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中学生物教学中的美育点滴
高中生物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高中生物教学中的美育教育【摘要】当前,我国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这是教育面向21世纪的历史必然。
渗透于各学科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即美育)应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本文仅就中学生物教学中的美育教育谈点滴体会。
【关键词】高中生物美育教育1 生物教学中实施美育的可能性从生物学科与教学自身的特点,我们发现实际教学中生物的美来自:1.1 生命之美。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自然科学,生命性是生物科学的本质特征,也是生物学区别于其他学科最根本的特点。
这一特点就要求生物教学应具备“活”性,要求教师必须要把生命“活”的本质贯穿于生物教学的始终,以免将生物讲成“死物”。
1.2 实验之美。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观察和实验是生物学最基本的研究方法。
在生物教学中通过实验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识,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实验思维和自学能力。
1.3 自然之美。
生物学是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一门科学,它所研究的对象就在我们生活的角角落落、方方面面。
由于研究对象的普遍性,从而使生物教学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开放性,课堂不会拘于教室内,可以延伸到室外,延伸到大自然中。
这一特点使生物教学紧贴生活实际,教学内容更容易为学生所掌握。
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和美的直观感受。
2 美育在生物教学中的重要意义生物教学中有着丰富的美育内容,把美育寓于生物学教学中,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而且可以促进生物学教学,使美育和生物学教学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1 寓美育于生物教学中,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在生物学中充满了自然美的内容,让学生充分感受这些美,从而把保护自然、改造自然作为自己的自觉行动。
2.2 寓美育于生物学教学中,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
生物学中不仅充满自然之美,而且有着丰富的社会美。
在生物学的发展史上,科学家对真理的探索精神以及在此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崇高的思想品质和坚韧不拔的意志,能给学生良好的熏陶。
如何在生物课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

如何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美育亦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和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笔者认为在生物教学中注重细节设计,有利于生物教学中的“以美激情、以情启智”。
如何在一些教学细节中适时地融入美,激发学生的情感,启发学生的智力,使学生在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里得到美的熏陶和情感的升华,体验知识带给他们的无穷魅力,是每一个生物教师值得重视和研究的课题。
以下是笔者在生物教学实践中进行美育教育的一点尝试。
在学习初一生物第一课—“绪论:探索生物的奥秘”时,采用投影、看录象、观察图片等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从声音、形态、颜色等方面去领略大自然中生物的多样性的美、生物体适应与协调的美等。
通过出示一张张名胜风景片,让学生发现祖国的山美、水美、风情美。
这样不但激发了他们学习生物和探索生物奥秘的浓厚的兴趣,同时也给他们以美的愉悦,增加对祖国的了解。
最后再展示两张大幅图片:一张是大搞植树造林后的黄土高原某地,另一张是长期乱搞滥伐后的黄土高原。
并让学生去比较哪张图片展示的景象美,在此基础上引导出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从而进一步明确学习生物学的重要性。
在学习“组织和器官”一节时,教材中有这样一段话:许多细胞构成了组织,多种组织构成了器官,六种器官构成了一个绿色开花植物的完整植物体。
笔者先让学生朗读一遍,并仔细品味其中有无美的因素。
在他们认真思索后仍瞪着一双双疑问的大眼睛时,再适时地引导他们:同学们,这一株株绿色开花植物是由六种器官构成的,这六种器官和谐地、有机地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植物体,这其中不也蕴藏着美的和谐与统一吗?。
在他们点头时,教师又可引导: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和一株被一位调皮的同学剥去树皮,摘掉叶子的植物相比,哪株更美?这样在同学们说出答案后便更好地领悟出了什么是和谐、什么是统一的美;也明白了那位同学的行为是多么的不美,同时也会警示他们的日常行为。
这种教育难道不比直接的说教效果更好吗?在讲完“开花结果”后,教师提问学生:在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中,你认为哪一种器官最美?为什么?绝大多数同学都说花最美,因为花冠色彩鲜艳,有些花还具有芳香的气味。
浅谈中学生物教学与美育

浅谈中学生物教学与美育首先,中学生物教学不仅要注重知识的普及,更要注重大自然的美好。
生物学的对象是生命,而生命的存在自身就是一种美。
生物学要研究生命的起源、演化、结构和功能等方面,在这其中表现出来的物质的形态、结构、运动、互动等,都是具有美的特点的。
在授课时,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们传授知识,更要让学生们领悟大自然的美。
如何做到这一点呢?教师可以注重生物课教具的美感设计和创新,如使用漂亮的生物模型,植物标本、显微镜等教学工具等,让学生们在观摩这些教具的同时,体现生物学的美感。
同时,让学生们在生命的奇妙过程中感受到美的存在,如在课堂上加入一些视频或图片,让学生们更加深刻地了解生命的美丽。
其次,中学生物教学应当突出人文教育,注重生命意识的建构。
生命观是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中学生物教学应当借助生命的独特性质,将生命观的培养融入教学当中。
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生命在实践中不但表现出了物理和化学法则,也表现出了完整的个体和群体的行为特性。
