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剑涛:记“中国近现代思想的演变”学术研讨会

任剑涛:记“中国近现代思想的演变”学术研讨会
任剑涛:记“中国近现代思想的演变”学术研讨会

記┌中國近現代思想的演變┘

學術研討會

●任劍濤

一 會議機緣

2001年8月23-25日,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當代中國文化研究中心舉辦了「中國近現代思想的演變」學術研討會。會議主題是思想史意義的「自由主義與中國」。與會的有兩岸三地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大學機構的30餘位學者。

這次會議因緣而成。一方面,正如會議開幕式上致辭的香港中文大學副校長金耀基教授幽默地點出,與會者是抱z與天氣一樣熱烈的心情,討論一個學術界的熱點話題。另一方面則是因為,當下國內以及西方的社會政治生活狀況,促使人們關注自由主義話題。

二 源流辨析

對於漢語學術界來講,一涉及到自由主義這樣的現代政治哲學話題,就不得不先行處理這種政治哲學理論與中國悠久而深厚的政治文化傳統的關係問題,同時也不得不疏理在自由主義的原生地西方社會淵源深厚的理論脈絡。於是,關於自由主義的源流辨析,即對於自由主義的歷史演變的辨析,便成為漢語學界討論自由主義與中國話題的重要理論問題。

這次會議的與會者正是沿z這兩條線索來探討自由主義的源流問題。一條線索是自由主義政治哲學的西方源流辨析。這是由自由主義誕生於西方社會所決定的。與會者在討論中強調,漢語學術界必須在弄清楚原生的西方自由主義的來龍去脈的基礎上,才可以結合漢語文化語境,探討中國自由主義的理論建構問題與現實實踐訴求。因此,與會者在討論中對於西方從古典自由主義到新自由主義關注有加。對於十九世紀以來的新自由主義,尤其是羅爾斯(John

二十一世紀雙月刊 2001年10月號 總第六十七期

Rawls)的自由主義理論,更是傾注了理論熱忱。哈貝馬斯(Jürgen Habermas)對88百年中國與世界

於第三種民主的言述,也成為與會者評論自由主義民主與共和主義民主的參考

框架。

二是自由主義理論的中國源流辨析,這可以說是本次會議的中心論題。這當然與會議組織者和與會者共同的、強烈的中國關懷有關。這一問題實則可以換轉

為二:一是清末民初之前,中國傳統思想中究竟是否存在自由主義思想資源;二

是清末民初之後,自由主義在漢語文化語境中的文化傳統源流問題。就前一論題

而言,與會者在「中國思想史與自由主義的本土資源」的題旨下面,加以了集中探

討。台灣暨南國際大學中文系教授周昌龍專門考察了明清之際中國「近代」新自由

傳統的建立。他以李卓吾思想為例,指出當時中國已經形成系統性的「近代自由傳

統」,走出了內在自由之作為中國自由傳統的唯一關懷境地,使得儒學具有了包括

政治管理、生存能力、經濟獨立等在內的形體自由設計。台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

言研究所研究員李孝悌則論析了十八世紀中國皇權與禮教之外的自由傳統。他以

樂利主義為自由的言說軸心,論述像袁枚等人伸張的飲食男女問題具有的私域自

由義涵。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當代中國文化研究中心金觀濤、劉青峰教

授分析指出,胡適和戴震的哲學方法有驚人的一致性。他們認為戴震之所以能夠

尖銳批判宋明理學「以理殺人」的指責,不僅是由於明末以來對於情理的申述,更

在於他對個體經驗的重視,這些與自由主義有z旨趣上的一致性。他們並通過

這一比較得出結論:中國式自由主義的核心乃是一種「常識的個人主義」。另外,

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李天綱、台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理研

究員潘光哲、復旦大學古代文學研究中心博士後鄧志峰,也分別從清代中西思想

交匯、「知識倉庫」、晚明王學等視角對於自由主義的本土資源進行了挖掘。

與會者在探討自由主義的本土資源的同時,更對二十世紀初的中國自由主義思想演變關注有致。這種關注的焦點投射在兩個問題上面:一是關乎中國自

由主義發生學的清理,即具有關鍵意義的「五四」與自由主義的關聯性問題;二

是關乎中國自由主義發展的「系譜」建構問題。前一點其實是一個可以作放大處

理的問題域。與會者通過對於「五四」前後時期中國思想界的多元考察,勾畫出

從嚴復引介自由主義進中國到五四時期中國自由主義的發生發展情形。台灣中

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黃克武對於嚴復傳輸自由主義的思想特點做了

分析。他指出嚴復「一方面譯介、宣傳自由主義,另一方面則誤會、批判西方的

自由理念,因而形成了一個有異於西方模型的中國式自由主義」。而嚴復這種試

圖結合東西價值、混合西方的積極自由與中國的利他觀念、愛國心與追求富強

願望的思維方式,對於此後中國的自由主義論說產生了極大影響。廣州中山大

學哲學系教授袁偉時則以《努力》周報為例,考察了中國自由主義者的貢獻與失

敗。他對於上個世紀20年代初期處於嚴重的社會思想分化氛圍中的、以胡適為

核心的一批自由主義者對自由主義的引介與宣傳進行了研究,指出中國自由主

義者的z眼點在於申述原則,而匱乏行動能力。這注定了他們的失敗。值得特

別提出的是,浙江大學國際文化學院的高力克教授對於杜威(John Dewey)與「五

四」新自由主義關係的分析、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教授童世駿對於李大釗與穆勒

(John S. Mill)思想關係的剖解,都讓我們了解到西方自由主義思想與中國自由

自由主義的89

多維審視主義言說的複雜關聯性。其他如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教授劉義章對「五四」時期胡漢民社會主義思想的研究、台灣中山大學中文系博士研究生梁台根對胡適思想的傳統性與現代性的探論、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朱維錚對胡適與陳獨秀關於自由立場差異的分辨、北京大學中文系副教授李楊對於救亡、馬克思主義與現代性在中國傳播方式的疏理,也都對於「五四」時期中國自由主義的全景描摹,具有幫助。

