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a病人自控镇痛(1)
pca的护理要点

PCA(患者自控镇痛)是一种有效的术后疼痛管理方法,但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护理要点,以预防或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以下是一些PCA的护理要点:
1. 疼痛评估:在使用PCA之前,需要对患者的疼痛进行评估,了解疼痛的程度和性质。
在患者术后使用
PCA期间,也要定期进行疼痛评估,以便及时调整PCA的参数和药物。
2. 观察病情变化:在使用PCA期间,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特别是呼吸、血压、意识状态等指
标。
如果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3. 预防并发症:PCA可能导致一些并发症,如呼吸抑制、低血压、恶心呕吐等。
在使用PCA期间,需要
预防这些并发症的发生,如及时调整PCA的参数和药物,给予必要的对症治疗。
4. 心理护理:术后疼痛不仅是一种生理现象,也是一种心理现象。
在使用PCA期间,需要对患者进行心
理护理,缓解患者的焦虑和紧张情绪。
5. 指导患者使用:在使用PCA之前,需要向患者和家属详细介绍PCA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指导患者
正确使用PCA。
6. 调整参数和药物:在使用PCA期间,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疼痛评估结果,及时调整PCA的参数
和药物,以达到最佳的镇痛效果。
7. 注意药物相互作用:PCA使用的药物可能会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需要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
8. 保持PCA装置通畅:在使用PCA期间,需要保持PCA装置的通畅,避免出现堵塞、脱落等情况。
总之,在使用PCA期间,需要注意以上护理要点,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镇痛效果。
同时,也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疼痛评估结果,及时调整PCA的参数和药物。
镇痛泵

1 PCA的种类、主要结构和使用方法1 1 概念 PCA即病人自控镇痛。
就是当病人感到疼痛时,自行按压与PCA装置相连接的一个给药键,它就会将适量的镇痛药注入体内,从而达到止痛效果。
1 2 PCA的种类、结构和使用方法 PCA装置有两种。
一种是电子泵,另一种为一次性自控泵。
两种装置各有特点。
这里主要介绍一次性自控泵的结构及使用方法。
它由两部分组成:(1)管型注射泵部分:外面由硬塑料制成,里面有一个贮药囊,装的是镇痛药。
(2)控制部分:是一个两头由细导管分别与管型注射泵和身体相连的带有按钮的小型塑料盒,当病人感到切口疼痛时,只要轻轻按压塑料盒上的按钮,一次小剂量的止痛药便可注入体内。
过1~2 min 后切口疼痛就会减轻。
2 PCA临床应用途径及疼痛治疗范围PCA泵给药途径有静脉PCA(PCIA)、硬膜外PCA(PCEA)、区域神经阻滞PCA(PCRA)、蛛网膜下腔PCA(PCSA)。
但临床最常用的为静脉PCA和硬膜外PCA两种。
PCA治疗范围较广,如术后痛、癌痛、烧伤疼痛、创伤疼痛、神经灼痛、心绞痛、介入痛等。
3 PCA泵的药物配制及镇痛药的副反应3 1 PCA泵的药物配制均为联合用药,一般为阿片类镇痛药如吗啡、芬太尼等为主,但不同的用药途径,其选择药物的原则不同,一般静脉PCA以镇痛药为主,硬膜外PCA以局麻药为主,联合用药时要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和药物的相互作用。
3 2 镇痛药的主要副作用有呼吸抑制、恶心呕吐、抑制肠蠕动、嗜睡、尿潴留等。
3 3 PCA泵主要优点(1)止痛药的使用时机,能真正做到及时、迅速;(2)基本解决了患者对止痛需求的个体差异,应用较小的剂量,可获得良好止痛效果;(3)有利于抑制患者过于强烈的应激反应,加快机体免疫功能的恢复,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4)有利于患者咳嗽排痰,改善呼吸功能,维持循环功能稳定;(5)有利于患者充分配合治疗。
促进早日康复;(6)上胸段PCEA可阻滞胸心交感神经,对缺血性心脏病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有心肌保护作用[1]。
病人自控镇痛(PCA)的临床应用进展

P E 的效果 已有 较多鞭 道 , 人敢於 深呼 吸和有效 CA 病
12 基本原 理 .
