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A病人自控镇痛
患者自控镇痛治疗癌痛专家共识 2023解读

患者自控镇痛治疗癌痛专家共识2023解读概述患者自控镇痛(PCA)是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疼痛程度和身体情况,利用自控镇痛设备预先设置镇痛药物的剂量,再交由患者实现疼痛“自我管理”的疼痛治疗技术。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PCA技术被广泛用于术后镇痛。
基于PCA 在术后镇痛领域的成功应用,近年来该技术也越来越多地被推广用于癌痛的治疗,主要包括重度癌痛患者阿片类药物的快速滴定、难治性癌痛的维持治疗,以及爆发痛的控制等方面,其不仅有效地缓解了患者的疼痛,也明显减轻了医护人员的工作负担。
GRADE证据质量分级该共识采用定量系统评价证据分级工具(GRADE)证据分级标准,将证据质量分为高(A)、中(B)、低(C)、极低(D)4级;推荐级别分为强推荐和弱推荐(表1),并经专家委员会投票形成推荐共识强度(支持度>80%为共识度“强”,<60%为“未达成”共识,两者之间为共识度“弱”)。
PCA技术介绍1.PCA泵临床使用的自控镇痛设备(PCA泵)有一次性机械泵和电子泵两大类。
前者以弹性回缩力为动力,依赖输出端口的限速器控制给药速率,持续输注速率和患者自控给药剂量不可调整;后者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通过微电脑精确控制给药速率,可根据患者情况灵活调整给药参数,更适合癌痛的治疗。
2.PCA给药参数PCA启动之前,医护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疼痛情况设置给药参数。
PCA泵的参数包括:1)负荷剂量:指PCA开始时首次给药剂量,用于迅速达到血浆最低有效镇痛浓度;2)背景剂量:又称持续输注剂量,指单位时间内持续匀速输注的药物剂量,用以维持血浆最低有效镇痛浓度;3)Bolus剂量:患者感觉疼痛时通过“自控按钮”单次给予的药物剂量;4)锁定时间:两次Bolus给药的时间间隔,避免因意外重复给药导致药物过量。
在锁定时间内按压“自控按钮”,不会给予Bolus剂量,此按压称之为“无效按压”;5)最大剂量:为防止药物过量而设定的限制性参数。
自控镇痛的护理ppt课件

;.
5
;.
6
电子镇痛泵与一次性机械镇痛泵的区别
电子镇痛泵含有电脑芯片
医生可以预先设置给药程序,当患 者按压给药按钮时,镇痛泵会按照 预设的程序输注一定剂量的镇痛药 物。
一次性机械镇痛泵是由一个气球式的 储液囊和一个简易的患者自控装置组 成。
输注速度和单次给药剂量都是固定的, 镇痛药物按照恒定的速度输注,医务 人员无法调整给药速度,
;.
11
4、区域神经阻滞PCA (PCRA)
PCRA指将置入神经鞘内的导管连接于PCA泵进行给药镇痛。PCRA优点有: 对机体影响小,安全性大,镇痛效果确切。局麻药PCRA还可用于外周血 管性疾病的治疗。
;.
12
5、皮下PCA
与PCIA相比,皮下PCA需要更高浓度的阿片类药物,研究表明,皮下PCA 与PCIA的镇痛效果相当,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无差异。
;.
13
三、PCA的适应症
(1)术后急性疼痛治疗;(2)分娩期间、分娩后及剖腹产术后镇痛; (3)肿瘤疼痛的治疗;(4)内科疼痛,如心绞痛、镰状细胞危象的 治疗; (5)危重病人的镇痛;(6)慢性腰腿痛。
;.
14
四、PCA禁忌症
年纪过大或过小、精神异常、无法控制按钮以及不愿意接受PCA的病 人
;.
