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课
人教版英语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ppt课件

Grace: Yes, thank you. And those are my
_e_r_a_se_r_s_.
Tom: And Jane, is this your __ru__le_r_?
Jane: No, it isn’t. It’s hers.
Tom: OK, and these are my _b_o_o_k_s_. This is
精选ppt课件
19
Pairwork
A: What’s this?
B: It’s an eraser.
hers
A: Is this your eraser?
B: No, it isn’t. It’s hers. What’re
these?
A: They’re dictionaries.
B: Are these your dictionaries?
精选ppt课件
9
1a Match the words with the things in the
picture. 1.pencil e 2.pen g 3.books b 4.eraser h 5.ruler c 6.pencil box f 7.schoolbag a 8.dictionary d
人称
一
二
三
单 复 单/复 单 单 单 复
形代 my our your his her its their
名代 mine ours yours his hers its theirs
名词性物主代词,相当于一个名词, 可以在句子中单独使用。它相当于“形容 词物主代词 + 名词”。而形容词性物主 代词只能和名词在一起使用
They’re (she)__精_h选_epp_rt课_s件____.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再塑生命的人》 PPT课件

课堂检测
第叁部分
人物感知
品读莎利文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
我觉得有脚步向我走来,以为是母亲,立刻伸出 双手。一个人握住了我的手,把我紧紧地抱在怀中。
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 毫不敢疏忽。
整体感知
认识
全文结构 开启
相处
第一部分 1-5
“我”与莎莉文老师的第一次见面。
第二部分 6-8
莎莉文老师教“我”拼写单词。
第三部分 9-13
莎莉文老师开启了“我”知识的大门,“我”有了求 知的欲望。
课文解读
莎利文怎样塑造小海伦?
莎莉文老师送“我”布娃娃,教 我拼写单词
词语集注
不求甚解
现在多指读书学习只求 懂得大概,不求深刻了 解。
混为一谈
恍然大悟
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 说成是同样的事物。
形容忽然醒悟过来。
油然而生
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 地产生。
所作所为
所做的一切事情或全部 行为。
花团锦簇
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 丽的形象。簇,丛集、 聚集。
美不胜收
小心翼翼
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 接受不完。胜,完、尽。
点
体会莎莉文崇高的献身精神和科学的教育艺术。学习
重
海伦·凯勒好学敏思、坚韧不拔、热爱生活的精神。
点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课文解读
第贰部分
新课导入
你们认识海伦凯勒吗?
一位谱写出人类文明史上辉煌生命赞歌的盲聋哑人,被马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三单元 第三课 第三课时 交流与互补教案 人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课第三课时交流与互补教案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学会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认识我国地区间交流与互补的重要性,增进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难点:认识我国地区间交流与互补的重要性,增进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之情。
三教学过程复习导入师:复习我国南北方和东西部的差异,导入需要区域之间加强交流与合作,以达到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目的。
新课教学:一、想一想:师:在哪些方面需要交流与合作生: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多方面内容。
结合实际生活举例说明幻灯展示“西部之光”人才招聘会现场二:阅读课本,找出三大主要的工程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工程师:补充资料南水北调1952年毛泽东主席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宏伟设想,广大科技工作者持续进行了50年的南水北调工作,形成了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和西线调水的基本方案。