这里可以联系一些重要的教学内容,如生物的结构和功能、生命的适应性和在演化过程中适应环境的作用等,让学生了解生命的适应能力和生存竞争,从而建立对生命的敬畏和爱护意识,让生命意识的确立成为中学生物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
最后,中学生物教学应该注意启示学生关于环境保护和健康保健的思考。
学生们在中学时期容易产生一些不良习惯,如熬夜、暴饮暴食、沉迷网络等等,而这些习惯有时会对其健康产生一定危害。
中学生物教学应该注重知识的普及和启示的作用,让学生们知道健康与生命的重要性。
另外,环境保护也是中学生物教学非常重要的一环。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和校外实践,引导学生们开展环保主题活动,如植树、环保宣传等,以达到教育的双重目的。
总之,中学生物教学与美育的结合是对高质量的教育体系的建设的要求,是为了让学生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体验生命的美好,建立对生命的敬畏和爱护,同时培养他们具有竞争力、积极的环境保护和健康保健意识,为学生们成为一名有理想、有创新、有担当的新时代人才打下良好基础。
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实验教学与美育融合

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实验教学与美育融合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实验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生物知识,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同时,美育也是初中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感体验。
将实验教学与美育融合在一起,可以更好地实现初中生物教学的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美育融合在实验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观察、操作和探究来了解生物的奥秘,从而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生物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例如,在观察植物细胞的实验中,学生可以通过显微镜看到植物细胞的形态和结构,感受到生命的奇妙和美丽。
在动物实验中,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动物的生理特征和行为表现,感受到生命的多样性和美丽。
这些实验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生物知识,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和情感体验。
此外,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渗透美育。
例如,在实验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器材的美感,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在实验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实验过程的美妙之处,培养他们的情感体验;在实验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的收获和感悟,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总结能力。
通过这些方式,可以将美育与实验教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提高初中生物教学的效果。
二、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与美育融合的意义将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与美育融合在一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通过实验教学和美育的融合,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生物的美丽和奇妙,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其次,它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通过实验教学和美育的融合,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审美意识和情感体验等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最后,它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将实验教学与美育融合在一起,可以更好地实现初中生物教学的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如何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美育”艺术论文

浅谈如何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美育”艺术生物课堂不是静止的知识传授,生物科学是真的,知识,智慧,创造,发明,福祉;生物课堂是美的,自然美,语言美,人性美,灵魂美,生命美。
生物课堂教学就是以自己的方式传达美育的意义,提升生命的价值。
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是生物,而生物又是自然界中美的主体,生物教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实践活动与美育有着密切而潜在的联系,这在传授生物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能潜移默化地塑造美的灵魂,揭示美的本质,丰富美的内涵,实现美的超越。
一、以语文等文科的方式开始——塑造美的灵魂柏拉图说:“当美的灵魂与美的外表和谐地融为一体,人们就会看到,这是世上最完善的美。
”教育的意义很多,但是真正的教育首要的就是塑造学生美的灵魂。
在生物课堂上,我们要有意识的用语文的方式,以美好的食物滋养孩子向善的心愿。
例如:华佗不愿出任做官,却乐意在民间行医;李时珍27年如一日点滴收集药材直至《本草纲目》的问世;“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创造的高产杂交稻,从此解决了我国13亿人口的温饱问题;达尔文从一个虔诚的神学院学生转变成推翻“特创论”和“物种不变论”的进化论的伟大创始人,在科学上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这些都体现出科学家“不患位之不尊,只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的高尚美德,同时启示学生只有具备崇高的情操和优秀的品德,才能获得成功。
