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章 社会救助概述

2第二章 社会救助概述
2第二章 社会救助概述

幻灯片1

第二章

社会救助概述

幻灯片2

●从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概念的历史演进来看,早期的社会福利曾经与慈善事业和济贫服

务同义。

●就我国目前通常意义上的社会保障概念的界定而言,社会救助、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是

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幻灯片3

第一节社会救助概念的演进

●社会救助是指通过立法,由国家或者政府对由于失业、疾病、灾害等原因所造成收入

中断或者收入降低并陷入贫困的人员或者家庭实行补偿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救助制度(social assistance scheme)是一项最低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它的首

要任务是缓解和克服贫困,保障社会成员最基本的生存权。

●现代社会救助,是由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定程序和标准,向因各种原因而生活在最低生

活水平线下的社会成员提供援助,使其免于贫困并最终得以摆脱贫困,恢复社会功能的一项社会制度。

幻灯片4

●一、传统慈善互济阶段。

●社会救助,原先我们称之为社会救济(social succour),是最为源远流长的一项社会

福利,其渊源可以上溯至原始社会时期氏族公社“损有余而补不足”的互助共济行为,中国古代的荒政和灾困赈济、欧洲中世纪的宗教或世俗慈善事业则成为传统社会救济的主要内容。

●《老子》第七十七章:“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

足者与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道则不然,损不足,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其唯有道者。”

●这一阶段的社会救济带有明显的恩赐与叩谢的关系乃至附带人身依附的色彩,救济呈

局部性、零散自发性等特点。

●其主要的救济理念是个人主义和私人行善。

幻灯片5

佛教:积德行善

●佛教就提出慈悲、修善的理念,并提出因缘学说,要求报众生之恩。佛教客观上已经成

为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许多文化遗产均以佛教的形式出现。除了很多成语,包括积德行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等均是佛教用语。尤其是积德行善,乐善好施等,客观上成了中国人的一种普世价值。

●《缨络经·有行无行品》:“又问目连:‘何者是行报耶?’目连白佛言:‘随其缘对,善

有善报,恶有恶报。’”

幻灯片6

伊斯兰教:施舍为义务

●伊斯兰教对于慈善更有明文规定。最为突出的是,《古兰经》规定:每个穆斯林都有施

舍的义务。这种施舍,在伊斯兰法中进行了相当具体的要求,一个十分明确的规定就是,当穆斯林占有的财富超过一定限额时,必须按一定比例缴纳天课;而且,每年除正常的消费开支外,其余的财富按其性质,均应缴纳不同比例的天课。

幻灯片7

伊斯兰教:施舍为义务

●交纳天课者指是没有罪过和吝啬。真主说;“你要从他们的财产中征收赈款,你借赈款

使他们干净,并使他们纯洁。”(古兰9:103)天课的意义就是增长经济,出天课者伸出援助之手,那他会得到后世好报。

●《古兰经》表述了许多的具体行善的要求和方法。“行善者自受其益,作恶者自受其害。

你的主绝不会亏枉众仆的。”《古兰经》要求人们行善是在现世的生活中也能得到善报,真主为信道行善者“开辟天地的福利”,对不行善者则惩之“灾害”。

幻灯片8

基督教:劝募成习惯

●基督教对于慈善的影响更大一些。在《圣经》中,就有这样的论述:「藐视邻舍的,这

人有罪;怜悯贫穷的,这人有福。」最有意味的是,基督教传播的是一种原罪的文化。

幻灯片9

基督教:劝募成习惯

●尽管新教伦理促成了资本主义的产生,但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为富不仁概念相似的是,

《圣经》马太福音(青年财主,太19:16-30)中也有「富人进天堂比骆驼穿过针眼还难」的说法,正是这样的负罪感,促成信奉基督教的富人较为积极参与捐赠。至今受基督教文化影响的传统国度里,劝募行为相当普遍,有的甚至敲门索捐,社会已经习以为常。

●美国的“罪富文化”,是源于基督教传统中对“富人原罪”的说法。认为富人天生就是

“罪恶之人”,并以下地狱和“上帝”的震怒作为对罪恶之人的威慑。而富人要想进入天堂,唯一的途径就只能是将自己的全部财富都捐赠给穷人。

幻灯片10

●二、资本主义早期开始的强制立法惩戒性济贫。

●从1530年到1597年,英国政府从抓救济贫民入手,先后出台了13个处理流浪者的法

案,英国议会试图通过严厉的惩罚手段解决流民问题。

●1601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颁布《济贫法》,成为世界上第一部救济贫民的立法。

●19世纪末,英国议会通过了新《济贫法》。该法停止发放院外救济,并对领取救济的条

件作出了严格规定。穷人要想得到救济,就必须进济贫院干重活挣低工资,而教区是他们所遇到的“最严厉的监工和最吝啬的出纳员”,由此就迫使穷人尽量去自谋生路,把向教区申请救济“作为最后一招而不是第一招”。

幻灯片11

●三、助人自助的现代政府与公民间新型义务和权利关系阶段。

●1905年,英国成立了“济贫法和济贫事业皇家委员会”,对贫民救济现状进行调查,探

讨济贫法以外的济贫方法,提出相应的对策。

●1908年,英国国会通过了《养老金法》,对70岁以上的老人实施免费养老金制,成为

英国现代社会救助制度的开端。以后,英国陆续颁布了有关社会福利法,其中相当部分涉及到社会救助的内容。如1911年颁布的《国民保险法》,规定工人患病、失业时可以获得安全保障;1925年颁布的《地方政府法》,把社会救助和福利事业视为地方行政,由地方政府负责主持。1929年英国政府相继撤消了由地方政府和教会负责济贫的机构和济贫院监护委员会。至此,实行了300多年的英国济贫法体制宣告解体。

幻灯片12

第二节社会救助的特性和功能

●现代社会救助是由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定的程序和标准,向因各种原因而生活在最低生活

水平线下的社会成员提供援助,使其免于贫困并最终得以摆脱贫困,恢复社会功能的一项社会制度。

幻灯片13

●现代社会救助的涵义:

●第一,社会救助的责任主体是国家。国家以立法保证所有的社会成员均无生存之虑。实

施社会救助是现代国家和社会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公民拥有的一项基本权利。

●第二,社会救助的救助对象是贫困者,其保障的水平也就是最低生活。因此,不论是个

体原因还是社会结构性因素,只要社会成员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均可获得补差式的救助。

●第三,社会救助的具体实施必须建立一套严格的制度程序。要确定一个社会或区域的最

低生活标准以及申请救助的公民是否处于最低生活水平线下,必须要进行家庭经济情况调查。

幻灯片14

一、社会救助的特性

●首先,社会救助的保障水平具有“保底”性。由于社会救助是直接设在最起码的生活标

准线也即贫困线之上的、用来确保每一个社会成员不因收入的减少或中断而陷于贫困的一项社会安全制度,因而被称为社会的“第一道安全网”。也就是说,社会的每一个成员,不管是因为什么原因而陷于生存困境,都将得到最低生活水平的保障。

幻灯片15

●其次,社会救助的保障对象具有选择性。尽管社会救助是对每一个社会成员最低生活水

平的保障,但事实上社会救助的对象是需要经过家计调查和资格审定的。一个社会符合救助条件的对象仅是一小部分社会成员,是有选择的和有限的。

●第三,社会救助的保障内容具有福利性。所谓福利性是指权利和义务的非对等性。得到

社会救助的主要条件是受助人的生活水平在贫困线以下,除此以外受助人通常没有更多的义务要求,特别是缴费的义务。这与社会保险先缴费、后享受的权利义务基本对等的保障属性有很大的区别。

幻灯片16

●第四,社会救助的保障项目具有扩张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公共福利支出的增加,

社会救助的保障项目已从早期的单一生活救助,扩充到包含生活救助、灾害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求职救助、生育救助、丧葬救助、法律救助等多个方面的社会救助体系。

幻灯片17

二、社会救助的功能

●保障社会成员的最基本生活,调节收入分配、缩小贫富差距,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

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首先,社会救助具有底线保障的功能。因为社会救助是为陷于生存困境的社会成员提供

