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社会心理学界近五年来关于偏见研究的综述
社会心理学中的偏见与歧视问题的解析与对策

社会心理学中的偏见与歧视问题的解析与对策偏见与歧视问题始终是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议题,它们对社会的和谐与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本文将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对偏见与歧视问题展开分析,并探讨解析和对策。
一、偏见与歧视的定义及类型偏见是指基于个人主观观点而形成的、不合理的对他人的看法和评价,而歧视则是基于偏见而进行的、对特定群体的不公正对待。
偏见与歧视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种族歧视:以种族差异为基础,对其他种族进行不公正对待。
2. 性别歧视:基于性别的差异,对某一性别表现出偏爱或歧视。
3. 年龄歧视:针对不同年龄群体进行的偏爱或歧视。
4. 宗教歧视:以宗教信仰差异为基础,对某一宗教进行偏见或歧视。
二、偏见与歧视的心理机制偏见和歧视问题源于人类的认知特点以及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其中,以下几个心理机制是该问题的重要原因:1. 社会认知:个体在接触他人时,往往会使用简化、归纳的方式来理解和解释对方的行为,进而形成对他人的刻板印象和偏见。
2. 群体归属:个体往往倾向于将自己所属的群体与其他群体进行对比,从而产生对其他群体的偏见和歧视。
3. 信息获取偏见:由于信息来源的有限性,个体会更倾向于接受与自身观点一致的信息,而忽视其他信息,从而加深自身的偏见。
4. 自我肯定需求:个体在与他人进行比较时,为了提升自己的自尊和自我价值感,可能会表现出对他人的偏见和歧视。
三、解析偏见与歧视问题的方法为了减少偏见和歧视的存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析:1. 教育与宣传:通过教育和宣传活动深入人心地解释和指导偏见与歧视问题,培养个体对多元性和包容性的认同意识。
2. 认知重建:通过认知心理干预等方法,帮助个体重建对他人的认知方式,消除对他人的刻板印象。
3. 多元交往:鼓励个体与来自不同背景、不同群体的人进行交流与合作,增进对其他群体的理解和尊重。
4. 政策与法律保障:建立健全的相关政策和法律,明确禁止各类歧视行为,并制定相应的惩罚措施,以保障被歧视群体的权益。
社 会心理学中的偏见研究

社会心理学中的偏见研究《社会心理学中的偏见研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偏见似乎无处不在。
从对不同种族、性别、宗教的看法,到对特定职业、社会阶层的评价,偏见以各种形式影响着我们的思维和行为。
那么,究竟什么是偏见?它是如何产生的?又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呢?让我们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深入探讨这个问题。
偏见,简单来说,是对某一群体或个人的片面、不合理的看法和态度。
这种看法往往是基于先入为主的观念、刻板印象或者缺乏充分了解而形成的。
比如,认为某个种族的人都懒惰,某个性别的人都不擅长某个领域,这些都是常见的偏见。
偏见的产生有着复杂的原因。
首先,社会分类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我们习惯将人们分为不同的群体,如种族、宗教、职业等。
这种分类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我们快速理解世界,但也容易导致对不同群体的过度概括和刻板印象。
当我们把某个人归入某个群体时,可能会不自觉地将该群体的特征强加在他身上,而忽略了个体的独特性。
认知偏差也是偏见产生的原因之一。
我们的大脑在处理信息时,往往会采取捷径,以节省时间和精力。
但这种捷径有时会导致错误的判断和偏见。
比如,我们可能更关注那些符合我们已有观念的信息,而忽视与之相反的证据,从而强化了偏见。
社会文化因素同样对偏见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
