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痧
刮痧操作要点

并促进血液循环。
01
03
02 04
刮痧顺序与方向
刮痧应遵循一定的顺序和方向, 一般从上至下、从内至外进行。 避免来回刮动,以免加重皮肤负 担。
刮痧时间与频率
每次刮痧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控 制在15-20分钟内。刮痧频率也 不宜过高,建议每周1-2次,以 免对皮肤造成过度刺激。
刮痧注意事项
了解刮痧禁忌症,如皮肤破损、炎症 、肿瘤等;注意刮痧前后的饮食和保 暖等。
05
04
刮痧操作技巧
掌握正确的刮痧角度、力度和速度, 以及刮拭方向和时间等。
学员心得体会分享
学员甲
通过刮痧学习,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医外治法的独特魅力和效果,掌 握了基本的刮痧操作技巧,对中医养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学员乙
刮痧前需清洁皮肤,保持皮肤干净、无破 损、无炎症。
穿着舒适
避免空腹和饱食后刮痧
刮痧时需暴露刮痧部位,穿着宽松舒适的 衣服,方便操作。
空腹和饱食后1小时内不宜刮痧,以免出现 不适。
基本手法和技巧讲解
握持刮痧板
用单手或双手握持刮痧 板,保持板面与皮肤呈
45度角左右。
力度适中
刮痧时需保持力度适中 ,以患者能耐受为度, 避免过度用力导致皮肤
XXX
PART 06
总结回顾与拓展延伸
REPORTING
关键知识点总结回顾
刮痧基本概念
刮痧是中医外治法之一,通过刮拭皮 肤以刺激经络穴位,达到疏通经络、 活血化瘀、驱邪排毒的效果。
01
02
刮痧工具选择
常用刮痧工具有牛角、玉石、陶瓷等 ,需选择边缘光滑、无破损的工具。
刮痧基础知识

砭石具有镇惊、安神 、祛寒的作用,在刮痧
时砭石所特有的能量场
会被激活,作用于人体
,适用于寒症、阴症、
癫痫等
3、玉石刮痧板
玉石具有清热 、润肤、美容的 作用,主要用于 面部刮拭
4、陶瓷刮痧板
具有耐高温、防静 电的作用,如古代的 瓷碗、瓷杯等
(二)按形状分类
❖ 可分为:椭圆形、方形、缺口形、三解形、梳形
侧
低
扶
头
坐
坐
位
位
仰靠坐位
❖ 患者坐于椅上,背部靠于椅背,暴露颈项 前部及胸前部位
❖ 宜用于面部、颈前、胸部、肩部和上肢部 位的刮痧
❖ 咽部不适、慢性支气管炎、气管炎、心脏 病、进行颈痛、肩痛等病症刮痧、全身刮 痧以及面部美容时多选择此种体位
仰 靠 坐 位
扶持站位
❖ 患者前倾稍弯腰站于床、桌或椅前,双手 扶床边、桌边或椅背,使背部、下肢部暴 露
常用刮痧介质
刮痧油
1.刮痧油(刮痧活血剂) 它是中草药与医用油精
炼而成的油剂,具有清热解 毒,活血化瘀,解肌发表, 缓解疼痛,帮助透痧及润滑 护肤增效等作用。(成人刮 痧,刮痧面积大者,皮肤干 燥者)
2.刮痧乳
是天然植物合成的乳剂,具有改善血液循 环,促进新陈代谢,润滑护肤增效的作用。(儿 童刮痧,面部刮痧,拔罐进行走罐时)
❖ 很据患者的体制,选择合适的刮痧部位,尽量将其暴露;若刮试部 位不清洁,用消毒用品,如热毛巾、卫生纸或酒精棉球擦洗干净, 预防感染。
❖ 对于初次接受刮痧的患者,应做必要的解释工作,以消除患者的紧 张心理。
❖ 刮痧时应保持室内适合的温度,尤其是在冬季避免伤风感冒;夏季 应回避风扇、过堂风以及空调直吹刮试部位。
刮痧基础知识

05
刮痧的应用范围
常见病症的治疗
感冒:刮痧可以 缓解感冒症状如 头痛、发热等。
颈椎病:刮痧可以 缓解颈椎疼痛改善 局部血液循环。
