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规范

合集下载

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

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
(4)需水对象资料: 对工程范围内的人口、大小牲畜数进行调查,并对今后10年
内的发展数字作出预测。同时,对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灌溉的作物 种类、树种及其面积进行调查。 (5)其他资料:
当地社会经济状况、建筑材料、道路交通、当地建筑材料的 数量与分布地点等。
10
第一节 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的规划
规划内容
(一)内容概况
第二章 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
1
第二章 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
庭院窖群
主要内容
雨 水 集 蓄 利 用 工 程 的 规 划 雨 水 集 蓄 利 用 工 程 的 设 计施工 (待补) 雨水集蓄工程的管理
2
第一节 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的规划
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的规划
一、叠西北地区雨水集蓄 利用发展状况
二、规划内容
(1)基本情况分析。 (2)规划目标及建设雨水集蓄利用 工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3)需水分析。
(4)集流面确定。
11
第一节 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的规划
规划内容(续) (5)蓄水工程规划。 (6)供水及灌溉工程规划。 (7)工程建设费用与国家、地方和 群众投入分析以及工程效益分析。 (8)实施措施。
(2)地形资料: 一般可不要求地形图。但应有集流面、蓄水设施及灌溉土地 之间的相对高差资料。
(3)集水面资料: 对房屋屋面、庭院、计划作为集水面的公路、乡村道路、
场院及天然坡面等投影面积进行量测。同时,对工程范围内 已建的雨水集流面性质、面积、蓄水设施的种类、数量及容 积进行调查。
9
第一节 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的规划
时,可按 (0.15~0.25)N作粗略估计; η——灌溉田间水利用率,滴灌等节水灌溉条件下取0.9。
有的地区灌溉用水量也可根据当地多年实际测定资料进行估算,如甘肃和宁夏 采用表2-4中的资料粗略估计不同作物的灌水次数与灌水量。

低影响开发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技术规程

低影响开发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技术规程

低影响开发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技术规程一、前言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的水资源管理越来越重要。

作为城市水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低影响开发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技术规程是为了规范和指导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的设计、施工和运行管理,以达到节约水资源、减轻城市排水负荷、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等目的而制定的。

该技术规程涉及城市规划、建筑环境、绿化系统、道路及公共场所、地下空间等领域,对于建设集约、可持续的城市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术语和定义1.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简称LID),是指通过改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的方法,减少城市化过程中对水资源、土地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消耗。

具体包括雨水控制、雨水收集与储存、地表水处理、绿化设施等。

4.径流控制(Runoff Control),是指采用措施控制城市地表径流的形成和流量的减少,以达到减少水体污染、提高环境质量的目的。

具体包括降低流速、延缓流速、增加地下滞留时间以及提高土壤的水质。

5.绿色屋顶(Green Roof),是指将屋顶覆盖物改为具有一定层厚度的生长介质和多种植物,以达到保障居民舒适度、改善城市景观、减少城市热岛效应和雨水滞留的目的。

7.蓄滞洪技术(Storage and Infiltration Technology),是指通过采用地下蓄滞洪池、雨水花园、绿色屋顶等设施,将雨水从源头截留并存储于地下,以减轻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

三、技术原则1.生态优先原则。

尽可能选择自然材料、结构和措施,提高系统效益,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全面规划原则。

在设计中要考虑雨水的回用、地下水利用、花园绿化、道路绿化、交通疏导等多个方面,打造一个具有多功能的生态系统。

3.储备管理原则。

在规划设计中,应考虑使用储备管理手段,以达到蓄滞洪效果。

4.工艺简化原则。

在建设过程中,应考虑节约资源和流程,降低劳动强度和能源消耗。

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

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

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一、引言雨水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合理利用雨水可以缓解城市雨洪排放压力,提高城市水资源利用率,降低环境污染,是建筑与小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因此,制定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对于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雨水利用系统设计1.系统设计原则雨水利用系统的设计应遵循“先控制,后利用”的原则。

