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护与修复
博物馆文物保护和修复管理制度

博物馆文物保护和修复管理制度博物馆承载着国家文化遗产的保护使命,而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文物的保护和修复。
为了确保文物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修复,在博物馆内部需要建立起科学严谨的管理制度。
本文将详细探讨博物馆文物保护和修复的管理制度,包括文物保护与修复的目标、职责分工、制度流程以及考核与监督等方面。
一、文物保护与修复的目标文物保护与修复的目标是对文物进行全面的保护和修复,使其得以长期保存并能够传承下去。
具体目标包括:1.确保文物的完整性和原貌:博物馆在进行文物保护和修复时,首先要确保文物的完整性和原貌不受破坏。
保护和修复工作应遵循不破坏文物本身以及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的原则。
2.防止文物进一步老化和损坏:文物的材质和年代久远使其容易出现老化和损坏的情况。
博物馆应通过适当的保护措施,防止文物进一步老化和损坏,并尽力延长其寿命。
3.提高文物展示效果:修复工作旨在提高文物的展示效果,使观众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欣赏文物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修复后的文物应具备良好的观赏性和可读性,能够与展厅环境相协调,为观众提供更好的观展体验。
二、职责分工在博物馆内部,文物保护和修复的管理工作需要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分工。
1.文物保护部门:负责文物的鉴藏、登记、存放和保管工作,定期进行文物状况检查和记录,及时发现文物的老化和损坏情况。
在文物保存环境的控制上起到重要的作用,确保文物处于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中。
2.文物修复部门:负责文物的修复和保护处理工作,包括无损检测、清洗、填补、固定等工作。
修复时应遵循科学的技术标准和方法,将文物恢复到最佳状态。
3.科研部门:负责对文物进行科学研究和分析,以了解文物的历史、材料、制作工艺等信息,为文物保护和修复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4.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协调各部门的工作,制定全面的文物保护和修复规划,管理相关项目的资金和人力资源,并确保博物馆内部的管理制度得到有效实施。
三、制度流程文物保护和修复管理制度的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鉴定与认定:对新收集或捐赠的文物进行鉴定和认定,确保其真伪和价值,确定是否需要进行修复及修复的等级和范围。
文物保护与修复检验与评估标准

文物保护与修复检验与评估标准引言:作为历史的见证,文物的保护与修复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为了保护和修复文物,有必要建立相应的检验与评估标准。
本文将从文物保护与修复的重要性、文物修复的原则、文物检验与评估的方法以及文物修复的标准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文物保护与修复的重要性文物不仅代表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文化,也是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
文物的保护与修复,不仅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更是对人类文明的尊重和传承。
文物保护与修复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保护文化多样性:文物的保护与修复有助于保护和传承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2. 保护历史记忆:文物承载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记忆,通过保护与修复文物,可以让后人更好地了解和感受历史的变迁。
3. 促进旅游业发展:许多文物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对文物进行保护与修复,可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的繁荣。
