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建中汤2

合集下载

小建中汤的功能主治

小建中汤的功能主治

小建中汤的功能主治简介小建中汤是一种中药方剂,由黄芩、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等中药组成。

它具备广泛的功能主治,可以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和症状。

本文将介绍小建中汤的功能主治以及适用的人群。

功能主治小建中汤具备以下功能主治:1.清热解毒:小建中汤具有较强的清热解毒作用,可以用于治疗因火热引起的疾病。

例如,可以用于治疗口腔溃疡、咽喉炎和急性扁桃体炎等。

2.利湿健脾:小建中汤中的白术和茯苓等中药有利湿健脾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湿热引起的脾胃不适、食欲不振、腹胀等症状。

3.宽中止痛:小建中汤中的黄芩具有宽中止痛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脘腹疼痛、痢疾腹泻等症状。

4.调理气血:小建中汤中的人参和甘草等中药有调理气血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体虚气短、面色苍白、心悸失眠等症状。

适用人群小建中汤适用于以下人群:1.口腔溃疡患者:小建中汤的清热解毒作用可以帮助治疗口腔溃疡,缓解溃疡疼痛,促进溃疡愈合。

2.咽喉炎患者:小建中汤对咽喉炎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可以缓解咽喉疼痛、红肿等症状。

3.急性扁桃体炎患者:小建中汤的清热解毒作用有助于缓解急性扁桃体炎引起的咽喉不适、发热等症状。

4.脾胃不适者:小建中汤的利湿健脾作用适用于脾胃湿热型疾病,如脾胃不适、食欲不振、大便稀薄等症状。

5.脘腹疼痛患者:小建中汤的宽中止痛作用可缓解脘腹疼痛,适用于因湿热引起的痛证。

6.体虚气短者:小建中汤中的人参和甘草有调理气血的作用,适用于体虚气短、面色苍白、心悸失眠等症状的人群。

使用方法小建中汤的使用方法如下:1.口服:每次服用10克小建中汤,每日3次。

2.煎服:将10克小建中汤放入适量清水中,煎煮15分钟,取药液去渣,分次温服。

注:使用小建中汤时,应根据具体症状和个体情况进行调整剂量和服用次数。

注意事项在使用小建中汤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儿童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2.对本方剂中的任何成分过敏者禁用。

3.使用过程中如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停止使用并咨询医生。

小建中汤《中医治法与方剂》

小建中汤《中医治法与方剂》

小建中汤《中医治法与方剂》小建中汤(《伤寒论》)【组成】桂枝15g 芍药30g 生姜15g 炙甘草10g 大枣12枚【用法】水煎,汤成,去渣,纳饴糖60g 再加热使其溶化,温服,1日3次。

【主治】中焦虚寒,脾虚肝乘,腹部挛痛,喜温喜按,面色无华,舌质淡嫩,脉象弦涩。

【证析】此方以腹痛为主证,属于中焦虚寒,脾虚肝乘机理。

腹痛喜冷为热,喜温属寒;拒按属实,喜按为虚。

腹痛喜温喜按,既是虚寒现象,也是肝木侮土辨证依据。

通过按摩可使疼痛暂时缓解,证明不是内脏实质性病变而是经隧失去和柔呈现的痉挛性疼痛。

这种标在脾、本在肝的病变机理,称为肝木侮土。

【病机】中焦虚寒,肝木侮土。

【治法】温中补虚,柔肝缓急法。

【方义】中焦虚寒,肝木侮土,治宜温中补虚以建中阳,柔肝缓急以解挛急。

本方由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组成。

方中桂枝、生姜、甘草、大枣辛甘化阳,温中补虚;芍药、甘草、大枣、饴糖酸甘化阴,柔肝缓急,共呈温中补虚,柔肝缓急之效。

用于上述腹痛机理,确有疗效。

上述解释限于腹痛机理,但此方作用并不限于调理肝脾,还有调理明阳之功。

方中桂枝、生姜、甘草、大枣补气温阳;芍药、饴糖补血益阴,既可双补气血,也即调理营卫阴阳。

由于肺脾主乎卫与气,心肝主乎营与血,故可用于心脾、肝脾、心肺同病,或心阴心阳两虚证候,体现调理阴阳之法。

此方按阴阳两虚解释的根据何在?根据有二:①观其所治都是阴阳不和。

②此方由桂枝汤加味而成,桂枝汤有调和营卫之功,营为阴,卫为阳,和营卫即所以和气血,和气血即所以和阴阳。

故桂枝汤外证得之可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可化气调阴阳,所不同处,仅病位有表里之分而已。