即在控制雨水排放的基础上,尽量利用雨水资源,减少对城市排水系统的负荷。

2.可行性分析在进行雨水利用系统设计之前,需要进行对雨水资源进行调查和分析,包括降雨情况、雨水径流特征、建筑与小区用水需求等,综合考虑各项因素确定雨水利用系统的可行性。

3.系统构成雨水利用系统由雨水收集、存储、处理、利用等环节组成。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各个环节的协调性和系统的稳定性。

4.设备选择在雨水利用系统设计过程中需要选择合适的收集设备、存储设备、处理设备、利用设备等,保证系统的高效运行和长期稳定性。

三、雨水收集与处理1.雨水收集雨水收集设备通常包括雨水采集装置、雨水收集管道和雨水过滤装置。

收集设备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并保证雨水的质量符合利用要求。

2.雨水处理雨水经过收集后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处理,包括除沙、除污、消毒等工艺,以保证雨水的质量符合利用要求。

四、雨水储存与利用1.雨水储存雨水储存设备可选择地下式储水池、地上式储水罐等,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储存设备,并保证储存设备的密封性和稳定性。

2.雨水利用雨水利用设备包括雨水泵、管网、水箱等,需要保证雨水利用系统与城市供水系统的协调性,并保证雨水的稳定供应。

五、安全与环保1.系统安全雨水利用系统需要保证其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包括设备的安全运行、供水稳定性等方面。

2.环境保护雨水利用系统设计应充分考虑对环境的保护,包括雨水的净化处理、雨水利用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等方面。

六、维护管理与运行1.设备维护雨水利用系统的设备需要定期进行维护保养,包括设备的清洗、检修、更换等,保证设备的长期稳定运行。

《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技术规范》要点介绍

《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技术规范》要点介绍

《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技术规范》要点介绍一、基本原则1.遵循科学性原则,依据当地气候、地形、土质等特点,科学分析雨水资源,并合理设计雨水控制和利用系统。

2.遵循可持续性原则,注重雨水资源的保护、合理利用和循环利用,达到节水、减排、减少城市气候变暖等效益。

3.遵循经济性原则,合理设计雨水控制与利用系统,降低系统投资和运维成本,提高效益。

4.遵循适应性原则,结合建筑和小区的实际情况,设计符合当地气候、土地利用结构、社会经济发展等要求的雨水控制和利用系统。

二、雨水控制工程设计1.地面雨水排放管理:采取措施减小雨水排放,促进雨水渗漏、蓄滞和自然蒸发,减少径流污染,提高土壤水文保持能力。

2.雨水收集利用设计:设计合理的雨水收集管道和储水设施,充分利用雨水资源,用于道路冲洗、绿化灌溉、公共供水等方面。

3.地下雨水收集系统:设计地下雨水渗透系统,将雨水引入地下,减小地表径流,提高土壤水文保持能力。

4.绿色屋面设计:采用绿色屋面,提高屋面的负荷承重能力,增加雨水的渗透和蓄留能力,改善城市热岛效应。

5.雨水管道设计:采用合适的管径、坡度和设施,保证雨水的迅速排放和污水的有效分离,减小系统的排放负荷。

三、雨水利用工程设计1.雨水利用途径:将收集的雨水用于绿化灌溉、建筑物洗涤、公共供水等方面,提高雨水的综合利用率。

2.雨水质量要求:设立雨水质量标准,确保利用的雨水符合相关环保要求,不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3.雨水利用设备设计:设计合理的雨水利用设备,包括雨水集水器、储水罐、泵站等,保证系统的稳定运行和高效利用。

4.雨水利用系统运维:建立完善的雨水利用系统运维管理机制,定期检查设备运行情况,保证系统正常运行。

四、验收和评价1.验收标准:根据设计文件和相关规范,进行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的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2.验收内容:包括工程实施情况、系统运行情况、设备安装情况等方面,对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进行全面评价。

