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游龙太极拳内功养生九势习练要领(原创)

武当游龙太极拳内功养生九势习练要领(原创)
武当游龙太极拳内功养生九势习练要领(原创)

武当游龙太极拳内功养生九势习练要领

武当游龙太极拳,源自于中国传统道教文化,是罕见的传统养生太极拳,它以松沉、稳重、含蓄、唯美见长,有时像山间的云雾,舒缓大方,变幻莫测;有时像奔腾的潇湘,汹涌澎湃,气势磅礴;练好武当游龙太极拳,能修身养性,强身健体,能更好地把握时代的脉膊,驾驭时代发展的洪流。

起势的要点:起式前要站立一分钟以上,吸气时,要周身膨胀;呼气时,重心折叠下落。然后,松胯,左脚横跨一步,左脚内侧擦地迈出,略宽于肩。

拳论曰: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即练拳者,要先求形似,再求神似,而后方能达到出神入化,随心所欲。

第一式开合深吸

动作要领:

松胯,两手下落,至两胯前,掌跟下按。两手慢慢向上掤起,举至与肩同高后,慢慢下捋。捋至两胯前,悬腕翻掌,左逆右顺画圆后,向前向上捧起。

分落:捧至与肩同高,翻掌,掌心向下,双手弧形成椭圆状下落。

分起:两手在腹前微合后,向上成弧形椭圆状,顺分落的路线掤起。

合落:与肩同高后,两手腕部相合,掌心朝下慢慢下捋。

注意:松胯时,先松右胯,再松左胯。双手上掤时,重心上移,当两臂与身体成45度角时,尾椎下沉。双手下捋时,重心下移,当两臂与身体成45度角时,微微拔背。悬腕翻掌,双手画圆时,要以腰催背,以背带肩,以肩带肘,以肘带腕,力达指尖。双手分落分起时,如同手拭椭圆开花瓶,

第二式立圆运掌

动作要领:

1、接第一式,两手逆时针画立圆后,向右推出,同时身体右转。

2、重心后移,裆起下弧,重心前移,放在右腿上,跟提左脚,上身持不动。

3、微放松后,左脚向身后偏前横跨一步。

4、随后身体左转,两手相合,逆时针画圆后,在偏右胸前,开合一次。

5、然后身体右移,微右转,打开右手,弧开下搂后,左转垂于裆前。

6、重心右移,身体右转,跟抬左脚,两手交叉,抱于胸腹前。

7、重心下沉,向后出左脚,两手同时打开外撑,偏左马步。

8、双臂为轴,顺时针缠绕,一圈半后,身体右转,左手合于右手,右弓步。

9、两手下按,然后向左推出,两腿从右马步变成仆步,再变成左弓步。

10、身体右转,两手顺时针划圆,一周后停在右胸前侧,偏左马步。

注意:提腿时,大腿与地面平行即可,如身体柔韧性好,可尽量抬高。但提起的脚,不论左右,都要脚的外侧与地面平行。

第二式有三个立圆运掌,一小两大,二逆一顺。立圆运掌时,要旋胯、转腰,悠肩、甩臂、坠腕、合掌。两次向身后出脚的角度不同,如练拳起势时面向南,第一次后出脚向东南方向,与东西成30度夹角。第二次出脚,朝东北方向,与东西成30度夹角。

第三式斜飞弹拳

动作要领:

第三式由十二个动作组成。

1、接第二式,身体右转的同时,打开右手自上而下,然后向左撩出。身体左转,重心移左腿,跟右脚,双膝弯曲并拢,右手继续上托,到头顶时身体右转,同时右手上托,左手下按。

2、右手下落,左手上抬,与身体成十字,然后右手保持不动,身体右转,左手向右手

合的同时,慢慢提起左脚。

3、微放松后,双手保持不动,左脚向身后横跨一步。然后打开左手,身体左转,弓步变马步。

4、微微放松后,以两臂为轴,双臂双手顺时针缠绕两圈。右手向左下方撩出,身体左转成左弓步。左手靠在右肩窝处。

5、重心右移,右手斜上撩,左手斜下按,弓步变马步。重心左移,身体右转,双手掌心向下按后,向右前方撩出。

6、双手由右向左上捋,然后由左向右下捋,捋到右胯处握拳,翻腕后向左前方弹出。

7、然后身体右转,跟左脚,左手向右撩,与右手成抱球状。右手下按,左手上托。身体左转。

8、落左手,抬右手,与身体成十字,然后身体左转,右手合左手,慢慢提起右脚。

9、放松,向身后横出右脚。身体右转,开右手横捋,重心右移变马步。

10、以手臂为轴,逆时针缠绕两圈后,身体右转,左手向右下方撩出,右手靠在左肩窝处,右弓步。

11、左转,左手向左上方撩,右手向右下方按,偏左马步。然后,重心右移,双手掌心向下按后,向左前方推出,马步变左弓步。

12、身体右转,双手向右上方捋,再向左下方捋,在左胯前握拳翻腕,向右前方弹出。

注意:两个上托下按,身材要逐渐对拉拨长,身体要先左后右,再左再右,然后传导到手臂上,身体带动手臂,大转三次,中扭三次,小蠕三次。

斜飞时,两手臂呈弧开对拉。要外包里撑,饱满圆润,目视侧下方。

最后一式,上下捋时,要旋胯转腰。下捋握拳时,要含胸拔背,弹拳时,重心下沉。

第四式如封似闭

动作要领:两手微向上举后,指尖朝下,两手下落。同时,重心左移,收右脚。重心放在左腿上,右脚向前迈出一大步,同时,两手从身体两侧弧形向前合,重心前移,右弓步。重心后移,两手下捋,弓步变马步。两手下捋至裆前,翻掌,上捧,然后向右前方按出。

然后以右脚跟为轴,碾右脚掌,重心右移,跟左脚,两手选掌根相对,然后指尖相对,打开,翻掌,合在耳侧。

同时,迈出左脚,虚步。重心下沉,两手身耳侧,至脸、胸、腹,向左胯前按出。

注意:两手下捋时,重心下沉。两手上捧时,重心上移拔背。两手再次下按时,重收再次下沉。两手开合要饱满圆润。向下捋按时,从微右向左,按下时要微微拔背。

第五式收丝挂锤

动作要领:两手继续下落,虚步踏实,重心移左腿,跟右脚。同时两手掌心相对,向前抬起。

以右脚跟为轴,碾右脚掌,身体右转90度。

重心移右脚,上身保持不动,提左脚。微放松后,向身后横跨一步。

双手掌心朝外,横向左捋,身体左转,弓步变马步。

左手向左膝上方时,双手弧形向下,再向右横捋。身体右转,重心右移。

双手在右胯前,握拳翻腕,向左前方弹挂。

重心右移,身体右转,跟左脚。左手合右手,双腿并扰弯曲,以左脚跟为轴,碾左脚掌,左转90度。

上身不动,抬右脚,向身后横跨一步,重心右移,双手掌心向外,向右横捋,至右膝胯上方,弧开下捋再向左横捋。

两手在左胯前,握拳翻腕,向右前方弹挂。

注意:双手合掌时,掌心相对,松肩坠肘,屈膝松胯。掌跟前顶。左右转体九十度,

是指第一次转体,从东南转向西南。第二次转体,从西南转向东南。提腿后出脚时,重收下沉,支撑腿微微放松。双手收丝左右捋时,要匀速;向下捋时要连续不能断劲。两手握拳翻腕时,要含胸拔背,旋胯松腰。弹拳挂锤时,重心下沉,稳桩跟,两拳下挂。