至於中國自由主義現代傳統的建立,一方面固然是一個歷史呈現的問題,同時也是一個當代勾畫的問題。前者是說在思想史上確實顯示了一個中國自由主義言述的連貫線索。後者則是說我們對於前一線索需要進行理論清理,以便對於自由主義的中國言說者之間的複雜關係,有一個更好的理解。因為如此,後者成為這次會議的中心論題之一。從線索上看,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章清致力於建立中國自由主義「傳統」的「系譜」。他以自由主義的「中國化」為軸心,一方面勾勒出自由主義的中國言述線索,另一方面則對這種言述的問題意識進行了串聯,使得人們可以對處於傳統與現代、批評與建設的緊張關係中的中國自由主義言述,有一個歷史大印象。從主題上看,台灣東海大學歷史系副教授丘為君則致力於凸顯圍繞「權威與自由」關係而延續的中國自由主義近代歷程。他從個人意志與集體意志、自由與倫理兩個視點,對於中國自由主義言述之無法健全處理權威與自由的關係,表達了他的遺憾之情。在同樣的論旨下面,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研究員王焱對於近代中國的兩種自由傳統做了分疏,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張允起對於現代中國的「自由社會主義」加以了論道,而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王中江則花了紮實的功夫,圍繞《觀察》周刊,對於中國自由主義認同及其困境做了分析,對於自由主義者的理想主義與精英主義取向,以及自置於政治事務之外的行動方式進行了批評。三 東西差異

歷史源流的分疏背後,當然潛蟄z理論分辨問題,而這種理論分辨又因為分別被安頓在中西社會文化背景中,不得不使研究者高度關注它們各自的理論邏輯。因為,如果不清楚它們各自的理論邏輯,以及這一邏輯背後的實踐指向,就既會混淆中西方自由主義的不同理論旨趣,又會混淆中西方自由主義不同的社會處境,尤其是難以明瞭中西方社會「自由主義何為」這一大問題的答案。對於自由主義的這種理論處境,這次會議的部分論者有一種理論敏感。他們從西方自由主義的理論問題與中國自由主義的理論近況兩個視角,探討不同社會處境中的中西方自由主義理論問題。

自由主義在西方社會背景中、以及在西方社會政治理論架構中的論證問題,一直是一個影響西方主流社會發展的重要話題。這中間有三個必須予以重視的具體問題:一是自由主義(尤其是政治自由主義)據以成立的中立性原則的證立;二是引起廣泛反響的新古典自由主義所採取的進化論論證進路是否成立;三是自由主義主張的自由秩序與科學理性是互補還是顛覆關係的關聯性

問題。恰好在這次會議上,三位專家分別對此做了論述。香港中文大學哲學90百年中國與世界

系教授石元康指出,以往自由主義理論家總是想一方面迴避主觀主義和懷疑

主義,另一方面又想證立自由主義的中立原則。他認為這樣不可以證立自由

主義(政治自由主義)的中立性原則。只有從主觀主義或懷疑主義出發,自由

主義的中立性原則才有證成的空間。台灣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副研究員錢永祥則強調,像哈耶克(Friedrich A. von Hayek)那樣以進化論的進

路陳述自由主義,是不妥當的理論選擇。因為演化論的推論對於自由主義所

必須堅持的底線——道德個人主義會構成威脅或傷害,演化論注重的是物種或

群體的演化、適應、存活、或則滅亡。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副研究員陳

克艱對於人們慣常的對峙科學理性與進化基點上的自由秩序加以了批評。他指

出波普爾(Karl Popper)基於科學哲學研究而申述的「批判理性主義」與哈耶克基

於自生自發秩序申述的「進化理性主義」之間,並沒有一種對峙性關係。他從

玻爾(Niels H. D. Bohr)的互補觀點出發,指出了二者間的協調性。與會者對

於三位學者的論述進行了熱烈的討論,意見各有不同,但是都肯定他們的理論

嘗試。

與西方社會處境大不相同的中國社會,自由主義在中國當代思想界的理論求索過程中,已經成為引起知識界共同興趣的話題。但是,猶如與會者將眼光

投向自由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史時具有差異很大的分歧一樣,他們對於當代情景

下中國自由主義理論言述的邏輯定位問題,既有很大的研究興致,又有相當歧

見。從二十世紀90年代末的所謂自由主義與新左派的爭論z眼,上海師範大學

歷史系教授許紀霖撰寫了長篇論文,討論兩種自由與民主,並反思「自由主義」

與「新左派」的爭論。他將前者視為西方語境中的自由主義民主的合法繼承者,

將後者視為西方語境中的共和主義民主的合法繼承者,而他申述一種基於哈貝

馬斯的程序主義民主基點的民主新模式,以避免「自由主義」與「新左派」的偏

頗。廣州中山大學政治學與行政學系教授任劍濤則認為,由於中西方社會處境

的巨大差異,我們申述自由主義的理論原則時,不能落到單純的西方語境之

中。他主張當代中國自由主義的理論定位應當落在今天中國人看似不太完美的

西方古典自由主義基點上,而不是落在看似完備的西方新自由主義理論基點

上。許、任的不同主張,引起與會者的不同反響,各有其衷心的贊同者和激烈

的批評者。

四 實踐期待

兩岸三地學者聚首一堂討論「自由主義與中國」的話題,可以斷定,這些學者不只是為了鍛煉自己的智力。在理論探討背後的深厚動力,就是自由主義在

中國的社會政治實踐。可以說,對於自由主義的實踐期待,比之於對自由主義

的理論興致來講,要顯得強烈。所以,與會的相當部分學者,對於自由主義的

實踐問題表現了高度關注。這類關注,大致關乎三個具體論題:一是自由主義

在中國大陸地區實踐的失敗教訓總結,以及自由主義在當代台灣的相對成功的

自由主義的91

多維審視實踐經驗歸納。二是自由主義實踐中需要處理的與傳統政治運作方式的關係問題。三是自由主義在當代社會政治生活中的實踐有效性的檢討。

從第一個方面來看,中國自由主義實踐史的回顧,乃是一個一切為二的問題:失敗教訓史與成功經驗史。前者可以分為1949年前與1949年後兩個時段來觀察。1949年前中國自由主義者的欠缺成熟,既可以從前述論者的分析看出,也就可以解釋他們無以影響當時中國政治進程的原因。1949年後,自由主義在大陸成為「毒草」,就更是徹底喪失了影響中國政治生活的可能性。關於這一點,台灣政治大學歷史系副教授劉季倫通過對於1949年後知識份子的改造,做了事實描述與歷史分析。關注這一論題,更多論者將後一方面的蘊涵做了相對深入的開掘。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賀照田舉出深刻影響了台灣自由主義思想與實踐的重要人物——殷海光所著的《中國文化的展望》,藉以分析自由主義的中國言述與政治實踐所面臨的諸難題。台灣政治大學歷史系教授薛化元則以台灣著名的行動派自由主義者——雷震為例,重述自由主義在台灣實踐中的周折,以及帶給人們的自由民主憲政設計的重要性。台灣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副教授張世雄則將問題坐實,以台灣的社會政策為例,考察分析自由民主在台灣成功實踐後處於一個新社會格局中所面臨的新問題。

從第二個方面來講,自由主義實踐中需要處理的與傳統政治文化的關聯性問題(如德治),也引起了一些與會者的注意。在大陸政治情景中發生的「以法治國」與「以德治國」並舉企圖,推動學者去探討「現代德治如何可能」的問題。就此,廣州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陳少明圍繞法律的道德價值、道德評價與法律規範,對於現代德治的條件進行了清理。

