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屈原读后感
《屈原》郭沫若读后感

《屈原》郭沫若读后感郭沫若的《屈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它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想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作为一部以中国古代历史为背景的长篇小说,它不仅展现了屈原这位历史人物的传奇经历,更深刻地探讨了人性、忠诚与背叛、权谋与野心等永恒的主题。
通过对《屈原》的阅读,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郭沫若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理解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也为这部作品所蕴含的丰富内涵所震撼。
首先,郭沫若在《屈原》中对屈原这一历史人物的塑造十分成功。
屈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诗人,他的《离骚》等作品至今仍被人传颂。
然而,在《屈原》中,郭沫若将他的形象描绘得更加丰满和立体,不仅展现了他的才华横溢和忠诚,更展现了他的坚韧与不屈。
在政治斗争的洪流中,屈原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不为权势所屈服,最终选择了以自己的生命来捍卫自己的理想。
这种坚韧和不屈的精神深深地触动了我,也让我对屈原这一历史人物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其次,郭沫若在《屈原》中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展现也十分精彩。
通过对楚国的描绘,他展现了这个古老国度的繁荣与衰落,以及当时的政治风云。
在《屈原》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楚国的盛世,也可以看到楚国的内乱和外侵。
郭沫若通过对楚国的描绘,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也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此外,郭沫若在《屈原》中对人性的探讨也十分深刻。
在这部作品中,他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人性的本质。
在政治斗争和权谋之中,人们的忠诚与背叛、友情与仇恨、爱情与婚姻等问题都得到了深入的探讨,让读者更加深入地思考了人性的本质和人类社会的复杂性。
总而言之,《屈原》是一部充满了中国古代文化魅力的作品,它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也展现了中国古代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通过对这部作品的阅读,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也更加深入地思考了人性的本质和人类社会的复杂性。
郭沫若在《屈原》中对屈原这一历史人物的塑造十分成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展现也十分精彩,对人性的探讨也十分深刻,这使得这部作品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
《屈原》的读后感范文(通用11篇)

《屈原》的读后感范文(通用11篇)《屈原》的读后感范文(通用11篇)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屈原》的读后感范文(通用11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屈原》的读后感1读完屈原我心中更多的是愤怒与惋惜。
愤怒的是那些在楚国占有庞大权力,但为了个人暂时的利益而私通秦国,背地里说屈原坏话的佞臣小人。
惋惜的是屈原这个政治人才一生的政治道路都被“亲小人,远贤臣”的楚怀王这样白白的断送了。
屈原出生在当时楚王朝一个占据着重要地位的贵族家庭,他出生的日子更是被古代人称为几百年也难得出现的良辰吉日。
因此,屈原的父亲从小就对屈原寄以很大的希望。
因为出生在一个有这显赫地位的家庭,他从小就得到了良好的教育。
在屈原十岁那年,父亲伯庸战死疆场,母亲也因此改嫁。