此方由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而成,自然可以调和阴阳。

营卫不和机理仲景曾明确指出是因营弱卫强所致。

治疗之际须着眼于使卫不强,营不弱,营卫才得和谐。

两方用药虽然大体相同,却有侧重。

桂枝汤所治的营卫不和,病位在表,着眼于外邪相加形成的卫强,故用桂枝、生姜之辛以散外邪,邪去而卫不强矣!此方所治的阴阳不和,病位在里,着眼于内伤虚损形成的营阴不足,故倍芍药、加饴糖以增强补阴力量,阴充则阴阳和矣!同而不同,学者留意。

小建中汤加减方有哪些?小建中汤名医心悟与加减经验

小建中汤加减方有哪些?小建中汤名医心悟与加减经验

小建中汤加减方有哪些?小建中汤名医心悟与加减经验小建中汤小建中汤节药多,桂姜甘草大枣和;更加台糖补中脏,虚劳腹冷服之癮。

增入黄芪名亦尔,表虚身痛效无过;还有当归建中法,产后诸虚用效多。

(一)小建中汤的组成与功效小建中汤由饴糖30克,酒炒白芍18克,桂枝、生姜各9克,炙甘草6克,大枣4枚组成。

水煎服。

加黄芪9克,名黄芪建中汤,主治虚劳里急,诸不足。

加当归12克,名当归建中汤,主治产后腹痛。

小建中汤具有温中补虚,和里缓急之功效。

是主治中焦虚寒,肝脾失调所致的虚劳里急证的首选方剂。

临床应用以脘腹痛喜温喜按,心悸怔忡,恶寒发热,面色无华,舌质淡,脉沉弱或细弦为其辨治之要点。

但阴虚火旺、呕吐、吐蛔、中满等几种病人,忌用。

凡属中焦虚寒,阴阳不和之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肝炎、神经衰弱、再生障碍性贫血、功能性发热、眩晕、溶血性黄疸、肾性尿毒症、更年期综合征等病症,用治有效。

(二)加减方法若面色萎黄,精神倦怠,属虚寒者,去饴糖,加人参、黄芪、当归,以补养气血;寒重者,加花椒;气滞者,加木香;便溏者,加白术。

(三)名中医用方心悟唐·孙思邈(唐代医学家)疗男女因积劳虚损,或大病后不复,常若四肢沉重,骨肉酸痛,呼吸少气,行动喘乏,胸满气急,腰背胀痛;心中虚悸,咽干唇燥,面体少色;或饮食无味,胁肋腹胀,头重不举,多卧少起,甚者积年,轻者百日,渐至瘦弱,五脏气竭,则难以复振(摘自《千金要方》)。

宋·赵佶(宋代医学家)以小建中汤去大枣,治非时便血(摘自《圣济总录》)。

宋·苏轼、沈括(宋代儒医)本方治腹痛如神,然腹痛按之却便痛,重按之却不甚痛,是气痛(重按之则愈痛而坚者当有积也);气痛不可下,下之则愈甚,此虚寒证也。

本方专治腹中虚寒,补血,尤治腹痛(摘自《苏沈良方》)。

明·武望之(明代医学家)治胃虚不能摄血,吐血自汗。

即小建中汤,以阿胶代胶饴(摘自《济阴纲目》)。

清·何仲皋(清代医学家)此方为虚劳第一方,加黄芪补气,为黄芪建中汤。

小建中汤--甘温建中,缓急止痛

小建中汤--甘温建中,缓急止痛

小建中汤--甘温建中,缓急止痛小建中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桂枝9g 炙甘草6g 大枣工2枚芍药18g 生姜9g 胶饴200ml 上前5味,以水1400ral,煮取600ml,去滓,内胶饴,温服200ml,日服三次。

