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雕塑之美

合集下载

雕塑之美教案

雕塑之美教案

雕塑之美教案I.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理解雕塑艺术的定义和基本概念;2. 分辨不同类型的雕塑作品;3. 了解雕塑艺术在历史和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4. 培养学生对雕塑艺术的欣赏和创作能力。

II.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向学生展示一些著名的雕塑作品图片,引起学生对雕塑的兴趣和好奇心。

2. 雕塑艺术的定义与基本概念(15分钟)解释雕塑艺术的定义,并与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进行比较。

介绍雕塑中的基本元素,如形状、空间、质感等。

3. 雕塑的分类(20分钟)介绍雕塑的不同类型,如立体雕塑、浮雕、装置艺术等,并通过图片和实际作品进行示范和解析。

4. 雕塑艺术的历史与发展(20分钟)讲解雕塑艺术的历史背景和重要里程碑,包括古代文明中的雕塑、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艺术等。

通过学习历史案例,让学生了解不同时期和文化背景下的雕塑风格和主题。

5. 现代雕塑艺术(15分钟)介绍现代雕塑的新潮流和艺术家,包括一些当代雕塑的代表性作品和创作方法。

学生可以观看相关视频,并进行讨论和思考。

6. 雕塑艺术的欣赏与创作(30分钟)学生参观学校附近的雕塑公园或艺术展览,观赏现实中的雕塑作品,并记录下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想法。

回到教室后,鼓励学生用塑料泥或其他材料进行简单的雕塑创作,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情。

7. 总结与展望(10分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雕塑艺术的重要性和未来发展。

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多地关注和欣赏雕塑作品,并鼓励有兴趣的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和创作雕塑艺术。

III. 教学资源1. 雕塑作品图片2. 雕塑艺术历史案例图片3. 现代雕塑艺术家作品介绍视频4. 塑料泥和其他雕塑材料IV. 教学评估1. 学生对雕塑作品的描述和解读能力;2. 学生参观雕塑公园后的反馈和创作作品;3. 学生对雕塑艺术发展及其重要性的理解和总结。

V. 教学延伸将学生的雕塑作品进行展览,邀请其他班级或家长参观和评论。

也可以组织学生一起参观当地的艺术展览或雕塑博物馆,进一步增强他们对雕塑艺术的了解和欣赏能力。

3.2体量与力量雕塑的美感课件-高中美术人美版美术鉴赏【04】

3.2体量与力量雕塑的美感课件-高中美术人美版美术鉴赏【04】

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通高17. 14米,被世界公认为是一件 精美绝伦的艺术杰作。 大佛头形硕大,面容饱满, 头高达到4米,柳眉秀目, 嘴角微微上翘,呈微笑状, 头部向下呈俯视众生态,给 人一种崇高的力量感和艺术 感染力。
秦始皇兵马俑以数量表现它 的体量,给人一种排山倒海、 化整为零、整齐划一的力量 感。
形象 动势 空间形势
陶舞俑身着绕襟深衣,顶发中分于脑 后挽成发髻,眉目清秀,身子娇柔。
身体弯曲、侧转,随着舞步的变化呈 现出S形。
长长的衣袖从空中向身后飘下,动感 十足。
曲线美 韵律美
形态:在雕塑里,主要指雕塑作品的 样貌、形体或体态。
形态美:指雕塑作品的形体或体态展 现出的形象、比例、结构、动势、空 间等方面的形式美感,以及由此产生 的节奏感与韵律感
双林寺《韦驮像》给人孔武有力的感觉, 这样的力量感是如何体现的?尝试从人 物表情、姿态和服饰三个方面加以阐述。
人物表情:眉头紧锁,怒视前方
学习任务一: 课堂互动:请1-2位同学上台模仿韦驮像,
充分地感受韦陀像带来的力量感。
人物表情:眉头紧锁,怒视前方 人物姿态:右手握拳,昂首挺胸,成
丁字步站立,威风凛凛
No
表情,进行真实的塑造,表现了一种向外 挣扎抗拒的力,而毒蛇扭动、缠绕、光滑
Image
的躯体,又呈现收缩的向内的力。 这种挣扎到极致的力量的表达,反而烘托
出了一种苍白无力的悲剧气氛,表现出一
种内在的生命力量感。
拉奥孔 大理石 古希腊 高184厘米
176
小组合作·思考·探究
韦 驮 像 彩 塑 明 高 厘 米
——亨利·摩尔
卢舍那大佛 石刻 唐 高1717厘米
通过对秦始皇兵马俑和卢舍那大佛பைடு நூலகம்了解和分析, 试着说一说单一与群体雕塑的艺术效果有何不同?