P A 泵 具 有 预 彀 置 镇 痛 蕖 剖量 的 C
特殊功能 , 包括负荷膺 量、 4 罩次给檠剂量、 鲼定暗同、
最 大给 檠 膺 量 、 绩 背 景 输 注 剖 量 等 参 敷 的 预 彀 4 遵 置 , 徒而逵 到利 用最 低 有 效 镇 痛浪 度 ( AC 镇 ME ) 痛 橥取得满 意止 痛 效果 的 目的。其 他 镇 痛方 法 则存
0 1 ~0 2 布比卡因舆阿片颊檠的混合液, . . 5/ 9 6 雨者
协 同增强 可 使 用 檠 量 和副 作 用 明颞 减 少 。P I 的 CA
操作方法较筒罩 , 常用阿片颊 、 非阿片颊镇痛蕖、 非甾
髓颊 抗 炎 檠 ( AI ) 氯 胺 酮 等 , 罩 一 檠 物 用 NS Ds 或 可
(C P NA) 等方法 。
忍受 , 由此常尊致病人精神情绪波勤 , 影警呼吸逗勤,
抑制换 氯功 能 , 活量平 均 减少 2  ̄ 3 , 肺 5 0 故容 易并
襞缺氧、 二氧化碳蓄稹 、 支氯管瘗攀、 分泌物潴 留、 肺
不强和肺炎等并襞症 , 遗可引登循瑕功能不稳定 , 都 不利於病人衍后康後 。胸部手衍后 疼痛揉用 P E CA 治瘵 , 不位减轻病人痛苦 , 遗可降低衍后死亡率, 缩短
2 P A在 各 科手衍后 镇 痛的廪 用 C 手衍 后 镇 痛 最 常 用 的 方 法 焉 P A 和 P E CI C A。 PE C A逋 用於 胸 背 以 下 的衍 后 镇 痛 , 目前 大 多 揉 用
注射预定膺 量 镇痛橥液 的新 型镇 痛方法 。在 使用 4 P A下, C 病人血镇痛檠浪度可保持相封穗定 , 不致 出
中山医院 术后PCA镇痛常规操作

第三十三篇术后PCA镇痛常规术后镇痛是提高患者围术期生存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同时良好的术后镇痛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围术期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并发症。
病人自控镇痛(PCA)技术是随着科技发展衍生出的新事物,它将微量注射技术和程序控制技术集于一身,让患者根据自身的需要注射一定量的镇痛药物,以缓解围术期的疼痛。
但是由于目前所使用的镇痛药物其药理特性还不完美,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因而要求麻醉医生必须正确掌握PCA的药物配比和PCA装置的设置,以确保PCA实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根据我院实际的手术情况,制定以下术后PCA镇痛常规,便于管理,推广。
目前我院采用的PCA镇痛目前仅有两种途径即硬膜外自控镇痛(EPCA)和静脉自控镇痛(PCA)一、硬膜外自控镇痛(一)适应证:颈4平面以下的手术切口的镇痛(二)禁忌证1.有硬膜外阻滞禁忌证的:穿刺部位感染,畸形或止凝血功能障碍;2.确认或怀疑硬膜外穿刺过程中误入蛛网膜下腔;3.术后循环不稳定有严重容量缺失。
(三)实施方法通常是将低浓度长效局麻药与阿片类镇痛药物配成混合液,总量可根据临床具体需要增减,如:0.125%-0.15%布比卡因+2-3μg/ml芬太尼/ 250ml0.125%-0.15%布比卡因+5mg吗啡/ 250ml0.15-0.25%罗吡卡因+2-3μg/ml芬太尼/ 250ml0.15-0.25%罗吡卡因+5mg吗啡/ 250ml背景剂量:3-5ml/hrPCA剂量:3-5ml安全时间间隔:8-10min每小时极量控制:15-20ml另外可根据临床的需要单选低浓度长效局麻药或阿片类镇痛药物。
比如在某些下肢手术的硬膜外镇痛可以单给低浓度长效局麻药;在某些情况下为了获取较为广泛的硬膜外阻滞效果,可以单采用3μg/ml芬太尼进行硬膜外镇痛,如腰段硬膜外穿刺而需要进行中上胸部切口镇痛的患者(四)注意事项1. 药物配比方面:(1) 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和手术类别调整局麻药的浓度,总原则年龄越大,局麻药浓度越低;(2) 老年患者为了避免延迟性呼吸抑制的发生,尽可能选择局麻药与芬太尼混合;(3) 用于无痛分娩,应将布比卡因浓度控制在1%以下,以避免局麻药过多的阻滞交感神经影响宫缩。
第六章病人自控镇痛技术

PCA常用技术参数 临床常用的PCA类型 PCA的临床应用范围和适应证有哪些?