第六式马步运掌

动作要领:身体左转,重心移左腿,并右脚,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双手抱球。

身体右转,右手下,左手上,双手滚球的同时,提左脚。

微放松后,重心下沉,左脚横跨一步,身体先左转,再右转,双手滚球,右手向上,左手向下。

身体微左转,双手继续滚球,左手上,右手下,身体微右转。

双手向下,左推右转,左手掌跟搭右腕背处,顺时针旋转后,向右后侧击肘。

注意:双手抱球时,上边的手在胸颈前,下边的手在腹前。

第一次滚球,由前向后滚转,滚球运掌与提腿同时进行。第二、第三次由后向前滚转,滚球时马步站立。

双手下落时,重心下沉,转臂时,要在腰胯的带动下,欲左先右,欲右先左,击肘时要用弹劲。

第七式平圆运掌

动作要领:重心左移,跟右脚,右手在内,左手在外,右手旋掌、穿掌。右腿向前迈出,同时,两手向前斜下按。随后两手掌心向外,逆时针画一平圆。

注意:向前迈步时,要慢要稳。画圆时,要在腰胯的带动下进行。圆画到后侧时,要收胯,画到右侧时,要送胯,以保证把圆画得饱满圆润。

第八式猛虎扑食

动作要领:两手分,逆进针画圆后再合,同时身体先微左转,再右转。重心移左腿,跟提右腿。两手合后,左手掌心朝上,上托。右手掌心下,下按。提右腿。

右腿向后横出一步,身体右转,两手向右捋。再合于腹前。

收左脚,身体左转,再右转,同时,向身后出左脚,双手前推。两手掌朝前,向下,向后,向上,向前立式滚动一圈。

注意:两手分合时,左手偏上,右手偏下。左手上托不高于头顶,右手下按在右腿上方。

两手立式滚动时,要拔背。同时,右马步站立。

第九式游龙戏珠

动作要领:重心移到右腿,左脚向前迈一大步,双手逆时针分合,右手掌贴在左肩部,左手下垂。双手继续逆时针划圆,左手大,右手小,第一圈大,第二圈小。微放松后,重心后移,后出左脚,两手划圆,左逆右顺,左小右大,各画两圈后,滚腕放松。

注意:重心移右腿时,要先后移再前移,向前迈左腿时,重心下沉。双手缠绕画圈时,要在腰胯的带动下协调进行,重心要调整变化。左脚在前时,两手交替逆时针划圆,右脚在前时,左逆右顺交替划圆。同时要注意,前手圆略大,后手圆略小。

第十式收势

动作要领:双后向前滚动一圈后,后捋。同时,重心后移左腿,收右脚,并步后横跨右腿,马步抱球。身体微右转,自后向前滚球,右手变手,左手变下。右手肘部向下,立掌,两掌相合,左手在下,右手在上,掌心朝上。向两边拉开的同时,重心右移,收左脚。两手拉开在身体两侧,同时,弯曲的双腿慢慢伸直,双后向前合拢,掌心朝下。两手下捋,边捋边合,按于丹田上,轻轻揉动后,向胯两侧按,然后下垂,放于身体两侧。

注意:两手向前滚动时,要胸腰折叠,波滚浪涌,通过肩臂传导。两手下捋时,双腕相吸。合在腹前时,右手在内,左手在外。双手轻揉腹部时,要意守丹田。周身放松,缓缓呼气。动作结束后,要静立一分钟以上,慢慢收意。

太极站桩要领

更多文章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455412236.html, 站桩,是在静止状态中实现中和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培养人体内在潜能,蓄力于体内的过程。同时,站桩可以提高人体抗击打能力及发放能力,还可以锻炼神经末梢,增加反应灵敏度。在站桩修炼中,采取了意念假借、内视观想及精神放大等三种精神诱导方法。意念假借是在假想身体与外物相互作用时(例如意想两手抱球于胸前),体会身体所发生的相应变化。 然后,在意念假借基础上,利用内视观想的方法来体察自身表皮、肌肉、筋、骨、髓的变化。精神放大,即是意想自己头顶蓝天,脚踏大地,身体充塞于天地之间。在实际站桩过程中,意念是十分丰富的,每个环节都互有区别,各尽其用,本文不能详谈。先天无极门的桩功,为充分发挥人体潜能,将劲力有效调动起来,在上述意念诱导训练的同时,更注重丹田开合及周身气血鼓荡。因为丹田乃气机发起之源,只有充分启动丹田,才能实现身如气囊力贯周身。通过站桩,可达到内外三合(即神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并可促成六面平衡之力,周身相争相抗,不偏不倚。 行桩,是在运动中通过单式习练,将站桩中生出的六面平衡混圆力发挥出来,并在此基础上产生整体八面螺旋力。使肢体在运动中八面生力,任何方向上皆可打可化,运转自如。这一步主要是把站桩中所练出来的内涵与运动实战有效的连接到一起,有些习练者在站桩时能练出整体力,但在运动当中这种整体力又散了,这就是在行桩这个环节上没有有效的深入练;导致中间脱节,这种脱节使你日常训练的内涵不能有效的发挥,实乃练功中一大损失! 化桩,是在站桩、行桩的基础上,行走坐卧始终处于桩态,全身任何一点皆具八面螺旋力,在这个阶段对间架的要求就不是很注重了,因为修炼者的一举一动都是在太极拳阴阳转换的哲理中进行的,大可无外,小可无内,无形无象,只有神意犹存,初步接近后天返先天的境界。 一、无极桩 无极桩也称自然桩,是太极拳内功重要的桩法之一,被历代拳家认为是太极拳的根基。拳理说:“太极者,无极而生也。”练习此桩时身体处于高度放松状态,意形合一,阴阳相调,无形无象,是一种平衡和谐的内在运动。 1、桩势:两脚平行分开,与肩同宽,身体自然站立,脊柱松直,头微上顶,下颔内收,两臂自然下垂于体两侧,掌心向内,掌指向下,口轻闭,舌抵上腭,双目微闭。 2、要领:十趾抓地,足心含空,两腿微屈,敛臀松胯,含胸松腹,沉肩坠肘,精神集中,全身放松 3、呼吸:以鼻呼鼻吸,呼吸自然、均匀、缓慢、细长。 4、意念:排除杂念,意念专一,使内气充盈,任内气自然周流全身,并达到身体内处的统一。 5、要求:每次静站10—30分钟,每日站1-2次。

陈瑜先生传授太极拳内功心法

陈瑜先生传授陈氏太极拳内功心法 一代太极大师陈照奎先生曾说:“没功夫,技巧也是空的;功夫不出,什么技巧也不顶用,关键是出功夫。”这里讲的“功夫”就是内劲功力。从所周知太极拳除养生外,还具有较强的技击作用。技击正是靠内劲功力来达到其目的的。杨氏三代在近代威显武林,陈家沟也不乏继往开来之人,这都是靠内劲功力显名创派,提高知名度的。因此太极拳讲究功夫与技巧,功力是技术的基础,而技巧又是内劲功力发挥得恰到好处的保证。所以我们练习太极拳技击,必须培植内劲功力。如果训练内劲,达到具有随心所欲的高强功力,加之配合以无极和太极的神奇技巧,便是所向披靡的拳技。太极拳内劲功力是考查一个拳手的必检之课,是衡量一个太极技击家功夫高低的重要标志。一个太极拳手必须精通一门(一式)太极拳,并融合多式太极拳或其他拳术之精华,互相吸收,方能成为高手。任何一位卓有成就的太极拳家不只熟悉一门拳术,他触类旁通,把其他拳术都溶合在自己的拳技中了。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机械地把他划归为哪一类太极拳。在练习太极拳时各自会形成一个独特风格,这样就产生出陈、杨、吴、武、孙等多式太极拳,还包括现在整理的赵堡太极及武当太极。太极拳的演变绝不是孤立的存在的,它们互相溶合渗透,吸收变通以至改造创新。正因为如此,太极拳的发明是历史文化(传统武术)积淀后,经智者、高加之配合以无极和太极的神奇技巧,便是所向披靡的拳技。 太极拳内劲功力是考查一个拳手的必检之课,是衡量一个太极技击家功夫高低的重要标志。一个太极拳手必须精通一门(一式)太极拳,并融合多式太极拳或其他拳术之精华,互相吸收,方能成为高手。任何一位卓有成就的太极拳家不只熟悉一门拳术,他触类旁通,把其他拳术都溶合在自己的拳技中了。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机械地把他划归为哪一类太极拳。在练习太极拳时各自会形成一个独特风格,这样就产生出陈、杨、吴、武、孙等多式太极拳,还包括现在整理的赵堡太极及武当太极。太极拳的演变绝不是孤立的存在的,它们互相溶合渗透,吸收变通以至改造创新。正因为如此,太极拳的发明是历史文化(传统武术)积淀后,经智者、高下,使呼吸与动作相结合锻炼,在精神意念贯注之中,体内形成的一种既沉重又轻灵,既刚硬又柔软的劲力。也就是说,太极拳的内劲是通过技击性专

