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格式)【模板】

2019年度XX省科学技术奖公示表

(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格式)

201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项目

201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项目 科技部门户网站 https://www.360docs.net/doc/4516901868.html, 2013年01月17日来源:科技部 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项目目录 二等奖 序号编号项目名称主要完成人推荐单位/ 推荐专家 1 Z-101-2-01 模空间退化和向量丛的稳定性孙笑涛(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 统科学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2 Z-101-2-02 大维随机矩阵理论及其应用白志东(东北师范大学) 吉林省 3 Z-101-2-03 守恒律组和玻尔兹曼方程的一 些数学理论杨彤(香港城市大学) 周毓麟,李大潜, 石钟慈 4 Z-102-2-01 低维强关联电子系统中的奇异 自旋性质理论研究王玉鹏(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 所), 曹俊鹏(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 所), 张平(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 数学研究所), 陈澍(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 所), 戴建辉(浙江大学) 中国科学院 5 Z-102-2-02 金笼子与外场下纳米结构转变 的研究 龚新高(复旦大学), 孙得彦(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 研究所), 刘志锋(香港中文大学), 顾晓(复旦大学), 季敏(复旦大学) 教育部 6 Z-102-2-03 基于核自旋的量子计算研究杜江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教育部 7 Z-102-2-04 “高能电子宇宙射线能谱超出” 的发现常进(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 文台) 中国科学院 8 Z-103-2-01 基于边臂策略的立体化学控制 与催化反应研究唐勇(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 化学研究所), 孙秀丽(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 化学研究所), 叶松(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 化学研究所), 周剑(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 化学研究所), 上海市

科技进步、自然科学类奖

科技进步、自然科学类奖 科技进步、自然科学类奖 三等奖(122项) 项目名称:优质水稻生产主要环节农机农艺结合技术研究 完成单位:安徽省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总站、安徽农业大学农学系、芜湖县农机管理局、南陵县农机管理局 申报部门:安徽省农业委员会 完成人员:张健美、黄义德、何超波、武立权、岑竹青、江洪银 项目名称:霍山石斛人工繁育、种质优良和产业化技术 完成单位:安徽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申报部门:安徽农业大学 完成人员:林毅、蔡永萍、文汉、聂凡、张鹤英、汪曙 项目名称:优质肉鸡-江淮Ⅰ号配套系的选育 完成单位:安徽江淮家禽育种有限责任公司、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省肉种鸡场 申报部门:安徽省农委 完成人员:耿照玉、唐骏、姜润深、杨秀娟、张云芳、屠云洁 项目名称:设施园艺作物安全、高效、轻作业化栽培技术研究 完成单位: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安徽省贵池高科技农业开发公司、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安徽省农业 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申报部门:安徽省农科院 完成人员:徐义流、高同春、何传龙、张金云、高正辉、梅灏 项目名称:鸡马立克氏病监测技术的研究 完成单位:安徽技术师范学院 申报部门:安徽技术师范学院 完成人员:张训海、陈溥言、朱鸿飞、卢春、付光玺、王立克 项目名称:皖西农作物危险性病虫草害监控及其技术研究 完成单位:六安市植物检疫植物保护站 申报部门:六安市科技局 完成人员:赵刚、刘培廷、翁良才、汪海洋、卢川平、王名林

项目名称:保护地专用型西瓜新品种选育及推广 完成单位:合肥丰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申报部门:合肥市科技局 完成人员:王凤辰、祁家保、苏法、吴义兵、马春林、林茂 项目名称: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中粳皖稻54的选育与应用 完成单位:安徽省阜阳市农科所 申报部门:阜阳市科技局 完成人员:韩鹏、马广明、李同恩、马同富、吴涛、祝利海 项目名称:优质(高蛋白)大豆新品种配套高产栽培新技术的研究完成单位:太和县八里店农技推广服务站、太和县农业新技术开发研究所、太和县种子公司 申报部门:阜阳市科技局 完成人员:徐淙祥、张磊、李从勇、徐大鹏、李挺、曹军 项目名称:河蚬生态移殖及品质优化技术 完成单位:寿县瓦埠湖经济管理开发区 申报部门:六安市科技局 完成人员:张卫东、张世安、陈殿宏、王延兵、杨超、张世云 项目名称:珍稀食用菌新品种引进、选育与工厂化生产技术开发 完成单位:淮北市华奥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濉溪县农技推广中心 申报部门:淮北市科技局 完成人员:宋建华、周军、朱秀芳、张利华、张红艳、吴亚莉 项目名称:万亩外销有机茶基地建设及质量安全体系研究 完成单位:黄山市翡翠绿茶有限公司、安徽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黄山有机茶研究所、泾县翡翠有机茶有限公司 申报部门: 黄山市科技局 完成人员:高守清、管亚明、廖万有、周坚、施丰声、王正荣 项目名称:安徽农用大型γ辐射装置的建设与应用研究 完成单位: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原子能农业应用研究所 申报部门: 安徽省农科院 完成人员:杨剑波、刘超、李布青、丁增成、赵伟、徐宏青 项目名称:安全优质高效艾草食品生产与加工技术研究

