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其不可而为1

合集下载

知其不可而为之_《论语》_原文注释翻译解读延伸

知其不可而为之_《论语》_原文注释翻译解读延伸

知其不可而为之【原文】子路宿于石门(1)。

晨门(2)曰:“奚自(3)?”子路曰:“自孔氏。

”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4)者与?” (《论语·宪问第十四》)【注释】(1)石门:地名。

鲁国都城的外门。

(2)晨门:掌管城门开闭的人。

(3)奚自:奚,音“西”,何。

来自什么地方。

(4)知其不可而为之:明知不可行,却仍挺身去做。

【翻译】子路夜宿在石门,掌管城门开闭的人问:“来自什么地方?”子路说:“从孔子那里来。

”看门的人说:“是那个明知不可行,却仍挺身去做的人吗?”【评析】世事难料,哪怕看似不可能的好事,只要用心去做,“难行能行”,一个劲地坚持下来,往往能出现转机,所谓“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只要撑到最后,结果就是不一样。

在这个过程中,人的意志也可以得到锻炼,苦尽甘来,迎来的是心志成熟的喜悦。

有人认为“事在人为”,有人认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愈表面看,人、心、事之间的关系,愈是复杂难明,愈是千变万化,愈是难转变。

其实那都是有序的,事情是遵循着道理在发生着、在变化着,成事有其必然条件,绝非偶然,通达者能知晓。

所以有人说:“心想事成”,那心如果合乎成事的道理,怎能不成呢?“知其不可而为之”如果不是愚昧无知,那么到底是意味着什么呢?是不是具有非凡志向的人,认准合于正道的路,凭着坚不可摧的意志、无论如何也要把它做成的决心,哪怕有再多再大的艰难险阻,只要走正路,都能克服万难。

秉持这样坚守正道的信念而为之,如果还是不行,那就不断淬炼自己,提高自己的心性修养,在这个过程中,就能更加通达事理,事情也会出现转机,最终必能成功,而更可贵的是,过程中所体现的伟大和成熟。

【延展】1、“知其不可而为之”也有坚忍不拔、意志坚强不容易动摇等意思,这样的人做什么好事,往往容易成功。

许多人往往太在意结果,其实真正有大智慧的人,懂得利用做事的过程,把握机会,通达事理,淬炼自己。

试试看:做一件自己平时觉得很困难的事,不要感到挫折或想结果如何,只想着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检视看看自己的意志是否够坚强,能否解决遭遇的各种困难。

知其不 可而为之

知其不 可而为之

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能力
总结词:自我成长
详细描述: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知识水平。不断探索新的领域和方法,以适应不 断变化的环境和需求。同时,保持谦虚和开放的态度,接受他人的建议和批评,不断完善自己。
04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案例分析
以身作则的企业家
总结词
这些企业家在创业初期,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挑战,但他们坚信自己的理念和目标,不畏 艰难,勇往直前。
制定明确的目标和计划
总结词:目标导向
详细描述:在行动之前,明确自己的目标和计划,确保行动的方向和步骤清晰。 将大目标分解为小目标,逐步实现,避免盲目行动。
保持积极的心态和行动力
总结词:乐观积极
详细描述:面对困难和挑战,保持乐观的心态,相信自己能够克服。同时,积极采取行动,不断尝试和调整,以应对变化和 挑战。
实现个人和社会的价值
1
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它能 够让我们在追求个人目标的同时,为社会做出贡 献。
2
通过不断地努力和奋斗,我们可以为社会创造更 多的价值,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3
这种价值观有助于提升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 感,让我们成为更加优秀、有担当的人。
03
如何做到知其不可而为之
贝佐斯(Jeff Bezos)
创立亚马逊时,面临着互联网泡沫破裂的困境,但他坚持自己的商业模式,最终让亚马逊 成为全球最大的在线零售商。
马斯克(Elon Musk)
在推出特斯拉和SpaceX时,面临着资金和技术上的巨大挑战,但他凭借着对未来的信念 和不懈的努力,最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逆境中奋起的运动员
THANKS
02
这种理念强调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不轻易放弃,而是坚定信