1968年,Sechzer首次提出了“按需镇痛”
(demand analgesia)概念
1976年,第一台患者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 analgesia, PCA)泵问世
疼痛治疗方法学上重要里程碑
概述
定义 • 一种新的镇痛给药方法,是通过特殊的注射泵,允
许病人自行给药的一种急性疼痛治疗方式
第六章
病人自控镇痛技术
patient control analgesia, PCA
目的要求
掌握病人自控镇痛的技术参数。
熟悉PCA的临床应用。
了解PCA的分类及优缺点。
目录
概述 PCA的基本原理 PCA的分类及技术参数 PCA的临床应用 PCA的常用药物 PCA优缺点
概述
一次性便携式输注系统
• 携带方便、轻巧; • 操作简单; • 价格低廉。
PCA的常用药物
阿片类药物 局部麻醉药 其他镇痛药物 • 可乐定(Clonidine) • 氯胺酮(ketamine) • 氯诺昔康(Lornoxicam) • 曲马朵 (Tramadol)
PCA的临床应用
1.指该时间内PCA装置对病人再次给药的指
令不作反应
2.即2次给药时间间隔
四、背景剂量(base infusion)
连续给药量 在此基础上PCA。
五、单位时间最大剂量(maximal dose)
最大给药量是PCA装置的一种自我保护措施, 防止反复用药造成过量中毒
常用PCA的分类及技术参数
病人自控镇痛概念、PCA种类、给药途径、工作原理和给药原则、适应症、禁忌症、PCA镇痛泵观察护理

病人自控镇痛、PCA种类、给药途径、常用用药物、工作原理和三阶梯给药原则、适应症、禁忌症及PCA镇痛泵观察护理病人自控镇痛将储药泵通过管道连接在身上,药物通过泵以特定速度将止痛药物持续注入体内,达到止痛作用,泵上有自我控制按钮,自觉疼痛时按压按钮增加注药量。
PCA种类(给药途径)1、静脉PCA:通过静脉系统给药,给药途径操作简单,可方便使用外周静脉和锁骨下静脉置管,适用药物较多,具有镇痛作用麻醉药均可使用。
PCIA起效快,效果可靠,适应症包括癌痛、术后痛、创伤痛、烧伤后疼痛、炎症疼痛等,但PCIA针对性差,对全身影响较大。
2、硬膜外PCA:通过硬膜外腔给药,适用于胸背以下区域性疼痛治疗。
PCEA用药量小,止痛效果可靠,持续时间长久且作用范围局限,对全身影响相对较小,可用于分娩痛、胸腹部、下肢等术后或此类部位癌痛治疗,操作相对复杂,无菌要求高。
阿片类药物用于硬膜外腔注射可发生延迟性呼吸抑制,PCEA应用具有较高选择性。
3、皮下PCA:皮下置管,自控皮下注入镇痛药,分别采用吗啡、丁丙诺啡等药。
较PCIA途径简单,并发症少,药物生物利用度为PCIA 给药80%,定期更换皮下针放置位置,以免吸收不良造成镇痛不足。
4、外周神经阻滞PCA:在给予外周神经阻滞后留管,自控局麻药外周神经阻滞。
PCA常用药物、工作原理及三阶梯给药原则镇痛药物根据病情和给药途径决定。
常用药物有:(1)阿片类药物:吗啡、杜冷丁、芬太尼、阿芬太尼、曲马多等;(2)局部麻醉药物:布比卡因、罗哌卡因等;(3)神经安定药:氟哌利多、咪唑安定等,PCEA给药选择吗啡复合低浓度局麻药;PCIA给药多选择芬太尼复合氟哌利多,可联合中枢性止吐药可预防阿片类药物产生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PCIA镇痛泵持续输注速度、单次追加量、锁时时间由专业调节。
三阶梯止痛PCA镇痛技术无创给药微创给药、减少单次注射相比口服给药,生物利用度更高按阶梯给药泵注盐酸吗啡注射液;重度癌痛的金标准用药按时给药可定量、定时、定速;时刻保持血药浓度稳定个体化平稳、快速滴定确定最佳给药剂量;有效减少患者个体间药代和药效波动注意具体细节自行追加给药,防控爆发痛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PCA适应症(1)术后急性疼痛治疗(2)分娩期间、分娩后及剖腹产术后镇痛(3)肿瘤疼痛治疗(4)心绞痛、镰状细胞危象等内科疼痛治疗(5)危重病人镇痛(6)慢性腰腿痛PCA禁忌症年纪过大或过小、精神异常、无法控制按钮以及不愿意接受PCA。