2019北京科学技术奖提名项目公示

2019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提名项目公示 一、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铁路桥涵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项目编号: K08-2019-J004 报奖类别:科技进步奖(社会公益类) 二、候选单位 1.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 2.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3.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三、候选人 1.徐升桥, 2. 刘永锋, 3.沈平, 4. 高静青, 5.苏伟, 6.陈列, 7.高策, 8.张莉, 9.周四思,10. 杜宝军,11.鄢勇,12.曾玲,13.鲁昭,14.王德华,15.李辉 四、项目简介 桥梁是铁路工程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铁路尤其是高速铁路中占有较大比例。铁路桥梁占基建总投资的30%以上,其中,钢筋混凝土桥占全部桥梁95%以上,混凝土桥梁标准的科学合理性直接决定铁路投资效益和质量安全。钢筋是铁路桥梁使用的主要材料,推广应用高强钢筋是贯彻落实国家产业升级政策、体现绿色发展理念、适应铁路高质量发展重要举措。我国铁路设计规范中缺少高强钢筋疲劳设计参数,制约了高强钢筋在铁路工程中的推广应用,铁路桥涵承受的列车疲劳荷载大且使用环境复杂,国内外缺乏可供使用的成果。 《铁路桥涵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是铁路行业重点标准,规范结合我国铁路建设特点和国内外桥涵混凝土结构技术发展情况,充分吸纳京沪、京广等高速铁路,宜万等客货共线铁路,山西中南部通道等重载铁路,珠三角城际铁路等铁路桥涵建设和运营实践经验,形成体现铁路特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铁路桥涵混凝土结构设计技术标准。主要技术创新如下: (1)构建了高强钢筋疲劳性能分析理论。系统研究了高强钢筋在疲劳全寿命区的强度规律,建立了高强钢筋母材及其连接接头的p-S-N曲线和疲劳抗力方

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材料公示

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材料公示 一、项目名称 高级持续性威胁(APT)攻击检测关键技术及应用 二、提名者 中国科学院 三、提名意见 有组织的高级持续性威胁(APT)攻击已对国家安全、社会经济稳定造成严重影响,对传统的网络空间安全防御体系形成了严重威胁。该项目针对APT攻击的技术对抗难题,历经十多年的关键技术研发,形成了一套以基于硬件模拟软件深度分析技术为核心的APT攻击检测关键技术和产品体系,实现了高透明、细粒度的软件深度分析能力,解决了传统安全产品面临的检测系统与被检测目标同系统平台技术竞争难题;提出了漏洞利用攻击检测、基于数据流的攻击特征提取、协议逆向追踪与僵尸网络溯源等技术与方法,有效解决了类攻击代码识别、动态生成代码提取等难题。基于动态分析基础引擎,研制了金刚软件智能分析系统、高级持续性威胁检测系统、天眼新一代威胁感知系统等系列产品,提升了APT攻击的检测防御能力。 项目研制的产品已广泛应用在通信、金融、能源等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工信部等国家部委,军队、公安等国家安全部门,百度、中船、航天等大型企业应用和专业机构。近三年新增产值11.56亿元;项目成果还为APEC会议、“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重大活动提供安全保障;在海莲花、蓝宝菇等重大APT攻击事件的发现与处置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项目所取得的成绩多次获得主管部门和国家领导人的肯定和嘉奖,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项目部分成果分别获得2018年度中国通信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和2017年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四、项目简介 该项目属于计算机信息技术领域。 网络空间安全是关乎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百姓利益的重大战略问题。《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将网络空间安全技术列为重点发展的关键技术方向。高级持续性威胁(APT)攻击以强大的、有组织的技术力量作支撑,以特定的高价值任务为目标,攻击破坏性强,对抗能力高,是当前网络空间安全的

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最高科学技术奖提名公示内容

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最高科学技术奖提名公示内容 候选人基本情况姓名李立浧 从事专业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职称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受教育情 况 1961.09-1968.09,清华大学,大学本科学习 提名者广东省 提名意见 李立浧是国内外著名的电力专家、直流输电专家。他在电力科技前沿领域做了开创性的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理论突破和技术创新,丰富了电力系统尤其是直流输电领域的学科内涵,为我国和世界直流输电的突破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李立浧在世界上首次提出发展并开展研究±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构建了完备的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体系,是能源电力领域的重大创新。在世界上首次研究揭示了交直流相互影响的深层机理,为交流和直流输电的快速协调发展提供了关键理论支撑。创造性地提出并研发了基于电压源换流器的特高压柔性直流输电技术,将世界直流输电技术提升到新高度。 李立浧是现代电网工程建设大家,主持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带动我国特高压直流输电大规模发展,已投产13项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组织多条重大交直流输电通道建设,为我国西电东送战略实施贡献了重要力量。研究开发的特高压柔性直流技术,已经在世界上第一个特高压柔性直流输电工程—乌东德至广东输电工程中应用。这些成果有力促进了我国西部和北部清洁能源的大规模集约开发和大范围消纳,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和能源转型意义重大。 李立浧以第一完成人获得201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获

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获得2014年广东省科技进步奖特等奖;此外,获得省部级科技进奖20项,获得2016年光华工程科技奖、2018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获得第五届(2012年)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候选人的主要科学技术成就和贡献 李立浧是国内外著名的电力专家、直流输电专家,投身电力事业已经超过50年,在电力科技前沿领域做了开创性的工作,至今坚持在科技工作第一线。李立浧在直流输电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理论突破和技术创新,世界上首次提出发展和研究±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攻克了交直流相互影响等世界级难题,创造性地提出并研发了特高压柔性直流输电技术,首创中国高压直流输电的系统集成和设计自主化技术。这些成果极大地丰富了电力系统尤其是直流输电领域的学科内涵。推动我国和世界直流输电技术持续突破创新,实现了我国直流输电技术从引进吸收到引领世界的巨大跨越。 李立浧是现代电网工程建设大家,创造了我国和世界电力建设的许多个第一:参加和组织了我国第一条330kV交流输电工程、第一条500kV 交流输电工程、第一条±500kV直流输电工程;组织建设了我国第一条±500kV直流自主化依托工程;组织世界上第一条±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的技术研究、关键项目攻关和工程建设;主持研发建设世界首个南澳多端柔性直流工程;正在主持研发建设世界首个基于电压源换流器的特高压柔性直流输电工程。李立浧为推动先进能源电力技术的工程应用,促进我国能源电力转型升级作出了重要贡献,有力支撑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主要科学技术成就和贡献有: 一、在世界上首次提出发展和研究±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构建了完备的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体系,是能源电力领域的重大突破和创新。成果获得201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李立浧是第1完