的最起码的生活保障,这样就使得因各种原因而导致贫困的成员能够借助社会的力量化解生存危机,有自尊地生活下去。

幻灯片18

●其次,社会救助具有显著的社会稳定器或减震器功能。稳定是社会保障系统的共同功

能,但社会救助在这方面的作用最为突出。社会救助恰恰通过有效提供“第一道安全防线”,来帮助贫困者从生存危机中解脱出来,从而有效减少乃至消除了社会震荡。

●第三,社会救助具有积极的助人自助功能。社会救助的最终目的,是帮助贫困者中那

些有能力(或潜能)的人能够在他助的基础上逐步增强自助的能力,从而实现摆脱贫困、自助助人。

幻灯片19

第三节社会救助的主要内容

●现代社会救助已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最低生活保障,还包括灾害救助、医疗救助、住房救

助、教育救助、失业救助、生育救助、丧葬救助、法律援助等,它们相互关联、共同作用,构成现代社会救助。

幻灯片20

幻灯片21

●现代社会救助体系

●一、最低生活救助。旨在帮助贫困者维持最起码的物质生活条件,解决其温饱问题。

●通常先依据市场菜篮子法计算出居民维持人体基本需求所必须的最起码的饮食支出水

平,然后再用恩格尔系数法,从而得出最低生活水平也即贫困线的标准。民以食为天,最低生活救助是整个社会救助体系中最为重要的基础部分,也是需要优先保证的项目。

●最低生活救助一般采用现金补助和实物发放相结合的方法。

幻灯片22

●二、灾害救助。是由政府和社会向受灾的社会成员提供物质生活、医疗卫生、住房、教

育以及生产等多方面帮助,以利灾民迅速恢复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重建美好家园。

因此说,灾害社会救助往往是综合性的救助。但同时,它常常又是临时性的救助。灾害救助的方式主要也是采用现金救助和实物救助相结合,其中又以实物救助为重。如地震、洪水等灾害后的食物、帐篷、医疗卫生器械和药品等就远比现金补助更为适用。

●三、医疗社会救助。主要对低收入者患病特别是重大疾病给予一定的医疗费免除或现金

补助,提供专项帮助和支持的救助项目。医疗社会救助是弥补“低保”制度和医疗社会保险制度的不足,切断贫病循环链,解决城市贫困人口医疗困境的有效手段。一般包括两种情况:对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投保者自付费用超过一定额度后给予补助;对低收入者就医实施免费或部分免费的医疗救治。

幻灯片23

●四、住房救助。是指由政府采取多项政策措施如公共房屋、住房津贴、土地供应政策、

房屋金融政策、租金规制、建房标准规管等为低收入户及特殊困难群体解决住房问题提供一定帮助的救助项目。通常有三种途径:

●一是直接为低收入家庭提供廉租住房,其租金远低于市场。实行这种住房救助的前提

是政府要有大量的住房,房源要么是政府直接兴建,要么是政府到市场上购买,然后提供给低收入者,是所谓“补砖头”的办法。

●二是由政府发给低收入者住房补贴,由受保者自己到市场上租房,所提供的房帖大多

足以给付房租,这是所谓“补人头”的办法。

●三是政府直接将房屋以较低的价格卖给低收入者。这是由政府出资直接建房或委托房

地产公司建房,再以低于市场价的方式卖给低收入者,以便更好地解决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

幻灯片24

●五、教育救助。是由政府资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的专项社会救助。教育社会救助是现

代社会解决贫困家庭学子无力就学、避免贫困家庭陷入世代贫困陷阱的有效举措。教育救助的主要内容是学杂费减免、奖助学金发放、学习用品提供、免费食宿以及就学交通费用等,教育救助不仅局限在义务教育阶段,更多地针对非义务教育。

●六、失业救助(就业援助)。由国家通过立法来实施的,为失业者提供物质帮助或提供

相关服务,以帮助其重新获得工作或重新获取收入来源的社会救助制度。一般来说,失业救助的对象是具有选择性的,限定于因失业而陷入生存危机的社会成员。随着社会福利体系的发展,许多国家现在已经取消了失业救助这个项目,转而设立就业促进救助,以克服由国家救助而产生的道德危机,用来激励人们寻找工作,重新融入社会。

幻灯片25

●七、生育救助。指政府对处于生育期的生活陷入贫困的妇女给予物质上的帮助的一项

社会救助政策。所谓生育期,包括产前、产后和分娩三个时间段。实行生育救助,不仅能够切实保障贫困孕产妇的基本医疗需求,缓解贫困家庭因生育而造成的经济困难,保障其基本生活需求,而且可以维护广大妇女儿童的生存健康权益,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八、丧葬救助。丧葬社会救助是指贫困家庭成员死亡时,政府对死者家属给予物质上

帮助的一种社会救助项目。丧葬社会救助的支付标准往往根据死者是成人还是小孩而有所差异,小孩的丧葬救助标准要比成人低得多。

●九、法律援助。是国家以制度化、法律化的形式,在司法制度运行的各个环节和各个

层次上,对因经济困难及其他因素而难以通过通常意义上的法律救济手段保障自身基本社会权利的社会弱者,减免收费提供法律帮助的一项法律保障制度。法律救助主要包括诉讼费减免,免费提供律师、公证和法律咨询服务等。

幻灯片26

第四节社会救助的产生和变革

●一、社会救助产生的社会经济条件

●经济条件是指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社会有一定的剩余产品可供扣除和储存,并

建立一个较为完善的调节收入的分配制度。

●社会条件是指社会成员之间产生的对立和矛盾已经影响到社会稳定。

幻灯片27

●一、社会救助产生的社会经济条件

●(一)实现了生产的社会化

●表现为生产资料使用的社会化、生产过程的社会化以及产品生产的社会化。

●(二)收入水平差距的不断变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成员之间在收入水平上的差距不断拉大。

●(三)家庭功能的弱化

●生产的社会化促使家庭的生产职能开始退化,导致家庭结构发生变化,核心家庭越来越

多。

●(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促使社会财富大量增加,为社会救助提供了物质基础。

幻灯片28

●一、社会救助产生的社会经济条件

●(五)社会稳定的需要

●劳资矛盾和对立日趋激化。

●(六)社会救助思想的存在

●(七)救济机构的存在

●慈善救济。教会举办的孤儿院、医院;

●互助会。埃及金字塔石匠自发组织互助会。

幻灯片29

●二、社会救助的产生

●(一)古代、中世纪社会的社会救助萌芽

●这个时代,表现为慈善事业。

● 1.相互扶助

●欧洲对无依无靠的幼弱者、伤病人员、残疾人员和高龄老人等人员的救助,通常在共同

体内部实行相互扶助。

● 2.慈善活动

●慈善事业是以宗教性的爱他主义为基础的救济活动,慈善活动家同情这些作为上帝的儿

子们的处境,爱护他们,以奉献精神来报答上帝的恩宠。

幻灯片30

●二、社会救助的产生

●(一)古代、中世纪社会的社会救助萌芽

● 3.恩惠活动

●国王和封建领主带有政治性目的,对受灾者和难民采取临时性救济措施。

●(二)社会救助的产生

● 1.有组织性的慈善事业的形成

●从中世纪社会进入近代社会过程中,政府通过法律对贫困人员实施救济,慈善活动变得

更加有组织性和连续性。

幻灯片31

●二、社会救助的产生

●(二)社会救助的产生

● 2.英国的初期济贫事业

●英国济贫事业的形成以1531年制定的《济贫法》为标志。

●1531年《济贫法》规定,以“教区”的区域社会为单位,对捕捉到的流浪人员和乞讨

人员用鞭子抽打,强制遣返回出生地或者合法的居住地,对遣返途中逃跑者割掉半个耳朵,对重犯者用绳子套住脖子等。

●英国于1601年颁布了《伊丽莎白济贫法》。一是为有劳动能力的人提供劳动机会;二

是资助老人、盲人等失去劳动能力的人,为他们建立住所;三是组织贫困者和儿童学习技术;四是建立特别征税机关,从比较富裕地区征税补贴贫困地区;五是提倡父母与子女的社会责任。

