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必修2教案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2教案

【篇一:新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2《和平与发展:

时代的主题》教学设计】

【课题】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教学内容分析

【课标要求】4.14 引述有关资料,表明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本标准要求学生认识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国际社会发展到

今天,谋求和平与发展,促进合作与进步,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

潮流。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是

指和平与发展具有现实的可能性。二战后,要和平是时代主流,尽

管地区战争仍此起彼伏,但没有爆发世界大战,在可预见的未来,

世界大战有可能打不起来。发展也是时代的主流,世界经济发展迅猛,超过以往的任何时代,当前更加注重知识经济和可持续发展。

当然,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问题一个也没有解决,世界人民仍然

担负争取和平与发展的艰巨任务。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建立公正

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

【教材分析】“和平与发展:时代的主题”是对世界当代主题的描述,是对国际社会的动态分析,下设三目。第一目“历史的沉思时代的

启示”是本框的情景导入。这部分对20世纪世界的和平形势作概括

性的描述,并配有一幅《欢庆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照片,同时引

述有关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数据。安排这些材料的目的是引

导学生感知当代和平与发展问题。通过对比20世纪上下半叶世界战

争与和平形势的变化,认识时代主题的转换,即从“战争与革命”转

换为“和平与发展”,使学生明确二战后要和平是时代的主流,发展

也是时代的主流。

探究与分享提出的三个问题是贯穿整框的问题,要让学生带着这些

问题寻求答案,启动自己的思维,主动建构知识。

第二目“呼唤和平、渴望发展的历史潮流”是情景分析,是对课程标

准规定的有关时代主题的知识作系统表述。它回应情景的设问,阐

明了和平问题的含义、和平成为时代主题的含义、当代世界和平的

形势以及世界人民面临维护世界持久和平的任务,发展问题的含义、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含义、世界经济发展的特点以及世界人民促进

发展的任务等。

这部分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部分。

第三目“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情景回归,是对时代主

题内容的深化。学生在认识当代和平与发展态势的基础上,明确当

代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一个也没有解决,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对

和平与发展的严重威胁,而建立国际新秩序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

的有效途径,以及中国对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关切和主张,使学生进

一步认识中国是负责任的国家。这一安排把知识学习与政治教育融

为一体,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阐述的内容主

要是关于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

有效途径,以及中国对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和努力

●学情简要分析

本届学生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差异很大;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不是很强,但学生的思维却很活跃,关心时政,关注国际、国内的大事;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很浓厚,需要大力引导和培养。

学校今年也未分重点班和非重点班,班级学生的状况也是个不相同,这都是教学中老师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了解当代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知道危及和平与发

展的主要根源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明确建

立国际新秩序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

能力目标。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判断国际

社会政治现象的能力;培养自主学习、探索有关当代国际发展趋势

的能力;培养主动关注国际政治发展,关心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

位和作用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全球观念,关注世界各国人民的共

同利益;培养和平观念,热爱和平,树立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贡献

的信念。

●教学策略方法

情境教学法、合作探讨法、归纳法。

●教学活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近期各国国家领导人的互相访问)

这些领导人频繁出访,绝不是心血来潮的一时之举,而是和当今时

代的主题密不可分。每个历史时代,都有自己的主要矛盾和需要解

决的根本任务,这个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就是那个时代的主题,上

个世纪,人类经历两次世界大战,革命与战争是当时的时代主题,

而今天历史翻开新的一页,大家从刚才的影片中思考,到底现在,

当今时代的主题是什么?(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1、分析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的原因。学生看书(p145-147)

找答案。

教师小结原因:和平与发展问题是全球性问题;对人类的生存与发

展具有决定性影响。(多媒体显示)

2、分析和平问题:

(1)什么是和平问题?(多媒体显示)

——和平问题是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问题。(多媒

体显示)

教师分析:由此可见,和平是相对与战争而言的,和平即非战争状态。战争是残酷的,是人类的灾难。①播放《拯救大兵瑞恩》片段,感受战争的残酷性。

②举例说明二战给人类带来的损失和灾难。(让学生感受和平的重

要性)

③和平的重要性:和平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平的

维护将给经济发展和其他全球性问题的解决创

造了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

小结:正因为如此,和平一直成为人类世世代代追求的理想和目标。追求的结果——新的世界大战不可能打起来,和平已具有现实的可

能性——和平已成为是当今时代主题。

(2)和平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的含义:和平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是

指和平具有了现实的可能性,世界大战有可能打不

起来。(多媒体显示)

(3)战后世界维持了总体和平局面的主要原因:(提问学生)

三大理由太长,为记忆,帮助学生归纳关键字,做学法指导

小结:正因为以上这些因素才使和平有了现实的可能性,才使战后

世界维持了总体和平局面,各国致力于建立各种战略伙伴关系,经

济全球化与国际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强,(多媒体显示材料)但世界

并未太平,威胁世界和平的隐患依然存在。

(4)世界和平局面不稳定的因素有哪些?(学生讨论并回答)

(5)学生活动展示:

课前几位学生根据老师的安排,收集了相关材料,制作多媒体课件,给大家介绍最近发生在我国的一些和平问题。教师点评:(略)

3、分析发展问题:

(1)什么是发展问题?

