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技术解释

直播技术解释
直播技术解释

?一、直播的技术架构:

直播视频采集SDK(PC/IOS/Anddroid)——直播CDN

(直播流分发加速)——直播视频播放器?SDK(PC/IOS/Android)

?二、?音视频处理理的?一般流程:

数据采集→数据编码→数据传输(流媒体服务器?) →解码数据→播放显示1、数据采集:

摄像机及拾拾?音器?收集视频及?音频数据,此时得到的为原始数据

涉及技术或协议:

摄像机:CCD、CMOS

拾拾?音器?:声电转换装置(咪头)、?音频放?大电路路

2、数据编码:

使?用相关硬件或软件对?音视频原始数据进?行行编码处理理(数字化)及加?工(如?音视频混合、打包封装等),得到可?用的?音视频数据

涉及技术或协议:

编码?方式:CBR、VBR

编码格式

视频:H.265、H.264、MPEG-4等,封装容器?有TS、MKV、AVI、MP4等

?音频:G.711μ、AAC、Opus等,封装有MP3、OGG、AAC等

3、数据传输:

将编码完成后的?音视频数据进?行行传输,早期的?音视频通过同轴电缆之类的线缆进?行行传输,IP?网络发展后,使?用IP?网络优传输

涉及技术或协议:

传输协议:RTP与RTCP、RTSP、RTMP、HTTP、HLS(HTTP Live Streaming)等

控制信令:SIP和SDP、SNMP等

4、解码数据:

使?用相关硬件或软件对接收到的编码后的?音视频数据进?行行解码,得到可以直接显示的图像/声?音

涉及技术或协议:

?一般对应的编码器?都会带有相应的解码器?,也有?一些第三?方解码插件等

5、播放显示:

在显示器?(电视、监视屏等)或扬声器?(?耳机、喇喇叭等)?里里,显示相应的图像画?面或声?音

涉及技术或协议:

显示器?、扬声器?、3D眼镜等

三、常?见的视频直播相关协议:

1、RTMP(Real

Time Messaging Protocol,实时消息传送协议)

RTMP是Adobe Systems公司为Flash播放器?和服务器?之间?音频、视频和数据传输开发的开放协议。它有三种变种:

1)、?工作在TCP之上的明?文协议,使?用端?口1935;

2)、RTMPT封装在HTTP请求之中,可穿越防?火墙;

3)、RTMPS类似RTMPT,但使?用的是HTTPS连接;

RTMP协议是被Flash?用于对象、视频、?音频的传输。这个协议建?立在TCP协议或者轮询HTTP协议之上。RTMP协议就像?一个?用来装数据包的容器?,这些数据既可以是AMF格式的数据,也可以是FLV中的视?音频数据。?一个单?一的连接可以通过不不同的通道传输多路路?网络流,这些通道中的包都是按照固定?大?小的包传输的。

2、RTSP(Real

Time Streaming Protocol,实时流传输协议)

RTSP定义了了?一对多应?用程序如何有效地通过IP?网络传送多媒体数据。

RTSP提供了了?一个可扩展框架,数据源可以包括实时数据与已有的存储的数据。该协议?目的在于控制多个数据发送连接,为选择发送通道如UDP、组播UDP与TCP提供途径,并为选择基于RTP上发送机制提供?方法。

RTSP语法和运作跟HTTP/1.1类似,但并不不特别强调时间同步,所以?比较能容忍?网络延迟。代理理服务器?的缓存功能也同样适?用于RTSP,并且因为RTSP具有重新导向功能,可根据实际负载情况来切换提供服务的服务器?,以避免过?大的负载集中于同?一服务器??而造成延迟。

3、RTP(Real-time

Transport Protocol,实时传输协议)

RTP是针对多媒体数据流的?一种传输层协议,详细说明了了在互联?网上传递?音频和视频的标准数据包格式。RTP协议常?用于流媒体系统(配合RTCP协议),视频会议和?一键通系统(配合H.323或SIP),使它成为IP电话产业的技术基础。

RTP是建?立在UDP协议上的,常与RTCP?一起使?用,其本身并没有提供按时发送机制或其它服务质量量(QoS)保证,它依赖于低层服务去实现这?一过程。

RTP 并不不保证传送或防?止?无序传送,也不不确定底层?网络的可靠性,只管发送,不不管传输是否丢包,也不不管接收?方是否有收到包。RTP 实?行行有序传送,RTP中的序列列号允许接收?方重组发送?方的包序列列,同时序列列号也能?用于决定适当的包位置,如在视频解码中,就不不需要顺序解码。

4、RTCP(Real-time

Transport Control Protocol,实时传输控制协议)

RTCP是RTP的配套协议,为RTP媒体流提供信道外的控制。RTCP和RTP?一起协作将多媒体数据打包和发送,定期在多媒体流会话参与者之间传输控制数据。

RTCP的主要功能是为RTP所提供的服务质量量(QoS)提供反馈,收集相关媒体连接的统计信息,例例如传输字节数,传输分组数,丢失分组

数,单向和双向?网络延迟等等。?网络应?用程序可以利利?用RTCP所提供的信息来提?高服务质量量,?比如限制流量量或改?用压缩?比?小的编解码器?。

四、视频直播的基本要素

1、码率(bit

rate)

码率即?比特率,指单位时间内产?生的数据位,单位bps(bit per second),1Mbps=1024kbps=1048576bps。?一般的,分辨率?一定的情况下,码率越?高,视频质量量越好。

(*注意bps与B/s的区别,1B/s=8bps。)

通常,720P的码流码率在2~4Mbps左右,1080P的码流码率在

4~8Mbps左右,对于?用户来说则是宽带要求,要看720P的视频需要?至少2M的带宽,要看1080P的视频需要?至少4M的带宽,当前国内的?网络环境下,上下?行行速率不不对等,如果主播要使?用?高清视频,还得确保主播上?行行带宽?足够。

编码?方式有两种,?一种叫定码率 CBR,指按照固定的码率来进?行行编码,?一种叫变码率 VBR,指依照实际数据量量?大?小变化的码率来进?行行编码。

2、分辨率(resolution)

