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血液输注无效的管理措施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方案 与流程

一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和应急措施
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 受血者发生了用原来疾病不能解释的、新的 症状和体征。
一、输血不良反应 输血不良反应按发生的时间分为即发反应
(24小时内)和迟发反应(24小 时后)。按免疫学分类,可分为免疫反应和
非免疫反应(见表1)。
原因:
主要是免疫反应,因血型抗原系统复杂。
肺微血管栓塞 一、病因
血液在贮存过程中,由白细胞、血小板、
红细胞碎片,与变性蛋白及纤维蛋白等形成 大小不等,直径为20~80μm的微聚物。
在大量输血时,这些微聚物可以通过孔 径为 170 μm的标准输血滤器而进入病人体 内,可广泛阻塞肺毛细血管,造成“输血后 肺功能不全综合征”。(非大量输血不会引起 此病)
血涂片发现大量球形红细胞, 直接抗球蛋白试验阳性即可确诊。
三、预防 1.详细询问病人输血史和妊娠史,并 认真填写在输血申请单上; 2.有输血史及妊娠史者不能只用盐水介 质配血,还应加用其它方法交叉配血; 3.短期内多次输血者,输血前应作抗 体筛选试验
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 一、病因
献血者因多次妊娠或输血,产生抗HLA和抗粒 细胞特异性抗体。如将含有此抗体的全血或血浆输 血病人,发生抗原抗体反应。 二、发病机制
(九)详细记录输血反应的过程,填写输血不良反应记录 单。
预防措施: •认真检查核对; •做好交叉配血试验。配血方法应采用包括盐 水法在内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试验方法。
•严格遵照卫生部颁发的操作规程,并做好详 细记录。
•在输血开始时严密监测病人反应,特别是在 输血开始30分钟内,要记录病人体温、脉博 和血压变化情况,一但有异常变化,立即停 止输血。
二、症状 在输血过程中病人烦躁不安,极度呼吸困难,
血小板输注无效的管理措施4.19.5.4(B)3

血小板输注无效的管理措施
产生血小板无效性输注的原因和发病机制主要有二个方面,血小板同种抗体的存在和非免疫性血小板消耗。
一、当发生血小板输注无效时,临床科室应按此措施处理:
1、积极查找原因了解受血者输血史,一般与免疫因素有关的血小板无效输注常见于多次输血者,非免疫性消耗因素主要有脾肿大、发热、感染、出血、DIC等;
2、如果是非免疫性消耗因素所致,应积极治疗原发病,随着原发病的好转,输注疗效就会提高;
3、输注HLA相容和血小板交叉配合的机采血小板,以提高疗效;
4、可用大剂量的免疫球蛋白静脉输注等。
二、预防血小板无效性输注的发生:
1、严格掌握血小板输注的适应症,减少预防性输注;
2、尽量使用机采血小板的输注,减少或推迟同种免疫反应的发生;
3、白细胞除滤器去除血小板制剂中的白细胞;
4、增加血小板的相容性,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型试验,输注配型相合的血小板制剂。
血液输注无效管理措施

血液输注无效管理措施血液输注无效主要指输注的血液成分对机体不起作用,如输注血小板后血小板计数不升高反而降低。
输注红细胞后,血红蛋白升高达不到预期,这些现象统称为输注无效。
一、血小板输注无效(PTR)临床评价血小板输注效果主要观察是否控制了出血。
评价血小板输注疗效的指标主要用血小板校正增加值(CCI值)。
CCI值计算方法如下:CCI =(输注血小板后计数-输注血小板前计数)/ 输入血小板数(10)×体表面积(m)血小板输注后1小时CCI< 10×10/L和输注后24小时CCI< 7.5×10/L为血小板输注无效。
输后1小时血小板计数可了解输入的血小板数是否足量,协助了解并检测有无效果,如同种免疫,而24小时后计数可了解血小板的存活期,让医生决定血小板输注的频率。
(一)原因非免疫因素:(1)血小板的质量;(2)发热感染;(3)脾肿大;(4)弥散性血\管内凝血;(5)药物;(6)造血干细胞移植及其相关因素;(7)自身抗体。
免疫因素:(1)血小板相关抗原(HLA-I 类抗原和ABH抗原);(2)血小板特异性抗原(HPA);(3)AB0血型不合;(4)血浆蛋白同种免疫和免疫复合物。
(二)对策1、积极治疗原发病;2、停用可疑药物;3、输注ABO同型的非库存血小板;4、血小板交叉配型;5、使用去白细胞血小板;6、血浆置换;7、免疫抑制剂;8.自身血小板冰冻保存。
(三)持续性无效的处理原则1、小量、多次输注血小板;2、静脉输注免疫球蛋白;3、使用抗纤溶药物;4、使用重组FⅦa 。
二、红细胞输注无效输红细胞后疗效的评估:一般输注2U浓缩红细胞,推算可以使得血红蛋白浓度提高10-20g/L。
输血后的临床评估,包括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比容、组织缺氧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无改善。