4. 增强国家文化自信:文物的保护与修复,有助于增强一个国家的文化自信,彰显国家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底蕴。
二、文物修复的原则文物修复需遵循以下原则,以确保修复工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1. 保持原件真实性原则:文物修复应尽可能恢复其原貌和原有的历史特征,不得随意添加、更改或减损。
2. 尊重历史年代原则:修复工作应根据文物的年代特征和历史背景进行,以确保修复后的文物具有符合历史背景的外观和特征。
3. 保证修复的耐久性原则:文物修复应使用符合标准的材料和技术,确保修复后的文物能够长期保存和展示。
4. 保护文物本体原则:修复工作应以保护和保留文物本体为首要目标,不得对文物本体造成二次伤害。
5. 搭配修复原则:修复工作应在考虑文物整体一致性的基础上进行,尽量减少对原有文物的破坏和改变。
三、文物检验与评估的方法为了确定文物是否需要修复以及需要采取何种修复方法,文物的检验与评估是必不可少的。
文物检验与评估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形态及历史研究:通过对文物形态、特征以及所处历史背景的研究,评估文物的状况和价值。
2023年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介绍

2023年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介绍文物保护与修复是一门致力于保护、修复和研究历史文化遗产的专业。
它主要涉及文物的各个方面,包括文物保护、文物鉴定、文物考古、文物修复等多个方面。
随着文物日益被人们重视,文物保护与修复的重要性也不断被认识到,因此,这门专业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青睐。
文物保护与修复的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材料科学、文物鉴定、文物考古学、文物保护学、文物修复学等多个方面。
在学习中,学生需要掌握各种文物保护与修复的方法和技术。
此外,他们还需要了解文物的历史背景、文化价值和艺术特点等方面的知识。
在文物保护与修复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主要会学习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文物保护学:文物保护学主要是围绕文物的保护、管理、修复和展示等方面进行学习。
学生需要学习文物的分类、基本保护方法、文物保护法律等知识,并了解各种文物保护工作的基本流程和原则。
2、文物鉴定学:文物鉴定学主要是通过技术和学术方法,对文物的年代、制作工艺、种类、价值等进行鉴定。
学生需要学习各种文物鉴定技术的原理和方法,并能够熟练运用它们进行文物鉴定工作。
3、文物考古学:文物考古学主要是通过考古发掘来了解文化历史,重建文化史实。
学生需要掌握考古发掘的技术方法、意义、流程等知识,并能够进行文物的考古发掘工作。
4、文物修复学:文物修复学主要是针对文物的各种损坏,进行修复和保护的技术。
学生需要了解文物的修复原则和方法,并能够掌握文物修复工具和设备的使用方法。
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的就业前景和方向非常广阔。
毕业生可以在文物部门、博物馆、保护机构等各种公共场所就业,从事文物保护与修复、文物鉴定、文物考古等专业工作。
另外,毕业生还可以选择进入文化产业界、旅游业、国际文化交流等人才需求领域,担任相关的文化管理与研究职位,也可以开展相关的文化艺术创意工作。
总之,文物保护与修复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旨在帮助我们保护和修复历史文化遗产,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随着社会对文化价值的不断认识和文物保护与修复的不断推进,未来这个专业的就业前景将会越来越广阔,吸引更多的人来参加学习。
文物保护与修复

文物保护与修复文物是一种无价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为了保护这些宝贵的文物,人们进行了各种修复工作。
本文将探讨文物保护与修复的重要性、常见的修复方法以及潜在的挑战。
一、文物保护与修复的重要性文物保护与修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文物是一种文化遗产,记录了人类历史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
保护和修复文物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研究历史文化,从中汲取智慧和经验。
