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则新生儿黄疸案看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组成配方,功效与作用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组成配方,功效与作用
【组成】麻黄6g(2两,去节)、连翘6g、杏仁9g(40个,去皮尖)、赤小豆15g、大枣12枚
(擘)、生梓白皮9g(可用桑白皮代)、生姜6g(2两,切)、甘草6g(2两,炙)。
【用法】先煎麻黄,去上沫,再入其它药物同煎2次,分服。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使用标准】
1.身热恶寒无汗,体疼,身目俱黄,肤痒,小便不利,苔薄黄腻,脉浮数。
2.疥疮在未治愈以前,突然疮枯内敛,发热无汗、咳喘,身面浮肿,小便不利,烦犹不安,甚则神志不清,脉弦硬而数者。
上述2条,但见其中1条,即可使用。
【按语】
1.本方治疮毒内攻,浮肿喘满症有卓效。
历代方书中治疗这一类病证多选用连翘、赤小豆,如无喘满浮肿等症,麻黄亦可不用。
2.本方临床多用于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初期兼有表证者,或黄疸轻症。
若表邪已解,但湿热内蕴者,则非本方所宜。
又,本方清热利湿作用较弱,对于湿热较甚的黄疸应选用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之类,所以临床需注意此三方的鉴别。
尤在泾云:“茵陈蒿汤是下热之剂,栀子柏皮汤是清热之剂,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是散热之剂。
”可谓得其要领。
——本文摘自《经方使用标准》。
加减灵活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每获佳效

加减灵活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每获佳效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出自《伤寒论》,由麻黄、连翘、杏仁、赤小豆、大枣、生梓白皮、生姜、甘草组成,方中以麻黄、杏仁宣肺气、解表;麻黄、连翘解表之毒;麻黄、赤小豆、桑白皮、生姜解散表湿,麻黄、大枣益气解表,甘草调整和诸药,该方配伍严谨,用药精当,用于治疗风寒表邪未散、湿热蕴郁而致的黄疸,此方能疏解表邪、清利湿热。
笔者在临床上将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应用,只要辨证准确,加减灵活,每获佳效,现结合案例介绍如下。
湿疹
李某,女,32岁,患者于2013年4月18日外出郊游后面部出现肌肤焮热瘙痒,次日出现疱疹,经西药抗过敏等治疗效不佳。
就诊时症见:面部皮肤潮红肿胀,有水疱,皮肤瘙痒,小溲短赤,苔黄腻,脉滑数。
拟解表清热除湿,祛风养血之法,予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治之。
处方:炙麻黄12克,连翘18克,赤小豆24克,桑白皮15克,地肤子15克,白鲜皮18克,薏苡仁30克,茯苓24克,当归18克,生地黄12克,紫草15克,生甘草10克。
每日1服,水煎服。
服3服后,诸症明显减轻,原方出入再服5服,诸症消失。
荨麻疹
王某,男,40岁,2014年3月初诊,自述6个月前因晨出后自感皮肤瘙痒,愈抓愈痒,并迅速发生风团。
请西医诊治后给予氯雷他定片、赛庚啶、维生素C等药,服后痊愈。
然以后每遇风冷而发,皮肤划痕试验阳性,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予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
处方:麻黄10克,连翘18克,赤小豆24克,杏仁10克,桑白皮15克,薏苡仁24克,防风15克,虫蜕12克,白鲜皮15克,丹参24克,桂枝15克,白芍15克。
每日1服,水煎服,7服痊愈,2月后随访,再未复发。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伤寒论》之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原文: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
组成:麻黄6,连翘9,杏仁9,赤小豆30,大枣12枚,桑白皮10,生姜10,炙甘草6以潦水先煮麻黄令其沸腾。
如果有沫用勺舀出。
然后放入其他中药继续熬。
这是一付的剂量,一付熬出两袋,早晚各一袋。