人美版高中美术-《美术鉴赏》第17课《用心体味建筑之美--探寻建筑艺术的特点》课件 (共35张PPT)

人美版高中美术-《美术鉴赏》第17课《用心体味建筑之美--探寻建筑艺术的特点》课件  (共35张PPT)
它是世界最高的教 堂之一,中央双尖塔高 161米,直插云霄。 站 在莱茵河对岸欣赏河水 中教堂的倒影,更是神 秘莫测。
故宫建筑群沿中轴线向东西两侧展开。红墙 黄瓦,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殿宇楼台,高低错 落,壮观雄伟。
图案化的法国古典园林
自由布局的中国古典园林
图为苏州私家园林, 是中国的世界遗产。
布达拉宫以建筑宏伟和珍贵的文 物而闻名,它是藏族古代建筑艺术的 精华,也是西藏的艺术宝库,已被列 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吴哥窟(柬埔寨) 12世纪
吴哥寺规模宏大,比例匀称、设计简 单庄严,细部装饰瑰丽精致。
全部建筑用砂石砌成,石块之间无粘 合剂,靠石块表面形状的规整以及本身的 重量结合在一起。当时的石工可能不掌握 券拱技术,所以吴哥寺没有大的殿堂,石 室门道均狭小阴暗,艺术装饰主要集中在 建筑外部。
3、均衡
n 均衡(并不限于对称)给人以稳定的美感。 n 高耸与平面铺展的有机结合,往往能创造丰富的空间效果。
4、节奏
建筑的节奏表现为单元的重复出现。 如:一连串的空间、重复的院落、组合的柱子、门窗等。
运用节奏的目的是为了构成和谐的模式。
5、色彩与质感
色彩能体现建筑的不同风格(鲜艳明快或庄严肃穆) 质感更是影响着建筑的性格。
四、建筑艺术有哪些语汇?
建筑艺术的个性表现:
1、建筑艺术与其他视觉艺术有相通之处. 如:讲究构图布局、运用点、线、面、色、光影、材质来表达思
想情感,注重形式美规律(变化统一、比例尺度、对称均衡、对比和 谐、节奏韵律)的体现。 2、建筑艺术不同于其他艺术的独特个性。
A、拥有立体空间 B、外表与内部秩序具有音乐性。
悉尼歌剧院由4块巍峨的 大壳顶组成,在阳光照映下 既象贝壳,又象两艘巨型白 色帆船,飘扬在蔚蓝色的海 面上。

浙人美版美术三年级下册《17会说话的石头》说课稿2

浙人美版美术三年级下册《17会说话的石头》说课稿2

浙人美版美术三年级下册《17 会说话的石头》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会说话的石头》是浙人美版美术三年级下册的一课,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雕塑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对雕塑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石头的采集和加工,以及如何通过石头表达情感和主题。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实例和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雕塑创作的方法和技巧。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美术基础,对雕塑艺术有一定的认知。

他们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操作,具有探索精神。

但同时,他们对雕塑技巧和理论知识还不够了解,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引导和培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雕塑的基本知识,学会采集和加工石头,掌握雕塑创作的基本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雕塑艺术的热爱,提高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感知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雕塑的基本知识和技巧,石头的采集和加工。