怎样练好太极拳站桩

怎样练好太极拳的站桩? 原创:一丰居士(中国式健身功法) 太极桩(或叫做混元桩)是太极拳、形意拳、意拳、八极拳等内家武术的基本功(各家拳法可能会改个名或者姿势上略作变化,但本质不变),也是强身健体的重要方法。无极桩练习的要领主要有: 1、双脚平行站立,间距一脚的距离,差多与肩同宽。 2、双手左右平伸,与身体成十字,周身放松。 3、头顶向上顶的劲,如同头发悬挂在房梁的感觉,下巴与地面垂直,这叫“虚领顶劲儿”。 4、双眼平视前方,不要用什么意念,不要用气功的方法增加什么想象。 5、双手缓缓合抱向前,如同抱着大树,形成圆型,手掌自然分开,相距10公分,拇指向上指,稍微用力上提。 6、臀部下坐,这叫坐胯。像坐着的姿势,裆部要撑圆,膝盖外展的感觉(不是真的外展),要放松后背,腿部略微弯曲,很自然的坐着的感觉,像坐在一个高凳子上一样。同时头部有向上顶的劲,这样身体才平衡,双脚行下踩的劲。 7、不断微微调整身体,做到完全放松,特别是双臂和双肩。双臂腋窝下如同夹着球,保持镂空,双肘外展但不要抬的太高,肩部自然下沉放松,这叫“沉肩坠肘”。 8、保持这个姿势,不断微微调整身体,使全身各部位都放松,特别是各关节部位,不

要吃劲儿。 9、呼吸上,顺腹式呼吸(吸气鼓起下腹部,呼气放松下腹部),做到缓慢深长,不要憋气。自然放松,开始可能下腹部无法鼓起,没关系,坚持这样做,过一段年时间就能渐渐鼓起来了,随着练功时间的加长,整个下腹部,直到大腿根都可以在吸气的时候鼓起来,并能感到丹田温热,内气充盈,并可以做到气沉丹田。这需要不断的坚持。 10、意念上,不要有任何意念,不要胡思乱想什么导引、引气、闭眼瞎想,都会出问题!!切记。我们不是练气功,我们的练功是科学的,是人体自然的体能激发,不需要什么想象。只要保持自己别胡思乱想、心烦意乱就行。身体本能的气血就会自动灌入丹田并沿经络游走周身,这叫做“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窍门:全心体会呼吸过程,不想别的事情。(类似人在愣神的状态)。我说边看电视边站桩,有人不信,其实,看着电视里无聊的节目,最容易让人放松,这种似看非看的状态,反而是很好的入定方式,等你真的能不借助外力,就能自然入定,那时候就好办了。至少一开始,越是安静的地方,越让你胡思乱想! 11、调整方式,为了尽量让自己放松,可以在开始的时候做一些心理暗示,就是想象:头顶一个气球、下巴下含一个气球、双手抱着大气球、双腿夹着大气球、坐着一个大气球、腋下夹着气球等,有周身浑圆、外撑、内抱的感觉。这个感觉不是一下子能找到,要慢慢体会。无极桩就是要有周身的“整”劲儿,浑圆劲儿才行。太极拳的各种招式,其实都是这个装的姿态的变化,有关内容可以看《太极拳谱》。 总之,每个人的姿势都不是完全一样的,在这个总体的架子上,微调自己的身体,找到让自己能完全放松的姿势,但不能破坏这个架子,这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需要1周左右能周到合适的站位。 每次站桩的时间根据自己的能力决定,越长越好,但如果累了就停下。通常感到累了,往往是没有放松,可以微微调整自己的姿势,找到让自己不累的状态。 通常,站桩应该是越站越轻松,不会感到那里很吃力、发酸,很累的。慢慢地,你可以感到周身气血通畅,自然流动。双脚双手温热(不是火烧的那种热,那是出偏差了)沉重,仿佛可以一掌击碎玻璃一样的力道,周身内部温热舒畅,仿佛有热气遍布全身,感到自己像气球一样充满张力,一句话,很舒服、很有活力,即使不站桩,也能随时感受到周身充满力量的感觉,走路也双腿轻松很多。等等还有许多好处,这里不啰嗦了,自己体会吧。

太极拳内功心法

太极拳内功心法 吾本有气自混元, 顺应天地始循环, 平心融于大自然, 静心住在天地间。 本文说是太极拳内功心法,可文中并未提到太极,更未涉及拳,似乎和太极拳没有一点关系,表面看确实如此。但实质上确实是在说太极拳,“气沉丹田”,“气遍身躯不稍滞”,“腹内松静气腾然”,这些是王宗岳拳论语句摘录,无不谈到气。气是看不到,摸不着,但能感觉到,又能用的东西,它是太极拳真正的内部所在,也就是内功的本质所在。下面就稍详细的解释一下上面四句话: 1.吾本有气自混元:我本来就有气--混元气〔是身体内部五脏之气,是她们的混合,元可以解释为一,也可以解释为开始〕,不是说练功就有,他们本来就圆满,若没有混元之气,我们就无法生存一天。说这句话就是给自己加一个良性的心理,或者要用一个良性的心态去做任何事情。 2.顺应天地始循环:人自身所具有的混元气和天地有关,或者说是一个气,因为气在人身体的循环,人才有了生存气机,而这种气机的运行无不时时刻刻在顺应天地,正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样,就这样天天循环不止,直至身体衰竭而不能为之而结束。这句话就是让我们自己生活中所有的行为都要顺应自然,顺应节气和时令,那么你的生活其实就是练功,又何必认为打太极拳是练功,其它时间又不是练功呢? 3.平心融于大自然:我们平时时常说“平常心”,“心平气和”,就是这个意思,人有七情六欲,谁也避免不了这些那些让人不能平静的事情发生,发生的终究要发生,不管好的或者坏的,自己心情再激动也阻止不了,或者也一样要过,而过于激动本身对气机的循环都是一个很大的伤害。所以要平心,要包容自然界的一切,要以平常心对待万事万物,让自己融化在自然界里,体会和享受自然界给我们带来的和谐。 4.静心住在天地间:人之所见生活的大环境就是天和地以及其中的空间,我们的所有行为可以归类于行走坐卧,那么在所有这些行为中,都要让我们的心安静,似乎住在其中,总是那么安定。后面两句话,就是说人的行为上学会包容一切,正确对待自然界给我们带来的任何环境,山清水秀很美,戈壁沙漠也是很壮观;心态上要安静,静才能定,能定才能知自然之理--智慧。

太极拳心法及要领

太极拳心法及要领 太极拳心法 基本方法:太极拳以“棚、捋、挤、按、瘛、肘、靠、进、退、顾、盼、定”等为基本方法。动作徐缓舒畅,要求练拳时正腰、收颚、直背、垂间,有飘然腾云之意境。清代拳师称“拳势如大海,滔滔而不绝”。同时,太极拳还很重视练气,所谓“气”,就是修炼人体自身的精神力,这是太极拳作为内家功夫的特点之一。 要领第一,立顶。头不前俯后仰、左偏右斜、轻松地竖立起来,不要用力。习称“顶头悬”,意为好像悬在半空一样。很多拳种也讲究头要直,但要求用力。这不是说别的拳种不好,而是用力对血压高的患者的血压有影响。 第二,松肩。不能理解为耸肩,更不应该误解为往下坠肩。而是肩背放松,不用力。 第三,垂肘。肘关节要有重意。因为打起拳来姿势很复杂,有很多动作不注意就会成为横肘。例如现在普及的二十四式或八十八式,其中有很多的抱球姿势,练习时如变垂肘为横肘,那么气便壅于胸部,一趟拳没打下来就呼呼直喘。太极拳要求虚其胸,实其腹。胸部始终不受气的影响,觉得很轻松。垂肘与松肩是有连带关系的,如果这方面合乎要领,太极拳不管打几趟,周身汗出,但不气喘;否则就难免气喘吁吁了。 第四,含胸。不挺胸就是含胸,很自然地把躯干竖立起来,但不要往里缩胸。 第五,拔背。背指脊椎。用顶头悬把脊椎骨提起来,“上下一道线,全凭两手转”,腰部躯干是直的。太极拳是以腰为轴心来带动四肢进行活动的,因此这个轴绝不能弯。如挺胸或缩胸,则脊椎便不能直。 第六,气沉丹田。丹田指小腹。在立顶、松肩、垂肘、含胸、拔背的基础上,全身都要自然地放松,并自然地呼吸,这样才能气沉丹田。这里讲的气不是呼吸之气,练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都讲究练浩然正气,讲的就是这个“正气”,或叫“内气”。《拳论秘本》上有句话:“不使气流行于气”,指的也就是这个“正气”。锻炼出来的气不能同呼吸之气一块流通。练大极拳讲“始而意动”,因为太极拳讲究练“意”不练力;“继而内动”,就是紧接着里边的“气”动;“后而外动”,最后才表现外边的动作。 要求第一,姿势正确。需要有名师指导和纠正。第二,意识集中。每一个动作都要意识想着、意识领着来完成。第三,动作协调。这离开腰是做不到的。必以腰为轴心,腰一动周身都动,“一动无不动,一静无不静”,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腰不动而四肢动,就不会出协调的动作。