3.验收报告:出具专业的验收报告,明确工程的质量、安全、环保等方面的情况,为后期运维提供参考。

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DB11-685-2013

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DB11-685-2013

北京市地方标准DB编号:DB11/ 685-2013备案号:XXXX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Code for design of stormwater management and harvestengineering2013-07-24 发布2014-02-01 实施北京市规划委员会联合发布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北京市地方标准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Code for design of stormwater management and harvest engineeringDB11/ 685-2013主编单位: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批准部门: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实行日期:2014 年02 月01 日2013 北京修订说明根据北京市质监局《关于印发2012 年北京市地方标准编制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京质监标发[2012]20 号)文件,本规范由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和北京市水科学研究院等编制单位对《城市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程》DB11/T 685-2009 进行修订。

编制组对近年北京市建设运行的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进行了回访和总结,并对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及降雨资料进行了筛选和整理,结合现行的相关标准及政策,对原规范进行全面修订。

前言本规范是根据北京市规划委员会标准化工作规划及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京质监标发[2012]第20号》文件,由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等单位编制。

编制组总结了近年来本市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的设计和实践经验,参考国内外相关标准和应用研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本规范。

本规范共分5章,内容包括:1.总则;2.术语、符号;3.设计计算;4.建筑与小区;5.市政工程。

本规范第1.0.3、1.0.7、4.1.11、4.4.2、4.6.1、4.8.9、5.4.4、5.6.4、5.6.5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建筑物雨水利用设计规范

建筑物雨水利用设计规范

建筑物雨水利用设计规范随着全球水资源的日益短缺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雨水收集和利用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可持续发展方式。

建筑物雨水利用设计规范的制定对于推动雨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城市水资源的节约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雨水收集系统设计、水质要求、利用方式以及管理和维护等方面,探讨建筑物雨水利用的规范。

一、雨水收集系统设计规范1.1 雨水收集区域划分和设计容量雨水收集系统的设计首先要确定相应的收集区域,包括建筑物的屋面、道路、人行道等,以便充分利用可收集的雨水资源。

在设计容量方面,需要根据收集区域的面积和降雨特征来确定系统的储水容量,以满足建筑物的日常用水需求。

1.2 雨水收集设施和管网设计雨水收集设施包括雨水收集箱、滤网、消毒设备等,需要根据收集区域的特点和水质要求来选择和设计。

同时,还需要合理设置雨水收集管网,确保雨水能够顺利流入储水箱或利用设施,并满足建筑物各个用水点的需求。

1.3 雨水收集系统与其他水系统的衔接雨水收集系统需要与建筑物的其他水系统(如自来水系统、供水系统等)进行衔接,实现雨水与非饮用水的分流和利用。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各个系统之间的协调和顺畅衔接,保证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供应的可靠性。

二、建筑物雨水利用的水质要求建筑物雨水利用需要注意确保水质的安全和卫生,避免对人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在建筑物雨水利用设计规范中,应制定相应的水质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雨水收集前的预处理在雨水进入收集系统之前,需要进行预处理,包括清洗屋面、清理雨水收集箱和滤网等,以去除悬浮物、杂质和过滤叶片等,减少后续处理的负担。

2.2 雨水处理工艺雨水处理工艺主要包括过滤、消毒和沉淀等步骤,以确保雨水的水质符合标准要求。

在设计规范中,需要制定相应的处理工艺流程和要求,以保证雨水的卫生和安全。

2.3 雨水利用水质要求建筑物的雨水利用主要是非饮用水,但仍需满足一定的水质要求,以适应不同的利用方式。

在设计规范中,需要明确不同用水点的水质要求,并制定相应的处理方法和控制措施。

雨水积蓄工程设计规范

雨水积蓄工程设计规范

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规范1 总则1.0.2 在我国,建设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的重点地区是西北、华北的半干旱缺水山区、西南石灰岩溶地区和石山区以及海岛和沿海地区。