其次,文物代表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独特价值和形象,是文化软实力的体现。
通过保护和修复文物,可以提升国家的文化形象和吸引力,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此外,文物的保护也是对人类共同文化遗产的责任和义务,是对后代传承文化传统的承诺。
二、常见的文物修复方法1.清洁和保护:文物的修复工作通常从清洁和保护开始。
清洁可以去除文物表面的灰尘、污垢和附着物,保护文物不受进一步的损害。
常见的清洁方法包括干刷和湿洗。
2.填补和复原:文物在保存过程中常常会出现破损和缺失。
填补和复原是修复工作的重要环节。
填补可以使用与原材料相似的材料或者通过3D打印进行修复,以使修复部分与原物保持一致。
复原则是指使用透明材料进行修复,使观者可以清晰地看到修复部分与原物的区别。
3.支撑和加固:有些文物由于年代久远或受到外力影响而失去了稳定性。
在修复过程中,经常需要进行支撑和加固,以保持其结构的完整性。
支撑可以使用金属支架或者胶黏剂等材料,加固则可以通过钢筋混凝土或者环氧树脂等进行。
4.仿制和复制:对于无法解决破损和缺失的文物,常常会使用仿制和复制的方法进行修复。
仿制是指利用相似的材料和工艺重新制作被破坏的部分,使其与原物保持一致。
复制则是通过3D打印等技术制作文物的复制品,以便展览和研究。
三、潜在的挑战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文物的修复需要专业的技术和知识,要求修复人员具备深厚的文物修复经验和学识。
此外,文物的修复还需要使用高质量的材料和设备,成本较高。
其次,文物修复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文物的历史价值和完整性,避免破坏其原始特征和意义。
中国古代文物的保护与修复

中国古代文物的保护与修复一、引言中国自古以来就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些珍贵的古代文物承载着我们民族的历史与传统。
然而,由于岁月的侵蚀和各种自然与人为破坏,许多古代文物正面临严峻的保护与修复挑战。
本文将阐述中国古代文物保护与修复的重要性,探讨目前的保护政策和措施,并提出一些改进措施以确保这些宝贵的遗产能够传承给后代。
二、古代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古代文物是我们了解历史、研究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于塑造我们的国家形象和民族认同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这些文物既包括建筑、器皿等具体的实物,也包括书籍、绘画、字画等具有抽象意义的文化产物。
它们记录了我们民族的智慧、技术和审美观念,是我们文化的瑰宝。
因此,保护和修复古代文物是我们对历史和传统的尊重,也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认可。
三、古代文物保护政策与措施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古代文物保护工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与措施。
其中,修订完善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是核心法律文件,规定了古代文物保护的原则、权益保护、监督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此外,各级政府还设立了文物保护单位和专门机构,负责古代文物的调查、修复和保护工作。
国家还加大了对文物保护项目的经费投入,并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其中,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参与的氛围。
四、古代文物修复技术及应用古代文物修复是保护工作的重要环节,需要依靠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的结合来完成。
传统的修复工艺包括中国的著名传统木石铜修复工艺等,这些工艺在长期传承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
然而,传统工艺在某些方面存在局限性,特别是对于一些复杂的文物损伤,需要借助现代科技手段进行修复。
比如,激光技术、纳米材料、三维打印等先进技术在文物修复中的应用,大大提高了修复效果和质量。
五、改进古代文物保护与修复的措施尽管中国在古代文物保护与修复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需要进一步加强法律法规的完善和执行力度,确保文物保护的合法性和延续性。