社会中的传统观念、媒体的宣传、家庭的教育等,都可能传递和强化某些偏见。
例如,在一些文化中,对女性的职业选择存在着特定的限制和期望,这就可能导致对女性职业能力的偏见。
偏见会给个人和社会带来诸多负面影响。
对于被偏见对待的个体来说,可能会遭受不公平的待遇,影响他们的机会和发展。
比如,在招聘中,如果因为性别偏见而拒绝了优秀的女性求职者,这不仅对个人不公平,也会让企业失去优秀的人才。
偏见还会破坏社会的和谐与团结。
当不同群体之间存在偏见时,容易引发冲突和矛盾,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而且,长期处于偏见环境中的人,其心理健康也可能受到损害,产生自卑、焦虑等负面情绪。
为了减少和消除偏见,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社会心理学中的偏见与歧视研究与干预

社会心理学中的偏见与歧视研究与干预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在社会环境中如何思考、感受和行为的学科。
而偏见与歧视是社会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本文将探讨社会心理学中的偏见与歧视研究,并介绍一些干预措施,以解决这些问题。
一、偏见与歧视的概念偏见是指在主观上对他人或特定群体持有的负面态度或偏离客观判断的倾向。
它通常是基于个人的经验、价值观或刻板印象而形成的。
而歧视是基于这种偏见的行为,是对某个群体的不公正对待或差别对待。
二、偏见与歧视的心理机制偏见与歧视的出现往往与人类的认知和情感的特点有关。
首先,人类具有认知简化的倾向,这导致了对他人进行刻板印象的形成。
其次,人们容易产生群体间的对立,形成“我们”和“他们”的对立对比。
此外,情感因素也是偏见与歧视形成的重要原因,恐惧、嫉妒和敌意等消极情绪会引发对特定群体的负面评价和行为。
三、偏见与歧视研究的方法社会心理学学者运用多种研究方法来探究偏见与歧视的产生和影响。
实验研究是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例如,研究者可以通过观察参与者在特定情境下产生的偏见表现,来揭示其心理机制。
调查研究是另一种常用的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或面谈等方式,收集被试者的意见和观点,从而了解社会中的偏见与歧视现象。
此外,社会心理学学者还会运用神经科学和心理生理学等技术手段,来深入研究偏见与歧视的神经基础。
四、偏见与歧视干预的策略针对偏见与歧视,社会心理学也提供了一些干预的策略,以期改善社会的偏见与歧视态度。
以下是其中一些常见的干预策略:1.教育干预:通过教育,增加人们对于多元文化和包容性的了解和认可。
这可以在教育课程中加入相关内容,促进学生对不同群体的了解和尊重。
2.接触理论:基于接触理论的干预策略认为,当人们有更多机会与不同群体交往并建立友好关系时,他们的偏见与歧视态度会减少。
因此,组织多样性的推广和鼓励不同群体间的交流是有效减少偏见与歧视的途径。
3.认知重构:通过引发人们对自身偏见的反思,以及对其根源和不合理性的认知重构,来减少偏见的程度。
社会心理学中偏见与歧视的研究

社会心理学中偏见与歧视的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差异与歧视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而心理学中对于偏见与歧视的研究也日益深入。
偏见与歧视是人们对于其他个体或群体的一种消极态度,它们不仅会给被偏见与歧视的人带来伤害,也会对整个社会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了解偏见与歧视的产生原因和应对方式,对于促进社会和谐、达成共识十分重要。
一、偏见与歧视的定义及类型偏见是指非理性地对个人或群体做出的负面评价或态度,它们通常基于一些刻板印象、刻板想法或刻板印象。
而歧视是指针对特定群体的消极行为或决策,它们常常与偏见紧密相连。
在社会心理学中,偏见和歧视有多种类型,包括:1. 针对性别的偏见和歧视:一些人会认为男性更强壮、更聪明,女性则更柔弱和情感化,从而在行为上体现出这种偏见,如拒绝聘请女性或认为女性不适合某种职业。