有效:组织缺氧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血红蛋白浓度在原有基础上提高10-20g/L及红细胞比容相应升高,并能持续稳定。
临床合理输血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制度
1.围手术期血液保护是解决临床用血紧张,减少经血传播传染性疾病和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有效途径,临床必须采取必要的具体措施降低治疗及手术中的临床用血,特别是降低围手术期患者的用血量,以开展科学合理的临床用血。
2.输血指征:1.Hb>100g/L普通不必输血。2.Hb<70g/L才需输血。3.Hb在70g/L~100g/L之间,结合患者心肺功能以及术后是否有继续出血可能而决定是否输血,除参考Hb及Hct外,还需根据患者的心血管功能,动脉血氧合情况,混合静脉血氧张力,心输出量和血容量综合考虑。
(6)是否有患者输血适应症的评估、输血过程和输血后疗效评价情况。
配血标本采集、运送、核对制度
1.确定输血后,由2名医护人员持输血申请单、贴好标签的试管,
当面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科别、床号、血型和诊断后,采集血样并在采血者栏双人签字。
2.配血标本需用EDTA抗凝剂抗凝(淡紫色管),采集血液不少于
偿献血,由血站进行初,复检,并负责调取合格血液。
10.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输血相关医护人员必须对临床输血全过程中的血液标本采集,输血科标本接收,输血相关试验,血液及成份的接收入库,交叉配血,血液的发放与领取,临床输注前等关键环节严格执行三查七对,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临床用血申请制度
1.所有输血必须由经治医生填写完整的“输血申请单”,主治医师或者科主任审核,输血申请单要求字迹清晰,病人资料完整,有明确的用血时间和医生签名。
4.对成份血预约单(包括血浆)上的血型必须核查后才可预约,发现临床医生写错血型应记录在案,并通知该科室改正。
5.对于Rh阴性和其他希有血型患者,应及时通知临床,确认备血量,由主治医生和病人或者病人家属签名后,与市血液中心联系相应血液,并及时将联系发展通知临床。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及回报制度(五篇)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及回报制度1.输血不良反应指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发生的与输血有关的不良反应,包括输血副作用、经血传播疾病、血液输注无效等。
为能及早发现输血不良反应,避免延误治疗,保障受血者安全,负责输血的医护人员应对输血过程进行严密观察。
2.经治医师应详细了解受血者的输血史、妊娠史及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以便迅速做出初步诊断,必要时请输血科技人员协助诊断。
3.处理输血不良反应应首先查明原因,明确诊断。
一旦出现输血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保持通路,并完整的保存未输完的血液和输血器材待查。
4.怀疑非溶血性发热反应,执行以下程序:4.1立即停止输血,保持静脉通路。
4.2对症处理,注意保暖、解热、镇静。
4.3医护人员要亲密观察病情变化,每15-30min测体温、血压一次。
4.4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要与细菌性污染性输血反应鉴别。
4.4.1发生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立即停止输血,经对症处理后30min 至2h后症状缓解;若患者仍需输血,应改输悬浮少白细胞红细胞或洗涤红细胞。
4.4.2如停止输血并对症处理2h后,病情未缓解并加重者,应考虑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及时抢救。
215宁城县蒙医中医医院输血科5.怀疑过敏性输血反应,应执行以下程序:5.1对轻度过敏反应应减慢输血速度,口服或肌内注射抗组胺药物,严密观察,若症状缓解可继续输血;反之,应立即停止输血,保持静脉通路并查找原因。
5.2重度过敏反应,立即停止输血,保持静脉通路,有支气管痉挛者,皮下注射肾上腺素;严重或持续者,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地塞米松,氨茶碱等;有喉头水肿者,应立即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以免窒息;有过敏休克者,应积极进行抗休克治疗。
6.怀疑血型不合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执行以下程序:6.1核对《临床输血申请单》、血袋标签和《交叉配血申请单》6.2核对受血者及献血者abo、rhd血型。