從第三個方面來說,自由主義作為一種西方社會的主流政治言述,在當代西方社會政治生活中的效用究竟如何,是一個需要再次檢驗的問題。與會的部分論者對此懷抱不無益處的警覺性。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所長陳方正博士提醒人們,注意作為權力集團崛起的跨國公司存在的消解人們自由的危險性,並勾畫了一個從國家—個人、到公司—個人的限制自由的演變過程,進而提出以國家限制公司,以保證公民自由的思路。

與會者對於自由主義的強烈價值籲求與實踐效用推崇,可能蘊涵z 某種我們應當警惕的偏向。因此,對於這一話題保持清峻的理性精神是非常必要的。如此,批評的聲音對於自由主義的理論言述與中國實踐乃是極其重要的事情。一些前輩學者告誡年輕學者,不要落於虛玄的自由主義辭藻的怪圈,要追求真正的深刻思想。金觀濤在總結發言中指出,這次會議具有多學科對話的特點,初步揭示了中國現代思想與傳統的連續譜系;這個課題尚需更深入的研究。這次會議的討論氣氛十分熱烈,與會者一致指出,討論時間太少,使許多大家共同感興趣的問題沒能展開深入討論。為此,陳方正所長提出,這樣的會議在今後每兩年召開一次,歡迎兩岸三地學者繼續深入研究、認真討論。任劍濤 廣州中山大學政治學與行政學系教授

[复习]中国近现代主流思想的演进

中国近现代主流思想的演进 一、总特征:日趋理性化、科学化;由向西方学习(器物→制度→思想文化),到向苏俄(苏联)学习(革命→建设),再到走自己的路(革命→建设);由走资本主义道路,到走社会主义道路;由照搬别国模式,到从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 1、向西方学习(西学东渐局面的形成发展):向西方学习器物(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制度(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思想文化(资产阶级激进派)。(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主要涉及西方近代宗教、科技、艺术) 2、向苏俄(苏联)学习:新文化运动后期宣传十月革命、中共初期的城市斗争革命道路、建国初期的建设道路(大多照搬苏联模式)。 3、走自己的路:毛泽东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革命道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1956年后开始探索适合国情的建设道路、改革开放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二、演进概况 (一)地主阶级富国强兵的救国(自救)思想 1、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抵抗派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 (1)背景;战前思想界死气沉沉;民族、统治危机加深,经世致用思想重新提倡;鸦片战争的震动。 (2)概况:林则徐开眼看世界(设译馆译夷书,如《各国律例》、《四洲志》);学习西方(仿制西方战船;主张建设近代海军)。魏源据《四洲志》等成《海国图志》(西方史地),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姚莹《康輶纪行》注重研究西藏,并建议清朝提防英国侵略西藏。徐继畬《瀛环志略》介绍世界各国史地。 (3)特点(评价):有鲜明时代变化印记,核心是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器物);有浓厚封建纲常色彩;开阔人们眼界,引导人们挣脱闭关锁国牢笼,面对现实,注目世界,探索救国之路;基本未实践。 (4)特点的原因:当时对东西方差距认识有限;属地主阶级,出发点是维护中国封建“天朝”体制。 2、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中体西用)主张 (1)背景目的:清朝面临内忧外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统治阶级分化出洋务派;洋务派有实力,且得列强赏识慈禧暂时支持;总理衙门的建立、推动;中外出现暂时“和好”局面;为了解决内忧(为主)外患。 (2)指导思想:中体西用。 (3)代表:奕訢、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4)实践:办近代(机器生产之意)军事工业、民用工业(辅助军事工业;分洋商之利)、海防、教育(办新式学堂、留学教育,以培养洋务实用人才)。 (5)败因:中体西用(只学技术,不学制度),舍本逐末(根本);缺乏健全有力领导核心;列强为难;顽固派破坏。 (6)评价:进步:指导了洋务运动,促成了中国国防(军事、海防)、经济、教育近代化开端。引进了西方先进科技,培养了一些实用人才;冲击了封建教育制度;促进了思想解放;分化出早期维新派;促进了西学传播。 局限:目的具有反动性;舍本逐末,结局注定失败。 (二)农民阶级的救国救民思想 1、洪秀全的拜上帝教理论 (1)目的:发动群众,推翻清朝,建立平等平均的人间天国(实质为绝对平均的封建小农社会)。

近现代中国的时代变迁

时代缩影——亲历八十年变迁 ——从外婆的故事了解近现代国家发展 1927年的近代中国,可谓极不平静。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共产党于江西南昌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随后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等一系列革命起义。然而在纷乱的局势下,湖南南部群山包围的小县城没有受到多大影响,时光流逝,仍旧基本保留着它的本来面貌。 我的外婆这一年出生。外婆的爸爸,我叫“公公”,凭着自己的经济头脑靠药材生意起家,慢慢地积累起资金,如同当时大多数有了一点钱的中国人一样,在老家购置地产,家业逐渐稳固起来。鼎盛时,县城里一条街两旁的铺子甚至均为公公所有。20世纪初期,中国经济近代化仍不完全,尤其是在中部、南部的广大农村及县城中,农业为主的经济形态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公公也遵循着传统理念,几乎把家产尽数用在了购买宅地上。作为地主,公公与佃户之间的关系却不像戏剧中那样矛盾突出,每逢饥荒,公公还会开仓赈灾,接济饥民。 外婆就在这样的平和的家庭环境中长大。公公常年在外奔波做生意,她便和自己的母亲(我称作“婆婆”)相伴生活。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尽管已有在先的维新变法及后来的新文化运动启发民蒙,但在偏远地区的村县中,“重男轻女”等封建旧观念依旧根深蒂固。外婆是二太太的女儿,大太太的儿子、外婆的大哥和二哥常常欺负她。公公还有一个三姨太太,是当初他去南京做生意时,碰到的一个可怜的青楼女子。我的妈妈还记得小时候见过她,记得她虽然岁月

