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金纳的心理发展观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

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一)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当代发展心理学最有影响的理论是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
他的理论核心是“发生认识论”,主要是研究人类的认识(认知、智力、思维、心理的发生和结构),具体而言,包括了发展的实质和原因、发展的因素与结构、发展的阶段。
(1)发展的实质和原因:皮亚杰坚持内外因相互作用的发展观,即他既强调内外因的相互作用,又强调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心理不断产生量和质的变化。
他认为,个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
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就是个体通过同化(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和顺应(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的形式来达到机体与环境的平衡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一种不断的平衡一不平衡一平衡一-……的过程,也是适应的过程,这是心理发展的本质和原因。
(2)发展的因素与发展的结构:①心理发展的因素他认为,支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成熟;物理因素;社会环境;平衡。
②儿童心理发展的结构皮亚杰是一个结构主义的心理学家,他提出心理发展的结构问题。
他首先认为心理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
图式:动作的结构或组织。
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
主体之所以对环境因素的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这是因为每个主体的图式的不同,以不同的内在因素去同化这种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
图式最初来自先天遗传,以后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图式不断地得到改变,不断地丰富起来,也就是说,低级的动作图式,经过同化、顺应、平衡而逐步结构出新的图式。
同化和顺应:同化是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而顺应则是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是适应的两种形式。
同化和顺应既是相互对立的,又是彼此联系的。
同化只是数量上的变化,不能引起图式的改变或创新;而顺应则是质量上的变化,促进创立新图式或调整原有图式。
平衡:既是发展中的因素,又是心理结构。
行为主义斯金纳的主要观点

行为主义斯金纳的主要观点斯金纳行为主义的主要内容行为主义的主要观点可以概括如下:1. 机械唯物主义决定论。
2. 认为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是研究人的活动和行为的一个部门,要求心理学必须放弃与意识的一切关系。
3. 极力要求用行为主义的客观法去反对和代替内省法。
比如:观察法、口头报告法、条件反射法和测验法。
斯金纳是行为主义的著名人物之一,他强调自己只研究可观察的行为,试图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函数关系。
斯金纳认为:可以在不放弃行为主义立场的前提下说明意识问题。
斯金纳在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基础上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斯金纳认为强化训练是解释机体学习过程的主要机制。
他把学习公式概括为:“如果一个操作发生后,接着给予一个强化刺激,那么,其强度就会增加。
”这里所说的强度的增加并不是某一特定的反应,而是使这些反应发生的一般倾向。
他认为使条件作用的速率增加,关键的变量是强化,练习不会使反应速率上升,只是为进一步强化的发生提供机会而已。
三、行为主义的作用斯金纳认为“教学就是安排可能发生强化的事件以促进学习”,给学生创设能为学习的刺激做出反应的机会,教学要在学生做出反应之后, 应当有随之而来的反馈。
1. 教学目标是提供特定的刺激,以便引起学生特定的反应,教学目标越具体、越精确越好。
2. 教学过程斯金纳认为,学生的行为是受行为结果的影响,要学生做出合乎需要的行为反应,必须形成某种相倚关系,即在行为后有一种强化性的后果; 倘若一种行为得不到强化,它就会消失。
据此,相倚组织教学即为对学习环境的设置、课程材料的设计和学生行为的管理做出了系统的安排; 关注的是“怎样教”,而不是“教什么”。
操作性条件反射这一概念,是斯金纳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
斯金纳把行为分成两类:一类是应答性行为,这是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反应;另一类是操作性行为,是有机体自身发出的反应,与任何已知刺激物无关。
与这两类行为相应,斯金纳把条件反射也分为两类。
与应答性行为相应的是应答性反射,称为S (刺激)型S型名称来自英文Stimulation。
斯金纳的观点和主张

