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医院与文物保护修复档案
《文物保护与修复技术》习题与答案

《文物保护与修复技术》习题与答案(解答仅供参考)一、名词解释:1. 文物保护:文物保护是指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技术,对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化遗产进行管理和维护,防止其受到自然和人为因素的损害,确保其真实性和完整性得以长期保存的行为。
2. 修复技术:修复技术是指在文物保护过程中,针对文物病害或损伤采取的一种恢复原状或改善现状的专业技术手段,包括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生物修复等多种方法。
3. 病害分析:病害分析是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对文物表面及内部各种病害现象的观察、记录、检测和研究,确定病害类型、程度及其成因,为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修复方案提供依据。
4. 文物稳定性:文物稳定性是指文物在自然环境和人为干预下保持原有形态、结构和材质性能的能力,它是评价文物保护效果和预测文物未来状况的重要指标。
5. 微环境控制:微环境控制是在文物保护中,为了减缓文物劣化速度而对其周围小范围内的温度、湿度、光照、空气质量等因素进行严格调控的技术措施。
二、填空题:1. 文物保护工作的首要原则是__________。
答案:最小干预原则2. 文物修复工作中常采用的无损检测技术有X射线衍射分析、红外光谱分析以及_______等。
答案:超声波探测(或其他无损检测技术)3. 文物材质的_________变化是导致文物病害的重要原因。
答案:物理化学性质4. 在潮湿环境下,金属文物易发生的典型病害是_______。
答案:锈蚀5. 文物三维数字化技术在文物保护与修复中的应用,可实现对文物进行________和永久保存。
答案:精确复制三、单项选择题:1. 下列哪种情况不属于文物病害?A.陶瓷开裂B.壁画褪色C.青铜器自然氧化生成绿锈D.纸质文献霉变答案:C.青铜器自然氧化生成绿锈(注:这并非一定是病害,要看具体情况,有时自然形成的锈层反而是文物历史信息的一部分)2. 在文物保护领域,“预防性保护”主要指的是:A.对已受损文物的修复B.对文物可能出现病害提前采取的防护措施C.对文物进行定期监测D.对文物进行科学研究答案:B.对文物可能出现病害提前采取的防护措施3. 对于脆弱易碎的文物,在提取时应首选何种方式?A.机械提取B.手工轻轻提取C.使用化学品软化后提取D.火烤后提取答案:B.手工轻轻提取4. 在文物保护修复中,对于木质文物常用的加固材料是:A.环氧树脂B.聚氨酯C.醋酸纤维素D.虫胶清漆答案:D.虫胶清漆5. 关于文物脱盐处理,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脱盐是去除文物中过量盐分的过程B.脱盐可以有效防止文物进一步腐蚀C.所有类型的盐都可以通过同一方式进行脱盐处理D.脱盐过程需要严格控制温湿度和时间答案:C.所有类型的盐都可以通过同一方式进行脱盐处理四、多项选择题:1. 下列哪些是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中常见的技术手段?A.脱酸处理B.生物防治C.数字化扫描D.表面清洗E.化学加固答案:ABCDE2. 对于纸质文物,可能采取的保护措施包括:A.除酸B.脱水C.修复破损部位D.环境湿度调控E.进行杀菌消毒处理答案:ABCDE3. 在金属文物修复中,以下哪些步骤可能会被采用?A.除锈B.焊接补缺C.电化学防腐D.封护处理E.原位展示答案:ABCD4. 关于文物保存环境,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温湿度控制对各类文物的保存至关重要B.光照强度过高可能导致有机质文物褪色C.空气质量中的有害气体可加速某些文物的腐蚀D.微环境控制只针对特定类型文物E.震动和噪音也会对文物造成潜在损害答案:ABCE5. 文物保护的基本原则包括:A.最小干预原则B.可逆性原则C.预防性保护原则D.科学性原则E.历史性原则答案:ABCD五、判断题:1. 文物修复过程中,只要能恢复文物原貌,可以不考虑使用材料和技术的可逆性。
