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文化

合集下载

邵阳少数民族的故事

邵阳少数民族的故事

邵阳少数民族的故事
邵阳是湖南省的一个地级市,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

这里有着丰富多样
的少数民族文化,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故事。

苗族是邵阳地区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他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传统。

据传说,古代的苗族先民是由神鸟和女神尧神的后裔所发展而来的。

苗族人热爱歌舞,他们的歌曲和舞蹈中常常表达出对自然界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

在苗族的传统节日中,人们会穿上民族服饰,载歌载舞,庆祝丰收和幸福。

另一个重要的少数民族是瑶族。

瑶族是邵阳地区最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据说
他们是由远古的神仙后裔演变而来的。

瑶族人民拥有自己的文字和宗教信仰体系,他们崇拜自然和祖先,在日常生活中注重与自然和谐相处。

瑶族还保留着许多传统手工艺品制作技艺,如刺绣和染织等。

瑶族人民以其勤劳和智慧,为邵阳地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还有一些少数民族在邵阳地区也有着自己的故事。

例如土家族,他们是这个地
区的主要民族之一,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和历史遗产。

土家族人善于建造房屋和制作木雕,他们的村落和民居常常展现出独特的风貌。

同时,土家族还有许多优秀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如花灯、歌舞等,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欣赏。

这些少数民族的故事和文化使邵阳地区拥有了丰富多元的魅力。

这里的各民族
共同努力,相互交流,共同创造出了一个充满活力和魅力的地方。

文化的交融和融合也为邵阳地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通过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的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邵阳第四批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邵阳第四批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邵阳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名录推荐名单
传统音乐(1项)
序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和单位
1
锣鼓十样景
洞口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传统舞蹈(2项)
序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和单位
1
龙舞(板凳龙)
绥宁县文化馆
2
手狮舞
邵东县文化馆
传统戏剧(4项)
序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和单位
1
搭桥戏
隆回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申报地区和单位
1
邵阳土布纱绣
市双清区文化馆
2
宝庆烙画
邵阳市民间工艺美术研究所
3
祠堂泥塑
洞口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4
竹编
邵阳县弄子三农投资管理公司
5
崀山根书
新宁县文化馆
6
水陆画
新邵县美术馆
7
邵阳剪纸
新邵县美术馆
传统手工技艺(8项)
序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和单位
1
滩头木活字印刷术
隆回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传统医药(3项)
序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和单位
1
中医正骨疗法(武冈武伤医术)
湖南友源文化传媒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公司
2
苗医苗药(陈氏蛇药,清翳术、唐氏烫伤药)
城步苗族自治县文化馆
3
侗医侗药(王氏风湿骨痛医术)
绥宁县文化馆
民俗(7项)
序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和单位
1
城步苗款
城步苗族自治县文化馆
2
滩里水龙灯
武冈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2

邵阳介绍文案短句

邵阳介绍文案短句

邵阳介绍文案短句目录:1. 邵阳简介2. 邵阳的地理位置3. 邵阳的历史文化4. 邵阳的景点和名胜5. 邵阳的特色美食6. 邵阳的民俗风情7. 邵阳的经济发展1. 邵阳简介邵阳,位于湖南省中部,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城市。

它是湖南省的一个重要城市,也是湘中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

邵阳素有“楚之南京”之称,被誉为湖南的一个明珠。

2. 邵阳的地理位置邵阳位于湖南省中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0°13'至112°13',北纬26°22'至27°50'之间。

它与湘潭、岳阳、衡阳等城市相邻,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3. 邵阳的历史文化邵阳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这片土地上,曾经繁盛过楚文化和吴文化的交融,留下了众多的历史遗迹和文化传统。

邵阳孕育了众多文化名人,如陆游、童军等,他们为邵阳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4. 邵阳的景点和名胜邵阳拥有众多风景名胜,吸引着众多游客的目光。