术后自控镇痛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术后自控镇痛需注意的几个问题一、什么是患者自控镇痛.有哪些优点.主要分几类.PCA具有起效迅速,无镇痛盲区,血药浓度相对稳定,可及时处理爆发痛以及用药个体化、病人满意度高、疗效与副作用比值大等优点,是目前术后镇痛最常用和最理想的方法。
患者自控镇痛分为硬膜外病人自控镇痛〔PCEA〕和静脉病人自控镇痛〔PCIA〕。
硬膜外病人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epidural analgesia, PCEA ),是利用PCA 装置将药物用于硬膜外腔,主要适用于胸背部及其以下区域疼痛的治疗。
PCEA镇痛效果确切,副作用相对较少。
常用局麻药或阿片类镇痛药。
局麻药与阿片类镇痛药联合使用〔平衡镇痛法〕可减低每种药物的剂量,降低药物的副作用,可较好地抑制伤害性刺激导致的代和分泌反响。
静脉病人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analgesia,PCIA)是利用PCA装置经静脉途径用药,操作容易,使用药物广泛,包括麻醉性镇痛药和非甾体镇痛药。
PCIA 起效快,适用围较广,但其是全身用药,副作用较高,镇痛效果逊于硬膜外病人自控镇痛。
二、患者自控镇痛主要参数设置有哪些,参数设置的意义是什么.⑴负荷量〔Loading dose,LD〕:是指PCA开场时首次用药的剂量。
负荷量的目的是让病人迅速到达镇痛所需的最小有效镇痛浓度〔MEAC〕,使病人快速消除疼痛,防止术后出现镇痛空白期,又不影响术后清醒和拔除气管导管。
负荷量一般由医护人员给药。
负荷量的注射速度需控制,防止注速过快导致一过性血药浓度过高。
⑵持续剂量〔continuous Dose〕或背景剂量〔Backgroundinfusion Dose〕:保证术后到达稳定的、持续的镇痛效果。
静脉PCA时,对芬太尼等脂溶性高、蓄积作用强的药物应该不用恒定的背景剂量或仅用低剂量。
⑶冲击剂量〔Bolus Dose〕:单次给药剂量是指病人疼痛未消除或疼痛复发时追加的药物剂量。
2023癌痛患者静脉自控镇痛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3癌痛患者静脉自控镇痛申国专家共识(完整版)癌症相关性疼痛(简称癌痛)是恶性肿瘤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可由肿瘤直接或间接引起,或者由于肿瘤治疗所致,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影响肿瘤治疗。
对于癌痛治疗,以阿片类药物为基础的三阶楠药物治疗是最常用的方式,冥中口服是最常用的给药途径。
对于不适合口服或者口服服收不佳的患者,也可以采用皮下、静脉或者真他给药方式。
鉴于患者个体差异,以及不同患者疼痛部位、疼痛程度和疼痛性质不同,癌痛患者所需镇痛药物剂量和产生的药物不良反应也存在较大差异,且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病情复杂多变,单一给药方式往往不能完全满足镇痛需求,因此在准确评估病情前提下设计个体化的精准镇痛方案势在必行。
患者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 , PCA)是一种自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疼痛程度和身体情况,预先设置镇痛药物的剂量,再交由患者”自我管理”的一种疼痛处理技术,当意识到疼痛时,患者可以通过自控按钮将一次镇痛药物注入体内,从而达到半痛目的。
与传统的口服以及肌肉注射镇痛药相比,PCA 具再起效迅速、血药浓度波动小、镇痛效果好、按需给药、个体化程度高等优点,广泛应用于术后镇痛以及癌痛治疗。
自控镇痛可以再多种给药形式,包括皮下、静脉、硬膜外、蛛网膜下腔给药等。
冥中患者静脉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 , PCIA)是应用最多的一种自控给药途径。
