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电子教材
流行病学第九版PPT课件

医疗机构使用的电子病历系统,存储 患者的诊疗信息,方便数据提取和分 析。
对出生缺陷进行监测和登记的制度, 提供关于出生缺陷的流行病学数据。
健康保险数据库
包含个人健康保险信息和就诊记录的 数据库,可用于研究健康与保险的关 系。
05
CATALOGUE
流行病学中的统计分析方法
描述性统计分析
总结词
描述性统计分析是流行病学中常用的基本方法,主要用于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初步 整理和描述,帮助研究者了解数据的分布特征和规律。
行为干预
流行病学研究可以帮助了解健康相关 行为的分布和影响因素,为制定针对 性和有效的行为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健康促进
通过流行病学研究,可以评估健康促 进活动的实施效果,不断完善和优化 活动方案,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和行 为改变率。
健康相关政策制定与评价
政策制定
流行病学研究可以为健康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确保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详细描述
高级统计分析方法包括生存分析、结构方程模型、混合效应模型等多种统计方法,这些方法可以用于处理更为复 杂的研究问题,如多元数据的分析、重复测量数据的分析、因果关系的推断等。这些方法在流行病学研究中具有 广泛的应用价值,能够帮助研究者更加准确地揭示疾病发生和发展的规律。
06
CATALOGUE
流行病学在公共卫生实践中的应用
人口普查资料
定期进行的人口普查,提供关 于人口数量、年龄、性别、地
区分布等基本信息。
卫生机构记录
医疗机构、预防保健机构和公 共卫生部门的记录,包括疾病 报告、预防接种等数据。
实验室数据
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等机构进 行的实验室检测数据,包括病 原学和血清学检测结果。
流行病学(第五版)绪论 ppt课件

London Epidemiological Society (1850)
全世界第一个流行病学学会
标志着流行病学学科的形成
第一节 发展简史
1850年 “英国伦敦流行病学学会”成立 标志流行病学学科形成
1848~1854年 英国 John Snow 标点地图法 伦敦霍乱流行病学调查
第一节 发展简史
Sir Austin B. Hill: The Father of Modern 早期队列研究: Framingham 研究1948 Epidemiology Sir Richard Doll: The Godfather of Epidemiology
一、学科形成前期-18世纪
自从有人类文明到18世纪. 这期间,该
学科( 分支) 尚未形成,但已形成雏形.
Hippocrates (460-377 BC)
第一个流行病学家
主要的流行病学著作: 《Epidemic Ⅰ》 《Epidemic Ⅲ》 《On Airs, Waters and Places》
第一节 发展简史
(三)学科发展期 20世纪四、五十年代至今
主要特点 传染病 调查分析
疾病和健康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宏观与微观相结合 三环节两因素 社会行为因素 分支学科不断涌现,应用越来越广
流行病学复兴:现代流行病学的开始 主要特点:
从传染病倒非传染病
时间: 20th世纪中叶
第一个 RCTs: 链霉素与肺结核 1948
第一节 发展简史
威廉.法(William Farr 1807—1883),英格兰和威尔士登记总署的 第一任摘要的编撰人。他阐明了若干条流行法则,定义了发病率和患 病率的关系。他观察到流行似乎发生在不卫生地区,经过一个有规律 的过程,然后下降。由此他用数学方法证明:一个正在减弱的流行, 其死亡率以一个相对固定的加速度减小,从而建立了数学模型用以解 释流行性疾病的自然史。
流行病学 人卫第8版

流行病学 人卫第8版第一章 绪论流行病学:研究疾病和健康状态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影响因素,借以制订和评价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上述定义的基本内涵有四点:①流行病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群,是研究所关注的具有某种特征的人群,而不是某一个体;②流行病学的研究内容不仅包括疾病,还包括伤害、健康状态及其他相关的卫生事件;③流行病学研究的起点是疾病和健康状态的分布,研究的重点是疾病和健康状态的影响因素;④流行病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以及促进健康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流行病学与临床的区别 根据是否由研究者控制研究的条件,或者说是否有人为的干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可以分为两大类,即:观察性研究或观察流行病学和实验性研究或实验流行病学。