习练杨式太极拳老六路三年之感悟

习练xx 太极拳老六路三年之感悟习练杨式老六路太极拳的前两年,我在家门口跟一批老太婆学会了简化24 式、杨式48 式、42 式拳,32 剑、42 剑以及可以比划下来杨式传统85 式拳,当时处于一个什么状况呢?心知对已经会的拳路没有一套可以拿得出手,可又不知如何再深入,处于习练太极拳的一段迷惘期。苍天有眼, 2011年5月得识杨式太极拳老六路传人庄锡成,开始了迄今三年半杨式太极拳老六路的学习。使我一步步懂得太极拳、认识太极拳。我觉得能结识庄锡成这位太极拳“明师”,可谓三生有幸!更荣幸的是 2014年10月2日被杨式太极拳老六路传人庄锡成老师收为弟子,得列杨式太极拳门墙,进一步开拓了习练传统杨式太极拳的视野,庄锡成便成为我的授业师傅。追随庄锡成习练李和生传杨式太极拳三年多,自觉与自己前两年的太极拳水平相比已是天壤之别。最大的收获是“得窥大宝、得悟大道,虽未及登堂入室,但已进太极之门”。正如同庄锡成之语“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太极拳”。虽自身根基浅薄,悟性不敏,练功不苦,但得登太极大道以来,不敢说“三年一小成”,终是有了一些心得体会,今不揣浅陋,落于笔端,算是习练老六路三年的一个小结吧。通过自己习练太极拳老六路三年的经历来说,若想真正修炼太极正道,非有明师指引带路不可,想通过“研究书本、看录像”学习太极拳,学到的只能是“肢体太极拳”,不可能学到中国传统太极拳的真谛。那么,授拳者云云,谁是明师呢?明师的标准就是既能用通俗的语言解释前辈的拳论,又能身体力行的做出来;而且确实是按照太极拳的要求,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引、化、拿、发于无形无像,既能言传,又能身教才可称为“明师”。否则,可能只能称为“名师”、“名家”,并无“明师”之实。而且,我觉得“明师”往往是可遇不可求。王宗岳《太极拳论》中指出了习练太极拳分为着熟、懂劲、神明三个阶段,我觉得追随明师习练太极拳,在着熟和懂劲这两个阶段是须臾不能离开老师的言传身教的。这是因为太极拳博大精深,奥妙无穷,而且每层功夫又有每层的感悟,不能凭自己想当然来练拳,不能按照录像学拳架,死读拳谱识拳理。稍偏即谬,“真理再过一步就是谬误”。必须在明师时时刻刻地指导下,通过自己的身练心悟,通过不断地交流沟通检验,虽不敢说最后达到多高的水平,肯定是在太极正道上步步前进提高!三年的传统太极拳学习,感悟体会颇 多,若林林总总顾及的太多,显得繁杂,所以就习练太极拳的入门筑基阶段谈 四点自己的感悟,谬误之处难免,请前辈及同道指正。

基础入门-太极桩功站桩功详解(配图)

基础入门-太极桩功站桩功详解(配图) 一:站桩功的作用: 站桩功是在静止状态中实现中和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培养人体内在潜能,蓄力于体内的过程。同时,站桩可以提高人体抗击打能力及发放能力,还可以锻炼神经末梢,增加反应灵敏度。在站桩修炼中,采取了意念假借、内视观想及精神放大等三种精神诱导方法。意念假借是在假想身体与外物相互作用时(例如意想两手抱球于胸前),体会身体所发生的相应变化。然后,在意念假借基础上,利用内视观想的方法来体察自身表皮、肌肉、筋、骨、髓的变化。精神放大,即是意想自己头顶蓝天,脚踏大地,身体充塞于天地之间。在实际站桩过程中,意念是十分丰富的,每个环节都互有区别,各尽其用,下文详谈。桩功为充分发挥人体潜能,将劲力有效调动起来,在上述意念诱导训练的同时,更注重丹田开合及周身气血鼓荡。因为丹田乃气机发起之源,只有充分启动丹田,才能实现身如气囊力贯周身。通过站桩,可达到内外三合(即神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并可促成六面平衡之力,周身相争相抗,不偏不倚。 二:站桩功的详解 正确的行功桩架是保证功夫上身的基本条件,架势的体悟则体现了心性、慧根的高下。 太极站桩功是的传统杨氏太极拳入门功夫,对桩架、结构也有特定的要求。现论述于下: 五种站桩功的详细解述:

(一)无极桩(二)浑圆桩(三)开合桩(四)升降桩(五)虚步桩(一)无极桩 动作练法: 身体自然站立,屈膝沉胯,左脚横开,两脚间距与肩同宽或比肩略宽,脚尖朝前,两膝微屈,左掌在内,右掌在外,两掌交叉相合,轻按于腹前。 口诀要领: 百会上领头顶悬 眉宇舒展眼平视 舌抵上腭唇微启 下颌微收神内敛 虚灵顶颈耳听后 松肩沉肘左右抻 含胸拔背脊骨直 松腰沉胯收尾闾 两膝微屈微外撑 两脚踏实劲在中 百会会阴要垂直 呼吸自然气下沉 心静体松上下通 针对性作用:规范身体各部位姿势,调整气息,放松身心,增强腿部力量,增强意识的引导以及意识对肢体的控制力 心法:身体放松后观想自身与茫茫宇宙混然合为一体进入忘我境界

太极拳经典书籍

太极拳经典书籍 [杨式太极拳及医疗保健].何明.扫描版.pdf 《陈氏世传太极拳术》-陈子明编着.pdf 《孙式太极拳十三式》孙剑云[1].pdf 《太极拳九诀八十一式注解》吴孟侠吴兆峰着(1).pdf 《太极拳九诀八十一式注解》吴孟侠吴兆峰着.pdf 《太极拳要义》-乐亶.pdf 《武当真传太极拳全书》-于化行.pdf 《武式太极大杆》·翟维传.pdf 《武式太极刀》·翟维传.pdf 《武式太极拳37式》·翟维传.pdf 《杨家太极拳老拳谱》吴家藏本.pdf 八式太极拳.八式太极剑(徐伟军).pdf 陈济生静功缠丝太极拳.pdf 陈氏世传太极拳术(陈子明).pdf 陈氏太极拳4册合集.pdf 陈氏太极拳(沉家桢顾留馨).pdf 陈氏太极拳陈照奎(手抄本).pdf 陈氏太极拳汇宗——陈绩甫(民国).pdf 陈氏太极拳-内功教程.pdf 陈氏太极拳拳理阐微.pdf 陈氏太极拳实用拳法-洪钧生.pdf 陈氏太极拳术-陈正雷.pdf 陈氏太极拳图说简体版(陈鑫着).pdf 陈氏小架太极拳-范春雷.pdf 陈式太极功夫系列之一老架一路(马国相).pdf 陈式太极拳意气势练法.pdf 陈式太极拳技击法--马虹.pdf 陈式太极拳精选.pdf

陈式太极拳竞赛套路练习与技击运用-黄康辉王建华编着.pdf 陈式太极拳老架技击秘诀.pdf 陈式太极拳老架技击秘诀-王西安.pdf 陈式太极拳老架技击秘诀-王西安1.pdf 陈式太极拳拳法拳理--马虹.pdf 陈式太极拳拳法与经脉运行吴自立着.pdf 陈式太极拳入门(修订本).pdf 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洪均生).pdf 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pdf 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陈发科传授技击精萃(1).pdf 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陈发科传授技击精萃.pdf 陈式太极拳体用全书.pdf 陈式太极拳体用图解.pdf 陈式太极拳图说.pdf 陈式心意溷元太极拳教程(冯志强).pdf 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pdf 陈照奎《陈式太极拳》复写纸誊写本.pdf 陈照丕太极拳心得十三篇(1).pdf 陈照丕太极拳心得十三篇.pdf 陈正雷大师着《陈氏太极十三杆、三杆、八杆、梢杆》.pdf 传统杨氏太极拳名家实战用法汇粹(.pdf 传统杨式太极拳教程-崔仲三.pdf 嫡传杨式太极拳教练法-傅钟文.pdf 东方修道文库·太极道诀.pdf 杜元化《太极拳正宗》.pdf 杜元化《太极拳正宗》考析.pdf 法》沈顺林(少林与太极1994年第3期)[1].pdf.pdf 方梦憔太极拳学笔记.doc 古传《太极拳九要论》.pdf