17
2、做好PCA泵和输液管路相关的护理工作
护士需定期查看镇痛泵是否处于功能状态,镇痛泵的操作键是否锁定及镇痛药 液的输注量。
另外,护士需要熟悉镇痛泵的程序设置,会识别空气报警、电池即将用完、管 道阻塞、药液用完等常见、简单的问题并妥善处理。当遇到泵失灵等难以处理 的故障时,应立即联系麻醉科医生,当镇痛泵发生故障报警时,患者会对镇痛 泵的安全性产生担忧,护士要充分与患者沟通,消除其疑虑。
术后病人自控镇痛(PCA)实施常规

术后病人自控镇痛(PCA)实施常规1.术前一日,由专人负责进行随访病人,根据病人手术种类(大、中)及病人全身情况决定术后自控镇痛方法、药物、剂量及给药方案。
有哮喘史、肺功能障碍疾病、心衰、严重心律失常、颅内病变及精神疾病者慎用。
2.手术当日,由专人负责配制PCA药物的浓度、剂量并调制好PCA泵。
3.手术结束时,由负责此手术的麻醉医师给病人接上PCA泵,开启泵并完成首次剂量注射。
4.病人送回病房后4小时,由专人进行第一次随访,根据病人镇痛情况调整给药剂量并记录生命体征、镇痛、镇静评分及副作用,以后每隔24小时随访一次,持续2-3天,并记录在治疗单上备案。
5.PCA观察项目开始PCA治疗后,每隔1H观察记录一次,4H后,每隔4H观察记录一次。
呼吸率若低于10次/分,通知麻醉科若低于8次/分,则将PCA泵脱离病人,并通知麻醉科镇静评分 S 嗜睡(正常的睡眠,容易唤醒)2正常(清醒)3轻度(偶尔睡眠,容易呼唤)4中度(经常睡眠,容易唤醒)5重度(唤醒困难)疼痛评分评价安静与活动时或深呼吸时1无痛2轻度疼痛3中度疼痛4重度疼痛若得分较高,则鼓励病人按压PCA泵。
若持续使用PCA镇痛不适当,请及时打电话到麻醉科。
恶心评分 S 嗜睡0无恶心1易恶心2常恶心3呕吐若得分大于2,可给予抗呕吐药并记录于记录单上。
记录药盒容量记录药盒中剩余药物容量。
补充药液大部分病人在48H内无需补充药液,若需要补充,麻醉科由专人负责。
苏醒室工作常规1.苏醒室工作时间暂定为9∶00~17∶00,不得迟到早退。
遇下班时间已到而病人尚未完全苏醒者,应自觉加班,直至病人完全清醒,不得勉强将病人送出。
2.苏醒室工作人员,应在9∶00前到达工作岗位。
3.做好工作前的各项准备,包括抽好急救药、麻醉药、各种拮抗药。
开启监护仪、呼吸机、吸引器开关,检查氧气源压力、电源及各类设备工作状况。
4.严格交接病人制度。
麻醉医生应向苏醒室工作人员认真交接手术情况、麻醉情况,重点是麻醉镇痛药、肌松药总量及尿量,并应交待术中有无异常。
患者术后自控镇痛流程

患者术后自控镇痛流程
1.术前一天访视病人时,对于要求进行术后患者自控镇痛(PAC)治疗的患者和家属,麻醉医师应了解其对术后镇痛的要求,告知 PCA 治疗的利、弊、治疗成本,教育患者简单评估方法,以及与麻醉科工作人员的联系方式。
2.在麻醉术前知情同意书上明确该患者要求术后 PCA 治疗,并获得患者或受托人的知情同意签名。
3.手术当天再次获得患者行术后 PCA 治疗的确认,然后在手术结束前领取PCA 泵、PCA 记录单。
4.安装 PCA 泵,正确设定 PCA 项目,适时启动 PCA 泵,并填写PCA 记录单及“麻醉术后镇痛登记本”.
5.PACU(早查房)和夜班(夜查房)负责PCA 泵随访的人员
按时随访 PCA 泵,并在 PCA 记录单上填写随访记录和签名。
6.最后一名随访人员(即拔泵人员)在拔除 PCA 泵后,再次确认PCA 泵随访记录单是否填写完整,并在“麻醉术后镇痛登记本”上记录相关内容。
第六章病人自控镇痛技术

PCA常用技术参数 临床常用的PCA类型 PCA的临床应用范围和适应证有哪些?