功能:解表散邪,清热除湿退黄,主治兼有表邪的湿热黄疸病证,急慢性荨麻疹、小儿鱼鳞病、疮疡湿毒引起的浮肿、小便不利、皮肤瘙痒症等疾病。
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的基本特征:发热、怕冷、没有汗(有人会头部出汗)、皮肤发黄或者肿满。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方能解决哪些问题?1、荨麻疹类型1:脱衣时,遇风则起疙瘩,瘙痒难忍。
皮肤黏而无汗。
麻黄6,连翘9,杏仁9,赤小豆30,大枣12枚,桑白皮10,生姜10,炙甘草6蝉衣10、赤芍15、丹皮10、防风6、荆芥10 这是一付的量,一付熬出两袋。
两付康复,不康复则不对症。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方能解决哪些问题?1、荨麻疹类型2:全身起皮疹,红色,奇痒难忍,挠痕高出皮肤,起伏错落。
怕风怕冷。
小便短赤不利,舌苔白而略腻。
麻黄9,连翘9,杏仁9,桑白皮9,赤小豆30,生姜12,炙甘草5,大枣10枚。
这是一付的量,一付熬出两袋。
两付康复,不康复则不对症。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方能解决哪些问题?1、脚癣湿疹:脚趾头水气重、尿少、无汗。
麻黄4,连翘9,杏仁9,桑白皮15,赤小豆30,生姜12,炙甘草5,大枣10枚、茯苓15 白术12 这是一付的量,一付熬出两袋。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方能解决哪些问题?1、饮酒后遇凉发黄疸:饮酒过度、发热怕冷、全身发黄,发呕,尿黄赤、舌苔白。
麻黄9,连翘9,杏仁9,桑白皮9,赤小豆30,生姜12,炙甘草5,大枣10枚桂枝9黄连3全瓜蒌15白茅根10 太子参15防己15。
这是一付的量,一付熬出两袋。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方能解决哪些问题?1、扁平疣:脸色和皮肤略暗黄,皮肤有粘腻。
【吴清流用经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婴儿特异性皮炎

【吴清流用经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婴儿特异性皮炎吴清流/福建省晋江市方寸中医门诊部《经方》通告:因疫故,原规划的《经方》精品郑州类方班待平缓延后开办。
患儿男,6月龄,2022年5月17日初诊。
主诉:皮肤瘙痒6个月。
现病史:患儿出生即皮肤黄染、瘙痒,鳞屑样改变,医院诊断为新生儿黄疸、特异性皮炎。
予以外用蓝光、外涂药物(具体不详),黄疸指数正常后出院。
但皮肤瘙痒、鳞屑样改变未见改善,遂来求诊。
刻下:皮肤瘙痒、鳞屑样改变,以头部,四肢为主,平素遇热加重,不易汗出。
纳可,寐差,因瘙痒而彻夜哭闹。
小便黄,大便日行两次。
舌淡苔腻,脉浮数。
咽红,腹诊无异常。
(另观察到患儿母亲体胖肤黄,皮肤粗糙)。
西医诊断:特异性皮炎。
方证诊断: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证。
处方:麻黄2g、连翘5g、赤小豆8g、杏仁2g、梓白皮8g、大枣6g、生姜2g、炙甘草2g,5剂,代煎成10包,每包100ml,一天一包,分3次温服。
5月28日第二诊:瘙痒减轻,鳞屑样改变好转,夜间可安睡,头皮稍汗出。
原方续服。
后续,总用方共20剂,皮肤状况基本痊愈,可正常汗出。
按: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出自《伤寒论》阳明病篇,原文:“伤寒淤热在里,身必发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
是主治皮肤病的好方子。
此案的难点在于患儿年龄偏小,麻黄类方是否敢用?患儿出生即黄疸,纳可,不易汗出,肤黄,瘙痒遇热加重,舌淡苔腻。
放胆用之,取得较好的效果。
END声明:本刊的读者定位为临床医师,中医需要望闻问切,请查阅“各地经方门诊导航2022版”就近面诊。
《伤寒论》——麻黄连轺赤小豆汤黄疸皮肤瘙痒专方

《伤寒论》——麻黄连轺赤小豆汤黄疸皮肤瘙痒专方【原文】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
【诠释】伤寒瘀热在里,口烦渴,小便不利,身发黄,脉滑数,当服茵陈蒿汤,清热利湿退黄。
今反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显然非里有湿热,而是伤寒有热,拂郁在表,失于清透,汗不出,困闭于内,黄毒泛于肌表所致。
故身发黄疸,必有皮肤瘙痒之征。
方投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解表退热,祛风止痒。