文物修复过程以及修复档案的记录

文物修复过程以及修复档案的记录作者:张莎黄乐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年第14期摘要: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馆藏一套清代刻本《星轺日记》,经前期预研究后采取了消毒杀虫、清洗、修补等技术手段进行了保护修复,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使文物达到了展陈的要求。
修复中使用AI人工智能记录修复过程,为开展相关修复档案记录提供了很好的帮助。
关键词:《星轺日记》;纸质文物;古籍修复;修复档案纸质文物是人类的宝贵财富,它真实地記载了人类的悠久历史及灿烂文化,是研究历史、社会发展的重要史料,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
同时纸质文物又非常脆弱,随着时间的流逝,受自然因素、社会因素、人为因素等影响,大部分纸质文物不可避免地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坏。
如何延长其使用寿命,需要每一位纸质文物修复工作者具备专业性、责任心及耐心。
一件纸质文物的修复,其流程包括价值评估、现状调查,病害评测、方案编制,保护修复实施、效果评估,档案建立、预防性保护等活动。
修复中的各个环节都需要严谨、细致地对待。
本文以清刻本《星轺日记》为例,对整个修复过程进行简略介绍,并详细介绍修复档案的建立过程,以供同行老师参考指正。
1 修复前的调查与评估1.1 文物基本信息调查《星轺日记》长16.5厘米,宽10厘米,共十四册,整套厚度13厘米。
清光绪十一年(1885)刻本,浙江海盐县沈炳垣撰。
该古籍原已装帧,现部分书页有破洞,装订线断落,封面封底破损严重,部分书签破损严重,存在较严重的病害,需重新修复。
病害调查,存在字迹模糊、残缺、污渍、水渍、断线、褶皱、脱落等病害。
1.2 分析检测研究根据《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编写规范(WW/T0025-2010)》的要求,对文物保存环境的温湿度、照度和本体的pH值、写印色料的溶解性、色度等进行检测。
(1)保存环境温湿度检测。
库房条件相对完善,储存于精密空调房,基本能够达到温湿度的保存要求。
(2)对纸质文物所处的文物柜进行紫外光照度测量。
《古陶瓷修复》课件——2.3 保护修复流程

四、编写保护修复档案
四、编写保护修复档案
提供科学、真实信息
等待二次修复
除了给文物治病,还要给文物写 病例,也就是说要建立完善的保
护修复档案,保护修复档案是文 知 物修复的过程的如实反映,为以 识 后的科学研究提供更真实、有效 点
、具体的信息,给未来进行的二 次修复参考。
本节主要学习内容:陶瓷器文物保护修复的流程。 修复文物就是修复历史,作为一名文物医生,面对的不是一件件 失去实用价值的冰冷陶瓷文物,而应该是有历史温度的物质文化遗产。 课
保护修复流程
2016年12月29日,国内最大的文物保护科技机构——故宫文物医院正 式挂牌揭幕。文物生病了,就和我们去医院就诊一样,也需要治病的场所, 故宫文物医院就是文物治病的场所。其实,我们保护修复的过程不就是在给 文物治病,我们到医院看病要挂号、问诊、检查、治疗。那么,如果我们把 文物比作一个病人,是否也需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 学习陶瓷文物的保护修复流程。
问 题
✦陶瓷文物修复需要哪些操作流程?