斯金纳的观点和主张斯金纳(B.F. Skinner)是20世纪最重要的心理学家之一,他的观点和主张对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斯金纳的观点和主张,包括他对于行为塑造的研究、正向强化的理论以及他对于教育和社会的影响。
斯金纳的观点和主张之一是关于行为塑造的研究。
他认为人类的行为是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并且可以通过操纵环境来改变和塑造个体的行为。
他提出了一种实验方法,称为操作条件反射,通过给予动物或人类不同的刺激和奖励来观察和改变他们的行为。
这种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心理学和教育领域,为后来的行为治疗和教育方法奠定了基础。
斯金纳的另一个重要观点是正向强化的理论。
他认为,通过给予积极的奖励来增加某种行为的发生频率。
他的实验研究表明,当动物或人类在特定行为后获得奖励时,他们更有可能再次表现出这种行为。
这种理论对于教育和培训有着重要的启示,教师和家长可以使用积极的奖励来增强学生的积极行为,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和行为表现。
斯金纳的观点和主张还对于教育和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他提出了一种新的教育方法,称为个别化教学。
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需求和潜能,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来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
这种教育方法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斯金纳的观点也对社会行为和社会控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提出了一种理论,称为操作条件反射理论,认为人类的行为是通过外界刺激和奖励来控制的。
他指出,社会制度和规范可以通过操纵奖励和惩罚来塑造和控制人们的行为。
这种观点引起了许多争议,但也为社会控制和行为改变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总结来说,斯金纳的观点和主张对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的研究和理论为行为塑造、正向强化、个别化教学以及社会控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虽然他的观点也受到了一些批评,但他的贡献无疑推动了心理学和教育领域的发展。
通过深入研究和理解斯金纳的观点和主张,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行为的本质,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从而促进个体和社会的发展。
行为主义学派的心理发展观

行为主义学派的心理发展观行为主义学派的心理发展观是指行为主义在研究心理发展过程中的理论观点和方法。
行为主义学派认为,个体的行为是由外部刺激所引起的反应产生的结果,并且心理发展是通过学习和条件反射来实现的。
根据行为主义学派的观点,个体的一切行为都是受到环境刺激和学习经历的影响。
行为主义学派主张,心理发展是一种通过学习新的行为模式和条件反射来实现的过程。
在这一观点下,行为主义学派提出了一系列心理发展理论和模型。
其中,最为著名的心理发展理论是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是由外界刺激所引起的条件反射产生的。
他的实验以狗为对象,通过给狗提供食物并同时敲响铃声,逐渐建立了食物与铃声之间的条件反射关系。
狗在经过多次重复后,只要听到铃声就会产生流口水的反应,即使没有食物的刺激。
这一实验结果揭示了条件反射在个体行为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性。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进一步发展了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
他认为,个体通过与环境的积极互动来学习新的行为。
斯金纳的实验以动物实验为主,通过给动物提供奖励和惩罚,以强化或减弱特定行为。
通过这种方式,个体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模式,以适应不同的环境。
此外,行为主义学派还提出了社会认知学习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结果来学习新的行为模式。
对于儿童的发展来说,社会认知学习理论强调了社会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例如,儿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结果,学习到如何模仿和接受新的行为规范。
总结来说,行为主义学派的心理发展观强调了外界刺激和学习经验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行为主义学派通过研究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等实验,揭示了学习是人类心理发展的基础。
该学派的心理发展观为理解和促进个体的心理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

第二节 生物取向的发展理论
这种取向的理论以格塞尔的成熟实力说为代表。
一、遗传的重要性
成熟:通过基因来指导发展过程的机制定义为 成熟。成熟是推动儿童发展的主要动力。 在儿童的生理成熟之前所进行的早期训练对儿 童最终的学习结果没有显著作用。
二、发展的原则
1.
2.
3.
4.
发展方向的原则:由上到下,由中心向边缘, 由粗大动作向精细动作发展 相互交织的原则:人类的身体结构左右两侧 均等,左右交替,相互交织,互相补充。 (但存在机能不对称的例外) 机能不对称的原则:优势肢体的发展和心理 活动优势的形成。(如颈强反射) 个体成熟的原则:个体的发展取决于成熟, 成熟的顺序取决于基因决定的时间表。
四、对成熟势力说的评析
格塞尔从生物学的起点研究儿童行为的发展, 强调成熟机制的作用,是有道理的。尤其对年 幼儿童来说,这种观点显得尤为重要。它超越 了养育和教育的范畴,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 社会意义。
第三节 相互作用取向的发展理论
皮亚杰:人的知识既不是来自主体(即大脑) 也不是来自客体(即环境),二是来自主客体 的相互作用。
(一)观察学习及其过程 观察学习过程包括: 注意:对行为的定向 保持:对所观察到行为信息的储存和保持 运动复现:对观察到的行为动作的尝试 强化和动机:习得的行为,是否表现出来取决 于强化所引起的动机作用。强化分替代强化和 自我强化。
1. 2.
3.
4.
(二)观察学习的模式 行为模式:范型动作演示 言语模式:言语指导传达榜样或范型的行为 模式 象征模式:通过媒介象征性的传递榜样的动 作模式。象征模式具有广泛性、可重复性的 特点 抽象模式:使用从榜样的行为中总结出来的 原理和规则来指导行为。
斯金纳的心理发展理论