论语第四课《知其不可而为之》课件 (36张PPT)

论语第四课《知其不可而为之》课件 (36张PPT)

子连“八佾舞于庭”都无法忍受,而陈成子臣弑其君,此
乃人伦大变,人人得而诛之,况邻国乎?按孔子之志,必
将证实其罪,上告天子,下告方伯,而率与国以讨之。
探讨
这样做是否有干涉别国内政,多管闲事之嫌?
• 弑君:以下犯上,篡权夺位,谋害国君。
• 人伦之大变,天理所不容,人人得而诛之。
• “春秋大义”
二、具体感知“知其不可而为之”
探讨
子路是如何评价这位丈人的行为的?
• 对他重视长幼之节表示肯定,但又对其废 弃君臣大义,独善其身的作为表示反对,认 为应该从政济世,知其不可而为之。
补充
• “隐士,道德高尚,孔子不但敬重,还打心眼儿里佩 服。但隐士看不起他,嘲笑他。分歧在于:隐士彻底 不合作,而孔子却不能忘情于世,忘情于人。他总想 在坏人里找好人,不肯放弃最后的努力。”
政治理想,不能见容于当时的统治者;一方面,又
要寻找开明君主,拼命兜售自己的政治主张。他对
当时的社会政治非常不满,因而对隐士的不合作非常
欣赏,但又害怕不合作,就无法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
过于消极无为,所以仍然不放弃对政治生活的参与。
隐士的态度是“知其不可而避之”,他的态度是
“知其不可而为之”。他以为最好的选择是‘无可
• 2、说明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 (1)“止子路宿”的“止”,留宿。
(2)“杀鸡为黍而食之”的“食”(sì),使 动用法,使之(子路)食。 • (3)“见其二子焉”的“见”,动词使动用 法:使其二子见(子路)。 • (4)“ (5)“怀其宝而迷其邦”中的“迷”,形容 词使动用法:使其邦混乱。
• 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 之后,不敢不告也。”
探讨
针对陈成子弑简公这件事,体会哀公,三桓及 孔子的态度。

知其不可而为之一本课总的思想内容孔子身处礼

知其不可而为之一本课总的思想内容孔子身处礼

4 孔子反对武力攻伐,但 也并非绝对反对战争。 试想孔子连“八佾舞于 庭”都无法忍受,而陈 成子臣弑其君,此乃人 伦大变,人人得而诛之, 况邻国乎?按孔子之志, 必将正名其罪,上告天 子,下告方伯,而率与 国以讨之。
例2:对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 的信念,不少隐者对孔子的行 动持否定态度,连他的弟子也 颇有微词。当他与弟子被困于 陈蔡之间没有粮吃的时候,他 曾经征求三位弟子对行道的意 见和看法。子路持怀疑态度, 认为孔子也许还没有达到仁、 智,子贡肯定孔子之道极大, 但因天下不能容,希望孔子修 改一下。孔子为何坚持自己的 信念?你怎么看孔子的这种行 为?请简述之。(不超过100字) (6分)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本章内容是接舆评孔子德衰。
提问: 1、从“孔子下,欲与之言”可以窥见孔子怎样的内
心? 2、接舆为何“趋而辟之”?( 《五年高考》P192 )
成语: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以往的已不可制止,未来
的还来得及挽回。
18·6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 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 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 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 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答案:
孔子之所以知其不可而为之, 是坚信自己的事业合于仁道, 即使前身不能实现,也要给后 人树立一个典范。“不可”不 是孔子的错,而是天下不容, 只是证明天下见识浅,反而显 示孔子的仁人君子的高尚品格。