导
入
文物的保护修复流程
基本信息
病害调查
支
重
撑
要
修复技术路线
编写保护修复档案
文物基本信息 文物价值评估 保护环境评估
病害检测 病害现状描述
清洗 加固 粘接 补配 打磨 上色
一、文物的基本信息
一、文物的基本信息
涉及文物基本信息、文物价值评估以及保护环境评
估,详细包括文物的名称、编号、来源、年代、尺寸、
堂 让一件件文物在我们手中获得新生,让这些历经百年千年的文物,延 小
结 年益寿,让文化遗产能够留住历史根脉,传承中华文明,用双手“挽 回时光”。
故宫文物医院

______________公益天下编者按: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故宫博物院的文物保护和修复有了巨大的变化和长足的进步,负责具体工作的部门,也由上世纪70年代的“修复厂”发展为修缮品类齐全、实验仪器先进的“文保科技部”,并在全院形成多部门合作、多学科融合的文物保护研究体系。
曾主管文物科技的宋纪蓉副院长撰写的《故宫文物医院》一文,回顾了20世纪中期以来文保科技部的发展,阐述了故宫博物院四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修缮项目,着重论述了近年来现代分析检测加入文物保护工作后取得的多项学术成果。
▲故宫文物医院.1978年我考入西北大学化学系,四年后毕业留校。
2006年从工作二十多年的大学校园来到了北京故宫博物院工作。
这座皇家四合院环境幽静、内涵丰厚、启迪思索。
作为建在古代皇宫里的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不但收藏了186余万件套文物,同时还保存了许多中国古代特有的文物保护修复传统手工技艺,如古字画装裱与修复、青铜器修复与复制、古书画临摹复制、古钟表修复、宝玉石雕刻与镶嵌、囊匣制作、传世漆器与木器修复技艺等,其中前四项已被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技艺,有的可追溯至数百年前,有的历史甚至更为悠久,是经过世代相传,在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形成的,有着完整的工艺技术流程。
近年来,故宫博物院还建有现代分析检测和科学研究实验室,为各类文物保护修复提供科学诊断依据,确保文物在故宫文物医院益59■■公益天下寿延年。
故宫文物医院的基础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设置古物馆并制定相关文物修复规定,组织人员从事文物修复工作。
1931年,古物馆设立裱画室,聘用技工,从事书画、钟表、木器修复,以配合文物陈列的需要。
1951年,故宫博物院保管部增设修整组,制定了办事细则。
1954年,故宫博物院开始扩充修整组,陆续从上海、北京调入一批修复技艺名家,并不断补充年轻力量加入文物修复组。
到1956年底,修整组的文物修复工种己达12个,人员近50人。
1957年,故宫博物院成立文物修复委员会,研究文物修复方法,明确文物修复要求,规范修复工作,提升文物修复技术。
馆藏文物保护修复档案建设研究

馆藏文物保护修复档案建设研究馆藏文物保护修复档案建设研究一、引言馆藏文物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有效地保护和修复馆藏文物,建设和管理文物保护修复档案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馆藏文物保护修复档案建设的意义、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二、馆藏文物保护修复档案的意义1. 确保文物修复工作的科学性和可追溯性:文物保护修复档案记录了文物的出土情况、修复方法、修复过程以及修复结果等相关信息。
这些档案能够确保修复工作的科学性和可追溯性,以便对修复结果进行评估和总结。
2. 提供宝贵的历史和文化信息:馆藏文物保护修复档案不仅包含了修复过程的详细记录,还包括了文物的历史背景、文物价值等重要信息。
这些档案为研究人员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和文化信息,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和研究文物。
3. 促进文物保护工作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文物保护修复档案作为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国际间的文物保护工作密切相关。
拥有完善的修复档案系统可以促进国际间的文物保护交流与合作,增强国家形象和文化软实力。
三、馆藏文物保护修复档案的现状目前,我国馆藏文物保护修复档案建设存在以下问题:1. 散乱的档案储存方式:很多博物馆的文物修复档案以纸质形式存储,并且没有统一的数字化系统。