2019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公示表

2019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公示表(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格式) 项目名称本质安全型低温型催化氧化VOCs成套处理技术及推广应用 主要完成单位单位1: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茂名分公司 单位2: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 主要完成人(职称、完成单位、工作单位)1.尹树孟(职称:工程师;工作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完成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主要贡献:对创新点1-4均作出创造性贡献;创新点1中负责工艺包的详细设计开发,ATEX取证工作;核心专利2项,验收报告1项,附件3,5,16;创新点2中负责多种反应器的设计;核心专利2项,附件8,9;创新点3中负责工艺技术的小试\中试研究;参与催化剂研发及优化工作;核心专利2项,《用于VOCs治理末端的低温催化氧化工艺》,附件2,10,11创新点4中负责了不同耦合工艺的开发;核心专利3项,《安全型低温催化技术在航煤装车挥发气治理中的应用》,附件4,6,7,14) 2.单晓雯(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完成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主要贡献:对创新点3、4作出创造性贡献;在创新点3中参与中试试验研究,提出中试实验平台及流程的改进意见;参与催化剂研发及优化工作;支撑材料:核心专利1项,附件10;论文<纳米银催化剂在安全型低温催化氧化工业装置中的应用>,附件13;在创新点4中负责了冷凝吸附-安全低温催化氧化等耦合工艺包研发工作,并成功在茂名石化港口分部投入工业试验应用。支撑材料:核心专利3项,附件1,4,6;验收报告1项,附件16.) 3.古才荣(职称:高级工程师;工作单位: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茂名分公司;完成单位: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茂名分公司;主要贡献:对创新点4作出创造性贡献;在创新点4中负责了多套低温催化氧化工艺的推广应用及工艺改进;支撑材料:验收报告,附件16; 4.于辉(职称:工程师;工作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完成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主要贡献: 对创新点1、2、4均作出重要贡献;在创新点1中,负责工艺包PID图纸、设备图纸设计;负责工艺包HAZOP、SIL等安全评价工作;支撑材料:核心专利2个,附件3,5;在创新点2中,负责核心设备的设计工作;支撑材料:核心专利2个,附件8,9; 5. 钟东文(职称:高级工程师;工作单位: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茂名分公司; 完成单位: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茂名分公司;主要贡献:对创新点1作出创造性贡献;在创新点1中参与了低温催化氧化工艺包中催化床层级配方式的设计,并负责了工业装置现场的安全施工;支撑材料:验收报告,附件16; 6. 程龙军(职称:工程师;工作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完成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主要贡献: 对创新点3,4作出重大贡献;在创新点3中负责了项目中试试验装置的设计及试验工作,为工业项目的详细设计研发提供了设计依据。支撑材料:验收报告,附件16;论文<低温催化氧化中试装置对典型VOCs的治理效果分析>,附件12在创新点4中负责了青岛海湾集团低温催化氧化项目的工艺包开发应用。支撑材料:核心专利1项,附件 7. 7. 费志雄(职称:高级工程师;工作单位: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茂名分公司; 完成单位: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茂名分公司;主要贡献:对创新点1作出创造性贡献;在创新点1中负责了开车及操作指南文件开发工作;支撑材料:验收报告,

国家自然科学奖

国家自然科学奖 附件2: 国家自然科学奖 推荐单位项目名称主要完成人 刘淑莹、刘子阳、宋凤瑞、刘志强、吉林省气相离子-分子反应及富勒烯气相离子化学徐文国 通过金属配位作用而实现的一些高选择性合成戴立信、侯雪龙、唐勇、施小新、上海市反应王德坤 李有泉、马启欣、施大宁、张富春、浙江省轨道简并强关联系统的SU(4)理论顾世建香港特别半单李群上的非交换调和分析黄劲松行政区 香港特别金刚石及新型碳基材料的成核与生长李述汤行政区 朱位秋、黄志龙、雷鹰、应祖光、教育部随机激励的耗散的哈密顿系统理论杨勇勤 邢定钰、盛利、顾若愚、刘楣、教育部自旋输运和巨磁电阻理论董锦明李小文、朱启疆、朱重光、王锦地、教育部定量遥感基础理论研究张仁华陈清如、赵跃民、骆振福、韦鲁滨、教育部干法分选和干法筛分理论刘初生沈岩、孔祥银、赵国屏、赵军、卫生部遗传性乳光牙本质致病基因的鉴定张晓海、胡兰靛 蛋白激酶在阿片类物质介导的信号转导和耐受马兰、裴钢、范国煌、向 斌、卫生部依赖中的作用陆林 周宏灏、肖洲生、黄松林、刘昭前、卫生部药物反应差异遗传机理朱冰中国科学解思深、李文治、潘正伟、孙连峰、定向碳纳米管的制备、结构和物性的研究院周维亚中国科学物理有机化学前沿领域两个重要方面-有机分子蒋锡夔、计