知其不可而为之

知其不可而为之

第二天,子路赶上了孔子,并把昨日的经 过告诉了孔子。孔子说:“这是一位隐士 啊!”便叫子路回头再见见他。待子路返 回他家,他已出门去了。 子路说:“一个人不出来做官是不对的。 长幼间的礼节不可废弃,君臣间的关系又 怎么可以废弃不管呢!想使自己的身子干 净,却违背了君臣大义。君子所以出来做 官,只是履行自己的责任罢了,我们的主 张行不通,早就知道了。
怎么理解“知其不可而为 之”的当时社会现实?
1、没有向上的支持。14.21中 的“三桓”为什么说不可?
【评析】
“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是做人 的大道理。人要有一点锲而不舍 的追求精神,许多事情都是经过 艰苦努力和奋斗而得来的。孔子 “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出他 孜孜不倦的执着精神。从这位看 门人的话中,我们也可以见出当 时普通人对孔子的评论。
深入探究文本
第一部分:
讨伐弑君者
【原文】陈成子弑1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於哀公曰:“陈恒 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2三子。” 孔子曰:“以3吾从4大夫之後,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 者!” 之5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後,不敢不告也!”
字词
耦而耕:两人并耕 是鲁孔丘与?/是鲁孔丘之徒与?:是:代词, “这” 。 与:同欤,语助词. 天下皆是也:代词,这样。 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等 于现代“与其”和“不如”相呼应。 辟:同避。而:你,指子路
长沮的回答是什么意思?
嘲讽孔子周游列国,忙于求仕,应该 很熟悉道路情况。
背景:
1、在得知陈成子杀了齐简公之后,孔子为何要”沐浴而朝”? 沐浴就是斋戒,古代在举行祭祀或其他典礼前要进行斋戒,包括 沐浴、洁食、禁欲,以示庄重和虔诚。 这说明孔子对这件事情的重视。 2、按理来说,陈成子杀简公,哀公应该早知道这件事,但他都未 表示要出兵。况且杀的是齐国国君而非鲁国国君,为什么孔子 还要如此隆重地请求鲁哀公出兵讨伐陈成子呢? 孔子的观念中“君君,臣臣”,现竟然有人弑君,那就是冒天 下之大不韪。此种行径当然应该天下共击之。这是孔子“礼” 的思想的体现,所以他才会如此隆重地提出这种要求。 3、在遭到哀公的婉拒,又遭到三桓的一致拒绝之后,孔子为什么 一连两次说出“不敢不告”?

知其不可而为之

知其不可而为之

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意指明知道某件事情不可能成功却仍然去做。

这句话多用于警示人们不要盲目冲动,不要冒险行为。

也有人认为这句话让人们勇于冒险,探索未知。

无论如何,这句话都蕴含着一种勇气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

本文将探讨“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含义及其在不同领域中的体现。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情况。

一个人明知道在寒冷的天气里不宜外出,但是出于某种原因还是冒险去外出。

这种情况可能会引发身体不适,甚至导致生病。

又一个人明知道某种投资风险极高,但是出于贪念还是去尝试,最终导致财产损失。

在这些情况下,人们明知道不可而为之,却还是冒险行为,结果往往是不堪设想的。

也许正是因为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冒险行为,人类才会不断地进步和探索未知。

历史上,许多探险家和科学家都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典范。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他带领船队一去不返,多年后终于发现了新大陆。

蛮荒世界下,堪科蒂威尔也以其丰功伟业为人所瞩目。

在科学研究领域,也有不少科学家敢于“知其不可而为之”。

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理论,违背了牛顿力学的规律,但最终被证实是正确的。

达尔文提出了进化论,也是毫无征兆,一去不返。

他们都是通过“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打破了旧有的桎梏,为人类开拓了一片新的天地。