(功效}甘温建中,缓急止痛。

(主治]虚劳发热,洒淅恶寒,腹中拘急,心悸而烦,四肢酸痛,脉沉涩或缓弱;虚寒腹痛,症见脘腹拘急疼痛,时痛时缓,按之则适或减,心悸而烦,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脉沉涩虚弱无力;产后或经后腹中拘急疼痛,喜温欲按,心悸多梦,手足心热,脉沉涩无力。

(临证加减) 1。

本方加减治胃脘痛:药用饴糖18g,芍药12g,桂枝6g,炙甘草3g,生姜9g,大枣4枚。

每日1剂,水煎去渣后加饴糖溶化,温服。

寒重加蜀椒;气滞加广木香;便溏加白术;体虚乏力加黄芪、党参;产后体衰,腹痛不止加当归;便血加地榆、槐花;呕血加白芨、侧柏叶;吐酸加瓦楞子、乌贼骨。

本组均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国医论坛,1988,c+,:22] 2.本方加味治疗乙型肝炎:药用桂枝、饴糖、黄芪、丹皮、麦芽各lOg,白芍、板蓝根各25g,干姜、甘草、薄荷各6g,肉桂粉3g(冲服),白术、茯苓各15g。

每日工剂,连服工0剂后,隔日1剂,疗程半年。

[中级医刊,1990,c2s,:6] 3.本方加味治疗蛔虫性腹痛:以小建中汤加川椒、乌梅,服药2剂时腹痛消失,或有蛔虫排出。

[江西医药,1964,c4,;203] 4。

本方加川椒、乌梅、雷丸、使君子治蛔虫腹痛.5.本方加乌贼骨、公丁香、制附子治十二指肠溃疡(虚寒者)。

6.本方加鹿角胶、龟板胶、熟地治脊髓空洞症;本方加鱼鳔胶、熟地、当归、丹参、生黄芪等治再生障碍性贫血。

7。

本方加制附子,小茴香治痛经(虚寒者)。

8。

本方加白头翁、川连治寒热交错痢疾。

9.本方加当归治产后诸虚不足,腹中痛引腰背,少腹拘急者,名当归建中汤。

[千金翼方] 10.本方加前胡、细辛、黄芪、橘皮、人参、当归、茯苓、麦门冬、半夏、去饴糖。

经方:小建中汤(虚劳,腹中虚寒而痛)

经方:小建中汤(虚劳,腹中虚寒而痛)

经方:小建中汤(虚劳,腹中虚寒而痛)小建中汤【原文】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胶饴一升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呕家不可用小建中汤,以甜故也。

【作者】张仲景【出自】《伤寒论》【经典回顾】1、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甘故也。

(伤寒)2、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与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3、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伤寒)4、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金匮)5、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

(金匮)6、妇人腹中诸疾痛,当归芍药散主之。

妇人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

(金匮)【剂量】1、来自桂枝汤。

芍药要是桂枝的两倍。

芍药和桂枝等量时就是桂枝汤。

饴糖1两半。

2、桂枝15克,芍药30克,生姜15克,炙甘草10克,大枣30克,饴糖30克【组成】桂枝芍药甘草大枣姜饴糖【功效】温中补虚,和里缓急【时机】1、最多见到的是小孩子:很皮,不吃饭,鼻子中间是黑的(因为里面是寒的),专门治疗肠比较冷的状况;2、腹中虚寒的痛,即喜按。

拒按的腹痛不可用此方;3、肝虚时,“上工治未病”的治肝实脾;4、印堂处青色,或者有青筋。

【禁忌】1、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甘故也。

【应用】1、虚劳腹痛,温按则痛减,舌淡苔白,脉细弦而缓。

或心中动悸,虚烦不宁,面色无华,或四肢疫楚,手足烦热,咽干口燥。

2、虚寒性的胃溃疡、一般的腹痛等;3、小建中汤是一个非常好的治疗虚劳的一个处方。

这个虚劳你可能看到的外症,小孩子的气喘,怎么病那么多,还有呢小孩子每天出去运动太阳一晒就昏倒,怎么晒个太阳也昏倒,这种就是虚劳。

4、瘦子要长胖、厌食(减肥的要吃桂枝汤)。

【说明】1、温补缓急是补药,身体虚用小建中汤,便得以补养。

临床上最常见在小孩子身上,脾胃虚寒,不吃饭,养不大,瘦巴巴,因为里面有饴糖,不仅可以补养,还好吃,甘味就能养脾胃,胃口就会开,长的就好。

小建中汤---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小建中汤---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小建中汤---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小建中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桂枝9g 炙甘草6g 大枣工2枚芍药18g 生姜9g 胶饴30~--50ml 上5味,以水1400ml,煮取600ml,去滓,温服200ml,每日3服。