——发展问题是指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

问题。

(2)世界经济发展的现状如何?说明了什么?

(世界经济出现空前大发展,说明了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3)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的含义: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是指发展具有了现实的可能性,战后世界发展是

主线。

(4)战后世界经济出现空前大发展的原因:(学生讨论并回答)

①相对和平;(强调和平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②科技革命。(多媒体显示材料:南北差距进一步加剧)

(5)世界经济形式依然严峻。

最突出的问题:南北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图表显示)发展中国家

面临着发展经济的艰巨任务。具体表现:

①发展中国家越来越贫困。②外债数额急剧膨胀。③对外贸易条件

恶化。

【篇二:思想政治②必修2.1《民主选举:投出理性一

票》教案】

第二课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

2.1 民主选举:投出理性一票

教材分析

学生通过第一课的学习,理解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人民当

家作主,明确了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第二课承接第一

课“是什么”讲解“怎么做”的问题。人民当家作主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其中参加选举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途径。

在知识上,学生已经对民主权利有了一定的认识,在生活上学生会

经常从媒体和网络上看到各种各样的选举活动,但由于还没有直接

参与过选举活动,对一些选举现象的认识并不全面,还需要进一步

学习。本课主要采用案例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运用案例与理论相结

合的方式,理性面对选举活动,提高学生的政治参与热情。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一)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的含义及优缺点。

(二)等额选举和差额选举的含义及优缺点。

(三)民主选举方式的制约因素。

二、能力目标

(一)能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评价、权衡四种选举方式的利弊。(二)学会把理论和实际材料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通过讨论,明白民主选举权对于民主和公民的意义,逐步增强和提高政治参与的责任感和实际本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一)初步理解民主建设是要与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应该积极拥护我国的民主选举。

(二)关注社会的公共生活和公共管理,培养公民意识。珍惜得来不易的选举权,认真投出自己的一票,选出人民满意的当家人。努力增强自己参与民主政治的意识,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

教学重点、难点

(一)我国采用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的方式。

(二)公民珍惜自己的选举权。

教学方法

讲授、合作探究、讨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上节课中我们已经知道我们总要参与政治生活、总会参与政治生活。那么,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途径有哪些?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途径之一:民主选举。

二、新课教学

(一)关于“民主选举面面观”

课堂探究一:阅读教材第15页探究材料并回答问题。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并回答。(略)

教师提示:

1.镜头一是直接选举,镜头二是间接选举,镜头一和二的选举都是差额选举。

相同点:

(1) 都采用了演讲和答辩等形式,都带有竞选的性质;

(2) 都采用无记名、直接选举的方式进行投票选举;

(3) 都属于差额选举。

不同点:

(1) 材料一是对村主任进行的正式选举,结果是直接产生村主任,材

料二是对镇长候选人进行的选举,结果只是确定镇长候选人,镇长

人选还有待进行正式选举;

(2)材料一是全体村民都参加选举,材料二是各户派代表参加选举;(3)材料二比材料一更强调竞选的方式。

2.这是学习中要探究的问题,这里不一定能回答出来,等到学完本

框内容后,可以得出比较明确的答案。

3.这个问题不要求统一的答案,能讲出一两点即可。提示如下:(1)选举是政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

实现自身利益的重要保证;民主选举是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

监督的前提,民主选举失败,谈不上其他“三个民主”。

(2)公民能否积极参加选举、认真行使这一权利,是衡量公民参与感、责任感的重要尺度,也是公民政治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志,我们

