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法律行为——意思表示

合集下载

民法总则中关于民事法律行为的规定

民法总则中关于民事法律行为的规定

民法总则中关于民事法律行为的规定民事法律行为是民事主体通过意思表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行为。

《民法总则》对民事法律行为的规定,为人们的民事活动提供了明确的法律指引和规范。

首先,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要件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民事法律行为成立通常需要具备以下几个要素:一是要有行为人,即参与民事法律行为的主体,他们应当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二是要有意思表示,这是行为人将其内心希望产生某种法律效果的意愿通过一定的方式表达出来;三是要有标的,也就是行为所指向的对象。

关于民事行为能力,《民法总则》做了详细的规定。

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能够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例如,十八周岁以上的成年人,或者十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但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未成年人。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但是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

比如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

而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则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民事法律行为,像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

意思表示在民事法律行为中起着关键作用。

意思表示真实是民事法律行为有效的重要条件之一。

如果意思表示存在瑕疵,比如受到欺诈、胁迫或者处于重大误解的情况下做出的意思表示,当事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民事法律行为的形式多样,包括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者其他形式。

书面形式如合同书、信件、电报、电传、传真等可以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的形式;口头形式则是通过语言直接表达意思;而其他形式,比如通过特定的行为表现出来的意思表示,像在自动售货机上购买商品的行为。

在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方面,《民法总则》规定了有效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民事法律行为、可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和效力待定的民事法律行为。

有效的民事法律行为应当具备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等条件。

民法意思表示名词解释

民法意思表示名词解释

民法意思表示名词解释
民法意思表示是指民事主体通过言辞、行为或其他方式表达其真实意思的行为,在法律上产生法律效力。

它是指民事当事人作出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意思表示,旨在规范民事关系和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民法意思表示可以采取多种形式,例如书面合同、口头协议、签名、订立交易等。

这些意思表示是当事人达成民事协议、合同或其他法律行为的基础,体现了民事主体的真实意愿和意图。

在民法意思表示中,一个重要的原则是自由意思原则。

根据这个原则,当事人
在自愿、平等和真实的基础上作出意思表示,且其意思表示不受外力、欺诈等干扰。

只有在自由意思的基础上,当事人的意思表示才能产生法律效力。

此外,民法意思表示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法律要件,如合法对象、合法目的、合
法形式等。

只有当这些要件齐备时,当事人的意思表示才能被法律认可。

民法意思表示是民法领域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为当事人之间的合作、交易提
供了法律保障和约束力。

无论是签订合同、进行贸易还是解决争议,都需要依靠民法意思表示来规范和决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总之,民法意思表示是民事主体通过言辞、行为或其他方式表达其真实意思的
行为,是民事关系中产生法律效力的重要基础。

它通过强调自由意思原则和法律要件的要求,维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确保了民事行为的有效性。

九、民事行为和意思表示

九、民事行为和意思表示

的民事法律行为在符合所附条件时生效。
甲乙约定,如甲考上大学,则乙将自己的汽车赠
与甲。在甲备考期间,乙毁损了汽车,当甲考上大学
时能否要求乙兑现承诺或赔偿?
甲打算卖房,问乙是否愿买,乙一向迷信,就跟
甲说:“如果明天早上7点你家屋顶上来了喜鹊,我就
出10万块钱买你的房子。”甲同意。乙回家后非常后悔
。第二天早上7点差几分时,恰有一群喜鹊停在甲家的
过,被害人或债权人现在或将来所应处的状态。”
民通第六十一条 民事行为被确认为无效或者被撤销
后,当事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返还给受损失
的一方。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因此所受的损失, 双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 双方恶意串通,实施民事行为损害国家的、集体 的或者第三人的利益的,应当追缴双方取得的财产, 收归国家、集体所有或者返还第三人。
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受损害方有权
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
当事人请求变更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不得
撤销。
33
一、法律后果
被撤销之前,是成立有效生效的,被撤销之后是
无效的。被法院变更之前,依照原有的民事行为内容
发生效力,变更之后,视为对原有民事行为的修订,
17
合同法第五十八条合同无效或者被撤销后,因该合同
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
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
因此所受到的损失,双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
相应的责任。
第五十九条当事人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
三人利益的,因此取得的财产收归国家所有或者返还
集体、第三人。
无效制度。后者,法律被动的介入,是民事行为的可

