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深己知处 内功养身心——太极拳内功心法秘要举

合集下载

太极拳的内功练法

太极拳的内功练法

太极拳的内功练法跟形意拳,八卦拳并称三大拳种古人练了拳后是用来走镖的.发源于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家族大多以做保镖为业.太极拳是能用来打架的.但现在老太太们练的杨式太极拳是徒有其表的太极体操,有外形而无内劲,是没有掌握的口诀.杨式太极拳为杨露禅从陈家沟学会贯通后,改编出来,在北京教清朝的高官皇亲子弟了.原先有内家的口诀的[即古人所说的太极内家拳谱秘诀],练了后全身能产生内功内气的,强健身体,还能用于技击.练后能周身通融暖洋洋的,内气流转全身,力道不竭.现择练太极拳的内家功诀贴上来,供诸位参考.十三势行功要解[此诀是太极拳练拳架第一要诀,须多加参详]武禹襄[从陈家沟学陈式太极拳后,自创武式太极拳,清朝人]以心行气,务沉着,乃能收敛入骨,所谓‘命意源头在腰隙’也。

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须留意’也。

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所谓‘气遍身躯不稍滞’也。

发劲须沉着松静,专注一方,所谓‘静中触动动犹静’也。

往复须有摺叠,进退须有转换,所谓‘因敌变化示神奇’也。

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所谓‘势势存心揆用意,刻刻留心在腰间’也。

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腹内松静气腾然’也。

虚领顶劲,气沉,不偏不倚,所谓‘尾闾正中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也。

以气运身,务顺遂,乃能便利从心,所谓‘屈伸开合听自由’也。

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腰为驱使,所谓‘意气君来骨肉臣’也。

附:十三势歌王宗岳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

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稍滞。

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

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

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

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

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

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

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义无遗。

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功夫贻叹息。

十三势者,即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也。

太极拳内功心法阐释与分析

太极拳内功心法阐释与分析

太极拳内功心法阐释与分析(一)内功到底炼的是什么首先,习练者当知道,真宗太极拳练的是人身根本虚灵。

那么,必须要明白什么是虚灵?人的精神称谓谷神及心灵即是虚灵,也称谓先天虚无一炁、圣胎等(何为虚灵:心虚则灵,不虚不灵,灵出於虚,亦名谷神)。

神者,无形无相,灵而不可测度之义。

所谓寂然不动,感而遂通者,此神也(何为谷神:空谷之神,俗名崖娃娃。

因其两山高耸,中间一谷,人声喊叫,各中传声,故名谷神),修炼借此以喻人身虚灵之神。

此虚灵非色非空,即色即空,在恍惚杳冥之中,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乃道心人心之界,真知灵知之根,刚情柔性之本,生天生地生人。