●这个阶段,英国、法国和德国等少量国家实施社会救助。

●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是社会救助。

幻灯片32

●二、社会救助的产生

●(二)社会救助的产生

● 3.慈善事业与博爱事业

●近代社会初期,慈善事业更加组织化和体系化。

●同时,产生了实施范围更加广泛的、以一般市民为对象的救济事业、教育启蒙事业,这

些事业主要由地主、神学家、资本家实施。

● 4.父爱主义济贫

●为了维持地方社会秩序,强制贫困人员在某地长期居住,强制他们劳动,给予他们最低

限度的救济。

幻灯片33

●三、社会救助的发展

●(一)新济贫法体制的确立

●1834年英国颁布了新济贫法。规定:

●一是建立全国统一的济贫行政体制;二是重新设立劳役制度,严格限制对具有劳动能力

的贫困人员进行院外救济;三是为了提高求援抑制效果,开始引进劣等待遇原则,把劳役场所的救济水准设定在最底层劳动者的生活水准以下。

●(二)世俗性慈善事业的发展及其危害

●整个19世纪,慈善事业具有世俗性。“具有慈善心的贵妇人”把慈善事业看作是娱乐活

动。

●实施一方的动机和兴趣处于优先地位,而对被救济一方的影响与结果考虑甚少,从而产

生滥救济、漏救济、乞讨生活的弊病。

幻灯片34

●三、社会救助的发展

●英国于1869年公布了《关于首都贫民救济的备忘录》,社会救助被限定于对已处于贫困

状态人员的救济,明确了慈善和济贫法各自承担的作用。

●(三)个人责任主义与贫困人员的感化

●这时期,英国救济事业的特征是,基于道德主义和个人责任主义的贫困观,一方面限制

社会救助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鼓励民间救济活动。

幻灯片35

●四、社会救助与社会保险的并存

●(一)社会救助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英国进入了一个自由社会改良的时代。由原来的个人责任主义

贫困观转化为社会责任主义的贫困观,制定了新的防贫政策。

● 1.防贫政策的形成与社会事业

●1908年建立了非缴费型的养老制度;

●1909年设立了职业介绍所;

●1911年制定了健康保险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

●1906年颁布了学校供食法;

●1907年学校保健法;

●1908年儿童保护法;

幻灯片36

●四、社会救助与社会保险的并存

● 2.慈善事业的组织化、科学化、专业化

●慈善事业的组织化直接是以消除慈善事业弊端为目的而实施的,促使慈善事业运作的社

会性、连续性和安定性;

●慈善事业的科学化是从慈善组织协会的友爱访问活动开始的;

●慈善事业的专业化主要是指,出现了接受系统教育的专业活动家,即友爱访问。

● 3.社会事业的基本特性

●一是感化救济事业的最大特征在于个人责任主义和道德主义的贫困观和援助观;而社会

事业以社会责任主义的贫困观和援助观为前提;

●二是社会事业以作为防贫政策的社会保险存在未前提,济贫事业是社会保险的补充;

●三是社会事业继承了慈善组织协会活动的组织化、科学化和专业化。

幻灯片37

●四、社会救助与社会保险的并存

●(二)社会保险的产生

●1883年,德国颁布了《疾病社会保险法》,率先在世界上建立了社会保险制度;

●1884年,德国颁布了《工伤事故保险法》;

●1889年,德国颁布了《老年和残疾社会保险法》;

●1911年,英国制定了《国民保险法》;成为世界上第一部社会保险方面的综合性法律。

幻灯片38

●五、现代社会救助体系的形成

●(一)作为社会权利的生存权的形成与国家观念的转变

●作为社会权的生存权在宪法中最初得到承认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宪法,二战

后,成为各国制定社会保障法律的基本依据。

●1935年,美国颁布了《社会保障法》。此后,在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险的基础上,社会福

利制度从此诞生。这样,社会保障制度就由社会救助、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组成,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由此诞生。

幻灯片39

●五、现代社会救助体系的形成

●(二)福利国家体制与社会救助

●二战后,以1942年提出的《贝弗里奇报告》为基础,英国在世界上率先建立了福利国

家。

●由1946年的《国民保险法》和1948年的《国民扶助法》构成的新型社会保障体系,是

为了对付贫穷、疾病、无知、陋隘和无为的一种收入保障制度,是以社会保险为中心、国民救助为辅助的一种制度。

●在这一阶段,社会保障制度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从“劳资斗争说”转向“社会功能说”;

●二是实施对象从原来的城市劳动者扩大到全体社会成员;

●社会保障项目的全面性。

幻灯片40

●五、现代社会救助体系的形成

●(三)对福利国家的批评

●20世纪70年代后,新自由主义或者保守主义思潮开始批评福利国家:

●第一,福利国家导致了租税扩大,储蓄减少,政府职能强化及民众对政府的依存,民建

活力低下以及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停滞。

●第二,福利国家强化了中央集权主义和官僚主义,导致了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停滞与非效

率,民间活动缩减,从而无法实现预期目标。

幻灯片41

●六、社会救助改革和调整

●(一)改革或调整的原因

●一是经济萧条的发生。20世纪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带来经济危机;

●二是劳动积极性的下降;

●三是社会救助管理效率低下。

●(二)改革和调整的基本理念

●一是支援国民的自立生活;

●二是推进受保人员的民主主义;

●三是提高社会救助服务质量;

●四是建立区域性福利社会。

公司项目融资方案

**********有限责任公司项目融资方案 一、项目基本情况概述 按照******与******签订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的要求,**********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于()年()月()日成立,投资新建******项目。项目(可研)预计总投资()亿元。项目资金来源为企业自筹和银行贷款。根据《国务院关于调整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的通知》(国发〔2009〕27号)要求,**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最低资本金比例为**%,为控制项目融资风险,降低项目投资成本,**********项目资本金比例预设为30%,金额为**亿元,项目贷款比例为70%,金额为**亿元。 二、项目融资方案 项目(可研)资金总需求为**亿元,主要通过股东增加注册资本金和金融机构基本建设贷款两种方式进行筹集。其中:股东增资比例为**%,金额为**亿元;金融机构基本建设贷款比例为**%,金额为**亿元。 基本建设贷款方案: (一)贷款行的选择 1、以多家银行作为**********项目贷款行。在综合考虑整体实力,服务水平等因素的基础上,初步确定以**、**、**和**作为**********项目贷款行。其中以**、**为主,**和**为辅,坚持同时沟通,同时申报,同时推进、效率优先的原则,确保项目资金需求。 2、以银团贷款的方式落实项目贷款。在**和**之中,选择一家银行作为牵头行,组建针对**********项目贷款协议的银行集团,共同商定期限和条件向**********提供项目融资。

比较分析:第一种方式能确保**********在项目融资工作中保持良好的主动性。主要的风险是在信贷紧缩的情况下,单独一家金融机构提供的信贷额度可能无法满足项目的需求;第二种方式能融集数额大、期限长的资金,主要的风险是银团组建、谈判时间过长,企业受制约程度较大。因此,为确保项目资金需求,保证企业的经营自主性,建议采用第一种方式选择贷款行。 (二)贷款申报方式 1、整体申报。该方式要求主辅项目手续全部完成审批后,将公司主辅项目整合,以项目包的形式,向金融机构申报项目贷款金额,以实现项目贷款金额的一次性落实。 2、逐步申报。该方式要求主项目手续完成审批后,及时向金融机构申报项目贷款金额,辅助项目手续完成后,以主项目附属项目的形式向金融机构补充申报项目贷款金额,以实现项目贷款金额的逐步、及时落实。 比较分析:第一种方式能一次性获得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但需要等待审批时间较长,时效性差;第二种方式能及时满足资金需求,但项目分别申报,容易造成项目分拆的“误判”,增加项目贷款的沟通难度。因此,从及时满足项目资金需求的角度看,建议采用第二种方式选择项目融资申报方式。

社会救助工作知识问答

社会救助基本知识 1、什么是新型社会救助体系? 答:新型社会救助体系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贫困人群实施生活生活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即子女读书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援助、法律援助等方面社会救助的一种新型社会救助模式,是对贫困人群的一种综合性社会托底救助保障制度。 2、什么是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答:是政府对家庭人均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城乡贫困人口进行救助的一种新型社会救济制度。 3、申请低保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答: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其户籍所在县(区)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居(村)民,除有特别规定外,均有从当地人民政府获得基本生活物质帮助的权利,是低保对象的法定权利。 4、哪些情况下,户口不在当地的困难群众也可在当地申请低保救助? 答:具有下列情况之一的,户籍不在当地,也可在当地申请低保:⑴结婚后,在配偶所在居(村)委居住一年以上,户口尚未迁入的;⑵在外读书、户口已迁出的子女;⑶未报户口的子女。 5、哪些特殊情况,不予低保救助?