国桢、张劲涛、范伟强、院簇集和自由基化学的研究史济良中国科学新型无机聚合物的设计合成、结构规律与性能研洪茂椿、吴新涛、曹荣、黄群、院究苏伟平中国科学朱道本、李玉良、严继民、赵忠贤、C60的化学和物理基本问题研究院徐愉中国科学刘汉范、于伟泳、左晓斌、涂伟霞、高分子稳定金属纳米簇的合成及催化研究院王远 中国科学行星际扰动传播研究魏奉思、冯学尚、章公亮、颜毅华院 中国科学单孝全、汤鸿霄、王子健、钱易、持久性污染物的环境界面化学与控制技术原理院陈静生中国科学陈心启、郎楷永、吉占和、罗毅波、中国兰科植物研究院朱光华中国科学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的分子伴侣活性以及分子王志珍、邹承鲁、蔡晖、姚怡、院伴侣帮助的蛋白质折叠宋九莉 殷鸿福、杨遵仪、盛金章、张克信、专家推荐全球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层型研究陈楚震专家推荐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1%基因组测序项目杨焕明、沈岩、傅刚、董伟 神经网络的非线性映照理论,信号盲分离和主成专家推荐陈天平份(微小成份)分析 刘式墉、杨毅、谢志元、黄劲松、专家推荐新结构有机/聚合物电发光机理和应用研究侯晶莹 硅基低维结构材料的研制物性研究及新型器件陆昉、蒋最敏、王迅、龚大卫、专家推荐制备樊永良 煤燃烧过程中非主量组分的变化行为和氧化亚郑楚光、徐明厚、邱建荣、陆继东、专家推荐氮生成规律的理论描述刘德昌 叶轮机械气动正、反问题的求解与设计优化的研陈乃兴、黄伟光、徐燕骥、张丰显、专家推荐究董明

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奖提名公示

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奖提名公示 项目名称 高维图像类脑化语义信息提取理论与方法 提 名 者 工业和信息化部 提名意见 该项目围绕高维图像类脑化语义信息提取展开研究,是国际学术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中的重大科学问题,取得了具有重要创新性和理论价值的基础研究成果。 受大脑基于部件的认知过程启发,提出了一套语义可解释鉴别化紧致特征提取理论和方法,达到了认知可解释和特征可鉴别的统一。 受大脑协同思维的启发,提出了基于时空协同和内部协同的图像协同处理架构,显著提升了图像识别的准确率。 受大脑演化认知特性启发,提出了基于演化表达的图像信息描述理论和方法,突破了手工设计描述子的局限。 该项目的研究成果得到了中国、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院士和IEEE/ACM/OSA/SPIE/IAPR/AAAS Fellow等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有力推动了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发展。符合国家科学技术奖的推荐条件。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项目简介 针对语义丰富的高维图像信号,借鉴和发展脑科学、认知科学的成果,对高维图像进行类脑化处理是减少和消除语义鸿沟重大问题的关键,代表了当前信息领域的发展方向之一。本项目以类脑化处理为手段,建立了语义可解释、协同认知、演化表达三个方面的高维图像语义信息提取理论和方法。取得了如下科学发现: 1.受大脑基于部件的认知过程启发,提出了同时提取隐藏语义和保持内在流形结构的非负矩阵分解理论框架,并进一步将其发展为流形正则化稀疏非负矩阵分解方法并应用到高光谱图像处理和恢复中,解决了非负矩阵分解可解释性强但鉴别能力弱的难题。还提出了确定性列矩阵分解子空间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套可解释鉴别化语义特征提取理论和方法,一定程度上达到了认知可解释和特征可鉴别的统一。 2.受大脑协同思维的启发,提出了图像及视频的协同处理框架:针对视频内容识别,提出了时空拉普拉斯金字塔协同编码机制,能够同时捕获结构信息和运动信息,克服了传统方法误配准问题。针对图像识别,提出了Gabor区域协方差矩阵描述子,

2019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提名公示内容(公告栏)

2019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提名公示内容(公告栏) 一、项目名称 热等静压技术制备大尺寸高性能复合轧辊 二、候选单位 1、安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三、候选人 1、车洪艳; 2、王铁军; 3、林同伟; 4、吕周晋; 5、陈硕; 6、董浩; 7、秦巍; 8、黄赞军; 9、梁晨;10、周双双 四、项目简介 1.项目研究的目的与需要解决的问题 轧辊是冶金工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关键部件和最主要的消耗性备件,其质量的好坏对生产成本、加工效率以及轧材质量具有重要影响。轧辊工作过程中,一方面要求工作层必须有高的硬度、耐磨性和抗回火稳定性。另一方面,为了保证轧辊不因局部外力的超负荷作用而脆断,也需要轧辊有一定的韧性。 用粉末冶金法生产的高速钢轧辊,与相同成分的铸造高速钢相比,碳化物更细小、均匀。粉末高速钢轧辊的综合性能优于铸造轧辊。除此以外,粉末冶金高速钢轧辊还可以采用更高的含碳量和合金元素含量,仍可保持良好的碳化物形貌。传统的粉末冶金方法,由于使用烧结炉,受到烧结设备的限制而不能生产大体积的工件。因工件的体积大,中心部烧不透,孔隙、夹杂等缺陷就明显增多,导致合金的强度大大降低,而且烧结工艺复杂、周期长、成本高。在冶金行业上目前仅作为导向辊、小型辊环和其它行业的小型耐磨零件使用。 用热等静压(HIP)法制备的粉末冶金复合轧辊,是将粉末装入钢包套,脱气、密封后经热等静压固结成与粉末成分相同、相对密度接近100%的粉末冶金高速钢锭(材),该技

术最显著的特点是,因采用了高压,工件所需要的烧结温度大大降低,处理后的材料仍保持细晶粒的晶体结构,从而显示出HIP技术在粉末冶金方面的优势。高速钢轧辊及高速钢复合轧辊已被广泛的用于板带材轧机和高速线材、棒材轧机的轧制生产中,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其使用寿命是高镍铬钼轧辊的6-10倍。 2.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 (1)通过研究不同HIP工艺参数对试验件的影响并进行相关性能测试,确定了合适的HIP 参数,汇总相关的粉末特性数据。 (2)通过研究热处理对性能的影响,经过对HIP后的试验件进行热处理并进行相关性能测试,各项指标满足要求,制备了模拟件。经过对热处理温度、回火次数对碳化物类型、形貌的影响,对高速钢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等研究,最终确定了合适的热处理工艺。(3)固化工艺后,制备大型复合高速钢轧辊,并进行硬度、厚度、超声波探伤等检验分析。 3.成果产生的价值 (1)已授权发明专利1项 专利号:ZL201610087736.6 《制备轧机用辊环的方法及使用该方法制备的辊环》 (2)建立企业产品标准3项 《高性能复合轧辊技术条件》 《高性能复合轧辊检验作业指导书》 《高性能复合轧辊作业指导书》 (3)发表文章1篇 《热处理对粉末冶金高速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201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公示-流域径流形成与转化的非线性机理-夏军资料