2. 针对种族和民族的偏见和歧视:很多人由于种族和民族的身份认同而遭受歧视和偏见,如黑人和亚裔。
3. 针对性取向的偏见和歧视:有些人由于其性取向而面临歧视和偏见。
在某些社会中,对于LGBTQ群体的歧视和偏见仍然存在。
二、偏见与歧视的形成原因1. 面临无法理解的不确定性:不了解或不理解他人会产生对于不同的、未知的或未熟悉的事物的恐惧和不信任感。
2. 原生态心理学的影响:原生态心理学认为我们对于潜在威胁的敏感性基于与生俱来的本性。
这种心理机制是面对无法理解的不确定性时出现的。
3. 群体归因方式的作用:指人们的某些行为方式是因为他们所属的群体而产生的,而不是他们的个人特征。
这种认知方式能够戏剧性地改变个体的行为方式和社交关系。
4. 社会化教育:社会化教育能够塑造出一个人对于任何事物的观点和态度。
如果社会教育中存在偏见或歧视现象,那么成年人也会对应地持有这些看法。
三、应对偏见与歧视的措施1. 教育和宣传:通过教育和宣传,来加强大众对于多元性和不同文化群体的认知和了解。
2. 接触和交往:通过与其他文化群体的接触和交往,来增进对于这些文化经验的透彻理解和认知。
社会心理学中的偏见及其处理方法探讨

社会心理学中的偏见及其处理方法探讨一、介绍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在社会环境中的心理过程和行为的学科。
偏见是社会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指的是个体对特定群体或个人的态度和行为上的偏向。
在现实生活中,偏见往往导致人们对他人进行不公正的评价和对待,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本文将探讨社会心理学中的偏见及其处理方法。
二、偏见的类型1.认知偏见认知偏见是个体在对待他人时,由于对信息获取和处理的特定方式,使得他们对他人存在一种有意或无意的偏向。
例如,人们可能对外貌或个人经历形成先入为主的评价,从而影响对其的判断。
2.情感偏见情感偏见是人们因为自身情绪或群体归属感而产生的偏见。
人们可能因为对某个群体的喜恶或竞争感而对其成员持有偏见。
这种偏见往往是因为个体对他人的情感状态造成的。
3.行为偏见行为偏见是指个体在对待他人时表现出的偏见行为。
例如,歧视、排斥、偏向某个群体成员的话语或行为。
这种偏见的表现往往需要其他人的观察和判断。
三、偏见的心理机制1.认知结构的形成人们从小处于社会环境中,通过接受教育、经验积累等方式形成一种固定的认知结构。
这种结构使得人们在对待他人时倾向于使用某些特定的判断标准,从而导致偏见的形成。
2.社会认同的影响社会认同指个体在社会集体中所属群体成员身份的认同感。
人们往往会对与自身社会认同不同或竞争关系紧张的群体持有偏见。
这种偏见的形成是因为人们希望保护自己的社会身份和地位。
3.信息处理的有限性个体在处理信息时,会受到认知和情感的偏好影响,从而导致信息的选择性处理和记忆。
这种有限性导致个体更可能对与自身认知和情感相符的信息进行接受,忽略其他可能的观点,从而产生偏见。
四、处理偏见的方法1.认知重构认知重构是指个体通过正确认识和了解目标群体的成员,消除对他人的负面刻板印象,从而改变偏见。
这可以通过接触目标群体成员、了解其文化背景、了解其正面特质等方式实现。
2.提供反刻板印象信息提供反刻板印象信息是指向个体提供与其刻板印象相反的信息,从而矫正其对特定群体的偏见。
西方社会心理学界近年来关于偏见研究的综述——动机与群际关系维度

作者简介 :陈巍 ,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基础心理学专业 ,研究方向:社会心理学 ,现状 :硕士研究生在读 。
4 2社会心理科学来自第 2卷 7总第 13 3期
2 1 年第 4期 总第 4 7页 02 2
・ 用研究 ・ 应