流逝但却依旧迷人的气质。这位姨太太,可想在当时也肯定受过很多欺负的。大太太、二太太各育有十几个儿女,但因为当时医疗条件落后,常常病不甚重而无法医治,这些子女多半夭折。 地产、商铺、农田、几房姨太太和众多儿女,公公家算是典型的老式地主家庭结构。天有不测风云,外婆不到十岁的时候,一场大火将公公拥有的那一条街的木质商铺烧了个干干净净。整个家庭遭遇重创。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39年,日军入侵湖南。不久后,日本人打进了这个群山里的小县城。公公一家带着值钱的家当开始举家流亡避难。“由于食物紧缺造成普遍营养不良,难民中常常发生流行病。至于住宿,更是一种奢望。由于日机狂轰滥炸,沿途缺少栖身之所,他们只能暂避于破庙内或断垣下,忍受饥饿、寒冷与疾病,许多人因此丧失了生命”1。公公的大儿子在途中被日军打死,家里的财产也在逃跑的过程中逐渐丧失殆尽。 在极端恶劣与残酷的战争环境中,公公一家终于撑到了抗战胜利结束,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建国初期,共产党领导进行了全国范围内的土地改革,公公家是典型地主家庭,自然首当其冲被打倒。“土地改革导致乡村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表现为‘小农制’的转换,即现代自耕小农制取代传统租佃小农制”2,公公的地产都被分配给了农民。土地改革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反抗意识与积极性,大家都要“打倒地主”、“翻身当主人”,土改斗争掀起高潮,农民的斗争激情受到 1 王同起,《抗日战争时期难民的迁徙与安置》[J] . 史学研究,2002(12):7 2 李立志,《土地改革与农民社会心理变迁》[J] . 中共党史研究,2002(4):31--‐33

中国近代史专题复习之中国近代思想变迁

中国近代史专题复习之中国近代思想变迁 专题概述 鸦片战争以来,面对西方侵略者坚船利炮的挑战和国家的衰败,中国的有识之士不断探索强国御侮之道。林则徐、魏源等清朝爱国官员开始开眼看世界,关注时局,探索新知,萌发了“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新思想。从此,向西方学习成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一浪高过一浪。 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到维新变法、辛亥革命,追求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再到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接受马列主义;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到提倡思想改造,不断探求强国之路。“西学东渐”下的近代思想始终结合救亡图存和近代化两大时代主题。近代中国经历了学习西方的探索过程,也展现了思想解放潮流的渐进过程。 考向预测 1、主干知识:中国近代三大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及资产阶级三 大阶层(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向西方寻求救国之道的思想演变阶段历程,中西方制度,文化碰撞中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思想解放与中国近代化的相互关系均是高考命题关注的重点。 2、基本概念:能否正确理解洋务派、顽固派、“中体西用”、“维新派”、“革命派”、“保皇派”、“激进派”、“西学东渐”等概念或专有名词事关本专题得分效率,应下功夫理解。 3、史观:本专题涉及的内容既体现了中国在政治思想领域的近代化历程,也体现了中西方文明冲突融合对中华文明进步发展的影响,也给命题留下广阔的空间。 4、现实问题的历史思考:本专题暗含“思想解放和与时俱进”的社会热点,复习时要注

意相关知识的训练。 核心知识一中国近代三大阶级向西方寻求救国之道的思想演变历程 知识结构 重点强调 一、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特征 1、探索具有广泛性:近代前期的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中的许多政治 派别都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探索活动。 2、具有普遍向西方寻求真理的特点(义和团例外):这是因为外国的侵略不仅打开了 中国的大门,也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从闭关锁国和妄自尊大的陈腐观念中解脱出来,看到了西方的先进与中国落后的现实。 3、爱国性: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救亡图存,为了民族独立、 民主和富强,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联系,体现了强烈的反专制反侵略的爱国性质。 4、继承性和发展性: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 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断深化的过程。各种思想主张或理论成果都是在前人思想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而来的。 5、由被动到主动: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如新思想的萌发、 洋务运动)到主动选择(如辛亥革命)的过程,维新变法昙花一现,辛亥革命成果落空,最终先进的知识分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民族、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二、近代中国人学西方不断深化的过程 1、学技术、器物:学军事、工业技术,如新思想萌发时期的林则徐、魏源的主张,洋务运动的兴起,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

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发展演变规律

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发展演变规律(讲义) 首先,徐老师留得这两道题目,难,很难,非常难.本来以为会有一些现成的资料可供参考利用,结果查找资料的时候才发现真没有现成的研究资料,只有一位同志,发在5.28日的百度知道里的一个提问,和徐老师留得题目一样,但是也只有两个回复,并且回复内容是错误的,不是咱们班的同学提问的吧? 这两道题目,思考起来一题比一题难,一题比一题更有深度,所以能力有限,水平不够,只能选择稍微简单一点的第一题来试着整理了。第一题的题目是: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发展演变规律。 规律也称为“法则”,它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具有普遍性、重复性等特点;它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不能创造、改变和消灭它,但人们能够认识它,利用它来改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作为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发展演变规律的总结整理,我们认为首先是要分析出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都有着怎样的发展,这些发展有什么共性和个性,之后找出这些发展历程之中必然的,本质的特点,进行总结凝练,推导出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的发展演变规律,我想这就是我们党史组得出以下规律的思路。 本题的切入方法 中国近代是一个变化急剧、的时代, 各个阶级、政治派别纷纷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 政治思想异常纷繁复杂。在对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切入方法上,学术界一般的研究方法一般有四种,一个方法是重点掌握几种主要思潮, 如经世思潮、太平天国思想、洋务思潮、变法维新思潮、民主革命思潮等。这种思潮的方法能够比较清晰地反映进步思想的发展演变, 突出了重点,,有利于对规律的整理和总结。 另一个常用方法是重点掌握主要思想家的思想, 也就是林则徐、魏源、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蒋介石、毛泽东等人的思想。这些人的思想, 不但有代表性, 而且与实际政治活动紧密联系, 通过他们的理论与实践来了解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 是一种好方法。其不足之处还是对于规律的总结难以反映全貌,会让研究者走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地步。 第三种方法是阶级分析法, 即按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来给政治思想分类,这种方法有利于认识各种政治思想的本质, 但容易出现教条主义和简单化、绝对化、扩大化等错误倾向。 第四种方法是通过不同的主题来掌握各种主要思想,如反帝、反封、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中体西用、维新改革、民主革命、宪政、政党政治、新文化运动、抗日建国、民主建国, 等等。这种方法比较灵活, 但类似的内容很多, 有些主题分布在在好几个时期, 有的还贯穿于中国近代史全过程,掌握起来比较困难。 因此,为了方便本题演变规律的得出,我们采用政治思潮的研究方法,结合有代表性的主要思想家的学说,对应其相应的时代背景和其思想发展、衰落的演变历程进行分析。通过分析讨论,我们首先认可了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发展的历史过程和总的趋势,在哲学上说,这是一个共性的部分,之后在总趋势的宏观层面上,进而分析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若干特点,这是个性的一方面,将这两个方面进行归纳总结,特出若干条演变规律。 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发展的历史过程和总的趋势 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发展的历史过程和总的有两大趋势,一是对中国传统的封建主义国家观及维护这种国家观的君权神授说和三纲五常伦理道德观念的批判和摒弃,同时也是资产阶级国家观形成发展,并经过实践最终失败的历史。二是反侵略的爱国主义思想。维护国家主权、抵抗外来侵略是关乎国家命运的基本问题,近代任何先进的思想家大都对此提出过主张,并努力进行了实践,但最终都没有能够实现其思想主张。在这两大趋势之内,还有着四条主线:爱国主义,以孙中山、毛泽东为代表的革命主线,实业救国,民主宪政等现代化主线,从“师夷长技”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向国外学习主线。这四条主线不是孤立的,而是对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发展史分析的一条思路,在这些主线的分析下,我们再来总结近代政治思想的特点,继而归纳出发展规律。 中国近代政治思想演变的特点 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特点来源于以上的两大趋势和四条线索,这里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纷繁复杂,肤浅粗糙。为什么这么说,纷繁复杂是指,中国在短短几十年间走过了欧洲几百年的政治思想历程,社会政治思想从封建主义跃进到社会主义,各个阶级、各个政治派别纷纷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当思想的主流正汹涌澎湃之时,潜伏的支流也已初现端倪。今日进步思想战线的旗手,明日已沦为落后思想的护兵。有继承传统的,有借鉴外来的,有糅和中西的,政治思想成为缤纷异彩、五光十色的万花筒。肤浅粗糙,是指近代中国的政治思想基本上是针对迫切的救亡图存的政治问题而提出的,现实斗争的紧迫性没有给思想家们留有足够的条件来构筑他们的理论体系,往往是在解决现实问题的政治方案已经形成之后才去找哲学的支撑点来建立自己的思想体系,这样便不可能形成成熟的完整的思想体系。 中国近代政治思想演变的规律 1.民族危机的日趋严重是政治思想演变的源动力 至1949年止,中华民族和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延续了一百多年,亡国的危机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而日趋严重。当然,危机的存在并不能自发构成思想发展的动力,只有当危机被越来越多的人们切身感受到时,它才能扮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1单元政治制度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标解读时空坐标 1.运用史料实证,探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近代史 上的作用。 2.从时空观念出发,认识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所 建立的人民政权所产生的深远意义。 3.从家国情怀的角度,体会新中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 知识点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1)背景:资产阶级共和制度的诞生,其标志是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正式建立。 (2)目的:防止袁世凯独裁。 (3)内容 ①以主权在民、平等自由为原则。 ②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 ③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统颁布命令须由国务员副署才能生效。 (4)作用: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2.北洋政府时期的政党政治 (1)开始:辛亥革命后。 (2)转折:1913年春“宋教仁案”发生和二次革命被镇压。 (3)失败:袁世凯窃取大总统职位,下令解散国民党和国会。此后政党政治名存实亡。 (4)影响:袁世凯走上帝制之路,但不久被迫取消帝制。中国陷入军阀混战、军阀割据的局面。

