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资源特色及评价
分析黑龙江流域生态旅游资源的评价与开发

资源保护措施:制定严格的保护政策,加强监管力度
可持续性开发:合理规划旅游资源,避免过度开发 生态旅游与经济发展:平衡生态旅游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实现可持 续发展
01
开发潜力
市场前景与需求
黑龙江流域生态旅游资源丰 富,具有独特性
生态旅游市场需求持续增长
环保措施:制定环保措施, 如垃圾分类、减少污染等,
保护生态环境
旅游产品创新
结合当地特色: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
创新旅游体验:提供独特的旅游体验,如生态探险、自然教育等
绿色旅游:推广绿色旅游理念,如环保旅游、低碳旅游等 跨界合作:与其他行业合作,如与文化、艺术、科技等领域合作,开发跨 界旅游产品
稻壳公司
黑龙江流域生态旅游 资源的评价与开发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
目录
单击添加目录项标题
01
资源评价
02
开发潜力
03
生态旅游规划
04
环境影响与可持续发展
05
案例分析与实践
06
01
添加章节标题
01
资源评价
资源类型与分布
自然资源:森林、草原、湿地、 河流等
文化资源:历史遗迹、民俗文化、 宗教文化等
旅游收入:预计每 年可带来数亿元收 入
就业机会:预计可 创造数千个就业岗 位
产业链带动:带动 相关产业链的发展, 如餐饮、住宿、交 通等
品牌效应:提升黑 龙江流域的知名度 和美誉度,吸引更 多游客前来旅游
01
生态旅游规划
规划理念与原则
生态优先:保护生态环境,实现 可持续发展
社区参与:鼓励当地居民参与旅 游开发,提高居民收入
大邑县生态旅游资源调查评价及发展建议(1)

大邑县生态旅游资源调查评价及发展建议大邑县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西南部,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县级行政单位。
该县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人文历史,具有良好的生态旅游资源。
本文将对大邑县的生态旅游资源进行调查评价,并就其发展提出建议。
一、生态旅游资源调查评价1. 自然资源大邑县位于岷山余脉与川西丘陵地带之间,是一个高原山地地形,拥有丰富的水源资源,其中包括石泉河、安丰溪、太室山水库等。
这些水源资源为大邑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可以开发以生态旅游为主的山地水上项目,例如漂流、垂钓等。
此外,大邑县还拥有较为丰富的植被资源。
该县地处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生态环境十分优美。
这里有森林、草地、湖泊、河流、峡谷等多种生态景观,极具观赏价值,可作为自然景观旅游的目的地。
2. 人文资源大邑县是四川省的历史文化名县,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其中包括道教、佛教、儒教等多种文化遗产。
这些文化遗产为大邑县提供了优越的文化底蕴,也使得该县成为历史文化旅游的热门地点。
此外,大邑县还有若干民间工艺文化遗产,如蜀绣、竹编、剪纸、泥塑等。
这些文化遗产为大邑县提供了多元化的体验文化旅游项目,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体验。
二、发展建议1. 加大景点建设和维护投入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大邑县的旅游景点也不断增多,但对于景点的管理、保养不尽如人意。
必须加强旅游景点的投入,加强景点维护和绿化,提高景点服务质量,以提高游客参观景点的体验度。
同时,应加快保护历史遗产和文化遗址的工作,保护好自然环境、山林水源等生态资源。
2. 加强旅游基础建设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建设,大邑县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中,需要进一步提高规划设计水平,加强市场需求的研究与分析,加强各项设施的建设和运营管理。
包括道路建设、酒店、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等等,为旅游企业和游客提供更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
3. 健全旅游管理机制加强旅游相关部门的管理体制建设,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加强旅游服务水平的监管,维护旅游资源的保护和环境的卫生清洁。
乡村旅游目的地生态资源和生态文明评价之浅析

乡村旅游目的地生态资源和生态文明评价之浅析乡村旅游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旅游形式,以乡村为目的地,注重保护和利用当地的自然环境、文化传统和社会资源,提供给游客一种远离繁华都市的宁静、舒适和亲近自然的体验。
对于乡村旅游目的地的评价,主要从生态资源和生态文明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乡村旅游目的地的生态资源评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自然资源是乡村旅游的核心资源,包括山水风光、动植物资源等。
评价自然资源的好坏,需要考察其独特性、丰富性和稳定性。
独特性指的是地貌景观的独特性和特色,丰富性指的是动植物种类的丰富程度,稳定性指的是资源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
