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使用前质量检查制度
医疗器械使用前质量检查制度

医疗器械使用前质量检查制度
一、定义
二、目的
1.加强使用前的质量检查,以确保医疗器械在使用时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实现对医疗器械使用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确保医疗器械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3.建立制度完善的安全医疗器械使用管理体系,严格监督医疗器械使用和安全性管理。
三、质量检查项目
1.外观检查:检查医疗器械外观是否损坏、有无锈斑、畸形等情况。
2.完整性检查:检查医疗器械是否完整,是否有缺失的部件、部件间的连接是否牢固、单耳悬挂锁是否拆开等情况。
3.运行检查:检查医疗器械的运行情况,包括控制器、控制电缆、操作按键等。
4.维护检查:检查医疗器械是否有故障症状,包括报警、短时停止工作、低电压、电噪以及温度过高、过低等情况。
5.日常检查:检查医疗器械的日常状态,包括电源板、控制面板、连接线、操作台、超声头等关键零部件是否破损、脱落、磨损等情况。
四、质量检查程序
1.在使用医疗器械之前。
医院医疗器械使用前质量检查制度

医疗器械质量检查管理制度
为了加强医疗器械的监督管理,保证产品安全、有效,在医疗器械使用前,严格遵循医疗器械使用前质量检查制度。
一、医疗器械投入使用前,必须验明产品合格证明和标签标识,建
立真实完整的记录,记录应包括供货单位、产品名称、生产厂商、生产许可证、注册证号、规格型号、产品批号(编号)、生产日期(灭菌日期)、有效期、购进数量、购进日期、验收结论、验收人签名等。
二、根据采购计划、进货发票或送货单,对产品名称、生产厂商、
生产许可证、注册证号、规格型号、批号(编号)、生产日期(灭菌日期)、有效期、数量、日期等逐项核对、清点。
如有不相符或破损应及时做好记录,严禁投入临床使用。
三、医疗器材投入使用前要进行严格检查。
1、外包装检查:包装、密封等是否牢固;外包装上的中文标识是
否符合要求;包装注明的产品名称、生产厂商、标准文号、规
格型号、批号、生产日期、有效期等是否清晰齐全;有关特定
储运图示及使用的包装标志是否清晰。
不合格的不予投入临床
使用。
2、内包装检查:医疗器械内包装应完整、无破损、无污染、无变
形、封口应严密,如有铅封轧印必须清楚。
不合格的不予临床
使用
3、。
医院医疗器械使用前质量检查制度

医院医疗器械使用前质量检查制度
为加强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工作,降低医疗器械临床使用风险,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患双方合法权益,根据《医疗器械使用质量监督管理办法》、《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规范(试行》等规定制定本制度。
一、本制度适用于本院使用的所有医疗器械。
二、医疗器械使用前质量检查,是指医务人员在医疗服务中涉及的医疗器械在使用前对产品的包装、标签、说明书、合格证、批号、效期、质量等进行检查。
三、未经批准各科室严禁擅自使用或试用各类医疗器械。
四、严格按照产品使用说明使用无菌和植入性医疗器械,一次性无菌医疗器械只能一次性使用。
五、使用前应检查小包装,不得使用小包装已破损、标识不清、不洁净、过期或已淘汰的医疗器械。
六、在执行质量检查过程中发现不合格的或质量可疑的产品时应立即封存,及时在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信息系统上报告。
七、对介入和植入性医疗器械在使用前需告知患者或其家属,并签订知情同意书,使用人员必须检查其合格证或条形码是否符合规定,否则不能使用;使用后介入类医疗器械应将合格证或条形码粘贴在住院病历的介入手术记录中,植入性医疗器械应将合格证或条形码粘贴在《植入性医疗器械使用登记表》中,保证产品具有可追溯性。
八、医学装备部在接收到使用科室相关报告时应及时通知配
送商或厂家按规定进行处理,必要时报本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
门,并做好记录及处理意见。
九、对于经常出现质量问题或其他不符合规定的产品,医务部根据实际情况可停止问题产品的使用并通知医学装备部停止采购。
医疗器械使用前质量检查制度

医疗器械使用前质量检查制度医疗器械使用前质量检查制度是指在医疗机构临床使用医疗器械之前,对器械进行一系列的检查和测试,以确保器械的质量达到使用的要求。
这一制度对于保障医疗器械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非常重要,能够帮助医疗机构提高医疗质量和医疗服务水平。
下面将从制度的内容、执行流程和意义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医疗器械使用前质量检查制度的内容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器械的外观、功能和参数进行检查,二是对器械的安全性和性能进行测试。
在外观检查方面,需对器械的外观是否完整,是否有破损和污染等进行检查。
在功能和参数方面,需要核对器械的功能是否正常、参数是否符合规定。
而在安全性和性能测试方面,则需进行器械的电气安全性、生物安全性、机械性能等测试,以保证器械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执行流程上,医疗器械使用前质量检查制度需要明确各个环节的职责和流程。
首先,医疗机构应设立专门的质量管理部门或委员会负责制定和执行制度,并指定专人负责检查工作。
其次,医疗机构应建立器械验收工作的记录和档案,运用现代信息化手段进行管理,以便于追溯和查询。
再者,需要对各类医疗器械的检查要点进行编制,对器械的检查和测试方法进行制定和规范。
最后,医疗机构应定期进行质量检查的结果分析和整改落实,以提升器械使用的质量。
医疗器械使用前质量检查制度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可以确保医疗器械的性能和安全性达到标准要求,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
通过对医疗器械的外观、功能和参数进行检查,能够排除损坏和污染的器械,降低使用的风险。
其次,能够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增强医疗机构的核心竞争力。
只有确保器械的质量和性能,医疗机构才能进行可靠的治疗和诊断工作。
此外,制定和执行医疗器械使用前质量检查制度也有利于促进医患沟通,提升患者的满意度。
另外,医疗器械使用前质量检查制度还应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相结合。
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对医疗器械的安全和质量有严格的要求,医疗机构需遵守相关规定,确保医疗器械的质量达到标准。
医疗机构医疗器械管理制度