3.国民政府的“训政”时期 (1)开始:1928年。 (2)表现 ①由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行使政权,大会闭会期间,把政权托付给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 ②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治权,托付给国民党政府总揽执行。 ③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负责指导监督国民政府的重大国务。 (3)实质:一党专政。 (4)结束:1948年,国民党召开“国民大会”,建立总统府,取代国民政府。 知识点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1.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的苏维埃政权 (1)背景: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了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2)建立: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正式成立。 (3)性质:苏维埃政权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大众。 (4)作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2.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的民主政权 (1)措施 ①中国共产党设立边区政府,作为民国地方政府。边区政府委员由边区参议会选举产生。 ②设置各级参议会,推行抗日民主制度。 ③中国共产党通过“三三制”原则。 (2)作用:这些措施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建设。 3.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的人民政权 (1)举措 ①在解放区设置行政区,巩固新兴的人民政权。 ②行政区设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 (2)作用: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现代中国的发展变化

近现代中国通讯交通技术发展 中国的交通通讯技术可以说是主要是在过去的100多年中迅速发展起来的 2、近代(1840—1949)(1)海:轮船①最先引进中国的近现代交通工具是轮船,洋务运动时,创办马尾造船厂。②1865年,中国终于建造成了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③19世纪70年代初,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这是中国第一家航运公司。(2)陆:①人力车、三轮车、自行车(自行车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初,自行车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50年代以后,中国有了自己的自行制造厂。)②火车(第一次工业革命)沪淞铁路:中国出现最早的铁路(外国商人修筑)唐胥铁路:中国人修筑的第一条铁路(出现“马拉火车”的天下奇闻)京张铁路:中国人自行设计并修筑的第一条铁路(詹天佑)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收回包括铁路在内的利权运动的蓬勃开展,中国的铁路建设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 ③电车,公共汽车(第二次工业革命)电车:1906年,天津创办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公共汽车:上海在1924年出现,北京则是在1935年开始有。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批12辆“解放牌”载重汽车,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的诞生。(3)空:飞机中国的民航事业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30年代中期已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3、现代(1949年后)交通工具发展的特点:发展快,多层次,范围广,不平衡(具有多层次性原因: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同时也受具体环境的影响。)二、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1、邮政通信①开始:1866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②1896年改为正式办理,通信范围囊括了全国各主要商埠和中心城市。③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称中华邮政,邮局邮路进一步扩展。④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开创了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2、电信事业(1)电报:①有线电报:1877年,丁日昌在福建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②无线电报:1906年创设。到1932年底,除了国内无线电报外,还开设了国际无线电报业务。(2)电话:①传入:1882年,电话传入中国。②民国成立后,电话线路与电话营业局所继续增加。③20世纪80年代之后,通信技术发展迅速。④截止2003年第三季度末,中国电话用户总数居世界第一。三、中国近代交通、通讯发展的原因1、外来交通技术传入的推动;2、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3、政府的大力提倡; 4、群众反帝斗争的推动; 5、中国人民聪明才智的推动。四、交通和通讯工具进步的影响1、正面影响:①推动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②促进信息的交流③开阔人们的视野④加快生活节奏⑤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2、负面影响:交通堵塞,环境污染,能源危机,广告,欺诈,噪声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内容标准】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一、大众报业的发展1、历史渊源: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报纸的国家之一,发行于公元887年的唐代《邸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报纸。2、大众报业出现原因(1)进入19世纪,单一的官方报纸与落后的办报方式越来越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社会呼唤着适合普通民众阅读需求的大众报纸的产生。(2)西人办报潮流的推动。3、近代中国大众报业的兴起与发展(1)1873年,在汉口出版的《昭文新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2)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形成高潮,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等。4、通俗性报刊特点(1)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取材世俗,运笔浅显,满足了市民消遣娱乐的需要。(2)根据的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按戏曲、电影、体育、生活、文艺、娱乐等类别实现了专门分工,读者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购买相应的报纸。二、广播影视的普及1、广播(1)产生:20世纪20年代初。(2)第一座广播台:1923年1月23日,由英美报商创办的“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台”在上海正式开播。(3)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1926年6月1日,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正式开播。(4)中国第一座私营广播电台:1927年3月,上海新新公司开办。(5)中国第一座全国性广播电台:1928年8月,南京国民政府筹备的中央广播电台在南京开播。2、电影(1)发展①中国第一次电影放映:1896年8月,上海徐园“又一村”