无论在什么领域,都会有那些不负韶华的人,他们愿意冒险,愿意去探索未知,愿意去挑战自己。

冒险行为也需要有所节制。

在生活和工作中,“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行为需要更多的理性和判断。

在列车即将开车的情况下闯红灯,或是在岌岌可危的关头横渡黄河,这样的行为虽然带有勇敢的成分,但是无疑是在玩火。

面对“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情况,我们需要在理性与冒险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不可否认,有些“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行为最终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一些企业家为追求利润而违法违规,结果导致企业破产。

或者是一些政客为了个人利益而冒险行事,最终导致巨大损失。

在这些情况下,冒险行为带来的不是进步和创新,而是毁灭和伤害。

知其不可而为1

知其不可而为1

知其不可而为1《知其不可而为之》教学设计金华市艾青中学吴锡华一、引题:近几年,《论语》很火,孔子很热。

我们在读《论语》,北大也在开《论语》课,北大的李零教授将自己的讲稿整理成书,其中有这么一段对孔子的评价:“孔子不是圣,只是人,一个出身卑贱,却以古代贵族(真君子)为立身标准的人;一个好古敏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传递古代文化,教人阅读经典的人;一个有道德学问,却无权无势,敢于批评当世权贵的人;一个四处游说,替统治者操心,拼命劝他们改邪归正的人;一个古道热肠,梦想恢复周公之治,安定天下百姓的人。

他很执着,也很无奈,唇焦口燥,颠沛流离,像条无家可归的流浪狗。

”――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问】:看完这段评价,其中让你感触最深的是哪一句话?(最后一句)是啊,孔子五十五岁时离开鲁国,带了十多个弟子周游列国,北至古黄河,南至江淮楚界,足迹数千里,历时14年,遇到了十多位诸侯国君,虽有礼遇咨询,但却没有人能用他为政。

惶惶无助可依,被旁观的看客形容为“丧家狗”,而孔子也承认了这个评价。

如今,“丧家狗”一般被用作贬义,而李零对“丧家狗”的解释是:任何环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都是丧家狗。

即使不是贬义,这样的评价与我们一贯认为的孔子是“圣人”的说法也截然不同。

那么,孔子究竟是一个怎么样的人?我们该怎么来看待孔子?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寻找我们需要的答案。

二、解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知其不可而为之》。

课文哪一节提到了课题?哪位同学来解释一下这个标题。

明知道自己的政治理想(希望实现仁政,实现礼治)行不通却偏偏要去做这不可能实现的事情。

由此我们自然也就有了这样的疑问:1.为什么不可为(做)2.为什么要为(做)3.为(做)了什么三、自读课文1.初读课文读课文注解、译文,理解重点字、词、句式(省略句、倒装句)。

2.精读课文(1)在文章中找到并划出描写当时社会的语句,理解当时是一个怎样的时代。

儒家名言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名言

儒家名言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名言

儒家名言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名言
儒家思想中有一句著名的名言是,“知其不可而为之。

”这句
话出自《论语·卫灵公》,原文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要明白自己所知道的和不知道的,明白
自己的限制和局限,但也要在明知做某事不可行的情况下,依然去
尝试去做。

这句话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即在
认清现实的基础上,依然要有不断进取的精神。

从道德伦理的角度来看,这句话表达了儒家对于人的行为的要求。

儒家强调人的修养和道德品质,认为人应该明辨是非,知道什
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去做出正确的选择
和行为。

知道某些事情不可为,但依然去做,可能会带来不良后果,因此这句话也提醒人们要谨慎对待自己的行为,不可莽撞。

从教育的角度来看,这句话也体现了儒家对于教育的理念。


家注重教育培养,强调知识的重要性,同时也强调实践。

知道某些
事情不可为,但依然去做,可以理解为鼓励人们要有实践的精神,
通过实践来增长知识和经验,不断完善自己。

总的来说,这句名言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一种进取精神和行为准则,强调在认清现实的基础上,依然要有积极进取的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学设计金华市艾青中学吴锡华一、引题:近几年,《论语》很火,孔子很热。