每个公民都应当十分珍惜、认真对待、充分行使选举权。

(3)我们要克服那种“选举与我无关”“谁当选都无关紧要”“选谁都

是一个样”“选举就是走过场”等错误观点。

(二)选举方式的选择

1.选举方式的多样性

(1)从选举人的角度划分,选举方式分为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

让学生阅读、讨论教材第16页第一自然段和第17页《相关链接》,然后老师点评,引导学生填写表格(见下页)。

(2)从候选人的角度划分,选举方式分为等额选举和差额选举。

教师活动:阅读相关材料和教材16页第二、三段文字。

的办法,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副委员长、秘书长,国

家主席、副主席,国家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进行等额选举;全国

人大常委会委员进行差额选举,差额比例为7%。161人当选为第十

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胡锦涛当选为中华人民共

和国主席,习近平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胡锦涛当选为中

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学生活动:讨论、发言。

2. 选择选举方式的主要依据——制约选举方式选择的因素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6页第4自然段,回答:选择选举方式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并回答。(略)

教师总结:

采取什么样的选举方式,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要根据社会经济

制度、物质生活条件、选民的文化水平等具体条件来确定。

3. 我国采用的选举方式适合国情

课堂探究二:阅读教材第16~17页关于我国人大代表选举发展历程

和相关材料,讨论问题:

(1)我国人大代表选举发展过程中有哪些变化?

(2)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3)我国现在实行什么样的选举方式?它的影响因素及原因是什么?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发言。(略)

教师提示:

(1)直接选举的范围不断扩大(由乡镇到县级);由等额选举到普

遍的差额选举;选举更平等、更公平、更透明、更进步。

(2)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经济文化落后,交通不便,人民群众

的民主素养也不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普遍

提高,公民的民主意识增强了,政治参与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文

化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

(3)我国选举制度的发展历程表明,选举方式的选择必须体现国家

性质,并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状况相适应。采取什么样的选举方式,要根据社会经济制度、物质生活条件、选民的文化水平等具体

条件来确定。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要采用符合广

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选举方式。根据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

本国情,面对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发展很不平衡的状况,我国将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采用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的选举方式。(三)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

课堂探究三:学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前些日子坐长途汽车到县区办事,几位农村妇女正在议论

着村里换届选举的事情。其中一位兴致勃勃地讲“某某为拉选票昨天

给俺家里又送来一只不锈钢盆”,另一个哈

哈大笑道“俺厨房里光是不锈钢锅就有好几个,全是咱村那几个想当

官的老爷们比着送的,管他选谁不选谁呢,先收下再说”。你一言我

一语,分明是“三个女人一台戏”。但作为“观众”的我听在耳里,却

乱在心头。——节选自新华网

材料二:当67岁的北大教师杨富绪翻箱倒柜终于再次找出1953年

他的第一张选民证时,时光已悄然走过了半个世纪。50年,足可以

让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化进程稳健前行,让选举者自信,被选者志存

高远。12张选民证按照时间顺序排列,仿佛一段段过往历史的叠加。思考:

(1)作者为何会乱在心头?

(2)材料二给我们什么启示?

(3)如何珍惜自己的选举权?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略)

教师提示:

(1)我国公民还存在公民意识、主人翁意识、政治参与能力不强的问题。

(2)选举权是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公民应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公民只有切实行使好这一权利,才能真正体现出当家作主、公民是

国家的主人。应不断提高公民参与民主选举的素质,这是衡量公民

参与感、责任感的重要尺度。选民应正确行使选举权,不断提高公

民政治参与能力、提高公民的政治素质(行使选举权的重要性)。(3)①要不断提高自己参与民主选举的素养,端正参加选举的态度,提高选举能力,选出切实能代表人民利益的人;②要增强主人翁责

任感和公民参与意识,积极参加选举,认真行使自己的选举权;③

要不断提高政治参与能力,在理性判断基础上,郑重投出自己的一票。

特别提醒:公民的政治素养是指公民政治参与的态度和能力,其中

最重要的表现是公民民主选举的素养。而公民参与民主选举的素养,即参加选举的态度和能力,是影响选举效果的重要因素。

课堂探究四:阅读教材第18页“探究材料”并回答问题。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并回答。(略)

教师提示:

1.比较认同第1条、第4条和第5条。选村民委员会主任,就是让

他为大家服务的、给大家解决实际问题的、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

这就需要村民委员会主任热心服务、为人正直、公正无私、办事能

力强。

2.是否代表人民的利益。

3.同学们可自己排序,加以补充,然后分小组讨论交流,说明理由。

三、板书设计

(一)民主选举面面观

(二)选举方式的选择

1.选举方式的类型

(1)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含义、优点、局限性、适用范围

(2)等额选举和差额选举:含义、优点、局限性

2.选择选举方式的主要依据

3.我国的选举方式

(1)类型

(2)依据

(三)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

1.为什么珍惜?

2.怎样珍惜?