分辨率指的是画?面的尺?寸?大?小,分辨率越?高,图像越?大。?一般的,在码率?一定的情况下,分辨率越?高,视频质量量越差。

分辨率有图像分辨率与显示分辨率两种,图像分辨率指图像的尺?寸?大?小,显示分辨率指屏幕分辨率。

对于视频?而?言,有?一些固定尺?寸的分辨率标准,如D1(720×576)、4CIF(704×576)、VGA(640×480)、SVGA(800×600)、VXGA(1600×1200)等,后来对于固定?比例例(16`9)的画?面,分辨率的的表示?方法为纵向?高度加扫描?方式,如720P(1280×720,逐?行行扫描)、1080P(1920×1080,逐?行行扫描)、1080I(1920×1080,隔?行行

扫描),再到后?面,使?用横向像素描述,如2K(2048×1536或

2560×1440或2560×1600)、4K(4096×2160或3840×2160)、

8K(7680×4320)。

720P以下的分辨率称为标清(400线左右,如480P),720P称为?高清,1080P/1080I称为全?高清,之上称为超?高清。

3、帧率(frame

rate)

帧指的是码流中的单张画?面,帧率指单位时间内码流的帧数,单位fps(frame per second)。帧率的骤变最容易易给?人造成画?面卡顿掉帧的感觉,稳定的?高帧率能保证视频的流畅感。

因为?人眼存在视觉暂停效应,对于时间相差较短的变化较?小的画?面,?人会认为画?面是连续的,通常情况下,视频帧率稳定在30fps以上时,?人会觉得基本流畅,60fps会让?人感觉很流畅,但是?高于75fps后,?人眼就不不太能察觉出流畅度的提升。电影院放映的电影帧率通常为24帧每秒,但?人依然觉得很流畅,原因是电影的帧是动态模糊的,?人眼会忽略略掉这些模糊差异,?而计算机上显示的每?一帧都是清晰的,所以显示器?上对于帧率的要求会?比电影院?高。

4、丢包率(packet

loss rate)

丢包率指传输中所丢失的数据包数量量占全部发送数据包数量量的?比率。丢包率越?大,画?面卡顿越厉害,甚?至?无画?面。?一般来说,丢包率超过2%时,画?面会出现明显的掉帧。

检查丢包率的?方法?一般通过?长ping或者tracert(或traceroute)来检测,也有?一些?工具软件可以?用来检测或模拟丢包情况,如iperf、netperf等。

5、时延(delay)

通俗来讲指的是数据从产?生到接收的过程中耗费的时间,?一般指的是?网络传输延时。

影响?网络延时的因素有很多,传输过程有丢包、?网关转换慢、节点处理理慢等等都有可能对?网络延时产?生影响,?网络环境中存在不不稳定的延时时,极易易造成跳帧、卡帧等情况。通常,局域?网内延时要求在400ms以下,?广域?网或互联?网延时要求在3~5s以内。

信息技术名词解释

2、信息技术:指在数据和信息的创建、存储和处理以及知识的创造中使用的大量物品和技能。 3、计算机:是指任何能够在得到指令后接受、处理、存储和显示数据的电子系统。 4、主机:是计算机的运算和控制中心,包含在主机箱内,有主机板、CPU、内存以及各种电源线和信号线组成。 5、公式:是指一个等式,是一个有数值。单元格引用、运算符、函数等组成的序列。 6、函数:是预先定义好的公式,用来进行数学、文本、逻辑运算。 7、互联网络:指的是将两个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独立运行及管理的计算机网络通过某些网络互联设备连接起来,达到各个网络中的计算机之间能够相互通信和资源共享的一种超级网络。 8、计算机网络:是将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或基于计算机控制的外部设备,利用通信线路和设备互联,在网络操作系统的控制下,按照约定的协议相互通信,实现资源共享的系统。 9、数据通信:就是把数据以信号的形式从一处(信源)安全、正确地传输到另一处(信宿)。通信的目的是交换信息,信息的载体可以是数字、文字、语言、图形和图像。 10、WWW:是以Internet为依托,以HTML与超文本传输协议为基础,向用户提供统一访问界面的Internet信息浏览系统,是Internet上最方便和最受用户欢迎的信息检索服务系统。11、Web浏览器:是WWW的客户端程序,用户使用它来浏览Internet上的各种Web页。12、URL:是统一资源定位符的英文缩写,是指向Internet上的Web页面等其他资源的一个地址。 13、线路交换:就是用户在呼叫状态时,在电话系统中的交换设备寻找一条通往被叫用户的物理路由,这种连接技术称为线路交换。 14、报文交换:就是发送者拟发 的整个数据块,如一个数据文 件、控制信息等,在交换中报文 是一个整体。 15、传输介质:通信网络中数据 传输的物质基础,是发送方和 接收方之间的物理通路。 16、时分多路复用(TDM)―― 是将线路用于传输的时间划分 成若干个时间片(时隙),每个 用户分得一个时间片,在其占有 的时间内,用户使用通信线路的 全部带宽。 17、频分多路复用(FDM)―― 是将具有一定带宽的路线划分 为多条占有较小带宽的信道,各 条信道中心频率不重合,每个信 道之间相距一定的间隔,每条信 道供一个用户使用。 18、局域网:利用专用通信线路 将众多计算机和各种数据通信 设备连接起来,达到数据通信和 资源共享的目的。 19、红外线:通信通过一种组合 的视线范围内的发送器和接收 器(收发器)进行。数据和信息 以编码形式通过红外线从一个 收发器传播到另一个收发器来 进行传输。 20、无线电波:无线电波传输有 时叫做射频(RF)传输,发送器 把信息发送给为接收相同频率 而设计的接受器。 21、展频技术:由于无限传输信 号容易受到干扰与拦截,为了改 善无线传输的这两项缺点,人们 便想出通过多个传输频率来传 递数据的传输方式,一方面让拦 截操作更加困难,另一方面降低 杂音干扰的影响,这就是展频技 术。 22、广域网:是指在广泛的范围 内把位于不同地区的局域网或 单机相互连接构成的网络。 23、图形:是指用计算机绘制工 具绘制的画面,包括直线、曲线、 圆、圆弧、方框等成分。 24、图像:是由输入设备捕捉的 实际场景或以数字化形式存储 的任意画面,图像可以用位图或 矢量图形式存储。 教育技术是指运用各种理论及 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及相关 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 和评价,实现教育教学优化的理 论与实践. 教学系统是教育系统的子系统, 是指为了实现某种教学目的、由 各教学要素有机结合而成的具 有一定教学功能的整体。 教学设计又称为教学系统设计 (Instructiona1 System Design),是指主要依据教学理 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运用 系统科学的方法,对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策略、 教学评价等教学要素和教学环 节进行分析、计划并作出具体安 排的过程。 信息是人、生物和自动机等控制 系统所接收和加工的事物属性 或运动状态。在教育教学领域又 表示教学内容的信息、描述师生 特征的信息、反映教学动态过程 的信息等。 信息资源是指以文字、图形、图 像、声音、动画和视像等形式储 存在一定的载体上并可供利用 的信息。 信息技术是指能够支持信息的 获取、传递、加工、存储和呈现 的一类技术。其中,应用在教育 领域中的信息技术主要包括电 子音像技术、卫星电视广播技 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人工智 能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仿真技 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等。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教学的 各个领域中,积极开发并充分应 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促进教 育现代化,以培养满足社会需求 人才的过程。 信息道德(Information Morality) 信息道德是指在信息领域中用 以规范人们相互关系的思想观 念与行为准则。 信息安全是个人、组织和国家在 信息领域的利益保护状态。它涉 及到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 用性和可控性。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学 科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 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建构有效 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的最优 化。 学习资源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可 被学习者利用的一切人力与非 人力资源,主要包括信息、资料、 设备、人员、场所等。在课堂教 学中所利用的学习资源也称教 学资源。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职 业生涯中,通过专门训练和终身 学习,逐步习得教育专业的知识 与技能并在教育专业实践中不 断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从而成 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教育工作者 的过程。 终身学习是指社会每个成员为 适应社会发展和实现个体发展 的需要,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持 续的学习过程。 教学媒体(Instructional Media) 媒体是指承载、加工和传递信息 的介质或工具。当某一媒体被用 于教学目的时,则被称为教学媒 体。 教学资源管理是指通过对教学 资源的计划、组织、协调和评价, 以实现既定教学目标的活动过 程。教学资源管理包括硬件资源 的管理和软件资源的管理。 项目管理(Project Management) 项目是指致力于完成具有独特 性的产品或服务的一次性工作。 学校教育中的项目管理,是指对 学校特定教育教学项目的计划、 组织、监督与调控。项目管理在 学校教育中主要应用于教学系 统设计、教学资源开发、教育技 术应用和教育改革实验等开发 项目与研究课题中。 教学过程是教学活动展开的过 程。教学过程管理就是对这一过 程所涉及的各种要素及活动的 管理。 学习环境是指直接或间接影响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解释学方法论