PCIA通过外周或中心静脉穿刺将镇痛药物以静脉输注的方式给药,操作简便、并发症较少、护理相对窑易、患者依从性高,适合癌痛患者阿片类药物的j商定以及持续镇痛,万便居家治疗,因此PCIA在癌痛的治疗中也越来越普及。
虽然癌痛患者应用PCIA逐渐增多,但依然存在许多不合理以及不规范应用之处,目前国内外也尚未再PCIA用于癌痛镇痛治疗的临床共识。
为了更好地规范PCIA在癌痛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中国医师协会疼痛科医师分会癌痛与安宁疗护专家组以及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癌痛学组经过充分的讨论,依据循证医学证据,制定本专家共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人自控镇痛(一)PCA产生的原因(二)PCA的方法是在对传统镇浦方法定时、定量肌注止痛法(IM)和持续静脉滴注止痛法(C1)进行客观评价的结果基础上发展的一种方法,其设计思路以传统方法为基础,并随电子计算机技术与医学的紧密结合而发展并完善的一种新的技术。
肌肉内注射的方法是一宜应用的经典方法。
它是按病人的体重计算出所需止痛药的剂量,有护士根据医嘱做肌肉注射,这种刻板的用药方式的最大缺陷是忽视了病人的个体差异性和病人不同时段对不同止痛药用量的需求。
现已证实,即使同一病人,在不同时段和不同疼痛强度下对止痛药的需求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按公斤体重决定药物用量肌注时,对药物需求量大的病人常难以达到满意的止痛效果,而对需求量较小的病人,又可能因相对剂量过大产生多种不良反应甚至并发症。
肌肉注射给药方法还有其他不足,如起效设,不能及时止痛;机体吸收代谢药物的速度不同,血药浓度波动大,可能按医嘱在预定再次给药时病人已出现剧烈疼痛;重复肌肉注射可增加病人肌肉注射的痛苦,同时每次注射均可能达到出现副作用或并发症的峰浓度,可加重病人心理负担,尤其是小儿的心理负担。
持续静脉滴注止痛的方法可克服肌肉注射的某些不足,临床上可较迅速达到止痛,并持续维持镇痛效果,但是病人对药物需求量的个体差异问题仍不能得到圆满解决。
有人发现椎管内用药,如硬膜外腔用阿片类药可用小剂量,单次给药,达到IM或CI给药的同样效果,并可维持更长时间的镇痛效果,此方法也未能改善镇痛治疗的个体化问题。
从理论上说,适宜的给药途径,恰当的用药剂量是疼痛治疗既安全又有效的基本保证。
但是,由于个体问对疼痛反应及其对各种止痛药物的敏感程度不同,按传统给药方法使用常规剂量虽可使部分思者达优良的镇痛效果,但常常有用药剂量不足或过大酌情况,因此面临镇痛效果不佳及出现并发症的风险。
然而对各种不同病人其对麻醉性镇痛药物等的敏感性又无法预知。
有人报道.吗啡在不同个体内达有效镇痛的剂量可相差4倍之多。
因此临床应用盲目性的问题必须寻找适当方法加以解决。
1971年Sechzer提出了按需(Dn demand)止痛的用药原则,即根据息者自身的疼痛程度和镇痛需要,经医务人员施注止浦药物,借以解决用药盲目性的问题。
按需用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临床用药的盲目性。
同时,也相应提高了全程完善镇痛的比例。
疼痛疗效大为改观,但是,与传统方法以及常规剂量硬膜外或静脉持续点滴的方法相比.医务人员的工作量明显增加,由于种种原因按需镇痛难以完全满足所有患者的止痛需要,同时频频地要求用药同样增加了思者与家属的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
镇痛需求与担心”成瘾”之间的乎衡成为患者要求镇痛时的心理矛盾。
这当然与有些医护人员知识陈旧、观念落后有关,他们不了解在创伤与手术等生理条件下,只要采取适当的方法合理用药,是完全可以满足生理止痛需求,又避免药物依赖性及成瘾的产生。