2.难点:如何通过石头表达情感和主题,创作具有个性和独特性的雕塑作品。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实践、讨论、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2.教学手段:多媒体展示、实物展示、示范教学、分组实践。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雕塑作品,引导学生关注和欣赏雕塑艺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讲解雕塑的基本知识和技巧,介绍石头的采集和加工方法。

3.实践:学生分组进行雕塑创作,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交流:学生展示作品,相互评价,教师总结评价,给予鼓励和建议。

5.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雕塑创作的重要性和技巧。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课题《会说话的石头》、雕塑的基本知识、石头的采集和加工方法、雕塑创作技巧等关键词。

板书设计要求简洁明了,有助于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把握。

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学生作品的评价、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和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

中考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无言之美》课后分级练(部编版原卷版)

中考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无言之美》课后分级练(部编版原卷版)

第15课无言之美第一阶——基础过关练1.下列加点字音无误的一项是()A.意蕴.(yùn)譬.如(bì)一幅.画(fú)瞬.息万变(shùn)B.违.背(wéi)逝.者(shì)悲哀.(āi)信手拈.来(zhān)C.流露.(lù)含蓄.(xù)擒.住(qín)目不忍睹.(dǔ)D.怆.然(chuàng)深巷.(xiàng)散.碎(sǎn)惟妙惟肖.(xiāo)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逼真摄影丝豪尽善尽美B.姑且笼统谚语瞬息万变C.蛾眉寂寥附丽心旷神贻D.缥缈沉默琵琶栩栩如声3.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瞬息万变心旷神怡唯妙唯肖B.珠两悉称轻描淡写马鸣风萧C.包罗尽致栩栩如生信手拈来D.闲情逸至目不忍睹丝毫不爽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除了从容散步,我还喜欢骑双人自行车四处兜风……迎风快骑使人感到轻快又有力量,飘飘然而心旷神怡....。

B.中央民族大学的副教授蒙曼,学识渊博,中华上下五千年的诗词歌赋,信手..拈来..。

C.野生动物园成立了野生动物救助中心,一些惨遭伤害的野生动物又栩栩如生....了。

D.他那样轻描淡写....却又那样肯定的一句话,把我最后的希望也破灭了。

5.下列句子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或者我们问得再直接..一点。

(径直,爽快,不绕弯子)B.但是要想明了无言的意蕴,宜从美术..观点去研究。

(这里专指绘画)C.和情绪意旨所附丽..的语言,都要尽善尽美。

(附着,依附)D.我们精神上就有一种沉默渊穆..和平愉快的景象。

(这里指极其美好)6.下列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经典咏流传》将诗词与音乐相融合,古典韵味和现代旋律相得益彰....,让传统文化在古今观照中得到传承和发扬。

B.《流浪地球》将以人为本、和谐共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表现得栩.栩如生...。

人美版美术五年级下册第17课《雕塑之美》说课稿

人美版美术五年级下册第17课《雕塑之美》说课稿

人美版五年级下册美术第17课《雕塑之美》说课稿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你们好!我是号考生,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说课内容是《雕塑之美》,在说课的过程中希望得到各位专家、评委的批评和指导:一、说教材:本课是人美版五年级下册第17课的内容。

学好本课对学生以后的生活和学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本课的学习不仅能让学生深入的了解雕塑,而且能让学生提升美术创作能力。

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激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可谓一举三得!二、说学生:本课的内容生动有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故而老师在讲解本课的时候,要注意顺势引导,把学生学习的兴趣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和教材的基本要求我确定本课的目标为:知识目标:能区分古代和现代雕塑;技能目标:能对雕塑进行简单的鉴赏;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激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四、说重难点: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情况我确定本课的重难点为:教学重点:更加深入的了解雕塑;教学难点:能清晰的说出自己的感受;五、说教法学法:基于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本课的实际情况我打算采取:问题驱动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配合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从而更好的完成我的教学任务。

同时积极引导学生采用分组讨论法、探究法、尝试法等学习方法积极地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