其次,要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和队伍建设,提高修复工作者的技术水平和学术造诣。
文化部的文物保护与修复政策

文化部的文物保护与修复政策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而文物作为历史的见证和传承的重要载体,承担着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责任。
为了有效保护和修复文物,文化部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以确保文物得到妥善保护和修复。
本文将深入探讨文化部的文物保护与修复政策,以及其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一、文物保护政策的基本原则文化部的文物保护政策以保护为主导,修复为辅助,旨在最大程度地保留文物原始的历史特征和艺术价值。
文物保护政策的基本原则包括:1. 现状保护:尊重文物的历史秩序和原始状况,最大限度地保存文物的原有状态,不进行大规模的改变或重建。
2. 适度修复:在文物损坏或腐蚀严重时,进行适度的修复工作,使文物恢复到可以展示其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的状态。
3. 科学修复:修复工作必须遵循科学的原则和方法,保障文物的真实性和可持续性,不可随意进行修复或伪造。
4. 条件保护:提供适当的环境和条件,保护文物免受湿度、温度、光线等外界因素的损害。
二、文物保护与修复政策的具体措施为了贯彻文物保护政策,文化部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来保护和修复文物。
1. 文物鉴定与登记:文化部要求对所有的文物进行鉴定和登记,确保每一件文物都可以得到妥善保护和管理。
2. 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设:文化部设立了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对重要的文物进行集中保护和管理,提供必要的保护条件和设施。
3. 文物修复研究与技术培训:文化部投资资金进行文物修复研究,并组织相关的技术培训,提高修复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4. 文物修复项目的资金支持:文化部设立了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文物修复项目,确保修复工作的顺利进行。
5. 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文化部制定了一系列文物保护法律法规,明确文物保护的法律责任和修复的标准,维护文物的合法权益。
三、文化部的文物保护与修复政策的作用1. 保护文化遗产:文化部的文物保护与修复政策有效地保护了各类文物,确保了它们的完整性和艺术价值,保护了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遗产。
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学什么

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学什么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是一门研究文物保护、修复和管理的学科。
通过学习这门专业,学生将会掌握一系列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文物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做出贡献。
下面将介绍在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中需要学习的内容。
1. 文物鉴定与分类在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中,学生将学习如何对文物进行鉴定和分类。
这包括学习文物的基本知识,了解文物的历史背景和价值,以及学习使用各种工具和技术对文物进行鉴定和分类的方法。
2. 文物修复与保护技术文物修复与保护技术是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的核心内容之一。
学生将学习各种文物修复和保护的方法和技术,包括文物的清洁、修复和防护等。
通过学习这些技术,学生可以有效地保护和修复文物,延长其使用寿命,同时保持其原始的历史风貌。