我们在读《论语》,北大也在开《论语》课,北大的李零教授将自己的讲稿整理成书,其中有这么一段对孔子的评价:“孔子不是圣,只是人,一个出身卑贱,却以古代贵族(真君子)为立身标准的人;一个好古敏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传递古代文化,教人阅读经典的人;一个有道德学问,却无权无势,敢于批评当世权贵的人;一个四处游说,替统治者操心,拼命劝他们改邪归正的人;一个古道热肠,梦想恢复周公之治,安定天下百姓的人。

他很执着,也很无奈,唇焦口燥,颠沛流离,像条无家可归的流浪狗。

”——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问】:看完这段评价,其中让你感触最深的是哪一句话?(最后一句)是啊,孔子五十五岁时离开鲁国,带了十多个弟子周游列国,北至古黄河,南至江淮楚界,足迹数千里,历时14年,遇到了十多位诸侯国君,虽有礼遇咨询,但却没有人能用他为政。

惶惶无助可依,被旁观的看客形容为“丧家狗”,而孔子也承认了这个评价。

如今,“丧家狗”一般被用作贬义,而李零对“丧家狗”的解释是:任何环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都是丧家狗。

即使不是贬义,这样的评价与我们一贯认为的孔子是“圣人”的说法也截然不同。

那么,孔子究竟是一个怎么样的人?我们该怎么来看待孔子?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寻找我们需要的答案。

二、解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知其不可而为之》。

课文哪一节提到了课题?哪位同学来解释一下这个标题。

明知道自己的政治理想(希望实现仁政,实现礼治)行不通却偏偏要去做这不可能实现的事情。

由此我们自然也就有了这样的疑问:1.为什么不可为(做)2.为什么要为(做)3.为(做)了什么三、自读课文1.初读课文读课文注解、译文,理解重点字、词、句式(省略句、倒装句)。

2.精读课文(1)在文章中找到并划出描写当时社会的语句,理解当时是一个怎样的时代。

(2)划出文中他人对孔子的评价和劝告。

(3)划出文中孔子及其学生的的相应看法和做法。

(注意:抓住每个对话语段中最关键的词语或句子。

)四、解读课文1.为什么孔子的政治理想不能实现,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1)陈成子弑简公弑:古代卑幼杀死尊长叫弑。

多指臣子杀死君主,子女杀死父母。

说明社会秩序混乱。

“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司马迁《史记》春秋末期,由于公室式微而私室强大,在权力的斗争中弑君的行为时有发生,这其中有公室成员篡位而弑君,卿大夫与国君争权而弑君,公室成员、卿大夫或国君近侍等与国君有仇而弑君。

这些弑君事件反映了殷周以来价值观的崩溃。

(2)今之从政者殆而当今的从政者岌岌可危。

这说明当时政治黑暗腐败,从政的人很容易惹祸上身,这并不是一个政治清明的时代。

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建功于世),天下无道,圣人生焉(全生于世)。

方今之世,仅免刑焉(不受刑就算好)。

——庄子《人世间》(3)滔滔者,天下皆是也像四处泛滥的洪水,天下到处是这样地动乱不安。

这是一个动乱的社会。

此时是个以强凌弱、兼并攻伐极频繁的年代,也是“礼崩乐坏”、社会秩序极度混乱的年代。

统治者各阶层欲望的膨胀和利益的追求导致无视宗法,颠倒伦理,奢侈腐化的行为;整个社会上行下效,道德混乱。

(4)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凤凰不出现,黄河不出图,说明这不是太平盛世。

“周文王在岐山,有凤凰在附近的山上栖息。

”——《封神演义》“王者厚其德,积众善,而凤凰、圣人皆来至矣。

”——《吕氏春秋》2.从文中的这些语句可以看出当时是怎样的世道?孔子当时所处的社会是一个群雄争霸,弱肉强食的乱世。

没有秩序可言,没有制度可依,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所以,在这样的乱世中,孔子所希望的仁政,礼制是不可能实现的;在尚武的时代,孔子的理想是注定落空的。