通过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的联系,构成以“四横三纵”为主体的总体布局,以利于实现我国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合理配置格局。
西电东送工程我国水能资源的分布极不均匀,90%集中在西南、中南和西北地区。
由于水电资源分布与用电负荷分布的不平衡,客观上制约了水电的开发和利用。
为加速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优势互补,1988 年 6月,国务院决定实施"西电东送"。
西气东输工程xx年2月国务院第一次会议批准启动“西气东输”工程,这是仅次于长江三峡工程的又一重大投资项目,是拉开西部大开发序幕的标志性建设工程。
我国西部地区的塔里木、柴达木、陕甘宁和四川盆地蕴藏着26万亿立方米的天然气资源,约占全国陆上天然气资源的87%。
特别是新疆塔里木盆地,天然气资源量有8万多亿立方米,占全国天然气资源总量的22%。
塔里木北部的库车地区的天然气资源量有2万多亿立方米,是塔里木盆地中天然气资源最富集的地区,具有形成世界级大气区的开发潜力。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第一课家住平原第二课与山为邻1.垂直的生计—南美洲安第斯山区(农业生产)(1)地理位置:该地区在南美洲,位于南半球,西半球。
(2)自然环境:安第斯山脉是世界上最长的山脉。
安第斯山脉从北到南纵贯南美洲大陆,全长近9000千米,素有“南美洲脊梁”之称。
秘鲁大部分地区位于安第斯山区,中部地区平均海拔4000多米。
这里的气候和植被类型复杂多样,从山麓到山顶气候差异显著,自然景观随之呈现明显的变化。
详见教材第64页3-17图。
(3)人们的农业生产情况:A在海拔较低的山谷和山坡处,印第安人开辟梯田,种植稻米,玉米,马铃薯,小麦和大麦等农作物(种植业)。
B.在山区的高海拔处,气候寒冷,居民以放牧驯养的羊驼和骆马为生(畜牧业)。
(4)人们的生活情况:A羊驼和骆马的奶,肉与皮革为人们提供了衣食之源。
B玉米和马铃薯是山区居民的主要粮食。
C骆马是本地居民的主要运输工具。
(5).秘鲁国徽的左上角是什么动物的图案?答:骆马。
它的形象泛起在国徽上说明了什么?答:骆马在本地居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2.山地之国——瑞士(欧洲阿尔卑斯山区)——旅游业(1)地理位置:瑞士在欧洲的阿尔卑斯山区,位于北半球,东半球,中纬度,北温带。
瑞士有山地之国之称。
瑞士人被称为大山之子。
(2)自然环境:阿尔卑斯山脉是欧洲最大、最雄伟的山脉。
阿尔卑斯山脉跨越的国家:法国、意大利、瑞士、列支敦士登、奥地利。
.阿尔卑斯山区是欧洲多条河流的发源地,主要有莱茵河(注入北海)、多瑙河(注入黑海)和波河(注入亚得里亚海)。
瑞士的地形特征:地形以山地为主,山区占到了国土面积的60℅,耕地面积少,矿产资源奇缺。
湖泊众多,河谷平原面积狭小,地势起伏变化大。
(3).阿尔卑斯山脉的高山峡谷、险峰深涧是怎么形成的?答:是由于河流和冰川的感化形成的。
(4) 多样的地形、独特的景观,以及古老的城镇和纯朴的乡村生活,为瑞士人提供了丰厚的旅游资源。
瑞士发展支柱产业之一是旅游业。
新人教版七年级美术上册第三单元第3课《奖牌设计》精品课件

新知讲解
玉文化体现中国传统 奖牌挂钩彰显汉文化 抗冲击性能、安全性能良好 筛选严格含金量不打折
新知讲解
北京奥运会奖牌中国特色浓厚,艺术风格尊贵典雅,和 谐地将中国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结合在一起。其所蕴含的 “以玉比德”的理念充分表达着对奥运成绩优胜者崇高的 敬意和礼赞。而将玉创造性地运用于奥运奖牌之上,则再 一次完美地表达了东方智慧对奥林匹克精神的独特诠释。
新知讲解
据史料记载,古老的竞赛活动,人们把月桂树的枝条做成花圈 的形状或把花圈戴在头上作为一种胜利或杰出的象征。古希腊的 体育精神是强调力量、速度、高度、技巧的竞争。竞技的胜利者 是超群绝伦的英雄,要用饮酒的方式予以奖励。胜利者要为失败 者斟酒,失败者要用大杯饮酒。提示胜者不得骄纵,亦有敬让之 心;对于败者,饮的是罚酒,因为他们无论是技能还是德性都没 有达标,需要警示。奥运会奖杯的形状为放大的酒杯,典故正是 源于此。
作品欣赏
奖牌背面为一名奥运冠军站在领奖台 上,右臂高高举起,手上握着月桂花 冠。背景图案为体育场和雅典卫城。
作品欣赏
第二届奥运会在巴黎举行,竞赛规程规定要颁发“特别富有艺术 意义”的奖品,结果取消了奖章,而给每个奥运会参加者发了一 枚长方形的纪念章,图案是勇士手执橄榄枝。随后几届奥运会, 各自的奖章图案设计各具风格,没有形成固定的样式。
新知讲解
祥云纹样:富意吉祥
工艺特点:采用喷砂工艺,使本来耀 眼的金属显露出美玉般温润柔和的质 感,展现了中国文化含蓄内敛的审美 风格。
冰雪纹样:源自冰梅纹,表现冬季特征 。
奥运五环标志:象征全世界运动员相聚一堂。
新知讲解
在“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这一核心思想引领下,设计团队做了一套冬奥会的色彩 系统。其中,所用颜色均取自石头,在敦煌壁画、瓷器和绘画中都有所体现。 因此,冬奥形象景观设计取法大自然,继承传统文化,不仅没有因此变得陈旧,反 而更加朝气蓬勃。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PPT课件

“不必说 ……也不必说……” “单是……”
︷ ︷ 整体 写作顺序
局部
先植物 后动物 先动物 后植物
菜畦 石井栏 皂荚树 桑葚
鸣蝉 黄蜂 叫天子
油蛉 蟋蟀 蜈蚣 斑蝥
何首乌和木莲 覆盆子
静态 低高
动态 高低
5.作者又用了哪些方法把这些景物写得具体、 生动、活泼多姿的?