是否有人为的干预因素是 否 实验性研究 观察性研究随机分配? 设立比较组?是 否 是 否 随机对照试验 非随机对照试验 分析性研究 描述性研究研究方向?队列研究 病例对照研究 横断面研究暴露→结局 暴露←结局 暴露与结局同时调查 观察性研究 描述性研究 现况调查 生态学研究 研究方法 分析性研究 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 实验性研究 临床试验 现场试验社区干预试验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观点:①群体的观点;②比较的观点;③概率论的观点;④社会医学的观点;⑤多病因论的观点。
第二章 疾病的分布率和比的概念:率表示发生的频率或强度,可以取任何值,反应动态过程的一个参数。
比是一个值。
构成比是指事物各部分所占比重,一般使用圆饼图,取值在0~1之间。
如果把构成比当做率使用,将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率=k 数可能发生该现象的总例某现象实际发生的例数构成比=%100量(个体数之和)同一事物内部的整体数数量(个体数)某事物内部某一部分的⨯发病指标:发病率:在一定期间内、特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发病率=k 同期暴露人口数生某病的新病例数一定时期内某人群中发⨯罹患率:指在某一局限范围,短时间内的发病率。
流行病学电子版(1)

第二节 高血压
文化程度
文化程度不同,高血压患病率不同。我国文盲、 半文盲和大学以上患病率最高,分别22.93%和 16.06%。
其他文化程度:小学14.09%,初中9.32%,高 中7.64%,中专11.95%,大专10.85% 。
流行病学电子版(1)
第二节 高血压
二、危险因素
流行病学电子版(1)
返 回
第一节 心血管疾病的流行概况
不同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先后和速度不一致, 生活水平、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和文化背景存在差 异。
因此,不同国家和地区进入各阶段的年代、各 阶段持续的时间和危害的程度,以及目前发展所处 的阶段是不同的。
流行病学电子版(1)
第一节 心血管疾病的流行概况
“三低” 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控制率低
“三不” 不愿意服药、不难受则不服药、不按医嘱服药
流行病学电子版(1)
第二节 高血压
一、流行特征
高血压流行的一般规律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
高血压患病率与年龄呈正比 女性更年期前患病率<男性,更年期后>男性 地理分布差异 有季节差异,冬季>夏季 与饮食习惯有关 与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正相关 与肥胖和精神压力正相关,与体力活动负相关 有一定的遗传基础
流行病学电子版(1)
第二节 高血压
高血压分型
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病) 高血压患者原因不明(90%以上)
继发性高血压 高血压患者血压升高是某些疾病的一种表现(5%~
10%) 最新高血压诊断标准和分类见表20-4
流行病学电子版(1)
表20-4
第二节 高血压
我国高血压的特点
“三高” 患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
临床流行病学(1章)

6、临床流行病学(临床科研设计.衡量与评价) 主编 王家 良 上海科技出版社 2001,(第二版) 7、临床流行病学 主编 黄悦勤;北京人民卫生出 版社 2002 8、临床流行病学 主编 王家良 人民卫生出版社 (卫生部规划教材)2004.(第二版) 9、流行病学 主编 李立明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7 (第五版) 10、流行病学 主编 蓝绍颖 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12 11、现代临床流行病学 主编 林果为、沈福民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3第二版
2012-10-22 practice 4
第一 章 临床流行病学概论
• 第一节 流行病学发展简史 一、国际
• 临床流行病学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John Paul 将现代流行病学、生物统计学、临床经济学、医学社 会学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于临床,解决临床上碰到的问题。 是研究临床医学的一门重要的方法学,从而深化了对 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宏观认识,提高对疾病诊断和 治疗水平。 临床流行病学的精华“设计、测量、评价” 简称“DME”
床边流行病学
2012-10-22 practice 13
临床流行病学常研究的问题
项目 *正常/不正常 疾病诊断 疾病频率 危险因子 预 后 研究的问题 是病人?是正常人?正常范围? 诊断方法和手段的真实性、可靠性如何? 该病在人群中发生的频率多少?常见,不常见? 分布? 有那些因素与疾病发生有联系?其危险度的估 计? 疾病发生的结局?病人在一定时间内存活的可 能性大小?