3.既然已经注定了结果,那孔子为什么还要“为”呢?我们先来看看在这样的乱世中,那些不为的人,他们是如何看待孔子的“为”的?(1)楚狂接舆①“凤兮!凤兮!何德之衰!”接舆歌中的弦外之音是什么?孔子啊,为什么你身处乱世却不知退隐,而非要去周游求仕呢,真是德行衰微啊!话里既有对孔子的尊重,更有对孔子的劝喻。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既笑接舆狂,仍怜孔丘厄。

——孟浩然《山中逢道士云会》②既然要劝阻孔子,为什么接舆却不屑与孔子交谈呢?在接舆看来,要劝阻孔子是不可能的,他要说的也都说过了,所以没有必要多说;如果和孔子交谈,说不定反要被孔子劝谏,让自己积极参政。

身处乱世,孔子的主张得不到社会普通人的认可,这一点我们可以理解,但连社会上的精英都不能理解,这未免让我们觉得有些悲凉。

(2)长沮、桀溺①是知津矣。

周游列国,忙于求仕,应该很熟悉道路情况才对。

这是对孔子的讥讽。

②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现在世道动乱,政治黑暗,是不会有所作为的,你不应该再追随孔子,而应该追随那些隐士。

言下之意是世道如此黑暗,明哲保身,洁身自好才是上策。

这是对孔子的怀疑。

二人一讥孔子为知津,一以天下滔滔莫非津也,语意妙极。

其不告津者,正所以告之也。

——方存之《论文章本原》津:实义虚化,指人生之路津。

(3)荷蓧丈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谁是老师?这话是对孔子一味周游求仕,不事生产的讽刺,同时也含蓄地劝戒孔子停止自己无谓的奔走。

(4)晨门、荷蒉①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这里有对孔子的讥讽和嘲笑。

②莫己知,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

荷蒉者以涉水为喻,谓涉水当视其深浅而采取不同的方法。

君子处事也要审时度势。

道可行则行,不可则止,做事不要太固执,要通达权变,洁身自好。

实际上也是讽刺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态度。

这些人都是隐士,都是那个时代出类拔萃的知识精英。

他们或是劝告,或是担忧,或是嘲讽,或是质疑,都表示反对孔子的“为”。

事实上,在孔子奔走于列国之间的年代里,面对时代不容,世人不解4.孔子和他的弟子有怎样的反应?请同学们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找出来。

(1)孔子下,欲与之言。

①孔子下车,想跟他谈谈,大家能猜想谈话的内容吗?天下无道,是谁都知道的事。

但是,我们应该积极的去面对它、改变现状。

这是一种社会责任,一种社会道义。

②从孔子的举动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孔子的什么?接舆诸人,高蹈之风不可及,其所讥于孔子者,亦非谓孔子趋慕荣禄,同于俗情,但以世不可为,而劳劳车马,为孔子惜耳。

顾孔子之意,则天下无不可为之时,在我亦有不忍绝之情,有不可逃之义。

孔子与诸人旨趣不相投,然孔子终惓惓于此诸人,欲与之语,期以广大其心志,此亦孔子深厚仁心之一种流露。

——钱穆《论语新解》这是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一种勇敢的担当精神,还是一种从政的强烈自信。

这种力求用世的态度,比一般“独善其身”的态度更为崇高而悲壮。

(2)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①在听了子路的报告之后,孔子为什么会“怃然”?朱熹:惜其不喻己意。

对长沮、桀溺的不理解,内心感到悲凉。

②孔子怃然之后所说的一番话,我们该如何理解?智足以辩清谈,而胆不足以问苍生。

很多人读《论语》,把智者和仁者当作两种对立的人,智者是一种人,仁者是一种人,其实不然,智者和仁者是人的不同阶段,是人的两种不同境界,智者是一个境界,仁者是更高的境界。