通过专家推荐申报201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目公示内容 一、项目名称: 流域径流形成与转化的非线性机理 二、专家推荐意见: 推荐专家姓名:崔鹏 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职称:研究员 学科专业:自然地理与水土保持学 推荐意见:流域径流形成与转化过程极其复杂,认清其规律对防洪和水安全十分重要。传统方法多基于线性系统理论,导致径流估算较大误差。以夏军院士领衔的团队通过多年研究与探索,在径流形成与转化的非线性机理方面,做出了有新的发现与创新的成果:(1)发现了径流形成的产流量与土壤湿度、降雨强度和不同下垫面特征参数组合的指数规律,揭示了非线性系统响应函数的水文物理机制,创建了水文时变增益非线性模型(TVGM),解决了径流非线性精准估算的理论难题。(2)发现了非线性水量转化中关键的土壤蒸发与总蒸腾比例,建立了叶面积指数、表层土壤含水量与土壤蒸发/总蒸腾比例之间的函数关系,揭示了径流形成中系统界面过程水分与能量非线性交换机制。(3)创建了流域分布式时变增益非线性模型(DTVGM),揭示了流域径流形成过程与流域下垫面、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影响的响应机制,提出了量化水文模拟不确定性新的方法。该研究8篇代表性论文总他引719次,其中SCI他引579次;2004年获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014年获国际水文科学领域的最高奖“国际水文科学奖-V olker奖章”。成果应用到我国江河湖库防洪减灾、水量水质联合调度以及重大调水工程管理,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将上世纪著名国际水文学家J.Dooge提出的《水文系统线性理论》提升到水文系统非线性理论新的高度,推动了水文科学基础研究和理论的发展。推荐该项目为国家自然科学奖壹等奖。 推荐专家姓名:林学钰 工作单位:吉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

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材料

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材料

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材料 、项目名称 大渡河流域梯级电站群智慧化建设与运行关键技术 、提名单位意见 项目针对大渡河流域梯级电站群智慧化建设与运行关键问题,持续开展了10余年的研究,研发了流域大坝与边坡安全监测、预警技术,提出了运行性态实时监控和 风险预警技术,实现了流域电站群安全危险源分级动态管控;提出了流域多电站一键 调度技术,首次在大型流域调度中实现由单机组“直调”向多电站“一键调”的重大转变;研发了设备健康状态智能诊断技术,实现了设备健康状态由“人工感知”向 “智能感知”的转变,开辟了预警设备故障、减少检修冗余的新路径;创建了智慧化 工程建设技术,首创了智慧工程理论体系,实现了工程建设由“定性经验管理”向全 要素、全方位、全周期“数据驱动管理”的重大转变,梯级电站群建设和运行表明取 得了安全、优质、高效地成效。项目获知识产权149项,发表论文291篇,其中S CI 、EI收录92篇,出版专著5部,纳入行业标准9项,获省部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22 项,有力推动了大型流域智慧化建设与运行的理论发展和技术进步。经鉴定,成果达 到国际领先水平,已成功应用于双江口、瀑布沟、大岗山、猴子岩等百余座水电工程, 应用工程曾获国际里程碑工程奖、詹天佑奖和中国电力优质工程奖等重要奖项,并在 国家能源集团(原中国国电集团公司)和四川省国资委系统推广,产生直接经济效、人益 116亿元,应用前景广阔。 提名该项目为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三、项目简介 我国是世界水电装机、发展前景和开发难度最大的国家,作为水电开发主要形式,

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公示

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公示 一、项目名称:优质红肉猕猴桃品种创制与推广应用 二、提名者:四川省。 三、提名意见:猕猴桃因风味独特、富含维生素C而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因适宜丘陵山区种植而成为贫困农户脱贫奔康的支柱产业。项目组根据全球猕猴桃市场多元化需求,针对缺乏红肉猕猴桃品种和配套种植技术的实际,历时32年,系统开展了红肉猕猴桃种质资源收集、新品种选育、绿色高产高效种植和溃疡病等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实现了优质红肉品种和全产业链技术集成,取得了创新性研究成果,总体达国际先进水平,其中红肉猕猴桃核心育种材料发掘和育种技术达国际领先水平,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该成果的进一步推广应用,对丰富我国猕猴桃品种结构,突显我国猕猴桃产业特色,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精准扶贫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提名材料是真实的,提名该项目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四、项目项目简介 猕猴桃原产于我国,是我国重要水果之一。项目组针对世界主栽的绿肉和黄肉品种及高端市场被新西兰垄断局面,而全球缺乏优质红肉品种和种植技术及溃疡病危害的实际,历时32年,利用我国特有的珍稀红肉猕猴桃资源,通过多年控制性定向杂交育种,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质红肉系列品种并配套研究了种植和溃疡病防治等产业化技术。培育的红肉品种在维生素C和糖分含量均比绿肉和黄肉品种高,果肉色泽鲜艳、品质优良,市场接受度高,彻底改变了新西兰猕猴桃一家独大的市场格局。成果的推广应用对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推进贫困地区精准扶贫、健康中国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主要技术内容和技术经济指标 1、收集保存并建立了全球最大红肉猕猴桃种质资源圃。建立了猕猴桃种质资源评价农业行业标准,收集种质资源1449份,保存种质材料29490株,面积210亩,建立了全球最大红肉猕猴桃种质资源圃,收集红肉种质资源132份、保存种质材料5280株,创建种质资源数据库,保存数据262万多条。 2、以具有红色基因猕猴桃父本选育为关键,创建了红肉猕猴桃育种技术体系。揭示了红肉猕猴桃杂交后代雌雄株比例、果实大小、干物质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红色等经济性状遗传趋势。创制红肉育种骨干亲本材料79个,具有红色基因的父本材料3个。 3、育成一批国内外授权的优质红肉猕猴桃品种。选育出红阳、红实2号、红什1号、红华、红美、红贝、天源红、宝石红、宝贝星等红肉品种9个,获得中国植物新品种权、省级品种审定或林木良种证。其中红阳为世界首个红肉猕猴桃品种,比绿肉品种‘海沃德’总糖含量高5.04%,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6.30%,干物质含量高2.61%,每100g果肉维生素C含量高29.77mg。成熟期早,果肉色泽鲜艳,香气浓郁,口感细腻,品质优良。红实2号等品种果实成熟期不同,实现了早、中、晚熟红肉品种配套和多样性选择,在抗病性、适应性、丰产性、品质等方面有明显提升。 4、构建了红肉猕猴桃早结高产高效种植技术和以溃疡病防控为主的猕猴桃绿色栽培技术体系。实现了大面积示范区提早2年结果,丰产期每亩平均增产239kg,商品果率提高13%,每亩纯收益增加3483元;溃疡病枝干发病率降低33.7%、叶发病率降低93.2%、植株存活率提高59.2%;平均减少农药使用次数3