太极拳站桩动作要领

太极拳站桩动作要领 太极拳站桩动作要领 无论是太极宗师,还是武术高手,都要从太极桩功练起,无论你的境界层次有多高,都要经常练习太极桩功。 太极拳站桩动作要领1、起式 身体正立,两脚分开与肩同宽(这一点很重要,自己不易体会,要让别人看你是站得掌与肩同宽),脚尖向前,不允许有内外八字,全脚踏地,肩井与涌泉一线,站好了这一点,足心会有发热或发麻的感觉。双手自然下垂,双眼目视前方(可闭眼进入凝神)。 起式的目的,一是凝神,从思想上做好练功的准备,二是体会气血的运行,从而进入持桩状态。 女人通过太极站桩可以达到减肥目的,坚持练太极站桩可以减少身体多余脂肪,是减肥的最佳方式,也是最科学的。 太极拳站桩动作要领2、站桩 双手缓缓上提到胸前,双手外拉而抱圆,同时裹胯而曲膝.(双手的姿势可随意,主要是调节身体平衡用的,每个门派的手姿势都不同,道理都一样)。 要点如下 一开始,因为要进入姿势矫正期,为了保持身体的可弓背,在后期,胯打开后需脊柱正直,是气机发动的关键,此点必须做到。头正,颏微内收。这是躯干的要点。

两手指尖相距一拳之远,指尖相对,掌心向内,十指自然分开,手掌与胸距约30公分。 中老年人练太极站桩可以弥补后天不足,能促进骨骼钙吸收,预防骨质疏松,同时还能降低摔跌的风险,提高身体素质。 双手放在肚脐以上肩部以下的部位,具体可视个人的情况而定手略高于肘,肩井要松,这是内力导于稍节的通道。内抱外撑,站到一定程度,自可体会深切。还要做到肘横腕挺。这是上肢的要点。 初学者下肢不能做到完全放松可试试胯往外打开,脚尖向内倾一点,在外脚背形成支点。初期,膝盖可向前曲,后期要慢慢把重心放在胯部下面,最终使小腿与大腿成90度,大腿与上半身成90为最终形态(简单的说,就是像坐凳子上一样)。 一开始姿势不可能做到,在长期修炼后才能做到,也就是说,一开始只是矫正骨骼的形态,使骨骼韧度提高,后期使上半身骨骼矫正,使从脚底下传上来的能量畅通无阻。 站桩时呼吸自然,身心放松非常重要的一点,练功中要注意全身肌肉放松,心态平和,只有这样站得才会轻松。 在站桩中要留意,如果觉得某一部分“走形”,用双手的去体会身体左右的偏差,用双手和身体的距离去体会前后的偏差,必须慢慢就矫正,不可操之过急。 如果有人在旁边护法那再好不过了,就叫别人提醒,看是可以,但身体不能动,以免和之前的姿势有偏差,就尽量不要看。 太极拳站桩动作要领3、收式 双手往边收好,双腿站直,可左脚向右收,可右脚向左收,

陈氏太极拳内功心法整理

一代太极大师陈照奎先生曾说:“没功夫,技巧也是空的;功夫不出,什么技巧也不顶用,关键是出功夫。”这里讲的“功夫”就是内劲功力。从所周知太极拳除养生外,还具有较强的技击作用。技击正是靠内劲功力来达到其目的的。像张三丰祖师名垂千古,杨氏三代在近代威显武林,陈家沟也不乏继往开来之人,这都是靠内劲功力显名创派,提高知名度的。因此太极拳讲究功夫与技巧,功力是技术的基础,而技巧又是内劲功力发挥得恰到好处的保证。所以我们练习太极拳技击,必须培植内劲功力。如果训练内劲,达到具有随心所欲的高强功力,加之配合以无极和太极的神奇技巧,便是所向披靡的拳技。 太极拳内劲功力是考查一个拳手的必检之课,是衡量一个太极技击家功夫高低的重要标志。一个太极拳手必须精通一门(一式)太极拳,并融合多式太极拳或其他拳术之精华,互相吸收,方能成为高手。任何一位卓有成就的太极拳家不只熟悉一门拳术,他触类旁通,把其他拳术都溶合在自己的拳技中了。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机械地把他划归为哪一类太极拳。在练习太极拳时各自会形成一个独特风格,这样就产生出陈、杨、吴、武、孙等多式太极拳,还包括现在整理的赵堡太极及武当太极。太极拳的演变绝不是孤立的存在的,它们互相溶合渗透,吸收变通以至改造创新。正因为如此,太极拳的发明是历史文化(传统武术)积淀后,经智者、高手、贤哲们编创,把太极阴阳学说全面地结合于人身、肢体的运动。太极拳内劲在内不在外,它是在长期通过意识统率下,使呼吸与动作相结合锻炼,在精神意念贯注之中,体内形成的一种既沉重又轻灵,既刚硬又柔软的劲力。也就是说,太极拳的内劲是通过技击性专项训练,即在技击攻防意识的指挥下,配合呼吸,全身做各种调和有序动作,动作曲伸有一定方向和作用点、线,在不同情况下,能快能慢,空间路线可长可短(通常是走圆弧形),动作幅度可大可小体位或正或斜,均可整劲骤发。这种可刚可柔的太极内劲,练时运劲柔和,而发落到点则刚强。因此,太极拳的内劲带有刚的一面,这是太极拳的内劲带有刚的一面,这是太极拳内劲质量的刚,不是硬、蛮、呆的无变化的拙力之刚,是积柔成刚,刚柔相济。正如《拳经》曰:“看似至柔,其实至刚,看似至刚,其实至柔。”此“刚”是随机随势迅速地将隐蓄于体内的全身之力聚于一点,在刹那间迅如奔雷地爆发出来,这种力不是发后断劲的,而是变柔和之力继续运动。太极拳的这种内劲是在内力松柔的基础上,经过有规律的长期训练获得。当具有了一定的刚力基础,再把内劲功力过渡到动作自然、轻松的技巧之中。长时间的习练柔化运动,久而久之便练得棚劲弹力随心用,胸腰叠化随气行。我们再看看武术的一般劲力。它也是通过肢体的运动表现出来的一种力。这种力量也是在意识支配下,通过气息吐纳和肌肉舒缩有序化的配合而产生的。意识支配是指神经呼吸和肌肉的控制,有序

很经典的太极拳的完整修炼及正确方法

太极拳的完整修炼及正确方法 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直击窍要 赵建宇 第一章:明理篇 一、明确目的 (一)练习太极拳的作用 (二)练习太极拳的目标 (三)练习太极拳的练习方法 二、基本缠丝功是练好太极拳的根基 三、基本缠丝功法歌 第二章:太极拳法 第三章:例举技法 第四章:推荐太极拳理论 第一章:明理篇 一、明确目的 (一)、练习太极拳的作用 练习太极拳能起到什么作用?能达到什么目的?汇总起来分三个方面: 1、起到健全心理健康的作用,陶冶情操。通过练习太极拳的松、柔、轻、缓和刚柔相济,可以化去人们心理上因繁忙复杂的社会关系所造成的浮躁、郁闷、傲慢、恐惧、轻率、鲁莽等等不良情绪。练习太极拳讲究的是平衡的道理,心平气和,平衡中有起伏,起伏之中保持平和,即中庸之道。太极拳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意识体操,但它不是简单的体操,它是先有意识(主要是练意识),后有动作,用意识去指挥动作的运动,这里面处处富含哲理,妙趣横生;太极拳是拳术、也是艺术,练起来如行云流水,如波涛跌宕起伏,具有很雅致的欣赏价值,所以通过太极拳的长期锻炼可以达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效果。 2、全面增强体质。通过太极拳这种运动方式可以全面提升体质,因为太极拳的要求是由里到外,一动全动;自下而上,由上而下,节节贯串,意念不动,外形寂然不动;意念、内劲一动,外形随之而动,而且要符合阴阳平衡的哲理,从而调动了身体所有机能参与锻炼;因此对于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免疫系统等起到了良好的改善作用,有病的起到了治疗作用,无病的起到了增强体质的作用;肥胖的可以减少脂肪;瘦弱的可以使体格、肌肉健壮;可以增强骨骼的抗压、抗折性能;提高关节的活动性能和韧带的延展性;增强了腿部力量,提高身体平衡能力;尤其是抗感冒等抵抗力的提高尤为明显。(请参阅我的“太极拳的健身价值”一文) 3、武术技击作用更巧妙。太极拳以柔克刚,以弱胜强,以静制动,后发先至;舍己从人,“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引进落空合即出,四两拨千斤;物来顺应,沾着不离,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二)、练习太极拳的目标 练习太极拳无论是技击还是健身都是让身体的机能达到空松圆活,化僵为柔,达到积柔成刚的目的。人在婴儿时期肢体是柔软的,但没有搏斗、生产能力。当人们有了生产、搏斗等生存能力后,肢体、劲力又变得僵硬,随着岁月的增长,