由南京总统府历史变迁看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由南京总统府历史变迁看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近代的中国是一个值得我们去深究的时期,一个天朝大国,一个世界强国,最终却成为世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争先进攻的“香馍馍”。这是一个屈辱的、动荡的、顽强的、拼搏的、探索的时期,是一个不断的失败走向成功的时期。深究这个时期的政治制度是了解这个时期历史的主要途径。而南京的那座位于南京长江路292号的总统府,见证着中国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见证着中国清末农民起义的政治,见证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下的兴与衰,它就是一部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史。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演变 总统府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明太祖朱元璋时期。1368年,明太祖推翻元朝以后,在南京建立了统一的明王朝政权。为了笼络人心,巩固政权,在此建造了这座规模宏大的汉王府,用来安置汉王陈友谅之子陈理。明朝迁都北京后,成祖朱棣封其次子朱高煦为汉王,在此设汉王府。 (一)明太祖朱元璋时期 在明太祖朱元璋时期,由于宰相胡惟庸谋反,于是为防止宰相权利过大威胁皇权,明太祖废除了秦、汉以来实行一千六百馀年的丞相制度,由吏、户、礼、工、刑、兵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每部只设一个尚书,两个侍郎,达到相权与皇权的融合,使皇帝独揽大权,皇权得到强化和加强。在强调集权的同时,为防止属下权利过大,也注重分权和监察,国家的军权、行政权、监察权三权分立,分属不同的部门,相互牵制制衡。但是,最终的决定权还是在于皇帝本身,这也是导致繁杂的国事集于皇帝一人的原因。 (二)明成祖朱棣时期 明成祖朱棣夺权之后,将都城迁往北京,使行政中心北移。朱棣为加强自身统治,对于建文时期的的忠臣进行残酷的诛连和屠杀,之后选取资历较浅的官僚入阁参与机务,解决了行政机构的空缺。同时,朱棣重视监察机构的作用,设立分遣御史巡行天下的制度,鼓励官吏互相告讦。他利用宦官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臣民隐事,设置镇守内臣和衙门,恢复洪武时废罢的厂卫合势,发展和强化了专制统治。 二、清朝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盛世时期的清朝政治制度 明朝被清朝所灭之后,清王朝把汉王府改建成两江总督衙署,管理江南军政事务。康熙时,又把原来的汉王府东侧部分改为江宁织造署。到乾隆时,把织造署扩建为行宫,以西花园为基础建成了一个富丽宏伟的宫殿。两江总督衙署是清政府在道光年间所设,主管五口通商之外交事宜,首任总督及其倡导设立者为恭亲王奕忻,之后林则徐、曾国藩、李鸿章、刘坤一、沈葆桢、左宗棠、张之洞、端方等均在此担任过两江总督。总督与巡抚,设置于明代,清代发展为以省为固定辖区的省级最高长官。清朝建立两江总督衙署,从中反应出清朝行政政治制度的一种变革。 从努尔哈赤建立政权起,到皇太极天聪五年七月设立六部,为满族政权的领主贵族政治体制时期,政权完全以八旗领主分封形成统治体制,是中央集权控制下的领主贵族政治体制。清入关后的顺治元年至康熙前期,在地方上恢复明王朝地方统治的建置形式,实行省、府、州县几级统辖。之后地方官制稍有变化,其中总督、巡抚开始向固定省区长官的方向发展,而省与府之间的道,也开始向固定性实体职官演变。这一时期,内地各省府州县的地方官,绝大部分是以汉军旗人及汉人充任。体现了“以汉治汉”的统治政策。康熙中期以后至乾隆末,是地方各省行政制度完善、统治深入。这一阶段,总督、巡抚的设置经过多次调整,最终在乾隆中期成为以省为固定辖区的省级最高长官,并确定哪些省分的总督、巡

试谈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变迁的主要路径和特点

试谈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变迁的主要路径和特点公元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这一年处于满清王朝后期,这一年发生了第一次鸦片战争,西方列强敲开了古老封闭满清王朝的大门。这一年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之年。中国近代史从1840年开始到1949年结束。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在这两个阶段中,中国的政治制度是变化的,同时有着其各自的特点。 首先,作为作为近代史的开端之年,在满清王朝的统治下,当时的政治制度依旧是延续各个王朝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然而,在内弱外强的局面下,当时的制度又有新的特点。当1842年,道光帝派直隶总督琦善与英国议和,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之后又签订了大量不平等条约。其中《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各帝国主义国家援引片面最惠国待遇,获得了《马关条约》中除割地赔款以外中国给予日本的所有权利。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已甘当“洋人的朝廷”,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它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也表示着当时的政治制度已经变为殖民地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随后,在清王朝的腐朽和对人民群众剥削的日益加重下,中国的资产阶级在1911年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同年12月29日,清朝原有的22个行省中业已独立的17个省,派出代表,推选刚刚返国的孙中山先生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宣誓就职,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正式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仿照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设计了责任内阁制。但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握有强大军事力量的北洋军阀,掌握着政治的主动权。在巨大的压力下,1912年2月15日,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在南京召开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选举会,选举袁世凯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同年2月20日,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在南京召开中华民国临时副总统选举会,选举黎元洪为中华民国临时副总统。3月10日,袁世凯在北

近现代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近现代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一、一战后的国际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0世纪20年代到二战前) 1、确立:通过巴黎和会(1919年1~6月)和华盛顿会议(1921~1922年)建立了一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新秩序。 2、主要内容:《凡尔赛和约》《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九国公约》等。 3、实质: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和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体系。 4、维护工具:国际联盟(英、法操纵)。 5、影响: (1)凡尔赛体系重新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的统治秩序。 (2)华盛顿体系协调了美、日矛盾,确立了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稳定了资本主义政治局势。 6、有损中国利益的条约:《凡尔赛和约》和《九国公约》。 7、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给人的启示:“落后就要挨打”,我们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升国际地位,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共建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 二、二战后的国际格局——两极格局(二战后到20世纪90年代初) 1、背景:二战结束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经济、军事实力强大,苏联成为唯一能与之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2、开始标志: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3、正式形成:1955年华约成立,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4、结束标志:1991年12月,苏联解体。 5、主要内容:处置德、日等战败国;重新确立战后欧、亚政治地图。 6、维护工具:联合国 7、评价:两极格局以美苏实力均势为基础,实质上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体现了大国强权色彩,美苏争霸给世界和平构成严重威胁。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三、多极化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 1、出现原因: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美国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企图称霸世界;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实力不断增强,成为牵制美国称霸世界、促进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2、主要力量中心:“一超”(美国);“多强”(俄罗斯、欧盟、日本、中国)。 3、主要障碍: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地区冲突和民族冲突。 4、决定因素:经济实力。 5、发展趋势:旧的世界格局已经终结,新的世界多极化格局尚未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还将继续,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但和平的局势并不稳定。 四、重要国际组织 1、国际性政治军事组织: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华约和北约等。 2、经济合作和其他组织:国际联盟、联合国、欧盟、世界贸易组织、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等。 五、对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认识 1、20世纪以来,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三次变化。期中,前两次政治格局的变化与两次世界大战有直接关系,第三次政治格局的变化与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有关。 2、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是建立在强国主导的前提下,体现了强权政治色彩。在当今条件