乡村旅游目的地的自然资源如果具备这些特点,就能够为游客提供独特的、丰富的且稳定的自然体验。
乡村旅游目的地的文化资源也是进行评价的重要因素。
文化资源包括历史文化遗产、民俗文化、建筑风格等。
评价文化资源的好坏,需要考察其历史价值、传承状况和特色表现等因素。
一个乡村旅游目的地如果拥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传统和独特的建筑风格,就能够为游客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体验。
乡村旅游目的地的社会资源也是评价的重要因素。
社会资源包括当地人文素质、社区组织和服务设施等方面。
评价社会资源的好坏,需要考察当地人的友好程度、社区组织的稳定性和服务设施的完善程度。
一个乡村旅游目的地如果居民友好、社区组织稳定且服务设施完善,就能够为游客提供舒适、安全的旅游体验。
生态文明评价是指乡村旅游目的地在利用和保护生态资源上的表现。
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保护生态环境是至关重要的。
评价生态文明的好坏,需要考察乡村旅游目的地在规划、开发和管理上的表现。
规划方面,应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合理规划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避免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开发方面,应倡导绿色旅游理念,遵循生态旅游原则,确保旅游活动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最小化。
管理方面,应加强对旅游活动的监管,建立健全的保护制度和管理机构,保障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乡村旅游目的地的评价主要从生态资源和生态文明两个方面进行。
旅游资源的评价

(2)旅游地与客源地之间的距离:是影响客源市 场的重要因素。因为旅游地的吸引半径是有限的。 一般来说,靠近经济发达地区或国家(即主要客 源地)的旅游资源,其开发利用的价值要优于远 离经济发达区的资源。 3.基础设施——决定旅游地的接待能力和服务 水平,直接影响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公共设施:主要包括水、电、交通、邮政、通信
2.客源市场条件 对客源市场的分析与评价,是进行旅游资源开发 的前提。客源市场评价的主要指标有客源地、游 客人数、游客量的季节变化、停留时间、客源地 与旅游地的距离,以及游客的年龄、性别、职业、 文化水平等。其中,客源地、客源地与旅游地的 距离是两个最基本的指标。 (1)客源地:客源地是指游客的来源地,是经济发 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客源地主要是经济发达地 区,如国际上的西欧、北美、日本。
四、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 1.区位条件 (1)地理位置:特殊的地理位置可增加旅游资源的 ____吸__引__力__。 (2)交通条件:决定着旅游资源所在地的 “__可__进_入__性___”和旅游资源开发的时间、规模、 档次和___难__易__程__度___。
2.客源市场条件 (1)分析旅游资源开发所针对的_旅__游__者__类型。 (2)正确估计旅游资源与客源地的__距__离___,旅游 资源最具有吸引力的__特__色__,旅游资源所在地的 __接_待__能__力___与交通运输能力。 3.其他开发条件:包括__投__资___条件、施工条件、 现有的开发条件和旅游____服__务__设__施条件等。
旅游资源环境的评价
旅游资源环境的评价主要包括对旅游资源所在的 环境容量状况、环境质量状况、社会经济环境等 三方面进行评价。
指标
具体内容
环境容 量状况
旅游资源所在地规模大、景象艺术特征显 著、内容丰富、游程较长、布局合理、质
大邑县生态旅游资源调查评价及发展建议

大邑县生态旅游资源调查评价及发展建议【摘要】大邑县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西部,拥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
本文通过对大邑县生态旅游资源的现状调查和评价,提出了发展建议和保护措施。
现状调查显示大邑县拥有独特的山水景观、丰富的植物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
评价中指出,大邑县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存在不足,需要注重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针对现状,本文提出了多方面的发展建议,包括加强生态环境修复、推动乡村旅游发展、提升服务质量等。
还提出了保护措施和未来发展方向,指出大邑县生态旅游资源的发展前景广阔,但也需要警惕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的问题。
大邑县在生态旅游资源方面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需要全面规划和合理利用,以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大邑县、生态旅游资源、调查评价、发展建议、保护措施、未来发展、发展前景、总结、展望、建议1. 引言1.1 研究背景大邑县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西部,地处川西高原腹地,素有“成都后花园”之称。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和自然风景的日益重视,生态旅游逐渐成为人们休闲度假的重要选择。