其中,有鲁迅故居、仙都风景区、岳阳楼等知名景点。

这些景点以其悠久的历史和壮丽的自然景观,给人们留下难忘的印象。

5. 邵阳的特色美食邵阳的美食文化丰富多样,独具特色。

当地的特色美食有辣椒鱼、剁椒鱼头、玉露带鱼等,口味独特,让人回味无穷。

6. 邵阳的民俗风情邵阳的民俗风情与湖南的其他地区有所不同,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这里的人们热情好客,喜欢唱歌、跳舞,尤其是擂江舞、劈扑舞等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舞蹈。

7. 邵阳的经济发展邵阳是湖南省的重要经济中心之一。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邵阳的工业、农业、商贸等各个领域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邵阳还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锑矿、钼矿等,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以上是对邵阳的简要介绍,希望能够给您带来一些了解和收获。

邵阳民俗

邵阳民俗


位于邵阳市武冈市,国家级森林公园。云山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名山,为中国第六十九福 地,亦称“楚南胜地”。远在隋唐间便有佛教传播,宋、明最盛,形成以胜力寺为中心 的寺庙建筑群,寺僧曾达 500人众,现保存有14尊石砌僧塔,50多块铭文碑刻,三处摩 崖石刻及5公里的青石板“秦人古道”。古往今来,云山留下了许多文人骚客的足迹和千 古绝唱,以及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如清代刘文徽曾题:“山以云名云即山,云生山头 山埋云,山静云动云无定,云多山少山难分”,民间也曾流传“十不得”用来形容云山 的景观,即:“一把凉伞打不得、一面镜子照不得、一顶帽子戴不得、一个脚盆端不得、 一炳斧头用不得、一架楼梯搬不得、一只戽桷扮不得、一个牛角吹不得、一团冷饭吃不 得、一个将军喊不得”等等。云山国家森林公园成立后,先后修建了“望龟亭”、“步 云亭”、“腾云亭”、“双华亭”、“姐妹亭”,修复了 “秦人古道”、“禅师塔林”、 “胜力寺”等。在云山伴山景区进口处修建了一个雄伟的山门,正面由原国家林业部部 长徐有芳亲笔题写“云山国家森林公园”,背面由华国锋亲笔题写“楚南胜境”的铜体 大字,这些都成为云山重要的人文景观。
位于邵阳市新宁县,世界自然遗产,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 ,国家地质公园,国 家AAAAA级景区,最具潜力的中国十大风景名胜区。崀山是中国丹霞景区中丹霞 地貌发育丰富程度和品位最有代表性和最优美的景区,被地质专家们赞誉成为 “丹霞之魂,国之瑰宝”。境内人与自然高度和谐,总面积108平方公里 ,辖八 角寨,天一巷,辣椒峰,紫霞峒,扶夷江五大景区。地质结构奇特,山、水、林、 洞要素齐全,是典型的丹霞峰林地貌,在国内风景区中独树一帜。景区内丹霞地 貌类型多样,集高、陡、深、长、窄于一体,会雄、奇、险、幽、秀于一身,尤 其是一线天、天生桥这些很难发育的地貌奇观,崀山就多达10余处,堪称世界奇 观。

介绍邵阳的传统文化800字

介绍邵阳的传统文化800字

介绍邵阳的传统文化800字邵阳,这座历史悠久的湘中城市,自古以来就是文化的交汇之地。

它坐落在湖南省的西南部,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邵阳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多姿多彩,既包含了中原文化的精髓,又融合了南方少数民族的独特风情。

邵阳的传统文化首先体现在其独特的方言上。

邵阳话作为湘语的一个重要分支,其语音、词汇和语法都独具特色。

这种方言在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不仅是邵阳人民交流的工具,更是他们情感和身份认同的纽带。

邵阳话中蕴含着丰富的民间故事、俚语和歌谣,是了解邵阳文化的重要窗口。

在邵阳,你还可以看到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表演。

邵阳花鼓戏是当地最著名的艺术形式之一,它结合了歌舞、说唱和戏剧元素,以其欢快的节奏和生动的表演深受观众喜爱。

此外,邵阳的木偶戏、傩戏等也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它们通过夸张的动作和表情,生动地展现了人物的性格和情感。