四、教学总结

本节主要通过对我国的选举方式和选举制度的了解,懂得我国是人

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国家确保公民选举权

利的实现,公民应该增强主人翁责任感,自觉珍惜并运用好选举权利,以促进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

【篇三: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2.1 影响价格的

因素》教学设计】

《2.1 影响价格的因素》教学设计

【教学依据】

[教材分析]

本框题内容是必修1《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一框《影响价

格的因素》。本框题主要有两目,其中包括供求影响价格,价值决

定价格。这是近年来高考中高频出现的考点之一。

[学情分析]

高三的学生已经具有相当的比较、鉴别、归纳、发散等方面的思维

能力,物价和现实生活联系也比较密切。生活在社会主义社会里,

大多数学生对物价有自己的认识。但对于影响价格的因素,学生了

解还不系统。引导学生学习影响价格的因素,是这节课的重要任务。对其中的知识能熟练解决函数图表题。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1、识记价格、价值和供求的关系;商品的价值量

与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影响价格的因素。价值规律的内

容和表现形式。

2、理解供求影响价格,价值决定价格。

(二)能力目标:学会运用影响价格的因素的有关知识分析和解决

生活中遇到的经济现象。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辩证的观点分

析问题的能力,培养比较鉴别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国家的一些大

政方针的,培养国民意识。

[教学方法]

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通过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讨论自主学习后存在的疑难问题,最后交流学习成果,进行更

正和点评。

[教学构思]

一、引入新课(约5分钟)

播放图片蒜你狠、棉价带动蘑菇价、棉花掌(棉里藏针)、油你涨、糖高宗、豆你玩、玉米疯、辣翻天、姜你军。。。

导入进入本课课题:影响价格的因素。

二、展示学习目标:

1、识记价格、价值和供求的关系;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时间、劳动

生产率的关系;影响价格的因素。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2、理解供求影响价格,价值决定价格。

3、学会运用影响价格的因素的有关知识分析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经

济现象。

三、自主学习(约7分钟)

一、请从课本中找到答案并用下划线划出来。

1、什么是替代品和互补品?

2、影响价格的因素?

3、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有什么关系?

二、完成以下选择题:

1、、(2011高考广东卷24)图7描述的是某品牌奶粉的需求曲

线由d1左移到d2。下列

事件中能导致这种变动关系的是()

a.该奶粉生产商供应减少

b.政府提高了商品消费税

c.居民收入水平大幅上升

d.该奶粉检测出有害物质

2、(2009.广东高考)康乃馨平时1元/枝,母亲节那天5元/枝,还卖的很好。这表明()

a.价格受供求影响

b.供过于求,价格上升

c.价格由供求决定

d.价值规律不起作用

3、下列四幅图描述了某商品的价格(p)、需求量(d)、价值量(v)以及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l)之间的关系()

a.①→③→④

b. ②→①→③

c. ①→②→④

d. ②→④→③

①该种商品的互补商品需求量会有所增加

②该种商品的互补商品需求量会有所减少

③该种商品的替代商品需求量会有所减少

④该种商品的替代商品需求量会有所增加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四、展示交流(约12分钟)

小组展示交流,由小组组长对合作学习的成果进行展示,学生自由更正,各抒己见。教师更正,点评,根据学生展示交流的情况,老师有针对性的进行重难点点拨和引导。

五、当堂检测:6分钟

1、(2011高考四川卷24)在谈到某些图书的价格时,有人认为:“每一份的品质都是由每一份的成本堆积起来的,没有真正物美价廉的东西。”这一观点蕴含的经济道理是()

a.图书的价格由其价值决定,它一定要等于其价值

b.图书的价格由其价值决定,它一定要反映其价值

c.图书的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它不会等于其价值

d.图书的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但它不会偏离价值

2、、(2012汕头市质测)假定其他条件不变,p表示价格,q表示数量,对右图判断正确的是()

a.曲线d表明商品的需求量随价格的上升而下降

b.曲线s表明商品的供给量随价格的上升而下降

c.曲线d表明商品的需求量随价格的上升而上升

d.曲线d和曲线s所代表的两种商品具有互补关系

a.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b.计划机制作用的结果

c.劳动决定价值的体现 d.供求关系对价值的影响

4、(2012湖南十二校二联考)下图反映的是某种商品需求、供给和价格的关系,e点是供需平衡状态。不考虑其他因素,可以推断()

①曲线1是需求曲线,曲线2是供给曲线

②曲线1是供给曲线,曲线2是需求曲线

③与商品价格在p2时对应的点是乙点

④与商品价格在p2时对应的点是甲点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六、课后作业:完成《新课标》第2课相关练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