大邑县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如川西坝子、水库湖泊、森林草原等,具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大邑县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为了保护和开发好大邑县的生态旅游资源,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调查和评价,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和保护措施。
本研究旨在对大邑县的生态旅游资源进行调查评价,分析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以期为大邑县的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支持。
希望通过本研究,可以为大邑县的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支持。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大邑县生态旅游资源的调查评价,分析该县生态旅游资源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和保护措施,探讨大邑县生态旅游资源未来的发展方向。
具体目的包括:1. 深入了解大邑县生态旅游资源的分布和类型,评估其开发利用情况,为有效规划和管理提供依据;2. 分析大邑县生态旅游资源的优势和不足,评价其在旅游市场中的竞争力和吸引力;3. 提出针对性的发展建议,推动大邑县生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旅游业的繁荣。
旅游资源评价4篇

旅游资源评价4篇旅游资源评价旅游资源评价(一):xx旅游资源评价一).旅游资源丰富,种类众多,品位上乘拥有一个国家5A景区,南京市钟山风景名胜区-中山陵园风景区,4A景区、夫子庙、总统府、雨花台、阅江楼、朝天宫、玄武湖等[]二)、旅接游资源区位良好,交通便捷南京位于长三角地带,水路,陆路,航空等交通方式便捷,市内公交地铁乘坐方便,各旅游景点均能快速到达;在对外及市内旅游交通方面,新开通了几条国际航线及旅游包机专线,宁扬、宁通铁路也建成通车,新建了宁杭、宁通、宁宿徐等高速公路,市内玄武湖隧道、号地铁线、南京火车站、等交通设施。
三)市场潜力巨大南京所在的长江三角洲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
除此之外,随着2022年北京奥运会和2022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超多国际游客将涌入我国,作为重要的区域旅游城市,南京也将能吸引到一部分国际旅游者前来,南京的国际旅游收入届时也将会有大幅增加。
(四)发展基础雄厚南京作为老牌的旅游城市,其旅游产业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和扶持下,经过数十年的经营,发展的基础已经比较雄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渐趋优化,旅游基础服务设施已经比较完备,相关的旅游业从业人员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业务素质上在必须程度上已经能够应对将来旅游业发展要求的挑战,旅游业在第三产业内的支柱地位基本确立,这些都为南京将来进一步发展旅游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缺点、1、文化资源减少,商业化气息浓厚。
比如夫子庙,丧失发展底蕴2、旅游竞争力有待提高与长三角和国内重点旅游城市相比,南京的旅游竞争力不足,,境外旅游者人数和外汇收入有明显不足,国际旅游市场所占份额偏少,3、旅游产品欠缺深度,新兴旅游产品发展不足南京市的旅游产品仍旧以传统的观光型为主,对优质的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不够,造成一部分旅游资源的闲置,未能充分挖掘其中的潜力,同时,如休闲度假、生态旅游、商务节庆等新兴旅游产品虽有发展,但仍显不足,参与型产品稀缺,特色专项型产品种类不多,旅游供给不能很好地满足旅游者多样化的旅游需求。
旅游资源的开发与评价

一、旅游资源的开发评价1.游览价值(1)资源价值“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独特性):旅游资源质量高,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
(2)集群状况:该旅游线路景点类型多样,共同组成景观群,集群状况好。
(3)地域组合状况:周围无雷同的景点,地域组合好。
2.交通的通达度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可进入性强,开发价值大。
3.市场距离(1)客源地游客的来源地,越是经济发达地区,旅游动机越强。
客源地主要是经济发达地区。
经济发达地区的居民,收入相对较高,他们既有外出旅游的动机,也有外出旅游的条件。
(2)旅游地与客源地的距离旅游的吸引半径是有限的,市场距离越近,吸引力越大,开发的价值越大。
一般来说,靠近经济发达地区或国家(即主要客源地)的旅游资源,其开发利用的价值要优于远离经济发达地区或国家的旅游资源。
4.基础设施区内食、宿、行、娱、游、购等配套服务设施较完善,接待的能力强,开发条件好。
5.旅游地的环境承载量旅游活动的规模应与旅游区的环境承载量相适应。
区内用地广、布局合理和环境承载力强。