六、说教学准备:老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七、说教学的过程: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学生特点、本课的实际情况、教学策略的分析等内容,为更好的实现此次的教学目标,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如下:一、激趣导入: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雕塑吗?我们应当如何区分古代和现代雕塑?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今天的内容(板书)《雕塑之美》;二、作品鉴赏:师:课件出示作品《摩西》的图片,请同学们认真观看后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这个作品有什么特点?它的创作步骤是什么?生:认真观看后,结合课文内容积极讨论;师:巡视指导;师:大家观察的很到位,说明大家是十分具有观察能力的小朋友;三、实践展示:师:现在请同学们根据刚才观察的情景,任选课本上的一个雕塑,说一说自己的感受;生:积极举手上台发言;师:对学生发言进行必要的点评和总结。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7课雕塑之美人美版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7课雕塑之美人美版

17、雕塑之美【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识:认识雕塑艺术造型表现形式,感受古今中外雕塑作品的魅力与内涵。

初步了解雕塑艺术的语言、特点、分类和材料等。

技能:学习用美术语言评述雕塑的美感,表达欣赏感受,提升对雕塑的认识能力,培养欣赏评述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创设学习情境,引领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和相关资料,在对比观察、小组探究的过程中,掌握欣赏方法,了解雕塑的审美特点,感受雕塑的作品美。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对雕塑作品的观察、研究、评述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外部形态美,感悟蕴含于作品的内涵美,从而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了解雕塑作品的特点,欣赏体会雕塑作品之美。

【教学难点】:理解不同时代中外雕塑作品的内涵,感受雕塑作品的艺术美,并用语言、文字等多种形式表达自己的欣赏感受。

【教学准备】:图片、课件影视资料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启发引导:同学们,2008年的奥运会,让我们每一个人都难以忘怀,下面,我们来一起欣赏奥运会开幕式上的舞蹈节目。

播放奥运会放飞和平鸽的视频资料。

二、走近并认识雕塑1、这段舞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感受?舞蹈中的哪一个动作给你的印象最深?你能学着做出来吗?用什么方法可以把这个美丽的瞬间留下来,让它成为永恒?学生交流体会:这段舞蹈表现了放飞和平鸽,祈求和平的情景。

可以用绘画、摄影等方式让它们成为永恒。

(为欣赏雕塑做好铺垫)板书部分课题:美2、我们来看一看用雕塑定格的《放飞和平鸽》。

3、课件出示雕塑作品《舞》。

雕塑《放飞和平鸽》美吗?4、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雕塑之美》。

补充课题:雕塑之美5、下面,请同学们边欣赏边思考:雕塑与其他艺术形式有什么不同?《卢舍那大佛》:位于我国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的洛阳龙门石窟奉先寺外,高达17.14米,是按照武则天的形象塑造的。

《自由女神像》:位于美国纽约哈德逊河附近,为纪念美国独立战争100周年而造,是美国的象征。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进度表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进度表
第2课 20世纪的艺术大师——马蒂斯
2
妇女节
第3周
3.11—3.17
第3课 色彩的纯度
2
第4周
3.18—3.24
第4课 让色彩动起来
第5课 提袋的设计
2
第5周
3.25—3.31
第6课 精细的描写
2
第6周
4.01—4.07
第7课 我的书包
2
清明节假
第7周
4.08—4.14
第8课 奇思妙想多彩的民族传统纹样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进度表
周 次
起止时间
教 学 内 容
教时
备注
第1周
09.01—09.08
第一课我们的守
护者
1.感受生活中的法律
2
第2周
09.09—09.15
2.宪法是根本法
2
第3周
09.16—09.22
做作30
第二课我们是公民
3.公民意味着什么
2
第11周
11.11—11.17
做作业复习要点
2
第12周
11.18—11.24
期中质量分析,试题讲解
2
第13周
11.25—12.01
第四课法律保护我们健康成长
8.我们受特殊保护
2
第14周
12.02—12.08
9.知法守法 依法维权
2
第15周
12.09—12.15
做作业复习要点
2
第16周
12.16—12.22
综合练习
2
第20周
7.08—7.14
期末检测
2
2
第14周
5.27—6.02
第15课 山水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7课雕塑之美
◆本课知识与技能:
认识雕塑这种造型艺术的表现形式,感受古今中外雕塑作品的魅力与内涵,提升学生对雕塑艺术的欣赏水平,学习用美术语言表达对艺术品的欣赏感受,提高学生的欣赏评述能力。