答:具有以下情况之一的,不予列入低保:⑴家庭有劳动能力的成员,无正当理由拒绝劳动部门及镇(乡)、街道、居委会提供的就业机会,不自食其力的;⑵家庭拥有现金、有价证券、银行存款,或拥有闲置的生产性设施及其他非基本生活必需的设施、物品(按变现后计算),人均值超过当地低保标准六倍的;⑶法定赡(扶、抚)养人未按规定履行义务的;⑷家庭实际生活水平明显高于当地低保标准的;⑸城镇居民住房超过当地上年度人均住房面积一倍以上的家庭(单身家庭以2人计算),一般不予低保。 6、低保家庭收入如何核算? 答:低保家庭收入是指家庭成员各类收入的总和。包括:⑴工资、劳务报酬(包括各种奖金),各类补贴、津贴,离(退)休费,遗属补助、精减下放职工补助,失业救济金、村养老金等工资福利性收入;⑵种植、养殖、农副业加工、买卖等生产经营性收入;⑶稿酬及版权、专利权转让等知识产权收入;⑷利息、股息、红利收入,财产租赁、转让收入等财产性收入;⑸继承、赠与,赡养费、扶养费、抚养费等转移性收入; ⑹应计入的其他家庭收入;⑺家庭成员向非共同生活的亲属依法支出的赡(扶、抚)养费,支出部分在计算其家庭收入时相应减去。 申请低保救助的居(村)民,居民按其提出申请当月前6个月内家庭收入总和计算家庭收入;村民按其申请前12个月内家庭收入总和计算家庭收入。

第一章教育政策、法规概述

第一章 教育政策、法规概述 本章学习目标 了解教育政策、法规的概念,掌握教育政策、法规的特点,理解教育政策、法规的功能,在理解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的区别和联系的基础上,能够正确处理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的关系。 第一节教育政策、法规的内涵与特点 一、教育政策的概念 教育政策是国家政策系统的一部分,是国家政策在教育领域中的反映,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政策子系统。掌握政策的含义是理解教育政策的前提。 (一) 政策 政策的内涵十分丰富,表现形式多样,其作为一门科学,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政策的本质进行了解释和假设,大致可分三类:一类认为政策是某种有目的地进行价值分配,以处理问题或实现既定目标。如政策科学的倡导者美国学者拉斯韦尔和亚伯拉罕,卡普兰认为政策是“一种含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计划”。哈曼和我国学者孙光等支持这种观点。第二类认为政策是某种行为准则、计划、法规、文件、方案或者措施等,即某种由人们来执行或者遵守的“文本”。如美国学者伍德罗 ? 威尔逊认为“政策是由政治家,即由具有立法者指定的而由行政人员执行的法律和法规”。我国学者王福生、林德金、陈振明等都赞同这种对政策的解释。第三类认为政策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变化的、复杂的过程。如詹姆斯 ? 安德森认为,“政策是一个有目的的活动过程,而这些活动是由一个或者一批行为者,为处理某个问题及其有关事物的有目的的行为过程”。 从中外学者对“政策”内涵的界定和解读可以看出,从广义上讲,政策是个人、团体或政府等为了达到某个目标,实现某种目的所提出的各项有计划的活动的总称。从狭义上讲,

? 4 ?政策是政府、政党和其他政治团体等具有公共权力的主体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和社会环境中,为了实现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科技、教育等各项发展目标而提出的政治性的行为依据和准则。它是一系列计划、法律、措施、规章、规则、条例、策略和方法的总称。狭义内涵的“政策”等同于“公共政策”,二者具有相同的范畴结构和方法体系。本书所讨论的政策是狭义的政策。 公共政策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对人们行为产生引导与约束作用的价值准则与规范,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第一,正式性与强约束性。正式性是指这种价值准则与规范是由正式组织机构制定与颁布的。强约束性是指这种价值准则与规范比较稳定,对每一成员都具有约束与影响作用,带有一定的强制性。第二,由掌握公共权力的机构制定与组织实施。掌握公共权力的机构主要是国家机关,包括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和行政机关。第三,广泛的社会适用性。公共政策具有非常广泛的社会适用性,其社会适用性大小与制定主体密切相关。 (二) 教育政策 随着现代国家的兴起和现代教育的发展,教育的公共性特征、教育活动的公共性质、教育问题的公共性日益增强;教育研究对象及方法论愈来愈成为公共议题,体现出复杂性思维特质;教育理论研究中公共理论的介入和教育实践与社会变革的关联不断得到强化。与此相对应的是国家在承办教育、管理教育、评价教育等教育发展方面的权利和义务日趋增大,教育政策作为国家、政府、政党利用其公共权力定制的公共政策在教育领域中的作用日益增大。 教育政策是国家和政党为了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标和任务,通过一定的程序制定的调节教育内外关系的行动依据和准则,表现为教育路线、教育方针、教育战略、教育规划、教育决定、教育法律法规等形式。 二、教育政策的特点 教育政策作为国家总体政策一部分,除了具备政策的一般性特征以外,还具有以下几个典型特点。 (一) 政治性与原则性 政治性是教育政策的根本特征,教育作为一项培养未来社会公民和统治阶级接班人的社会事业,具有鲜明的上层建筑特质。任何国家和政党的教育政策,都必然以满足其自身的利益和政治意图,它规定人民应做什么,不应做什么,提倡或鼓励什么。 (二) 目的性与可行性 教育政策是人们根据一定的需要而制定出来的,是人们主观意识的体现和主观能动性的产物,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明确的目的性是教育政策的基本特征,没有目的性的教育政策是不存在的。同时,要使教育政策的目的变成现实,就要充分考虑教育政策的可行性。因为,再好的目的,如果脱离了现实条件,是难以实现的,是注定要失败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教育政策时,必须把其目的性和可行性联系起来考虑,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教育政策执行文献综述概括

教育政策执行文献综述 1、公共政策执行与教育政策执行 的文献趋势分析 (1)数据库的选取 (2)有关两类研究的专著与学位论文趋势 首先我们分析大陆地区专著的发展线索。从对国家图书馆馆藏书目的检索来看,总计有八本公共政策执行方面的专著 其次我们分析大陆地区学位论文的发展线索。 第三,我们再来梳理一下XX学位论文中政策执行研究的趋势。 第四,通过PROQUST我们来梳理一

下英语国家教育政策执行研究的趋势。 (3)有关两类研究的学术论文趋势2、公共政策执行文献的内容分类 分析 (1)西方关于“公共政策执行”的研究 首先我们来看西方关于公共政策执行的理论分析,这种分析主要集中在“政策执行的历史演进及政策执行的概念与价值”三个层面上。 从政策执行的历史线索上看。。。 从政策执行的概念上看,大体有五种学说,分别是强制说、互动说、效用说、决策说和组织说。

其次,我们来看西方对公共政策执行的技术分析。这种技术分析主要集中在政策执行的路径、模式与方法三个层面。 从公共政策执行的模式上看。。。。。。 从公共政策执行的路径与方法上看。。。。。。 再次,我们来看西方对公共政策执行的案例分析。 (2)我国关于公共政策执行的研究 首先来看我国学者对公共政策执行理论的贡献。这种贡献主要集中在公共政策执行的原则与价值、公共

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和公共政策执行的知识基础三个方面。 其次来看我国学者对公共政策执行的技术贡献。这种贡献主要集中在公共政策执行研究的手段、路径、机制与方法等领域。 3、教育政策执行文献的内容分类分析 (1)关于“教育政策执行的理论研究”综述 教育政策执行的理论演进、教育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分析、不同层面和不同利益归属的教育政策执行主体研究、教育政策执行的具体技术分析