儒家所谓“太极”,又谓“至善”,“至诚”;释家所谓“圆觉”,又谓“法身”,“舍利”;道家所谓“金丹”,又谓“虚灵”,“谷神”。

其实就是人生本来良知良能,空谷虚灵之神。

这个谷神,落于后天,阴阳分判,假者用事,真者退位,谷神埋藏如死矣。

修炼太极者,静而生阳,专心致志,绝其杂泛之念,以求先天一炁,必须委志归于虚无。

达至虚无气之所生,故曰先天一炁自虚无中而来。

虚无者,非虚无寂灭之谓,身居恍惚杳冥之中,六脉俱停,真息自住,混沌大定,则神明自来。

古有诀云:“若问先天却也无,后天便要下工夫。

”奈何世人追逐染习七情六欲,业累牵缠,皆落后天之相,对先天之妙有一无所知。

后天一蒙,则先天之心蔽矣。

太极拳之运动,以虚灵为本。

拳谚云:“心君泰然,百体灵动”,“神为主帅,身为驱使”。

行拳历来是心动形随,意发神传。

就是说心之一动,百骸无有不动。

即所谓一动无有不动。

足见,此人身主宰的灵动敏慧,是习拳者克服行拳走架动作滞涩之根本。

人们把前人在无为状态下获得的身体运动形式变化,用后天思维辑录变成了有为的模式运动。

多人只是去追求和对手比拼力量、速度、耐力和技巧,从而,落入了西方现代竞技体育模式,与中国传统内修功夫理念完全背道而驰。

道祖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背,因而顺之虚静之道。

太极拳内功修炼方法有哪些

太极拳内功修炼方法有哪些

太极拳内功修炼方法有哪些推荐文章太极拳教学:内功修炼的七层功法热度:太极拳内功的修炼方法热度:怎么样掌握和式太极拳内功修炼方法热度:赵堡太极拳之内功修炼方法有哪些热度:杨式养生内功心法太极拳有哪些热度:太极功法是融动与静于一体,开发人体神气之潜能的一种高层次的内功练法。

下面是店铺专门为您整理好的:太极拳内功修炼法。

太极拳的功法说明太极功法是融动与静于一体,开发人体神气之潜能的一种高层次的内功练法.先师讲,师爷健候公夜晚常坐在草编的蒲团上练静功以养神意气.还曾不厌其烦地提示我们要注重内气的培养,内气不足则不能催促姿势的运行,也达不到气势之“圆”,气势不圆满,精神就提不起来。

初时我们不解其意,动作气势散漫,因而老师经常批评我等内里没有东西。

1984年春,我们师兄弟邀请老师游香山公园,那天,老师特别高兴,和大家一起游逛,拍照留念。

我想给想给老师拍几幅拳照,就请老师做个白鹤亮翅的姿势,老师故意不抬胳膊,笑着让我拍无身形的白鹤亮翅,我说,这只能拍出精神气势,看不出招式来。

老师一拍掌说:“这就对了,抬胳膊的是白鹤亮翅,这不抬胳膊内里练的也是白鹤亮翅呀!”一句话使我恍然大悟,始知太极内功的神气意原本是不拘于形式的。

由此我对太极功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不知疲倦的进行太极内功的探索和修炼。

不要认为太极功法是盘拳以前进行的桩功练习法,那种一练拳必须先站桩的刻板做法与融会自然的行功境界相悖。

为了不出偏差,学者应依书中提示的顺序学练。

首先,明白并掌握了内功理法之后再盘拳,就不会索然无味的练空架子。

经过一个时期的盘拳,能分清什么是招式,什么是内功以后,才能有的放矢的体现内功理法。

待内功理法运用娴熟,用时便能自然出现时才是修炼太极功法的最佳时机,通过太极功法的修炼,滋养神意气,使之渐趋充足,进而求达阴阳自然平衡,圆融无碍的妙境。

总之,太极功法要在招熟,懂劲之后才能真正明白如何去练。

太极功法由练神,练气,连意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练神的程序,第二部分是练气的程序,第三部分是练意的程序。