从此以后,屈原便于姐姐女嬃相依为命,在屈原父亲生前为他聘请的一个老师的教育下,二十岁那年,屈原便告别亲人和老师因在家乡抗击秦兵的卓越表现被太子熊櫆招入兰台宫,任文学待读。
他在这个荟萃人才之所,以自己辅佐皇上统一天下的气魄终于折服了太子,成为日后楚怀王的重要辅佐大臣。
在屈原任左徒之职的时候,他进行了改革与变法。
但会对贪官造成打击,那些大臣便背地里说屈原坏话。
使屈原降职为三闾大夫。
一次,秦国国相对楚怀王实施了政治欺骗,事候屈原直言批评怀王,怀王不应轻信了小人的谗言仅不听还将屈原流放到了汉北。
在汉北有一条河,河对岸就是韩国了。
一天屈原从茅屋里走出来,只见一个人用斗笠遮住脸,从河那头乘小舟过来了。
那人恭敬的对屈原说道;"尊敬的三闾大夫,您既然在出国毫无用武之地,那您就到我们韩国来吧,这可是我们韩国国君诚挚的邀请。
"说完,指着身后的一辆马车,“上车吧!”屈原听了,摆摆手;"楚国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可不能做像‘苏秦、张仪’那样的叛国贼。
”那人听了说:“我也是楚国人,你看我现在多好啊!天天要吃又吃,要喝有喝,衣食无忧,何必要留在一个对自己毫无意义的地方呢?”屈原听完,直言拒绝。
郭沫若屈原第五幕第二场读后感

郭沫若屈原第五幕第二场读后感
这一场戏里,屈原那大段的“雷电颂”简直是神来之笔。
我感觉屈原就像一个超级英雄,站在舞台的中央,对着天地万物大声咆哮。
他把对黑暗势力的愤怒,对正义的渴望,全都一股脑儿地喊了出来。
那气势,就像汹涌澎湃的大海,一浪高过一浪,根本停不下来。
以前我只知道屈原是个投江的爱国诗人,在这一场里,他不再是课本里那个有点遥远、有点模糊的形象。
他是个有血有肉、满腔热血的斗士。
他对着雷电的呼喊,就像是在跟那些坏蛋说:“你们这些家伙,别以为能一直作威作福,我屈原可不是好惹的!”这让我觉得特别解气,就好像我自己也有很多对不公平的愤怒,都随着屈原的呐喊释放出去了。
而且呀,郭沫若写得特别巧妙。
他用雷电这样强大而又震撼的自然力量,来衬托屈原的内心。
雷电噼里啪啦地响着,屈原也激情澎湃地诉说着,两者就像是完美的搭档。
这一场戏里的屈原,不再是那个只能被陷害、被流放的可怜人,他变成了一个能与天地对话、敢于挑战黑暗的巨人。
我在想,郭沫若在写这个的时候,是不是也像屈原一样,心里憋着一股劲儿呢?是不是他也想通过屈原这个角色,来对当时的黑暗社会发出怒吼呢?这一场戏不仅仅是在讲一个古代的故事,更像是在给当时的人,也给我们现在的人传递一种力量,一种面对邪恶和不公,绝不低头的力量。
反正读完这一场,我感觉自己都变得更有勇气了,就像被屈原注入了一股强大的精神能量。
郭沫若《屈原》读后感

郭沫若《屈原》读后感每当到了端午节。
我就想到了屈原。
一个多么希望能够报效国家,为国捐躯的大英雄。
却因为有一个昏庸无能的昏君,送掉了这样大好河山以及一名这么心怀抱负的英雄。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你轻轻地哀叹,眼角间流下难以掩饰的泪水,一滴滴那么晶莹,发出多么柔弱的泪光,苍白的脸色中,勾住过往,遥望蓝天长长地哀叹一声,无奈的吟唱起一句句诗歌,歌声响彻天地,似乎想激起高高在上的人的“仁义”。
悲哀的声音中,表达了你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之情;表达了你怀才不遇的`无奈心情;表达了你对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哀怜之情!但不管你如何大声,可“伯乐”却不知在何处,你的一腔热血只能演变成满腹悲愤。
你无奈,发出千叹万哀都言不了你那悲痛的心情!罗江边,大风狂吹,江水更加汹涌,愤怒地拍打着江岸,一男子轻轻一跃,就此殉身。
你,就是这一跃。
从此,大地上就少了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从此,中国传统节日中就多了一个。
你可知,就在你殉身之后,有多少人为你而泪流满面,直至今日,仍有多少人为你感概不已。
你那可歌可泣的爱国情怀让我们赞叹不已,身为炎黄子孙的我们一定会继承和发扬你的爱国精神。
从你殉身的那一日,“赛龙舟”便出现了,和“吃粽子”一起成为端午节的特色,和你一起成为中国的传说。
为了什么呢?为了纪念你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和缅怀你的爱国精神!一本《离骚》,使中华文化增添了新的活力;一个端午节,使中华民族拥有传奇的一面;一种爱国情怀,更使中国人民的情操更高尚!而这一切,都是源自你一一屈原。
或许在你投江之前,你为自己无法救黎民于水深火热之中,而感到遗憾,但是我想你现在知道你为中华民族的人民做了那么多事,一定会感到很欣慰。
我为你而骄傲,又为你而悲哀。