任剑涛:记“中国近现代思想的演变”学术研讨会

記┌中國近現代思想的演變┘ 學術研討會 ●任劍濤 一 會議機緣 2001年8月23-25日,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當代中國文化研究中心舉辦了「中國近現代思想的演變」學術研討會。會議主題是思想史意義的「自由主義與中國」。與會的有兩岸三地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大學機構的30餘位學者。 這次會議因緣而成。一方面,正如會議開幕式上致辭的香港中文大學副校長金耀基教授幽默地點出,與會者是抱z與天氣一樣熱烈的心情,討論一個學術界的熱點話題。另一方面則是因為,當下國內以及西方的社會政治生活狀況,促使人們關注自由主義話題。 二 源流辨析 對於漢語學術界來講,一涉及到自由主義這樣的現代政治哲學話題,就不得不先行處理這種政治哲學理論與中國悠久而深厚的政治文化傳統的關係問題,同時也不得不疏理在自由主義的原生地西方社會淵源深厚的理論脈絡。於是,關於自由主義的源流辨析,即對於自由主義的歷史演變的辨析,便成為漢語學界討論自由主義與中國話題的重要理論問題。 這次會議的與會者正是沿z這兩條線索來探討自由主義的源流問題。一條線索是自由主義政治哲學的西方源流辨析。這是由自由主義誕生於西方社會所決定的。與會者在討論中強調,漢語學術界必須在弄清楚原生的西方自由主義的來龍去脈的基礎上,才可以結合漢語文化語境,探討中國自由主義的理論建構問題與現實實踐訴求。因此,與會者在討論中對於西方從古典自由主義到新自由主義關注有加。對於十九世紀以來的新自由主義,尤其是羅爾斯(John 二十一世紀雙月刊 2001年10月號 總第六十七期

Rawls)的自由主義理論,更是傾注了理論熱忱。哈貝馬斯(Jürgen Habermas)對88百年中國與世界 於第三種民主的言述,也成為與會者評論自由主義民主與共和主義民主的參考 框架。 二是自由主義理論的中國源流辨析,這可以說是本次會議的中心論題。這當然與會議組織者和與會者共同的、強烈的中國關懷有關。這一問題實則可以換轉 為二:一是清末民初之前,中國傳統思想中究竟是否存在自由主義思想資源;二 是清末民初之後,自由主義在漢語文化語境中的文化傳統源流問題。就前一論題 而言,與會者在「中國思想史與自由主義的本土資源」的題旨下面,加以了集中探 討。台灣暨南國際大學中文系教授周昌龍專門考察了明清之際中國「近代」新自由 傳統的建立。他以李卓吾思想為例,指出當時中國已經形成系統性的「近代自由傳 統」,走出了內在自由之作為中國自由傳統的唯一關懷境地,使得儒學具有了包括 政治管理、生存能力、經濟獨立等在內的形體自由設計。台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 言研究所研究員李孝悌則論析了十八世紀中國皇權與禮教之外的自由傳統。他以 樂利主義為自由的言說軸心,論述像袁枚等人伸張的飲食男女問題具有的私域自 由義涵。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當代中國文化研究中心金觀濤、劉青峰教 授分析指出,胡適和戴震的哲學方法有驚人的一致性。他們認為戴震之所以能夠 尖銳批判宋明理學「以理殺人」的指責,不僅是由於明末以來對於情理的申述,更 在於他對個體經驗的重視,這些與自由主義有z旨趣上的一致性。他們並通過 這一比較得出結論:中國式自由主義的核心乃是一種「常識的個人主義」。另外, 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李天綱、台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理研 究員潘光哲、復旦大學古代文學研究中心博士後鄧志峰,也分別從清代中西思想 交匯、「知識倉庫」、晚明王學等視角對於自由主義的本土資源進行了挖掘。 與會者在探討自由主義的本土資源的同時,更對二十世紀初的中國自由主義思想演變關注有致。這種關注的焦點投射在兩個問題上面:一是關乎中國自 由主義發生學的清理,即具有關鍵意義的「五四」與自由主義的關聯性問題;二 是關乎中國自由主義發展的「系譜」建構問題。前一點其實是一個可以作放大處 理的問題域。與會者通過對於「五四」前後時期中國思想界的多元考察,勾畫出 從嚴復引介自由主義進中國到五四時期中國自由主義的發生發展情形。台灣中 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黃克武對於嚴復傳輸自由主義的思想特點做了 分析。他指出嚴復「一方面譯介、宣傳自由主義,另一方面則誤會、批判西方的 自由理念,因而形成了一個有異於西方模型的中國式自由主義」。而嚴復這種試 圖結合東西價值、混合西方的積極自由與中國的利他觀念、愛國心與追求富強 願望的思維方式,對於此後中國的自由主義論說產生了極大影響。廣州中山大 學哲學系教授袁偉時則以《努力》周報為例,考察了中國自由主義者的貢獻與失 敗。他對於上個世紀20年代初期處於嚴重的社會思想分化氛圍中的、以胡適為 核心的一批自由主義者對自由主義的引介與宣傳進行了研究,指出中國自由主 義者的z眼點在於申述原則,而匱乏行動能力。這注定了他們的失敗。值得特 別提出的是,浙江大學國際文化學院的高力克教授對於杜威(John Dewey)與「五 四」新自由主義關係的分析、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教授童世駿對於李大釗與穆勒 (John S. Mill)思想關係的剖解,都讓我們了解到西方自由主義思想與中國自由

中国近代政治的变迁

主要考点梳理 一、晚清时期的政治 1、领土主权完整的破坏 ①《南京条约》 《南京条约》条约的主要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此外列强还攫取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居留等特权。 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屈辱和深重的灾难。从此,中国的大门被迫打开,主权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转变,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 ②《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是:增开天津等沿海沿江11处通商口岸;赔偿英法巨额白银;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通航等。 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大片领土,主权受到更加严重的侵害,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③《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规定: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开放重庆等地为新的商埠;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后来,在列强的干涉下,日本才同意中国追加3000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交还中国的辽东半岛。 《马关条约》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后危害最为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在《马关条约》的刺激下,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④《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的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使中国税收受到列强控制。“使馆界”实际上是“国中之国”,成为列强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2、思想意识的变化