这些地区的共同特点是:严重缺乏或季节性缺乏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多为山区、沟壑纵横,引水、输水条件十分困难;居住分散,适宜利用就地资源,分散开发;贫困、不发达。

例如,西北、华北许多山区,地表水、地下水十分缺乏,不仅农业生产靠天吃饭,人畜用水也严重不足。

西南山区虽然全年降雨比较充沛,但分布不均;区内河谷深切,水资源难以开采;石灰岩裸露、岩溶发育、保水性很差;因而经常发生季节性干旱。

我国沿海的石质丘陵山区及海岛由于缺乏淡水资源,引水工程的修建比较困难,也迫切需要建设雨水集蓄利用工程。

关于规定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多年平均降水量适用下限的依据,主要是考虑如果降水量太小,所需要的集流工程规模就较大,工程费用也随着增加,将会造成技术不可行和工程不经济。

根据调查,我国开展雨水集蓄利用的地区中,以甘肃省的靖远县和会宁县、内蒙古自治区的伊克昭盟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宁南山区的降水量最小。

甘肃靖远多年平均降水量为200~250mm,雨水集蓄利用主要用于解决人畜用水困难,用于灌溉的很少。

会宁北部年降水量为250~300mm,除了解决人畜用水外,也进行集雨灌溉。

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降水量多数大于300mm,最少的地方降水量也在250mm以上。

宁夏的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分布在宁南山区,那里的降水量多数在300mm以上。

因此本条规定了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的适宜降水量下限为250mm,是符合我国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的实际的。

1.0.5 本规范引用的其它规范主要包括:SL103—95《微灌工程技术规范》,GBJ85-85 《喷灌工程技术规范》,SDJ207-82《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JGJ/T98-96《砌筑砂浆配合比设计规程》,GB749-85《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CECS82:96《农村给水设计规范》,GB50288-99《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等。

雨水集蓄供水工程方案

雨水集蓄供水工程方案

雨水集蓄供水工程方案一、引言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饮用水资源供应问题日益凸显。

传统的自然水源受到污染和开发的影响,水资源供应越来越紧张,为了解决城市居民的饮水问题,雨水集蓄供水工程成为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

雨水集蓄供水工程是指利用城市雨水资源,通过集蓄、处理和利用雨水,为城市居民提供饮用水和生活用水的一种工程方案。

本文将围绕雨水集蓄供水工程展开讨论,探讨其技术原理、工程设计方案、运行管理等相关内容。

二、技术原理雨水集蓄供水工程的技术原理是通过收集城市雨水资源,经过一系列的处理和净化工艺,将其转化为可以供居民饮用和生活用水的水源。

其主要技术原理包括雨水收集、雨水储存、雨水处理和雨水利用。

(一)雨水收集雨水收集是指将城市屋顶、道路、场地等表面的雨水进行收集,将其导入到雨水集蓄设施中进行储存和处理。

雨水收集系统包括屋面雨水收集系统、地面雨水收集系统和道路雨水收集系统。

通过设置合理的雨水收集设施,可以有效地收集城市雨水资源,为后续的处理和利用提供充足的水源。

(二)雨水储存雨水储存是指将收集到的雨水暂时保存在地下水库、雨水管网等储存设施中,以备后续的处理和利用。

通过合理设置雨水储存设施,可以有效地储存大量的雨水资源,满足日常饮用水和生活用水的需求。

(三)雨水处理雨水处理是指对收集到的雨水进行一系列的净化和处理工艺,去除其中的杂质、污染物和微生物,将其转化为可以供居民饮用和生活用水的清洁水源。

常见的雨水处理工艺包括沉淀、过滤、消毒、pH调节等。

通过严格的处理工艺,可以保证雨水的质量符合卫生标准,同时也能够保护水资源的环境可持续性。

(四)雨水利用雨水利用是指利用处理好的雨水资源,供给城市居民的饮用水和生活用水。

通过设置合理的供水系统,将处理好的雨水资源输送到城市各个生活用水用途的场所,如家庭、学校、医院、商业建筑等,为居民提供清洁可靠的饮用水和生活用水。

三、工程设计方案雨水集蓄供水工程的设计方案应该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和需求,采取合理的技术方案,保证工程的稳定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规范【篇一:雨水集蓄利用规划设计】4工程任务和规模4.1概况4.1.1社会经济概况左岸Ⅱ-Ⅲ级阶地丘陵区。