选择权对于在繁衍方面付出更多的那一方来说至 型下半 部描述 了背 叛者 预期 会 遭 到惩罚 后 所 采 取 关重要。这两个因素共同作用使得女性产生了警 的策略。在做 出违反刻板印象 的行为后背叛者预 惕性侵犯和外群体男性的心理机制 ,而这正是女 期会遭受惩罚 ,为了避免惩罚他们会掩盖 自己的 R d a, 性 外 群体 偏 见 的动 机 根 源 。 为 了证 明 上述 推 测 , 行 为 ,进 而 保 护 了 个 体 的 自尊 感 ( um n 亦 即侵犯行为对偏见的刺激作用存 在性 别差异 。 20 ) 04 。为 了操 纵 自变量 获得 因果关 系 ,P e n和 hl a u m n在 aka s N vr t 和 M D nl 假设 侵犯行 为与偏见 的最 R d a 实 验 中增 加 了 一 个 与 B cl h相 对 的 aa e re c oa d 强联系存在于那些将支配外群体作为一个长期和 社会赞许效应作为 自变量的另一个水平。实验结 显著 目标的男性群体 ,即高支配性和权威主义人 果发现相对于获得社会支持的被试那些感到 自己 格的男性群体。和那些对侵犯行为具有高易感性 , 会遭到惩罚的被试更有可能隐藏 自己的成就 ,并 即知觉 自己更易受到伤害 ,的女性群体。同时研 拒绝在此方面获得进一步发展 ,他们对 自己成就 究者认为有理由相信 由于男性通常扮演入侵者的 的认同感也较低。通过实验研究者还发现了一个 角 色 ,所 以偏 见 投射 的 主要 目标 是 外 群 体男 性 。 模型没有探讨的因素 ,即个体对所属群体的认 同
社会心理学中的偏见与歧视现象

社会心理学中的偏见与歧视现象社会心理学涉及研究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其中偏见和歧视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经常遇到的现象。
偏见和歧视不仅对被歧视者造成伤害,也对整个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本文将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探讨偏见和歧视现象,并探讨可能的解决方案。
一、偏见的定义和表现形式偏见是指个体对于他人或群体形成的一种负面态度或观念。
它可以基于多种因素,如种族、性别、年龄、宗教信仰等。
偏见可以以多种形式表现,包括歧视性言论、行为和对特定群体的持有刻板印象。
偏见的形成通常源于个体对于不同群体的刻板印象和社会化教育中的偏见传递。
二、歧视的定义和影响歧视是指个体或群体对于特定群体的不公正对待或排斥。
它可以表现为直接的行动歧视,例如拒绝雇佣某一种族的人,也可以是间接的制度性歧视,如某些政策对特定群体产生不利影响。
歧视对被歧视者造成伤害,并且阻碍了社会的发展与和谐。
三、偏见与歧视的心理机制偏见和歧视的形成涉及一系列心理机制。
首先,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人们倾向于将他人归类为“我们”和“他们”,并对“他们”抱有更多偏见。
其次,认知失调理论认为,当人们观察到自己的观点和行为不一致时,会产生不舒服的心理状态,从而通过歧视他人来减轻心理不适。
此外,社会规范和社会化过程也对偏见和歧视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四、减少偏见和歧视的策略尽管偏见和歧视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但是我们可以采取一些策略来减少其负面影响。
首先,教育是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提供平等教育机会,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不同群体。
其次,社交接触理论认为通过与不同背景的人接触,可以减少偏见和歧视。
政府和社会组织应该鼓励跨文化交流和群体间的互动。
此外,媒体在塑造公众观点时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应该促进积极的多元文化形象。
五、前景与挑战尽管社会心理学可以提供一些解决策略,但是减少偏见和歧视仍然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人们对于不同群体的态度和观念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需要从多个层面下手进行干预。
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偏见与歧视

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偏见与歧视引言: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学科。