用于保存于冰箱中中的受血者于献血者血标本及新采集的受血者血标本、血袋中剩余血标本,重测abo、rhd血型,并进行不规则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试验(盐水介质和非盐水介质)。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预案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预案一、目的建立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输血不良反应、输血传染疾病、输注无效)预案,有效预防与处理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防止输血传染疾病的进一步传播和追溯疾病源、减少与预防血液输注无效,保障受血者安全。
二、适用围适用于临床科室医护人员、输血科及业务主管部门对输血严重危害(SHOT,输血不良反应、输血传染疾病、输注无效)的诊断、处理及改进。
三、职责1、业务主管部门(医务处、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公共卫生处、感染控制处)⑴负责输血严重危害(SHOT)的处置与鉴定工作,凡属重大医疗过失行为或医疗事故应及时向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或分管院长报告。
⑵负责经血传播疾病的登记、调查和报告。
2、临床科室医护人员⑴密切观察输血过程,及时发现SHOT。
⑵负责受血者发生SHOT的诊断及处理。
3、输血科⑴负责出现SHOT后的相关检测,协助诊断。
⑵协助SHOT的处理。
⑶负责SHOT的原因调查与上报四、管理程序1、输血严重危害(SHOT SeriousHazards of Transfusion)是指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发生的与输血有关的不良反应,包括输血不良反应、输血传染疾病、输注无效。
为能及早发现SHOT,避免延误治疗,保障受血者安全,负责输血的医护人员应对输血过程进行严密观察,认真鉴别。
2、识别SHOT的标准(1)、常见输血不良反应的识别①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发热反应多发生在输血后1~2小时,往往先有发冷或寒战,继以高热,体温可高达39℃~40℃,伴有皮肤潮红、头痛,多数血压无变化。
症状持续少则十几分钟,多则1~2小时后缓解。
②变态反应和过敏反应变态反应主要表现为皮肤红斑、荨麻疹和瘙痒。
过敏反应并不常见,其特点是输入几毫升全血或血液制品后立刻发生,主要表现为咳嗽、呼吸困难、喘鸣、面色潮红、神志不清、休克等症状。
③溶血反应绝大多数是输入异型血所致。
典型症状是输入几十毫升血后,出现休克、寒战、高热、呼吸困难、腰背酸痛、心前区压迫感、头痛、血红蛋白尿、异常出血等,可致死亡。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规范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规X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了用原来的疾病不能解释的新的症状或体征。
输血不良反应按发生的时间分即发型和迟发型,即输血时或输后24小时内发生的和输后几天至几十天发生的。
一、输血反应应急预案(一)临床处理1、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液管,改换生理盐水维护静脉通路。
2、通知值班医师和输血科值班人员,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3、发热反应:立即停止输血可酌情给予解热镇痛药和激素等。
4、过敏反应:减慢、吸氧、肾上腺素。
5、大量输血有关反应:加温补钙、纠酸、治疗稀释性凝血病等。
6、疑为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护静脉通路,及时报告上级医师,在积极治疗抢救的同时,做以下核对检查并查证:(1)、患者和血袋标签确认输给患者的血是与患者进行过交叉配血的血。
(2)、查看床旁和实验室所有记录,是否可能将患者或血源弄错。
(3)、尽早检测血常规、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测定,留取反应后第一次尿送检验科进行尿常规及尿血红蛋白检测。
必要时,溶血反应发生后5-7小时采血送检验科测血清胆红素含量。
(4)、对侧肢体采病人血(血常规管和肝素抗凝管)及血袋中剩余血( 和血袋一起),送输血科检测分析。
(5)如怀疑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抽取病人血液作细菌培养。
(6)临床上常常忽略的问题:几小时后才采患者的血,影响了直接抗球蛋白试验的检测;未留第一次尿,影响了血管内溶血的检测。
(二)、输血科处理1、复核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记录,确保输给患者的血是与患者进行过交叉配血的那一袋(或那几袋)血。