项目融资概述

第一章项目融资概述 1、有限追索权发起人只承担有限的责任和义务,表现为时间、金额和对象上的有限性。 2、无追索权贷款人对项目发起人无任何追索权,只能依靠项目所产生的收益作为还本付息的唯一来源。 3、项目融资项目融资是以项目的资产、预期收益或权益作抵押取得的一种无追索权或有限追索权的融资或贷款。 4、公司融资公司融资是指一个公司利用本身的资信能力对外进行的融资,包括发行公司股票、公司债券、取得银行贷款等。 5、项目公司项目公司是直接参与项目投资和项目管理,承担项目债务责任和项目风险的法律实体。 1、比较项目融资与公司融资的区别。 答:项目融资与公司融资的主要区别是: (1)、贷款对象不同。项目融资的贷款人融资的对象是项目公司;传统的公司融资贷款人融资的对象是项目的发起人。 (2)、筹资渠道不同。项目融资需要多元化的资金融资渠道;传统意义上的公司融资一般是较为单一的筹资渠道。 (3)、追索性质不同。项目融资的突出特点就是融资的有限追索权或无追索权;在传统意义的公司融资中,银行提供的是有完全追索权的资金。 (4)、还款来源不同。项目融资的资金偿还是以项目投产后的收益及项目本身的资产作为还款来源;传统的公司融资中,作为资金偿还保证的是项目发起人的所有资产及其收益。(5)、担保结构不同。项目融资一般需要有结构严谨而复杂的担保体系;而在传统的公司融资中,一般只需结构单一的担保结构。 2、项目融资中有哪些基本当事人?他们的职责与目的是什么?

答:在项目融资中基本的当事人有:项目的发起人、项目公司、项目的贷款银行、项目产品的购买者或项目设施的使用者、项目建设的工程公司或承包公司、项目设备或能源或原材料的供应者等。 项目发起人——投资者,提供一部分股本资金;提供一定的信用支持 项目公司——项目直接主办人,直接参与项目投资和项目管理,承担项目债务责任和项目风险的法律实体。 贷款银行——为项目提供资金。 产品的购买者或设施的使用者——承担着购买产品或使用设施的合同义务,通过与项目公司签订长期购买合同来保证项目未来稳定的市场和经济效益,为项目贷款提供重要的还款保证。 项目建设的工程公司——要有较为有利的合同安排,可以帮助项目投资者减少在项目建设期间所承担的义务和责任,可以在建设期就将项目融资安排成有限追索的形式。 项目设备或原材料的供应者——以长期的优惠价格条件为项目供应能源和原材料,有助于减少项目建设初期以至项目经营期间的许多不确定的因素,为项目公司融资提供了便利条件。 3、项目融资的整体结构由哪几部分组成? 4、答:投资结构、信用保证结构、资金结构、融资结构。 4、项目融资的适用范围有哪些特征,具体有哪些领域? 答:由于这种融资方式对贷款人风险较大,对借款人成本较高,所以,不在迫不得已时,一般很少采用。项目融资一般使用于竞争性不强的行业,即凡是能取得可靠的现金流量并且对贷款人有吸引力的项目,都可以通过项目融资方式筹集资金。 具体有以下领域:1、能源开发项目2、石油管道、炼油厂项目3、矿藏资源开采项目4、收费公路项目5、污水处理项目6、通讯设施项目7、其他项目。 5、简述项目融资的阶段与步骤。 答:(一)第一阶段:投资决策分析1、工业部门(技术、市场)分析2、项目可行性研究3、

社会政策概论教学大纲

《社会政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0502106 英文名称:An Introduction to Social Policy 一、课程说明 1. 课程类别 学科基础课程 2. 适用专业及课程性质 必修:社会工作专业 3. 课程目的 社会政策是党和政府在特定时间为实现或服务于一定的社会工作和管理的目标所采取的政府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政策、策略、法规、措施、办法、方法、规章、条例等的总称,是国家对社会公共事务实行有效管理的重要手段。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使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具有比较系统的社会政策方面的理论知识,并初步学会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和研究我国社会政策实际运行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从而达到该专业学生在社会工作和管理方面所应具备的能力。 4. 学分与学时 学分为2.学时为40 5. 建议先修课程 社会学原理、社会工作导论、法学概论、形势与政策 6. 推荐教材或参考书目 推荐教材: 《社会政策概论》.关信平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参考书目: 《社会政策导论》.杨伟民编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7. 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在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包括理论讲授、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社会调查等方法,不但要注重课堂讲授,而且要注重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切实做到学以致用。同时借助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增大信息传输量,以调动大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的。 8. 考核及成绩评定 考核方式:考试 成绩评定:(1)平时成绩占30% ,形式有:考勤、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社会调查报告、平时测验等。(2)考试成绩占70%,形式有:开卷考试与闭卷考试。 9. 课外自学要求 (1)根据授课教师开列的相关书目进行课外阅读。 (2)按照授课教师的布置完成课外作业。 (3)利用课外时间进行社会调查,并按时提交调查报告。 二、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社会政策概述 基本内容: 第一节社会政策的基本概念与特点 一、社会政策的基本含义 二、社会政策的特点 三、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的关系

网格员社会救助知识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20题) 1、社会救助 答:社会救助是国家和社会对依靠自身能力难以维持基本生活的公民提供的物质帮助和服务,是保民生、托底线、救急难、促公平的基础性制度安排。 2、最低生活保障 答:国家对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且符合当地最低生活保障家庭财产状况规定的家庭,给予最低生活保障。 3、特困供养人员 答: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且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无赡养、抚养、扶养能力的老年人、残疾人以及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 4、临时救助 答:指政府对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等原因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其他社会救助制度暂时无法覆盖或者救助之后基本生活暂时仍有严重困难的家庭或者个人给予的应急性、临时性救助。 5、低收入困难家庭 答: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或者等于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

准但低于城乡低保标准的2倍,且家庭财产现状符合本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城镇(农村)家庭。 6、家庭可支配收入 答:指扣除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及个人按照规定缴纳的社会保障性支出后的收入。 7、重特大疾病 答:指经过住院治疗后自付合规费用达到大病保险(大额医疗)起付线或者被相关部门确认并公布的各类慢性重症疾病。 8、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 答:是指具有法定赡养、扶养、抚养义务关系并长期共同居住的人员。包括配偶、父母和未成年子女、已成年但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等。 9、“三榜”公示 答: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审核通过后,一榜公示;区民政局审批通过后,二榜公示;享受低保对象三榜长期公示。 10、转移性收入 答:指国家、单位、社会团体对居民家庭的各种转移支付和居民家庭间的收入转移。 11、经营性收入 答:指从事生产经营及有偿服务活动获得的纯收入。

第九章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

第九章社会救助社会工作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主要功能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定义与特点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概述社会救助对象的主要需求 社会救助的工作原则 社会救助的概念与内容 社 会受灾人员救助中的服务内容 救临时救助中的服务内容 助就业救助中的服务内容 社教育救助中的服务内容 会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住房救助中的服务内容 工医疗救助中的服务内容 作特困人员供养中的服务内容 最低生活保障中的服务内容 社会为本的综合性救助方法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危机干预 评估 第一节社会救助社会工作概述 知识点一、社会救助的概念与内容(重点) ①最低生活保障(收入补充型救助制度):城市(1993年、上海)、农村(2007年、全国) ②特困人员供养:农村五保户(基本生活条件、生活不能自理的给予照料、疾病治疗、办理丧葬) ③受灾人员救助:一个月;一个月到半年;半年到三年 ④医疗救助: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城乡困难家庭医疗费用补助 ⑤教育救助: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的贫困家庭和贫困人员的教育救助。 ⑥住房救助:配组公共租赁住房、发放住房租赁补贴、农村危房改造 ⑦就业救助:低保家庭中有劳动能力的人处于失业状态 ⑧临时救助:对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或其他特殊原因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救助金、发放实物或提供转介服务3种方式;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属于临时救助范畴。