腰肌劳损:刮痧可 以缓解腰部疼痛改 善肌肉紧张状态。
肩周炎:刮痧可以 缓解肩部疼痛改善 肩关节活动度。
保健养生
刮痧可以缓解疲劳促进血液循环
刮痧可以缓解肌肉疼痛减轻关节炎 症
国际化发展:刮痧将走向世界成为全球范围内受欢迎的自然疗法之一。
未来研究方向和重点
刮痧与现代医学的结合 刮痧技术在不同领域的拓展 刮痧的国际推广与交流 刮痧的科研进展与成果转化
对未来的建议和期望
推广刮痧知识:提高公众对刮痧的认知和接受度 规范行业标准:制定刮痧行业标准和操作规范提高服务质量 创新技术手段:引入现代科技如智能刮痧设备提高治疗效率和舒适度 拓展应用领域:探索刮痧在更多领域的治疗作用和应用价值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舒缓肌肉疼痛:刮痧可以舒缓肌肉 紧张和疼痛缓解疲劳。
排毒养颜:刮痧可以促进身体排毒 改善皮肤状态达到美容养颜的效果。
04
刮痧的操作方法
刮痧前的准备
确定刮痧的部位和顺序 清洁皮肤并涂抹刮痧介质 选择合适的刮痧板和力度 了解刮痧的注意事项和禁忌症
刮痧的操作步骤
准备工具:刮 痧板、润滑油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刮痧基础知识
汇报人:
目 录 CTLOG
01
单击此处 添加目录标题
02
03
04
刮痧的起源和历史 刮痧的基本原理 刮痧的操作方法
05
06
07
刮痧的应用范围 刮痧的实践经验 刮痧的未来发展
01
刮痧前应该注意什么?

刮痧前应该注意什么?刮痧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刮拭皮肤来促进血液循环、调节身体机能、缓解不适症状。
然而,在进行刮痧之前,有一些重要的注意事项需要了解和遵循,以确保刮痧的安全和有效性。
首先,要选择合适的刮痧工具。
常见的刮痧工具包括牛角刮板、玉石刮板和砭石刮板等。
这些工具的质地和形状不同,但其作用基本相同。
在选择时,要确保工具表面光滑,边缘圆润,避免刮伤皮肤。
同时,工具要经过严格的消毒处理,以防止感染。
了解自身的健康状况至关重要。
如果您患有某些疾病,如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出血性疾病、皮肤疾病等,或者处于妊娠期、生理期,可能不适合进行刮痧。
因此,在决定刮痧之前,最好先咨询医生的意见。
刮痧前的身体准备也不容忽视。
建议在刮痧前保持身体清洁,避免皮肤上有污垢、油脂或化妆品残留。
同时,要保持身体放松,避免在紧张、疲劳或饥饿的状态下进行刮痧。
如果刚刚进行了剧烈运动,应休息一段时间,待身体恢复平静后再进行。
环境因素同样需要考虑。
选择一个安静、舒适、温暖且通风良好的环境进行刮痧。
避免在寒冷、潮湿或风大的地方操作,以免影响刮痧效果,甚至导致身体不适。
在刮痧前,还需要了解刮痧的手法和力度。
刮痧时的手法应轻柔、均匀,避免用力过猛。
一般来说,沿着经络的走向进行刮拭,由上至下、由内向外。
对于初次刮痧或皮肤较为敏感的人,力度更要适中,以皮肤微微发红为度。
另外,要注意刮痧的时间间隔。
两次刮痧之间应间隔一定的时间,让皮肤有足够的时间恢复。
通常,同一部位的刮痧间隔时间为 5 至 7 天。
过于频繁的刮痧可能会对皮肤造成损伤。
饮食方面,在刮痧前应避免食用生冷、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可以适当饮用一些温水,以补充水分,促进血液循环。
心理准备也是必要的。
有些人可能对刮痧存在恐惧或担忧,这可能会影响刮痧的效果。
要保持积极的心态,相信刮痧的疗效,但也要对可能出现的轻微不适有一定的心理预期。