3. 文物保护管理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还包括学习文物保护管理的内容。
学生将学习如何制定和执行文物保护计划,了解文物保护法规和政策,以及了解各种文物保护机构和组织的工作和职责。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学生可以更好地组织和管理文物保护工作,保护和传承珍贵的文化遗产。
4. 文物保护伦理在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中,学生还将学习文物保护伦理的内容。
这包括学习如何正确对待文物,尊重其历史和文化价值,不损害其原始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学生将学习文物保护的基本道德原则和行业规范,以避免对文物的伤害和损毁。
5. 文物文献与研究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还包括学习文物文献和研究的内容。
学生将学习如何查阅和研究与文物相关的文献和资料,了解文物的历史和文化,从而更好地进行文物保护和修复的工作。
学生还将学习如何撰写文物研究报告和论文,为文物保护和修复领域的研究和发展做出贡献。
在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中,学生不仅会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实践,他们将成为文物保护和修复领域的专家,为保护和传承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做出贡献。
文化遗产保护法文物保护与修复的法律规定

文化遗产保护法文物保护与修复的法律规定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历史文化的日益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日益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文物作为历史留下的瑰宝,承载着民族的记忆和文化的传承,在文化遗产保护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保护和修复文物,国家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遗产保护法》。
本文将就文化遗产保护法中关于文物保护与修复的法律规定进行探讨。
一、文物保护的法律规定《文化遗产保护法》第二章明确了文物的保护范围、保护等级和保护措施等方面的内容。
根据该法,文物分为国家级文物、省级文物和市县级文物三个等级。
国家级文物是对我国历史、文化、艺术、科学价值极高的文物进行的保护,保护措施包括采取合理的包装、运输和展示方式,严禁挖掘、遗弃、破坏,以及出境等。
与之相应,省级文物和市县级文物享有不同级别的保护,并需要制定相应的保护计划和修复方案。
二、文物修复的法律规定修复是文物保护的一个重要环节,文化遗产保护法对文物的修复工作也做了规定。
修复的目的是为了改善文物的保存状态,使其可以更好地展示其历史与艺术价值。
根据文化遗产保护法,文物修复需要经过相应的鉴定和批准程序,即修复方案的编制、专家鉴定和文物主管部门的批准。
修复过程中需要遵循科学规范,不可任意改变文物的原有面貌和结构。
同时,修复人员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遵守修复伦理和技术标准。
三、文物保护与修复案例分析为了更好地理解文化遗产保护法对文物保护与修复的法律规定,下面将对某一具体案例进行分析。
以某城市的一座古建筑为例,该建筑年代久远,存在一定的腐蚀和破损现象。
在对该建筑进行修复时,首先需要制定详细的修复方案,明确修复的目标和方法。
修复方案需要经过专家鉴定和文物主管部门的批准后方可实施。
修复过程中,应根据建筑的历史价值和原貌进行操作,不得随意更改原有的结构和面貌。
修复完成后,需要对修复效果进行评估,以确保修复符合法律规定和文物保护的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1.商周时期已出现以瓷土做原料,烧制温度达1200℃的原始瓷器。
2.陶器的烧制温度比较低,一般在800-1000℃之间。
3.考古发掘出土的陶器中,有一部分带有彩绘,称为彩陶。
4.经分析得知原料的成分是:红色:辰砂(HgS)、朱砂(HgS)铅丹(pb3O4)。
褐色:赭石(Fe2O3)。
白色:铅白(2pbco3·pb(OH)2)、高岭土(H4AL2Si2O9)。
黑色(C)5.一般瓷器的烧制温度在1200~1500℃。
6.陶瓷文物常用的文物修补剂是由聚醋酸乙烯组成的A·T·K面团修补剂。
7.陶器的分类:陶器的种类很多,可按表面情况质地和颜色来分。
①按表面情况分为:素面陶、彩绘陶和粉彩陶。
②按质地可分为:细泥陶和夹砂陶。