1968年,Sechzer首次提出了“按需镇痛”
(demand analgesia)概念
1976年,第一台患者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 analgesia, PCA)泵问世
疼痛治疗方法学上重要里程碑
概述
定义 • 一种新的镇痛给药方法,是通过特殊的注射泵,允
许病人自行给药的一种急性疼痛治疗方式
第六章
病人自控镇痛技术
patient control analgesia, PCA
目的要求
掌握病人自控镇痛的技术参数。
熟悉PCA的临床应用。
了解PCA的分类及优缺点。
目录
概述 PCA的基本原理 PCA的分类及技术参数 PCA的临床应用 PCA的常用药物 PCA优缺点
概述
一次性便携式输注系统
• 携带方便、轻巧; • 操作简单; • 价格低廉。
PCA的常用药物
阿片类药物 局部麻醉药 其他镇痛药物 • 可乐定(Clonidine) • 氯胺酮(ketamine) • 氯诺昔康(Lornoxicam) • 曲马朵 (Tramadol)
PCA的临床应用
1.指该时间内PCA装置对病人再次给药的指
令不作反应
2.即2次给药时间间隔
四、背景剂量(base infusion)
连续给药量 在此基础上PCA。
五、单位时间最大剂量(maximal dose)
最大给药量是PCA装置的一种自我保护措施, 防止反复用药造成过量中毒
常用PCA的分类及技术参数
镇痛泵(PCA泵)

4.3.2 腹胀、便秘 PCA泵使用的芬太尼、 格拉司琼等药物均可抑制肠蠕动,故应 协助患者多翻身,鼓励其在病情允许情 况下早期下床活动,进食新鲜蔬菜水果 及高纤维食品。
4.3.3 恶心、呕吐 是阿片类药物兴奋延 髓所致,嘱患者深呼吸,同时遵医嘱肌 注胃复安10mg。
谢谢
感
谢
观
看
术后将PCA泵手柄放在患者手中,向患 者、家属以及病房护士说明使用方法及 注意事项。
正确评估患者的疼痛。疼痛时会出现血压 升高或降低,心率加快,呼吸急促,手掌 出汗,出现皱眉、呻吟等反应。疼痛加剧 时可将PCA镇痛泵上的自控按键按压以加 速药液的流入,减轻疼痛,若疼痛仍不能 缓解,应立即告知医生,不可随意肌注止 痛药物,以免药物过量导致并发症的发生。
妥善固定PCA泵,导管穿刺部位应用贴 膜固定,其余部分用胶布固定后从颈下 引出,防止脱落,协助患者翻身时防止 导管脱落或扭折,并观察置管处有无红 肿及分泌物。
观察患者的呼吸。PCA泵常用止痛药物 对患者的呼吸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护士 应密切观察患者呼吸变化,发现异常及 时通知医生。
观察患者的血压脉搏。麻醉镇痛药可抑 制交感神经兴奋引起的去甲肾上腺素释 放,使血浆中的浓度下降,机体的痛阈 提高,同时使脉率减慢,血压降低,因 此,镇痛期间应常规每1~2h测血压脉搏 1次,48~72h后可适当延长监测时间。
做好术后健康教育。病情允许者早日进 行功能锻炼,防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03
4.3 并发症的护 理 BRAN D IN T RODUC TION
4.3.1 尿潴留 因芬太尼等可引起尿潴留, 故PCA泵拔除24h后患者感觉能自主排 尿时方可拔除导尿管。本组9例拔除导 尿管后出现尿潴留,经诱导排尿缓解。
pca病人自控镇痛(1)

病人自控镇痛(一)PCA产生的原因(二)PCA的方法是在对传统镇浦方法定时、定量肌注止痛法(IM)和持续静脉滴注止痛法(C1)进行客观评价的结果基础上发展的一种方法,其设计思路以传统方法为基础,并随电子计算机技术与医学的紧密结合而发展并完善的一种新的技术。
肌肉内注射的方法是一宜应用的经典方法。
它是按病人的体重计算出所需止痛药的剂量,有护士根据医嘱做肌肉注射,这种刻板的用药方式的最大缺陷是忽视了病人的个体差异性和病人不同时段对不同止痛药用量的需求。