2012-10-22
practice
5
• 1970-80‘s(对现代临床流行病学 有贡献的几位学者) –Sackett DL –Feinstein AR –Fletcher RH
流行病学电子版

第6版 流行病学电子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第四节 冠心病
其常见的危险因素
疾病因素 包括传统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胆固醇血 症和糖尿病等 不良生活方式 如吸烟饮酒等 社会、心理因素 遗传因素 其他 如炎症、感染、促凝因素等。 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吸烟和糖尿病是最重要的
第6版 流行病学电子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第五节 心血管疾病的预防策略与措施
身体脂肪的分布特点也与高血压有关。男性 腰围 ≥ 85cm、女性 ≥ 80cm者患高血压的危险 为腰围低于此界限者的3.5倍。
第6版 流行病学电子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第二节 高血压
饮酒
在男性,每周饮酒300~499ml者,收缩压和 舒张压比不饮酒者高2.7mmHg和1.6mmHg
每周饮酒多于500ml,收缩压和舒张压比不饮酒 者高4.6mmHg和3.0mmHg
第一节 心血管疾病的流行概况
发病率和死亡率一直呈上升趋势。
1992、1997、2002年的死亡人数分别是1200万、 1530万、1670万。近10多年来死亡人数持续增加, 在死因构成中的比例呈上升趋势,是威胁人类健康和 生命的“头号杀手”。
全世界每死亡3个人,差不多就有1个人是死于心 血管疾病。
第二节 高血压
二、危险因素
高血压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长期相互 作用形成。 公认的高血压发病危险因素: 超重和肥胖、高盐膳食以及过量饮酒 可能或不确定的危险因素
第6版 流行病学电子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第二节 高血压
确定的危险因素
超重和肥胖 我国24万成人数据表明,BMI ≥24kg/m2 者 患高血压的危险是体重正常者的3~4倍。
我国内地和寒冷地区,缺血性脑卒中 沿海地区则出血性脑卒中 脑梗塞发病北方>南方,脑出血南方>北方
流行病学完整版ppt

用于推断某种疾病病因的数学模型,如元分 析、Poisson回归模型等,有助于确定主要 影响因素和关键控制点。
03
传染病流行病学
传染病的流行规律
传染病流行过程
传染病在人群中的传播过程,包括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环节。
传播途径
包括直接接触、间接接触、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虫媒传播等多种途径。
效果评价
对控制措施进行效果评价,以便及时调整和改 进控制方案。
04
非传染病流行病学
非传染病的影响因素
总结词
研究非传染病发生和分布规律,分析影响 疾病传播的因素。
遗传因素
遗传背景对非传染病的发生和转归具有重 要影响,如基因多态性和易感基因的研究 。
影响因素分类
包括宿主因素、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等。
环境因素
实验性研究
随机对照试验
01
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给予不同干预措施,以
评价干预措施的效果。
临床试验
02
在患者中开展随机对照试验,以评估药物、疗法或其他干预措
施的效果。
社区干预试验
03
在社区整体水平上开展实验性研究,通过改变社区环境或实施
健康促进计划,以降低疾病发病率和改善健康状况。
流行病学模型
03
控制措施
根据调查结果,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如隔离治疗患者、追踪密切接
触者、加强卫生防疫等。
传染病监测与控制
1 2 3
监测
通过疫情报告、定点医院监测、社区监测等多 种方式,对传染病进行监测,以便及时发现疫 情并采取相应措施。
控制
包括隔离控制和群体控制两种方式,根据疫情 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如封锁疫情 发生区域、组织疫苗接种等。
流行病学完整版

假阳性率
第6版 流行病学电子版
B 100% BD
人民卫生出版社
3.约登指数
筛检试验 诊断试验 阳性 阴性 金标准 患者 真阳性 A 假阴性 C C1 非患者 假阳性 B 真阴性 D C2 合计 R1 R2
合计
N