胶饴冲服。

(功效]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主治] 主证:心悸而烦,腹中痛,虚怯少气,面色不华,神疲乏力,苔白润,舌质淡,脉涩或弦或缓弱.副证: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四肢酸痛,梦遗失精,鼻衄,里急。

(临证加减]L自汗者,本方加黄芪、防风。

2.盗汗者,本方加浮小麦、桑白皮、青蒿、地骨皮。

3.胃纳不佳,食欲停滞者,加鸡内金、神曲、党参,或白术、茯苓、莱菔子、炒谷麦芽等。

4.气血明显虚弱者,酌加肉苁蓉、黄精、枸杞子、当归、炙黄芪、熟地黄等。

5。

有瘀痛者,加田七;有痹痛者,加桑寄生、姜黄;有虚秘者,酌加生地黄、生白术、火麻仁、生首乌、肉苁蓉等。

6。

有咳嗽者,加川贝;心烦不宁者,加酸枣仁、炒栀子、淡豆豉。

7.反酸及干呕口吐涎者,加川连、吴茱萸;少腹冷痛者,加沉香、小茴香。

8.吐蚘,腹痛时时发作,腹痛喜温喜按者,加川椒、雷丸、使君子等。

.9。

本方治疗胃病的体会:凡胃病,有下列四点中之一二项,便可用本方:①胃痛时必兼肢冷且喜按;②中虚,内无热邪,便结而小便不黄者;③El虽渴必喜热饮,舌苔多淡或色白者;④腹中急痛,心悸,脉象弦缓或涩弱者。

[广东医学.祖国医学版,1965, (6): 17] 、10.本方加味治疗消化性溃疡:药用小建中汤加黄芪治疗消化性溃疡,25天为1个疗程.临证加减:反酸者,加乌贼骨、川贝母l痛甚者,加延胡索、丹参、川楝子。

:11。

本方加味治疗寒性溃疡病:以小建中汤加味治疗溃疡病属虚寒证者。

处方组成及用法,黄芪12g,桂枝9g,白芍18g,生姜3片,大枣7枚,炙甘车5g,饴糖50g(冲)。

上方水煎去渣,加入饴糖烊化,每日1剂,分2次服。

连服7剂为1个疗程,于第8天服粗鹿茸(价廉效佳)3g.鹿茸焙成焦黄色,研细末,用鸡汤或瘦肉汤送服。

小建中汤配方与临床运用,小建中汤的功效与作用

小建中汤配方与临床运用,小建中汤的功效与作用

小建中汤配方与临床运用,小建中汤的功效与作用【小建中汤条文】1.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

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100) )2.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102)3.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金匮要略》第六篇)4. 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

(《金匮要略》第十五篇)5.妇人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

(《金匮要略》第二十二篇)【小建中汤组成配方】饴糖30g 桂枝10g 白芍20g 炙甘草6g 生姜10g 红枣12枚【煎服】水浸30分钟,煎30分钟,约600ml,去渣,入怡糖再煮,至溶化,于早、午、晚饭前服。

【主治】腹痛,喜温喜按,或虚劳里急,心悸,衄血,梦遗,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身黄,脉弦细者。