太极拳经典书籍230本

太极拳经典书籍230本 [杨式太极拳及医疗保健].何明.扫描版.pdf 《陈氏世传太极拳术》-陈子明编着.pdf 《孙式太极拳十三式》孙剑云[1].pdf 《太极拳九诀八十一式注解》吴孟侠吴兆峰着(1).pdf 《太极拳九诀八十一式注解》吴孟侠吴兆峰着.pdf 《太极拳要义》-乐亶.pdf 《武当真传太极拳全书》-于化行.pdf 《武式太极大杆》·翟维传.pdf 《武式太极刀》·翟维传.pdf 《武式太极拳37式》·翟维传.pdf 《杨家太极拳老拳谱》吴家藏本.pdf 八式太极拳.八式太极剑(徐伟军).pdf 陈济生静功缠丝太极拳.pdf 陈氏世传太极拳术(陈子明).pdf 陈氏太极拳 4册合集.pdf 陈氏太极拳(沉家桢 顾留馨).pdf 陈氏太极拳陈照奎(手抄本).pdf 陈氏太极拳汇宗——陈绩甫(民国).pdf

陈氏太极拳拳理阐微.pdf 陈氏太极拳实用拳法-洪钧生.pdf 陈氏太极拳术-陈正雷.pdf 陈氏太极拳图说 简体版(陈鑫着).pdf 陈氏小架太极拳-范春雷.pdf 陈式太极功夫 系列之一老架一路(马国相).pdf 陈式太极拳意气势练法.pdf 陈式太极拳技击法--马虹.pdf 陈式太极拳精选.pdf 陈式太极拳竞赛套路练习与技击运用-黄康辉王建华编着.pdf 陈式太极拳老架技击秘诀.pdf 陈式太极拳老架技击秘诀-王西安.pdf 陈式太极拳老架技击秘诀-王西安1.pdf 陈式太极拳拳法拳理--马虹.pdf 陈式太极拳拳法与经脉运行 吴自立着.pdf 陈式太极拳入门(修订本).pdf 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洪均生).pdf

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陈发科传授技击精萃(1).pdf 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陈发科传授技击精萃.pdf 陈式太极拳体用全书.pdf 陈式太极拳体用图解.pdf 陈式太极拳图说.pdf 陈式心意溷元太极拳教程(冯志强).pdf 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pdf 陈照奎《陈式太极拳》复写纸誊写本.pdf 陈照丕太极拳心得十三篇(1).pdf 陈照丕太极拳心得十三篇.pdf 陈正雷大师着《陈氏太极十三杆、三杆、八杆、梢杆》.pdf 传统杨氏太极拳名家实战用法汇粹(.pdf 传统杨式太极拳教程-崔仲三.pdf 嫡传杨式太极拳教练法-傅钟文.pdf 东方修道文库·太极道诀.pdf 杜元化《太极拳正宗》.pdf 杜元化《太极拳正宗》考析.pdf 法》沈顺林(少林与太极1994年第3期)[1].pdf.pdf 方梦憔太极拳学笔记.doc 古传《太极拳九要论》.pdf 古拳谱第三辑之一《陈氏太极拳图说》第二卷·陈鑫.pdf

太极内功秘籍主旨

太极内功秘籍主旨 导言 中国太极内功源远流长,历千劫而不古,凝聚中华民族璀璨的文化智慧。 中国太极内功修持理论博大精深,它包含了儒、道、医、武太极、民间等流派,奇姿异彩。各家流派都有自己的丰富典籍与特殊功法而独立存在。其中太极内功可谓为灿烂、丰硕的一支,内容丰富,无所不含,其理论功决文献浩瀚繁多,深蕴着队生命真谛的认识,可称中国太极内功武用养生文化之一绝。 太极内功学说及其炼养体系是在古代朴素辩证的哲学思想和积极武勇养生的实践的交互作用下蓬勃发展起来的,它承宗古代易经原理、医学、道家学说、释迦禅论等。研究和开拓、创新,武用养生、无形无象。有别于体育太极的神息应用太极内功学说体系。《太极内功秘籍主旨》深入挖掘了古人秘而不宣的玄奥关要修细方法,谨供太极内功修持者参考。 当前中国太极内功正处于遗失和传承的历史时期,面对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炎黄子孙有责任努力继承、有所发扬光大,使古的太极内功在现代科学时代再度崛起,然发现的生命力,造福全人类,以此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繁荣,促进现代文明进步。

愿此本小册能对振兴中国文化、弘扬中国太极内功起到积极作用。 一、归本含一 归本含一是持练太极内功的正确的身体站立姿势的基本要求,是从自然态进入太极态的最基础身形姿势,这个姿势除一般太极常式外、有其特殊的要求。此即“开关展窍”这是太极内功基础功法的精微、“归本含一”要求把握秘窍开启运转功夫。 1、取一般常式宋静站立。即两脚平行同肩宽,膝自然微屈、松胯身直头正,虚领顶颈,虚腋沉肩,垂肘松腕等。齿轻叩,舌抵上颚。 2、“开关展窍”开启行功死秘窍:a、阴桥库:位臵在阴部上三指处,与前、后阴正如等边三角形的顶角。“归本含一”时,膝向外转二分,骨盆后倾二分。则能将胯部充分打开。(开阳关)、将阴桥库展开。b、开命门展下丹田窍,其动作为:即将腰脊后凸。命门打开,下丹田由骨盘的转动坦展于腹腔。c、开玄肩窍,窍对窍,舌抵上颚,自然开启了玄肩窍,然后在常态下,其窍口与十二重楼上沿并未对直,所以须将下颚内致,使两窍口对准,d、展慧中凝祖窍,坦展眉心后,两眼内视集中祖窍。目光焦距凝住窍腔。 3、如此细微操作已将四个秘窍展开。开始用神光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逐个体味窍感,调整好全身姿势,做到松静自

太极养生桩功

太极养生桩功 道家太极养生功法流传至今,桩功姿势各异,心法口诀各不相同,诸多功法虽流布于市井,但其精华仍秘传与道家。 太极养生桩功是太极养生的基本功修炼,在太极养生修炼体系中,各种桩功训练是都对练习者起着不同作用,而针对每种桩功安排的辅助心法,每种桩功都有特定的训练手段;不同桩功的训练方法和目的也不同; 太极养生桩功,是在静止状态中实现中和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培养人体内在潜能,蓄力于体内的过程。同时,桩功可以提高人体体能及发放能力,还可以调理五脏六腑,增强人体各器官机能。在站桩修炼中,采取了意念假借、内视观想及精神放大等三种精神诱导方法。意念假借是在假想身体中内气相互作用时,体会身体所发生的相应变化。然后,在意念假借基础上,利用内视观想的方法来体察自身表皮、肌肉、筋、骨、髓的变化。精神放大,即是意想自己头顶蓝天,脚踏大地,身体充塞于天地之间。在实际站桩过程中,意念是十分丰富的,每个环节都互有区别,各尽其用,意念的收放则来自于各种桩功独特的心法。 桩功综述 一, 精神论 养精化气,养气化神,固根培本,养人身三宝,充人精神,发人智慧,使之,能为人所不能,能及人皆莫及,是谓太极养身,太极养身,则是掌握人身三宝,精气神自然变化的规律,修之炼之,而达到养生长身之修炼方法。 二, 太极论 太极,无极而生,阴阳和合而成。(即:一气分为二气为阴阳,阴阳二气合为一气为太极) 何谓太极?老子:"无,名天地之始"天地之始乃是混沌,混沌者,元气,原始祖气,此一气,先天而生於阴阳,后天而藏於阴阳, 即,生於先天而藏於后天,为阴阳未分之象,万物元始之极点,故谓无极。无极者,虚无静极之意也。混沌初开,乾坤始奠,阴阳道合而成象,是谓无中生有,"有,名万物之母",谓之太极。 如:天地阴阳上下相合为一气而万物生,日月阴阳来往相交为一气而寒暑顺。男女阴阳彼此相交而孕始成。 此一气是为太极,故为万物之母,太极。乃太和静极之意。 三, 俩仪论