【治法】解表退热,除湿止痒。
【方药组成】麻黄2两(去节),连翘2两,杏仁40个(去皮尖),赤小豆1升,大枣12枚(擘),生梓白皮1升(切),生姜2两(节),甘草2两(炙)。
【服法与禁忌】上药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内诸药。
煮取三升,去泽,分温三服,半月服尽。
【经方方论】伤寒在表,治当麻黄、生姜辛温发汗,杏仁宣肺止咳,有利疏表;连翘,梓皮清热祛风止痒,赤小豆排毒,清热利小便,甘草、大枣和胃益中,资津以行汗,汗出热退,使肌表拂郁之邪得解,瘀热发黄必随之而退。
从方证分析:身必黄,黄毒必肤浅,另有瘙痒之征,无湿热壅实,口燥烦,小便少,苔黄便干等里症,故不宜栀子柏皮汤治,而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解表退热,祛湿止痒。
《仲景方论》《伤寒论》第262条: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轻赤小豆汤主之。
[注家方论]1.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内经》曰:湿上甚而热,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汗为故止,此之谓也。
又煎用潦水者,亦取其水味薄,则不助湿气。
2.方有执《伤寒论条辨》:麻黄、甘草、杏仁,利气以散寒,麻黄汤中之选要也;连貂、小豆、梓皮,行湿以退热,去瘀散黄之领袖也;姜、枣益土,为克制;潦水,无力不助湿。
又曰:轺,《本草》作翘,翘本乌尾,以草子析开,其间片片相比如翘得名。
轺本使者小车乘马者,无义,疑误。
3.钱天来《伤寒溯源集》: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也,皆开鬼门而泄汗,汗泄则肌肉腠理之郁热湿邪皆去。
减桂枝而不用者,恐助瘀热也.…赤小豆,除湿散热,下水肿而利小便….梓白皮,性苦寒,能散湿热之邪,其治黄无所考据。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有什么疗效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有什么疗效关于《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有什么疗效》,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麻黄莲翘赤小豆汤,是一种中药汤剂,一般用以皮肤病的医治,它的主要成分便是麻黄、莲翘和红小豆,那麼麻黄莲翘赤小豆汤有哪些功效呢?接下去文中就为大伙儿详细介绍麻黄莲翘赤小豆汤能冶疗什么皮肤病,有什么功效,很感兴趣的盆友能够来了解一下哦!麻黄莲翘赤小豆汤是《伤寒论》中的经典名方,全文为“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莲翘赤小豆汤主之”,该方有补虚、祛寒、清热利湿之功,用以医治寒症表邪未散、寒湿蕴郁而致的黄疸。
1、能冶疗奶癣奶癣多见孕母嗜食高脂多油油腻感之品,寒湿传到胎宝宝,泛溢皮肤而心脾皮疹,故选用麻黄莲翘红小豆汤加减:麻黄3 g,莲翘10 g,红小豆15 g,防风6 g,蝉衣6 g,赤芍6 g,白鲜皮10 g。
全方取麻黄达表宣散肺气虚,桑白皮宣肺利湿,莲翘清热散结,红小豆去湿祛毒,使邪有发展方向,为医治奶癣的合理之方。
2、能冶疗日光性皮炎日光性皮炎病人证属表邪外束,寒湿瘀滞者,采用麻黄莲翘赤小豆汤加味,药用价值麻黄5 g,莲翘15 g,甜杏仁5 g,红小豆45 g,桑白皮20 g,姜片5 g,生甘草5 g,红枣3枚,苦参30 g,取麻黄莲翘赤小豆汤“开鬼门、清洁府”之意,使寒湿之邪或从皮肤泄露,或自小便而解,进而得到良效。
3、能冶疗急、漫性荨麻疹中医药学觉得,荨麻疹的产生责对于先天性资源禀赋不够,风、湿、热、毒之邪客于皮肤引发,风和湿是病发的关键病理学要素。
《内经》云:“少阴多,病皮痹瘾疹”,《金匮要略》中有“湿邪中乾,则自痒而瘾疹”。
荨麻疹的辨证论治与经方麻黄莲翘赤小豆汤方剂喻意有相同之处,因而依据异病同治的传统式基础理论,临床医学灵便交互,拟订新制麻黄莲翘赤小豆汤来医治该类病症。
全方采用麻黄、莲翘、桂枝、白芍、红小豆、紫草、苦参、大青叶、蒲公英花、天葵子、地丁、薏苡仁、党参、焦三仙,临床医学成效显著。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讲解及医案)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讲解及医案)【出处】《伤寒论》第262条曰:“伤寒,热瘀在里,身必黄。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