③按颜色可分为:黑陶、灰陶、红陶和白陶。
8.表面有彩绘的陶器及干硬泥土的清洗:有彩绘的陶器的表面有一薄薄的含有金属氧化物颜料和动植物胶绘画成的膜。
这层膜与陶器粘结力本来就不是很强,加之地下水长期侵泡或陶器表面泥土干缩时的影响,粘结力会变得更弱,不宜用水泡洗,冲洗。
处理这种彩绘陶器表面的污垢时。
可用脱脂棉球蘸水或酒精等溶剂,局部将干硬泥垢侵润变软后,在用很薄的小竹片小心的剔除,最后用棉签蘸水轻轻粘洗掉绘画膜上少许易软化而不敢在用竹片剔除的泥土。
瓷器与砖瓦类文物上的干硬泥土,可用水将其软化,用毛笔或软毛刷蘸水轻轻刷洗干净。
9.陶瓷文物表面沉淀物的清洗:陶瓷器文物表面的沉淀物一般有石灰质、石膏质及硅质,这些沉淀物匀难溶于水及有机溶剂。
虽然因为沉淀物中各物质的性质不同,所用的清洗剂和清洗方法也不同,但清除沉淀物的原理基本分为两大类。
一种是分解沉淀物中的阴离子,如碳酸根,硅酸根,硫酸根。
另一种是利用螯合剂夺取沉淀物中的阳离子,如钙离子,铁离子,镁离子等。
而形成可溶性的金属螯合物水溶液,而沉积物中的阴离子则与螯合剂中的钠离子结合而形成可溶性盐,用水清洗即可。
10.陶瓷表面由炭黑和有机脂形成的污垢的清洗:清洗由炭黑和有机脂的污垢可用强氧化剂氧化处理,使炭氧化成二氧化碳,使有机脂化合物氧化变成小分子量的有机物,用水冲去即可。
清洗这些污垢常用3%的双氧水,具体清洗操作是,用棉球蘸的双氧水溶液清污垢数次,待污垢除去后,用蒸馏水冲洗,晾干。
11.有彩绘彩釉陶瓷的清洗:清理这类文物要特别的小心,可在隐秘处做小面积的实验,如果效果好,可以继续,如果有损害立即停止,另用别的方法。
对这类陶瓷一般用3%~5%盐酸清洗,而不能用腐蚀彩绘彩釉的酸来清理。
第三章12.中期青铜文化包括商代至西周前期,这时期的商早期以河南二里岗为代表;商晚期到西周早期以河南安阳殷墟为代表。
13.早期青铜文化正值夏王朝时期,其中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为典型的代表。
14.通过电镜扫描、电子探针进行分析,粉状锈化学成分为碱式氯化钠、二氯化锡及氧化铅的混合物。
15.青铜是铜与锡或铅按一定比例熔铸而成的合金,以铜为主,颜色呈青,故称青铜。
与纯铜相比熔点低,硬度增加。
16.战国早期出现生铁冶炼工艺;我国有块状贴的同时已出现生铁冶炼技术。
17.西晋南北朝出现灌钢技术。
18.通常所谓的铁并不是纯净物,而是铁碳合金。
19.铁器腐蚀类型主要有三种。
即化学腐蚀、电化学腐蚀、生物腐蚀。
20.我国商代兴起金的淘洗及加工工艺。
21.西周出现包金技术。
22.春秋战国时期出现鎏金技术。
23.控制银器保存环境相对湿度在55%~60%以下。
23.唐代出现金丝技术。
24.战国晚期已经有炼钢技术。
战国晚期炼钢技术已在我国用于制造兵器,西汉中期出现用百炼钢和炒刚制造的生产工具有铁锸、铁斧。
唐代制造的铁锁、铁锅等说明我国战国晚期到唐代冶炼工艺和制造技术已经相当发达,不仅用于生产、生活还用于军事。
25.影响合金组织差异的主要因素:①含碳量不同②熔融温度的高低③冷凝速度的快慢④铸造器物的薄厚、大小⑤锻打次数的多寡。
26.鎏金器物上铜、铁锈的清除:可用1%的氨水或柠檬酸溶液来清除铜鎏金器物上的锈蚀,鎏金层在腐蚀产物在下面或夹在中间,可在双筒显微镜下,采取机械方法清除,用钢针剔除锈蚀物,当露出鎏金薄层时,用1%的硝酸冲洗,最后用蒸馏水清洗晾干。
还可用盐酸除去鎏金文物上的红色铁锈。
也可以鎏金文物的胎质保护。
27.银器文物的腐蚀:盐和氯化物对银器的腐蚀、硫化物对银器的腐蚀、紫外线会加速银器的腐蚀、环境中臭氧对银器的腐蚀。
第四章28.石质文物是指一切以天然石头为原料加工的制品类文物,基本分为三大类:石质艺术品类文物(我国已有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重庆的大足石刻等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石质建筑类文物、石质工具和用具类文物。
29.石质文物的化学风化: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对石质文物的危害,这些气体不仅危害人类健康,同时也严重危害人类遗留下来的文物古迹,使文物不同程度的遭到有害气体的侵蚀,室外文物受害更为严重。
空中死神,酸雨对露天石质文物的侵蚀损害。
空气中颗粒状或粉末状物中的尘埃对石质文物的危害,①酸、碱、盐固体粉末②空气中二氧化氮、二氧化硫、三氧化硫等与水及金属氧化物作用生成的再次污染物盐类。
③海风刮起海上的盐类空气中的氯化物及硫酸盐气等④燃料燃烧的有机化合物⑤工厂排放的气体和废物⑥尘埃中含有微生物生长所需的养料。
30.石质文物的物理风化:水对石质文物的作用最为突出,水是其他物质破坏石质文物的媒介,水的结冰和融化对石质文物的破坏,水使石质内部泥质胶结物发生水化作用,造成石质体积膨胀。
侵入石质表面的水。
对石质外多内少的渗透分布,更能引起石质体积膨胀而导致力学强度从内到外明显的下降使得文物价质最高的表层,受水的侵入而成为影响最大最严重的部位。