第34卷 第2期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34 No.2 2013年3月Journal of Jishou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Mar.2013 DOI:10.3969/j.issn.1007-4074.2013.02.001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解释学方法论* 王向清,黄玉兰 (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湖南湘潭411105) 摘 要: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著作不但继承了儒家经典的解释学思想和方法,而且有所发展和创新。对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儒学经典解释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冯友兰从“照着讲”到“接着讲”的解释学思想和方法的转变。对孟子“知人论世”历史解释学方法论和“以意逆志”的心理解释学方法论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冯友兰的具有“设身处地”之了解及哲学史家之见的“释古”的解释学思想和方法。 关键词: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解释学 中图分类号:B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074(2013)02-0001-06 作者简介:王向清,男,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黄玉兰,女,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生。 冯友兰对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可以说是贯穿于其整个的学术生涯。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哲学史》上、下卷的问世,到四十年代《中国哲学简史》的出版,再到生命临终时的《中国哲学史新编》七册的完成,冯先生的中国哲学史研究可谓是硕果累累。而冯先生之所以终其一生,对中国哲学史史料进行不断挖掘,逐层深究,对自己的哲学史著作不断调整、改写和升华,这都源于他对“哲学史”的理解。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新编》中说:“历史有两个意义。……一是本来的历史,即人类社会在过去所发生的事情的总名。一是写的历史,即以历史家对人类社会过去所发生的事情的研究为根据,把过去本来的历史描绘出来,把已经过去的东西重新提到人们的眼前。……本来的历史是客观存在的,写的历史是主观的认识。……主观的认识总不能和其所认识的客观对象完全符合。所以,……写的历史也不能与本来的历史完全符合,……写的历史永远要重写。”[1]1-2哲学史是哲学的历史,因此哲学史也要不断地重写,这在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有明确的表述:“历史有‘历史’与‘写的历史’之分;哲学史亦有‘哲学史’与‘写的哲学史’之分。写的历史,与历史既难符合,则写的哲学史,亦难与哲学史相符。……则所谓写的历史及写的哲学史,亦惟须永远重写而已。”[2]14而且由于写的历史是主观的认识,哲学史是有关哲学的历史,那么写的哲学史也是主观的认识。主观的认识就必然参杂了个人的思想和见解,所以,写的哲学史其实是对本来的哲学史的一种重新理解,重新阐发。一部哲学史著作的完成就是哲学史作者对哲学的历史的解释过程,反映了作者的解释学理念和方法的形成过程。三个版本的中国哲学史著作,反映了冯先生解释学思想和方法不断发展、成熟的过程。冯先生解释学的思想和方法主要是对儒学文化经典解释学思想和方法的继承和发展。对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的儒学经典解释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冯友兰从“照着讲”到“接着讲”的解释学思想和方法的转变。对孟子“知人论世”(《孟子·万章下》)历史解释学方法论和“以意逆志”(《孟子·万章上》)的心理解释学方法论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冯友兰的具有“设身处地”之了解及哲学史家之见的“释古”的解释学思想和方法。 *收稿日期:2012-11-06 在线杂志:http://skxb.jsu.edu.cn