陈太平的太极拳基本功

陈太平的太极拳基本功 一般而言,桩功修炼包含站桩、行桩、化桩三种境界,由于层次不同,具体要求也有所区别,是根据修练的自我层次而定的。站桩,是在静止状态中实现中和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培养人体内在潜能,蓄力于体内的过程。同时,站桩可以提高人体抗击打能力及发放能力,还可以锻炼神经末梢,增加反应灵敏度。在站桩修炼中,采取了意念假借、内视观想及精神放大等三种精神诱导方法。意念假借是在假想身体与外物相互作用时(例如意想两手抱球于 胸前),体会身体所发生的相应变化。然后,在意念假借基础上,利用内视观想的方法来体察自身表皮、肌肉、筋、骨、髓的变化。精神放大,即是意想自己头顶蓝天,脚踏大地,身体充塞于天地之间。在实际站桩过程中,意念是十分丰富的,每个环节都互有区别,各尽其用,本文不能详谈。先天无极门的桩功,为充分发挥人体潜能,将劲力有效调动起来,在上述意念诱导训练的同时,更注重丹田开合及周身气血鼓荡。因为丹田乃气机发起之源,只有充分启动丹田,才能实现身如气囊力贯周身。通过站桩,可达到内外三合(即神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并可促成六面平衡之力,周身相争相抗,不偏不倚。行桩,是在运动中通过单式习练,将站桩中生出的

六面平衡混圆力发挥出来,并在此基础上产生整体八面螺旋力。使肢体在运动中八面生力,任何方向上皆可打可化,运转自如。这一步主要是把站桩中所练出来的内涵与运动实战有效的连接到一起,有些习练者在站桩时能练出整体力,但在运动当中这种整体力又散了,这就是在行桩这个环节上没有有效的深入练;导致中间脱节,这种脱节使你日常训练的内涵不能有效的发挥,实乃练功中一大损失!化桩,是在站桩、行桩的基础上,行走坐卧始终处于桩态,全身任何一点皆具八面螺旋力,在这个阶段对间架的要求就不是很注重了,因为修炼者的一举一动都是在在太极拳阴阳转换的哲理中进行的,大可无外,小可无内,无形无象,只有神意犹存,初步接近后天返先天的境界。太极拳的基本功二(缠丝劲)--陈太平太极缠丝劲是陈氏太极拳的重要劲法。其他流派的太极拳虽没有特别强调螺旋运动中的缠丝劲,但在技击中同样含有螺旋劲法。只是陈氏太极拳特别强调螺旋运动中的缠丝劲。可以说,不懂缠丝劲就不是陈氏太极拳。如陈鑫云:“太极拳,缠法也。浑身具是缠劲,其劲皆发于心,内入骨缝,外达于肤。其运转方法可分为进缠、退缠、左缠、右缠、上缠、下缠、里缠、外缠、大小缠等。”对于缠法,初学者没有必要划分太细,以上各种缠法无非是出劲、入劲的表现形式。只要出劲、入劲搞懂了,其他缠法便会迎刃而解。缠丝劲关键在于其内涵,怎样把周身的一个整体螺旋

云深己知处 内功养身心——太极拳内功心法秘要举

云深己知处内功养身心——太极拳内功心法秘要举例 蓝晟《少林与太极》2004年第3期 虽然太极拳爱好者都试图让自己内功深厚,从而实现“我命由己不由天”、“延年益寿不老春”的梦想,然而,因内功心法之秘要自古以来很少流于世,所以尽管修炼太极拳的人都知道内功这个词,也一直在追求,但对什么是内功的本质,如何才能更好地进行内功修炼,却迷茫懵懂,甚至一些太极拳名师也都对之闪烁其词、模棱两可。最有意思的是,外国人也对内功的秘密感兴趣,只是他们的研究多从金庸的武侠小说来探讨,所以,他们更是隔靴搔痒,只能用类比的方式来表述:“那就是魔法”(美国畅销小说评论家阿尔蒂尔语)。内功心法从古至今“法不传六耳” 笔者曾听过一位师兄讲过一个向陈氏太极拳泰斗 李经梧学习内功心法的经历: 我每星期都到李经梧老师家学拳,几年后,李老师特别喜欢我,就教我练内功心法的方法,并吩咐我不要告诉别人。我回来自己练的时候,被一个也跟李老师学拳的朋友看到了,因我抹不开面子,就教给他了。有一天,我和这个朋友一起拜访李老师,结果,这个

朋友不知不觉中就问起那套内功心法的问题。李经梧老师一听,马上呵斥我,让马上离开他家,不准再来。从此往后,我再也没有见到李老师。 笔者师爷叫汪永泉,他从7岁开始就跟杨式太极拳第二代传人杨健侯学练杨式太极拳老六路,由于这套拳包含着丰富的内功心法的内容,所以他被要求保守这个秘密,传拳可以,但不能教授内功心法。魏树人老师在其《杨健侯秘传太极拳内功述真》一书中曾记载 过这样一个故事: 1957年底,北京市武林界的知名人士聚集在体委召开武协会议,会上崔秀臣、王使林、孙剑云等皆向先师讨教杨家太极拳功夫的真谛。当时先师毫不通融地表示不能在会上公开杨家的秘密,自此武林界朋友皆知先师珍视杨家绝艺,不肯向外界透露的刚直性情。 其实,不轻易传授内功心法的习惯,和“传拳不传功,传功不传诀”,“教了徒弟,饿死师傅”,“法不传六耳”一等规矩有关,更和这些内功心法得之不易有关。 什么是内功心法 那么,什么是内功心法呢?由于太极拳来源于道家文化,所以 其内功心法的表述多与道家文化的语汇和修道的阶

松是太极拳内功心法最基本的要求

松是太极拳内功心法最基本的要求 松是太极拳内功心法最基本的要求 什么是松,松可以简单的概括为放松,松是相对紧和紧张而言的,在生活中,我们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当你在大喜大悲的时候,精神会瞬间高度紧张起来。 表现在外部,就是表情的惊愕、紧张,肢体的僵硬,有时连毛孔都会在瞬间闭合。反映在内心,是心跳加速,呼吸急促。这些都是精神紧张引起的反应。 还有,环境也会引起我们的紧张,比如阴暗的角落、骤冷的天气,恐怖的场景等,也都会使你的肢体变得僵硬、精神紧张起来。 我们练习太极拳要掌握的是内功心法,为什么要讨论松呢,强调松,松的状态,松对我们练习太极拳有什么益处,怎样才能达到全身放松呢? 在这里,我们首先要阐明的是太极拳所言之“松”是个相对的度量用词,与生活中的松的指向有所不同,含义也有所不同。我们大家都知道,健康的身体取决于经络的畅通,取决于气血的调和以及体内阴阳的平衡。 而放松的肢体和平和的精神,恰恰有利于经络的畅通、气血的调和,有利促进人体的阴阳平衡。所以,生活中我们应该尽量使我们的精神和肢体都保持放松,什么事情都能放得下。