如果您正在服用某些药物,如抗凝药物、降压药物等,应提前告知刮痧师。
刮痧-中医

百度首页 |登录 新闻 网页 贴吧 知道 MP3 图片 视频 百科刮痧帮助进入词条搜索词条返回百度百科首页一、中医疗法【基本介绍】刮痧(Skin scraping ) ,是传统的自然疗法之一,它是以中医皮部理论为基础,用器具(牛角、罐)等在皮肤相关部位刮拭,以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之目的。
明代郭志邃著有《痧胀玉衡》一书,录了各类痧症百余种。
近代著名中医外治家吴尚先对刮痧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说“阳痧腹痛,莫妙以瓷油刮背,盖五脏之系,咸在于背,刮之则邪气随降,病自松解”。
刮痧,是用刮痧板蘸刮痧油反复刮动,摩擦患者某处皮肤,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刮痧,就是利具,刮试经络穴位,通过良性刺激,充分发挥营卫之气的作用,使经络穴位处充血,改善局部微循环,邪气,疏通经络,舒筋理气,驱风散寒,清热除湿,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以增强机体自身潜在的抗病疫机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病治病的作用。
现代科学证明,刮痧可以扩张毛细血管,增加汗腺分泌,促进血液循环,对于高血压、中暑、肌肉致的风寒痹症都有立竿见影之效。
经常刮痧,可起到调整经气,解除疲劳,增加免疫功能的作用。
【刮痧来历】刮痧目录一、中医疗法【基本介绍】【刮痧来历】【刮痧疗效】【“痧”的概念】【手法详述】【历史发展】二、电影《刮痧》“刮痧”这个“痧”字也就是“痧症”。
这种疗法起源于旧石器时代,人们患病时,出于本能地用片抚摩、捶击身体表面的某一部位,有时竟然能使疾病得到缓解。
通过长期的实践与积累,逐步形成了的方法,这也是“刮痧”疗法的雏形。
刮痧疗法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一种适应病种非常广泛的自然疗法。
早在明代医学家张凤逵的《伤暑中,对于痧症这个病的病因、病机、症状都有具体的描述。
他认为,毒邪由皮毛而入的话,就可以阻塞络,阻塞气血,使气血流通不畅;毒邪由口鼻吸入的时候,就阻塞络脉,使络脉的气血不通。
这些毒邪积的越厉害,那么它就越剧烈,象发急如燎原之势,对于这种情况,就必须采取急救的措施,也就是必放血的办法来治疗。
刮痧治疗的注意事项

刮痧治疗的注意事项
刮痧治疗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具有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促进身体排毒等作用。
使用刮痧疗法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注意选择合适的刮痧工具:刮痧工具应该选择质量好、无毒无害的刮痧板或者刮痧板。
刮痧板表面应该光滑,不易造成皮肤创伤。
2. 准备好刮痧部位:在开始刮痧前,应该先准备好刮痧的部位。
可以使用刮痧油或者润滑油,涂抹在皮肤表面,使得刮痧板更容易滑动。
3. 刮痧时力度要适中:刮痧的力度应该以刺激皮肤、留下红痕为宜,切忌用力过猛,以免造成皮肤破损或者出血。
4. 刮痧避开伤口、静脉血管等部位:如果有伤口或者静脉血管凸出的部位,刮痧时要特别小心,避开这些部位,以免加重伤口或者造成出血。