这种储存方式存在着档案易丢失、难以管理和使用不便等问题。
2. 缺乏规范的档案记录和分类方法:不同博物馆在修复档案的记录和分类上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导致档案信息的统一性和可比性较差。
3. 档案的保密性不足:由于文物保护修复档案涉及到文物的真实价值和修复技术等敏感信息,因此没有足够的保密措施,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
四、馆藏文物保护修复档案建设的发展方向为了提高馆藏文物保护修复档案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1. 提升档案的数字化建设:各博物馆应加强档案数字化的建设,建立完善的数字化档案系统,将文物修复档案纳入其中。
这样可以提高档案的存储安全性、信息的检索性和利用价值。
文物保护单位记录档案

文物保护单位记录档案
文物保护单位记录档案是指对于一些重要的文物保护单位,为了保护和管理这些文物,所建立的记录档案。
这些文物保护单位包括古建筑、古墓葬、石窟寺庙、古石刻、古砖雕、古画像、古碑刻、古塔、古桥等等。
文物保护单位记录档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文物保护单位的基本信息:包括名称、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建筑结构、文物保护单位的级别等等。
2.文物保护单位的现状:对文物保护单位的建筑结构、文物保存情况、环境卫生、公共设施等进行详细的记录和描述。
3.文物保护单位的管理情况:对文物保护单位的管理机构、管理人员、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进行详细的记录和描述。
4.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情况:对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项目、修缮过程、修缮结果进行详细的记录和描述。
5.文物保护单位的社会影响:对文物保护单位的社会影响、文化价值、历史意义等进行详细的记录和描述。
文物保护单位记录档案的建立,对于保护和管理文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文物保护单位的记录和描述,可以更好地保护和管理文物,使之得到更好的保存和利用。
同时,也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 1 -。
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档案管理系统设计及实现

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档案管理系统设计及实现一、数据结构设计1.文物信息模块:包括文物名称、年代、分类、材质、尺寸等基本信息。
2.文物修复档案模块:包括修复人员、修复时间、修复方法、修复效果等修复相关信息。
3.修复材料模块:包括修复所用的材料名称、用途、特点等信息。
4.文物图片模块:用于保存文物的照片,以便于查看和比对修复前后的效果。
二、系统功能设计1.文物信息管理功能:包括添加、修改和删除文物信息,以及通过关键词文物信息。
2.文物修复档案管理功能:包括创建、修改和删除文物修复档案,以及通过文物名称或修复时间档案。
3.修复材料管理功能:包括添加、修改和删除修复材料信息,以及通过材料名称材料信息。
4.文物修复效果比对功能:可以比对文物修复前后的图片,以便修复人员和管理人员评估修复效果。
5.报表生成功能:可以根据用户需求生成文物信息统计报表和修复档案统计报表,提供数据参考依据。
三、系统实现1.前端界面:采用用户友好的图形界面设计,包括文物列表、修复档案列表、材料信息列表等。
2. 后端开发:采用Web开发技术,搭建服务器和数据库,并实现相关的API接口。
3.数据库设计:根据系统需要设计合理的数据库结构,包括文物表、修复档案表、材料表等。
4.集成管控系统:将本系统与现有的文物管理系统、保护修复系统进行数据集成,实现数据共享和互通。
四、系统优势1.提高工作效率:通过系统化管理文物信息和修复档案,减少繁琐的手工操作和人为错误。
2.提高修复质量:通过修复效果的比对功能,及时评估修复质量,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优化。
3.提高数据共享性:通过集成管控系统,实现与其他相关系统的数据共享和互通,提高信息利用率和工作协同效率。
4.提高信息安全性:通过权限管理和数据备份等措施,保障文物信息和修复档案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总结: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档案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实现,可以提高文物修复保护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保障文物信息的安全和完整。