骄傲的是我们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而自豪;悲哀的是时代的背景让你的才华无法施展,正所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却不常有,你是何其不幸地遇到这样的“主”啊!今天,我们仍然过着这端午节,为的是纪念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一一屈原!。
郭沫若作品读后感(精选10篇)

郭沫若作品读后感(精选10篇)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
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郭沫若作品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郭沫若作品读后感篇1《银杏》是郭沫若写过的一篇文章,在我读完这篇文章时,情不自禁的心里总觉得有种东西在升腾,虽然说不出来是因了什么,可又一字一句地映在脑子里,慢慢的有了些顿悟,而且越来越清晰。
作者文中虽然在描述银杏,但却是另有所指。
难道他不是在借银杏表述中华民族几千年悠久的历史文明?不是在表述中华民族所具有的民族精神吗?端直、蓬勃、坚牢、庄重代表着他的气质;媚妩、青翠、莹洁、精巧代表着他的魅力;滋养、燃料、云冠、华盖则代表了他的美德。
然而就是这样的精神,人们渐渐淡忘了,他们吃着白果,却想着洋槐和幽加里树。
难道不是指他们喝着黄河母亲的乳汁,却在依阿取容,做着媚外降敌的勾当。
作者忧心忡忡,长此以往,中国会不会从地面上隐遁下去。
因此作者包含深情、发自肺腑地呼喊:爱银杏吧!爱我们的国家吧!不要让我们中国几千年所传承下来的历史文明和民族精神隐遁吧!在当今的社会里,也存在这样的蛀虫、垃圾。
有的披着奉公为民的外衣,拿着国家的俸禄,背地里却做着贪腐敛财、出国享受,祸害百姓的伎俩;还有的冷漠麻木、自私自利,成了金钱的奴隶。
一个人如果没有了气节,就会被别人看不起,就会变成社会的弃儿,同样,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了民族精神,就会挨打,就要受气,也必将退出这个强敌如林的世界大舞台。
所以,这篇文章也是告诫我们每一位的中国人,勿忘国耻,牢记使命,把我们中国的历史文明传承下去,把民族精神发扬下去,只有这样,中国才能像一个巨人,永远屹立与世界的东方。
在被郭沫若的深深的赤子之情感染的同时,我还感受着他不拘一格的语言魅力。
如:端直、葱茏、媚妩、依阿取容。
这些都折射出作者独具匠心,不取已成的个性与丰富的想象力。
确实值得我们后人的借鉴。
郭沫若的作品就是耐人寻味,不管是感情的体验,心灵的洗礼,还是写作技巧的纯熟,语言的魅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郭沫若屈原中心内容及其解析

郭沫若屈原中心内容及其解析
郭沫若作为中国现代文化领袖之一,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入
的研究和探索,其中对于楚文化的研究,尤其是对于楚国大诗人屈原
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郭沫若曾在其著作《屈原中心内容的解析》中,对于屈原中心内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阐述。
首先,郭沫若认为屈原的中心内容是爱国主义精神,这一精神贯
穿于屈原的所有作品中。
屈原出生在楚国,深受楚国文化的影响,他
对于楚国的繁荣昌盛和独立自主有着深切的向往和追求。
在《离骚》
一诗中,他经常提到楚国的荣耀和悲痛,以表示自己对于国家的关注
和忧虑。
其次,郭沫若认为屈原的中心内容还包括了国家和民族精神。
屈
原不仅关注楚国,也关心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
在《天问》一诗中,
他提出了“天问”的概念,探讨了人类和天地自然的关系,表达了对
人类历史和文化发展的思考和关注。
屈原倡导了人类文明进步和和平
发展,提倡了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的精神。
最后,郭沫若认为屈原的中心内容还涵盖了人文思想和哲学思考。
屈原思考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根本问题,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探索了人类本质和存在的问题,并在《雨巷》一诗中表达了对于艺术
的追求和关注。
他认为艺术是人类文明丰富多彩的一部分,具有深刻
的哲学思想和人文价值。
总的来说,郭沫若在《屈原中心内容的解析》中对于屈原的研究和阐述,更多地是从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国家和民族精神以及人文思想和哲学思考三个方面展开的。