5. 刮痧部位不宜过多:在一次治疗中,每个部位刮痧的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控制在10-15分钟为宜。
每个部位刮痧后应该给予适当的休息。
6. 刮痧后注意保暖:刮痧后的皮肤容易敏感,对寒冷和风的刺激较为敏感,刮痧后应该注意保暖,避免受凉。
7. 避免在特定部位刮痧:刮痧时应避开颈部、脊柱、头部和关节等部位,以免损伤到重要的机构和器官。
8. 注意刮痧的时间和频率:刮痧的时间和频率应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进行安排,一般每周1-2次,每次不超过30分钟为宜。
9. 注意观察身体反应:在刮痧过程中,应该密切观察身体的反应,如出现皮肤过敏、疼痛加剧、出血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停止刮痧治疗。
最后,如果有疾病或者慢性病患者,在进行刮痧治疗之前最好先咨询医生的意见,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刮痧治疗只是一种辅助手段,不能替代正规的医疗治疗。
背部刮痧操作规范流程

背部刮痧操作规范流程
背部刮痧是一种传统中医疗法,通过刮痧板或其他工具在患者的背部刮擦,以促进血液循环、舒缓肌肉疲劳、排除体内湿气等作用。
在进行背部刮痧时,需要遵循一定的操作规范流程,以确保疗效和安全性。
首先,进行背部刮痧前,需要准备好刮痧板或其他刮痧工具,确保其清洁卫生。
同时,准备好刮痧所需的刮痧油或其他润滑物,以减少刮痧时对皮肤的刺激。
接着,让患者脱去上衣,暴露背部皮肤。
在进行刮痧前,可以先进行按摩或热敷,以放松肌肉,增加刮痧的效果。
在刮痧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操作规范:
1. 刮痧的力度要适中,不宜过重,以免造成皮肤损伤或疼痛。
刮痧的方向一般是从上往下,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2. 刮痧的速度要均匀,不宜过快或过慢。
刮痧时可以根据患者的反应和皮肤情况进行调整,避免过度刺激。
3. 刮痧的时间一般为15-30分钟,可以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调整。
刮痧后,可以用温水清洗皮肤,再涂抹一些舒缓皮肤的药膏或润肤霜。
4. 刮痧后,患者可能会出现一些红斑或淤血,这是正常现象,不必过于担心。
但如果出现皮肤破损或感染等情况,应及时就医处理。
总的来说,背部刮痧是一种有效的中医疗法,但在进行操作时需要遵循一定的规范流程,以确保疗效和安全性。
同时,患者在接受刮痧治疗时也需要配合医生的指导,保持放松和配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第一章 刮痧技术

第一章 刮痧技术刮痧是在中医经络腧穴理论指导下,使用不同材质和形状的刮痧器械和介质,在体表进行相应的手法刮拭,以防治疾病的中医外治技术。
刮痧技术具有疏通经络,改善血液循环,调整关节结构和功能等作用。
常用于外感性疾病和骨关节疼痛性疾病等。
一、常用器具及基本操作方法(一)常用器具与介质1.器具:刮痧板(砭石、水牛角、玉石等)。
2.介质:刮痧油、润肤乳、精油等。
(二)握持及运板方法单手握板,将刮痧板放置掌心,由拇指和示指、中指夹住刮痧板,无名指和小指紧贴刮痧板边角,从三个角度固定刮痧板(见图1)。