内功太极拳必知的三十三条心法

内功太极拳必知的三十三条心法

内功太极拳必知的三十三条心法(转)一、练习任何一个拳式动作,都要将身体分阴阳,分虚实,有开合,即有放大缩小。

身体左边缩小,则右边放大;右边缩小,则左边放大;上身缩小,则下身放大;下身缩小,则上身放大;前面缩小,则后面放大;后面缩小,则前面放大。

二、任何手上动作开始前,应先放松两肋,后松肩、肘、腕。

三、“松沉”,并不是整个身子低下去,仅仅命门以下地方松沉下去,命门以上地方还是向上升。

四、在拳式练习中,重点不在拳架定式。

式与式之间的过度动作的才是至重要。

五、当身体某处地方无法松开时,便不要再想该处地方,转为松开紧张处地方之上或之下的地方。

六、练拳时,要经常保持「三空」,即:手心空、胸空、脚心空。

七、「气敛入骨」乃是用意将双肩和背收向脊骨,并下沉至尾闾。

八、拳式练习时,身体要有起伏(或升降)。

起伏是因为两跨松开,身体受地心吸力影响慢慢向下沉。

当下沉到底时,身体会自动反弹向上升。

此原则由始至终贯切到整套拳式。

九、我们经常说「松沉」。

怎样才是沉?沉不是直往下跌,应像一样纸在空气中平放地往下飘荡。

左边沉,右边升。

然后,右边沉,左边升。

这样一飘一荡掉到地上。

十、练气势要意想头、背、胸、臀四张皮。

任何时候只能够扩张其中一张皮。

十一、做任何拳式动作都要有对待。

例如:手向上动,则身向下沉(臀一张皮)。

手向前伸,则身向后*(背皮)。

手走左,则身走右;手走右,则身走左。

手与身好像互相对拉,或是好像一个球向四方八面膨胀。

十二、任何一个拳式动作完成后,身法上须做到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松胯扩膝,手上劳宫穴透开,意气到达手指。

十三、必须在一式的动作完成到位后,才可开始下一式的动作,不可抢先。

十四、任何一式动作都是由身体的「中线」开始,在「中线」结束。

十五、假如手掌、手指能放松,手腕不僵、不丢、不折;则整个手掌和手指自然有胀满感觉,手指亦会自然张开。

绝不可用拙力将手指并拢或撑开。

手指尖要虚领顶劲,指根气沉丹田。

十六、两手如一手。

太极拳内功心法是什么的介绍

太极拳内功心法是什么的介绍

太极拳内功心法是什么的介绍太极者,只重其意不重其招。

同时生活中常常练习的太极拳的心法也有很多。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太极拳心法是什么,希望你们喜欢。