这种研究方法和探索思路,对于我们了解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探索文化精神和价值体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郭沫若屈原第五幕第二场读后感

郭沫若屈原第五幕第二场读后感这一场戏里,屈原那股子愤懑简直要从纸面上喷薄而出了。
他被陷害、被误解,可他的灵魂依然像熊熊燃烧的火焰。
我仿佛能看到他在那舞台上(如果把文字想象成舞台的话),披头散发,对着天地诉说自己的冤屈。
那一句“雷电颂”,简直太震撼了。
他喊出“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的时候,我都感觉自己身边的空气都跟着躁动起来了。
这就像是一个被压抑到极致的人,突然找到了一个发泄的出口,把对黑暗势力的不满、对正义的渴望,全都一股脑地宣泄出来。
而且啊,这一场戏里的对比也特别有意思。
一边是屈原的满腔热血和正义凛然,另一边则是那些奸佞小人的丑恶嘴脸。
那些小人就像躲在阴暗角落里的老鼠,只会在背后使坏,陷害忠良。
这种对比就像是黑白画一样鲜明,让人一眼就能看出谁好谁坏。
我在想,郭沫若先生肯定是想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把那个时代的黑暗和不公平狠狠地揭露出来,让大家都看看,那些坏蛋是怎么欺负好人的。
从这个场景里,我还感受到了一种力量,一种即使身处绝境也绝不屈服的力量。
屈原都被整成那样了,还能这么硬气地反抗,对着老天爷喊出自己的心声。
这要是换了一般人,估计早就被打趴下了。
他的这种精神,就像给我打了一针强心剂一样。
让我觉得在生活中遇到点小挫折小困难,那都不叫事儿。
要是连这点小麻烦都扛不住,那可太对不起屈原他老人家了。
我觉得这一场戏啊,就像是整个剧的灵魂爆发点。
前面的那些铺垫,就像是在慢慢地给这个炸弹装火药,到了这一场,“轰”的一下就炸开了,把所有的情感、矛盾、冲突全都展现得淋漓尽致。
我想,这就是好剧的魅力吧,让你看了就忘不了,而且还能从中学到很多东西,比如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邪恶,还有面对困境的时候应该怎么挺起胸膛去战斗。
反正读完这一场,我对郭沫若先生的佩服那是又多了几分呢。
郭沫若《屈原》读后感

郭沫若《屈原》读后感1. 读完郭沫若的《屈原》,我就像被雷劈了一下,整个人都呆住了。
屈原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这就像我在黑暗中找东西,怎么找都找不到,可我不能放弃呀。
有一回我丢了最心爱的小弹珠,我翻遍了整个屋子,床底下、柜子缝里,到处都找了,心里就想着一定要找到它,就像屈原一心探索救国之路那样执着。
2. 郭沫若笔下的《屈原》真让我大开眼界。
屈原大喊:“众人皆醉我独醒!”这让我想起那次班级里大家都在玩一种很无聊的游戏,就我觉得那没啥意思。
同学们都玩得热火朝天,我却像个局外人。
我跟他们说这游戏不好玩,他们还笑我。
我就感觉自己像屈原一样,周围的人都不理解我,可我知道自己是对的。
3. 《屈原》这本书,我读完后心里五味杂陈。
屈原的那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深深触动了我。
有次我看到路边有个老爷爷在很辛苦地捡瓶子,大太阳晒着,他的衣服都湿透了。
我心里特别难受,就像屈原看到百姓受苦时的那种哀伤。
我想帮老爷爷,可又有点害羞,后来鼓起勇气把我刚买的水递给他,那种感觉就像我也在分担一点点别人的艰难。
4. 看了郭沫若写的《屈原》,我觉得自己像是走进了一个充满激情与悲愤的世界。
屈原怒吼:“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就好比我参加学校的长跑比赛,我知道自己跑得不快,可我就是想坚持到最后。
我爸劝我说别跑了,太累了。
我就想,我心里想做这件事,就算再累,就算摔了跤,我也不后悔,就像屈原坚持自己的理想,死都不怕。
5. 读完《屈原》,我满脑子都是屈原的样子。
他说:“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我有个朋友,他本来很喜欢画画,可大家都说学画画没出息,让他去学别的。
他很纠结,来找我商量。
我就跟他说,要是你真心喜欢画画,就别管别人怎么说,就像屈原不随波逐流一样。
要是因为别人改变自己的喜好,以后肯定会不开心的。
6. 郭沫若的《屈原》对我来说就像一场震撼心灵的电影。
屈原悲叹:“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郭沫若屈原读后感
前言:欢迎前来!以下是相关的内容范文,更多的请关注.