医疗器械使用前质量检查制度为了加强医疗器械的监督管理,保证产品的安全、有效,在医疗器械使用前,严格遵循医疗器械使用前质量检查制度。
一、医院采购医疗器械,要根据《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消毒管理办法》和《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监督管理办法(暂行)》的要求进行索证。
凡证件不齐者,一律不予投入临床使用。
二、医疗器械投入使用前,必须验明产品合格证明和标签标识,建立真实完整的记录,记录应包括供货单位、产品名称、生产厂商、生产许可证、注册证号、规格型号、产品批号(编号)、生产日期(灭菌日期)、有效期、购进数量、购进日期、验收结论、验收人签名等。
三、根据采购计划、进货发票或送货单,对产品名称、生产厂商、生产许可证、注册证号、规格(型号)、批号(编号)、生产日期(灭菌日期)、有效期、供货单位、数量、日期等逐项核对、清点。
如有不相符或破损应及时做好记录,严禁投入临床使用。
四、医疗器材投入使用前要进行严格的检查。
其中:1、外包装检查:包装、密封等是否牢固;外包装上的中文标识是否符合要求;包装注明的产品名称、生产厂商、批准文号、规格型号、批号(编号)、生产日期(灭菌日期)、有效期等是否清晰齐全;有关特定储运图示及使用的包装标志是否清晰。
不合格的,不予投入临床使用。
2、内包装检查:医疗器械内包装应完整、无破损、无污染、无变形、封口应严密。
不合格的,不予投入临床使用。
设备科工作职责制度1、负责医疗设备、医用耗材日常使用的监管和年度采购计划的审核、上报。
2、负责全院医疗设备的验收、维修、保养、培训、等工作3、负责全院医用耗材的计划汇总、审核、论证及库房验收和领用等工作。
4、负责医疗计量仪器的定期强制检定工作。
5、医疗设备的保养、维修,保证处于正常状态。
6、负责组织大型设备购置的可行性论证,并按照法规进行配置许可。
7、负责对接省、市、区的卫计、环保、药监、质监等监管部门的事务性工作。
设备科科长职责1)在院长和分管院领导的指导下主持开展设备科的全面工作,建立健全医院医疗设备、卫生耗材管理的各种制度、人员职责及工作流程,以保证医院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医疗器械使用前质量检验管理制度

医疗器械使用前质量检验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确保医疗器械的安全有效使用,规范医疗器械使用前质量检验的流程和要求,本规章制度订立。
第二章质量检验的目的与原则第二条医疗器械使用前的质量检验旨在确保医疗器械的质量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保障患者及医疗人员的安全与效益。
第三条质量检验应遵从公正、客观、全面、准确的原则,依法依规开展。
第三章质量检验的范围与内容第四条医疗器械使用前质量检验应包含以下内容:1. 医疗器械资质核查:对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或者销售单位的资质证明文件进行核查,确保其具备合法生产和销售相关医疗器械的资质。
2. 医疗器械标识检查:核查医疗器械的标识是否齐全且符合标准要求,确保可以追溯医疗器械的生产流程和质量信息。
3. 医疗器械外观检查:对医疗器械的外观进行检查,确保无明显损坏、变形、污染等情况。
4. 医疗器械性能检查:对医疗器械的性能进行检查,确保其性能指标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
5. 医疗器械配件检查:对医疗器械的配件进行检查,确保配件齐全、质量可靠。
第四章质量检验的程序与要求第五条医疗器械使用前质量检验的程序如下:1. 接收检查:接收医疗器械时,由医疗器械管理人员进行初步检查,核对医疗器械与配件、标识和文件是否齐全。
2. 检验计划订立:医疗器械管理人员依据医疗器械的类别、特点和紧要性,订立相应的检验计划。
3. 检验实施:依照检验计划,由医疗器械管理人员或经过培训合格的医疗器械使用人员进行质量检验,记录检验结果,并填写相应的表格或文件。
4. 检验评定:依据检验结果,将医疗器械分为合格品和不合格品两类,并进行相应的评定。
5. 处理措施:对于不合格品,医疗器械管理人员需要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如退回销售单位、报废、追究责任等。
6. 检验报告:及时编制并上报医疗器械使用管理机构或监管部门的检验报告,报告内容应真实、准确、完整。
第五章监管与考核第六条医疗器械使用管理机构或监管部门应对医疗器械使用前质量检验的工作进行监督和考核。
医院医疗器械使用前质量检查制度