约登指数(Youden’s index, YI),正确诊断指数 =(特异度+灵敏度)-1 =1-(假阳性率+假阴性率)
费用 经济、廉价
处理 用诊断试验确诊
花费较高
严密观察和及时治疗
第6版 流行病学电子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筛检的目的
• • • • 早期发现可疑患者 发现高危人群 了解疾病自然史 进行疾病监测
第6版 流行病学电子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筛检的类型
按筛检对象的范围
整群筛检(mass screening) 选择性筛检(selective screening)
D 阴性预测值 100% CD
第6版 流行病学电子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6.似然比
筛检试验 诊断试验 阳性 阴性 金标准
合计
患者 真阳性 A 假阴性 C C1
非患者 假阳性 B 真阴性 D C2
合计 R1 R2
N
阳性似然比(positive likelihood ratio,+LR)
LR 真阳性率 A /( A C ) 灵敏度 假阳性率 B /( B D) 1 特异度
第6版 流行病学电子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Test variable
灵敏度,特异度,假阴性率,假阳性率
第6版 流行病学电子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0.6
Frequency
0.0
0.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行病学》教案第一章绪论学时分配:2学时。
重点内容:流行病学的概念、原理及应用。
基本内容:一、概念与研究范围近数十年来,随着危害人类生命或健康疾病谱的变化,随着医学模式由单纯生物学向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医学相结合模式的转变,流行病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也在不断发展。
到现在为止,比较一致认可的流行病学定义为: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健康和卫生事件(health event)的分布及其决定因素,通过研究提出合理的预防保健对策和措施,并评价这些对策和措施的效果。
其研究对象已由仅研究传染病扩大到非传染性疾病,又从疾病扩大、引伸到健康和与健康有关的事件;研究内容既包括了描述“分布”,分析“决定因素”,又包括了研究、提出、评价预防、保健的对策与措施。
由此可见流行病学既是一门方法学,又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其研究范围已包括了与人类疾病或健康有关的一切问题。
随着流行病学研究范围与内容的发展及其研究方法的不断深入,以及随着其它相关学科的发展和一些新的学科如分子生物学、评估学的出现,进一步促进了流行病学原有内容的衍化,逐步形成了许多流行病学分支。
如血清流行病学、环境流行病学、职业流行病学、临床流行病学、管理流行病学、移民流行病学、遗传流行病学、分子流行病学、伤害流行病学等等。
二、流行病学原理(一)疾病分布原理研究疾病在人群中的表现形式即分布(distribution),根据分布特点,探讨疾病发生或流行的规律,为疾病的预防对策或措施的制订提供依据,是流行病学的基本原理之一。
“疾病”包括所有疾病如传染性疾病、非传染性疾病(如肿瘤、心脑血管病等),健康状况除是否罹患疾病之外,尚包括精神状况、心理状况、环境适应等;与健康有关的卫生事件如灾害、伤害以及卫生服务等等。
“分布”涉及疾病的流行(Epidemic)、爆发(outbreak)和少数病例。
即包含流行状态,也包含了非流行状态;既研究群体中涉及病例数较多的流行过程,也研究涉及少数病例的相对静止状态。
(二)病因论与因果推断1.疾病病因论十九世纪末,Pasteur等首先证明了某些动物与人类的疾病是由微生物感染所致,不同的病原微生物可导致不同的疾病。
以后随着病原微生物的不断被发现,逐渐形成了疾病发生的单病因论或特异病因论。
据此Koch等提出了因果关系的判断标准,即Henle-Koch标准。
该病因理论及因果关系的判断标准,在医学科学的进步中曾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对疾病发生及流行理论认识的不断深入,以及流行病学研究范围的扩展,人们逐渐发现单一病因并不总以导致疾病的发生,特别是不能适于对一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病因探讨。
因此不断有学者提出了一些新的病因学说,逐渐形成了多病因论,形成了当代的病因概念。