【加减】1.少腹疼痛,经后腹痛加当归。

(当归建中汤)2.自汗短气,加黄芪。

(黄芪建中汤)3.脉沉肢冷,加附子。

(附子建中汤)4.心悸眩晕,腹中上冲,属水气凌心者,加茯苓。

(茯苓建中汤)【禁忌】1.呕家不可服。

(甘能动呕)2.中满者,忌之。

(中满忌甘)3. 口渴思冷者,忌之。

4.腹痛拒压者,忌之。

【类方】1. 桂枝加芍药汤:同可治虚寒腹痛。

不同者,桂枝加芍药汤证表证未解,气血不和。

小建中汤证以虚劳为主,绝无表证。

2.理中汤;同为温补中焦,治虚寒腹痛之方。

不同者,理中汤偏于温中祛寒,用于止吐止利;小建中汤偏于调和营卫,用于缓急止痛。

3.桂枝甘草汤:同为治心悸之方。

然桂枝甘草汤证之心悸,为汗出过多,心阳受损所致;小建中汤证之心悸系脾胃虚弱,血气不足引起。

【小建中汤临床运用】1.此方治痢,不分赤白新久,但腹中大痛者神速,其脉弦急,或涩浮大,按之空虚或举按皆无力者。

(《证治准绳》)2.月事将行,必先腹痛,脉虚,此多属血亏,本方加当归。

(《经方实验录》)3.不问男女,或急性、慢性疾患而发之腹痛,呈贫血虚寒型,按之则痛减。

小建中汤的功效与作用

小建中汤的功效与作用

小建中汤的功效与作用
小建中汤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方剂,具有多种功效与作用。

其主要成分是桂枝、附子、甘草、生姜和大枣。

1. 温阳祛寒:小建中汤的成分中包含有温阳之药,如桂枝和附子,可以温暖体内,祛除体内寒气,改善寒症状。

2. 祛湿止泻:小建中汤可用于治疗湿寒泄泻症状,如腹泻、腹胀、恶心等。

桂枝和附子有温经散寒的作用,能缓解肠道湿寒。

3. 消食理气:小建中汤还能促进消化功能,改善食欲不振、胃脘胀闷等消化不良症状。

生姜具有健胃消食的功效,能帮助消化食物。

4. 舒缓情绪:小建中汤中的甘草具有舒缓神经和安抚情绪的作用,有助于缓解焦虑、烦躁等症状。

5. 改善血液循环:小建中汤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使气血运行畅通,缓解手脚冰凉、四肢无力等循环系统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小建中汤属于辛温之剂,用于寒湿内蕴、阳气不足之症状较为适用,对于其他类型的病症需要谨慎使用。

同时,使用前最好咨询医生或中医师的建议,并遵循正确的用药方法和剂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建中汤
汉 张仲景《伤寒论》
脾虚证之气血两虚证
原文: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 中汤主之 桂枝三两(15g) 芍药六两(30g) 炙甘草二两(10g) 大枣4枚 生姜三两(15g) 胶饴一升(50 g)
用法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渣,内 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 (现代用法:水煎取汁,兑入饴糖,文火 加热溶化,分两次温服)。
中焦虚寒
肝脾失和
化源不足
阴阳气血不足
惊悸而烦——气血虚ຫໍສະໝຸດ —中焦(脾胃)— —运化不足——饴糖 肝伐木 (肝血虚 ,肝阳上亢)——白芍
呕家不可用 小建中汤, 以甜故之
内有湿热,常有呕吐,内有湿 邪,而小建中汤重用饴糖,甜 可增湿
虚为何虚
为人体的阴阳俱虚,阴阳本是互相维系, 否则产生寒热错杂的征象关键在于脾胃,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若脾胃不和则气血俱 虚,失去“阴平阳秘”的生理平衡,偏寒 偏热就会出现 偏热——手足烦热,咽干口燥 偏寒——里急腹痛 心营不足——惊 阳虚阴不内守——梦交失惊

实人伤寒发其汗,虚人伤寒健其中
素体气血不足(未表现)——得了外感病 后,正气抗邪于表——里气更衰——气血 不足(明显表现)——心脏失养则为悸, 心神失养则为烦。 重用甘温质润之饴糖为君 甘温药物--温中补虚为主 阴柔药物--柔肝缓急止痛为辅(白芍)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 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主之(伤 寒论·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 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 主之(金匮要略)
病因病机
中焦虚寒,肝脾失和,化源不足所致 中焦虚寒,肝木乘土,脾胃为气血生化之 源,中焦虚寒,化源匮乏,气血俱虚,故 见心悸、面色无华、发热、口燥咽干等。
方解
饴糖
桂枝
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温阳气,祛寒邪 养营阴,缓肝急,止腹痛 温胃散寒 补益脾胃
白芍
生姜
大枣
炙甘草
症 状
腹中拘急疼痛 喜温喜按 神疲乏力,虚怯少气 面色无华 或:心中动悸,虚烦不宁 或:四肢酸楚,手足烦热 咽干口燥 舌淡,苔白 脉细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