邵阳的传统节日也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在邵阳都有着独特的庆祝方式。

例如,在春节期间,邵阳人民会举行盛大的舞龙舞狮表演,以此来祈求新的一年平安吉祥。

而在端午节时,家家户户都会包粽子,赛龙舟,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节日氛围,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此外,邵阳的传统建筑也体现了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邵阳的古村落中,你可以看到许多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

这些建筑大多采用木结构和青瓦白墙的风格,既体现了江南水乡的韵味,又展示了湘中地区的建筑特色。

在这些古建筑中漫步,仿佛能穿越时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深邃。

总的来说,邵阳的传统文化是一种多元融合的文化。

它既有中原文化的典雅庄重,又有南方少数民族的热情奔放。

这种独特的文化气质使得邵阳在湖南省乃至全国都占有重要的文化地位。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邵阳的传统文化也在不断地创新和发展,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十分钟读全邵阳历史人文

十分钟读全邵阳历史人文

邵阳市历史人文邵阳建城于春秋时代,至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以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而名播湖湘。

汉置昭陵,唐设邵州,宋称宝庆,民国改为邵阳。

2500年间,这里为县郡,为府州。

邵阳也是湘军的发源地,晚清最早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家魏源、两江总督刘坤一,民国时期再造共和的名将蔡锷、人民音乐家贺绿汀等一批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仁人志士诞生在这里。

历史演变邵阳市,史称“宝庆”,资江与邵水交汇穿城而过,是一座具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古城。

早在新石器时代,境内即有先民栖息屯居。

春秋末期楚国大夫白善在此筑城,称白公城,属楚地。

秦始皇统一中国,全国分三十六郡,邵阳属长沙郡,东汉末属零陵郡。

三国初属蜀,后入吴。

三国吴宝鼎元年(226年),分零陵北部为昭陵郡,郡治设今邵阳市。

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司马炎平定东吴,为避其父司马昭之讳,改昭陵为邵陵,移郡治于资江北岸。

唐代设邵州,与邵阳县在今城区同城而治。

宋崇宁五年(1106年) ,分邵州西部置武冈军。

南宋理宗赵昀作太子时,曾被封为邵州防御使。

南宋宝庆元年(1225 年) ,理宗登极,用年号命名曾领防御使的封地,升邵州为宝庆府,宝庆之名始于此。

元代设宝庆、武冈2 府。

明初设宝庆、武冈2 府,后降武冈为州。

中华民国2 年(1913 年) ,废宝庆府,设宝庆县,境内各县隶湘江道;民国11 年直隶于省。

民国17 年,宝庆县复名邵阳县。

民国26 年,在邵阳县城设置湖南省第六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 年10 月设置湖南省邵阳区督察专员公署;同时建立邵阳市,隶邵阳县。

11 月,邵阳区督察专员公署更名为行政专员公署。

翌年7 月,邵阳市升格为县级市。

1955 年4 月,邵阳区行政专员公署更名为邵阳专员公署。

1968 年2 月,邵阳地区革命委员会成立,邵阳专区改称邵阳地区。

1977 年7 月,邵阳市升格为省辖市,仍由中共邵阳地委、地区革委会代管;10 月,分邵阳地区东北部置涟源地区。

邵阳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邵阳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邵阳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邵阳是一个拥有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城市。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遗产是邵阳花鼓戏。

邵阳花鼓戏是湖南省的一种传统戏曲,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它以唱、念、做、打、舞为主要表演形式,是一种集歌、舞、戏、曲、文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

邵阳花鼓戏的表演形式独特,舞蹈动作优美,音乐节奏感强,表演内容丰富多彩,深受观众的喜爱。

除了邵阳花鼓戏,邵阳还有许多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如邵阳民间艺术、邵阳古建筑、邵阳传统饮食等。

这些文化遗产代表了邵阳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是邵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邵阳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设立专门的保护机构、加强宣传和教育等。

通过这些措施,邵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传承,同时也为邵阳的文化旅游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邵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代表了邵阳人民的文化和历史。