民事法律行为—民事法律行为概述

民事法律行为—民事法律行为概述
民事法律行为概述
1.
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
2.
民事法律行为的特征
01
民事法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为的概念
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
民事法律行为,简称为法律行为,是指民事主体通过 意思表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是一种表意行为。表意行为是行为人具 有导致一定法律效果发生意图的行为。
非表意行为又称为事实行为,行为人主观上并无产生 法律效果的意图,仅在客观上引起了某种法律效果的发生。
民事法律行为的特征
2、下列行为中属于民事法律行为的是( ) A.甲与乙订婚 B.甲打伤乙 C.甲立遗嘱 D.小赴约会李某赠与王某名牌手表一块 答案:CD
只要当事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依法成立并生效,当事 人就能在具体法律关系中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产生当事人 预期的法律效果。
但是如果民事行为违法,不仅不会产生行为人预期的法 律后果,而且还会因为行为的违法性而承担对其不利的后果。
民事法律行为的特征
1、下列行为中,属于民事法律行为的是( )。 A . 老陈因纳税与税务机关之间达成协议的行为 B . 徐某为一香客,徐某赴寺庙进香的行为 C . 郭某殴打赵某致其轻微伤的行为 答案:D
02
民事法律行为的特征
民事法律行为的特征
(一)是民事主体实施的以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 关系为目的的行为
首先,民事法律行为是由民事主体实施的行为。 其次,民事法律行为应能产生法律后果,即导致民事权 利义务关系的设立、变更或终止。 最后,民事法律行为可能是合法的,也可能是不合法的
民事法律行为的特征
(二)以意思表示为核心要素 意思表示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意思”,即行为人的内心想法和主观愿望; 二是“表示”,即行为人将其“意思”以一定形式表现 于外部,为他人知晓。 意思表示是法律行为不可缺少的内容,是法律行为最基 本的要素。

什么是民事法律行为

什么是民事法律行为

什么是民事法律行为民事法律行为是指民事主体通过意思表达设立、变更、终止法律关系的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为《民法通则》所采用,民事法律行为的上位概念是民事行为,具有表意性和目的性,排除了事实行为;同时民事法律行为是合法行为,以适法性为特征,不包括无效民事行为、可变更、可撤销民事行为以及效力未定民事行为。

严格称谓是“法律行为”,中国民法称民事法律行为。

2、行为特征(1)应是民事主体实施的以发生民事法律后果为目的的行为;(2)应是以意思表示为构成要素的行为;(3)应是合法行为。

3、行为分类(1)单方民事法律行为和多方民事法律行为;(2)有偿民事法律行为和无偿民事法律行为;(3)诺成性民事法律行为和实践性民事法律行为;(4)要式民事法律行为和非要式民事法律行为;(5)单务民事法律行为和双务民事法律行为;(6)主民事法律行为和从民事法律行为;(7)有因民事法律行为和无因民事法律。

二、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是怎样的1、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1)单方法律行为,双方法律行为和多方法律行为;(2)有偿法律行为与无偿法律行为;(3)诺成性法律行为与实践性法律行为;(4)要式法律行为与不要式法律行为。

2、民事法律行为是指民事主体通过意思表达设立、变更、终止法律关系的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为《民法通则》所采用,民事法律行为的上位概念是民事行为,具有表意性和目的性,排除了事实行为;同时民事法律行为是合法行为,以适法性为特征,不包括无效民事行为、可变更、可撤销民事行为以及效力未定民事行为。