◆本课教学重点:
欣赏体会雕塑之美。

◆本课教学难点:
理解古今世界著名雕塑作品内涵,并用美术语言、文字等形式表达自己的欣赏感受。

一、教材分析
(一)编辑指导思想
本课为“欣赏·评述”领域的学习内容。

雕塑是人类最早的造型艺术形式之一,是雕刻和塑造的总称。

雕塑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的生产活动紧密相关,中国雕塑艺术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古代先人们首先从石器、陶器的制做过程中获得雕塑技术和造型能力的训练,并孕育着雕塑艺术的才能和审美观念,在不断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雕塑又受到各个时代宗教、哲学等社会意识形态的直接影响,在一定意义上成为人类形象的历史。

本课的学习内容是引导学生领悟雕塑艺术之美。

2011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对于本学段学习领域制定的学习目标是“欣赏中外优秀美术作品,了解有代表性的美术家,通过描述、分析与讨论,用简单的美术术语对美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进行分析,表达对美术作品的感受”。

从本课前后知识的联系来看,在“欣赏·评述”学习领域,学生已欣赏过中西方绘画作品、中国传统民间美术作品、摄影作品、创意设计作品等等,对世界文化遗产、美术各门类形式,优秀美术作品以及艺术家均有所了解和感悟。

学习《雕塑之美》一课,无疑在学生的头脑中又增加了对一种艺术形式的深刻了解,再一次给学生的视觉和心灵带来震撼和享受。

雕塑这种艺术形式在此之前的学习内容里就曾经以各种形式出现,学生并不陌生,学生在二年级下册《艺术作品中的动物》一课已经欣赏了解了我国出土的东汉著名的《铜奔马》、清代《北京故宫太和门前的铜狮》,此外,战国《错金银双翼铜神兽》、唐代《三彩镇墓兽》也出现在二年级下册《怪兽》一课中,在四年级下册《材质之美》一课又出现了汉代青玉《马头》、汉代石刻《立马》等雕塑作品,在《衣架的联想》一课中,西班牙艺术家毕加索的雕塑《牛头》又使学生领略了外国艺术家的现代雕塑艺术。

在“造型·表现”领域中,学生通过学习泥塑、面塑体验了塑造形象的简单技法,这些知识都为学生进一步感受雕塑之美奠定了基础,也引发了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二)教材版面分析
本课版面共两页,分别展示了中西方不同时期的雕塑作品。

教材38页重点展示了中国古今的雕塑作品。

其中,以我国唐代卢舍那佛为代表的河南洛阳龙门
石窟奉先寺佛造像群,代表了我国石窟艺术的最高水平。

教材展示了龙门石窟中最具规模和最为优秀的造型艺术奉先寺全景与奉先寺主佛卢舍那佛头像两幅图片,卢舍那为光明普照之意,这尊卢舍那像依山而坐,全高17.4米,头高4米,发髻呈波纹状,面部丰满,仪态慈祥,大佛端坐于八角束腰莲花座上,身披袈裟,衣纹简洁清晰而流畅,背光华美而富于装饰性。

卢舍那佛在2000年第24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大会上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教材的下方呈现了近代的浮雕《五卅运动》,是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系列浮雕之一。

是以写实的手法刻画浮雕群像,表现了发生于1925年的著名的“五卅惨案”,体现了当时的人们反帝爱国的精神信念,极具纪念意义。

现代圆雕《舞》则以简洁概括的表现手法,借助现代的金属材质表达了雕塑现代的美感和内在的热情。

教材第39页则选择展示了外国的雕塑作品。

《人首翼牛》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两河流域的雕塑代表作,它是坐落在亚述王宫门洞口两侧和塔楼转角石板上的雕刻,它表现的是宫殿和城门的守护神,是亚述常用的装饰题材。