二、以诗词的方式引导——创造美的意境生物课堂教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传导美、创造美的过程,它将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美与大自然绚丽多彩之美紧密联系起来,这样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获得知识,更能欣赏自然美,更加热爱自然、珍爱生命。
在讲“生物的呼吸作用”时,先以“盈盈荷辨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为谜面,请学生猜猜这两句诗描写的是何种水果被扔掉时的情景,学生回答“荔枝”之后,师生共同说出白居易描写荔枝的词句:“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
”接着将话峰一转,说荔枝不耐贮藏“一日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中学生物学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中学生物学教学中的美育渗透摘要:所谓的美育,它是新时代背景下教育学和美学的结合,是促进高中同学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的教学观念下,缺乏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善的,对于生物这门学科的学习中,应该将美育教学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本文对美育的内涵进行了概括,明确了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中,应该实现的美育目标,对生物学科教学中美育渗透的相关原则进行了介绍,探讨了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中美育渗透的相关方法,希望能够给高中生物教师提供一些美育渗透教学的借鉴。
关键词:高中生物;美育渗透;策略引言:在新时代背景下,教育更加注重对同学们的素质教育,教育界在近几年来越来越重视对同学们的美育教育,要求将同学们培养成为拥有健康的审美情趣、有理想、有纪律的一代新人,然而在具体的学科教学中,美育教学的功能并没有得到具体的实践和体现,很多的学科教师对同学们的审美教育并不重视,他们更多关注的是对同学们治愈的发展,当前生物学科的教学面临种种困境,由于受到时间等方面因素的限制,对于美育教学的贯穿面临了较大的难度,因此美育作为当代教学一项重要任务,生物学科教师应该进行更多的实践和探索,促进同学们的全面发展。
一、美育渗透的基本原则1、科学性和审美性合理融合在高中生物学科的教学中,生物教师需要根据对同学们的审美能力,以及美誉教学目标的相关规律来实施美育渗透,对同学们的审美活动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使同学们的审美观得以形成,提升同学们的审美能力,美育渗透原则,它是遵循一定的规律,结合同学们的审美能力以及意识,来处理好审美对象、老师以及学生三方面的关系。
2、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对于学所有学科的学习来说,都是涵盖有相应的科学知识成分的,同时也包含情感成分以及思想道德成分,还有审美,也就是实现了真善美的统一,对于这个生物学科教学原则来说,老师一方面要对教学内容以及同学们的知识学习,运用到相应的一些策略、思维、技能以及技巧,同时又要通过审美化、艺术性的课本、教材内容向同学们传递,丰富的情感以及审美因素,然而过去的生物学科教学中,对认知和道德是较为重视的,然而对教学内容具有的情感以及审美成分却往往不是很重视,导致同学们在审美能力以及情感体验方面非常的欠缺,导致学科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并不理想,因此在生物学科教学中,要想实现有效的美育渗透,就必须要遵循,课本教材内容的审美性以及科学性,这两者的结合使同学能够获得全面的发展,生物学科的教学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的形式,如果脱离课本教材内容来进行教学,就会导致教学感染力下降。
浅谈中学生物教学与美育

浅谈中学生物教学与美育中学生物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之一。
随着教育理念的转变和社会需求的变化,美育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地位也日益凸显。
本文将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情感素质和创新意识三个方面谈一谈中学生物教学与美育。
中学生物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素质。
生物学涉及到生命和生态环境的关系,对学生的情感体验起着重要作用。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述生物的生存抗争、种群的繁衍代际传承等故事,引发或塑造学生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对生命的敬畏和责任意识。
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生物的观察、实验和实地考察等,让学生亲身感受生物的生命力和奥妙,从而激发学生对生物的情感共鸣和情感体验。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交流和情感体验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精神。
中学生物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生物学是一门注重实践性、观察性和探究性的学科,教学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生物实验、开展科学研究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生物科学的前沿发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问题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生物实验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独特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中学生物教学与美育的结合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情感素质和创新意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展示生物的美丽和奇妙、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和情感交流、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等方式,实现教学与美育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人格提升。
生物教学中的美育

生物教学中的美育第一篇:生物教学中的美育生物教学中的美育孟津县直中学许红利美育亦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和鉴赏美,创造美能力的教育。
其最终目是培养具有完美的心理素质的人。
我国的教育方针要求实施全面发展。