二、旅游与区域发展1.现代旅游对区域发展的意义(1)拉动经济发展①发展国际旅游,能够增加国家外汇收入;②发展国内旅游业是回笼货币、稳定市场的一个重要途径;③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④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2)促进社会文化繁荣①促进国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②提供大量就业机会;③促进文化交流(3)影响区域环境旅游对环境保护具有促进作用;旅游业的发展对环境也有消极作用,如果旅游与环境的关系处理不好,环境也会朝着恶化的方向发展。
三、旅游环境问题(1)合理的旅游开发和建设有保护自然与人文环境、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等作用。
①促进了历史古迹、古建筑、纪念馆的修复。
②为自然资源的保护提供了推动力。
③采取行政法规和规划措施使保护环境成为可能。
旅游资源背景分析

背景分析一、东营旅游资源及评价(一)东营旅游资源概况及评价从生态旅游定义出发,东营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原生态的“新、奇、旷和野”等特征。
近几年通过对生态旅游资源利用和保护,形成了一定数量、具有特色的旅游产品,有效的促进了东营旅游业的发展。
东营发展生态旅游在我省乃至我国属较早地区,但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
1、东营生态旅游资源概况黄河三角洲生态资源丰富,东营市是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
正是东营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优势,使得东营具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
从布局上看,东营市的旅游资源主要分三大区域:一是以黄河入海口和入海口地区湿地生态为主体的自然景观;二是以石油工业为主体的现代工业景观;三是以古齐文化、黄河文化和现代文明汇聚于交融而形成的历史人文景观。
从旅游文化类型看,东营市的旅游资源包括黄河口文化、湿地生态文化、石油工业文化、古齐文化和现代城市文化等多种类型。
从旅游产品构成上看,根据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中的旅游资源分类体系,在省内有一定知名度的东营旅游资源主要有以下4类:①水城风光类2处:即黄黄河水城、黄河入海口;②生态景观类2处:即黄河口湿地草原,黄河口国家自然保护区;③建筑与设施类2处:即胜利油田科技展览中心、东营市历史博物馆:④旅游商品类2种:黄河口大闸蟹、黄河口刀鱼。
从旅游景区的级别构成来看,东营市拥有山东A级旅游景区(点)共21处。
其中国家4A级景区1家,3A级景区7家,2A级景区13家。
从旅游目的来看,东营市旅游局统计数据显示。
1998~~2007年10年间,游览游客已初具规模,入境旅客由702人次增加到14862人次,不到十年间增长了20倍。
这部分旅游者以科学考察人员为多;国内旅游者由66667人次猛增加到3288200人次,增长了48倍多,这部分游客构成主要是政府官员、科技人员、大中学学生和普通游客。
另据最近对黄河口生态旅游客源市场调查,国际游客有三种:经商,科考、探险和生态旅游的游客,胜利油田观光、学习的游客:国内游客也分为三类:会议旅游、青少年夏令营活动、休闲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景区生态旅游资源特色及评价
摘要: 随着生态旅游的出现与发展,关于生态旅游的研究也应运而生。
从生态旅游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人们逐渐认识到旅游的长足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的矛盾,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理论,并认识到发展生态旅游的必要性。
本文详细介绍了九寨沟景区生态旅游资源特色及发展历程,如今九寨沟生态旅游发展已经相当成功,是国内生态旅游景区一个值得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九寨沟景区;生态旅游;资源特色;保护;管理;评价
九寨沟县境内山川秀美,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除拥有获“世界自然遗产”、“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绿色环球21”三项国际桂冠和国家首批5A级风景名胜区称号的九寨沟外,还有国家级勿角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白河金丝猴自然保护区(川金丝猴为全国之最)、神仙池风景区、甘海子国家森林公园、黑河风光带、勿角白马藏族风情园和被誉为“东方达沃斯”的九寨天堂等众多生态人文资源。
一、九寨沟县旅游资源概况
九寨沟县境内地质构造复杂,山高沟狭,河谷深切,属高山深谷地貌类型。
气温适宜,山川秀丽,自然资源极为丰富。
1、自然生态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49.8%,优越的环境条件和多样化的自然地理特征,为野生动物提供了栖息、繁衍的理想场所,县内有野生动物255种,其中珍稀动物26种。
由于我县自然生态资源十分丰富,造就了一大批自然生态景观,其境内不但有“童话世界”、“人间仙境”美誉的九寨沟风景名胜区,还有九寨国家森林公园(甘海子风景区,神仙池风景区)、白河金丝猴保护区、勿角大熊猫保护区、甲勿天池、玉瓦石碏红叶风景区、喇嘛石大峡谷风光、杜鹃山……
2、人文景观众多:九寨沟县属藏、羌、回、汉等民族的聚居地,民族文化特色突出,形成了众多人文景观。