在社会互动中,人们往往会受到各种心理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偏见与歧视。
偏见是一种主观的态度或看法,而歧视则是对某个群体的不公平对待。
本文将探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偏见与歧视现象,以及其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一、偏见与歧视的定义与类型1. 偏见的定义与特点偏见是指个体对于他人或群体的主观偏好或厌恶,往往基于个人的价值观、经验和文化背景。
偏见的特点包括主观性、情感性和稳定性。
2. 歧视的定义与表现歧视是指个体或群体对于某个特定群体的不公平对待,包括言语、行为和制度上的歧视。
歧视可以基于个人的偏见,也可以是社会结构造成的系统性歧视。
二、偏见与歧视的心理机制1. 心理防御机制个体往往会通过偏见和歧视来维护自己的自尊心和认同感,以减轻焦虑和不确定感。
这种心理防御机制可以使个体在面对不同群体时产生偏见和歧视。
2. 社会认知个体在处理信息时,往往会倾向于使用心理启动和归因等认知策略,从而导致对他人的偏见和歧视。
心理启动是指个体在接触到某个特定群体时,会自动激活与该群体相关的刻板印象。
归因是指个体在解释他人行为时,往往倾向于将其归因于个体特质而非外部环境因素。
三、偏见与歧视的影响1. 个体层面影响偏见和歧视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产生负面影响。
被偏见和歧视的个体容易产生自我怀疑、自尊心低下和社会孤立感,甚至导致心理疾病的发生。
2. 社会层面影响偏见和歧视会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当社会中存在大量的偏见和歧视时,会导致群体间的紧张关系和冲突,进而威胁社会的凝聚力和发展。
四、减少偏见与歧视的方法1. 提高意识和教育通过教育和宣传,提高个体对于偏见与歧视的意识,培养尊重和包容的价值观。
2. 促进接触和交流积极促进不同群体之间的接触和交流,可以减少对他人的刻板印象,增进相互理解和共融。
3. 制定公平的政策和法律建立公平的政策和法律框架,禁止任何形式的歧视行为,保护弱势群体的权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简介:陈巍,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专业:基础心理学,研究方向:社会心理学,现状:硕士研究生在读。
1.前言历史上社会心理学界对偏见的研究集中在两个方面。
第一,与偏见有关的社会因素。
这些因素包括:群体的社会地位、所处的社会环境,包括社会文化和社会制度。
第二,与偏见有关的动机因素,这些因素包括:对挫折和威胁的反应、对社会地位的需要以及归属的需要。
近年来随着社会认知理论的兴起,社会心理学界对偏见的研究有了新的取向。
通过对社会信息的加工机制及其过程的研究来揭示偏见的产生及其本质。
本文将介绍近五年来西方学者通过社会认知视角研究偏见所取得的最新进展。
2.社会认知视角的偏见研究2.1归类加工维度Degner和Wentura(2010)研究了自动化歧视行为①,在儿童认知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时期。
Devine认为自动化的歧视行为来源于儿童早期个体广泛、频繁的歧视行为和对刻板印象的使用。
西方社会心理学界近五年来关于偏见研究的综述———社会认知维度陈巍摘要:社会认知涉及对社会环境信息进行加工。
偏见从其属性上看是一种态度系统。
不同的认知加工过程和加工产物产生不同的态度。
因此对认知加工过程进行研究能揭示出偏见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本质。
本文将介绍近五年来西方学者的在此方面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涉及:归类加工、编码加工、刻板印象以及面孔识别。
并对下一步的研究作出展望。
①无意识、内隐的歧视行为,属于一种内隐态度这个假说与关于态度自动化的理论不谋而合。
该理论将自动化的态度定义为:一个基于逐渐积累经验和掌握各种社会联系的学习过程[1]。
虽然强调经验积累,但Devine的双加工理论(dual process theory)是一个早期发展理论。
双加工理论认为,个体在儿童早期被动的储存来自家长的和社会的群际态度,而此时个体还没有能力对这些态度进行归纳加工以形成自己独特的态度。