我们应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让它们在未来的岁月里继续发光发热。

湖南邵阳的主要家乡风俗

湖南邵阳的主要家乡风俗

湖南邵阳的主要家乡风俗
湖南邵阳的主要家乡风俗有许多,下面列举几个比较典型的:
三月三节:三月三节是邵阳地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在这一天,人们会穿上节日盛装,到郊外的山水之间,举行祭山神、拜水神、赏花等活动,同时也是求健康、祈福、祭祖的日子。

祭祖:邵阳人非常重视祖先崇拜和家族观念,每年清明节、中元节、重阳节等时间,都会到祖坟前祭祖,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感激。

婚礼习俗:邵阳的婚礼习俗非常丰富多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讨嫁”和“过大礼”。

讨嫁是新郎一行人到新娘家里提亲,向女方家长提出婚事;而过大礼则是在婚礼当天,新娘家人给新郎家人献上茶和酒,表示双方家庭的和睦。

吃茶饭:邵阳人喜欢喝茶,所以茶饭是当地人最常见的饮食习惯之一。

茶饭就是把米饭和茶叶放在一起蒸熟,再配以各种小菜,口感清香可口。

舞龙舞狮:邵阳的舞龙舞狮活动非常盛行,尤其是在农历新年期间。

在这个时候,各个社区都会组织舞龙舞狮表演,吸引大批观众前来观看。

这项传统活动既有娱乐性,也有祈求好运的寓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移民文化
• 我这里所说的移民主要指明清以来的移民,可称为新移民文化。 邵阳的人口80%以上属于外来移民,而大规模的集中迁入时间 主要在明清时期。邵阳许多大族,即后来涌现一批优秀人才的 家族大都是在明清时期从外地迁移而来的。如邵阳隆回县司门 前的魏源魏氏家族,邵阳的蔡鄂蔡氏家族,车氏家族、隆回谭 人凤的谭氏家族,以及历史学家吕振羽的吕氏家族、著名人民 音楽家贺渌汀的贺氏家族等均是元末明清以后陆续迁入邵阳的 优秀代表。移民文化的特点是其开放性和拼搏精神。而这一思 想直接影响邵阳文化、邵阳精神。 • 文化学者有一句名言:越是民族的,也就越是世界的。这四大 文化体系的品格精神已经互为融合,化为一种新的邵阳文化体 系。因此,我们要振兴邵阳文化,必须发掘和整理其最具有代 表性,最具有邵阳特色的文化品牌,让人一下子就记住了我们 邵阳,这样的文化提炼才能久远,才能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胡克森)
湖湘文化
• 湖湘文化是在楚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楚文化, 它是指南北朝及唐宋以来,由于历史的变迁发展,特 别是经历了宋、元、明的几次大规模的移民,使湖湘 士民在人口、习俗、风尚、思想观念上均发生了重要 变化,从而组合、建构出一种新的区域文化形态。湖 湘文化的特征是理性和尚实。湖湘学人中有一批经世 致用的大学者。如理学大师周敦颐,以及明清及其以 后出现的王船山等一大批湖湘文化代表都是经世致用 的学者,求实的典范,这些精神对邵阳文化以重大影 响,邵阳近代史上杰出代表魏源、蔡锷本身就是经世 致用学说的创立者和践行者。
梅山文化
• 梅山文化是指保存于湖南中部、西南部的一种 古老的原始渔猎文化。邵阳地区,即宝庆旧地 是梅山文化的核心地区之一。梅山文化作为一 种原始渔猎文化,浸透了原始巫术的因子,是 一种历史悠久、原始神秘的古老文化。梅山文 化的特点是其巫术精神,巫术当然有不科学的 一面,但梅山文化的优点就是它的神秘性和丰 富的想象力,这一特点对启发人的思维,对文 学的成长是大有裨益的,因为文学需要诡异的 想象,需要对天命人生超自然的追问和思考。