现已证实,即使同一病人,在不同时段和不同疼痛强度下对止痛药的需求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按公斤体重决定药物用量肌注时,对药物需求量大的病人常难以达到满意的止痛效果,而对需求量较小的病人,又可能因相对剂量过大产生多种不良反应甚至并发症。
肌肉注射给药方法还有其他不足,如起效设,不能及时止痛;机体吸收代谢药物的速度不同,血药浓度波动大,可能按医嘱在预定再次给药时病人已出现剧烈疼痛;重复肌肉注射可增加病人肌肉注射的痛苦,同时每次注射均可能达到出现副作用或并发症的峰浓度,可加重病人心理负担,尤其是小儿的心理负担。
持续静脉滴注止痛的方法可克服肌肉注射的某些不足,临床上可较迅速达到止痛,并持续维持镇痛效果,但是病人对药物需求量的个体差异问题仍不能得到圆满解决。
有人发现椎管内用药,如硬膜外腔用阿片类药可用小剂量,单次给药,达到IM或CI给药的同样效果,并可维持更长时间的镇痛效果,此方法也未能改善镇痛治疗的个体化问题。
从理论上说,适宜的给药途径,恰当的用药剂量是疼痛治疗既安全又有效的基本保证。
但是,由于个体问对疼痛反应及其对各种止痛药物的敏感程度不同,按传统给药方法使用常规剂量虽可使部分思者达优良的镇痛效果,但常常有用药剂量不足或过大酌情况,因此面临镇痛效果不佳及出现并发症的风险。
然而对各种不同病人其对麻醉性镇痛药物等的敏感性又无法预知。
有人报道.吗啡在不同个体内达有效镇痛的剂量可相差4倍之多。
病人自控镇痛概念、PCA种类、给药途径、工作原理和给药原则、适应症、禁忌症、PCA镇痛泵观察护理

病人自控镇痛、PCA种类、给药途径、常用用药物、工作原理和三阶梯给药原则、适应症、禁忌症及PCA镇痛泵观察护理病人自控镇痛将储药泵通过管道连接在身上,药物通过泵以特定速度将止痛药物持续注入体内,达到止痛作用,泵上有自我控制按钮,自觉疼痛时按压按钮增加注药量。
PCA种类(给药途径)1、静脉PCA:通过静脉系统给药,给药途径操作简单,可方便使用外周静脉和锁骨下静脉置管,适用药物较多,具有镇痛作用麻醉药均可使用。
PCIA起效快,效果可靠,适应症包括癌痛、术后痛、创伤痛、烧伤后疼痛、炎症疼痛等,但PCIA针对性差,对全身影响较大。
2、硬膜外PCA:通过硬膜外腔给药,适用于胸背以下区域性疼痛治疗。
PCEA用药量小,止痛效果可靠,持续时间长久且作用范围局限,对全身影响相对较小,可用于分娩痛、胸腹部、下肢等术后或此类部位癌痛治疗,操作相对复杂,无菌要求高。
阿片类药物用于硬膜外腔注射可发生延迟性呼吸抑制,PCEA应用具有较高选择性。
3、皮下PCA:皮下置管,自控皮下注入镇痛药,分别采用吗啡、丁丙诺啡等药。
较PCIA途径简单,并发症少,药物生物利用度为PCIA 给药80%,定期更换皮下针放置位置,以免吸收不良造成镇痛不足。
4、外周神经阻滞PCA:在给予外周神经阻滞后留管,自控局麻药外周神经阻滞。
PCA常用药物、工作原理及三阶梯给药原则镇痛药物根据病情和给药途径决定。
常用药物有:(1)阿片类药物:吗啡、杜冷丁、芬太尼、阿芬太尼、曲马多等;(2)局部麻醉药物:布比卡因、罗哌卡因等;(3)神经安定药:氟哌利多、咪唑安定等,PCEA给药选择吗啡复合低浓度局麻药;PCIA给药多选择芬太尼复合氟哌利多,可联合中枢性止吐药可预防阿片类药物产生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PCIA镇痛泵持续输注速度、单次追加量、锁时时间由专业调节。