A、 (1)①“肥胖的黄蜂”体态比别的昆虫肥大
( 扫)开一块雪,( )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 )支起一 面大的竹筛来,下面( )些撒秕谷,棒上( )一条系长绳, 人远远地 ( )着,( 看牵)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 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 ),便( )拉住了。
罩
九个动词准确生动描绘出捕鸟的全过程, 写出了雪后捕鸟的乐趣。也写出了儿童捕鸟 时的兴奋、惊喜之情。
1.第一段中最能体现作者对百草园态度的两个 字是 乐园?。
2.从后文中我们得知百草园其实是一个荒园, 那为什么在作者心中这是他的乐园呢?
乐在 丰富的动植物 (乐景) (2)
2.从后文中我们得知百草园其实是一个荒园, 那为什么在作者心中这是他的乐园呢?
乐在 丰富的动植物 (乐景) (2)
2.从后文中我们得知百草园其实是一个荒园, 那为什么在作者心中这是他的乐园呢?
的
私
“梅”暗含:梅花香自苦寒来
塾
宝剑锋从磨砺出
走进三味书屋
2.你觉得作者笔下的这位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
①品行“极方正、质朴、 博学”
②他不屑于回答“何曰 怪哉”之类的怪题。 ——有点古板,迂腐。
2.你觉得作者笔下的这位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
③ 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 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 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 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 ——教学认真、对学生负责。
七年级上册语文书第三课读读写写

七年级上册语文书第三课读读写写在七年级上册语文书的第三课《读读写写》中,我们将学习阅读和写作的重要技巧。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将提高我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我们的写作能力,进一步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
一、提高阅读理解能力阅读理解是我们获取信息、理解意义的重要方式。
在本课中,我们将学习如何进行有效的阅读,并提高我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预习来提前了解文章的主题和大意。
在开始阅读之前,可以先浏览文章的标题、段落开头和结尾,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和结构,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
其次,我们应该注意理解文章中的关键词语。
关键词语通常是文章中最重要的词汇,它们能够帮助我们理解文章的主题和要点。
当我们遇到不认识的词语时,可以通过上下文的提示来猜测词义,或者查找词典进行解释,以增强对文章的理解。
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划分段落和标记关键句来帮助我们整理文章的逻辑结构和主要内容。
段落是文章思想的组织单位,每一段通常包含一个主题句和相关的细节句。
标记关键句可以帮助我们快速找到文章的主题句和主要观点,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
二、培养写作能力写作是我们表达思想、交流想法的重要方式。
在本课中,我们将学习如何进行有效的写作,并培养我们的写作能力。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写作的目的和读者。
不同的写作目的和读者需要使用不同的写作风格和语言表达方式。
我们应该根据写作的目的和读者的需求来选择适当的写作方式和语言表达,以确保我们的写作能够准确传达我们的意思。
其次,我们需要进行充分的思考和准备。
在开始写作之前,可以通过头脑风暴、纵横排列等方法来收集和整理我们的想法。
在进行写作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提供具体的例子、观点和论据来支持我们的观点,使文章更具说服力和可信度。
另外,我们还需要注意写作的语言规范和结构合理。
语言规范包括正确使用词汇、语法和标点符号,使文章通顺、流畅。
结构合理包括文章的开头、中间和结尾的逻辑关系清晰,段落之间的过渡自然,整体结构紧凑有序。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件(四篇课文+写作+名著导读+课外诗词共308页)

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朝花夕拾》(《鲁迅全集》第二卷,人民文学出 版社2005年版)。1926年,鲁迅写这篇散文‚重提旧事‛。这年
鲁迅目睹‚三一八‛惨案,愤怒不已,并亲自参加对北洋军阀的
斗争,遭到了通缉。他来到厦门后,仍很失望,厦门大学也充满 了陈腐之气,那里的校领导顽固地奉行封建教育制度,强迫学生
尊孔读经。鲁迅‚重提旧事‛就是为了借它来讽喻现实,也就是
2016年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所有课件 (精品制作,质量保证)
第9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第10课《再塑生命的人》 第11课《窃读记》 第12课《论语十二章》 48张ppt 33张ppt 44张ppt 54张ppt
第三单元写作:写人要抓住特点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 课外诗词诵读
31张ppt
39张ppt 42张ppt
温馨提醒:本课件适用最新部编人教版, 望老师们谨慎下载!