中国近代史的变迁及对中国发展的启示和影响

中国近代史的变迁及对中国发展的启示和影响 姓名:赵亭亭专业:护理本科学号:2101162334 摘要:1840-1842年英国发动的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是资本主义的英法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的一场战争,并使中国由封建社会开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化,是中国遭受外国资本主义奴役的起点,它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但鸦片战争也强行打开了中国封闭的大门,中国长期以来奉行的闭关锁国的政策被打破,一批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出现了探求西方知识、学习西方军事技术以御外侮的新思潮.同时也为当代中国的发展总结了宝贵的经验及教训。 关键词: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历史教训中国发展 中国之所以受到他国的侵略并且在鸦片战争中惨败,主要的原因,是腐朽的封建制度造成的,尤其是清政府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国经济和军事落后,经不起打击,使中国主权遭到破坏,人民受到剥削!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性质是封建社会,战后国家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等主权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成为领土和主权不完整的半独立国家,鸦片战争后中国签订的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使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夺取了清政府的国家主权地位,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完整。战后西方列强取得了协定关税的特权,这样中国海关保护本国工商业发展的作用丧失,反而开始成为外国资本主义推销商品,掠夺廉价原料的工具。另外,中国的海关主权遭到破坏,清政府为殖民主义者的侵华活动大开方便之门,严重践踏了中国主权。并规定领事裁判权,破坏了中国司法主权等。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的领土和主权的完整开始遭到破坏,封建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古老的社会发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变化,中国不再是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同时,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战前,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出现了两大矛盾:既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前者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和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不同,“封建主义”不但包括地主阶级,在半殖民地半封建是中国,还有经济的,政治的当权的各种封建半封建的反动势力以及后来的官僚资产阶级,“人民大众”不但包括农民阶级,还有近代新生的无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 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革命任务。 正是由于社会性质的改变,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由此革命任务也会有所改变中国人民肩负起了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时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反对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不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从1 8 4 0年鸦片战争到1 9 l 9年五四运动前的7 9年既为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农民阶级领导的以建立平等平均理想小农社会和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标的反侵略反封建斗争,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了转折。

浅谈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演变

浅谈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国的近现代史,是指中国自1840年以来直至现在的160多年的历史。 自1840年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从鸦片战争起,中国的独立和领土主权不断丧失,外国侵略者接踵而来,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强加给中国,以攫取越来越多的侵略权益,中华民族面临生存危机。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社会同样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不断增强,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中国从西方列强侵略欺辱的对象到如今东方腾飞的巨龙,这其中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我们不妨来做一下探究。 探究一个国家的发展史,政治制度是不得不谈的方面。 政治制度是指在特定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的总和。 通过对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演变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中了解中国之所以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原因。 1840年以前,中国是清朝统治下主权独立的封建国家。 从鸦片战争起,中国的独立和领土主权不断丧失,原来的封建社会开始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西方如火如荼地进行工业革命的时候,中国还闭关锁国,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仍沉浸于天朝上国的虚幻中无法自拔。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屈辱的条约并不能让统治者完全清醒,随后太平天国的建立几乎让清王朝的统治土崩瓦解,清朝统治者不得不重用汉臣并在洋人的帮助下镇压了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经制之师”的八旗和绿营的腐败从侧面反应出整个清王朝的腐朽。

清王朝作为我们封建史上最后的王朝,虽然吸取历代专制统治的教训,丰富了专制统治的经验,但是在经历过康雍乾盛世之后不断地衰败,到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之后已成为强弩之末,封建统治摇摇欲坠。 统治集团为了维持自身的统治地位,不断出卖国家主权,在西方列强以华治华的政策下,统治集团逐渐买办化,成为殖民统治的工具。 此时的中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广大人民处于封建统治阶级和外来侵略者的双重压迫之下,过着饥寒交迫且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一个处在外来侵略者瓜分统治之下,主权不断丧失的国家谈何发展呢?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虽然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并未被废除,但是自由劳动力的产生还是给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洋务运动中民用企业的出现,清政府为了筹集巨额赔款而放松对资本主义发展的限制,我国民族资产阶级在本国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列强的夹缝中缓慢发展。 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使民族危机日益深重,同时也激发了民族的觉醒意识,主张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应运而生,从而掀起了一场资产阶级政治改良运动。 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用君主立宪制取代君主专制制度,但是由于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弱小,他们把希望寄托于没有实权的皇帝,想通过变法来达到目的,但是最终在封建反动势力的绞杀下失败了。 在《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朝统治者已经彻底放弃了抵抗外国侵略者的念头,清政府也彻底沦为侵略者的统治工具,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深知采取和平手段来推进中国的变革是不可能的,他们决心以革命的方法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孙中山、黄兴等人创立了同盟会以三民主义为革命纲领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掀起了辛亥革命的高潮,给苟延残喘的清王朝致命一击。

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和思想解放潮流

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和思想解放潮流 一、考点提示 1.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演变及其评价。儒家思想为何长期被作为我国封建社 会的统治思想? 2.法家思想的产生、发展及其评价。尊儒尚法为何成为汉武帝及后世统治者加强 统治的根本思想? 3.我国古代治国思想的发展、嬗变及其成熟。 4.简述明清时期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张。并分析这一思想产生 的经济、政治根源。 5.近代新思想的产生、发展、演变及其评价。 6.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及其评价。 7.中国古代的思想解放。正确评价“百家争鸣”和“早期民主启蒙思想”。 8.中国近现代的思想解放并能正确加以评价。 二、知识整合 (一)总体归纳:在社会大变革的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法家、墨家、和儒家的影响最大。秦朝“以法为教”。西汉时期黄老思想一度主导地位。汉武帝时儒家伦理道德为中心、以法家的严刑峻法为辅佐、以道家权术政治为手段的治国模式,即“外儒内法,而剂之以道”的兼容并蓄的特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从鸦片战争起,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洋务思想、维新思想和民主共和先后成为主流思想。特别是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成为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知道思想。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得到广泛传播。中国共产党把它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取的了重大的胜利。 (二)主流思想的演变 ⒈儒家思想地位的变化 ⑴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学说,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⑵秦朝:焚书坑儒,儒家思想受到排斥。 ⑶西汉:汉武帝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⑷宋朝: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引佛教和道教思想的新儒学——理学,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 ⑸明清时期: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儒学受到批判。 ⑹19世纪晚期:西方资本主义思想传入,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发展,资产阶级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注意思想的正面交锋,使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 ⑺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辛亥革命建立起资产阶级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