2、复核患者(输血前留置样本,反应后采集的样本)和供者(输血前留置样本,血袋中剩余血)ABO和RhD血型,查看是否将患者或血源弄错。
3、离心患者发生输血反应后的血样,观察是否溶血,并比较输血前的血样是否有变化。
4、用患者发生输血反应后样本做直接抗球蛋白试验,抗体筛选及鉴定。
输血不良事件管理制度范本(3篇)

输血不良事件管理制度范本血液制品输血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手段,对于一些严重贫血、出血性疾病以及手术等情况下,输血可以起到快速恢复体力、改善患者病情的作用。
然而,由于血液制品的配血、储存和输注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一些不良事件的发生。
为了确保输血安全、有效,各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的输血不良事件管理制度,以及切实可行的措施,以最大程度地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
一、管理机制1.建立专门的输血不良事件管理小组,包括医务人员、药师、护士、病案质控人员等相关人员,负责协调、组织和监督输血不良事件的管理工作。
2.制定输血不良事件管理的工作制度和流程。
明确责任分工,明确不同人员在输血不良事件管理中的具体职责。
例如,医务人员要负责事后处置和跟进,药师要负责配血、质控和不良事件的记录和统计,护士要负责输血的检查和监测等。
3.建立科学的输血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任何一起输血不良事件都要进行详细记录和报告,包括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相关人员等,以及对事件的初步分析和评估。
4.针对不同类型的输血不良事件,制定相应的处置方案和措施。
确保在不同的情况下能够及时、有效地处理不良事件,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二、预防措施1.严格执行血液制品管理制度。
对血液制品的采购、收发、保存、运输等环节进行严格的管理,确保血液制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严格执行输血操作规范。
在输血过程中,要确保配血的准确性,检查血液制品的标签、有效期等信息是否符合要求,避免输错、漏输等操作中的错误。
3.加强输血监测和检查工作。
在输血过程中,要实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等情况,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4.提高医务人员的培训水平。
医务人员要不断学习和更新输血知识,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从而更好地应对不良事件的发生和处理。
5.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
在输血前,要与患者及其家属充分沟通,告知输血的目的、过程以及可能的风险和不良事件等情况,得到患者的理解和同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液输注无效的管理措施
定义:是指的血液制品输入人体以后,未达到相应治疗目的,称之血液输注无效。
建立控制输血输注无效预案,有效预防与处理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减少与预防血液输注无效。
一、免疫因素
⑴严格制控预防性血小板输注,避免手工分离血小板,尽量输注单采血小板以减少与供者抗原的接触,降低或推迟免疫反应发生。
⑵白细胞滤器减少血小板制品中的白细胞含量。
⑶紫外线照射血小板制品,使白细胞灭活,失去抗原作用。
⑷输注前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合试验,使用HLA配型和血小板交叉配型,增加血小板相容性,ABO血型相合,HLA配型相合,血小板抗原(PFA)相合。
二、非免疫因素
⑴积极治疗原发病,控制感染,纠正DIC。
⑵适当增加血小板输注数量及次数。
⑶注意血小板储存条件,尽可能输给24h内采集的新鲜血小板。
⑷病人情况许可条件下避免使用两性霉素B、万古霉素、环丙氟哌酸等药物。
⑸脾脏肿大者需增加每次输入血小板数量。
三、具体措施:
1、选用单一供者血液制品,尽可能减少患者接受多种抗原而产生输血反应;
2、采取自身输血;
3、输注去白细胞血液制品;
4、尽可能避免患者在-存在脾肿大、感染、发热、药物反应、溶血时输注血液制品;
5、采用配合型血液制品成分输血;
6、输血科与相关科室负责对输血输注无效的原因调查与分析。
7、医务科及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协调对输血无效的分析与鉴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