知识点二、社会救助的工作原则 救急难、托底线、可持续 知识点三、社会救助的主要需求 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 (马斯洛需求层次论) 知识点四、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定义与特点 主要特点 救助对象的多样性、救助类型的复杂性;工作过程的持续性;工作依据的政策性 知识点五、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主要功能 协助服务对象申请适合的救助项目、协助服务对象提升反贫困的能力、促进服务对象的社会融合与社会支持、疏导和解决服务对象的心理困扰。 第二节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知识点一、最低生活保障中的服务内容 服务对象识别、帮助申请救助、提供心理支持、调节家庭关系、开展能力建设、促进社会融入 知识点二、特困人员供养中的服务内容 提供基本的生活条件、提供日常生活照料、提供疾病治疗、办理丧葬事宜 知识点三、医疗救助中的服务内容 协助申请救助、改善救治环境、协调医疗资源、强化社会支持 知识点四、住房救助中的服务内容 协助申请住房救助、宣传讲解政策 知识点五、教育救助中的服务内容 提供教育机会、提供教育补助、心理能力建设 知识点六、就业救助中的服务内容 转变就业观念、自我认知调整、职业技能培训、连接就业资源 知识点七、临时救助中的服务内容 危机干预、外展服务、机构救助

社会救助知识要点

课程知识要点 第一章社会救助的理论基础 1、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广义贫困与狭义贫困的含义 2、人类早期社会救助思想的主要内容(慈善恩赐思想含古希腊幸福观、古罗马正 义观、欧洲中世纪公正观和基督教博爱观的基本思想) 3、福利经济学的两个重要命题 4、贝弗里奇的社会救助思想 第二章社会救助概述 1、社会救助的基本内涵、特征(尤其权利与义务的不对等性和保障水平的最低性) 和内容 2、社会救助产生的思想(社会救助思想,即人们普遍认为国家和社会应该承担应 付社会成员所面临各种经济风险的责任)、经济(生产力水平和完善的收入分 配制度)和社会条件(贫困问题危及社会稳定和安全) 3、社会救助制度的萌芽(历史前身是英国《济贫法》)及产生的标志(美国1935 《社会保障法》) 4、20世纪70年代以后社会救助制度改革的主要原因及基本特征 5、我国传统社会救助制度的主要弊端(改革的原因) 第三章生活救助 1、生活救助制度的内涵(实质是衣食救助,保障温饱生活水平,解决生存危机问 题)与特征 2、我国生活救助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主要内容 3、我国农村五保供养救助对象的资格条件(含“三无”人员的界定) 第四章医疗救助 1、医疗救助的基本内涵及主要特征 2、医疗救助的主要方式 3、我国医疗救助对象的资格条件、对象范围、常规方式、规范程序 第五章住房救助 1、住房救助的内涵、特征和实施方式 2、我国廉租房和公租房制度的主要内容 第六章教育救助 1、教育救助的基本内涵、特征与功能 2、教育救助的实施方式 第七章灾害救助 1、灾害救助的内涵、特征(尤其临时性非经常性,主要实施方式是实物非现金, 这与其他救助制度的重大区别)和功能 2、灾害救助的类型及救灾过程 第八章失业救助 1、失业救助和失业保险的内涵 2、失业救助与失业保险的异同 第九章司法救助 1、司法救助的客观原因(即意义) 2、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的内涵 3、司法救助与法律援助的异同

项目融资(第二版)期末考试内容及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 项目筹资概述 1.列举常用的项目融资筹集方式和资金来源。P2-3 2.分析各种项目融资筹集方式的优缺点。P2-3 3.如何理解项目融资筹集的三条原则。P10-13 1).成本效益原则------项目筹资成本的计算 2).风险收益均衡原则------主要风险包括:/资金供给的风险(含利率与汇率风险);还本付息风险;所有者收益下降的风险;资本成本上升的风险 3).时效性原则------金融市场状况;利率水平状况;税收政策状况;汇率水平状况 第二章 项目融资概述 1.如何理解项目融资的概念?P19其基本特征有哪些?P23 2.比较项目融资与项目筹资、项目融资与公司融资的异同。P20 3.项目融资在运作上有哪些突出的特点?P23 项目融资的优势与劣势P27 4.结合项目融资产生的背景分析项目融资的现实意义。P24 项目融资的主要来源P21 图2-1 5.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分析项目融资的现实意义。P26 6.项目融资的参与方式有哪些?各参与方P29的职责及其在项目融资中的作用是什么?P30 7.项目融资的框架结构包括哪些部分?P35 8.投资者在项目准备阶段应进行哪些工作以确保项目融资的成功?P42 下 9.银行在提供贷款之前,通常会要求对项目进行哪些方面的限制?P42 上 10.结合项目融资的特点分析,为什么不能把项目融资方式作为一般项目筹集资金的方式?P45 第三章 项目融资风险管理 1.试说明可行性研究中对项目风险的分析P47与项目融资中的风险分析P48有何异同。 项目风险管理过程坚持的四项原则 2.融资顾问在项目风险评价阶段可以发挥哪些作用?P49 3.列举项目建设和运营中存在的主要风险及其影响。P51-52-52 项目风险的种类按照项目风险的表现划分为十类P53 4.试说明项目融资中面临的各种风险是如何在各相关方之间进行分摊的。 5.试说明项目运营方在醒目经营过程中如何规避其所面临的风险。 6.理解并掌握项目风险的定量评价方法。P62 7.试说明现金流量模型在项目融资中应用的基本思路。P66 8.衡量项目融资的指标有哪些?P68 9.试对比项目环境风险管理的几种基本工具。P72 10.请描述项目融资风险管理的基本过程。P70 西方矿业公司正在考虑从其他公司中收购一个已建成投产的有色金属露天开采矿项目。该项目生产三种产品,利润情况较好,还可以继续生产20年以上。为了评价项目和安排融资,西方矿业公司建立了现金流量模型。在模型中,预测分析了项目1992-2006年15年的现金流量情况,并且以2006年当年的税后利息前利润(EBIAT)的五倍作为项目残值。在资本结构方面,西方矿业公司计划投入自有资本25%,贷款75%,公司所得税率为40%。计算该项目最高收购价格。(基本参数取定:8%,14%;12%) (资产β=0.87;股本β=2.436;股本资金成本Re=22.6%;加权平均成本R=11.05%) 第四章 项目的投资结构 1.项目投资结构设计时需考虑的主要因素有哪些?P85 2.试说明公司型合资结构的优缺点。P9-91 3.分析普通合伙制与有限合伙制的区别。P93---P96 4.试分析镁铝澳大利亚波特兰铝厂项目中采用非公司合资结构的原因及好处。 P99/P102 []资源量项目融资期间计划开采可供开采资源总储量资源覆盖比率=RCR :56P

项目融资经典案例分析

?六、教学内容 ?第一章融资概述 ?融资的定义、融资的方式、融资的原则 ?第二章项目融资的框架 ?项目的投资结构、融资结构、资金结构、信用保证结构 ?第三章公司型、非公司型合资与项目融资 ?公司型合资、非公司型合资 ?第四章合伙制与项目融资 ?合伙制的基本内容、合伙制在项目融资中的运用 ?第五章商务合同与项目融资 ?商务合同的种类与作用、商务合同在项目融资中的运用 ?第六章担保与项目融资 ?担保的基本内容、担保在项目融资中的运用 ?第七章资信评估与项目融资 ?资信评估的基本内容、资信评估在项目融资中的运用 ?考试 第一章项目融资概述 本章主要内容: 融资的概念 融资的方式 融资的原则 本章重点: 融资方式 融资原则 一、基本概念 ?融资 ?项目融资 (一)融资的含义 ?1、现有的研究 ?(1)广义的融资:将储蓄转化成为投资。 ?宋涛在陈享光的博士论文《融资均衡论》的序中指出:“融资过程,是融资主体借助于融资工具动员储蓄并将其导入投资领域的过程,这对储蓄者来说,是其储蓄形成和转移的过程,对投资者来说,是其吸收、利用他人储蓄的过程。” ?(2)中义的融资:调剂资金余缺。 ?刘彪在其博士论文《企业融资机制分析》中指出:“融资即资金融通,具体指资金在持有者之间流动以调剂余缺,……广义的融资既指不同资金持有者之间的资金融通,也指某一经济主体通过一定的方式在自身体内进行资金的融通。” ?(3)狭义的融资:经济主体从外部获得资金,或筹资。 ?方晓霞在其博士论文《中国企业融资》一书中说:“广义的融资是指资金在持有者之