朱熹经典诠释学之我见_蔡方鹿

DOI:10.16346/https://www.360docs.net/doc/4611554102.html, k i.37-1101/c.2003.02.010 文 史 哲JO U RN A L O F L IT ER A T U RE,HI STO RY AN D P HILO SO PHY 2003年第2期(总第275期)N o.2,2003(Serial No.275) 朱熹经典诠释学之我见 蔡 方 鹿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四川成都610072) 摘 要:朱熹以其毕生的精力诠释儒家经典,通过释经进行哲学理论的创造,同时也建立了独具特色的经 典诠释学。朱熹的经典诠释学融合经学诠释和哲学诠释,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本体论诠释学体系。他认为经典 诠释应以经典原文和原义作为经典诠释的依据,以义理为经典诠释的标准,并且提出了系统的经典诠释方法 论原则。朱熹为中国诠释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作出了创发性的贡献,达到了中国诠释思想发展的高峰,也为 当代中国诠释学的建构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朱熹;经典诠释学;本体论诠释学;经典诠释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B24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1-4721(2003)02-0042-06 朱熹经学是中国经学发展到宋代的理论代表,朱熹不仅集宋学之大成,而且兼取汉、宋,融合义理之学与训诂之学,其经学思想达到了当时中国经学发展的高峰,并对后世中国经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朱熹通过注释儒家经典的形式,对中国经学乃至中国哲学加以思想理论的创造,把中国经学和中国哲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独具特色的经典诠释学。朱熹的经典诠释学内涵丰富,融会经学诠释与哲学诠释,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本体论诠释学思想体系,他提出经典诠释的依据和标准,并在诠释儒家经典的过程中,提出系统的经典诠释方法论原则。在这些方面,同样也达到了中国诠释思想发展的高峰。 诠释学虽然是从西方引进的一种理论学说,在西方有较长的演变发展历史,并在当代发展成为较有影响的哲学思潮之一,在中国却是一门正在建立过程中的学问。尽管中国有两千多年注释儒家经典的传统,有许多关于诠释学的思想资料,并形成了较有代表性的若干诠释方法和理论,然而有严密逻辑和完整体系的诠释学尚未多见。本文从研究朱熹经学与中国经学的相互关系出发,在探讨朱熹丰富的经学思想的基础上,以朱熹对儒家经典所做大量诠释及其诠释方法论为依据,从中概括提炼出朱熹的经典诠释学,以为创建中国的诠释学作出一些努力和探索。 一、本体论诠释学的建立 朱熹在对儒家经典的诠释中,不仅从认识论上提出了一系列系统的经典诠释方法论原则,而且建构起本体论诠释学,从而丰富了中国哲学的理论体系,这集中体现了朱熹经学与哲学的结合,亦是朱熹经典诠释学的突出特色。 朱熹在对儒家经典作诠释的过程中,注意把经学诠释与哲学诠释结合起来,建构起本体论诠释学,为建立具有时代气息的理本体论哲学体系作论证,这是对以往中国诠释思想的发展。 宋以前的中国诠释思想,道家、玄学和佛教各自对经典的诠释,有本体诠释的思想,其中道、玄提出道本论的思想,佛家提出心、性本体论和理本论的思想,然而居中国思想文化主导地位的儒家在宋代以前却少有提出系统的本体论思想,儒家经学对具有至高无上地位的儒家经典的诠释,停留在以训诂考释为主的阶段,儒家政治伦理学说缺乏本体论的哲学依据,难以与建立在本体论哲学基础上,并以之为依据的道玄佛思想相 收稿日期:2002-06-08 作者简介:蔡方鹿(1951-),男,四川眉山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所长,研究员。 42

教育技术学导论--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视听教学方法:是一种以视听设备和相应的软件为辅助手段的教学方法。它的发展形成了依靠教学资源的思想和媒体辅助与传播教学的模式 2个别化教学:是一种适合个别学习者需要和特点的教学。学生个别的自学,在方法上允许学生自定目标、自定步调、自己选择学习的方法、媒体和材料。程序教学是个别化教学的一种形式,他的发展形成了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别化、个性化教学模式 3、微格教学:把课堂教学活动分解为若干教学技能,在专门组建的微型课堂中,应用电教技术对师范生或在职教师进行分项技能训练的教学方法 微格教学:指专门训练师范生掌握课堂教学技能的一种培训方法,它是一个操作性很强的可控的实践系统,其将将复杂的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技能进行科学分类,然后逐一对每类教学技能单项单独进行训练。在按规定的教学目标进行有目的的教学实践的同时,利用视听技术手段进行实况记录,随后重播实况,使试教者和评议者都能更客观地评价试教者的教学行为。 5AECT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 6系统化设计教学:是一种系统地设计、实施和评价教与学全过程的方法,亦称教学系统方法。它的发展形成了整体设计思想和教学过程的设计模式(或称为系统方法的思想与设计模式) 7任物分析:是一项分析学习任务的技术。它从特定的教学要求出发,逐步剖析达到该要求所需具备的从属(先决)技能,为测定训练(或教学)目标提供依据 8所谓电化教育:是指利用现代化的声、光、电设备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具体说是利用幻灯、电影、广播、录音、录像、电视、语言实验室、程序教学机、电子计算机以提高教学效率,扩大教育规模,从而使教育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 9电化教育: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并与传统教育媒体相结合,传递教育信息,以实现教育最优化就是电化教育 1)电化教育是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主要运用现代媒体和媒传教学法来进行教育活动,以实现教育最优化的一种教育方式。教育技术与现代教育技术,现阶段可以等同起来,可以交叉使用。[南国农] 2)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发展多功能存储,传递声像教育信息的媒体,采用先进的教育方法,控制教育过程的信息,以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就是电化教育。[李运林、李克东] 10计算机辅助教育:程序教学原理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11教育:广义教育:凡是一切增进人们知识、技能、身体健康以及形成和改变人们思想意识的过程,统可称之为广义的教育。 狭义的教育: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向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12教育技术:广义:教育中的技术指人类在教育活动中所采取的一切技术手段和方法的总和。分为有形(物化形态)和无形(智能形态)两大类。 狭义上:教育技术指的是在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中所运用的媒体技术和系统技术 13物化形态的技术指:凝固和体现在有形的物体中的科学知识,它包括从黑板、粉笔等传统的教具到计算机、卫星通讯等一切可以用于教育的器材设备设施等及相关的软件。 14智能形态的技术:那些以抽象形式表现出来,以功能形式作用于教育实践的科学知识。如系统方法 15电子绩效支持系统:是一种基于计算机的系统,它可以在员工需要的时候,以最有效的形式向员工提供他们完成某项工作任务所需要的帮助。(115) 16快速原型法:过程包括在教学设计初期快速开发出一个原型产品,然后反复进行一系列的的快速使用和修订过程,直至开发出一个可接受的产品为止。(116) 17知识管理:是对在一个机构中存在的外显清晰的知识的和内在的可通过推断得出的知识,进行鉴别、以文档的形式保存和传播,并以此来提高该机构的工作成绩。(116) 18媒体有两种含义:一是承载信息的载体;二是存储和传递信息的实体 以传递教学信息最终目的的媒体称为教学媒体(133) 19教学资源可以理解为一切可以用于教育教学的物质条件、自然条件、社会条件以及媒体条件。(133) 20集体教学:主要指在传统的学校教学班级的基础上由于视听媒体技术的引入而形成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类教学系统的结构是以学校和教师为中心的结构,其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主要是以教师为主的集体教学方式,其他要素如教育目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经费、资源、环境等都由上级部门确定。(173) 21讲授法:指教师面对学生,通过语言语言与学生相互作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讲授法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方法。在教学方法中起主导作用。(179) 22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是为进行教学活动而设计的计算机软件。通常称为课件。(197) 23智能计算机辅助教学(ICAI):是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的新发展,是把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计算机和个别化教学系统的开发,并结合教育学和心理学关于教学于学习的理论来构造的(198) 24在教育中利用计算机还有另一面起到行政管理作用,他可以帮助做行政事务,设计课程表,对教与学的过程进行控制和管理。称为计算机管理教学(CMI)