斯金纳的心理发展理论1904年,美国心理学家B.F.斯金纳在其著作《机械分析行为》中提出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对心理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斯金纳的心理发展理论强调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塑造作用,认为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人们行为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
斯金纳认为人类的行为是由外界刺激引发的,并且这些行为会受到强化和惩罚的影响,从而塑造和改变个体的行为习惯。
根据斯金纳的理论,人们的行为可以通过控制外部刺激来塑造和改变。
他采用了一种实验方法,即操作性条件反射,通过建立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系,来观察行为的形成和变化。
斯金纳将心理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先天行为、条件性行为和手术性行为。
先天行为是指人类出生时就具备的反应,如呼吸、吮吸等。
条件性行为是通过刺激与对应的反应之间的关联而形成的,例如,当婴儿学会通过哭闹来引起母亲的注意时,就形成了一种条件性反应。
手术性行为是指个体通过主动尝试和实践来学习和发展的行为。
斯金纳认为,个体在环境中的行为是可以预测和控制的。
他提出了正强化和负强化两个概念,正强化是指通过给予奖励来增强行为,负强化是指通过减少或避免惩罚来增强行为。
斯金纳强调了外部激励对行为发展的重要性,他认为,为了改变不良的行为,可以通过正强化和负强化来建立正确的行为模式。
斯金纳的心理发展理论与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
他认为教育应该通过激励和强化来引导学生的行为,而不是依赖于惩罚手段。
斯金纳主张根据学生的个体需要和兴趣,个性化地进行教育,以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然而,斯金纳的心理发展理论也存在一些争议。
批评者认为,斯金纳过于强调了外部刺激的影响,忽视了个体内在的动机和需求。
此外,斯金纳的实验方法也遭到了批评,有人认为它过于简化和人为。
总之,斯金纳的心理发展理论强调了环境对人类行为的重要影响,认为行为可以通过强化和惩罚来塑造和改变。
尽管存在争议,但他的理论对于教育和行为改变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对于理解和引导人类心理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发展心理学八大理论

格赛尔美国1 发展是遗传因素的主要产物。
2 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较好的年头和较差的年头 (也即发展质量较高与较低)有序地交替。
3 在儿童的身体类型和个性之间有明显的相关。
优点:以科学的方式展示成熟机制的作用。
缺点:过于注重基因规定的顺序,对外在环境与教育的作用关注不足。
华生斯金纳美国1 心理的本质就是行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就是可观察到的行为,而不是意识。
2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也应该是客观的方法。
3 心理学研究的目标是为了“预测人的行为,并控制人的行为”。
优点:强调客观与实证,把重点从意识转向行为,注重刺激与反应间的可预测关系。
缺点:排斥对中间心理过程的研究,难以解释个体高级心理过程的发展机制;过分强调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否定儿童自身在发展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忽视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和年龄特征。
行为分为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人的大部份行为是操作性的,个体偶尔发出动作得到了强化,这个动作后来浮现的概率就会大于其他动作。
优点:使人们对行为的认识更加接近现实,在行为矫正和教学实践中产生巨大的影响。
缺点:明显的机械主义色采。
行为主义发展观的最基本要旨便是主张心理发展只是量的不断增加过程,是由环境和教育塑造的。
班杜拉美国1 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即模范,所表现出的行为及其结果,儿童既不需要直接做出反应,又不需要亲自体验强化就可以完成学习,也称为“无尝试学习”)是心理与行为发展的主要途径,主张儿童可以通过行为作用于他们的环境,并时常通过有效的方式改变他们的环境。
2 自我效能理论,强调个体拥有的信念对自身思想和行为的作用,特别是个体对自身能力的信念,即自我效能感 (指个体对有效控制自己生活诸方面能力的知觉或者信念) 对人们思想和行为所起的作用。
自我效能概念的提出标志着班杜拉的理论从社会学习论到社会认知论的跨越。
自我效能机制又通过影响个体的认知过程、动机过程、情感过程和选择过程而调节人类活动。
突破了传统的行为主义。
第2章 发展心理学理论.