这些早期获得的社会态度,一方面稳定的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等待儿童具备必要的认知能力时成为那些后来发展出来的个人态度和信念的基础。
另一方面这些早期经验仍以最初习得的形式储存在记忆中,并影响个体一生的信念、态度和行为。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证实从三岁开始儿童就有能力分辨社会类别,特别是当这种差异在知觉上可以分辨,如皮肤颜色;具有明确的标签,如非洲裔美国人;突出的群体规模,如少数民族;和可观察的明确或含蓄的社会信号时,如长辈的社会行为。
这些证据支持了双加工理论,儿童记住来自社会和家长的态度并且具备分辨社会范畴的能力,因此他们能够产生自动化的歧视行为。
Nesdale (1999,2001)对Devine的观点提出了质疑,他指出儿童早期表现出的群际偏见仅仅是由于内群体偏爱而不是因为所习得的社会态度。
虽然个体很早就能意识到来自家长和社会的态度,但儿童只有成长到后期才能将其接纳为自己的态度。
在儿童晚期和青年早期,个体会审慎地面对自身的各种社会身份,更加自觉地与他们所属的群体保持一致。
这种内群体认同伴随着将所属群体价值观,信念和态度的内化。
基于以上的观点,社会范畴只有等到儿童晚期和青年早期才会真正融入并改变个体的知识结构,并且越来越频繁地涉及到社会身份认同的发展之中。
Nesdale认为如果歧视行为自动化“涉及广泛、频繁的歧视行为和对刻板印象的使用”[1],那么自动化的歧视行为产生的时间将比Devine预期的晚。
Degner和Wentura 采用三类不同种族人群的照片(摩洛哥裔,土耳其裔和白种荷兰人)作为实验材料,分别进行了IAT实验和情绪启动实验。
实验结果分别支持早期和晚期理论。
他们认为分离的结果揭示了两种相互补充的自动化歧视行为。
一个早期发生的群体水平上的自动化歧视行为,例如分辨不同的群体,和一个晚期发生的个体水平上的自动化歧视行为,例如将成员归入所属群体[1]。
Degner和Wentura进一步解释说,儿童在早期就获得了他们生活中社会结构方面的知识,包括存在什么样的群体、他们怎样被标识以及对这些群体的评价。
这些信息稳定地存在于儿童的认知—情感系统中,它们能快速、轻而易举的激活儿童对于相应群体的评价,即在群体水平上产生自动化的歧视行为。
但是这些基本知识在开始之初很抽象,儿童早期并不能将特定群体下的个体准确的归入某一类。
在这一时期儿童对于特定样例和其代表的群体,这二者的态度是相分离的,尤其当该样例种族特征不够典型时。
直到后期,儿童的社会认知技能增长、儿童对社会范畴的理解和应用社会范畴的行为增多后,个体水平上的自动化歧视行为才会发生。
Page-Gould(2010)等探索了跨群体友谊对群际交往积极影响的内在认知机制。
跨群体友谊,即柏拉图式的①、存在于两个不同社会群体成员间的亲密关系[2]。
Page-Gould在先前的研究中发现,当被试与外群体成员交往时,跨群体友谊可以降低被试自我报告中的紧张感。
进一步,Page-Gould将怀有内隐偏见的被试分成两组后发现相比那些在实验情境中交到同种族朋友的被试,那些交到外种族朋友的被试在随后的日常生活中报告了更多与外种族成员的交往行为。
社会认知理论将人际间的友谊理解为将他人与自我相联系的过程,并将这个过程称为自我膨胀(self-ex-pansion)[2]。
Aron(2001)做过一个实验演示了个人特质水平②上的自我膨胀效应,他要求被试判断①纯粹的、不涉及相互利益的亲密关系②一些描述个人特征的概念词,如热心的、善良的一些描述个人特征的词为“我”或“非我”,结果发现被试判断描述自己配偶的特征词为“非我”所花的时间比判断中立特征词(不描述被试自身也不描述其配偶)为“非我”所花的时间要长。
Page-Gould认为集体特征水平上①也存在自我膨胀效应,并且认为将外群体朋友的特征(包括个人特质和集体特征)接纳进个体自我图示②的过程,即自我膨胀过程,解释了跨群体友谊对群际交往的积极影响,它就是跨群体友谊对群际交往影响的内在认知机制。
Page-Gould通过三个实验,分别证实了①跨种族朋友具备的集体特征也像个人特质那样被接纳进自我图示②接纳行为积极的影响群际交往经验。
Page-Gould还发现认知容易度(cognitively accessible),即工作记忆中是否储存了有关朋友的信息,对产生或激活自我膨胀过程至关重要。