智者知道天下乱了,没有办法救就不救。

知道天下乱了,救不了还要救,这就是仁者的境界。

长沮、桀溺最多是智者,他们以为天下无道就该隐,而孔子才是真正的仁者,天下无道就应该出来改变、拯救。

这也是孔子仁者悲天悯人的情怀,智者还没有达到仁者的境界,自然无法理解仁者的精神世界,所以接舆、长沮、桀溺不理解孔子也是自然而然的了。

盖圣人之来斯世,明知乱世昏浊而来救之,非以其福乐而来享之也。

故治世去之,乱世救之,特入地狱而救众生。

斯所以为大圣大仁与!恻隐之心,悲悯之怀,周流之苦,不厌不舍,至今如见之也。

--------康有为《论语注》(3)子路曰:“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止?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明白家庭的伦理不可废,不能不明白君臣的伦理更不可废;只知保持自身的清洁,却眼看着国家混乱而旁观不顾,反而是破坏了更大的伦理原则。

君子从政,是为了践行道义,而不是为了功名利禄。

大道不能通行于现实的天下,孔子不是不知道,但是,孔子只是在践行道义。

不知不可为而为之,愚人也;知其不可为而不为,贤人也;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圣人也。

——张岱《四书遇》明虽知道不行,犹不敢忘仕也。

——刘宝楠《论语正义》仕非为富贵,人之于群,义当尽职,故仕也。

——钱穆《论语新解》(4)你认同书本上对“果哉!末之难矣”这句话的解释吗?书本上把这句话解释为“好坚决呀!没有办法诘难他了。

”“没办法诘难”这是孔子对荷蒉者理屈词穷呢还是对他的话表示认同呢?恐怕都不是。

能够从孔子的击磬声中听出孔子有心事,从这个角度来说,此人可以说是孔子的“知音”。

然而,孔子的心事是什么?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却又不能说是完全的知音了。

因为孔子要使礼崩乐坏的社会重新恢复正常的秩序,但是,这个听出孔子有心事的人所主张的是独善其身,所以,才会说孔子击磬的声音太粗陋。

所以说两个人的做法是完全不同的,孔子不可能无法诘难。

朱熹“末”是“最后”的意思,整句话是说“天下事没有什么困难的”,那这个孔子就太粗率了。

因此我更倾向于南怀瑾先生在《论语别裁》里的说法:孔子说人生最后的定论实在很难下,我们作一辈子人,尤其断气的时候,自己这篇文章的末章最难下笔。

无论大小事情,都是“末之难矣”。

同时孔子这里也在讲乐理,最后的余音是很难处理。

演奏停止了以后,乐音仍绕梁三日,使人回味无穷,这是很难的。

则亦无所难矣(没有什么是困难的)。

——朱熹《论语集注》最后的琴声很难处理,意即人生的最后定论很难下。

——南怀瑾《论语别裁》隐士,道德高尚,孔子不但敬重,还打心眼儿里佩服。

但隐士看不起他,嘲笑他。

分歧在于:隐士彻底不合作,而孔子却不能忘情于世,忘情于人。

他总想在坏人里找好人,不肯放弃最后的努力。

——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看完这些语句,孔子师生有没有说出他们“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理由呢?如果还没有,我们来看一段文字:盖天生圣贤本为世道计,故古之圣人,民饥则曰己饥,民溺则曰己溺,其忧时悯世,非但其心之不容己,亦其责之不可辞耳,使如沮、溺之言,则安危理乱邈不相关,生民将何所托命乎?有世道之责者,宜加意焉。

——南怀瑾《论语别裁》5.明知行不通也要去做,明知四处碰壁也要尽人事。

这种精神最明显的是体现在文章的哪一则上?文章的第一章。

6.孔子去报告时为何要“沐浴而朝”?表明孔子对此事的重视。

7.孔子在禀告时为什么直呼陈成子为“陈恒”?古代称呼他人,同辈称字或官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