医学影像技术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第一篇总论 1.穿透作用:是指X线穿过物质时不被吸收的本领,X线的穿透力与管电压相关,与物质的密度和厚度相关。穿透性是X线成像的基础。 2.荧光作用:X线能激发荧光物质产生荧光,它是进行透视检查的基础。 3.感光作用:由于电离作用,X线照射到胶片,使胶片上的卤化银发生光化学反应,出现银颗粒沉淀,称X线的感光作用。感光效应是X 线摄影的基础。 4.电离作用:物质受到X线照射,原子核外电子脱离原子轨道,这种作用称为电离作用。 5.造影检查:用人工的方法将高密度或低密度物质引入体内,使其改变组织器官与邻近组织的密度差,以显示成像区域内组织器官的形态和功能的检查方法。 6.对比剂:引入人体产生影像的化学物质。 7.阴性对比剂:原子序数低、吸收X线少,是一种密度低、比重小的物质。影像显示低密度或黑色。包括空气、氧气、二氧化碳等。 8.阳性对比剂:原子序数高、吸收X线多,是一种密度高、比重大的物质,影像显示高密度或白色。包括钡制剂和碘制剂 9.直接引入法:通过人体自然管道、病理瘘管或体表穿刺等途径,将对比剂直接引入造影部位的检查方法。包括口服法、灌注法、穿刺注入法。 10.间接引入法:通过口服或静脉注射将对比剂引入体内,利用某些器官的生理排泄功能将对比剂有选择性地排泄到需要检查的部位而

第二篇普通X线成像技术 1.实际焦点:X线管阳极靶面实际接受电子撞击的面积称之为实际焦点。 2.有效焦点:实际焦点在X线摄影方向上的投影。 3.标称焦点:实际焦点垂直于X线长轴方向的投影。X线管规格特性表中标注的焦点为标称焦点。其焦点的大小值称为有效焦点的标称值。 4.听眶线:外耳孔上缘与眼眶下缘的连线。 5.听眦线:外耳孔中点与眼外眦的连线。 6.听鼻线:外耳孔中点与鼻前棘的连线。 7.瞳间线:两侧瞳孔间的连线。 8.听眉线:外耳孔中点与眶上缘的连线。 9.眶下线:两眼眶下缘的连线。 10.中心线:X线束居中心的那一条线。

教育技术中级考试名词解释

教育技术:是指运用各种理论及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实现教育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教育技术必须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但却不等同于信息技术。 教育科学研究:教育科学研究是以教育现象为对象的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是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有系统的采用科学方法进行的探索教育过程、发现教育规律的创造性活动。常用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有:文献研究、观察法、问卷调查法、历史法、比较法、统计法、实验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等。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或称行为论和行为学派,由美国心理学家华森于1913年创立。行为主义的主张,最重要的有以下四个观点:(1) 强调科学心理学所研究的,只是能够由别人客观观察和测量的外显行为。(2) 构成行为的基础是个体的反应,集合多个反应即可知行为的整体。(3) 个体行为不是与生俱来的,不是由遗传决定的,而是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被动学习的。(4) 对动物或儿童实验研究所得到的行为的原理原则,可推论解释一般人的同类行为。 具有代表性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包括桑代克的联结论、斯金纳的操作学习论。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突破了行为主义仅从外部环境考察人的学习的思维模式,它从人的内部过程即中间变量入手,从人的理性的角度对感觉、知觉、表象和思维等认知环节进行研究,去揭示人的学习心理发展的某些内在机制和具体过程。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认识不是由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和认知主体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根据这种观点,学习过程被解释为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态度、需要和兴趣并利用过去的知识与经验对当前工作的外界刺激(例如教学内容)作出主动的、有选择的信息加工过程。教师的任务不是简单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首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然后将当前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有机地联系起来,学生不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器,而是主动地对外界刺激提供的信息进行选择性加工的主体。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对世界的理解和赋予的意义却是由每个人决定的,我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每个人的经验都是由自己的头脑创建的,因此,每个人的经验及对经验的信念是有差异的,从而也导致了对外部世界理解的差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可从学习的含义和学习的方法这两个方面进行说明。关于学习的含义,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有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关于学习的方法,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 行动研究 是由与问题有关的所有人员共同参与研究和实践;研究人员对问题情境进行全程干预,并在实践活动中找到有关理论依据及解决问题的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是为了克服传统的教育研究脱离教育实际、脱离教师实际的弊端,教育实践的参与者与教育理论工作者或组织中的成员共同合作,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和技术,在真实、自然的教育环境中开展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模式。它是一种适应小范围内探索教育问题的研究方法,其主要目的不在于构建理论体系,归纳规律,而在于针对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通过行动来加以解决,以提高教育教学实践的质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 教学前期分析:教学前期分析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学者哈里斯提出来的,意即在教学设计过程开始的时候,分析若干直接影响教学设计但又不属于具体设计事项的问题,主要指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和学习者特征分析。 教学目标分析:是为了确定学生学习内容或主题,即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或基本过程有关的知识内容,对教学活动展开后需要达到的目标作出一个整体描述,包括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将具备哪些知识和能力,会完成哪些创造性产品以及取得哪些潜在的学习结果,增强哪些方面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 学习者特征分析:是教师在教学设计的前期阶段,对学习者具有的认知的、情感的、社会的等特征进行深入的分析。 解释结构模型法:解释结构模型法,简称 ISM?