太极拳的心法:行功法太极行功,功在调合阴阳,交合神气,打坐即为第一步下手功夫。

行功之先,犹应治脏,使内脏清虚,不着渣滓,则神敛气聚,其息自调。

进而吐纳,使阴阳交感,浑然成为太极之象,然后再行运各处功夫。

冥心兀坐,息思虑,绝情欲,保守真元,此心功也。

盘膝曲股,足跟紧抵命门,以固精气,此身功也。

两手紧掩耳门,叠指背弹耳根骨,以祛风池邪气,此首功也。

两手擦面待其热,更用唾沫偏摩之,以治外侵,此面功也。

两手按耳轮,一上一下摩擦之,以清其火,此耳功也。

紧合其睫,睛珠内转,左右互行,以明神室,此目功也。

大张其口,以舌搅口,以手鸣天鼓,以治其热,此口功也。

舌抵上颚,津液自生,鼓漱咽之,以润其内,此舌功也。

叩齿三十六,闭紧齿关,可集元神,此齿功也。

两手大指擦热摺鼻,左右三十六,以镇其中,此鼻功也。

即得此行功奥窍,还须正心诚意,冥心绝欲,从头做去,始能逐步升登,证悟大道。

长生不老之基,即胎于此。

若才得此太极拳法,不知行功之奥妙,挈置不顾,此无异炼丹不采药,采药不炼丹。

莫道不能登长生大道,即外面功夫,亦绝不能成就。

必须功拳并练,盖功属柔而拳属刚,拳属动而功属静,刚柔互济,动静相间,始成太极之象,相辅而行,方足致用。

此练太极拳者所以必先知行功之妙用,行功者所以必先明太极之妙道也。

太极拳的心法:打坐歌初打坐,学参禅,这个消息在玄关。

秘秘绵绵调呼吸,一阴一阳鼎内煎。

性要悟,命要传,休将火候当等闲。

闭目观心守本命,清静无为是根源。

百日内,见应验,坎中一点往上翻。

黄婆其间为媒妁,婴儿姹女两团圆。

美不尽,对谁言?浑自上下气冲天。

这个消息谁知道?哑子做梦不能言。

急下手,采先天,灵药一点透三关。

丹田直上泥丸顶,降下重楼入中元。

水火既济真铅汞,若非戊己不成丹。

心要死,命要坚,神光照耀遍三千。

太极拳内功修炼 太极拳内功修炼方法

太极拳内功修炼 太极拳内功修炼方法

[太极拳内功修炼]太极拳内功修炼方法俗话说,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

太极拳作为内家拳的典型代表,是特别注意内功训练的。

太极拳是功招合一的技艺,没有肢体运动不成拳。

但没有内功的太极拳,亦不过是肢体的运动而己。

为使太极拳爱好者求得内功真技,就丹道之内容与太极拳内功修炼的关系,笔者依据师传的姚馥春先生在乡原传的传统内功训练方法,并参研前人经典论述,及本人体惜和理解,作以简要阐述,不妥之处,请方家指教。

一、太极拳内功与丹道的关系丹道是道家借鉴古代炼丹之术语而进行内修的方法,名之为内丹术,亦称之为内丹功。

道家的丹功修炼分天、地、人三元丹法,有“炼精化气”、“炼气还神”、“炼神还虚”三层境界。

道家称炼内丹为修道,炼内丹者为丹士。

道有修身以悟道,丹家修道以成仙。

丹道有二家之彼家丹法和三家之龙虎丹法,总的可分为三家四派:阴阳丹法,龙虎丹法,虚无丹法,其中,阴阳丹法又分为自身阴阳和彼家阴阳,所以称之为三家四派。

全真道北宗修炼多为修自身阴阳的清净丹法,俗称之为清修派。

清净丹法通于释家禅宗,以静坐炼性人手,凝神聚气,河车运转,近似于气功中的静坐周天功。

全真道南宗多传同类阴阳的丹法,俗称之阴阳派。

同类阴阳中男女双修的称为彼家丹法:用鼎器者,为三家之龙虎丹法。

所谓鼎器者,灵父圣母,乾男坤女也,童男童女又称之为琴剑。

虚无丹法又称天元丹法,由无为人手,是修炼虚空阴阳的丹法,俗称虚无派。

无论哪派丹功都要炼神还虚,最终追求的不过一“虚”而已,炼虚以合道。

由此可见,“虚无”乃是丹道追求的最高境界。

所谓内丹功,重在内气的感悟,抽坎填离,阴阳交媾,循经周天,采药还丹。

而拳术除尽性立命外还要用拳家的修炼以立命为基,而以用为本。

拳最终用的是劲而不是气,所以拳功的感悟主要在劲上。

拳者虽然可以修内丹,亦可融丹于拳,但不能像丹士那样静坐孤修,或者一味地死站桩。

拳不仅要站着练,更要动着练。

因与敌交手,进退不定,瞬息万变,敌不由己,不容半点主观想像,也不给你循经运气的机会,机势断续一瞬间,转瞬即逝,失不复得。

陈氏太极内功心法(徐玉国传授)

陈氏太极内功心法(徐玉国传授)

转]陈氏太极内功心法〔徐玉国传授〕2021-07-25 10:19:14| 分类:名家太极篇|字号订阅*太极拳以养身为主,兼养身、技击、防身于一体的内家拳法。

技击仍是太极拳的灵魂。

一般35岁过后,都以养身为主。

练习太极拳,要心静,忌急躁,名与利上顺其自然不强求,目的是让自己身体康健,心理平静自然,安康快乐地生活、工作。

太极拳的进步不是看能打败几个人,而是看自己的身体是不是一天天好起来,心情是不是越来越舒畅、开心,日子是不是一天过得比一天快乐。

太极拳只传有德之人,心术不正,目的走偏之人不传。

学习太极拳要谦逊,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越学越觉得程度低,还有更多的需要学,不做坎井之蛙,方能进步快。