三、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1、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状况有四种:有效、无效、效力待定、可撤销。

2、有效是指民事法律行为符合法定要件。

3、无效是指民事法律行为不符合法定的有效要件的规定。

4、可撤销或可变更,指民事行为的意思表示存在瑕疵,不完全符合法定有效要件的规定。

5、效力待定,指民事行为有效与否,取决于他人追认,经追认后有效。

生效是指发生法律效力。

可撤销的民事行为,撤销后自始无效。

民法典中关于民事法律行为的规定有哪些

民法典中关于民事法律行为的规定有哪些

民法典中关于民事法律行为的规定有哪些民事法律行为是民事主体通过意思表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行为。

在《民法典》中,对于民事法律行为有着详细且重要的规定,这些规定对于保障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首先,民事法律行为有效的条件在《民法典》中有明确规定。

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是首要条件。

这意味着行为人必须能够理解自己行为的性质和后果,并且能够独立地作出真实的意思表示。

例如,未成年人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不具备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其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可能需要法定代理人的追认才能生效。

意思表示真实也是民事法律行为有效的关键要素。

如果行为人的意思表示受到欺诈、胁迫或者存在重大误解等情况,那么该民事法律行为可能被撤销。

比如说,一方故意隐瞒重要事实,导致另一方在错误的认识下作出了意思表示,这种情况下,受损害的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此外,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也是民事法律行为有效的必要条件。

如果一个行为违反了法律的禁止性规定或者违背了社会的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那么即使双方达成了合意,该行为也是无效的。

在民事法律行为的形式方面,《民法典》规定可以是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者其他形式。

书面形式包括合同书、信件、电报、电传、传真等可以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的形式。

口头形式则是通过口头语言作出的意思表示。

还有一些特殊的民事法律行为,法律规定必须采用特定的形式,比如不动产的买卖、抵押等,应当办理登记手续。

对于意思表示的作出,《民法典》也有详细规定。

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分为对话的意思表示和非对话的意思表示。

以对话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相对人知道其内容时生效;以非对话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到达相对人时生效。

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表示完成时生效。

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分为有效、无效、可撤销和效力待定等几种情况。

除了前面提到的有效条件外,如果民事法律行为存在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以虚假的意思表示实施的、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违背公序良俗的等情形,那么该行为无效。

什么是民事法律行为

什么是民事法律行为

什么是民事法律行为民事法律行为是指个人或组织在民事关系中,根据法律规定,通过意思表示或行为产生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行为。

它是民事法律关系的起源和实现形式,通过民事法律行为,个人和组织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得以确立和实现。

本文将从民事法律行为的定义、要件、种类以及民事法律行为的作用和特点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民事法律行为的定义民法总则第八条明确规定:民事主体享有以协议、承诺和其他方式设立、变更、公证或撤销民事法律关系的权利和决定权,这就是民事法律行为。

从法律上讲,民事法律行为是指个人或组织以意思表示或行为为基础进行,对民事权益产生影响的行为。

这些行为包括签订合同、捐赠财产、遗嘱继承、购买商品、租赁房屋等。

二、民事法律行为的要件民事法律行为的主要要件包括主体、客体、目的和形式等。

主体是指行为人的行为能力,行为人必须是法定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客体是指行为人的行为对象,可以是财产或者是相对人的权益。

目的是指行为人进行行为的目的,必须合法且真实。

形式是指行为人进行法律行为所必须满足的形式要求,比如签字、盖章等。

三、民事法律行为的种类民事法律行为根据其性质和目的的不同,可以分为很多种类。

常见的有合同行为、侵权行为、遗赠行为、遗嘱行为等。

其中,合同行为是指当事人通过达成协议,产生设立、变更或者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行为。

侵权行为是指在违反法律规定的情况下,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行为。

遗赠行为是指个人通过遗嘱等方式,将个人财产赠与他人的行为。

遗嘱行为是指个人在生前依法对个人的财产或者家事事项作出处分的行为。

四、民事法律行为的作用和特点民事法律行为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特点。

首先,它是民事权利和义务的基本载体,是个人和组织实现权益保护和维护的主要方式。

其次,民事法律行为具有自愿性和平等性,行为双方可以通过协商和约定自主决定权利义务的内容。

再次,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和合法性受法律保护,当事人可以依法主张权益,也可以追究相关责任。

民法总则一百三十五条法律行为和意思表示区别是什么?