医学影像技术名词解释

第一篇总论 1.穿透作用:是指X线穿过物质时不被吸收的本领,X线的穿透力与管电压相关,与物质的密度和厚度相关。穿透性是X线成像的基础。 2.荧光作用:X线能激发荧光物质产生荧光,它是进行透视检查的基础。 3.感光作用:由于电离作用,X线照射到胶片,使胶片上的卤化银发生光化学反应,出现银颗粒沉淀,称X线的感光作用。感光效应是X 线摄影的基础。 4.电离作用:物质受到X线照射,原子核外电子脱离原子轨道,这种作用称为电离作用。 5.造影检查:用人工的方法将高密度或低密度物质引入体内,使其改 变组织器官与邻近组织的密度差,以显示成像区域内组织器官的形态和功能的检查方法。 6.对比剂:引入人体产生影像的化学物质。 7.阴性对比剂:原子序数低、吸收X线少,是一种密度低、比重小的物质。影像显示低密度或黑色。包括空气、氧气、二氧化碳等。 8.阳性对比剂:原子序数高、吸收X线多,是一种密度高、比重大的物质,影像显示高密度或白色。包括钡制剂和碘制剂 9.直接引入法:通过人体自然管道、病理瘘管或体表穿刺等途径,将对比剂直接引入造影部位的检查方法。包括口服法、灌注法、穿刺注入法。 10.间接引入法:通过口服或静脉注射将对比剂引入体内,利用某些器官的生理排泄功能将对比剂有选择性地排泄到需要检查的部位而达到造影检查的目的。如静脉肾盂造影、膀胱造影。

实际焦点在X 线摄影方向上的投影。 实际焦点垂直于X 线长轴方向的投影。X 线管规格特性 表中标注的焦点为标称 焦点。其焦点的大小值称为有效焦点的标称值。 4. 听眶线: 5. 听眦线: 6. 听鼻线: 7. 瞳间线: 8. 听眉线: 9. 眶下线: 10. 中心线: 11. 斜射线: 普通X 线成像技术 箔一省 第一二篇 1. 实际焦 点: 点。 2. 有效焦点: X 线管阳极靶面实际接受电子撞击的面积称之为实际焦 外耳孔上缘与眼眶下缘的连线。 外耳孔中点与眼外眦的连线。 外耳孔中点与鼻前棘的连线。 两侧瞳孔间的连线。 外耳孔中点与眶上缘的连线。 两眼眶下缘的连线。 X 线束居中心的那一条线。 X 线中心线以外的线。

梁惠星教授“民法解释学”课件

梁惠星教授《民法解释学》简介 第一讲:民法解释学的方法的概述 这是一个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民法解释学这一概念,20世纪后期,在德国称法学方法论,日本叫民法解释学,台湾叫民法方法论。主要是法官如果操作。不单指民事,刑事、行政都是一样的运用他。这套方法,为什么叫民法解释学呢?是因为民法学者最早运用。所以叫民法解释学。在刑事、行政上,某些方法受到限制。 主要讲民法解释操作的方法。 一、法官怎么样裁判案件 英美,首先要查清案情,英美法官不是翻法律规定,首先翻历史上存在的判例,判例包括事实和判决,如果找到了,就作为一个样板,按照那个判决来判。从事实—判例—事实—判决。英美教的是什么呢?不教理论的,教怎么样分析判例,怎么分析出规则来,教学生从判例中寻找规则。英美法系国家法律是法官制造的,这些规则没有加以整理,存在于许许多多的判例当中。有些教授分门整理。 大陆法系的法官首先要查清案情,我们翻法律文件,如果是合同,就翻合同法…大陆法系是成文法,由议会制定的。把法律关系编排成文件,民法典制定后,少则1500,多则2000多条。我们找到法律规定后,规定怎么判就怎么判。从规则—事实—事实—规则—判决。 以上就是两种法官的办案的规则做的比较 T->R 表示法律规则,T是构成要件(刑法:假定),R法律效果(刑法:制裁) 民法通则92条,不当得利,构成要件:没有法律规定,得到利益,使他人受到损害,法律效果:是要返回。任何法律规则都可以用这个来表示 S=T S指本案事实,T与第一个公式是一样的,当这个事实和某个法律构成是一致的时候,就相等。被告张三,取钱1000元,银行给了他10000元,多得了9000元,银行发现了,要求返还。法院查清了本案事实,法官对照民法通则92条,和这条的法律构成是完全一致的,这样就形成了这个等式。属于不当得利。 S->R 表明的是一个判决。S是本案事实,R是判决,判决被告张三返还原告9000元。 以上指的是大陆法系的法官都在不自觉的运用这个逻辑公式。是形式逻辑的三段论公式:一段是大前提,二段是小前提,三段是推论。按照逻辑三段论的公式推出判决。 如:人都要死是一个判断,作为大前提,张三是人作为一个小前提,这样就得到推论:张三也要死。 在我们的裁判案件中,我们作为一个法律规则来判断。首先把不当得利法律规则作为大前提,本案事实作为小前提,这样推出这个判决。 这个逻辑公式的重要意义,任何判决都要符合这个逻辑公式。判决书上:本院审理查明,指审理查明的案件事实,然后,详细的陈诉。再根据法律的规定,刚刚的案子就是根据民法通则92条关于不当得利的规定,判决如下,就得到判决。与上面的差别是,事实摆在前面,法律规则在中间,判决在最后。是否是相反的呢?是不相反的。法官裁判案件首先要查证事实,然后再寻找法律规则,我们在这个思路和顺序上,事实在前,法律规则在后。我们找到后,就从规则,再到事实,推出判决的结果。判决不能重复来写,判决书把这个推论过程省略了。当然,判决书上面没有必要这么写。但在法官的头脑里面,是这么思考的。任何法官裁判任何案件,都要遵循这个逻辑公式。任何裁判都是根据这个公式作出的。也是衡量法官是否合格的标准。如果一个判决上,没有这个逻辑公式的表现,就是不合格的。北京曾经有一个案件,心脏起搏器金属线掉出来了,起诉厂家后,判决说,产品合格,使用也没有错误。