在全国发展教育中,美育如同德育、智育、体育一样是必有可少的。
因此,生物学教育中应进行美学教育一、审美教育在生物学教学中的作用1、能培养真确的审美观点,增强审美意识生物学中的科学理论、规律、公式、图像、图表、生物学各种实验;生物学挂图、模型,各种直观教具、生物学电化声像教育手段,微电脑教学软件等,均形成和储存多种审美信息。
这些审美信息为学生感官所接收,不断产生美感效应,就会丰富学生情感,树立其真确的审美观。
2、能创设良好的学习请境,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进行可审美教育,可创设愉快自由的学习情镜,会使学生的大脑不至于过度紧张和疲劳,变“苦学”为“乐学”。
良好的学习情境包括教学内容引人入胜,形式多样;教师语言简洁幽默,循循善诱;课堂结构紧凑,富有生气,良好的学习环境利于学生的智力开发。
3、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第二篇:生物教学中的美育渗透生物教学中的美育渗透庞义四川省简阳中学邮编:641400 电话:*** 摘要:美育是培养人们正确的审美观点、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人们对美的感知、鉴赏能力与创造能力的一种教育。
美育具有独特的育人功能,它是塑造良好个性的条件之一,是实现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
本文立足自身的教学实际,结合教学实例,从营造审美情境、彰显审美因素和享受审美愉悦三个层次,对生物教学中如何渗透美育,以及如何创设审美愉悦等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谈一点认识。
关键词:生物教学美育审美愉悦竞争激烈、节奏紧张的社会生活,迫使人们像陀螺般旋转,身心疲惫的从早忙到晚,人们的感情已变得日益淡薄甚至走向麻木,人性本来所具有的诗意、直觉和想象已渐渐远去,愉快的感觉离我们越来越遥远,我们现今正面临着严峻的人格危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生物教学中的美育点滴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第五中学张艳红当前,我国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这是教育面向21世纪的历史必然。
渗透于各学科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即美育)应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本文仅就中学生物教学中的美育教育谈点滴体会。
一、展示美,认知美。
蔡元培先生说:“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
”朱光潜先生也认为:“美感教育首先是一种展示美、认知美的过程。
”中学生物学教学渗透美育的任务,主要是培养学生对自然界中各种美的事物的感受能力和欣赏能力,以及借鉴应用能力。
因此,我们在备课上课时应抓住中学生物课的特点,把自然界中的事物与课本中的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千方百计地把教材中的美,通过学生对自然界中的事物的观察来展现在他们眼前,让他们认知美。
笔者认为,尤为重要的是在教学中要尽量引导学生对教师讲授的知识产生直感体验。
无论是直觉体验,还是感受体验,都能促进学生“认知美”的情感体验。
(一)体验美。
有时教材中美的因素比较明显,但是学生的认识并不深刻。
如,我们在讲《花的结构》一节时,首先组织学生亲自动手解剖花,从而使他们知道一朵完整的花有花柄、花托、花被、雄蕊和雌蕊。
在通讲完本章内容后,再通过参观花的种类标本室,又使他们深刻体会到每种花不仅颜色五彩缤纷,而且形状、大小、构造、栽花的季节时间、传粉的形式等各有各的美。
这样,学生对花的感受力就大大提高了。
(二)发现美。
有些教材中美的因素不那么明显,例如:《植物的主要类群》一章,各类植物的繁殖生长似乎没有什么美可言。
但通过展示挂图,放幻灯,播放录像,指导阅读有关课外读物,使学生知道各类植物根据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的不同,他们的繁殖、生长也是不同的。
藻类植物大都生活在水中,能进行光合作用;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因为受精过程离不开水,所以多数只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而种子植物因为受精过程脱离水的限制,所以已能生活在干旱的地方。
面对生存及传宗接代,各类植物努力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最终由低等向高等一步步进化。
这难道不是一种生命之美吗?罗丹有句名言:“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
要使学生认识美,教师自己首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更需要有一种带领学生发现美的本领。
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美的因素,在引导学生感受美的同时,激发他们的求“真”的欲望。
例如:在学习实验:《采集和制作植物标本》这一节时,利用星期天,带领学生采集制作标本;观察虫媒花、风媒花、以及单子叶植物纲的各科花,都可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产生探究种种自然美的奥秘的热情。
此外,优美的教学语言,恰当的比喻和含蓄的表达,都可以激发学生对美的向往。
如“蔚蓝的大海中,生活着千姿百态,各种各样的鱼类,它们象绣花蓝绸上的绚丽彩带,翩翩起舞,无拘无束。
”许多学生听了这段话都表现出对学《鱼纲》一节的极大热情,“努力学习,长大后去探究、开发海洋”成为他们当时谈论的热门话题。
二、理解美,热爱美。
一个人对美的认知越丰富,就越能理解美、发现美。
例如,讲解《鱼纲》一节时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海洋里有鱼类,还要把以前讲过的生活在海水中的腔肠动物门中的珊瑚、海蜇、海葵,软体动物门的乌贼、节肢动物门的海蟹、棘皮动物
门的海星、海参、海胆,以及《藻类植物》一节中介绍的海洋藻类等等联系在一起,由此使学生感受到海洋的博大浩瀚的之美。
又如,在讲《生物的遗传、进化和生态》一节时,我们应把生物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讲给学生,使他们对生物之间存在的种种联系有一个系统的“网络结构”;除食物联系外,植物为动物提供呼吸用的氧气,动物为植物提供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植物为动物提供栖息场所,动物为植物传播花粉、传播种子,互相影响,由此使学生感受到自然界里的和谐之美、平衡之美。
这同时会使学生认识到人类不能任意破坏这种和谐和平衡,使学生懂得要防止环境污染,植树造林,养花种草,保护环境,保持生态平稳。
正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的:“学生对知识的兴趣的第一个源泉,第一颗火星,就在于教师对上课时所讲的教材和所要分析的事实所抱态度。
”从教师本身来说,教师只有对知识不断积累,自觉探索,修正完善,有所创新,才能使教学产生一种“美感”,中学生物学在学生醒心目中,因而才不会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