文物修复档案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文物修复工作,确保文物修复档案的完整、准确和系统,提高文物修复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及国家有关档案管理的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所有参与文物修复工作的单位、个人和文物修复项目。
第三条文物修复档案是文物修复工作的重要记录,是文物修复质量评估、文物鉴定、文物修复技术研究和文物修复工作管理的重要依据。
第二章档案管理职责第四条文物修复档案管理实行归口管理,由文物修复项目负责单位或个人指定专人负责。
第五条档案管理人员应具备以下条件:1. 热爱文物修复工作,有较强的责任心;2. 掌握文物修复基本知识和技能;3. 熟悉档案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第六条档案管理人员的职责:1. 负责文物修复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和保管工作;2. 对文物修复过程进行记录,确保档案的完整性和准确性;3. 定期检查档案保管情况,确保档案安全;4. 对外提供档案查询服务,确保档案的利用率。
第三章档案收集与整理第七条文物修复档案收集范围:1. 文物修复项目申报材料;2. 文物修复方案及实施记录;3. 文物修复过程中的技术资料;4. 文物修复前后对比照片;5. 文物修复报告及验收资料;6. 其他与文物修复相关的资料。
第八条文物修复档案整理要求:1. 按照时间顺序、类别、项目进行分类;2. 对每份档案进行编号,确保档案的唯一性;3. 对档案内容进行简要概述,方便查阅;4. 对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确保档案的长期保存。
第四章档案保管与利用第九条文物修复档案保管要求:1. 保管环境应符合国家档案管理的有关规定;2. 档案应分类存放,保持整洁、有序;3. 对易损、易腐、易燃的档案采取特殊保管措施;4. 对重要档案进行异地备份,确保档案安全。
第十条文物修复档案利用要求:1. 查阅档案需经档案管理人员批准;2. 查阅档案时,应遵守档案保密规定,不得泄露档案内容;3. 查阅档案应做好记录,包括查阅时间、查阅人、查阅内容等;4. 对查阅档案产生的资料,应妥善保管,不得随意丢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文物医院的基础北京故宫博物院是在紫禁城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这里曾是明清两代二十四位皇帝的宫殿,占地72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6.7万平方米。
故宫博物院的文物医院就座落在皇宫的一个四合院里,称文保科技部,其主要任务是负责故宫博物院院藏各类文物的保护研究、修复和复制,半个多世纪以来许多国宝在这里获得了抢救性保护。
文保科技部现有古书画装裱与修复、青铜器修复与复制、古钟表修复、古书画临摹复制、宝玉石雕刻与镶嵌、传世漆器与木器修复、囊匣制作等工作室和分析检测实验室。
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的结合形成了当今的文物医院。
(一)传统的文物修复技术北京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保存并传承了古书画的装裱与修复、青铜器的修复与复制、古钟表的修复、古书画临摹复制、宝玉石的雕刻与镶嵌、传世漆器与木器的修复、囊匣的制作等技术。
这些技术都有着上百年的历史,有的历史甚至更为悠久。
它们经过世代相传,在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形成了完整的工艺流程,具有鲜明的中国民族风格。
这些技术是具有故宫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1.古书画装裱修复技术故宫保存的“古书画装裱修复技术”在2008年已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唐人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论装背褾轴》记载:“自晋代以前,装背不佳,宋时范晔始能装背。
”南朝宋至今已近1600年,由此可见古书画装裱技术漫长的历史。
在隋代,由于丝织品和造纸技术更加成熟,为著名书画家和大量名作的产生创作了客观条件,同时也就促进了书画装裱技术的发展。