民法总则一百三十五条法律行为和意思表示区别是什么?

民法总则一百三十五条法律行为和意思表示区别是什么?民法总则一百三十五条法律行为和意思表示区别是什么?民事法律行为是当事人带有真实意思表示的合法行为,意思表示是当事人内心将要表示为法律效果的意思用书面、语言等手段表示出来。

两者在各个方面都有区别,有着包含的关系,同时意思表示也是法律行为的基础。

以下是两者的区别:民法总则一百三十五条法律行为和意思表示区别是什么?民事法律行为是当事人带有真实意思表示的合法行为,意思表示是当事人内心将要表示为法律效果的意思用书面、语言等手段表示出来。

两者在各个方面都有区别,有着包含的关系,同时意思表示也是法律行为的基础。

以下是两者的区别:一、什么是民事法律行为(一)概念民事法律行为是民事主体通过意思表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行为。

可以基于双方或者多方的意思表示一致成立,也可以基于单方的意思表示成立。

法人、非法人组织依照法律或者章程规定的议事方式和表决程序作出决议的,该决议行为成立。

(一)法规原文第一百三十五条民事法律行为可以采用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者其他形式;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采用特定形式的,应当采用特定形式。

二、法律行为和意思表示区别(一)意思表示只能是一方的意思表示,而法律行为则可能包含一个或者多个意思表示。

这就是说,与意思表示的概念相比较,法律行为包含的范围更为广泛。

法律行为可以仅由‘单个意思表示构成,这通常是指一些单方的行为,如代理权的授予、追认权的行使、设立遗嘱等。

法律行为也可以是双方的行为。

如果合同一旦成立,则不仅是意思表示,还是法律行为。

拉伦兹指出:“我们所称的‘法律行为’并不是指单个的意思表示本身,如买受人和出卖人的意思表示,而是指合同双方当事人之间根据两个意思表示所进行的相互行为。

只有通过合同这种一致的行为,才能产生法律后果。

合同也不仅仅是两个意思表示的相加之和。

由于两个意思表示在内容上相互关联,因此合同是一个有意义的二重行为。

”合同的成立必须具有两个意思表示,即要约承诺才能成立,其中缺少任何一项意思表示则法律行为均不能成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事法律行为——意思表示
概念及分类
一、概念:意思表示是行为能力适格者将意欲实现特定私法效果意思予以表达的行为。

由此可见作为法律行为的意思表示,应当包含以下含义:
1、意思表示乃是主观意思见之于客观表达,乃是主客观的统一。

2、所表达的主观意思不是一般的意思,而是当事人想要发生一定私法效果的意思。

3、由于民法以意思自治为其核心的原则,所以意思边式必须是具有意思能力(即行为适格)者实施。

4、所表示之意思必须是表意人自由形成的意思。

二、分类:1、明示的意思表示和默示的意思表示
2、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和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遗嘱、抛弃)
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又分为
①有特定相对人的(要约)[有特定相对人的意思表示又分为对话方式和非对话的方式―――对话方式一般只能撤销,不能撤回;对有特定相对人的意思表示的生效,对话方式(了解主义―――到达主义的变种),非对话方式(到达主义)]
②不特定相对人的意思表示(商业广告)[对不特定相对人的意思表示的生效,采取发出主义(悬赏广告);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的生效,采取做出主义(遗嘱――由于是死因行为,因此生效适用特殊规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