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历史简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国历史简介

德国为什么会被称为日耳曼尼亚(Germania)?德意志(Deutsch)又做何解呢?要解答这些问题,首先就要了解一下这些称谓的起源,以便从历史的演进中更好的了解现代德国的产生。

“日耳曼尼亚”是一个拉丁语词汇,很有可能起源于凯尔特语,是罗马和高卢人对莱茵河以东,阿尔卑斯山以北的部落以及他们所居住的地方的称谓。而这些部落在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民族意识,这只是外界对他们的一种称谓。

“德意志”一词源于古日耳曼语“Diutisc”(由theoda,即民众一词而来),这个称谓的第一次在公元800年左右的法兰克人的教会文献中,指的是莱茵河对岸的部落所讲的方言。慢慢的这些生活在现在德国版图上的居民由于共同的语言产生认同感,这个古日耳曼语的称谓最终演化为现代德语中的“Deutsch”。

无论是“日耳曼尼亚”还是“德意志”最初的起源都是其它民族对民族意识尚未觉醒的德国人的称谓。德意志民族构成复杂,在现代德国人既有古日耳曼人的血统,也保有斯拉夫民族的特征,在漫长历史的演变中,德意志民族融合了来自不同种族的特征,形成了独特的发展史。

现代德国的发展过程不同于意大利、法国等国家。后者由一个核心向外发展,如意大利由罗马发展而来,法国由法兰西岛发展而来。相反德国是由不同的地域、民族的人民聚合法发展而来。

简单的把现代的德国人称为古代日耳曼人的后裔是不恰当的,他们实际上是多种民族的聚合体。

日耳曼与罗马

已知的最早的日耳曼部落居住在斯堪地那维亚半岛,之后日耳曼人不断向南迁徙,其中的一支,条顿人逐渐定居于德意志地区。不断扩大的部落同时受到来自东方的压力——匈奴人入侵西欧,他们只得不断向南迁徙,并最终与当时的“文明世界”罗马发生了接触。

公元84年罗马帝国在莱茵河和多瑙河之间修筑了一条东南走向的类似中国古代长城的“界墙”,以抵御日耳曼人的不断南迁。同时在莱茵河沿岸建造了城市。科隆、特里尔、美因兹等城市的起源可追溯到这个时期。此后,日耳曼人和罗马人和平相处近200年。

“界墙”面对一波接一波的日耳曼部落迁徙浪潮,越发显得无能为力;而来自蛮荒之地的部落民面对罗马高度发达的文化倾慕不已。多番博弈后,日耳曼人怀着复杂的心情臣服于罗马。

臣服罗马之前,日耳曼人的生存空间可以用“不毛之地”来形容,罗马历史学家塔西陀曾评论到“这是一片气候恶劣、土壤贫瘠、地理上毫无吸引力的土地,一个不会使非当地土著者向往的鬼地方。”欧洲南部充沛的阳光、丰富的物产吸引着他们向南迁徙,而罗马的灿烂的文明又让他们自惭形秽。

日耳曼人陷入矛盾,一方面他们要忠实于他们的日耳曼人出身,但同时又要效忠于罗马。他们既是部落民,同时又是罗马战士,时而为罗马与自己的亲族作战,时而又倒戈相向。较量与妥协中,德意志的先民逐渐接受了罗马的文明,包括基督教、行政体制和部分生活方式。公元476年9月,日耳曼人雇佣军长官奥多亚克废黜最后一个西罗马帝国皇帝罗慕鲁斯•奥古斯都,西罗马帝国灭亡。

法兰克帝国

罗马帝国灭亡后,日耳曼部落在昔日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起了自己的王国。众多的日耳曼王国之中,高卢地区的法兰克王国一枝独秀,异军突起。他们的首领墨洛温家族的克洛维承认了拜占庭皇帝的权威,并从他那里获得了罗马执政官的称号,成了西罗马帝国实质上的皇位继承者。

尽管建立起了国家的形式,但法兰克人却没能继承罗马的政治体系,社会动荡不安,家族内部也充斥着政变、阴谋和父子相残。

混乱中,一个凭借担任墨洛温家族的宫相职务而发迹的家族崛起,加洛林家族篡位夺权。在治理国家上他们比墨洛温家族有了很大进步,加洛林王朝摒弃了许多日耳曼人的野蛮习惯,养成了温文尔雅的举止,形成了初步的政治思想,对文明产生了兴趣。如果说墨洛温王朝对基督教还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加洛林家族则是基督教的积极卫道者和传播者。