* 太极拳内功本质就是意气相合,神气合一,“神、意、气〞内三合。

太极拳的物质根底是精,气,神。

太极拳内功的质量取决于习练者本身的精气神。

*要气气归根,根在丹田,这是修炼太极内功的要决。

*抓住丹田练内功就是以心为主,开合,收放,出入皆在丹田,想开是主动,那么气出丹田,运行四肢,想合是主静那么气由四稍归合丹田,前进时气由命门涌向肚脐,后退时那么相反,气由肚脐引至命门。

左旋时丹田左转,气沿带脉左转,相反一样。

中定是,上中下三丹田中气一线。

*求学太极内功时动作宜慢,不宜快,慢练能养气,所以练功要从无极始缓慢而动至收功时默默停顿。

心静慢练方能引动内气于体内缓缓而行,使意气相合,神形合一,顺其自然之势,达至物我两忘之境。

* 练习任何一个拳式动作,都要将身体分阴阳,分虚实,有开合,即有放大缩小。

身体左边缩小,那么右边放大;右边缩小,那么左边放大;上身缩小,那么下身放大;下身缩小,那么上身放大;前面缩小,那么后面放大;后面缩小,那么前面放大。

* 任何手上动作开始前,应先放松两肋,后松肩、肘、腕。

*身体分阴阳。

对着太阳一面为阳面,背着太阳一面为阴面。

走大小周天时,阴升阳降。

*在练习拳架中,低桩利于拉筋骨,不利于力量下到脚跟,中、高桩利于力量下沉到脚跟和走内劲。

古武太极拳内功心法

古武太极拳内功心法

古武太极拳内功心法陈式太极拳在强调缠丝劲的基础上,上肢运动有棚、捋、按、采、列、肘、靠八门劲别和通背劲、对称劲,中间有“胸腰运化”,下肢有棚、捋、挤、靠、采及进、退、顾、盼、定五步和“裆走下弧”,这些合到一起产生的劲为“混元劲”。

为了在太极拳技击对抗中走出“混元劲”来,有以下要求:逢力必棚,逢朋必缠,逢缠必转,逢转必沉。

这些要求包括在每个动作中,而且是在瞬间同时完成的。

细心的读者可以对以上方宝剑16字诀认真揣摩体会。

下边我们从三个方面来探讨混元运动的规律。

太极拳,太极拳内功心法,太极拳教学,古武秘籍。

古武太极拳内功心法。

一、六个方向的圆太极拳运动的肢体运行轨迹非圆即弧。

弧是圆的一部分,可入圆中进行讨论。

我们先来定义;具有六个方向的力为“混元力”,也就是说,“混元力”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它拥有六个方向――前、后、左、右、上、下,即立体的圆。

有的人虽然走得也是圆,也是弧,但只有四个方向,这样的力不能构成“混元力”。

一对方向的力,比如前后或左右或上下,这样的力产生的劲叫直劲,对对方构不成威胁。

因为它是直来直去的,严格的讲它不属于太极拳劲别的范畴。

四个方向的力才能形成圆和弧线运动,但对方的大脑可以作出判断,肢体的本能反应可以跟上你,随上你,对对方的威胁也不大。

只有是六个方向的圆弧运动,即立体的圆运动才能使对方对你的运动方向无法判断,这是太极拳有别于其他拳种的精妙之处。

你可以先出手打我,我一接手就干扰和改变你的运动方向,使你处于被动和无目标状态,然后便是我的打击,这是太极拳“后发先至”的奥妙所在。

在这个具有六个方向的劲力之中前后是本能,左右是技巧,上下是奥妙。

“前后”是人们的习惯,“左右”经过训练可以掌握,“上下”则不易掌握且容易被人们忽略。

凡是在推手和散手中产生了顶劲是就一定是少了两个方向,不是左右就是上下。

凡是被对方冲垮了,一定是少了左右方向的劲;凡是自己左右转动不灵时一定少了前后方向的劲;凡是被对方提起或压垮了,一定是少了上下方向的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深己知处内功养身心——太极拳内功心法秘要举例蓝晟《少林与太极》2004年第3期虽然太极拳爱好者都试图让自己内功深厚,从而实现“我命由己不由天”、“延年益寿不老春”的梦想,然而,因内功心法之秘要自古以来很少流于世,所以尽管修炼太极拳的人都知道内功这个词,也一直在追求,但对什么是内功的本质,如何才能更好地进行内功修炼,却迷茫懵懂,甚至一些太极拳名师也都对之闪烁其词、模棱两可。