而疼痛等伤害性刺激与反复间断用药的方式都与中枢敏化有关,有可能也是药物成媲性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20世纪70年代初期,为满足符合个体化用药需求并能尽可能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等医疗风险、同时可大大降低医护人员的劳动强度,降低医疗成本的方法——患者自控镇痛(PCA)的治疗方案诞生了。
英国佳土比公司生产了第一台以现代计算机和自动化技术为基础的PCA泵。
PCA是患者感觉疼痛时,通过由电脑控制的设计精密的微量泵向体内注射既定剂量的药物。
事先由医务工作者根据不同情况配制药物,并没定PCA泵的工作参数,在遵循“按需止痛”的原则下,达到员佳镇痛效果,减较了患者心理负担,减少了医护人员为达镇痛治疗的处理环节,提高了工作效率,减轻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
KA在临床上的应用与推广,彻底改变了疼痛治疗的方法,大大提高了质量效果,因而已在临床广泛应用。
尽管尚有待进一步完善,但其在疼痛治疗、疼痛药理、疼痛心理学等多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与学术价值。
(三)PCA的心理学基础(四)疼痛感觉首先是机体自我保护,逃避伤害的生理机能。
同时疼痛还具有其心理学基础。
在疼痛研究中,早已发现伤害性刺激与痛觉之间并非简单的应答关系。
刺激强度与疼痛程度也常常并不相一致。
这些现象表明疼痛与心理过程密切相关。
有学者认为,疼痛由感觉和情绪两种成分组成。
甚至有学者认为,人体疼痛的情绪动机成分要比它的生理学成分更为重要。
心理性成分对疼痛的性质、程度、时间与空间的感知、分辨和反映程度均产生影响并可以反映在疼痛产生与治疗的各个环节。
如在痛反应过程中,在注意、暗示和情绪等条件下,可对伤害性刺激的痈反应过程产生明显影响,分散注意力、良性暗示、欣悦等情况可降低痛反应,反之可增强。
同时,心理性因素也明显影响镇痛效果。
病人对医生和治疗方案的信任程度,医药知识水平和对暗示的应接程度均直接影响镇痛效果。
有人发现,单纯暗示镇痛可使35%病人缓解疼痛,而不加任何暗示,使用强效麻醉性镇痛药者显效者只占54%,凡对安慰剂起反应的病人对标准的吗啡镇痛产生效应者可达95%,凡对医生、药物治疗缺乏信心的病人,镇痛效果均不满意。
PCA泵的设计具有满足疼痛治疗的生理学和药理学基础,更重要的是具有心理学基础,从心理学角度讲,疼痛所引起的情绪变化,对记忆有暗示效应,伤害性刺激所造成的痛苦会引起患者对某些类似经历的回忆,从而加重其抑郁心情,这是一种具恶性暗示效应的情绪反应。
然而KA的方法除可直接消除因疼痛刺激所导致机体生理上的应激反应性增高,达到良好镇痛以外,其本身由于思者主动参与,随时可按需用药而减少了对外界的依赖,都构成了良性暗示效应。
明显提高了镇痛效果。
在目前临床应用的一次性镇痛泵具有PCA和CIA(持续注入镇痛)两种模式。
前者为患者可主动参与控制,而后者为被动输入。
临床观察表明,患者更多地倾向于选择具有PCA模式的镇痛泵,且应用效果较CIA为佳。
因此,PCA镇痛模式与方法迎合了病人的心理,在解决疼痛的同时进行了心理治疗,是其他镇痛方法所不能比拟的。
(三)PCA的药理基础不同途径(静脉或报管内等)的PCA,其镇痛机制不同;同时,不同个体在不同条件下所需最低有效镇痛药剂量和最低有效血药浓度(MEAC)不同。
如前所述,使用常规剂量止痛药物存在着剂量不足和用药过量的双重危险。
许多研究报道也证实,间断口服、肌肉或静脉注射给药难于保证患者血液中稳定的镇痛药有效浓度。
有些药物如吗啡,间断肌肉注射给药,患者血中吗啡峰谷浓度差别很大。
这反映了给药后血药浓度可达峰值并随药物代谢达低谷问的波动。
这种血药浓度的波动是与间断给药方式密切相关,并与临床上疼痛一镇痛一再疼痛一再镇痛的情况相一致。
而持续静注某些药物,尤是半衰期较长的药物如吗啡,有随时间推移血药浓度增至过量中毒的危险。
间断给药使皿药浓度波动过大(或低于有效浓度或接近和达到中毒水平)与持续给药时血药浓度逐渐升高难以达恒定水平,并可能达中毒水平这两种传统给药方式的缺点与不足,只有用PC给药模式才能够加以克服。