【药物】麻黄6克,连翘9克,杏仁9克,赤小豆30克,大枣12枚,生梓白皮(现多用桑白皮代替)10克,生姜6克,甘草6克【用法1】水煎分三次温服 (成人常用剂量: 5剂)【用法2】除大枣、赤小豆外,其余药入布袋,扎紧口,煮取药汁。
用药汁煮赤小豆及枣,直至赤小豆熟烂为止。
每天早、晚各服食1次,连服3天。
食豆、枣,喝汤汁。
【方解1】麻黄、杏仁、生姜意在辛温宣发,解表散邪;连翘、梓白皮、赤小豆旨在苦寒清热解毒;甘草、大枣甘平和中,其药物组合成为共奏辛温解表散邪,解热祛湿之效。
阳黄为湿热侵袭机体,兼有外感证时应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既可散外邪又可内清湿热。
【方解2】本汤原为湿热黄疸偏表而设,七分清利湿热,三分表散外寒。
现被较广泛地应用于风水等症。
汤中麻黄、杏仁、生姜为一组,散寒表邪,以解阳郁之热;连翘、桑白皮、赤小豆为一组,皆苦寒而清利湿热,连翘透邪热之结,赤小豆清中而又活血;甘草、大枣健脾和胃,以补后天。
【主治1】湿热蕴郁于内,外阻经络肌肤之病候【主治2】外感风邪所致的风水、1.皮肤湿热疹毒、2.湿热壅滞的水肿等。
3.常用于荨麻疹、4.急性肾炎初起或慢性肾炎急性发作等病(利水)。
5.肝功能异常.6.咳嗽.哮喘(阴水雍肺)等阴水证患者忌服(证属湿热内蕴兼表邪未解者较为适宜)【用药禁忌】本方对黄疸(肝炎)、小儿水肿(肾炎)证属湿热内蕴兼表邪未解者较为适宜。
【不良反应】急性中毒表现有头痛、心悸、发热、大汗不止,血压升高,并可引起心动过速,期前收缩,大剂量可抑制心脏,引起心搏徐缓。
【临床应用1 】1.荨麻疹:应用本方加减:炙麻黄10g,连翘10g,银花10g,三角胡麻10g,蝉衣10g,蛇床子10g,牛蒡子10g,赤芍10g,赤小豆50g,小蓟30g,浮萍草20g。
用文火煎煮赤小豆,熟后滤汁去豆纳诸药,再煎半小时即可,一次性煎约500ml。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方证分析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方证分析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由麻黄、连翘、杏仁、赤小豆、大枣、生梓白皮、生姜、炙甘草组成。
《医宗金鉴》:“麻黄汤以开其表,使黄从外散;去桂枝者,避其热也;佐姜枣者,和营卫也;加连翘、梓皮以泻其热,赤小豆以利其湿;共成治表实发黄之效也”。
这实际是把本方定格在具有解表邪又有清湿热之功用。
其实,即使用麻黄汤开其表,亦并不代表本证一定具备表邪,若把本方证断为兼有表证才用麻黄发汗,则值得商榷了。
首先,仲景云:“黄家所得,从湿得之”,故在治疗上有“利小便”、“以汗解之”、“当下之”等法,而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实乃通过发汗使湿从汗去而达到治黄之目的。
前已述及此方证是偏于湿热郁于上焦的发黄。
在上者,当宣散为主,《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云:“火郁发之”。
是故处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通过发汗来发越郁热,正如尤怡《伤寒贯珠集·卷四》云:“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是散热之剂”。
而“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
(《伤寒论》236条)。
通过发汗,一方面能使湿从皮肤透达于外,另一方面使热气得发而黄自退。
方中麻黄、杏仁宣泄肺气以启上闸,令上焦湿热得以外越;连翘、生梓白皮透达气机,清泄瘀热。
赤小豆、甘草解热毒,利小便,使湿热假小便而去。
生姜佐麻黄宣肺以行水,合大枣调和营卫,顾护胃气。
全方有宣畅肺气,透达气机,通调水道,发泄瘀热之功,故能获化湿清热,解毒退黄之效。
其实,细看《伤寒论》中14首用麻黄的方剂,如麻黄升麻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其麻黄作用都不在于解表。
麻黄升麻汤中,麻黄用于发越胸中郁阳,麻杏石甘汤中,麻黄用于平喘而散热,故可以说明用麻黄并非专为解表邪而设。
同样,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中,虽用麻黄以发汗,但只为退黄祛湿,而非解表邪[1]。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证的基本病机为湿热熏蒸于表,或湿热兼表。