2.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比意识重要,潜 意识决定一切是不符合实际的。 3.弗洛伊德的发展理论依据的资料主 要来自于他的个人诊断经验和自我分析, 缺乏科学的实验依据,很难重复验证。 4.弗洛伊德强调早期经验对个性发展 的影响,也是偏激的、不符合实际的。 许多研究已证明个性、个性倾向性在中 年和老年期也会发生变化,这说明个性 的发展是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受社会 生活条件所制约。
(5)青春期(11-13岁开始)
经过暂时的潜伏期,青春期的风暴就到来了, 从年龄上讲,女孩约从11岁,男孩约从13岁开 始进入青春期。 青春期的发展,个体的最重要的任务是要从父 母那里摆脱出来。同时,到了青春期,容易产 生性的冲动,也容易产生对成人的抵触情绪和 冲动。
(三)简评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自问世以来就在心理学界和社 会各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对 其整个理论的评价褒贬悬殊。 有的人认为弗洛伊德是“最伟 大的创设者、最伟大的代言人” (波林),有的人则认为他的 理论没有什么价值。
(3)前生殖器期 (3-6岁) 这个时期里比多集中投放在生殖器部分,性器官 成了儿童获得快感的主要来源,表现为这个时期 的儿童喜欢抚摸生殖器、显露生殖器以及性欲幻 想。 此时儿童会出现依恋异性父母的“俄狄浦斯情 结” ,即男孩产生恋母情结,女孩产生恋父情结。 (4)潜伏期(6—11岁)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孩子逐渐地放弃了俄狄 浦斯情结,男孩和女孩开始各自以同性父母为榜 样来行事,此时儿童进入潜伏期,其性的发展便 呈现一种停滞的或退化的现象。这个时期,口唇 期、肛门期的感觉,前生殖期的恋母情结的各种 记忆都逐渐被遗忘,被压抑的性感觉差不多一扫 而光,因此,潜伏期是一个相当平静的时期。
第二节 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
一、华生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斯金纳的心理发展观
斯金纳(B.F. Skinner)是美国心理学家,他提出了一种叫做行为主义的心理学理论,强调外界刺激对行为的影响,并认为行为是通过学习获得的。
斯金纳的心理发展观主要集中在行为的塑造和改变方面。
以下是他的心理发展观的几个重要观点:
1. 反射性行为:斯金纳认为,在人类的早期发展阶段,行为几乎完全是通过反射形成的。
例如,婴儿会在感到饥饿时表现出求食的反射行为。
2. 刺激-反应关系:斯金纳认为,行为是一种对外界刺激的响应。
他提出了条件反射的理论,即一种刺激与特定的反应形成了关联,最终导致某种行为的出现。
他的实验中经常使用强化(增加一种刺激,以增加行为的发生概率)和惩罚(减少一种刺激,以减少行为的发生概率)来塑造和改变行为。
3. 行为塑造:斯金纳认为,通过逐步引导,可以改变和塑造人们的行为。
他提出了一个叫做连续强化的概念,即在行为发生时及时给予奖励或惩罚,以增强或减少这种行为的发生概率。
通过重复反馈和强化,人们的行为可以被塑造成一种期望的模式。
斯金纳的心理发展观重点强调了外界刺激对行为的影响,并提出了行为塑造和改变的方法。
他的理论对于理解人们的学习、行为调节和行为干预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然而,斯金纳的理论也受到了一些争议,有人认为这种理论忽视了个体的内在动机和自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