刮痧时利用指力和腕力调整刮痧板角度,使刮痧板与皮肤之间夹角约45°,以肘关节为轴心,前臂做有规律的移动。
图1 握板方法示意图(二)刮痧次序选择刮痧部位顺序的总原则为先头面后手足,先背腰后胸腹,先上肢后下肢,逐步按顺序刮痧。
全身刮痧者,顺序为:头、颈、肩、背腰、上肢、胸腹及下肢;局部刮痧者,如颈部刮痧顺序为头、颈、肩、上肢;肩部刮痧顺序为头、颈、肩上、肩前、肩后、上肢;背腰部刮痧顺序为背腰部正中、脊柱两侧、双下肢。
(三)刮痧方向总原则为由上向下、由内向外,单方向刮拭,尽可能拉长距离。
头部一般采用梳头法,由前向后(见图2);面部一般由正中向两侧,下颌向外上刮拭(见图3);颈肩背部正中、两侧由上往下,肩上由内向外,肩前、肩外、肩后由上向下(见图4);胸部正中应由上向下,肋间则应由内向外(见图5);腹部则应由上向下,逐步由内向外扩展(见图6);四肢宜向远心端方向刮拭(见图8、9)。
图2 头部刮拭方向图3 面部刮拭方向图4颈肩部刮拭方向 图5 胸部刮拭方向 图6 腹部刮拭方向(四)刮痧时间刮痧的时间包括每次治疗时间、治疗间隔和疗程:1.每个部位一般刮拭20~30次,每位患者通常选3~5个部位;局部刮痧一般5~10分钟,全身刮痧宜10~20分钟。
2.两次刮痧之间宜间隔3~6天,或以皮肤上痧退、手压皮肤无疼痛感为宜;若病情需要,或刮痧部位的痧斑未退,不宜在原部位进行刮拭,可另选其他相关部位进行刮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起源于旧石器时代,人们患病时,出于
本能地用手或者石片抚摩、捶击身体表 面的某一部位,有时竟然能使疾病得到 缓解。通过长期的实践与积累,逐步形 成了砭石治病的方法,这也是“刮痧” 疗法的雏形。 2000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叙述的砭石 术是刮痧疗法的萌芽。 大多数学者认为针灸、推拿、拔罐、放 血等理疗手法是由刮痧演变而来的。
刮痧法----背脊颈骨上下及胸前胁肋两背肩臂痧症, 用铜钱蘸香油刮之,或用刮舌子脚蘸香油刮之。头 额腿上之痧,用棉纱线或麻线蘸香油刮之。大小腹 软肉内之痧,用食盐以手擦之。 淬痧法----在额头和胸胁出现小出血点或小充血点, 用纸捻或大个的灯草蘸上少量香油点燃, 然后用火 头直接淬到痧点上,火头爆出一声响即熄灭, 再点 燃去淬烧其他痧点。 放痧法----在委中穴或在十指尖放血,也叫刺血疗法 或放血疗法。 搓痧法----用手指撮拧、拿捏、提拉患者的皮肉,使 局部充血或现出血点,也叫撮痧法。
2、泻法
泻法刮拭按压力大,速度快,能疏泄 病邪、使亢进的机能恢复正常。临床多 用于年轻、体壮,新病、急病或形体壮 实的实证患者。
3、平补平泻法 平补平泻法亦称平刮法,有三种刮 拭手法。第一种为按压力大,速度慢; 第二种为按压力小,速度快;第三种为 按压力中等,速度适中。具体应用时可 根据患者病情和体质而灵活选用。其中 按压力中等,速度适中的手法易于被患 者接受。
先心腹绞痛而吐泻者,从暑气痧发者多;
心胸昏闷,痰涎胶结,从伤暑伏热痧发者多;
遍身肿胀,疼痛难忍,四肢不举,舌强不言,从寒气
冰伏过时、郁为火毒而发痧者多。” ----《痧胀玉衡》
“古无痧字……惟霍乱条下有不吐泻而腹绞痛 者,曰干霍乱,亦名绞肠痧。缘南方体气不实 之人,偶触粪土沙秽之气,多腹痛闷乱,名之曰 痧,即沙字之讹也。”
焠
痧
术者使用灯芯蘸油,点燃后,在受 术者的皮肤表面上的红点处燃烧,手法 要快。接触到受术者皮肤后,往往可以 听到灯火燃着皮肤的“啪啪”声,十分 清脆。
补法手法
补法、泻法、平补平泻法
1、补法 补法刮拭按压力小,速度慢,能激 发人体正气,使低下的机能恢复旺盛。 临床多用于年老、体弱,久病、重病或 形体瘦弱之虚证患者。