其辨证要点是:身黄(目黄、皮肤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而色黄,心烦,口渴,身痒,无汗,甚见水肿,或伴恶寒、发热等表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一则新生儿黄疸案看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作者:赵峻德、隋晓慧仲景自《伤寒论》便开始论述“发黄”,又有《金匮·黄疸篇》,有多首名方辨证分型以论治黄疸。
在治疗黄疸时,应辨证施治,直至辨明方证才可处方,如此乃可取效,否则定徒劳无功。
2018/5/28清晨,我的一位36岁的亲戚喜得贵子,男婴黄疸指数高,在某妇幼保健院经蓝光治疗,并配合茵栀黄颗粒内服,治疗期间孩子大便溏稀,体重减轻。
至6月1日晚,黄疸指数从14升至14.8,医院令其出院,并继续服用茵栀黄颗粒,其母当晚电话联系我,心急欲哭,希望寻求帮助。
我素少诊治哑科,又身在外地难以面诊,本欲推辞,然可怜其为母之心,遂不忍推脱。
其母诉,患儿怕热,但身上很少出汗,皮肤呈黄红错杂,皮肤上有红色斑疹,斑疹上有白头。
目黄。
小便黄,大便服药后溏稀,胃口尚可。
分析:此患者有无汗而兼有里热的特点。
因表不得透达,汗孔不得开泄,而污秽难以通过皮肤排出体外,故而发黄且起斑疹,疹即是皮肤之邪不可外出,闭阻于内的病理产物,可以看做是表证,又因颜色红而反应里有热,小便黄也反应里热。
辨六经:太阳阳明合病;辨方证: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证处方:麻黄6g,连翘9g,苦杏仁6g,赤小豆30g,桑白皮9g,黄柏12g,生甘草6g煎汤,加水稀释7倍后适温给患儿洗澡,一天一次。
新生儿吸收能力差,又经前
药大苦大寒损伤胃气,导致体重减轻,不符合“保胃气存津液”的思想,故拟采用外洗方式而非口服,更加安全妥当。
反馈:用以上方法三日后,患儿母亲开心的与我微信联系,这个药效果极好,比医院开的药效果好。
医院复查黄疸指数降至12.1。
间隔一天又开两幅加以巩固。
案后反思:患儿起初遵医嘱内服的茵栀黄颗粒(茵陈,栀子,黄芩,金银花),乃仲景茵陈蒿汤之变方,然而用后黄疸指数不降反升,不禁让人想起了一句之前流行的话“不要吃西医开的中药”,如果不加辨证,仅仅凭着说明书,看功效主治,药理研究,茵栀黄颗粒不存在任何问题,但中医不同于西医辨病论治,我们一定要辨证,要把证辨到某一个方上才能开处方。
正如胡希恕老前辈所说,“方证辨证是辨证的尖端”,茵陈蒿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同样是黄疸主方,而对这个患儿,一个有效一个无效,原因在于方证不同,虽主病同,但主证异。
而且用外洗方法充分顾护了胃气,保证新生儿体质不会受损,不会影响新生儿生长发育。
讨论:1、论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伤寒论》第262条: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
说明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证应该属于表实无汗,热(也包括各种阳热表现的分泌物以及代谢废物)不得从皮肤而出,又有里热,久则发黄。
当属太阳阳明合病。
胡老曾讲过“受了外感了,表气闭塞,人排泄废物啊,不仅仅是从尿或者是呼吸排出,从汗腺也排出一大部分,如果表气
闭塞,应该从表排出的都担负到肺上了,肺就会受不了,就喘,所以拿麻黄,还要解表嘛”,可以看出用麻黄不仅仅可以解表,还可以促进人体之表如皮肤粘膜等部位的废物排出,本方用麻黄大概也是此意,故不一定要见恶寒,只要有表气闭阻而无汗,代谢废物不能排出,就可用本方。
2、对比茵陈蒿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属太阳阳明合病,可见表证存在,病机为因表实,热不得向外透达而与湿瘀在里化热而发黄,病位更加在上在外,尚不出现大便秘结,小便不利等中下焦症状。
本方用麻黄重在开表,使邪热外透皮毛而解。
而茵陈蒿汤则为单纯阳明病,病机为小便不利导致水液代谢失常,湿与热瘀结在里而发黄疸,常见有大便干,小便不利等下焦症状,相比于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病位更在里在下,且无表证存在。
本方用大黄以攻下泻热,使邪热从下而走。
附作者简介:赵峻德,山东济南人,自幼学习中医,先后求教于数位地区名医,后求教于国医大师张灿玾教授,学习经典。
擅长妇科炎症,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不育等妇科疾病的中医治疗。
隋晓慧,山东中医药大学2016级中医学八年制儿科专业学生,曾获校级奖学金及“优秀学生”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