解释学翻译观的利与弊

解释学翻译观的利与弊 张 健 (巢湖学院外语系,安徽 巢湖 238000) 摘 要:伽达默尔从解释学视域下探讨翻译活动,其思想有着深厚的哲学根基,伽氏的翻译 理论一经问世就备受译界关注。对于解释学而言,高奏赞歌者颇众,骨头里挑刺者却寥寥无几。本文旨在辩证地探讨解释学翻译观于翻译研究的利与弊,更好地理解翻译的本质。关键词:伽达默尔;解释学;利与弊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868(2012)01-0089-07 收稿日期:2011-11-27 作者简介:张健(1972-),男,安徽合肥人。巢湖学院外语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中外语言对比及翻译学。 1导言翻译与哲学息息相关。“哲学研究、特别是语言哲学中涉及到大量的翻译理论,翻译理论也包含哲学思辨和哲学方法论的运用。”(刘军平, 2010:64)而“解释”可谓是哲学的“品牌词”,但凡 涉及哲学的概念,往往会打上“解释”的标签。从“解释学”(hermeneutics )词源来看,“解释”和“翻译”被相提并论早有历史了。在西方古希腊神话中,赫尔墨斯(Hermers )是奥林匹亚山中诸多神灵的信使,负责将神的旨意传递到人间,可是神有神语,不同于人类的语言,只有将神语译成人语,人间方能领会神旨,所以翻译必不可少。同时,毕竟是神旨,少不了晦暗不明之处,所以翻译时也就少不了解释,也就是对其中微言大义进行阐发,于是乎翻译、解释与传递同步进行。后来不少学者对翻译中的解释十分重视,并将哲学解释学引入翻译研究当中,以求理论支持。自从19世纪以来,解释学逐渐成为翻译研究的焦点。当然这其中功不可没者大有人在,施莱尔马赫(Schleiermacher )开启了哲学解释学之门,但施氏 的解释学翻译思想尚处萌芽状态,不足之处可见一斑。狄尔泰(Dilthey )又将此扩大至整个精神科学范围,使解释学“从专门的技术性学科转变为人文科学家的一般方法论学科”。(郭安,1999:22) 此后,海德格尔(Heidegger )将原有的解释学从认识论和方法论上升至本体论,加大对世界本源的哲学研究,而海氏的弟子伽达默尔(Gadamer )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将解释学发展为一门显学,可以说,伽氏才是解释学的集大成者。当然,仅从哲学原创性来看,伽达默尔不算抢眼,但就翻译哲学而言,伽氏绝对算得了开天辟地的人物。 在伽氏眼中,翻译完全是意义的理解,译者和读者的身份时有重合。译者在译前首先是作为原文读者的身份出现,而后在其理解、阐释之下,才有译本的诞生。难怪后来乔治· 斯坦纳(George Steiner )在其大作《巴别塔之后:语言与翻译面面观》(After Babel: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 -tion )中专门从解释学(即斯坦纳所称的“诠释 学”)视阈深入探讨了翻译的解释性。可以说,解 2012年第14卷第1期 巢湖学院学报 No.1.,Vol.14.2012总第112期 Journal of Chaohu College General Serial No.112

【教育技术考研必备资料】教育技术名词解释

1教育技术: AECT94定义: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is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design, development, utilization, management and evaluation of processes and resources for learning 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 AECT2004定义:Educational technology is the study and ethical practice of facilitating learning and improving performance by creating、using、managing appropriate technological processes and resources. 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促进学习和改善绩效的研究与符合道德规范的实践。 [二者比较] 从2004定义来看,缩小了它的内涵,不再提理论体系了,而只提研究和合乎伦理或道德的实践领域,这与国外只将教育技术看成一个应用领域是直接相关的,与国人一定要将它学科化是相反的。 同时实践的范畴也只提创设,使用,管理呢,不再是以前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管理,但其实本质的过程是没有多大的变化的。关键在于它们后面加了“appropriate technological processes and resources”作宾语,翻译成“适切的与技术相关的过程与资源”,可以作如下理解,学习与教学过程中与技术相关的过程与资源可以作为教育技术的实践与研究领域,其它不相关的则不再是我们的研究与实践的领域,而这一点明显比94定义更切符合教育技术的实质了,否则的话,依据94定义,“与技术相关”各“与技术不相关”的processes and resources for learning都是我们的专业的,有些抢饭碗之嫌!在现在,这个技术尤指信息技术!这一点好像印证了greenforrest以前的观点,教育技术就应该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与学。( 材料一) 2.教育技术学 3信息技术 (1)感测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控制技术。广义、中义、狭义 信息素质:人所具有的对信息进行识别、加工、利用、管理、创新知识、)2(. 能力与情感等各方面品质的总和。有三个基本要素: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情感。 信息知识:人们在利用信息过程中所积累知识与经验的总和。是信息素质的基础信息能力:是人们成功进行信息活动所必需具有个性心理特征是信息素质的核心。 信息情感与意识:涉及人们对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情感、态度、意识及道德规范,是形成信息素质的重要动力。 4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 教育信息化特征:多媒体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层面) 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合

汽车技术名词解释

ABS “ABS”中文译为“防锁死刹车系统”.它是一种具有防滑、防锁死等优点的汽车安全控制系统。ABS是常规刹车装置基础上的改进型技术,可分机械式和电子式两种。现代汽车上大量安装防抱死制动系统,ABS既有普通制动系统的制动功能,又能防止车轮锁死,使汽车在制动状态下仍能转向,保证汽车的制动方向稳定性,防止产生侧滑和跑偏,是目前汽车上最先进、制动效果最佳的制动装置。 BMBS BMBS爆胎监测与安全控制系统(Blow-out Monitoring and Brake System),是吉利全球首创,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及专利的一项安全技术。这项技术主要是出于防止高速爆胎所导致的车辆失控而设计。BMBS技术方案的核心即是采用智能化自动控制系统,弥补驾驶员生理局限,在爆胎后反应时间为0.5秒,替代驾驶员实施行车制动,保障行车安全。BMBS系统由控制系统和显示系统两大部分组成,控制系统由BMBS开关、BMBS主机、BMBS分机、BMBS真空助力器四部分组成;显示系统由GPS显示、仪表指示灯、语言提示、制动双闪灯组成。 EPC EPC(Electronic Power Control)全称发动机电子功率控制系统,很多人也叫它ETC(Electronic Throttle Control)电子节气门。该系统由一些传感器、控制器等元件组成。当某传感器出现故障或感知到不正常的情况时,控制系统就会根据设置好的程序采取相应的措施。 以往驾驶员根据发动机的动力需求来操控加速踏板,加速踏板通过钢丝拉线控制节气门开度。在EPC系统中,取消以前的油门拉线而用踏板装置的传感器来取代,发动机控制单元(ECU)根据踏板装置传感器来反馈的位置数据经过计算得到最佳目标节气门开度并发送一个信号给节气门驱动电机使节气门旋转到这个角度。 这种方式优于拉线式加速控制,因为电子油门通过对来自加速踏板位置的输入信号的计算、分析、得知发动机的动力需求并将这些信息通过各个执行器转变成发动机的转矩。由于