习练太极拳时更要求精神、肢体的放松。然而,实际情况是在习练太极拳的过程中,不当的方法和能力的有限就会引起我们的紧张,这种紧张包括精神的和躯干肢体的紧张。 练习太极拳放松可以帮助我们缓解精神压力,特别是在情绪低落的时候,来几招太极拳能让你幡然醒悟,让你神清气爽。 举两个会引起紧张的例子,当我们屈腿下蹲时,人的下肢会随着承担压力的增大而逐渐发硬紧张,并且是越往下越紧张、能力越弱的人越早紧张(这就是能力的不足引起的紧张,而这种紧张正是我们不希望的)。 还有,处于正立姿态的肢体容易放松,有倾斜度的站立姿势不容易放松。这是因为在肢体倾斜度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人体为了保持站立状态,不至于发生倾倒或踉跄,有关的肌肉就会自然参与运动,就会自然引起肢体的紧张。 这在人体运动学里叫着“肌紧张”,意思是说当人的不平衡度增加时,为了保持人体的平衡,有关部位的肌肉就会自然参与运动而引起紧张。 也就是说,只要是人体的肌肉参与了运动,无论是正当必需的运动还是不当不需要的运动,都会引起肢体肌肉的紧张。所以说,为了减少、消除紧张,尤其是为了消除不必要的紧张,我们就应该尽量的减少不必要的动作,以至消除不必要的动作。 当然,话要说回来,习练太极拳本身就需要我们做动作的,做动作是会引起紧张的。因此,怎样在运动中消除紧张,就显得尤为重要,会牵涉到放松的方法和理念。说到方法和理念,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强调匹配对应。

太 极 心 法

太极心法 太极功修法三重,得其真二万法通”。李派太极法分三重,称谓“三太极”,即“外太极”、“内太极”和“真太极”。动盘拳法显法象于外,谓“外太极”。其诀是:“半个圈似月牙,三字诀上下插,颠与倒不离家,反复此乱如麻”。静盘功法造化内功于秘,谓“内太极”,其诀是:“呼吸气一太极,子午窟先天地,玄中玄秘中秘,升与降开与闭,河车灵三宝聚,炼神功呈妙技,莫妄传多仔细”。太极心法统领内外于心,谓“真太极”。其诀是:“四维着一力,虚空雷劈去。万法如意珠,紫金元祖气。”三法归一成太极,内是外之本,心法是统领内外的总根本’。故诀曰:“万物生于土,万法起于念。”又说:“细心参,细心参,真法不在势里边。”此即是说:真法就在心里边。拳法功法都是“一定死法”,而死法活练、死法练活,非心法所不能。其实”真太极”一个“真”宇,也就说明心法在拳法功法中的核心地位和灵魂功用。所以,传统惯称心法为“根本大法”、“万法之母”,甚至推崇为“天下第一法”。唯有心法才是造化内外真功的真机,成就神功的妙法。所以,传统太极牢操心法,无一不倍加珍视和珍用。 一、心法实质 心法的实质是意念。太极动静修炼的“用意”、“意领”及其造化的功用之法就是心法。心意无形,无形则灵。这是人所以为“万物之灵”的重要因素。生灵都是“无形统领有形,心意统领形体”。理念指导心性,心性支配行动,这是人这一生命灵体的特有本能。人间万事起于心,拳功有成在于心。太极心法也因此而定。人心有善恶之分,所以善则善行,恶则恶作,是功是罪,各有果报。而道法太极拳功的心法,首先是阴阳和德,合道应天的修炼之法。所以,太极心法“敬心诚意”以调心,“意领气行”而调气,“意奶身随”而调身。而这三调法用的实质即以善排恶,以正逐邪。一句话,应之于道,公之于心,净化心灵。 太极修炼对心法视若珍宝,是心意的本质、功能和特,陛决定的。说到心意,必及心神。神为意之主,意为神之从,意静归神,神动为意。神意相随,皆藏慧心。精气神是人体内的物质精粹,是不同晶式的生命能量,生命康寿的生机能源。所以,人称这生命“三元”又谓生命“三宝”,又谓生命“三药”。以至成为太极功夫、一切造化的根本着眼点和着心处。而神则是三元中的最高精华,生命灵能,是三元突出代表。所以,传统认为,天赋其神与道同晶,乃生命“三元”的“元中之元”,“三宝”中的“宝中之宝”,又是“万物之灵”的灵根。此即李派太极神功观念的要由所在。真功源于心,真法出于意,意含念,念含意,意念混一。意是圆化,念是直射,圆中藏方,应规合矩。意念无影无踪玄秘于心,妙应太极自然法度。意隐于心,无形无象,变幻莫测,故古人称此心法又谓“玄机妙法”,“万能之法”,故“真太极”也因此而成名。 随着曲低而高,由粗而精的功夫升晋,心法之意随之也反映了“练无生有”又“化有归无”的“生化返”变化。于是,心法之意也就有了“幻意”和“真意”概念的分别。 幻意为后天有为之意。太极拳功的有为阶段,随形就势,随法应理的诚心用意即“有意”,幻意的真实感知是主动用意,是“敬心诚意”之意,“专心用意”之意,是实实在在的“有意”。但恰因这“有意”才蒋人有为有作的后天之意,才成为“有始终”、“不久长”、“不周全”的“短暂”和“有限”。既然有“有”就有“有限”,有“有限”就有“有量”,也就不能周全太极“循环无端”的无量天然。那么,这“不久常”也就落人“无常”之境。无常为“幻”,“幻意”也因此而得名。故说“有意之意为幻意”。由于幻意的缺陷和不周,短暂和无常,所以说,幻意从属于太极但未全应太极,它从属于自然但未尽合自然。 真意出自自然。自然本无意,无意是真意。真意应太极,太极是先天;真意是真机,真机是自然。真意,意满十方,自然周全,不期自转,循环无端。唯有真意才相对地相应了太极天机及其无限真常。真意真机是真常生机。所以,人即使入睡,但呼吸、循环、消化、代谢、畅经,等等全盘生机也是照常存在,生命照常不息。无知无欲的幼儿也全现了活泼可爱,自然天真。真意是真机,真机是真常。这真意才是“真太极”的真真所在。 如果说后天幻意层次低级,可却是先天真意的生发根基。幻意活现真意自潜,幻意炼无,真意自出。此即后天功夫到,先天自然生。正所谓“炼尽后天即先天”。先天真意出于后天功夫,是幻意化有归无的长期功果,甚至是一生全身心投入,艰苦努力,后天造化的功夫过程。所以,先人告诫:“真意好,真意妙,越是妄求越不到。” 幻意有意有为,功用有限,多用于动盘(也包括静盘有为功法)修炼,强化生机,强化肌体,利在修命。真意,无意无为,功用无限,多用于静盘性功修炼,含蓄能量,壮大能源,利在修性。这样借命修性,借性修命,性命归一,颐养天年。 二、心法功用 “天有太极,人有心意”,没有心意,休成太极。这是心意“真太极”特殊功能决定的,心法心意的功用极其广,主要是以下几点。 (一)开发觉性。万物应于理,无理非太极。太极理是天地自然运变的绝对大理,太极功是太极理的亲应、亲验和亲证,太极功夫拾级而上,步步规矩,层层道理,解开一重理,方上一层功。理不明则机不灵,机不灵则法不活,法不活则功不成。所以先祖警示后人,丢弃理法就如“盲人骑瞎马”。而当此大任者独有心法莫属。“小小钥匙贵如金,行立坐卧不离身,开天开地开觉性,开合神功太极门”的心法诀,首先说明心法“明道理以解惑,开心窍以破迷”的要用。从而成为开发悟性、生发理性、空透心性、灵明觉性的宝贵钥匙,成为凝炼神功及其“生机、开智、增慧、灵神、尽性”的能工巧匠。觉性促发高功,高功启发觉性。相辅相长,保证了功夫的不止精进。所以,“炼中悟,悟中炼,悟炼结合”,乃是全体规矩中心法的正确取用。心法贯穿功夫的始终,觉性才开发不止。 (二)活化生机。太极运变即自然,心意如环应太极,所以太极拳以“圆活自然”为上尚。“意领身随”,“随心如意”,故而承接讲“转换”,运变讲“缠绵”,做势讲“圆顺”,定势讲“完整”,动不离圆,活化身形,象应太极。意领气行,意到气到,此是意的良知,气的良能,其性天然。于是才说“重气不执气,在意莫在气”。因为“在气则滞,在意则灵”。圆为顺,方为逆。故拳讲圆顺,气讲圆通。借势行气,拳功相融,势顺随气自畅通,气畅通力自沉重。于是,一开一合一阴阳,一升一降一周天;一蓄一发一柔刚,一吸一呼一太极。内外同步,合机共运,内外一气,活化生机。从而启动生理机能的全盘运转。但是,脉因梗而不通,气因阻而不畅。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