三阶梯止痛PCA镇痛技术无创给药微创给药、减少单次注射相比口服给药,生物利用度更高按阶梯给药泵注盐酸吗啡注射液;重度癌痛的金标准用药按时给药可定量、定时、定速;时刻保持血药浓度稳定个体化平稳、快速滴定确定最佳给药剂量;有效减少患者个体间药代和药效波动注意具体细节自行追加给药,防控爆发痛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PCA适应症(1)术后急性疼痛治疗(2)分娩期间、分娩后及剖腹产术后镇痛(3)肿瘤疼痛治疗(4)心绞痛、镰状细胞危象等内科疼痛治疗(5)危重病人镇痛(6)慢性腰腿痛PCA禁忌症年纪过大或过小、精神异常、无法控制按钮以及不愿意接受PC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人自控鎮痛(一)PCA產生的原因(二)PCA的方法是在对传统镇浦方法定时、定量肌注止痛法(IM)和持续静脉滴注止痛法(C1)进行客观评价的结果基础上发展的一种方法,其设计思路以传统方法为基础,并随电子计算机技术与医学的紧密结合而发展并完善的一种新的技术。
肌肉内注射的方法是一宜应用的经典方法。
它是按病人的体重计算出所需止痛药的剂量,有护士根据医嘱做肌肉注射,这种刻板的用药方式的最大缺陷是忽视了病人的个体差异性和病人不同时段对不同止痛药用量的需求。
现已证实,即使同一病人,在不同时段和不同疼痛强度下对止痛药的需求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按公斤体重决定药物用量肌注时,对药物需求量大的病人常难以达到满意的止痛效果,而对需求量较小的病人,又可能因相对剂量过大产生多种不良反应甚至并发症。
肌肉注射给药方法还有其他不足,如起效设,不GAGGAGAGGAFFFFAFAF能及时止痛;机体吸收代谢药物的速度不同,血药浓度波动大,可能按医嘱在预定再次给药时病人已出现剧烈疼痛;重复肌肉注射可增加病人肌肉注射的痛苦,同时每次注射均可能达到出现副作用或并发症的峰浓度,可加重病人心理负担,尤其是小儿的心理负担。
持续静脉滴注止痛的方法可克服肌肉注射的某些不足,临床上可较迅速达到止痛,并持续维持镇痛效果,但是病人对药物需求量的个体差异问题仍不能得到圆满解决。
有人发现椎管内用药,如硬膜外腔用阿片类药可用小剂量,单次给药,达到IM或CI给药的同样效果,并可维持更长时间的镇痛效果,此方法也未能改善镇痛治疗的个体化问题。
从理论上说,适宜的给药途径,恰当的用药剂量是疼痛治疗既安全又有效的基本保证。
但是,由于个体问对疼痛反应及其对各种止痛药物的敏感程度不同,按传统给药方法使用常规剂量虽可使部分思者达优良的镇痛效果,但常常有用药剂量不足或过大酌情况,因此面临镇痛效果不佳及出现并发症的风险。
然而对各种不同病人其对麻醉性镇痛药物等的敏感性又无法预知。
有人报道.吗啡在不同个体内达有效镇痛的剂量可相差4倍之多。
因此临床应用盲目性GAGGAGAGGAFFFFAFAF的问题必须寻找适当方法加以解决。
1971年Sechzer提出了按需(Dn demand)止痛的用药原则,即根据息者自身的疼痛程度和镇痛需要,经医务人员施注止浦药物,借以解决用药盲目性的问题。
按需用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临床用药的盲目性。
同时,也相应提高了全程完善镇痛的比例。
疼痛疗效大为改观,但是,与传统方法以及常规剂量硬膜外或静脉持续点滴的方法相比.医务人员的工作量明显增加,由于种种原因按需镇痛难以完全满足所有患者的止痛需要,同时频频地要求用药同样增加了思者与家属的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
镇痛需求与担心”成癮”之間的乎衡成為患者要求鎮痛時的心理矛盾。
這當然與有些醫護人員知識陳舊、觀念落后有關,他們不了解在創傷與手術等生理條件下,只要采取適當的方法合理用藥,是完全可以滿足生理止痛需求,又避免藥物依賴性及成癮的產生。