《摩西》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艺术大师米开朗基罗的作品,雕像高235厘米,现藏于罗马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

在《圣经》中,摩西是人类中最受神的恩宠的先知,米开朗基罗描绘的摩西是介乎神人间的超人,雕像用大理石雕刻而成,表现出摩西的威严和力量。

摩西头上的角是力量的象征,凝视的目光和垂胸的美髯进一步衬托出他大义凛然的气概,右手紧紧地保护着象征摩西十诫的石板,显示着他对保卫人民的忠诚和信心。

极其复杂的衣纹处理与摩西的双肩肌肉和静脉的刻画,使人忘记这是冰冷的大理石,好似是鲜活的血肉之躯,显示出艺术家高超的雕刻技巧。

圆雕《圣堂》是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的作品。

雕塑家以两只似触未触的手,寓意人类的万能和向上,百转千回,营造着彼此的圣堂,传达着意念与情感。

《女人坐像》是英国著名雕刻家亨利·摩尔的作品,它采用了超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其形象既简单又抽象,但与大自然却有着令人惊讶的和谐性,显示着生命的力量。

现代雕塑《红蓝黑》不仅在造型上更为简洁概括,而且在材质上也体现了现代金属的炫丽而坚硬,还在色彩上有所突破,更为突出的是它打破了雕塑静态呈现的形式,以动态的方式突破三维的、视觉的、静态的形式,向多维的时空方面
进行探索,让欣赏者可以多角度的感受雕塑动感之美。

教材展示的雕塑作品,意在引导学生观察了解雕塑呈现的不同地域的多种风格,中国的古代雕塑体现了唯美、神圣和威严,突出了雕塑的空间美感和富于装饰的美感。

西方的古代雕塑则体现了人性的变革,雕塑家用不同的表现手法风格反映出不同国家、民族的意识形态。

这些作品展现了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和古典与现代的审美发展,引导学生从多个视角去审视雕塑艺术,感受雕塑艺术的美感。

从教材的文字部分来看,38页左上角的文字,解释了什么是雕塑以及雕塑的种类,“欣赏雕塑的建议”一栏提出了观赏雕塑艺术的视角和了解雕塑的方法。

“思考与讨论”一栏提示了本课学习的重点内容,为教师的授课、学生的欣赏指明了方向。

39页上的“艺术实践”是作业提示,引导学生将课上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用艺术的眼光欣赏生活中的美,提升学生发现美、认识美、欣赏美的能力。

“评一评”为学生本课的学习提出了自评的方案。

二、学生情况分析
五年级学生对于雕塑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身边随处可以见到雕塑作品,陌生是因为他们对雕塑的相关知识,如:历史、形式、材质、内容、作者等都缺乏了解,更没有深入观察和感受。

因此从哪些角度引导五年级学生去了解和欣赏雕塑作品,激发他们对雕塑这一艺术形式的喜爱之情,是本节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识:认识雕塑这种造型艺术的表现形式,感受古今中外雕塑作品的魅力与内涵,了解现代雕塑的突破与创新,初步认识著名雕塑家。

技能:学习用美术语言评述雕塑的美感,表达欣赏感受,提升学生对雕塑艺术的认识能力,培养学生的欣赏评述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创设学习情境,引领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和相关资料,在对比观察、小组讨论、探究、掌握欣赏方法,感受雕塑作品之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对雕塑作品观察、研究、评述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外部形态美,感悟蕴含于作品的内涵美,从而发展学生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⒈教学重点:欣赏体会雕塑之美。

⒉教学难点:理解古今世界著名雕塑作品内涵,并用美术语言、文字等多种形式表达自己的欣赏感受。

四、教学设计过程参考
设计一
设计二北京教育学院宣武分院张红
五、教学建议
教师在课前着重搜集学生身边的雕塑资料,精心挑选古代、现代不同材质的典型的雕塑作品用以补充学习资源,充分丰富学生对雕塑的感官认识,更好地把握教学的切入点。

(编者:孙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