在关于什么样的群际交往可以降低歧视行为这个问题上,Pettigrew(2006)认为焦虑的降低,外群体知识的增长以及移情作用的增加是回答这个问题的三个因素。
而自我膨胀过程恰好对这三个因素起着积极作用[2]。
Page-Gould认为这是因为自我膨胀扩大了的自我服务偏见的范围。
自我服务偏见反应了对内群体的偏爱,而自我膨胀过程在将外群体的集体特征纳入自我之后,自我服务偏见实际上就加强了群体间的联系和融合。
最后,Page-Gould还认为自我膨胀对群际交往所产生的积极效应,是以间接的扩大的方式进行的。
我们会把自己亲密伙伴的重要朋友纳入自我的范畴,就比方说我们会对自己爱人的好友同样感觉亲近。
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它意味着自我膨胀的过程可以沿着某个方向,比如黑人种族,持续进行(一旦交到了第一个黑人朋友那么其他的黑人也有可能成为朋友)。
而持续进行的自我膨胀对进一步增强群际交往时的积极体验非常重要。
2.2编码加工维度偏见性语言,即抽象的语言描述,对刻板印象起着维持作用。
偏见性语言包括①对内群体和外群体成员的积极或消极行为的不同的描述②对不同社会成员的典型行为的描述[5]。
M aass、Cecca-relli和Rudin(1996)的实验发现被试对外群体成员消极行为和内群体成员积极行为的描述更加抽象。
比如两个人打架,其中一人踢了另一人。
个体会怎么描述这个事件呢?答案是依情况而定,假如这人是街头混混他会使用抽象的形容词(野蛮,暴力)描述情景。
如果这人是他的朋友则会使用具体语言描述行为。
这种语言使用上的偏见与两个因素有关。
第一个因素是Encoding(编码),即面对同一事件不同个体从不同侧面对信息进行提取并储存(更加抽象或者更加具体)。
另一个因素是Communication Goals(交流目标),它涉及信息的检索和交流,就是说个体想要或者感到自己需要把什么样的信息传达给别人[3]。
Wenneker、Wigboldus和Spears(2005)认为编码和交流目标两个因素相互独立,并影响语言的抽象、具体程度。
编码因素对描述词的影响是自动化的,它是对信念无意识的传递;交流目标对描述词语的影响属于受控制的系统性的,它是对信念有意识的创造[3]。
Douglas和Sutton(2003)发现交流目标产生的效应更强,它往往会压倒编码因素产生的效应。
但Wenneker等人认为这不意味当交流目标被激活时编码因素就不产生效应。
因为如果这两个因素独立产生效应,那么遮蔽作用很可能是因为在当时个体只能意识到那个效应更强的因素。
他们认为交流目标通过两种途径实现自己的效应,一方面是直接的作用。
另一方面在编码因素与交流目标冲突的情况下(比如说要求个体对外种族成员的消极行为进行客观描述),交流目标会抑制编码效应。
Wenneker他们认为这种干预行为需要占用认知资源,因此他们假设:虽然交流目标产生的效应是稳定存在的,但在认知资源不足的情况下编码效应能够得以体现。
Wenneker等人通过实验首先证实了存在独立的编码效应,他们发现①一些描述群体特征的概念词,如白人、黑人、少数民族②对自我的认知表征,它被用来组织与加工与自我有关的信息相比事后才被告知故事主公身份信息的被试,那些事先就知道了主人公身份的被试在叙述故事时使用的语言更加带有偏见性。
继而他们证实了“认知资源占用”假说,实验结果显示相比没有时间限制的被试,那些被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故事叙述的被试表现出更多编码因素的影响。
2.3刻板印象维度刻板印象是稳定的吗?Princeton trilogy实验显示:相同的刻板印象稳定的存在于三个批次的大学生当中(Gilbert,1951;Karlins,Coffman和Walters,1969;Katz,Braly,1933)。
Garci-a-M arques(2006)及其同事想知道使用纵向研究时相同的结果是否还会出现。
关于刻板印象稳定性学界存在几种不同的看法。
经典抽象主义(Classic Abstractionist)认为刻板印象对节省个体的认知资源起着关键作用。
认知资源有限性要求个体依赖刻板印象节省对它的使用,而刻板印象发挥效力又需要固定的认知结构与其配合,这就强迫社会信息处理器(social information processor)忽视掉很多关于个体成员社会类别方面的细节信息。
因此经典抽象主义认为刻板印象与对客观事物的心理表征一样历经纷杂的环境而保持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