而疼痛等傷害性刺激與反復間斷用藥的方式都與中樞敏化有關,有可能也是藥物成媲性產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20世紀70年代初期,為滿足符合個體化用藥需求并能盡可能減少藥物不良反應和并發癥等醫療風險、同時可大大降低醫護人員的勞動強度,降低醫療成本的方法——GAGGAGAGGAFFFFAFAF患者自控镇痛(PCA)的治疗方案诞生了。
英国佳土比公司生产了第一台以现代计算机和自动化技术为基础的PCA泵。
PCA 是患者感觉疼痛时,通过由电脑控制的设计精密的微量泵向体内注射既定剂量的药物。
事先由医务工作者根据不同情况配制药物,并没定PCA泵的工作参数,在遵循“按需止痛”的原則下,達到員佳鎮痛效果,減較了患者心理負擔,減少了醫護人員為達鎮痛治療的處理環節,提高了工作效率,減輕了醫護人員的工作量。
KA在臨床上的應用與推廣,徹底改變了疼痛治療的方法,大大提高了質量效果,因而已在臨床廣泛應用。
盡管尚有待進一步完善,但其在疼痛治療、疼痛藥理、疼痛心理學等多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臨床與學術價值。
(三)PCA的心理學基礎(四)疼痛感覺首先是機體自我保護,逃避傷害的生理機能。
同時疼痛還具有其心理學基礎。
在疼痛研究中,早已發現傷害性刺激與痛覺之間并非簡單的應答關系。
刺激強度與疼痛程度也常常并不相一致。
這些現象表明疼痛與心理過程密切相關。
有學者認為,疼痛GAGGAGAGGAFFFFAFAF由感覺和情緒兩種成分組成。
甚至有學者認為,人體疼痛的情緒動機成分要比它的生理學成分更為重要。
心理性成分對疼痛的性質、程度、時間與空間的感知、分辨和反映程度均產生影響并可以反映在疼痛產生與治療的各個環節。
如在痛反應過程中,在注意、暗示和情緒等條件下,可對傷害性刺激的癰反應過程產生明顯影響,分散注意力、良性暗示、欣悅等情況可降低痛反應,反之可增強。
同時,心理性因素也明顯影響鎮痛效果。
病人對醫生和治療方案的信任程度,醫藥知識水平和對暗示的應接程度均直接影響鎮痛效果。
有人發現,單純暗示鎮痛可使35%病人緩解疼痛,而不加任何暗示,使用強效麻醉性鎮痛藥者顯效者只占54%,凡對安慰劑起反應的病人對標準的嗎啡鎮痛產生效應者可達95%,凡對醫生、藥物治療缺乏信心的病人,鎮痛效果均不滿意。
PCA泵的设计具有满足疼痛治疗的生理学和药理学基础,更重要的是具有心理学基础,从心理学角度讲,疼痛所引起的情绪变化,对记忆有暗示效应,伤害性刺激所造成的痛苦GAGGAGAGGAFFFFAFAF会引起患者对某些类似经历的回忆,从而加重其抑郁心情,这是一种具恶性暗示效应的情绪反应。
然而KA的方法除可直接消除因疼痛刺激所导致机体生理上的应激反应性增高,达到良好镇痛以外,其本身由于思者主动参与,随时可按需用药而减少了对外界的依赖,都构成了良性暗示效应。
明显提高了镇痛效果。
在目前临床应用的一次性镇痛泵具有PCA 和CIA(持续注入镇痛)两种模式。
前者为患者可主动参与控制,而后者为被动输入。
临床观察表明,患者更多地倾向于选择具有PCA模式的镇痛泵,且应用效果较CIA为佳。
因此,PCA镇痛模式与方法迎合了病人的心理,在解决疼痛的同时进行了心理治疗,是其他镇痛方法所不能比拟的。
(三)PCA的药理基础不同途径(静脉或报管内等)的PCA,其镇痛机制不同;同时,不同个体在不同条件下所需最低有效镇痛药剂量和最低有效血药浓度(MEAC)不同。
如前所述,使用常规剂量止痛药物存在着剂量不足和用药过量的双重危险。
许多研究报道也证实,间断口服、肌肉或静脉注射给药难于保证患者血液中稳定的镇痛药有效浓度。
有些药物如吗啡,间断肌肉注射给药,患者血中吗啡峰谷浓度差别GAGGAGAGGAFFFFAFAF很大。
这反映了给药后血药浓度可达峰值并随药物代谢达低谷问的波动。
这种血药浓度的波动是与间断给药方式密切相关,并与临床上疼痛一镇痛一再疼痛一再镇痛的情况相一致。
而持续静注某些药物,尤是半衰期较长的药物如吗啡,有随时间推移血药浓度增至过量中毒的危险。