在当时的京城,观文殿后设有二台,东称妙楷台,藏自古法书。
西称宝迹台,收自古名画。
隋炀帝即位后,又将内府所藏书画分为上、中、下三等,上品使用红琉璃轴,中品使用绀琉璃轴,下品使用漆轴作为装饰,并派诸葛颖、江总等监制装背。
隋代的书画装裱是从两晋南北朝向唐代过渡的一个重要时期。
历唐至宋,书画装裱进入鼎盛时期。
《高宗翰墨》记载:“本朝自建隆以后,平定僭伪,其间书法名迹,皆归秘府,先帝又加采访……,命蔡京、梁师成、黄冕辈,编类真赝,纸书绢素,备成卷帙,皆用皂鸾鹊木绵褫,白玉珊瑚为轴,秘在内府,用大观、政和、宣和印章。
”由于朝野均重视装裱,故设置官职,“装背”就成为宋代“文思院”的六种待诏之一。
明清时期,书画装裱基本形成以北方为中心的“京裱”和分别以苏杭、扬州为中心的“苏裱”、“扬裱”流派。
清宫造办处专设“裱作”一项,汇集南北高手从事宫廷收藏书画的装裱与修复工作。
民国时期,宫中高手散落民间,中国的书画修复业形成了以北京琉璃厂的玉池山房、大树斋和上海的汲古阁、刘定芝装池等为代表的两大流派。
解放后,国家文物局局长王冶秋将包括刘定芝装池、玉池山房等裱画铺在内的全国书画装裱修复高手请到故宫博物院,专门负责装裱修复故宫收藏的书画文物。
他们是:张耀选、杨文彬、孙承枝、江绍大、张有年等。
这些修复高手们先后修复了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展子虔《游春图》、韩滉《五牛图》、马和之《唐风图》、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等一系列国宝级文物。
2.青铜器的修复和复制技术传统青铜器的修复和复制技术也有着清晰的传承脉络。
从《吕氏春秋?审已篇》和《韩非子?说林》的记载中可知,这种技术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史料中还能看到汉代方士新垣平向汉武帝进献仿周代青铜器事发被革职的记载;故宫现藏唐代仿西周青铜觯已经达到了较高的工艺水平;宋代、元代仿制古代青铜器成为风尚,杭州、苏州等地出现了颇有名气的仿古青铜器作坊;明代万历年间,仿古青铜器制作分为南北两派,金陵的甘文堂、苏州的蔡家和北京的施家成为代表;清代与明代相比,仿器不仅精细,而且数量更多。
清宫内务府造办处内有专门机构负责征召各地能工巧匠仿制、修复青铜器,青铜器修复、复制技术不断完善,日趋成熟,形成了一套工艺规范的传统手工技艺。
明清时期,青铜器的修复和复制技术分为北京派、潍坊派、苏州派、西安派等不同的流派。
故宫博物院的青铜器传统修复技术源于北京派的“古铜张”,而“古铜张”的修复技术现在被认为源于清宫造办处的于氏。
于氏原在内务府造办处专门修复宫廷珍藏的青铜器。
清光绪年间(19世纪末),于氏离开紫禁城成为北京民间青铜器修复业的创业者。
1952年,“古铜张派”第三代传人赵振茂来到故宫博物院,从事青铜器修复工作并将这项传统工艺又带回了紫禁城。
当时的专家还包括长期从事青铜器修复复制的赵同仁、李会生、孟海泉及景德泉、古德旺、张聚如等人。
几十年来,这些专家修复、复制各类青铜器文物上千件,为我国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做出重要贡献。
随着第一批进入故宫博物院的修复师年龄的增长,如何传承青铜器传统修复技艺在20世纪70年代成为全国文物修复行业的突出问题。
1972年,国家文物局委托故宫举办文物修复培训班。
故宫博物院青铜器修复专家赵振茂承接了青铜器修复的培训任务,先后为湖北、湖南、广东、辽宁、重庆、广西、新疆、陕西、甘肃、山东、云南、北京、江苏、山西等十几个省市培养了青铜器修复工作者,将京派传统修复技艺传授到全国各地。
传统青铜器修复技术主要包括整形、拼接、补配、粘接(焊接)、加固、作旧等工序,有时还会涉及到去锈、烫蜡(表面封护)等工作。
每项技术都有自己的操作规范,都要根据青铜器的具体损坏情况选择应用。
传统青铜器复制技术包括制作模具、翻模铸造、錾刻花纹、打磨作旧等工序,每道工序都有很高的技术难度。
从古铜张传人进入故宫后,故宫博物院通过“师承制”的方式培养了一批掌握传统修复和复制技术的专家,先后修复了包括班簋、立鹤方壶、齐史祖辛觯、司母辛鼎、二祀邲其卣、马踏飞燕等一大批国宝级文物,复制了格伯鬲、兽面纹觚、兽面纹瓿、鸢祖辛卣、西周牛尊、西周荣簋等一系列重要文物。
3.古钟表修复技术欧洲的钟表在明代就已经传入中国,受到皇室的喜爱。
在清代的康乾盛世时期,京城皇宫已经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舞台,深受清代帝王喜爱的钟表成为皇家室内陈设、装饰的重要器物。
康熙十九年(1680年)清宫设立造办处,专门承制各种御用器物。
皇帝出于对钟表的喜爱,在造办处下成立了做钟处,征召全国的能工巧匠与在清宫供职的外国匠师一同肩负起御制钟的制作、改制和维修的职责。
做钟处曾经制造了多件御制钟表,同时对清宫钟表不断地进行修复和日常维护。
到宣统三年(1911年)溥仪退位,清王朝统治宣告结束后,紫禁城内作为内务府下属机构的做钟处仍未被裁撤。