其中较为著名的有:具有典型藏族建筑艺术特色的大录寨;独特民族文化的白马藏族风情园;藏传佛教寺庙―――扎如寺、东北寺和达基寺以及典型汉族文化寺庙风城庙和朝阳庙等。
3、文化底蕴深厚:作为“采花小调”的发祥地,九寨沟县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独特民风、民俗。
不但有以抒情优美见长的“南坪小调”,而且还有各种藏族民歌。
其中“南坪小调”较流行的唱腔有“背宫”调、“小宫”调和“高腔”,主要集中在永乐、白河、双河(部分地区)和郭元等汉族聚居地;而藏族民歌中白马藏族的民歌最具特色,歌手一般熟悉固定的曲调,遇不同情况,即现编现唱,内容生动,曲调深沉、幽雅、婉转。
二、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九寨沟曾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山沟,今天却以“人间仙境”、“童话世界”的美誉蜚声中外。
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年接待游客10余万人,发展到现在的200多万人;景区年经营收入从100多万元提高到现在的6亿多元,九寨沟的旅游资源得到了极大地开发。
20世纪70年代九寨沟是我国保存较好的原始生态环境地区之一,人口仅约800人,人口密度为114/km2 。
寨子分散,且大部分在湖泊下游,以农牧业为主,农业用地减少,耕作方式落后,所以在开放前区内保持着原始的地质环境,人为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很小。
然而,旅游开发初期,由于没有考虑到环境问题,盲目开发,使景区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区内地质环境开始恶化,如滥砍滥伐,沙尘暴的袭击,残害鸟类、动物,工业徘放废气,被污染的河流,水体污染鱼类大量死亡,地下水位下降、外动力地质作用加剧、森林萎缩及环境受到污染等。
三、管理者采取的对策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保护区的管理者们清醒的认识到环境保护在自然保护区的第一位的作用,于是下大决心进行环境治理,通过引入国际标准化管理、确立“绿色旅游”新理念实现了景区管理理念的生态转型,开创居民参与景区保护的管理新模式实现了环境保护主体的多元化,努力开发可持续旅游及森林生态旅游产品,是保护和旅游业均出现了喜人的局面。
(一)保护是旅游开发工作的核心
法制保障是当代社会的基本特征,是社会各分支系统运转的基本保障。
九寨沟生态系统的运作涉及的部门多、行业广,在“人一人系统”与“人一自然系统”的相互关系协调中,代表社会与政府意志的法制起着重要的制约、均衡和导向作用.九寨沟管理局认为,景区内居民是景区保护的动力,九寨沟人既然始终坚持“以旅游发展促进生态保护,以生态保护促进旅游发展”的理念,那么就必须想方设法将景区内居民纳入到环境保护的体系之中,使之成为监督、批评和参与的重要力量。
(二)建设市旅游开发的基础
从1988年以来,到九寨沟旅游的人数迅速增长,2000年达到83万人次,而2001年迅速突破100万人大关,创下年接待119万人次的历史记录,驴友高峰期日最高接待人数增达3万人!这样,迅速增加的游人与高速发展的市场同有限的基础设施与滞后的服务设施产生了严重的矛盾,而且这种矛盾在“黄金周”期间表现得尤为突出。
为此,保护区克服重重困难,加大基础建设力度,经过科学规划,积极实施以环保为前提、以质量为重点、以环保与旅游同步发展为目的的“保护型建设”,
(三)管理是旅游可持续开发的关键
旅游开发必须建立在科学的管理模式下,才能确保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
[2]科学化的管理体制。
“管”、“办”不分,多头管理、行业交叉管理,是当前我国生态旅游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九寨沟在政府机构改革中,按照统一、精简、效能的原则,对相关的旅游管理机构进行科学重组,使管理机构的设置符合生态旅游发展规律,并积极探索各种行之有效的经营模式,推进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理顺地方政府、旅游主管部门与旅游区(点)管理部门的关系,改变旅游管理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局面,实行全市旅游资源共享、分级分层管理的体制。
四、我对九寨沟的认识
纵观国内纵多生态旅游景区,盲目建设、盲目开展旅游活动追求经济效益的很多,这也造成了景区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使得其失去了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最重要的是还使遗产本身失去了本性。
九寨沟依据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加上当地宝贵的文化遗产,形成了独有的发展生态旅游的优越条件。
但是由于九寨沟的地理位置原因,经济距离长,位于深山区,交通的通达性较差,旅游的环境承载量较小,导致在发展生态旅游的过程中遇到了不小的阻碍,这也是其本身的劣势所在。
合理正确的开发九寨沟生态旅游,不仅能够有效的保护自然资源,而且对社会的经济,文化,政治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从九寨沟我们可以得出如何加强对我国世界遗产以及其他景区、文物、遗产的保护,使得其能够可持续发展下去。
在管理保护中一定要制定严格的规则制度,采取制衡的方式对保护对象进行管理保护,保护其原始性,不进行破坏遗产的建设,对其任何建设都要进行严格论证,并进行社会公示。
特别要注意遗产保护和
经济效益最求的平衡,不能不顾遗产保护盲目地追求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