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文言文中“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该怎么理解

文言文中“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该怎么理解扶沟高中梁之璐很多同学在学习文言文,只要解释“之”的时候,有一种解释,总是说,“之,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问之,则茫茫然,不知所以。
再深问之,则老师讲的。
其实,他们根本不懂。
只不过是记住老师的结论罢了。
著名的语言学家王力在《古代汉语》第二册中这样解释:“所谓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就是使句子在形式上词组化,意思上不完整,如果不依赖一定的上下文,就不能独立存在。
”文言文中,虚词“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时,我们把它的词性界定为“结构助词”,把它的作用界定为“取消句子独立性”。
细分起来,则有两种:一、降级作短语,成为更大句子的成分;二、降级成为分句,隶属于一个复句。
示例一、句子独立性被取消,降级作句子成分。
汉语有五级语法单位:语素、词、短语、句子、句群。
这是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
不能作句子了,那么,降一格就是短语,然后这个短语作更大句子的成分。
例如下面下面这些句子:1、句子独立性被取消后作主语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说》)如果没有句中的“之”字,“师道不传”(从师的风尚不流传)这完全可以成为一个主谓句,但是,有了这个“之”以后,作句子的资格就没了,成了大句子的主语。
2、句子独立性被取消后作谓语例: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上句中的两个“之”分别取消了两个句子的独立性,让前者(邻)作主语,后者作谓语。
3、句子独立性被取消后作宾语例: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民多于邻国”(老百姓比邻国多)这个句子,有了“之”以后,降格作了宾语。
4、句子独立性被取消后作状语例: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
(《烛之武退秦师》)“行李往来”(使者往来于东方)这个句子,有了“之”后,变成了“当(秦国)使者往来于东方的时候,(我们郑国)供给他缺乏的物资。
”作了状语。
5、句子独立性被取消后作插入语(独立成分)例: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公视”(你们看)的独立性被取消后,在句子中做插入语,插入语是一种独立成分,不与句子的六大成分(主谓宾定状补)发生结构关系。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精辟)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关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很多刚上高中的同学弄不清它是怎么回事。
这里,我做一分析。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是文言中“之”这个词的一种特殊用法。
在文言中,为了表意更简洁,书写更简便,表达更流畅,常常把主谓结构的短语的主语和谓语中间加上一个“之”,从而取消了这个短语独立成句的自由,作结构复杂的句子的一个成分或一个分句。
“之”的这种用法称为“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又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作单句的一个成分,一是作复句的一个分句。
先说第一种情况:作单句的一个成分。
(一)作单句的宾语。
例如: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
(《触龙说赵太后》)这是一个省略主语“吾”的单句。
其中,“恐”是谓语动词,“太后玉体之有所郄”是宾语。
本来,这个单句是由两个句子构成的,一个是“吾恐”,一个是“太后玉体有所郄”。
为了表意简洁流畅,文言中往往把它们合成一个句子来说。
怎么合呢?就是在主谓短语“太后玉体有所郄”的主语“太后玉体”和谓语“有所郄”中间加一个“之”字,取消它独立成句的自由,也就是不再让它作为一个独立的句子来使用,跟另一个句子“吾恐”合在一起。
这样就变成了一个结构较为复杂,但表意较为简洁的单句了。
这个单句就是“(吾)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
在这个合成的句子中,“太后之玉体有所郄”作单句的宾语。
(二)作单句主语.例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在这个句子中,“之”用在主谓短语“吾妻美我”的主语“吾妻”和谓语“美我”之间,从而取消了“吾妻美我”独立成句的自由,作“...者...也”结构的判断句的主语。
(三)作单句的时间状语分句。
例如: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
(《触龙说赵太后》)这个句子中,“之”用在“媪”与“送燕后”之间,取消了“媪送燕后”的独立性,作后面单句的时间状语分句。
译为“您送别燕后的时候”。
再如: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烛之武退秦师》)此例中,“行李之往来”作时间状语分句,译为“出使的人经过(郑国)时”。
之字用法——取独

我
主语
爱
谓语
武
中
宾 语
这是独立的句子(独立性)