国家自然科学奖公示内容(2017年度)-中国科协

国家自然科学奖公示内容 ( 2017年度) 项目名称:心理应激对口颌系统的负性效应、影响机理及其防治策略研究推荐单位:中国科协 推荐意见: 该项目系统研究了心理应激对口颌系统的负性效应、影响机理及防治策略,具有重大科学价值,对促进学科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荣获2016年中华口腔医学会科技奖一等奖。 推荐该项目为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项目简介 本成果属口腔医学领域。伴随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和随之而来的激烈竞争,人们承受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复杂强烈。口颌系统作为一个包含牙齿、肌肉、关节、骨骼和神经的整体,其结构功能的稳定与心理状态密切联系。日常生活中紧张时牙关紧咬,恐惧时下颌打颤,压力增加时夜磨牙、关节区域弹响疼痛等现象,都是应激状态下口颌系统反应的典型例子。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国内外一直缺乏心理应激对口颌系统负性影响的系统研究,相关的机理及防治策略更是鲜有报道,极大限制了人们对口颌系统疾病病因学的全面认识和相关诊治方法的实践。本项目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11项课题资助下,自2001年开始着眼心理应激对口颌系统健康的负性影响效应,并针对调控机制、药物对抗以及骨与软骨组织缺损再生修复方法等展开系列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结果: (1)首次明确提出了口颌系统是心理应激的作用靶点。借助心理应激动物模型,课题组发现心理应激刺激对口颌肌、颞下颌关节、牙周和口腔黏膜组织的生理结构和功能均可产生不同程度负性影响,证实心理因素在咀嚼肌功能紊乱、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及牙周疾病病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2)率先阐明了心理因素启动或加重口颌系统功能紊乱的内在调控机制。在心

理应激的肌-骨/关节效应方面,探明心理应激可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递质改变以及中枢和外周中胶质细胞活化分别参与应激致咀嚼肌运动、感觉功能改变;肌功能改变导致颌骨体和颞下颌关节负荷增加,颌骨的骨皮质发生改建,而关节区应力微环境则通过一系列信号分子完成力学信号转导,引起髁突软骨发生适宜应力作用下的进行性改建,或者过度应力作用下的退行性改变。在心理应激的牙周效应方面,证实心理应激可通过促进炎性因子浸润和抑制bFGF表达影响牙周炎组织修复进程。 (3)提出了药物保护和组织工程技术有效预防心理应激对口颌系统肌-骨/关节负性效应的新策略。发现中药姜黄素可有效逆转应激所致口颌肌病理性改变,并开辟应用牙龈、牙髓、牙周膜和牙槽骨骨髓来源干细胞、组织工程材料PRP/PRF以及基因传递等手段修复颞下颌关节髁突软骨及牙周局部骨组织缺损的方法,同时证实创新性构建的干细胞膜片与PRF膜片的双膜复合体经生物力学微环境优化后可以很好地用于应激所致或加重的髁突软骨及牙周组织实质性缺损修复。 本项目完成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3项军队及省级科研项目,此外尚有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在研。相关结果已发表论文86篇,其中SCI/EI收录31篇,总影响因子98.535,单篇最高引用219次;已培养博士研究生9人,硕士研究生28人。主译专著1部,主编专著1部,参编、参译教材和专著8部,举办继续教育学习班5次,在国际及国内学术大会上报告研究论文30人次,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获得中华口腔医学会科技奖一等奖1项。 客观评价 1、全军卫生专业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委员会鉴定意见 “该研究立足于军事心理应激状况下口颌系统的功能异常及对应的诊疗方法,对军队平战时的健康、战斗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成果既有理论创新,又有临床实用性,对口颌系统疑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诊疗方法。值得推广应用”(《军队科技成果鉴定证书》,No.2014331004)。 2、荣获2016年中华口腔医学会科技奖一等奖 本研究项目2016年荣获中华口腔医学会最高奖项——中华口腔医学会科技奖一等奖。 3、学者评价 3.1课题组发表文章《The combined use of cell sheet fragments of periodontal