• 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城步、 新宁、绥宁、武冈市、洞 口、隆回等县,建国后, 邵阳市在党的民族区域政 策的光辉照耀下,少数民 族相对集中的地区成立了 一个民族自治县一城步苗 族自治县,全市共有25个 民族乡,其中苗族乡8个, 瑶族乡7个,侗族乡2个, 回族乡1人,苗族侗族乡4 个,侗族苗族乡2个,苗族 瑶族乡1个。
• 魏源 (1794-1857)隆回县金滩
全名金潭,属司门前镇)人,睁眼看 世界第一人,名远达,字默深,号 良图,晚年法名承贯,其著述甚丰, 除《圣武记》、《海国图志》、 《默觚》、《元史新编》外、还有 《净四土经》、《古微堂诗文集》、 《书古微》、《诗古微》、《公羊 古微》、《曾子发微》、《子思子 发微》、《高子学谱》、《孝经集 传》、《孔子年表》、《孟子年 表》、《小学古经》、《大学发 微》、《两汉古文家法考》《论学 文选》、《明代兵食二政录》、 《春秋繁露注》、《老子》、《默 子》、《孙子》、《吴子》等若干 卷,并协助贺长龄编辑《皇朝经世 文编》。
邵阳景点
• 邵阳境内山环水复,风光秀美,景 色宜人,旅游资源丰富。有被誉为 “山水甲桂林”的丹霞地貌国家 AAAA级、世界自然遗产地--崀山风 景名胜区(位于新宁县境),省级 地质公园、AA级旅游区白水洞(位 于新邵县境内);有八十里南山的 江南草原风光;有全国七十二佛地 之一的武冈云山;有原始次生林绥 宁黄桑自然保护区。市区有“双清 秋月”、“龙桥铁犀”、“六岭春 色”、“佘湖雪霁”、“神滩晚 渡”“山寺晓钟”、“洛阳仙洞”、 “白云樵隐”“岳平云顶”、“桃 洞流香”等景观。其中如双清亭, 地处资江砥矶上,与北塔夹江对峙, 大有云带钟声穿林去,月移塔影过 江来之神韵;桃花洞庭湖和无底洞, 构造奇特,兼有地下暗流,风趣万 千。
邵阳文化源头头
楚文化
梅山文化 湖湘文化 移民文化
楚文化
• 战国七雄中势力最强大楚国文化是中华民族 古老文化之一。邵阳文化是楚文化的组成部 分。楚文化本质的特征,是它的坚忍品格和 尚武精神,以及从尚武精神中表现出来的悲 情色彩。前者是因其艰难的创业历程形成的。 成语中的“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就是描述 楚国创业的艰辛的,而“楚虽三户,亡秦必 楚”的谣谚也说明楚国在处于弱势和极其困 难条件下养成的坚忍品格。所谓悲情色彩, 就是被悲情所感染,其具体的实践表现就是 在那种敌我力量非常悬殊的情况下进行绝地 反击,从而以小博大,以弱博强而取胜。楚 文化的这一特征被邵阳人所继承,如魏光焘 率领的甲午陆战中著名的牛庄战役。还有蔡 锷将军率领护国军反对袁世凯称帝也表现出 一种强烈的悲情色彩。
邵阳名人
• 蔡锷(Leabharlann 882-1916)原名艮寅,字松坡。1882年12月18 日生于湖南宝庆(今邵阳)。 护国军第一军总司令,1916 年11月8日逝世,终年三十四 岁。北京政府拨款二万元, 举行国葬,追赠他为上将军, 定12月25日为云南起义纪念 日。其遗体,安葬在长沙岳 麓山上。蔡锷遗著有《蔡松 坡先生遗集》、《松坡军中 遗墨》以及《蔡锷集》。
• 中华民国2 年 (1913 年 ) ,废宝庆府, 设宝庆县,境内各县隶湘江道;民 国 11 年直隶于省。民国 17 年,宝庆 县复名邵阳县。民国 26 年,在邵阳 县城设置湖南省第六行政督察专员公 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后, 1949 年10 月设置湖南省邵阳区 督察专员公署;同时建立邵阳市,隶 邵阳县。11 月,邵阳区督察专员公署 更名为行政专员公署。翌年7 月,邵 阳市升格为县级,1955 年 4 月,邵阳 区行政专员公署更名为邵阳专员公 署。 1968 年 2 月,邵阳地区革命委 员会成立,邵阳专区改称邵阳地 区。 1977 年 7 月,邵阳市升格为省 辖市,仍由中共邵阳地委、地区革委 会代管; 10 月,分邵阳地区东北部 置涟源地区。 1980 年元月,邵阳市 由省直隶。