区内地形平缓,海拔高程在320-500m,土壤为黄棕壤、水稻土,由于水利工程设施薄弱,长期以来一直遭受干旱灾害的威协,农业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阳安铁路、汉白公路由工程区南部通过,已建成村级公路网络,交通较为便利。

4.1.2工程概况据不完统计,区内已有蓄水堰塘57口,其中万方以上大堰6口,总蓄水量31.5万m3。

近年来已发展水窖150余口。

本次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对该区域进行全面规划,有计划的对地理位置优越,灌溉条件好的18口堰塘进行清淤增容,对堰坎和放水设施进行加固,设计恢复塘容15万m3;计划新修水窖350口,增加蓄水1.4万 m3;衬砌砌灌溉渠道19条,长10.7km。

4.2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工程位于月河北岸丘陵阶地区,地势平缓,土层肥厚,因为地理条件特殊,自然地形构成坡高水低,没有建设蓄水工程的条件,长期以来一直受干旱缺水的困挠,农业经济得不到应有发展。

现采用非充分灌溉的模式,进行雨水集蓄型灌溉工程规划设计。

这一地区水文条件是降雨量较丰,多年平均降雨量850mm,造成干旱的原因是降雨时空分布与农作物需水过程不相匹配,二是缺少蓄水工程。

现根据气象和地理条件,选用堰塘、水窖等小型、群体形引蓄水工程,增加调蓄水量,增强灌溉能力。

符合当地水资源呈立体分布的特点。

这种蓄、小、群的建设方式也易被群众接受掌握,工程建设简便易行。

通过在该地区的实施,再进一步总结提高,然后向汉滨区同类型区域推广应用,对汉滨区的经济发展将起到很大促进作用。

同时为干旱、半干旱地区采用非充分灌溉,发展节水型农业总结出成功经验。

因此规划建设三条岭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很有必要。

据调查,该地区有灌溉设施的,粮食亩产约在700-800kg,无灌溉条件时亩产不足400kg,亩产相差较大。

因此干部、群众对水利工程建设要求迫切,投工投劳积极性很高。

采用坡面集蓄雨水进行节水灌溉,符合当地的地理条件和水文气象因素。

也符合《节水灌溉技术规范》sl207—98中提出在水资源紧缺地区,“节水灌溉应充分利用当地降水”。

“节水灌溉工程的形式应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水土资源特点和农业发展要求,因地制宜选择”的规定要求。

因此,工程是可行的。

4.3工程规模和开发方式4.3.1灌溉保证率的确定(1)灌溉定额的确定:依据《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规范》sl267—2001第三节表3.3.2-1,玉米采用点灌,灌2次,灌水定额90 m3/hm2;水稻灌6次,每次灌水定额400 m3/hm2。

(2)灌溉设计保证率和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确定依据《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规范》sl267—2001表3.4.1-1,集雨灌溉保证率取75%。

玉米采用人工点灌,取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0.85;水稻采用“薄、浅、湿、晒”的灌溉方法,由《节水灌溉技术规范》sl207—98第5.03节,取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0.7。