借着台灯那微弱的白光,用了两个多小时就看完。
其实每次静下心来看书,就会把书中所描绘的情节,在自己的脑海中放入一张幻灯片,让它清晰地在眼前放映出来.屈原,相信每个人都知道,他是一位世界名人,在这篇作品中,作者塑造了一个高大而雄浑,深沉而奔放的屈原形象。
全书以《橘颂》开始,极力地塑造屈原诗意的灵魂,表现了他高尚的人格和从高的德行。
他教育弟子宋玉:在大波大澜的时代,生要生得光明,死要死得磊落。
他被张仪他们陷害,致使被革职,又被他们称为疯子。
在向风,雷,电的呐喊中,使人看了心情也跟他的一样,心潮澎湃,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
那是反抗的呐喊,战斗的召唤;那是对黑暗的猛烈攻击,对光明的热切向往;那是高尚情操的独白,是凛然气节的赞颂。
最后,屈原与卫士甲一起到汉北去抵御强暴,捍卫祖国。
“最毒妇人心”。
也许我不该说这句话,因我是一个女孩。
但是看到南后这一形象,我又觉得我说这句话没有错。
她是一个心狠手辣的阴谋家,在轻佻,妖艳的躯壳里,藏着放纵和淫荡,身居高贵,荣耀的皇后之位,却阴险,冷酷,
凶残,为巩固宠位,不惜残害无辜,诬陷忠良,与乱臣狼狈为奸,愚弄国王,把楚国和百姓推向覆灭的深渊。
相信大多数人和我一样,都喜欢里面的婵娟。
婵娟是屈原的侍女和弟子,她是一个心地善良,刚强不阿的女孩。
当屈原被蒙冤时,她却发誓要跟先生站在一起,她不相信外面的流言,她相信先生是清白的。
在与南后见面时,她丝毫没有表现出一点儿畏惧,南后要割她舌头,她没有临阵脱逃,相反,她临危不惧,视死如归。
被南后关进槛里后,宋玉和子兰来救她出去,但是她没有出去。
最后,由于误饮屈原的毒酒而死,她用自己的生命粉碎了敌人企图谋害屈原的阴谋。
一个那么善良的女孩,把自己的生命献给了国家,她是屈原精神的继承者,是真善美的化身。
郭沫若曾说婵娟在斗争中“化为永远之光明,永远之日光”。
郭沫若这部《屈原》读了多次,总让人感觉摆不脱“高、全、大”式的人物形象的感觉。
屈原可真是堂堂正正、无一点瑕疵的英雄人物,反而像神,没有一丝人间烟火气了。
而且中国传统文学风格恰恰是好人好得不能再好、坏人坏得不能再坏了。
这样塑造人物的结果是,连孔明,也要被鲁迅评为“孔明多智而近妖”了(见《中国小说史略》),因而郭沫若笔下的屈原便少了孤高梗介、伟岸自傲的性格,反而指天斥地,很有一种自大狂的滑稽。
尽管郭沫若使出全身诗才来烘托恢宏的气势,反而没见把屈原立起来给我们看的效果。
这一点止可以说戏剧并不仅仅是戏剧性,而更重在人物内心的丰满发展,以及悲剧的内在性。
我之所以对屈原无法产生一丝感动与同情,恰恰是屈原这个活生生的人,反而硬被作者变成传达他不满于当权政府情绪的传声筒。
剧本似乎只有一个主题:卖国与爱国。
屈原这位爱国志士似乎像困兽一样在屋里咆哮,一点办法都没有,任人来下毒驱逐。
而他内心精神世界只剩下对卖国者的仇恨与怒火,真难想像这样一个人怎么能写出像天堂一般高华美妙的诗篇。
这种只此一点、不及其余的手法只是让人物变成作者手中的木偶、一个空洞的概念了。
而只有深人探求屈原丰富与广阔内心世界的艺术方法,才能让笔下的木偶被吹口仙气而变成活人行走。
郭沫若的剧作恰恰无能为力的正是这一点,所以要被人讥为“爱国的宣传品”。
郭沫若或许是想西洋化些,又学起席勒、雨果的浪漫派风格,也装上下毒、死人等戏剧性情节,全然不顾屈原是中国人,而且还生活在战国时代。
除了说明卖国者卑鄙外,并没对突显爱国者的高尚有何帮助。
所以一部仅仅注重夸张、离奇情节戏剧性而没有内在冲突的展现的剧作,注定了是一部失败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