缺点:
1、无明确的理论指导。 2、工具简陋,方法过于简单。
3、治疗病种有限。
台湾吕季儒教授的经络刮痧法的特点:
①刮痧手法的改进----对不同的病症选取相应的
补法或泻法;
②刮痧工具的改进----改用具有活血化瘀、清热 解毒、软坚散结等特点的水牛角; ③刮痧润滑剂的改进----使用具有 消炎镇痛、活血化瘀作用的专用 刮痧剂。
挤
痧
术者用大拇指和示指在施术部位用力挤 压,连续挤出一块块或一小块紫红痧斑的方 法。
拍
痧
术者用刮痧板拍打体表的施术部位,拍打 至皮肤发红充血,呈现紫红色或暗红色痧点或 痧斑为止。
放
痧
术者用针(常用三棱针)点刺一定 的穴位,使流出或挤出少量紫黑色血液。
挑
痧
术者用针挑刺体表的一定部位,放 泄痧毒的一种方法,是“刺络疗法”的 一种。
特 点
刮痧疗法的作用机理
经络系统将人体的组织器官、四肢百骸联络成一个 有机的整体。 皮部是经脉功能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经脉之气 散在的部位。 人体内在的系统发生的病理变化,会通过经络系统 反映到体表,常在脊柱的两侧,也就是十二皮部分 布的地方,出现痧象。
经脉是线状分布,络脉是网状分布,而皮部 是面状分布,因此,皮部居人体的最外层, 是机体的卫外屏障,机体卫外功能失调,外 邪则通过皮肤深入络脉、经脉以及脏腑,引 起疾病。 另外,机体内脏有病也可通过经脉络脉而反 应于皮部。因此,刮痧虽然刺激作用于皮肤 表面,但可通过络脉、经脉深入脏腑而治疗 疾病。
唐朝时期,就有了用苎麻刮痧治病的明确记载。
元代医家危亦林在公元1337年撰成 的《世医得效方》中记载:“古方不载 ……所感如伤寒,头痛呕恶,浑身壮热 ,手足指未微厥,或腹痛闷乱、须臾能 杀人” ,又说:“心腹绞痛,冷汗出 ,胀闷欲绝,欲谓搅肠沙。”
今考之,此证乃名干霍乱,此亦由 山岚瘴气,或因饥饱失时、阴阳暴乱而 致。 “搅肠沙”就是指心腹绞痛、高 热头痛、欲吐不得吐、欲泻不得泻、烦 闷难耐、冷汗自出、手足发凉,能在较 短时间内就可以致人死命的干霍乱证。
痧的含义
一指痧症,即多发于夏秋两季,因感受风寒暑湿 燥火六淫之邪气或疫疠之秽浊之气而出现的 一些病症,又称痧气或痧胀。 二指麻疹,也即麻疹的别称。 三指“痧象” ,经刮拭治疗后,在相应部位皮肤 所出现的充血性改变,如红色粟粒状、片状潮 红,紫红色或暗红色的血斑、血泡等。
“痧症先吐泻而心腹绞痛者,从秽气痧发者多;
面刮法
2、角刮法
用刮板角部在穴位上自上而下刮 拭,刮板面与刮拭皮肤呈45度用倾 斜。这种刮法多用于肩部肩贞穴、 胸部中府、云门穴。
3、点按法
用刮板角与穴位呈90度角垂直,由 轻到重,逐渐加力,片刻后猛然抬 起,使肌肉复原,多次重复,手法 连贯。这种手法适用于无骨骼的软 组织处和骨骼凹陷部位,如人中穴 、膝眼穴。
2. 现代刮痧疗法 以中医脏腑经络学说 为理论指导,博采针灸、按摩、点穴、 拔罐等中医非药物疗法之所长,所用工 具是水牛角为材料制作的刮痧板,对人 体具有活血化瘀、调整阴阳或通经活络 、排除毒素等作用,是既可保健又可治 疗的一种物理疗法。
缺点
1、一次治疗时,配穴部位多。 2、刮痧的面积大。 3、一种病只能有一组刮痧经穴配方。 4、刮痧后5—7天才能消退。 5、两次刮痧间隔时间长。
3、侧卧位:适用于侧头部,面颊一侧,
颈项和侧腹、侧胸以及上下肢该侧的刮 痧。 4、仰靠坐位:适用于前头、颜面、颈前 和上胸部的刮痧。 5、俯伏坐位:适用于头顶、后头、项背 部的刮痧。 6、侧伏坐位:适用于侧头、面颊、颈侧 、耳部的刮痧。
刮拭方法
1、面刮法