4.3.2工程规模经统计,区内可发展灌溉的耕地面积286.7 hm2,其中水田187.5 hm2,占65.4%;水浇地99.2 hm2,占34.6%。

1、集雨场由第二节分析结果表明,工程区多年平均降雨量在850mm,雨量较丰,只是时空分配不均,雨水集蓄工程主要拦蓄雨洪,在干旱时再进行灌溉。

根据安康地区降雨量和地面土质结构,可不修建集雨场,利用坡面或耕作沟、小沟,在降雨时将地面径流引入塘、窖内蓄存起来,在干旱缺水时灌关键水、救命水。

2、蓄水工程容积按工程的功用,堰塘主要用于水田灌溉,水窖则用于水浇地的灌溉,因此得:水田面积187.5 hm2,选用灌溉定额每次400 m3/hm2,共灌6次,水稻全生长期需水量:由《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规范》sl267—2001第3.4.2条,工程蓄水容积按下式计算:式中v——蓄水容积,m3;w——全年供水量,m3;k——容积系数,取0.8;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0.7。

计算的堰塘总蓄水容积为:45.0万m3,水窖总容积为1.32万m3。

由计算的总需水量,规划整治堰塘18口,恢复塘容20万m3,复蓄二次,年蓄水量60万m3,满足水稻田的灌溉要求。

水浇地用水由水窖负担,计算的需水窖容积1.32万m3,规划新修水窖350口,单口水窖容积40 m3,增加蓄水1.4万m3。

由《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规范》第3.4.3条,确定堰塘超高取0.5 m,水窖超高取0.3 m。

5工程总体布置及主要建筑物5.1设计依据5.1.1工程等别和建筑物级别依据《防洪标准》gb50201-94、《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规范》sl267—2001、《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确定“三条岭雨水集蓄利用工程”为Ⅴ等小(2)型灌区,引水渠道、堰塘等永久性建筑物为5级。

5.1.2设计基本资料(1)抗旱天数和灌溉面积1999年由我院作的“汉滨区万池、千井、百窖灌溉工程项目建议书”计算确定的本区内抗旱天数为28天。

规划灌溉面积286.7hm2。

(2)水文气象资料多年平均气温15.6℃极端最高气温41.7℃【篇二:雨水集蓄利用技术】雨水集蓄利用技术8.1概述雨水资源的利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广义上讲,凡是利用雨水的活动都可以称为雨水利用。

如兴建水库、塘坝等开发利用地表水的活动,打井开采地下水的活动以及人工增雨等活动。

而狭义的雨水利用是指直接利用雨水的活动,如利用一定的集雨面收集雨水用于生活、农业生产和城市环境卫生等。

本书所述及的雨水利用是指狭义上的利用。

8.1.1雨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意义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不可替代的生命资源,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经济资源。

地球上70%的面积是海洋,因而水资源总量中97.5%是不可能直接利用的海水,淡水资源只占 2.5%,而可以直接利用的河流、湖泊和水库的淡水资源,仅为淡水资源总量的0.26%。

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排污量大增,又导致水源的污染;森林等植被破坏使得生态失去平衡,也会造成雨量减少,地下水的补充量减少。

目前,世界上大约有90个国家,40%的人口出现缺水危机,因此引起世界许多国家的关注,联合国于1997年发出淡水资源短缺的警报:“缺水问题将严重制约下世纪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并可能导致国家间的冲突。

”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m3,居世界第6位;人均占有量2300m3,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居世界第109位,被列位世界13个贫水国之一。

我国660多个城市中,缺水城市达300多个,其中严重缺水城市108个。

据统计,全国城市目前日缺水量达1600万m3,每年因缺水损失工业产值1200多亿元。

全国农村每年缺水约300亿m3,有5000多万人和2.5亿头牲畜饮水困难。

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干旱日益严重,全国每年受旱面积达2000多万hm2,因干旱粮食减产达150亿kg左右。

面对水资源的紧缺局面,解决的办法是开源节流,首先要保护现有的水源,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节约水源,如农业上实施节水灌溉技术,工业上治理水污染、利用废水,国家调节供水政策,提高水价等。