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目提名公示内容

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目提名公示内容 一、项目名称:光功能共轭聚合物设计、合成及生物应用的基础研究 二、提名单位意见: 该项目围绕重大疾病早期、高灵敏诊断与治疗领域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在分子水平上对共轭聚合物的设计、荧光信号放大性能及其生物应用展开了系列研究,在以下方面取得了重要创新性的研究成果:设计合成了一系列新型水溶性共轭聚合物材料,阐明了它们的分子结构、聚集态与光物理性质的关系,通过高效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机制发展了生物识别与传感新方法,率先实现了重大疾病相关的基因、蛋白质高灵敏检测并获得与肿瘤的关联性信息,首次通过逐步判别分析和累积检测分析方法,分析了中国人群结肠癌七种相关基因的DNA甲基化水平,临床实验结果表明结肠癌诊断准确率大于80%;首次构建了可逆抗生素超分子组装体系,提出了共轭聚合物高效抗菌的新策略。该项目研究特色鲜明,系统、深入地研究了分子基元设计合成、光物理性能与传感机理及其在重大疾病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 该项目研究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将共轭聚合物的设计及其在生物领域应用的基础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层次。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三、项目简介(限1页,不超过1200字): 发展重大疾病的早期、高灵敏诊断与治疗新技术对提高国民健康具有重大意义。分子层次上标志物(如DNA和蛋白质)的检测可以实现疾病的早期预警及诊断,但检测中由于生物探针分子与大多数的目标生物分子结合后其光学信号或电子特性不会发生显著变化,因此,如何理解和认识具有信号放大功能的分子体系,并将其作为信号传导基元把生物分子结合事件的信息转化为可测量的光信号,这是该领域的核心科学问题。在分子水平上正确理解分子材料中的基本物理化学过程,设计发展光学功能化学分子及其光学检测体系是推动该领域获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该项目以共轭聚合物为研究对象,利用其独特的电子共轭结构与光学信号放大特性,建立和发展了快速、简便的生物识别与检测方法,在分子与细胞水平实现了重大疾病相关的基因、蛋白质的高灵敏检测并获得与肿瘤的关联性信息;通过设计高效抗菌新体系,实现了共轭聚合物在疾病治疗中的新应用。该项目将共轭聚合物的分子设计及其在生物领域应用的基础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层次。主要科学发现如下: (1)设计合成了一系列新型离子型共轭聚合物,阐明了它们的分子结构、聚集态与光物理性质的关系,通过高效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机制发展了生物识别与传感

一、广西自然科学奖

一、广西自然科学奖 1、项目的名称:低维功能材料设计及其储氢、生物传感特性研究 2、拟推荐单位:广西教育厅 3、项目简介: 低维材料作为一种新型功能材料,在储氢、传感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也是当前材料科学领域中最活跃和最有前途的研究内容。由于低维纳米粒子属于原子簇和宏观物体之间的过渡区域,内部原子存在有序-无序结构,因此低维纳米粒子具有独特的壳层结构,与体相材料的长程有序不同,这导致了低维功能材料出现了一系列的特有的现象和性质。这些特性使得低维功能材料在储氢、传感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本研究瞄准储/制氢和化学生物传感器的关键科学问题,从低维材料设计、制备、结构与性能的调制入手,借助相图与第一性原理设计,系统开展了低维功能材料的创制及其在储氢、传感等领域的研究,取得了原创性研究成果。本研究工作不仅实现了低维功能材料储能功能的热力学动力学控制、阐明了其构效关系,丰富了相关基础数据,而且为探索开发新型低维功能材料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 科学发现一:创新性提出了在MOFs材料上复合氢溢流催化剂,通过掺杂氢溢流催化剂并在催化剂和多孔金属有机化合物间构造碳桥,有效地实现氢气分子在活性金属原子上的解离,并通过碳桥实现了氢原子向多孔金属有机化合物孔内部及表面的溢流扩散和吸附,从而提高了MOFs在温和条件下的吸放氢水平,阐明了储氢机理,为开展MOFs常温储氢性能研究奠定了科学基础。首次合成了高热稳定性的纳米级的Al基MOFs材料,发现Al-MOFs具有优良的气体吸附性能,对CO2 优良的选择性吸附,对节能减排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开展新型高热稳定性MOFs材料的合成与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合成了新型氨基修饰孔道MOFs材料(CAU-1),并从理论计算的角度指出氨基修饰孔道MOFs材料的气体吸附机理(代表作1,2,6,7) 科学发现二:采用碳纳米材料构建了纳米生物相容电极界面,显著提高了生物分子和细菌在电极上的电子传递速率,将葡萄糖的检测范围提高了一个数量级,发展了碳纳米生物传感的研究方法。采用铂、金纳米粒子和氧化物诱导生物分子和电子之间的电子传递,实现了生物分子和电极之间的快速电子传递,为发展新型生物传感和生物燃料电池提供了技术支撑。创新性地采用导电聚合物修饰的电极诱导生物分子和电子之间的电子传递,实现了细菌和电极之间的直接电子传递,为生物燃料电池研发和应用奠定了技术基础(代表作3,8)。 科学发现三:基于相图与理论计算系统地开展了LaNi5和Mg基合金的储氢性能研究,为

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目公示

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 项目公示 (一)项目名称 中国东部上地幔和下地壳中水的分布、循环和效应研究 (二)提名者及提名意见 提名者: 张宏福:西北大学、教授、地质学、中科院院士 杨经绥:南京大学、教授、地质学、中科院院士 李献华: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地球化学、中科院院士 提名意见: [张宏福院士提名意见]地球内部如何运行是国际地球科学的前沿问题。名义上无水矿物中的水由于其显著的物理、化学和动力学效应,是探索地球内部运行机制的一个重要切入口。该项目选择中国东部的深源壳幔样品,围绕典型矿物含水性开展了系统化的野外和实验室工作。经十余年多学科综合研究,发现了中生代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地幔的高水含量和新生代中国东部上地幔(岩石圈地幔和软流圈地幔)水含量分布的不均一性,为认识华北克拉通破坏与岩石圈地幔水化密切相关以及东亚大地幔楔的动力学提供了重要依据。研究还首次发现了大陆下地壳含水且其含量明显高于下覆岩石圈地幔,这极大改变了干态下地壳的传统认识,下地壳与岩石圈地幔水含量的垂向差异造成壳幔界面附近流变强度