如三角模型(Gorden,Ront等);轮状模型(Susser等),病因网络学说(Macmahon等)。
多病因论与医学模式的转变是同步的,对疾病病因的流行病学研究,特别是对一些病因复杂疾病病因的研究、探讨及其干预提供了理论依据。
2.因果推断原则随着疾病病因理论的不断发展,人们发现Henle-Koch准则已不适应疾病病因的研究需要。
几十年来,许多学者对因、果推论中的准则或标准进行了多次的修正与补充,如Hill(1965),Evans(1976),Lilienfeld(1994)等,逐渐形成了适应当代流行病学病因研究与疾病控制的因果判断标准。
(三)疾病控制与促进健康的策略根据传染病的流行理论建立起来的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的疾病控制对策在对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控制中曾经发挥了并将继续发挥其重大的作用。
如在我国,新中国成立以来,在“预防为主”的卫生政策指引下,传染病得到了非常有效的控制,许多烈性传染病及寄生虫病被消灭或被控制。
80年代以后我国急性传染病已逐渐转变为以痢疾、病毒性肝炎等高发病率低死亡率的肠道传染病为主,传染病在城乡居民死因构成中的位次均已从解放初期的第1位退至第10位左右。
在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生、流行及其控制的研究、探讨中,逐渐形成并不断完善了三级预防的概念。
第一级预防亦称病因预防,即针对与疾病发生与流行有关的因素采取对策,避免或减少对危险因素的暴露,从而减少或延缓疾病的发生;第二级预防即通过一定的措施如疾病筛检、普查等早期发现病人,从而及早治疗以提高治愈率,减低疾病对人类的危害;第三级预防即对患者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包括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存率、提高生存质量等。
除上述外,对疾病的控制与促进人类健康的对策亦逐渐体现在对相关的公共卫生政策的影响上。
因为对一项公共卫生政策的制订,流行病学不仅可为决策者提供制订正确政策的依据,也可根据对相关问题的研究结果向决策者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
国际流行病学协会(International Epidemiology Association,IEA),在全球性或地区性国际学术会议上曾多次围绕“流行病学与卫生政策(Epidemiology and Public Health Policy)予以讨论、探讨。
三、研究方法随着流行病学的应用实践以及相关学科的不断发展,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已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研究类型,并不断丰富与完善。
如描述性研究方法、分析性研究方法、实验性研究方法以及个案调查、爆发调查等等,已能适应各类流行病学研究和实际流行病学工作的需要。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类型按设计特点一般分为四类,即描述性研究、分析性研究、实验性研究与理论性研究。
这是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基本类型(附表)。
相对于实验性研究与理论性研究,描述性研究与分析性研究通常被称为观察性研究或观察法。
因为在这两类研究中,研究者均不能控制研究的条件(如暴露因素),仅是根据研究对象的实际情况进行的观察研究。
若据此,可以将流行病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分为三类,即观察性研究、实验性研究与理论性研究。
若按工作性质分类,还可以分为个例调查、爆发调查,公共卫生监测及专题流行病学调查等,因为这些均为常规工作或常规工作需要而进行的调查研究。
附表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基本类型与代表性方法研究类型代表性方法(1)描述性研究现况研究筛检生态学研究(2)分析性研究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3)实验性研究临床试验现场试验社区试验(4)理论性研究流行病学数学模型三、流行病学的应用(一)疾病预防与健康促进1.疾病控制的对策与措施流行病学研究不仅可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疾病控制的对策与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也可凭借自身的学科优势针对具体的疾病或危害,提出具体的预防或控制的对策与措施建议或相应的卫生政策建议。