邵阳市历史上的“宝庆十二景”,多 点缀于资江两岸,环布市区。由双清 公园、水府庙小游园和东塔公园连缀 而成的城区风景区,兼有人工之美和 自然之秀。水府庙前,双江汇流;资 江南北,两塔并峙;江流蜿转,四桥 飞虹;近水遥山,绿意葱笼。 市郊附近的溶洞亦为奇观。境内辟有 新宁崀山、城步南山、武冈云山、新 邵白水洞等风景区,60多个旅游景点。 全国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的武冈云山 历来香火鼎盛。有两华耸翠、一瀑飞 涛、仙桥横汉、杏坞藏春等10景,野 生动植物品种繁多,被辟为国家森林 公园。

邵阳市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 汉族占94.06%,除汉族外,有39个 少数民族,人口达39.38万人,占全 市总人口的5.94%。 世居邵阳的苗、 瑶、回、侗4个少数民族,人口均 在万人以上。其中苗族有30.6825万 人,瑶族31665人;回族29126人, 侗族22203人。其他35个少数民族, 人口在500人以上的有土家族、壮 族、仫佬族;100人以上的有满族、 布依族、拉祜族、黎族、彝族、白 族;10以上的佤族、哈尼族、傣族、 水族、高山族、蒙古族、藏族、布 郎族、朝鲜族、维吾尔族、僳僳族; 1人 以上的有毛南族、仡佬族、畲 族、普米族、基诺族、景颇族、撒 拉族、保安族、哈萨克族、纳西族、 锡伯族、阿昌族、怒族、京族、俄 罗斯族。
有关邵阳
历史
风景 名人

邵阳历史
邵阳市,史称“宝庆”,资江与邵水交汇穿 城而过,是一座具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古 城。早在新石器时代,境内即有先民栖息屯 居。春秋末期楚国大夫白善在此筑城,称白 公城,属楚地。秦始皇统一中国,分全国为 三十六郡,邵阳属长沙郡,东汉末属零陵郡。 三国初属蜀,后入吴。三国吴宝鼎元年(公 元226年),分零陵北部为昭陵郡,郡治设 今邵阳市。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司 马炎平定东吴,为避其父司马昭之讳,改昭 陵为邵陵。,移郡治于资江北岸。唐代设邵 州,与邵阳县在今城区同城而治。宋崇宁五 年 (1106) ,分邵州西部置武冈军。南宋理 宗赵均作太子时,曾被封为邵州防御使。南 宋宝庆元年 (1225 年 ) ,理宗登极,用年 号命名曾领防使的封地,升邵州为宝庆府, 宝庆之名始于此。元代设宝庆、武冈 2 府。 初设宝庆、武冈 2 府,后降武冈为州。
知识补充
• 邵阳流传最广的地方戏剧为祁 剧。著名音乐家贺绿汀深受祁 剧影响。祁剧是湖南地方大戏 剧种之一,它又称祁阳班子, 民国初年称“祁阳戏”,清末 又名“楚南戏”,因形成于祁 阳而得名。祁剧广泛流行于湖 南省的祁阳、衡阳、邵阳、永 州、郴州、怀化等地区,以及 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全州、桂林、 平乐、柳州和赣南、粤北、闽 西一带。祁剧兼有高腔、昆腔、 弹腔3种声腔,在发展过程中逐 渐地形成永河、宝河两大流派, 其舞台语言均统一使用祁阳话。 形成了“祁阳弟子遍天下”的 鼎盛局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