罗马帝国崩溃后,罗马教皇失去了世俗力量的保护,与远在拜占庭的皇帝,同时也是拜占庭基督教的领袖发生了矛盾,不得不转向寻求法兰克人的保护。法兰克的领袖查理来到罗马调停矛盾时,罗马教皇利奥三世在圣诞节弥撒上加冕他为“罗马人皇帝”——史称“查理大帝”(德语为卡尔大帝Karl der Große)。

卡尔大帝死后.帝国开始分裂。843年签订的“凡尔登条约”(Vertrag von Verdun)和870年的“墨尔森条约”(Vertrag von Mersen)使帝国分裂成三部分:莱茵河左岸操罗马语(拉丁语)的西法兰克王国、莱茵河右岸操日耳曼语的东法兰克王国和中部地区。这三个地区日后发展为法国、德国和意大利。

911年,加洛林王朝的最后一位君主驾崩,东法兰克王国的公爵推选康拉德(Konrad:911-918在位)为国王。德国史学家一般把公元911年康拉德当选国王视为法兰克帝国的彻底崩溃和德意志史的开端。从此东法兰克王国被看作德意志国家,康拉德一世也被看作第一任德意志国王。。

德意志国家的开端

东法兰克王国由弗里斯兰、萨克森、洛林、法兰克、施瓦本、巴伐利亚等部落公国组成,大致包括今天的荷兰、联邦德国的西和中部、瑞士和奥地利。919年,萨克森公爵亨利一世(Heinrich I.:919—936在位)取得政权,正式建立了德意志王国,开始了萨克森王朝(亦称奥托王朝:919—1024)的统治。(也有部分史学家把919年视为德意志史的开端。)亨利一世的儿子奥托一世于962年由罗马教皇加冕为皇帝。从此德意志王国被称为“罗马帝国”,以后又加上“神圣”“德意志民族”的字样。16世纪起,它获得了全称“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Heiliges Römisches Reich Deutscher Nation)。奥托一世建立的“罗马帝国”被称为德意志第一帝国(962—1806)。

在萨克森王朝、法兰克王朝(亦称萨里安王朝:1024—1125)和斯陶芬王朝(Staufer:1138—1254)统治的306多年间,德意志皇权较为强大,特别在斯陶芬王朝时期,皇权达到顶峰。那时的教会服从和支持皇权,地方封建割据势力受到抑制,中央权力得到加强。自13世纪后半叶起,皇权开始衰落。1254至1273年德意志皇位空缺,直到1273年,哈布斯堡伯爵鲁道夫当选为德意志国王。1356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卡尔四世(Karl IV.:1355-1378在位)颁布“黄金诏书”(Goldene Bulle),承认7个选帝候拥有选举皇帝的权力,地方封建主在其统治地区内有绝对的君主权,其中包括行政权、关税权、司法权、铸币权等。由于国王被剥夺了在各邦国内部的审判权,所以选侯们几乎享有和国王同等的地位。这样“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的中央皇权已名存实亡,帝国只是由各自独立的几百个封建邦国组成的松散的结合体。

1273年后,各邦君主为争夺皇位而相互倾轧,争斗不休。其中最重要的君主有奥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Habsburger)、巴伐利亚的魏特尔斯巴赫家族(Wittelsbacher)、波希米亚的卢森堡家族(Luxemburger)以及后来居上的普鲁土霍亨素伦家族(Hohenzollern)。自1438年起,帝国的皇位落入哈布斯堡家族手中。哈布斯堡家族成员既是奥地利国王、又是帝国的皇帝。这一状况一直持续到1806年帝国灭亡。

12至14世纪,德意志封建主不断向东方扩张.先后占领了东部斯拉夫人居住的梅克伦堡、马格德堡、勃兰登堡、西里西亚、波莫尔恩等地区,最后把德意志帝国疆域从易北河扩张到奥得河以东的普鲁土和波罗的海东岸地区。疆土向东扩大了2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今天德国领土的1/2以上。从此不再是莱茵河,而是易北河把帝国分成东西两部分。