用手持刮板,刮拭时用刮板的3分 之1边缘接触皮肤,刮板向刮拭的方向倾 斜30度至60度,以45度角应用最为广泛 ,利用腕力多次向同一方向刮拭,有一 定刮拭长度。这种手法适用于身体比较 平坦部位的经络和穴位。
揪
痧
术者在施术部位涂上刮痧介质,五指屈 曲,用示指与中指的第2指节对准所选的部位, 对抗用力,把皮肤与肌肉揪起,然后瞬间用 力向外滑动松开,使皮肤恢复原状,这样一 揪一放,反复进行,并连续发出“巴巴”的 声响。
扯
痧
施术者用示指、大拇指提扯受术者 的皮肤和一定的部位,使浅表的皮肤出 现紫红色或暗红色痧点。力度比揪痧大, 以受术者能忍受为度。
刮痧作用于人体的特定部位,有选择的 寻找特殊反应点或腧穴,进行有程序的刺激. 这种痧痕,通过经络的传导或是神经反射传 至体内,激发生理功能,使阴阳达到相对的 平衡状态,从而进一步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 促使疾病的痊愈。
现代医学认为,刮痧疗法的实质是一种 特殊的物理疗法,通过对局部或某些穴位进 行刺激,使人体的神经末梢或感受器受到一 定的刺激,通过神经传导、反射作用,进而 传达到大脑皮层这一高级中枢,促进大脑皮 质正常功能的恢复,从而调整人体各个组织、 器官的生理功能,而产生疗效。
----《痧症全书· 论痧》
不同痧象的临床诊断意义
判断病位 确定病因和病性 判断病势和疗效
痧 象
据痧断病就是根据出痧的颜色、形 态及出痧部位来诊断疾病。
首先,根据痧的颜色和形态诊断疾病。
在刮拭过程中,邪气深浅和病移久短的 不同,痧色形状各异。 若痧色鲜红,痧粒分散,说明邪气轻浅 ,病程较短; 若痧色暗红或青黑,痧粒集中或密集成 团,说明病情重,病程长;
铜钱
棉线
羚羊角
瓷勺
刮痧介质
1)水、酒剂:通常用冷开水、温开水或
白酒。 2)油剂:常用芝麻油、菜籽油、豆油等 植物油 (无毒性的)。 3)刮痧活血剂:采用中药提炼浓缩调配 而成,具有活血化瘀作用。
刮痧疗法的特点
简便易学,器械简单 经济实惠,见效快,疗效高 治疗范围广 诊断和治疗同时进行 安全、可靠、无副作用
“治痧症,或先用热水蘸搭臂膊而以
苎麻刮之,甚者针刺十指出血。或以香
油灯照视胸背,有红点处皆烙之。”
----明代· 虞抟 《医学正传》
“刮者,医指挨皮肤,略加力而 下也。” ---- 清· 夏云集《保赤推拿法》
“刮痧法,背脊颈骨上下,又胸前
胁肋两肩、臂痧,用铜钱蘸香油刮
之。”
----清· 郭志邃《痧胀玉衡》
传统认识:“痧”是民间的一种习惯叫
法,属于中医学范畴的一种病症名。不 是一种独立的病,许多疾病都可以出现 痧象,痧是许多疾病的共同证候,统称 之为“痧症”,故有“百病皆可发痧” 之说。 现代认识:机体发生疾病时代谢产物不 能及时的排出体外,使毒素在体内潴留 ,这些毒素使毛细血管通透性一次增大 ,出痧的过程是排出体内毒素的过程。 故此,痧是渗出于脉外的含有大量代谢 废物的离经之血。
刮
直接刮痧法 抓
痧
痧
挤
拍
痧
痧
刮痧
间接刮痧法
揪
扯
痧
痧
放
挑 焠
痧
痧 痧
刮
痧
刮痧是最常用的方法。术者采用刮 痧板蘸适量的刮痧油,在患者的体表上 的一定的部位,从上到下、从中间向两 侧连续刮动,力度要先轻后重,使皮下 显出一道道的痧痕的方法。
抓
痧
抓痧又称“撮痧”,也是常用的手 法之一。先预备一碗清水,施术者用清 水润湿手指,用示、中指或拇、示指相 对用力,拧提受术者体表的一定部位至 拧出一道道紫暗红色的痧痕为止。
刮痧疗法的作用
一、预防保健作用:未病先防,已病防传 二、治疗作用:镇痛作用、发汗作用、清 热解毒、温经散寒、调整排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