我
主语
之
爱
谓语之”,这个句子“我之爱武 中”就失去了它的独立性,成为一个因果复句的分句。
我之爱武中,源于她浓厚的文化底蕴
取独用法分类
①取独后作主语 ②取独后作宾语 ③取独后作状语 ④取独后的主谓结构作复 句 的一个分句
①取独后作主语
取独的意义
(一)从心理上说,让读者从头就知道句子未完, 就期待下文,这样句子更觉紧凑。 如: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二)从语气上理解,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一个 “之”字,具有停顿,舒缓语气,突出谓语,加 强情感的作用,用现代词语来说,就是缓冲句子。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④取独后的主谓结构作复句的一个 分句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本句话可译为“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 在”。“我之死”被取消句子独立性后, 作整个转折关系复句的一个分句。
“取独”用法练习
取独后作主语 ①师道之不传 也久已 ( 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 已经很久了 ) 取独后作宾语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我只喜欢莲花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沾染 ) 取独后作假设关系复句 ③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的分句 (如果您不贪图财物,即使奖励他们盗窃,他们也不 会去做的) 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 取独后作状语 (开始我宰牛的时候,眼里所看到的没有不是牛的 )
吾 妻 之 美 我 者,私 我 也。
(我妻子认为我长得好看,是因为偏袒我. )
在这个句子中,“之”放在主语“吾 妻”和谓语“美我”之间,从而取消 “吾妻美我”这个句子的独立性,成为 “……者,……也”这个判断句的主语。
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解释

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解释1. 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是指在句子中取消主语和动词之间的独立性,即把句子视为一个整体,而不是作为两部分单独处理,这是常见的语法形式。
在取消主谓间独立性的句子中,一般不再把主语和谓语分开来看,而是把整个句子看做一个整体;即使有介词,也把它当作一整句处理,不再把句子分成独立的部分。
(1) 举例说明例如,“她唱得很美”这句话,由主语“她”和谓语“唱得很美”组成,当我们取消主谓间独立性时,可以把它变成“她唱得美”这样看做一个整体,也就是说,无论主语和谓语之间是什么样的语言结构,都可以当作一个句子的整体来处理。
(2) 根据情况使用取消主谓间独立性并不是每句话都可以使用,而是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使用。
首先,如果句子的主语和谓语的意思是同义的,那么就可以把它们看作一个整体,而不是看作一个主语和一个谓语。
其次,当句子的主语和谓语不能单独作为句子时,我们也可以把它们看作一个整体。
例如:“买西红柿”,买在此句中不能单独作为句子,只能和西红柿看做一个整体,才能够表达出句子的意思;又如:“上学去”,上在此句中也是不能单独作为句子,只能和学去这两个词组成一个句子,才能表达出句子的意思。
(3) 句子的变形取消主谓间独立性后,此句的语法变形也会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不同的语序上。
如“她唱得很美”,如果取消主谓间独立性后,就变成“她唱得美”,其中原句的主谓语序变成了无语序;再如:“我们去郊游”,如果取消主谓间独立性,此句就变成“去郊游”,由原来的主谓语序变成了谓宾语序。
4. 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必要性取消主谓间独立性对于句子的表达有着很大的必要性,有了它,我们就可以把一句话看作一个整体,而不必把它分成两个独立的部分。
这样不仅能更好地表达语句的意思,还能使句子更简洁易读,更有利于我们进行准确有效的读写活动。
另外,取消主谓间独立性还可以加强语句的节奏感,使语句变得更加有力、更富有感染力。
PPT《掌握文言虚词“之”的用法》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或时间副词后

一、 作助词用。 (主要用法有四种类型):
3、 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或时间 副词后。 起协调音节、舒缓语气作用。 不必译出。
例如:
①公将鼓之。(左秋明《曹刿论战》) 译:鲁庄公将要击鼓进攻了。
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蒲松龄《狼》) 译:时间长了,
一、 作助词用。 (主要用法有四种类型):
4、 宾语前置标志。 通常出现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放在动词谓语前。 其格式为: 宾语+之+谓语。
4、 宾语前置标志。 例如: ①.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译: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4、 宾语前置标志。 ②.宋何罪之有?
(墨子《公输》) 译: 宋国有什么罪呢?