最有意思的是,外国人也对内功的秘密感兴趣,只是他们的研究多从金庸的武侠小说来探讨,所以,他们更是隔靴搔痒,只能用类比的方式来表述:“那就是魔法”(美国畅销小说评论家阿尔蒂尔语)。

内功心法从古至今“法不传六耳”笔者曾听过一位师兄讲过一个向陈氏太极拳泰斗李经梧学习内功心法的经历:我每星期都到李经梧老师家学拳,几年后,李老师特别喜欢我,就教我练内功心法的方法,并吩咐我不要告诉别人。

我回来自己练的时候,被一个也跟李老师学拳的朋友看到了,因我抹不开面子,就教给他了。

有一天,我和这个朋友一起拜访李老师,结果,这个朋友不知不觉中就问起那套内功心法的问题。

李经梧老师一听,马上呵斥我,让马上离开他家,不准再来。

从此往后,我再也没有见到李老师。

笔者师爷叫汪永泉,他从7岁开始就跟杨式太极拳第二代传人杨健侯学练杨式太极拳老六路,由于这套拳包含着丰富的内功心法的内容,所以他被要求保守这个秘密,传拳可以,但不能教授内功心法。

魏树人老师在其《杨健侯秘传太极拳内功述真》一书中曾记载过这样一个故事:1957年底,北京市武林界的知名人士聚集在体委召开武协会议,会上崔秀臣、王使林、孙剑云等皆向先师讨教杨家太极拳功夫的真谛。

当时先师毫不通融地表示不能在会上公开杨家的秘密,自此武林界朋友皆知先师珍视杨家绝艺,不肯向外界透露的刚直性情。

其实,不轻易传授内功心法的习惯,和“传拳不传功,传功不传诀”,“教了徒弟,饿死师傅”,“法不传六耳”一等规矩有关,更和这些内功心法得之不易有关。

什么是内功心法那么,什么是内功心法呢?由于太极拳来源于道家文化,所以其内功心法的表述多与道家文化的语汇和修道的阶梯进程有关。

一般来说,太极拳是太极拳架、太极术、太极道的融合体。

这里的太极架指的是形体动作,太极术指的是内功心法,太极道指道德修养。

也就是说,真正的太极拳或者说太极文化应该包括以上3个方面的内容。

如果只进行一方面的学练,则表明没有得到太极拳的真谛。

如果只练太极拳架而没有内功心法(太极术),则只是在空描,没有深刻的神意气之内涵和功夫上身的内在体验;只有内功心法没有拳架的变化,则生命活动就缺少了的物质载体;只进行道德修养没有拳架(阳面)和内功(阴面)的滋润,则不易达到“延年益寿不老春”等太极拳修炼的终极目的。

我们应该明了,神意气本身就是道家文化的核心内涵和修道达真的修炼内容,是事理合一、理法不二的表述。

对于太极拳来说,神意气也同样是构成传统太极拳艺之内功3 个要素,所以,如果给内功心法下一个定义的话,我们可以这样认识:心法是符合生命活动及事物发展规律的途径和训练方法;内功是通过这些途径和方法训练所积蓄而成的能量及内向性的体验。

或者可以这样表示,内功是指和太极拳形体动作(阳面)互孕的神意气所积蓄的能量,而心法则是积蓄能量的策略和途径。

内功心法之身心调整方略内功心法的修炼主要是对神意气形的身心锤炼,这种锤炼不是随随便便进行的,而是通过一定程序的身心调整,使精神状态(意识状态)和生理状态(形体动作)从杂念纷呈的“五马分尸”和“四分五裂”状态,进人内心宁静(心中一静)、意识专一(专注一方)、气血通畅(气遍周身)、形体放松(松稳慢匀)的境界。