间断给药使皿药浓度波动过大(或低于有效浓度或接近和达到中毒水平)与持续给药时血药浓度逐渐升高难以达恒定水平,并可能达中毒水平这两种传统给药方式的缺点与不足,只有用PC给药模式才能够加以克服。
应用PCA既可达近于完善镇痛,又避免药物过量的风险,主要是可维持血药浓度接近于最低有效镇痛血药浓度的较窄空间范围。
当患者出现疼痛时,提示血药浓度已达最低有效镇痛浓度.患者可通过自控按钮结药,使血药浓度又重新达到最低有效镇痛血药浓度以上。
患者的疼痛从而得到充分缓解或消除。
根据超前镇痛的原理,应在创伤与手术所致的伤害性疼痛刺激产生之前或产生之后的最短时间内,给予一次常规剂量。
使血药浓度达到最低有效镇痛浓度以上达到完善止痛。
此后以较低速率持续给药尽可能维持血药浓度于最低有效镇痛浓度之上并与其员接GAGGAGAGGAFFFFAFAF近的血药浓度水平。
一旦低于此浓度,即病人给一次自控剂量,使血药浓度恢复至最低有效镇痛浓度以上。
PCA的最大优点在于完全符合个体化用药原则,同时方便及时,避免了传统给药方式导致反复出现血药浓度低谷,出现镇痛不足可能导致的疼痛敏化。
应用PCA模式的最佳镇痛的基本要素包括设计性能优异的镇痛泵,各种镇痛药物的合理选择与配伍,药物浓度与xA泵工作参考的合理调定,以及严格的管理。
(四)PCA的分类1.PCA泵的分類(1)按功能分为:带有患者自控功能的PCA泵和持续注射泵(虽无患者自控功能,但仍在临床中饺PCA的原理较广泛地应用)。
(2)按工作原理分: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高度自动化的电子泵和以特殊材料制成的有以弹性回缩力为动力的机械泵(后者均为一次功能,可具有或不具有PCA功能),两者需配有一次性耗材如储药盒(袋)及泵管(盒)。
前者通过电脑精确控制给药速率,后者则依赖输出端口的限速器控制约药速GAGGAGAGGAFFFFAFAF率。
2.PCA的臨床分類临床上PCA可分为静脉PCA(PCIA),硬膜外PCA(PCEA).皮下PCA(PCSA).或外周神经阻滞PCA(PCNA),其中以PCIA和PCEA应用最为常见。
(1)PCIA:PCIA操作簡單,適用藥物較多,主要是各種阿片類、非舀體類抗炎藥,具鎮痛作用的麻醉藥如氯胺酮也可應用,PCIA起效快,效果可靠,適應廣泛,如癌痛、術后痛、創傷痛、燒傷后疼痛、炎性疼痛等。
但其用藥針對性較差,用藥量較大且為全身效應,故對全身影響較大。
(2)PCEA:适用于躯干以及四肢以下区域性疼痛的治疗。
硬膜外阻滞最早单纯用局麻药利多卡因和布比卡因,尤其后者作用时间长,止痛效果确切,目前以0.125%-0.25%布比卡因与阿片类药物联合应用。
临床研究己证明局麻药的用量及毒副作用减少。
近年来有报道用新型长效局麻药罗哌卡因PCEA的报道,多选用0.1%-0.3%浓度,以0.2%浓度较佳。
PCEA用药量小,止痛效果可靠,持续时间长久,且作用范围局限,对全身影响相对较小,可用于术后镇痛,胸腹部、下肢的癌痈,创伤痛(多发肋骨骨折,骨盆骨折等)。
但PCEAGAGGAGAGGAFFFFAFAF操作相对较复杂,无菌操作要求较高。
阿片类药物,尤其是吗啡硬膜外注射可发生延迟性呼吸抑制,可选用芬太尼等药物代替之。
必须选用吗啡时,应严格控制剂量,并应密切观察病人,锁定时间也要相对延长。
(3)PCNA:外周神經阻滯后留管行PCNA,如在0.125%布比卡因1-3ml/h持續管叢神經或其分支阻滯基礎上,每次病人自控給藥3-5ml,鎖定時間20-3min,PCA最大劑量每小時10-15ml。
(4)PCSA:皮下置管后可行PCSA,采用嗎啡,丁丙諾啡,氯胺困等藥物行PCSA的報道已引起臨床關注,與PCIA比較,PCSA更方便管理,但起效時間稍但,當血藥濃度達最低有效鎮痛濃度之下時給藥使之到達以上水平的時間較長,而產生間斷疼痛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