例如: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刘禹锡《爱莲说》) 译: 我唯独爱莲花的从淤泥中长出而不受到沾染。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 译:这里没有嘈杂的音乐声侵扰耳鼓。
③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刘禹锡《陋室铭》) 译:我认为菊花是花是的隐士。
④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礼记) 译:当政治上最高理想实施的时候。
二、作代词用: 1、 人称代词。
相当于现代汉语“我”、 “他们”、“她们”、“它”、 “它们”。
1、 人称代词。 例如:
①具答之。(陱渊明《桃花源记》) 译: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们。 之:代指桃花源人。
②亲戚畔之(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译:亲戚背叛反对他。 之:代指克之。(左秋明《曹刿论战》) 译:所以战胜了他们。之:代指齐国军队。 ④又数刀毙之。(蒲松龄《狼》) 译:杀死了狼。之:代指狼。 ⑤箬篷覆之。(魏学伊《核舟记》) 译:用箬篷叶做成的船篷覆盖在上面。之:代指船舱。 ⑥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魏学伊《核舟记》) 译:关上窗户。之:它,代指窗户。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在汉语语法中,主谓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主语和谓语构成了句子的核心部分,它们之间的关系决定了句子的结构和意义。
在汉语中,通常情况下,主语和谓语之间是紧密联系的,主谓之间的关系是独立的,但有时候也会出现取消句子独立性的情况。
在汉语中,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种情况下:一、主语和谓语之间存在逻辑上的紧密联系,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
例如,“太阳升起了。
”这个句子中的主语“太阳”和谓语“升起了”之间存在着非常紧密的逻辑联系,主谓之间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
二、主语和谓语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例如,“他生病了。
”这个句子中的主语“他”和谓语“生病了”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主谓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三、主语和谓语之间存在着时间、空间、条件等关系,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制约的。
例如,“下雨了。
”这个句子中的主语“天空”和谓语“下雨了”之间存在着时间关系,主谓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制约的。
四、主语和谓语之间存在着逻辑上的并列关系,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
例如,“他和我一起去了。
”这个句子中的主语“他”和谓语“一起去了”之间存在着逻辑上的并列关系,主谓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
在以上几种情况下,主谓之间取消了句子的独立性,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相互依存的,相互制约的,或者是并列的。
在汉语中,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是非常常见的现象,它是语言表达的一种特殊方式。
在实际运用中,我们应该根据具体的语境和逻辑关系来理解和把握主谓之间的关系,正确地理解和运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语法规则。
这样才能更准确、生动、简洁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使语言表达更加准确、生动、简洁。
之做助词的四种情况

“之”作为助词在古汉语中有多种用法,以下是四种常见的情况: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使其成为句子成分。
例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礼记·礼运》)这里的“之”用在主语“大道”和谓语“行”之间,取消了句子的独立性,使其成为了后面句子的一个成分。
用在不及物动词之后,强调动作的状态或结果,作用相当于“得”。
这种情况比较少见,例如:“遇之一战而擒也。
”(《荀子·议兵》)这里的“之”用在了不及物动词“遇”之后,强调了动作的结果。
用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这里的“之”用在了定语“利”和中心语“爪牙”之间,表示这是定语后置的结构。
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例如:“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孟子·梁惠王上》)这里的“之”用在了动词“鼓”的后面,没有实在的意义,只是为了凑足音节。
需要注意的是,“之”作为助词的用法比较灵活多变,具体含义需要结合上下文来理解。
《五人墓碑记》翻译

《五人墓碑记》翻译-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五人墓碑记》翻译1.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盖:句首发语词,无义。
之: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激:激励。
于:介词,被。
而:连词,表结果。
焉:兼词,相当于“于之”,“之”代周公被捕一事,“于”即在。
于之,在这件事上。
这五个人,是当周蓼洲先生被捕的时候,被正义所激励而死在这件事上的。
2.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