在开源方面实施南水北调工程,但工程量大,工期长、耗资大。

而充分开发雨水资源则是切实可行的办法。

目前我国对天然降雨的利用率只有10%,与国外利用率高的国家相比,可利用的潜力很大。

我国降水量在250mm以上的地区很广,且降雨集中在6~9月,荒坡山地、路面、场院和屋顶等设施为聚集雨水创造了有力条件,这些地方都可以进行雨水的开发利用。

8.1.2雨水集蓄利用的发展与展望(一)国内外发展概况雨水利用是一项古老的使用技术,远在公元前2000多年的中东地区,就有收集雨水用于生活和灌溉。

在阿富汗、伊朗、巴基斯坦和中国的新疆,2000多年前就建造了坎儿井用于灌溉。

约1500年前以色列的纳巴秦人利用年降雨量仅100mm的雨水资源,在沙漠中种出庄家。

在墨西哥、秘鲁和南美的安第斯山山坡上,1000多年前就建造起来能灌能排的雨养梯田。

几百年前印第安人就收集雨水种植玉米、南瓜和甜瓜。

本世纪中期,以色列制订了“沙漠花园”计划,实施多种形式的雨水集蓄工程,在沙漠上种出了庄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80年代以来,雨水集流系统得到迅速发展,在一些多余的国家也得到发展,雨水利用范围也从生活用水向城市用水和农业用水发展,如东南亚的尼泊尔、菲律宾、印度和泰国,非洲的肯尼亚、博茨瓦纳、纳米比亚、坦桑尼亚和马里等国。

工业发达国家,如日本、澳大利亚、美国、新加坡、法国、瑞典等国都在开发利用雨水。

特别是联合国1981~1990年的“国际饮水及卫生十年”计划的实施,使雨水利用的现代化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和推广。

1982年6月在美国夏威夷召开了第一届雨水集流利用的国际会议,成立了国际雨水集流系统协会。

1995年6月在中国北京召开了第七届雨水集流系统协会,进一步推动了雨水的开发利用。

我国雨水集蓄工程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2500年前,安徽寿县就修建了大型平原水库,拦蓄雨水,用于农田灌溉。

秦汉时期,在汉水流域的丘陵地区修建了库塘,对雨水进行拦蓄和调节。

在西北黄土高原等干旱半干旱山区人民在同干旱作斗争的过程中,创造了许多雨水利用技术,如土窖、大井口、坎儿井和蓄水塘等设施外,还改进了修筑梯田、沟筑土坝、粮草轮作等就地蓄雨措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但由于社会历时的原因,这些措施并未得到迅速的发展,仍未摆脱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的局面。

解放后,特别是80年代以来,由于北方干旱日益严重,水资源日益紧缺,在国际雨水集流事业的推动下,国家重视了这方面的研究。

从80年代就开始了雨水利用技术和水资源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

“七五”期间北京开展了城市雨洪利用技术研究。

80年代末以来,各地发展较迅速,如甘肃省实施的“121”雨水集流工程(每户建100m2左右的雨水集流场,打2眼水窖,发展1亩庭院经济),内蒙古实施的“112”集雨节水灌溉工程(一户建一眼旱井或水窖,采用坐水种和滴灌技术,发展2亩抗旱保收田),宁夏的“窖水蓄流工程”,陕西的“甘露工程”,还有山西、河南、河北等省(区)雨水集蓄工程。

这些有效的雨水集蓄措施的研究和应用,取得一批成果,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二)我国雨水集蓄利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现在雨水集蓄利用是近几年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涌现出的一件崭新事物,虽取得不少成绩,但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探索、研究和加以解决,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1)对雨水集蓄工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进入90年代以来,北方干旱日益严重,水资源日趋紧张,解决的办法习惯于拦截地表径流(如修水库)和开采地下水(如打井),或者寄希望于跨流域调水,而对当地雨水资源开发认识不足,未把它当作解决缺水的一个重要途径,对水环境效益的认识更淡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