应用PCA既可达近于完善镇痛,又避免药物过量的风险,主要是可维持血药浓度接近于最低有效镇痛血药浓度的较窄空间范围。
当患者出现疼痛时,提示血药浓度已达最低有效镇痛浓度.患者可通过自控按钮结药,使血药浓度又重新达到最低有效镇痛血药浓度以上。
患者的疼痛从而得到充分缓解或消除。
根据超前镇痛的原理,应在创伤与手术所致的伤害性疼痛刺激产生之前或产生之后的最短时间内,给予一次常规剂量。
使血药浓度达到最低有效镇痛浓度以上达到完善止痛。
此后以较低速率持续给药尽可能维持血药浓度于最低有效镇痛浓度之上并与其员接近的血药浓度水平。
一旦低于此浓度,即病人给一次自控剂量,使血药浓度恢复至最低有效镇痛浓度以上。
PCA的最大优点在于完全符合个体化用药原则,同时方便及时,避免了传统给药方式导致反复出现血药浓度低谷,出现镇痛不足可能导致的疼痛敏化。
应用PCA模式的最佳镇痛的基本要素包括设计性能优异的镇痛泵,各种镇痛药物的合理选择与配伍,药物浓度与xA泵工作参考的合理调定,以及严格的管理。
(四)PCA的分类1.PCA泵的分类(1)按功能分为:带有患者自控功能的PCA泵和持续注射泵(虽无患者自控功能,但仍在临床中饺PCA的原理较广泛地应用)。
(2)按工作原理分: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高度自动化的电子泵和以特殊材料制成的有以弹性回缩力为动力的机械泵(后者均为一次功能,可具有或不具有PCA功能),两者需配有一次性耗材如储药盒(袋)及泵管(盒)。
前者通过电脑精确控制给药速率,后者则依赖输出端口的限速器控制约药速率。
2.PCA的临床分类临床上PCA可分为静脉PCA(PCIA),硬膜外PCA(PCEA).皮下PCA(PCSA).或外周神经阻滞PCA(PCNA),其中以PCIA和PCEA应用最为常见。
(1)PCIA:PCIA操作简单,适用药物较多,主要是各种阿片类、非舀体类抗炎药,具镇痛作用的麻醉药如氯胺酮也可应用,PCIA起效快,效果可靠,适应广泛,如癌痛、术后痛、创伤痛、烧伤后疼痛、炎性疼痛等。
但其用药针对性较差,用药量较大且为全身效应,故对全身影响较大。
(2)PCEA:适用于躯干以及四肢以下区域性疼痛的治疗。
硬膜外阻滞最早单纯用局麻药利多卡因和布比卡因,尤其后者作用时间长,止痛效果确切,目前以%%布比卡因与阿片类药物联合应用。
临床研究己证明局麻药的用量及毒副作用减少。
近年来有报道用新型长效局麻药罗哌卡因PCEA的报道,多选用%%浓度,以%浓度较佳。
PCEA用药量小,止痛效果可靠,持续时间长久,且作用范围局限,对全身影响相对较小,可用于术后镇痛,胸腹部、下肢的癌痈,创伤痛(多发肋骨骨折,骨盆骨折等)。
但PCEA操作相对较复杂,无菌操作要求较高。
阿片类药物,尤其是吗啡硬膜外注射可发生延迟性呼吸抑制,可选用芬太尼等药物代替之。
必须选用吗啡时,应严格控制剂量,并应密切观察病人,锁定时间也要相对延长。
(3)PCNA:外周神经阻滞后留管行PCNA,如在%布比卡因1-3ml/h持续管丛神经或其分支阻滞基础上,每次病人自控给药3-5ml,锁定时间20-3min,PCA最大剂量每小时10-15ml。
(4)PCSA:皮下置管后可行PCSA,采用吗啡,丁丙诺啡,氯胺困等药物行PCSA的报道已引起临床关注,与PCIA比较,PCSA更方便管理,但起效时间稍但,当血药浓度达最低有效镇痛浓度之下时给药使之到达以上水平的时间较长,而产生间断疼痛的情况。
3.PCA常用药物及用药方案常用药物在PCIA(见表50-1)及PCSA以阿片类药物为主,PCEA(见表50-2)则以局部麻醉药为主,辅以阿片类药。
同时辅以适量安定,镇静药物如氟哌啶、咪唑安定等。
也有将中枢5-羟色胺受体拮抗配伍以消除患者最为常见的恶心、呕吐的副作用。
近年来,PCA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临床用药方案众家多有不同,但主要以阿片类为主,目前有加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的趋势,而PCEA或PCNA则以局麻药为主,适当辅以阿片类药,非甾体类抗炎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