31.油烟对石刻文物的危害:吸附空气中的尘埃形成油污油垢,有的已成为陈年油烟,牢固的粘附于石质文物表面。
不仅严重的影响石刻的外观,而且为微生物提供了营养和适宜生存的条件。
有些油污败变质产生的有机酸也会腐蚀石质文物。
32.石质文物的清洗:石刻上尘埃的清除,可采用毛笔或软毛刷轻轻刷除。
雨水冲刷痕迹的清洗,先用去离子水清洗除去易溶于水的污垢,然后用5%Na【Na4(PO3)6】溶液清洗雨水冲刷痕迹,若雨痕太难清洗时,用5%5%Na【Na4(PO3)6】多层纸张贴敷法让其充分接触、洛合而除去水痕,最后用离子交水冲洗石刻,清除残留在石质文物上的清洗剂。
油烟菌类的清洗可用14%氨水和5%~10%的丙酮溶液清洗。
黑色绿色霉菌与低等植物共生复合体形成的污物的清洗,用50%丙酮溶液清洗,后用14%的氨水清洗,在用0.4%霉敌乳挤作杀菌等处理。
石刻上熔盐及硬质沉淀物的清洗,充分利用石刻内部毛细作用和纸张纤维纹理的协同抽吸作用,在石刻有熔盐的补位采用多层纸张贴敷法。
33.石质文物加固材料的特殊要求:①不影响石质文物原貌,不降低文物价值②能使石质文物风化表层的疏松颗粒粘合成一个整体,这是选择风化石质文物加固封户材料的最基本的要求③加固材料粘合性好、强度好④加固材料渗透好⑤加固材料抗水性和透水性好,即既可使石质中之水能逸出,又能防外界水进入⑥加固材料透气性好。
最后加固材料耐老化性能好,材料及加固效果要长期性、稳定性好。
第五章34.1957年西安灞桥出土的西汉武帝时期的石纸片(前144~前88年),质地粗糙,当时是包裹随葬铜镜。
经分析,该纸是麻纤维制成的,后被称作灞桥纸。
35.墨是中国古代最为普遍的颜料。
36.宋代以后多以油烟制墨。
37.纸质本身组成成分及其性质,从纸张组成结构上讲,其最主要的成分是天然高分子化合物:纤维素(最主要的)、半纤维素、木质素。
38.对纸张有害的微生物最适宜的的生长温度为18~28℃。
39.纸质文物害虫的最适宜生长温度为22~32℃。
40.纸张最佳保存温度为14~18℃41.影响纸质文物变质糟朽的主要外因:光对纸质文物的影响、温度对纸质文物的影响、湿度对纸质文物的影响、大气中有害气体对纸质文物的影响、大气中尘埃对纸质文物的影响、生物对纸质文物的影响。
42.纸张吸潮的原因:纸张纤维素分子中的羧基是亲水基、纸张表面存在毛细结构也具有较强的吸湿性。
43.湿度对纸质文物的重要作用:①空气温度恒定时,纸张必须具有一定含水量才能保持必要的机械强度,优良的柔韧性和弹性。
②湿度较低对延长纸张的寿命有利,特别是可避免某些有害气体在纸面上有害化学反应的进行。
③湿度过低可避免有害微生物的生长。
④湿度过低会使纸张纤维素内部结构遭到破坏,使纸张干燥,变脆,强度下降。
44.高湿环境对纸张变糟朽的影响:①高湿度会破坏纸张结构,使纸张纤维变潮水解。
②使耐水性差的颜料,染料褪色③加速环境中有害气体被纸张中的水分吸收,生成无机酸腐蚀纸张。
④使纸张上有害尘埃溶于水后产生有害物质腐蚀纸张。
⑤利于微生物生长繁殖。
45.纸质文物保管库房温湿度确定的基本要求:尽量保持文物用纸的正常含水量7%左右,以维持纸张固有的强度和柔韧性。
不利于微生物发育。
有利于或无害于工作人员的健康。
46.大气中尘埃主要包括矿物、有机物:1沙、土。
2烟渣。
3煤渣。
4金属氧化物。
5盐晶体。
6花粉。
7石灰。
8固体物质如碳酸钙等。
9有机物质微粒。
47.尘埃对纸质文物的破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尘埃对纸质文物的污染及有机摩擦。
②尘埃会使纸质文物纸张粘连。
③有些尘埃带有强烈的腐蚀性,如化工厂产生的尘埃常带有酸、碱性,腐蚀纸质文物。
④尘埃是微生物寄生与繁殖的掩护所,也是各种霉菌孢子的传播者,许多纸质文物的腐朽、霉烂于尘埃带菌有关。
48.霉菌对纸质文物的破坏:1霉菌对纸质文物结构的破坏。
2霉菌在纸质文物上形成霉斑。
3霉菌会使纸质文物字迹褪色。
4霉菌使纸质酸度变强。
5霉菌会使纸张湿度增加。
6霉菌分泌毒素,污染环境、危害人体。
49.纸质文物害虫:烟草虫、毛衣鱼、白蚁、裸蛛甲、蟑螂、书鱼、书虱等。
目前我国发现60余种。
50.纸质文物上的污斑主要包括:1水斑、泥斑2油斑3蜡斑4墨水斑5虫屎斑6锈斑7泥斑8霉斑。
51.常用乙醚、丙酮、四氯化碳、苯或甲苯等有机溶剂清洗油斑。
52.污斑清除应特别注意的问题:1在纸质文物清理前,必须作字迹、颜料的点滴实验,如有掉色,溶解现象,则在清洗前先作固色处理,常用醋酸纤维素丙酮溶液或可溶性聚酰胺树脂加固字迹。
2采用化学药品处理后,必须用清水冲洗,防止留下斑痕或增加纸质酸度。
3对于纸质文物采取大面积湿洗法,容易造成变形、损伤,一般多采用局部处理和干洗法,即用柔软的东西蘸上所用的清洗剂,轻轻擦洗被沾污的部分,然后用吸墨纸或滤纸吸去脏液,在用温水清洗后,反复用吸水纸吸出水分,压干,熨平。
4污染来自多方面,污染物成分也比较复杂,含有各种各样的污染物质。
纸张的强度也不同,污染程度不同,所以要对症下药,确保污染清洗的效果和纸张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