医疗器械质量检查管理制度
为了加强医疗器械的监督管理,保证产品安全、有效,在医疗器械使用前,严格遵循医疗器械使用前质量检查制度。
一、医疗器械投入使用前,必须验明产品合格证明和标签标识,建
立真实完整的记录,记录应包括供货单位、产品名称、生产厂商、生产许可证、注册证号、规格型号、产品批号(编号)、生产日期(灭菌日期)、有效期、购进数量、购进日期、验收结论、验收人签名等。
二、根据采购计划、进货发票或送货单,对产品名称、生产厂商、
生产许可证、注册证号、规格型号、批号(编号)、生产日期(灭菌日期)、有效期、数量、日期等逐项核对、清点.如有不相符或破损应及时做好记录,严禁投入临床使用。
三、医疗器材投入使用前要进行严格检查。
1、外包装检查:包装、密封等是否牢固;外包装上的中文标识是
否符合要求;包装注明的产品名称、生产厂商、标准文号、规格
型号、批号、生产日期、有效期等是否清晰齐全;有关特定储
运图示及使用的包装标志是否清晰。
不合格的不予投入临床使
用。
2、内包装检查:医疗器械内包装应完整、无破损、无污染、无变
形、封口应严密,如有铅封轧印必须清楚。
不合格的不予临床使
用。
医疗器械使用前质量检查制度

医疗器械使用前质量检查制度医疗器械使用前质量检查制度:保证人民健康的重要环节在现代医疗行业中,医疗器械的使用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然而,由于一些不合格的医疗器械可能对患者的健康产生严重的影响,医疗器械使用前质量检查制度应运而生。
这一制度的目的在于确保医疗器械的质量和安全性,以保障人民健康。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医疗器械使用前质量检查制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因为医疗器械直接与患者的生命和健康相关,使用前质量检查的必要性不容忽视。
通过质量检查,我们可以排除一些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减少患者使用医疗器械所面临的风险。
医疗器械的不合格可能导致不良反应、传染病的传播等严重后果,因此保证质量严格把关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医疗器械使用前质量检查制度的具体内容也非常值得关注。
首先是对医疗器械的各项参数进行检查,包括外观、材料、电气性能等。
这些参数可以直接决定医疗器械的安全性和功效。
同时,还需要对医疗器械的生产企业进行审查,确保生产过程符合相关标准,并且有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
另外,还需要对医疗器械的标识和说明书进行检查,确保其完整、准确。
这些内容的综合检查可以有效地提高医疗器械的合格率,保证患者的安全。
在医疗器械使用前质量检查制度的实施中,应该注重全程监督。
不仅仅是在医疗器械生产完成后进行一次性的检查,而是应该贯穿整个使用过程。
在生产环节中,需要加强对医疗器械的抽检,确保批次质量的稳定性。
同时,在使用过程中,也需要对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进行监督,确保他们按照规定使用和维护医疗器械,防止因使用不当导致的质量问题。
此外,医疗器械使用前质量检查制度还需要与其他相关制度相结合,形成一个相互配套的体系。
与医疗器械质量检查密切相关的是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制度。
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制度要求医疗器械企业需要在上市前进行质量检查和审核,确保其产品符合相关标准。
两者结合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制度体系,保证医疗器械质量的全面把控。
在推行医疗器械使用前质量检查制度时,还需要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利益和平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疗器械使用前质量检查制度
为了加强医疗器械的监督管理,保证产品的安全、有效,在医疗器械使用前,严格遵循医疗器械使用前质量检查制度。
一、医院采购医疗器械,要根据《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消毒管理办法》和《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监督管理办法(暂行)》的要求进行索证。
凡证件不齐者,一律不予投入临床使用。
二、医疗器械投入使用前,必须验明产品合格证明和标签标识,建立真实完整的记录,记录应包括供货单位、产品名称、生产厂商、生产许可证、注册证号、规格型号、产品批号(编号)、生产日期(灭菌日期)、有效期、购进数量、购进日期、验收结论、验收人签名等。
三、根据采购计划、进货发票或送货单,对
产品名称、生产厂商、生产许可证、注册证号、规格(型号)、批号(编号)、生产日期(灭菌日期)、有效期、供货单位、数量、日期等逐项核对、清点。
如有不相符或破损应及时做好记录,严禁投入临床使用。
四、医疗器材投入使用前要进行严格的检查。
其中:
1、外包装检查:包装、密封等是否牢固;外包装上的中文标识是否符合要求;包装注明的产品名称、生产厂商、批准文号、规格型号、批号(编号)、生产日期(灭菌日期)、有效期等是否清晰齐全;有关特定储运图示及使用的包装标志是否清晰。
不合格的,不予投入临床使用。
2、内包装检查:医疗器械内包装应完整、无破损、无污染、无变形、封口应严密,如有铅封轧印必须清楚。
不合格的,不予投入临床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