从分裂走向统一

1517年,神学教授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发表了著名的95条论纲(95 Thesen),点燃了普通民众积蓄已久的对教会的不满,引发了宗教改革,继而导致了1524至1525年声势浩大的农民战争(Bauernkrieg)。

宗教改革后,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和宗教矛盾,以1618年5月23日布拉格的“掷出窗外事件”(Prager Fenstersturz)为导火索,终于引发了新旧两大教派之间的长达30年的战争(1618-1648)。丹麦、法国、瑞典、西班牙等国也纷纷参战。1648年,战争以缔结“威斯特伐利亚和约”(Westfälischer Friede)而告终。荷兰和瑞士最终脱离德意志帝国,成为完全独立的国家;德意志各邦国保持完整的独立主权地位,帝国分裂成365个大小邦国和1000多个骑士国。

在此期间,德意志境内两大权力中心已逐渐形成。它们是东北部的普鲁士和西南部的奥地利,两强争雄基本上决定了17至19世纪的德意志历史的发展路线。

普鲁士起源于易北河和奥得河之间勃兰登堡地区。自1415年起,霍亨索伦家族开始了勃兰登堡邦国的统治。1618年,该家族又从波兰王国得到普鲁士公国。以后,霍亨索伦家族不断向东扩张领土,逐渐把勃兰登堡和普鲁士联在一起,并把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移往东部的普鲁士。1701年,勃兰登堡-普鲁土改称为普鲁士王国,贵族地主被称为容克(Junker)。18世纪,普奥两国为争夺德意志霸权不断发生军事冲突。其中最重要的是帝国皇位继承战,即两次西里西亚战争Schlesische Kriege(1740-1742,1744-1745)和七年战争Siebenjährige Krieg(1756-1763)。战争中,普鲁士从奥地利夺得具有重要经济和战略意义的西里西亚,并一跃成为欧洲大陆第一流强国。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革命浪潮席卷整个欧洲。至1806年.法国革命军于1803年消灭了德国西南部112个封建邦国。1806年,莱茵地区的德意志各邦国在法国庇护和控制下组成“莱茵同盟”(Rheinbund)。同年4月,德意志皇帝哈布斯堡王朝弗朗茨二世被迫放弃“罗马皇帝”的称号。法军继续向东推进,重创普鲁士军。

1812年,拿破仑军队在俄国几乎全军覆没。1814年3月,多国联军攻克巴黎,结束了拿破仑在德意志和欧洲的统治。

1814至1815年,欧洲各国代表出席维也纳会议,商讨重组欧洲政治新格局。1815年6月,德意志境内完全独立的39个邦国成立了“德意志同盟”(Deutscher Bund),其中包括1个帝国(奥地利),5个王国(普鲁士、巴伐利亚、符腾堡、萨克森和汉诺威),4个自由城市(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汉堡、卢卑克和不来梅)。由奥地利首相梅特涅(Metternich)任同盟会议主席。“德意志同盟”是各邦国之间的一个松弛的邦联组织,各邦仍享有完全独立的主权。

1866年,普奥两雄为争夺德意志霸权发动战争。同年8月奥地利败北,被迫签订“布拉格和约”(Friede von Prag),奥地利退出德意志同盟。从此奥地利不再属于德意志国家范畴。1867年,普鲁士统一整个德意志中部和北部,建立“北德意志同盟”(Nordeutscher Bund)。此时的普鲁士领土已增加到34.7万平方公里,人口达2400万。

在普鲁士首相俾斯麦的策动下,以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制造争端,令法皇拿破仑三世对普宣战,普鲁士借此团结德意志民族,进攻法国。普法战争中法国惨遭失败, 1871年1月18日,俾斯麦在巴黎近郊的凡尔赛宫镜厅(Spiegelsaal zu Versailles)宣告统一的“德意志帝国”诞生,史称德意志第二帝国(1871-1918),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成为德意志帝国皇帝。

两次世界大战

20世纪初德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一跃成为世界最先进的工业国之一。崛起的德国要求重新划分势力范围。两个敌对的帝国主义集团逐渐形成,即由英、法、俄组成的协约国(Entente-Mächte)和由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组成的同盟国(Mittelmächt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