如何做到这这些呢?首先要明确,这是一个长期的身心修养过程——“修”是修正、修改、修复不符合太极拳拳理要求的身心状态,“养”是培养、培育、滋生出符合太极拳拳理要求的身心状态——这个过程要贯彻太极拳锻炼的始终,这其中,身心调整是进行内功心法修炼的前提条件。

内功心法之身心调整的方略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1.无中生有。

许多人都知道无极生太极这句话。

但是、什么是无极,什么是太极呢?所谓无极者即”无”,所谓太极者即“有”,无极生太极即“无中生有”之意。

此外,道家所说的“无极”也有身体的意思。

身体这个无极处于寂然不动的状态就是“无”。

如果这个“无”有了运动。

比如,我们的心(头脑)发出指令,所谓的“心为令”——念头(意念)一动,这就是太极的动,也就是身体里边有了“有”,这个“有”是神(精神或者意念的发韧点)意(意念)气(内气和外气)的变化及运动。

这就是无中生有。

这个“无中生有”也是指太极拳爱好者通过长期的习练和体悟而产生一种特异能量、一种新生物质的过程——太极拳老前辈所说的“身上有了东西”,或者说“功夫上身了”——通过假借修真或意念造型导引这种特异物质的产生和聚积过程,也是一个“无中生有”的过程。

无中生有乃太极拳内功修炼的总纲。

2.神为主宰、太极拳强调神为主宰。

神是指人的精神、意念的发轫点。

比如,做任何太极拳的过程必须做到松散通空。

意念想“松散”、想“通空”等都是神为主宰,也就是意念在里面起主导作用。

主宰就是要发挥主导的作用——让自己的精神气质和意念的发轫点做主人、发指令。

神为主宰,主宰谁?其中一方面就是主宰意念的运动。

也就是练拳的过程中只管意念不管气。

气是被姿势催发出去的。

一开始练太极拳就以神为主宰,养成了这样的思维习惯,则“阶及神明”的境界就有达到的一天。

如果不养成“神为主宰”的习惯,而是“形体主宰”、“气为主宰”,则就会真正的“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了。