呜呼,亦盛矣哉!之:助词,的。
请:请示。
于:介词,向。
当道:古今异义。
古义:当权者,执掌政权的人。
今义:挡住了路。
即:就。
除:修整,修治。
之:助词,的。
址:地基。
以:连词,来。
之:代词,他们,指代五人。
于:介词,在。
其:代词,他们。
之:助词,的。
以:连词,来。
旌:表扬。
其:代词,他们。
所为:指事迹。
为:做。
盛:盛大。
到现在,本郡的贤明士大夫们向当局请示,就修整宦官魏忠贤被废弃的生祠的地基来安葬他们,并且在他们的坟墓之前竖立碑石,来表彰他们的事迹。
啊,也算是盛大隆重的事情呀!3.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夫:句首发语词,无义。
之:助词,的。
去:距离。
之: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墓:名词作动词,修墓,筑墓。
而:连词,表承接。
焉:兼词,相当于“于之”,在这里。
其:代词,那。
为:经历。
止:只。
有:又。
五人的死,距离现在建墓安葬在这里,时间只有十一个月罢了。
4.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
凡:凡是,所有。
子:与“徒”为对文,同义。
徒:同一类别的人。
慷慨得志:志得意满,官运亨通。
其:代词,他们,指代前边的两种人。
疾病:名词作动词,患疾病。
而:连词,表修饰。
而:连词,表承接。
湮没:埋没。
道:动词,称道。
已:程度副词,太。
在这十一个月当中,所有富贵人家的子弟,意气激昂、志得意满的人,他们患病而死,死后埋没不足称道的人,也太多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是文言中“之”这个词
的一种特殊用法。
在文言中,为了表意更简洁,书写更
简便,表达更流畅,常常把主谓结构的短语的主语和谓
语中间加上一个“之”,从而取消了这个短语独立成
句的自由,作结构复杂的句子的一个成分或一个分句。
“之”的这种用法称为“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
立性”。
又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作单句的一个成分,一
是作复句的一个分句。
先说第一种情况 : 作单句的一个分句。
(一)作单句的宾语。
例如 :
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
(《触龙说赵太后》)
这是一个省略主语“吾”的单句。
其中,“恐”是谓语动词,“太后玉体之有所郄”是宾语。
本来,这个单句是由两个句子构成的,一个是“吾恐”,一个是“太后玉体有所郄”。
为了表意简洁流畅,文言中往往把它们合成一个句子来说。
怎么合呢?就是在主谓短语“太后玉体有所郄” 的主语“太后玉体”和谓语“有所郄”中间加一个“之” 字,取消它独立成句的自由,也就是不再让它作为一个独立的句子来使用,跟另一个句子“吾恐”合在一起。
这样就变成了一个结构较为复杂,但表意较为简洁的单句了。
这个单句就是“(吾)
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
在这个合成的句子中,“太后之玉体有所郄”作单句的宾语。
(二)作单句主语 . 例如 :
吾妻之美我者 , 私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在这个句子中,“之”用在主谓短语“吾妻美我” 的主语“吾妻”和谓语“美我”之间,从而取消了“吾妻美我”独立成句的自由,作“...者...也”结构的判断句的主语。
(三)作单句的时间状语分句。
例如 :
媪之送燕后也 , 持其踵为之泣。
(《触龙说赵太
后》)
这个句子中,“之”用在“媪”与“送燕后”之间, 取消了“媪送燕后”的独立性,作后面单句的时间状语分
句。
译为“您送别燕后的时候”。
再如: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烛之武退秦师》)
此例中,“行李之往来”作时间状语分句,译为
“出使的人经过(郑国)时”。
(四)单句的主语和宾语都包含有“之”的这种用
法。
例如:
孤之有孔明 ,犹鱼之有水也。
(《三国志·诸葛亮传》)
这个句子译为“我得到孔明 , 好像鱼得到水一样”。
再如: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兰亭集序》)
这个句子译为“后世的人们看待现在的事,也像现在的人们看待过去的事一样”。
再说第二种情况 : 作复句的一个分句 .例如 : 父母
之爱子 ,则为之计深远。
(《触龙说赵太后》)
在这个句子中,“之”用在主语“父母”和谓语
“爱子”之间,取消了“父母爱子”的独立性,作假设关系的复句的一个分句。
译为“(如果)父母疼爱自己的孩子, 就应该替他作长远的打算”。
有时,复句的两个分句都包含有"之"的这种用法.
例如:
邻之厚 , 君之薄也。
(《烛之武退秦师》)
这是一个假设关系的复句。
前后分句中的“之”都是取消句子独立性的用法。
译为“(如果)邻国的土地增加了,(那么)您的土地就会减少”。
此外,“之”字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用法,还有些比较特殊的情况。
例如:
君之所知也。
(《烛之武退秦师》)
这是一个判断句。
译为“(这是)你知道的”。
“之”用在主语“君”和谓语“所知”之间,取消了“君所知”的独立性作判断句的宾语。
这样的情况比较隐蔽, 只有把它译出来才可以断定。
再如:
五人者 , 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 ,激于义而死焉者
也。
(《五人墓碑记》)
在这个句子中,“之”字用在主谓之间 , 取消了句子独立性,作介词“当”的宾语。
而整个句子又是一个“.. 者...也”结构的判断句。
译为“这五个人,就是当周蓼洲被逮捕的时候,被大义激发死去的(那五个人)”。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之”字也是用在主谓之间, 但并不是属于取消句子独立性的用法。
例如:
泾流之大 , 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秋水》)
这句话中的第一个“之”也是用在主谓之间 ,但它并没有取消“泾流大”的独立性,也就是说“泾流之大” 并没有作任何单句的成分或者复句的分句。
在这里,“泾流之大”仍然是一个独立的表意完整的句子。
“之”在这里只起到加强语气和语意的作用,可以译为“这么”或“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