法理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法理学名词解释 1、法学:法学又称法律科学,是一切专门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的总称。 2、法学体系:指法学是一个有各个互不相同,但有联系的分支学科构成的知识系统。 3、社会调整:就是通过一定的社会权威,确定社会生活主体的行为方式,指明其发挥作用和发展的方面,有目的地将其纳入一定的秩序之中。 4、法律规范:是指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反映统治阶级意志,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现的一种行为规范。 5、法的本质:是法内部所包含的一系列必然性和规律性的综合,是法这种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相对稳定的,深藏于其内部的只有依靠抽象思维才能把握的东西。 6、法的定义: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着统治阶级(即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这一意志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它通过规定人们在相互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确认、保护和发展对统治阶级有利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7、法的规范作用:(即法本身的作用)是指法通过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实现对人们行为的评价、指引、预测,实现对合法行为的保护和对非法行为的谴责、制裁、警戒和预防作用。法是规定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的。 8、法本身的职能:(或专门法律职能)是指法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都有确认、建立、发展一定社会关系,并运用法律手段保护着这种社会关系的能力。 9、法的调整性职能:即运用法律手段确认、建立、发展一定社会关系,使一定社会关系具有法 律关系的性质,从而确立一定的 法律秩序的职能。 10、法的保护性职能:即运用法 律手段保护这种已建立的法律关 系、法律秩序使之不受侵犯或恢 复,弥补被侵害的法定权利的职 能。 11、分配的正义:就是对不同的 人给予相同的对待,根据人的功 绩、出身等的不同来分配财富、 荣誉。 12、矫正的正义:(或称“改正 的正义”)指不管什么人,只要损 害了别人的财产、权利,都要给 予同等的补偿,适用等价交换原 则,适用于处理民、刑事案件, 用以矫正并恢复被损害者的利 益,是一种补偿性的公平,或曰 事后公正。 13、法制:是一个国家或者一个 地区的法律制度的简称。 14、法治:是指依法治理的原则。 15、法的历史类型:就是按照法 赖以建立的经济基础及其体现的 阶级意志对法所做的基本分类。 16、法系:是按照法的历史传统 和法的外部特征对法进行的分 类。 17、法律移植:是一个国家法律 制度的部分甚至大部分都是从另 一个国家法律制度或许多“法律 集团”中输入的一种现象。 18、契约自由:是人们按照自己 的意志订立契约(合同)而不受 他人限制和干涉的自由权利。 19、法的原则:就是体现法的本 质和内容的法基本出发点和指导 思想。 20、社会主义法的原则:是反映 社会主义法的本质和内容的社会 主义法的基本出发点和指导思 想。 21、法治原则:即依法治国,一 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公职人员 和公民都必须严格守法的原则。 22、政策:是一定阶级处理国家 事务、公共事务,调整国家各种 关系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措施 的统称。 23、习惯:就是一定事实关系的 多次反复,成为人们行为的习性 而形成的社会规范。 24、积极义务的调整方式:是法 律要求人们承担作出积极行为的 义务的调整方式。 25、允许的调整方式:是法律赋 予人们行为或不行为的权利的调 整方法。 26、禁止的调整方式:是要求人 们承担不为一定行为的义务的调 整方法。 27、法律调整机制:是用来保证 对社会关系实现有效法律影响的 各种法律手段的整个系统。 28、法律秩序:就是依法建立的 秩序 29、法律心理:是人们对法律现 象认识的感性阶段,或者说是低 级阶段,是人们关于法律现象的 不系统的|自发形成的感觉和情 绪,它对法律现象的认识是表面 的直观的。 30、法律思想体系:是法律意识 的理性阶段,或者说是高级阶段, 是人们关于法律现象系统化、理 论化的思想观点,它在法律意识 中属于主导的地位。 31、法律文化:是反映一个国家、 地区或民族的全部法律活动水平 的概念,法律意识、法律制度、 法律实践都体现一定的法律文 化。 32、法的创制:是国家或国家机 关,依照法定程序,制定(或认 可)、修改,废止法律规范的活动。 33、法律规范的制定:是指国家 或国家机关在法定职权范围内, 依照法定程序,制定、修改、废 止法律规范的活动。 34、法律规范的认可:是指国家 或国家机关对业已存在的行为规 范承认并赋予其法律效力的活 动。 35、立法技术:是指在法的创制 过程中所应体现和遵循的规则、 方法、技巧、经验和知识。 36、假定:就是法律规范中关于 该规范适用的条件的部分,它指 明该法律规范在什么条件下才可 以适用。 37、处理:就是行为本身,即法 律规范中指明人们可以做什么, 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的部 分。 38、制裁:就是法律规范中关于 违反该规范时应承担什么样的法 律后果的部分。 39、命令性规范:就是以规范性 法律文件的形式体现的国家规范 性命令,一项命令往往就是一个 规范。 40、保护性规范:则是维护已被 调整好的社会关系,制裁违法、 犯罪,恢复被破坏的法律秩序。 41、 b:是指不允许执法机关、 执法人员进行个别性调整的规 范。 42、相对确定性规范:是指允许 执法机关、执法人员进行个别性 调整的规范。 43、情况性规范:是指允许执法 机关、执法人员根据具体情况直 接进行个别性调整的规范。 44、以择其一的规范:是指规定 执法机关、执法人员必须适用规 范中列举的若干方案中的一种。 45、任选的规范:是指在规范中 除了规定可供采用的基本方案以 外,也规定了任选方案。 46、法的体系;是指一国或一地 区现行法律规范按不同的法律部 门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47、法的部门:是指对一国现行 法律规范按其所调整的社会关系 的不同,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调整 方法的不同所做的分类。 48、法的渊源:又称“法源”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