的变化,影响深部岩石圈的动力学过程。对深俯冲榴辉岩的研究发现了石榴石具有极高水含量及其高度不均一的分布特征,意味着大陆板块深俯冲过程中石榴石和绿辉石都能将大量水携至地球内部,同时板块俯冲和折返过程中流体活动能力非常有限。该项目关于名义上无水矿物含水性的研究,是非常具有特色性和原创性的工作,是国际固体地球科学领域的前沿方向。这些成果对于深刻认识我国东部的深部过程和大陆动力学具有突出的科学意义,这是基于我国地质的实际背景、解决了我国东部大陆壳幔作用过程中若干重大科学问题并产生了重要国际影响的重要工作。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杨经绥院士提名意见]地球内部水是近二十年来地球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之一。夏群科教授等人根据国际上相关研究进展和中国独特的地域特征,以名义上无水矿物为对象,围绕中国东部广泛分布的中、新生代深源样品,系统开展了以“中国东部上地幔和下地壳中水的分布、循环和效应”为主题的综合研究。这些工作取得了一系列具重大国际影响的创新成果:1)发现了中生代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地幔的高水含量和新生代中国东部上地幔(岩石圈地幔和软流圈地幔)水含量分布的不均一性。高水含量确定了克拉通破坏与岩石圈地幔水化密切相关,而水含量的不均一分布特征为认识东亚大地幔楔的动力学提供了重要参考;2)发现了大陆下地壳含水且水含量明显高于下伏岩石圈地幔。下地壳含水性的发现

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目提名公示内容

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目提名公示内容 一、项目名称:面向人车路系统本质安全的驾驶行为形成理论与方法研究 二、提名单位:北京市 三、提名单位意见: 减少交通事故是一项全球性的挑战,是人类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蕴涵着极其丰富的科学内涵,该项目深入系统地研究了基于驾驶行为的人车路系统的内在耦合结构与固有演变规律,取得三项重要科学发现:1)驾驶行为形成机理;2)人车单元微观险态行为解析;3)人车路系统风险控制。 该项目的8篇代表性论著他引273次,其中中文他引50次,有4篇论文曾进入ESI前1%高被引论文,1篇论文进入ESI前0.1%高被引论文,第一完成人自2015至2019年连续五年在通用工程学科入选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作为发起人和会议主席连续主办了10届国际绿色智能交通系统与安全学术会议,该项目的部分研究成果在特重大社会活动以及在极端危险环境下车辆行驶自主控制中得到应用,开拓出基于驾驶行为的人车路系统本质安全研究方向,对提高智能网联汽车效能、减少交通事故具有实质性的重要推动作用。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四、项目简介(不超过1页): 减少交通事故已成为一项全球性的挑战,是人类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蕴涵着极其丰富的科学内涵,其核心是从车辆行驶本质安全化层次上,辨识出基于驾驶行为的人车路系统内在耦合结构与固有演变规律。该项目围绕驾驶行为形成机理、人车单元微观险态行为解析、人车路系统风险控制等基础科学问题开展了系统研究,取得的主要创新性成果和科学发现如下: 1 提出了驾驶可信性概念并定义其是可靠性、安全性和差错恢复能力的集合式综合测度,从理论层次上阐明了驾驶失误的不可避免性特征;构建了智能交通信息网络环境下数字驾驶行为模式,推导出数字驾驶的综合感知、合作决策、协调控制的表达算法,确定出面向舒适性的生态人机界面功能分配基准; 2 对人车单元微观行为形成进行了规则化、模型化的定量描述,界定出驾驶险态行为特征参数,研究了人车单元在跟随、换道、遭遇行人等态势下的纵横向微观运动规律,构建了考虑不同驾驶特征的车辆安全接近模型,成功地识别出驾驶人在车辆行驶中的跟随动作滞后、跟驰速度波动以及操作时距受心理因素影响的扰动现象; 3 依据人车路系统不良征兆和系统行为信息流传递过程,提出多类型事变的模糊信息量算法,创建了复杂人机环境系统事变树模型及分析方法,用于定量解析系统行为风险演变的随机性、复杂性、不确定性和多变性,解决了事故致因机理的动态辨识与微观不良要素的预先性控制难题。 该项目的8篇代表性论著他引276次,其中中文他引50次,有4篇论文曾进入ESI前1%高被引论文,1篇论文进入ESI前0.1%高被引论文,226次SCI他引论文来自中、美、英、德、日、法、澳等31个国家和地区,得到中国科学院、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杜克大学、英国牛津大学、日本东京大学、德国宇航中心等国内外知名学者的高度评价,如新西兰皇家科学院院士Klette Reinhard教授认为“王等的研究辨识出驾驶人的多规则决策机理,揭示了跟随情景下驾驶行为的加速和减速变化规律,这一研究突显了模糊逻辑对驾驶行为建模的有效性"。该项目相继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基础研究类)、教育部自然科学奖、KSCE-Springer奖和Springer Nature中国新发展奖。第一完成人自2015至2019年连续五年在通用工程学科入选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作为发起人和会议主席连续主办了10届国际绿色智能交通系统与安全学术会议。该项目的部分研究成果产生了社会经济效益,在特重大社会活动以及在极端危险环境下车辆行驶自主控制中得到应用,开拓出基于驾驶行为的人车路系统本质安全研究方向,对提高智能网联汽车效能、减少交通事故具有实质性的重要推动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