间流动,以余补缺的一种经济行为。它是资金双向互动过程,不仅包括资金的融入,还包括资金的融出,也就是说,它不仅包括资金来源,还包括了资金运用。

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概述教学文案

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 概述

精品资料 第一、二讲社会救助概述 一、社会救助的概念 (一)社会救助的含义 所谓社会救助,是指社会成员在其不能维持最低限度的生活水平时,根据有关法律规定,有权要求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定的标准向其提供满足最低生活需求的资金和实物援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救助主体:政府或社会。 救助客体(社会救助的对象)包括三种:面向社会全体成员,但由于是以社会成员的生活条件及状况为出发点,因此并非所有的对象能够享受社会救助的标准。可按造成贫困的原因分,也可按救助对象的年龄分。 一是无依无靠、没有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人,主要包括孤儿、残疾人以及没有参加社会保险且无子女的老人; 二是有收入来源,但生活水平低于法定最低标准的人; 三是有劳动能力、有收入来源,但由于意外的自然灾害或社会灾害,而使生活一时无法维持的人。 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整个社会保障网络体系中处于最初级、最基本的层次。 (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社会救助是国家和社会向公民提供的援助; 社会救助所保障的对象,往往是处于生活底层的最困难群体; 社会救助的形式很多; 社会救助是公民应得的权利。这是《宪法》所赋予的权利; 社会救助所需费用由国家财政支付,其财政来源主要是税收。 二、社会救助的特点 与其他的社会保障制度相比较,社会救助制度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特殊性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 (1)义务的单项性。社会救助只强调国家和社会对社会成员的责任和义务;社会成员享受社会救助是他的权利,并不需要承担相应的义务。社会救助资金一般由政府财政拨付,社会成员不用缴纳任何费用。 (2)对象的限制性。即社会救助对象由法律加以规定,只有符合条件且真正陷入生活困境的社会成员才有资格享受救助。 (3)社会救助目标的低层次性。即社会救助的目标是应付灾害和克服贫困,而非改善或提高福利及生活质量,社会救助处于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的最低或最基本层次。 (4)社会救助手段的多样性。社会救助既可采用实物救助也可采用现金救助;既有临时应急救助又有长期固定救助,既有官方救助又有民间救助,社会救助手段的多样性是使社会成员得到救助的关键。 案例分析: 媒题报道: 有一个山里孩子,8岁,小学二年级,因父亲去世,从此不愿与周围人说话,经常独自钻在角落发呆,年迈的爷爷,智障的妈妈,贫困的家庭,似乎注定他命运的坎坷。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1

教育政策与法规概述

教育政策与法规概述 2009-05-17 21:41 | 编稿:刘佳 一、教育政策 1.教育政策的概念 什么是教育政策?目前,人们对这一概念理解不一。一种观点认为,教育政策是“一个政党或政府为教育事业的运行与发展所制定的规划、方针和原则。”这种观点强调教育政策与其他社会公共政策的共同性、联系性,把教育政策看作是整个政策体系中的一个分支。正如美国学者彼得森(P.E..Peterson)所认为:“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其他政策相比并没有更多的自由。……并没有令人折服的理由根据说明教育政策有如此显著的特征和区别,以至于对它们的研究需要特殊的分析,特殊的概念,或者特殊的方法”。另一种观点认为,教育政策是“负有教育法律或行政责任的组织及团体为了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标和任务而规定的行动准则。”这种观点强调教育政策是一种行动准则,是对该做什么或不该做什么,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而立下的规定。第三种观点认为,教育政策“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的动态发展过程,是政党、政府等政治实体在一定历史时期,为了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和任务而协调教育的内外关系所规定的行动依据和准则。”这一定义强调教育政策的动态过程以及复合主体等,是比较周全的。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虽然对教育政策的理解有所不同,但学术界一般都承认,教育政策是指导教育实践活动的依据、纲领和准则,由此我们可以给教育政策一个较

全面的界定:教育政策是指政党、政府等各种政治实体在一定历史时期,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任务而协调内外关系所制定的行动准则。 教育政策涵盖面极广,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教育政策进行分类,如从层次上可将其分为教育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从其发挥的作用可分为鼓励性政策和限制性政策;从其对实施对象所产生的影响可分为直接性政策和间接性政策;从其内容分又可分为各项部门的政策,等等。 2.教育政策的特点 教育政策有着与其他政策相似的一些特点,这些特点表现在: 第一,指向明确。教育政策不同于教育规律,它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体现,因而总具有明确的指向性。人们制定教育政策,总是为了解决某类问题,没有目的的教育政策是不存在的。教育政策的条文、原则,也总是以具体的行为准则、规则出现的,告诉人们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 第二,相对稳定。教育政策一经确定,一般总要保持相对的稳定,不会随意变动,否则就会影响人们对其信任程度和执行时的坚定性。有关教育的基本政策常常在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里都起作用。当然,当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现行政策已不能适应需要,对教育的发展已经起到一种阻碍作用,这时,就必须作出相应调整,制定出新的政策。教育政策就是在这种不断变化、调整的过程中走向完善的。 第三,影响广泛。教育活动联系千家万户,因此教育政策也直接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如1999年夏有关高校扩招的政策一出台,就立即受到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一些涉及公众利益的重大教育政策,甚至会引起社会全员参与讨论;有的公众甚至期望以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期望来影响国家教育决策。 第四,体现统治阶级意志。尽管各党派、各社会团体都可以制定教育政策,但据

第一章第二节工程项目融资概述

1、项目融资主体是指进行项目融资活动的经济实体,按融资主体的组织形式划分,可分为__、___。 答案:新设项目法人;既有项目法人; 难易程度:易 答案解析:见教材 题型:填空题 2、新建项目法人融资就是指具有__或__的债务融资活动。 答案:无追索;有限追索; 难易程度:易 答案解析:见教材 题型:填空题 3、无追索权的项目融资在实际工作中对债权人来说风险很大。 答案:对 难易程度:易 答案解析:见教材 题型:判断题 4、由于新设项目法人融资方式下,项目的权益投资人一般不对项目的借款提供担保或只提供部分担保,因此提高了项目对投资人的风险。 答案:错 难易程度:易 答案解析:见教材 题型:判断题 5、既有项目法人融资是指依托现有法人进行的融资活动。此处的是现有法人既可以是__,也可以是__。 答案:企业;事业单位; 难易程度:易 答案解析:见教材 题型:填空题 6、根据既有项目法人融资的特点,银行或其他外部资金提供者在进行决策时主要依据所投资项目的现金流量和收益分析。 答案:错 难易程度:中 答案解析:见教材 题型:判断题 7、下列关于既有项目法人融资和新建项目法人融资的描述正确的是()。 A.项目融资不是依赖于项目投资者或发起人的资信,而是依赖于项目的现金流量和资产价值。 B.对于公司融资而言,债权人为项目借款人提供的是完全追索形式的债务资金,主要依赖

的是项目的现金流量和资产价值。 C.若项目资金采用既有项目法人融资方式获得,会使其资产负债率大大提高,增大了投资人的财务风险。 D.项目融资和传统的公司融资方式相比,项目融资花费的时间更长,前期工作繁多,会导致融资成本显著提高。 E.传统的公司融资中的项目债务是投资者的债务的一部分,出现在其资产负债表上。 答案:A,C,D,E 难易程度:难 答案解析:见教材 题型:多选题 8、所谓资金渠道是指筹集资金的方向与通道,项目法人应根据()选择相应的资金渠道。 A.资金的可得性 B.供应的充足性 C.融资成本的高低 D.社会折现率的高低 E.名义利率的大小 答案:A,B,C 难易程度:中 答案解析:见教材 题型:多选题 9、投资收益决定于资金的时间价值与()价值 A.风险 B.经济 C.市场 D.财务 答案:A 难易程度:中 答案解析: 题型:单选题 10、()项目投资主要是指收益比较高,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项目投资 A.可行性 B.基础性 C.竞争性 D.公益性 答案:C 难易程度:中 答案解析: 题型:单选题 11、()是有限追索的特例,即贷款人对借款人的追索仅依赖于项目本身的经济强度。 A.无追索