为此WHO在其“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战略中,非常注重流行病学的作用,认为流行病学不仅对研究病因和防病手段具有重要作用,也是制定合理的卫生政策的一个重要手段。
1984年第41届世界卫生大会曾形成决议,要求各会员国“更好的发挥流行病学的作用”,并号召世界流行病学家与WHO的密切合作。
2.在“健康促进”中的作用健康促进(health promotion)是为导致健康行为和健康生活条件所采取的健康教育与环境(社会、政治、经济、政策、法规、组织等)支持相结合的策略,即是把个人选择和社会对健康的责任综合起来,以创造更健康的未来的一种人和环境之间的调节策略。
健康促进的目的是促进积极的健康行为,提高人民的卫生知识,创造有利于健康的环境,提高人群或个人应对环境和心理压力的能力,从而保持健康的平衡,减少疾病,提高生活质量。
近年来健康促进的实践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发展,我国也非常注重此项工作。
预计在21世纪健康促进将会得到很大的发展,在预防疾病、保障我国人民健康中发挥积极作用。
在其各个阶段流行病学的作用都是必不可少的。
为此IEA第11届国际流行病学学术大会曾以“流行病学与健康促进”(Epidemiology and Health promotion)为主题,对流行病学在“健康促进”中的作用进行了较为深入、细致的探讨。
(二)疾病的监测(三)疾病病因与影响流行的因素许多疾病特别是一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病因未明,一些疾病的发生与流行与许多因素有关。
探讨疾病病因,阐明与疾病(或健康状况、卫生事件等)发生与流行有关的因素,是控制疾病,促进人类健康的关键所在。
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类型具备了解决此类问题的逻辑需要,其方法学特点如定量测量,偏倚的控制,因果推论技术等,使其对研究疾病病因或危险因素有明显的学科优势。
应用流行病学方法探讨疾病病因与流行因素的范例有许多。
如历史上John snow关于霍乱致病因子及传播途径的研究; Lind关于坏血病的病因研究等。
近几十年来如20世纪40年代Topping等对Q热传染源及其传播途径的研究;50年代日本水俣病的病因研究;60年代海豹样畸形与母亲孕期服用反应停(thalidomide)的关系研究; 80年代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等对月经棉条(tampon)与中毒性休克综合症关系的研究;以及众所周知的吸烟及被动吸烟与肺癌,HBV感染与肝癌,心脑血管病与高脂血症、高血压、吸烟等的关系等。
以流行病学方法探讨疾病的病因及其危险因素在我国亦有许多典型的例子。
如20世纪50年代对新疆“察布查尔病”(肉毒中毒)病因的研究;1965年以后我国许多地区的产棉区,先后出现原因不明的“烧热病”,后经调查证明系食用棉籽油所致,生棉籽油中的棉籽酚是其病因。
1972年上海地区发生了大规模皮炎流行,研究发现是由桑毛虫的毒毛所致。
80年代,为研究流行于全国各地的“不明原因脑炎”的病因,我国学者综合运用多种流行病学方法,历时数年,最终发现是由“驱虫药(TMS,LMS)”引起的药害事件(郑荣远,1996)。
此外近年来,我国许多学者对一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病因或危险因素进行了大量研究,如肿瘤、食管癌、高血压、脑卒中、糖尿病以及其它与人们健康有关的问题如伤害等,为这些疾病或卫生事件的预防与控制提供了大量的数据。
(四)疾病诊断、治疗与预防措施评价1.疾病的自然史疾病的自然史(natural history),即疾病的自然过程。
疾病就个体而言有其自然发展过程,如传染病的潜伏期、前驱期、临床症状期、恢复期。
就群体而言,各类疾病在人群中也有其自然发生、发展的规律。
应用流行病学方法可以研究、阐明疾病的自然史。
了解疾病的自然史即有助于临床诊断、治疗,也有助于对其预防与控制。
2.临床诊断、治疗方法的评价随着相关学科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诊断技术或方法,新的治疗药物或措施层出不穷。
某种新的诊断方法的诊断价值如何?某种新的治疗药物、治疗措施的疗效如何?是否可予推广应用?等问题可应用流行病学方法予以评价。
从而对这些新的诊断技术、治疗有一个科学的认识,以便在临床实践中正确应用。
此外在临床实践中还涉及对治疗药物或方法的不良反应的评价以及疾病的预后分析等,这些均属临床流行病学的研究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