逊清皇室时期(1911年—1924年),原做钟处的工匠依旧留在紫禁城中从事清宫钟表的修复与维护。
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原做钟处的工匠仍留在故宫修复钟表文物。
新中国成立后,故宫博物院建立了古钟表修复工作室。
这些工匠继续在故宫博物院从事古钟表的修复工作,同时把这门技艺加以传承。
通过师徒的传承,培养了一批技术精湛的钟表修复专家。
故宫古钟表修复技术已延续了300多年,这一技术源于清宫造办处做钟处,其主要来源有三:一是来自欧洲的传教士,他们是御制钟的主要设计者和机械加工的技术指导。
如法国人沙如玉在雍正六年七月二十五日(1728年8月30日)抵华,在法国人巴多明推荐下,第二年春天被召入京。
雍正七年(1729年)三月初九日,首领太监赵进忠传怡亲王谕:“著西洋人沙如玉在造办处做自鸣钟活计。
钦此。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中多处记载了西洋人沙如玉制作钟表的情况。
二是做钟太监,他们是宫中最早向西方传教士学习自鸣钟机械结构和维修的技术人员。
三是因广钟闻名一时的广州做钟技师。
这些能工巧匠在做钟处共同工作,技术上不断融合,形成了故宫现有的古代钟表修复技术。
故宫现有的古代钟表修复技术主要包括:结构调查、拆卸、清洗、去污、除锈、烘干、栽尖、补齿、焊接、铆合、锉磨、组装、倒齿、备劲、跑弦、合夹板、核对分针、核对时针、换套针、调试等技术环节。
故宫博物院自建院以来,已利用古代钟表修复技术修复铜镀金象驮转花钟、铜镀金象驮水法塔式音乐钟、铜镀金葫芦式转花广钟、紫檀楼嵌珐琅转仙人钟、铜镀金四象驮乐箱帕跑人犀牛转花钟、木楼式时刻更钟、铜镀金鸵鸟驮亭式表、铜镀金嵌珐琅人物亭式转水法钟、铜镀金嵌料石升降塔钟、铜镀金牛驮水法亭式钟、四柱亭式无发条坠力钟、铜镀金镂空套冠架式钟、铜镀金八仙水法转花钟、铜镀金转花走人镜表、铜镀金嵌料花四象驮转花转水法钟等等。
4.古代书画临摹复制技术长期以来,临摹古代书画珍本成为传承中国古代书画艺术、传承中国古代书画技法的重要手段。
据历史文献记载,公元3世纪,东晋画家顾恺之不仅创作了很多名画,而且还临摹了许多绘画作品;公元5世纪,南朝刘宋时期的画家刘绍祖是个“善于传写”的摹画高手;公元6世纪,南齐谢赫撰写的画论《古画品录》中有六法之一的“传移模写”;唐初,皇家设立掌理秘书图籍的官署“集贤院”,这里曾大规模地进行研究和临摹古书画的工作;宋代大书法家米芾因爱好古人书画,遍临晋唐名迹可以乱真;宋代以后随着绘画艺术的发展,书画临摹的风尚也随之更加普遍。
特别是明清以来,临摹书画之风更盛。
出现了“湖南造”、“河南造”、“广东造”、“苏州片”、“扬州皮匠刀”等派别。
民国初期,上海地区集中了一批专以临摹传世名画的书画临摹高手,成员主要有谭敬、汤安、金仲鱼、郑竹友、胡经等。
他们制作古书画时分工合作,或绘画,或写字,或摹刻印章,或装裱作旧,所摹作品惟妙惟肖。
与此同时,北京、天津画坛也出现了一批绘画高手,其中包括“湖社画会”的陈临斋和著名女画家冯忠莲(陈少梅之妻),以及专门临摹书法印章的金禹民。
故宫博物院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吸收了上海、北京等地的一批掌握古代书画临摹技术的专家,如金仲鱼、郑竹友、冯忠莲、金禹民、陈临斋等。
冯仲莲摹《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卷》、《赵佶摹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卷》,金仲鱼摹《赵佶听琴图卷》、《郭熙窠石平远图卷》、《崔白寒雀图卷》,陈临斋摹《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卷》、《胡環卓歇图卷》、《王渊花竹锦鸡图轴》等作品都极具代表性,其中很多摹本已经被作为文物进行收藏。
古书画临摹技术主要包括勾稿、落墨、着色、做旧、题款及印章的摹制。
摹制过程中完全使用传统工艺、传统材料,所摹作品在最大程度上接近原件。
延续并发展了1700多年的古书画人工临摹复制技术,保存了中国古代传统绘画技法和临摹技术,复制了诸多国宝级古书画文物,保存并弘扬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在故宫博物院,其他门类的文物修复传统工艺技术也有着类似的传承脉络,目前故宫博物院文物修复传统工艺技术的门类在中国是最全的。
为了保护这些传统工艺技术,故宫博物院从上世纪就开始吸收有着较好知识结构的年轻人,让他们学习文物修复传统工艺技术并从事文物修复工作。
通过老师傅的传授,已形成了几十人的专家队伍,使故宫保存的这些传统工艺技术得以更好地传承下去。
(二)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为了更好地保护、修复故宫收藏的文物,上世纪80年代故宫博物院成立了文保科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