2第二章 社会救助概述

幻灯片1 第二章 社会救助概述 幻灯片2 ●从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概念的历史演进来看,早期的社会福利曾经与慈善事业和济贫服 务同义。 ●就我国目前通常意义上的社会保障概念的界定而言,社会救助、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是 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幻灯片3 第一节社会救助概念的演进 ●社会救助是指通过立法,由国家或者政府对由于失业、疾病、灾害等原因所造成收入 中断或者收入降低并陷入贫困的人员或者家庭实行补偿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救助制度(social assistance scheme)是一项最低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它的首 要任务是缓解和克服贫困,保障社会成员最基本的生存权。 ●现代社会救助,是由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定程序和标准,向因各种原因而生活在最低生 活水平线下的社会成员提供援助,使其免于贫困并最终得以摆脱贫困,恢复社会功能的一项社会制度。 幻灯片4 ●一、传统慈善互济阶段。 ●社会救助,原先我们称之为社会救济(social succour),是最为源远流长的一项社会 福利,其渊源可以上溯至原始社会时期氏族公社“损有余而补不足”的互助共济行为,中国古代的荒政和灾困赈济、欧洲中世纪的宗教或世俗慈善事业则成为传统社会救济的主要内容。 ●《老子》第七十七章:“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 足者与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道则不然,损不足,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其唯有道者。” ●这一阶段的社会救济带有明显的恩赐与叩谢的关系乃至附带人身依附的色彩,救济呈 局部性、零散自发性等特点。 ●其主要的救济理念是个人主义和私人行善。 幻灯片5 佛教:积德行善 ●佛教就提出慈悲、修善的理念,并提出因缘学说,要求报众生之恩。佛教客观上已经成 为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许多文化遗产均以佛教的形式出现。除了很多成语,包括积德行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等均是佛教用语。尤其是积德行善,乐善好施等,客观上成了中国人的一种普世价值。 ●《缨络经·有行无行品》:“又问目连:‘何者是行报耶?’目连白佛言:‘随其缘对,善 有善报,恶有恶报。’” 幻灯片6 伊斯兰教:施舍为义务 ●伊斯兰教对于慈善更有明文规定。最为突出的是,《古兰经》规定:每个穆斯林都有施

社会救助概述

社会救助概述 1.社会救助的含义与特点 (1)社会救助的含义 社会救助是指当社会成员陷入生存危机或不能维持最低限度的生活水平时,由国家和社会依照法定的程序和标准,向其提供满足最低生活需要的物质和其他援助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 (2)社会救助的特点 ①权利义务的非直接对应性。 ②救助对象的限制性 社会救助的对象须由法律规定,只有符合法定条件,真正陷入生存困境的社会成员才有资格享受救助。 ③救助水平的低层次性 社会救助的目标是应付灾害,克服困难,向救助对象提供最低生活需求和简单再生产的资金或物资,而非改善和提高其生活福利。 ④救助手段的多样性 实施社会救助既可以采用实物救助也可以使用现金救助,既有临时应急救助又有长期固定救助,既有政府救助,又有民间救助。 ⑤救助程序的法定性 社会救助对象必须履行一系列法定的程序方能获得社会救助的待遇。 2.社会救助制度的历史发展 (1)欧美西方国家社会救助的历史发展 历史上西方国家社会救济事业的发展与教会的慈善济贫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济贫被看作是教区需要承担的一项重要义务。 1572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下令开征“济贫税”,兴办“教养院”,以收容流民。1601年女王又正式颁行了世界上第一部《济贫法》,它标志着一种新的社会化的救助保障制度正在萌芽。 在英国《济贫法》的影响下,其他一些欧洲国家也先后颁布了类似的济贫法规。 (2)中国古代的社会救济政策与实践 ①养恤:主要包括施粥、居养、赎子等措施。 ②蠲缓:主要包括蠲免和停缓,是指免除或暂缓赋税、徭役。 ③赈济:主要包括赈粮、赈银等,即向灾民发放粮食、衣物或银钱帮助灾民度荒。 ④贷赈:主要是在灾荒时期,由政府贷给灾民耕牛、农具、种子,帮助灾民恢复生产。在度过灾荒以后,再附带低息或不附息收回所贷的本金。 ⑤工赈:即“以工代赈”。政府在灾害发生后,通过使用灾民劳力,兴修水利堤防、道路等工程,用付给民工工钱的办法来达到既救灾又兴修了公共工程的目的。 ⑥安辑:即对逃荒流离的灾民进行安顿,主要措施包括给田、赍送等。

社会救助知识要点

社会救助知识要点 Document number【980KGB-6898YT-769T8CB-246UT-18GG08】

课程知识要点 第一章社会救助的理论基础 1、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广义贫困与狭义贫困的含义 2、人类早期社会救助思想的主要内容(慈善恩赐思想含古希腊幸福观、古 罗马正义观、欧洲中世纪公正观和基督教博爱观的基本思想) 3、福利经济学的两个重要命题 4、贝弗里奇的社会救助思想 第二章社会救助概述 1、社会救助的基本内涵、特征(尤其权利与义务的不对等性和保障水平的 最低性)和内容 2、社会救助产生的思想(社会救助思想,即人们普遍认为国家和社会应该 承担应付社会成员所面临各种经济风险的责任)、经济(生产力水平和完善的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条件(贫困问题危及社会稳定和安全)3、社会救助制度的萌芽(历史前身是英国《济贫法》)及产生的标志(美 国1935《社会保障法》) 4、20世纪70年代以后社会救助制度改革的主要原因及基本特征 5、我国传统社会救助制度的主要弊端(改革的原因) 第三章生活救助 1、生活救助制度的内涵(实质是衣食救助,保障温饱生活水平,解决生存 危机问题)与特征 2、我国生活救助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主要内容 3、我国农村五保供养救助对象的资格条件(含“三无”人员的界定) 第四章医疗救助 1、医疗救助的基本内涵及主要特征 2、医疗救助的主要方式 3、我国医疗救助对象的资格条件、对象范围、常规方式、规范程序 第五章住房救助 1、住房救助的内涵、特征和实施方式 2、我国廉租房和公租房制度的主要内容 第六章教育救助 1、教育救助的基本内涵、特征与功能 2、教育救助的实施方式 第七章灾害救助 1、灾害救助的内涵、特征(尤其临时性非经常性,主要实施方式是实物非 现金,这与其他救助制度的重大区别)和功能 2、灾害救助的类型及救灾过程 第八章失业救助 1、失业救助和失业保险的内涵 2、失业救助与失业保险的异同 第九章司法救助 1、司法救助的客观原因(即意义) 2、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的内涵

历年考点-第九章社会救助社会工作

历年考点-第九章社会救助社会工作

第九章社会救助社会工作 一.社会救助社会工作 三原则:就急难、托底线、可持续(新增加知识点)P195 二、社会救助的内容 1、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 =(基本生活救助)(宏观和微观) 1537.赵大爷年近七旬,生活在农村。几年前赵大爷的独子因交通意外身亡,老伴受不了打击也去世了。目前赵大爷无亲无故,以拾荒为生。社会工作者老宋计划协助赵大爷申请救助。 下列救助类别中,最能帮助赵大爷解决生活困难的是()。 A.最低生活保障 B.特困人员供养 C.就业救助 D.临时救助 1439.在街道办事处和工商部门的支持下,某社会服务组织在临街的公共场地上搭建起一些小商品摊位,计划供社区贫困家庭低价租用。 在向居民代表征集摊位租用意见时,大家看

法不一。下列对贫困家庭进行救助的意见中,最符合社会工作理念的是()。 A.“既然是贫困家庭,就把租金全免了”B.“为申请到摊位的家庭提供创业培训”C.“小买卖不挣钱,还不如让贫困家庭领低保”D.“将公共场地进行商业出租,租金直接发给贫困家庭” 1436.社会工作者小张为社区的低保人员开展求职技培训,组织他们为社区提供志愿服务,并为他们争取一些工作机会。社会工作者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避免低保人员因长期失业而被边缘化 B.增加社区居民对低保人员的接纳与认同C.要求有劳动能力的低保人员回报社区 D.运用低保人员提供的志服务满足社区需要1137.基本生活救助是我国社会救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帮助城乡贫困的个人,家庭和群体缓解他们的贫困状况,下列问题中,属于基本生活救助范围的是()。 A、儿童的教育问题 B、家庭的住房问题 C、五保户的供养问题 D、农民的就医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