3.调整虚实。

调节虚实的关键是分清虚实——重心所在为实。

怎么调节呢?主要从两个方面努力。

第一,从形体上调整虚实。

①先要把两只脚的重心调一调(往当中调),使身体左右平衡;②用脚来调整;根据具体情况把重心放在脚掌、脚心或脚后跟,使身体前后平衡;③通过整个身体的平衡调整虚实。

不同的动作当中有不同的姿势来互相平衡。

第二,要从意念上调整虚实。

意念往哪放,气就跟着过来往哪儿集中;这儿就是实;相反的方向气少了,那边就是虚。

意念所在处为实,意念不在处为虚——在锻炼的过程中多注意这个问题。

此外,在运动的时候,如果有往前的力量,则意念要向后;如果有往后的力量,则意念要往前。

4.圆活绵联。

一般来说,圆有几个方面的意思。

第一,在动作构成上,每个动作的运行过程中要有圆的内容在里边。

第二,形体各个部分之间要圆。

若不圆就容易僵,一僵气就停滞了,就不通了。

这就是所谓的“圆空法生”。

怎样才能做到圆的呢?按照太极拳“腋窝像夹着个热馒头”、“勒腰束气把裆撑”要求调整好身形。

绵联不断的内涵主要有3点:①动作的绵联——动作绵联有两方面的意思。

方面姿势无论怎么动在运转过程当中要绵联不断,也就是动作要均匀;绵联的另一个意思就是动作间的转换要绵联。

②气的绵联——每做一个动作,不能光想着形体,还得考际。

③意的绵联。

太极拳为了把两手的气炼整,主要采取的方法就是两手一合一开的同时,想着手里边有球,跟着胀大,,撒手就掉了,这么连着动,意的绵联就容易养成了。

内功心法之秘要诀窍千百年来,太极拳的内功心法之秘要很少形成文字,形成文字的东西永远表述不清身心的感觉和身心的独特体验。

这些感觉和体验是内向性运用意识引起的内气催姿势的变化规律,这些规律,就是拳家们所说的内功心法。

现在,我们择其要地简述其中的部分内容。

1. 周身一家。

周身一家是传统太极拳家最为推崇的太极境界之一。

周身一家就是时刻保持周身的整体性,不顾此失彼。

任何动作都是有前就得有后,有左就得有右,不能光想到一个方面。

如何做到周身一家呢?太极拳老前辈们留下了许多方法。

第一,身如钟鼎。

要求不管坐着还是站着,都要意念像一口钟一样把整个身体都罩起来,这样周身的气也会整起来。

第二,内外相合。

传统的养生法要求周有一动无不动,如何做到呢,主要的方法就是有内三合和外三合。

内三合要求把神意气有机地结合到一起,外三合主要是用意念把肩和胯连上,把肘和膝连上肥手和脚连上。

意念这样一连,百会再一提,感觉就不一样了。

此外,内外相合的方法有3圈相摞等。

第三,一身备五弓。

身备五弓”的五弓是:脊柱一张弓,上面弓梢是大椎到枕骨,下面弓梢是尾阎,弓背是脊中到阳关(这个弓背较长一点);上肢一张弓。

肩到脊柱和手分别是弓梢,肘关节是弓背;下肢是张弓,胯骨到骰骼骨和脚分别是弓梢,膝关节是弓背。

每个弓梢都不是一点,而是展开的。

如何做到“一身备五弓”呢?关键是用五弓之意来代替躯体。

2.内外相合。

随着功夫境界的提升,“外三合”和“内三合”有了基础,还必须做到内外相合。

如何做到内外相合呢?可以用意念造型的办法,假想自己的身体是一个大圆气球,在球内有一个水平线和垂直线相互交叉的十字,十字交叉处在圆心,好比是自己的中心点。

练拳时要求的“四梢平”就是指十字横竖线的四个端要保持平衡。

找平的要领是:十字的横线标志着两肩相平,保证人体不致倾斜;十字的坚线垂直在百会穴与尾阎之间,从而就能体现出“虚领顶颈”和“尾阎松垂”的内涵。

胸椎前侧的十字线交叉点即是身体的中心点,这是练习太极拳必须注意的关键之处。

内外相合要求把身形和内劲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出太极拳的特殊功能和作用。

但是,这种结合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只有通过认真钻研和刻苦磨练才有可能实现。

3.松散通空。

有的老师讲松散“就像十三层塔层层叠叠”,有的老师比喻松散“像烟灰一样松散”,而汪永泉陆扬式太极拳老六路的秘法就是练“三道气圈”——这是直接练习松散通空的保密之法。

经常进行三道气圈的训练,逐渐就会飞遍周身不稍滞”,不光能感觉到自己身上的三道气圈,甚至能感到对方的三道气圈(这还只是初级的神明),揉手时可以运用这三道气圈,比如,用自己的气圈或者自己的意念非常快地碰对方的肩圈或者胯圈,则对方会被弹到拙力所远不能及的距离等。

当然,我们现在练三道气圈主要还是为了养生。

如何进行三道气圈的训练呢?用“意念造型”的方法——用意念道出一个三道气圈的形象来——等练得有了基础,自然就会有感觉。

刚开始只能是想像(意识导引的意识圈),然后是气的因素强化,到最后自然而然形成了“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弥漫圈。

由于篇幅的限制,笔者只能蜻蜒点水的把内功心法理法之髓核做一些简单的梳理和阐述,更丰富的内功心法之内涵必须在行拳走架的过程中来贯彻体现。

此外,除了以上总则外,内功心法还有专门的炼神炼气炼意的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