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部编本 ·七年级上册语文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散文集《朝花夕拾》;熟读课文,学习本课生 字新词,积累好词佳句。(重点) 2.学习本文独特的写景方法;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 的语言特色。(难点) 3.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体会作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 屋的生活乐趣以及热爱大自然,追求新知识的思想感情。 (重点)
看似矛盾,其实不然。这是为了表达两种意思。 对最末次的相见来说,已隔了七八年,印象模糊, 故用了不肯定的语气;然而追忆童年生活,百草园 带给“我”的快乐却又历历在目,故用肯定语气。 两者连用只是曲折地传达出作者对百草园的情感。
第一部分写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主要体现 在哪些方面? 三个方面: 有趣的动植物(第2段); 神奇的传说(第3-6段); 雪地捕鸟的乐趣(第7-8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课
《父母的心》《养母》(2课时)
课前预习:
了解作者及背景资料。
相关课程标准: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词语,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字形及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亲情。
过程与方法
1.学习小说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以及这样安排的妙处。
2.学习通过曲折的情节来展示人物个性、表现主题的写法。
3.体会母亲的形象意义,把握文章主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父母对孩子伟大的爱。
2.理清事件,体味“养”的含义,感悟人物品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大爱无言”,朱自清的父亲留给人们一个“深青布棉袍,黑布大马褂的背影”,梁晓声的母亲更让我们感受到一位自尊、顽强,爱子至深的感到,今天我们来学习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带给我们的《父母的心》。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注音释义
濑()户褴褛()( ) 酬()谢不妥()禁()不住
褴褛:
失魂落魄:
如数奉还:
酬谢;
2. 作者简介
川端康成,日本现、当代小说家。
出生在大阪。
主要作品有《伊豆的舞女》、《雪国》、《古都》等。
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已有多部作品在中国翻译出版。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理清文章思路,学生讨论、交流。
1、默读、朗读结合,了解大意。
2、快速默读课文,概括叙述本文大意。
3、精读课文,回答:
本文一共写了几次换孩子过程,每次理由是什么?
别在什么时间,财主夫人有什么态度变化?这对夫妇当时各是什么表情?
4、你认为他要孩子、换孩子理由充分吗?如果是你,会同意吗?
5、既然要孩子,为什么当初要把孩子给出去?既然给出去,那么为什么结果又把孩子都要回来?
四、合作探究
1.课文如果一开头就写贫穷父母一个孩子也不送,是否更能表现父母爱子之心?现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不能。
因为父母总是这自己的孩子着想的,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过上好日子。
当有人开出优越的条件时,贫穷父母是不能不为自己的孩子着想的。
如果一开始就加以拒绝,就显得不真实,不自然,也不能充分表达父母爱子之心。
现在这样写的好处是:符合生活的真实;能把贫穷父母曲折复杂的内心活动表现出来;惟其如此,才能使作品产生艺术感染力,打动读者的心。
2. 仔细体味课文中所写的“当爹妈的心”,根据下面提供的情境,用一两句话写出“那位父亲”和他的妻子的心理。
1、财主夫人要求送一个孩子给她时?
2、送走长子时?
3、用次子换回长子时?
4、用女儿换回次子时?
5、要回女儿时?
3.小结:在父母的心头,儿女就是他们一生不变的牵挂。
不管是风来了还是雨来了,他们永远是我们的庇护神。
正如俗话所说:手心是肉,手背是肉。
五.拓展延伸
1.故事结尾似乎并未结束,这一家人的生活始终成问题,请同学们续写一个结尾,想象一下他们一家六口将会过着怎样的生活。
2.“可怜天下父母心”,不管是父亲还是母亲,绝大多数对自己的子女充满着爱,而且这种爱是无私的、真挚的、深沉的。
爱,它又是相互的,在我们享受父母关爱的同时,你有没有想过如何回报父母呢?仿写句子。
父爱是铺路石,伴随我们一生,无怨无悔;母爱是阳光,照耀我们一生,无忧无虑。
父母的爱是大海里的启明星,永远为儿女照亮前方。
六.布置作业
课后收集一些反映父母关爱子女的谚语、格言、民谣、诗歌。
第二课时
一.设境导入
同学们,在上这一课之前,我们已经上了三篇有关父爱,母爱的文章,同学们还能回忆一下吗?(同学们一起回忆《背影》,《慈母情深》及《父母的心》的有关内容)好,不管是父母对子女深沉的爱,还是子女对父母的感念,他们所表达的都是亲情,我们说亲情是人类感情中最崇高的部分,其中最博大,最无私的莫过于父母对子女的爱,这种爱很朴实,很实在,是朴素的,是自然的,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有关母爱的文章,这篇文章中的母亲不是作者的生母,而是位养母,可是表达的爱却不亚于生母!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检查预习
请同学们说说预习的生字生词情况。
学生汇报,教师补充:拮据
..(jié jǖ)煞费心机(shà)庇护(bì)唏溜(x ī)
三.自由朗读全文,感知文章的内容
思考,讨论:想一想,作品中的养母有着怎样的性格,作者又是选取哪些典型事例来表现的?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1、小气:第一自然段中的“豆腐好像少了”,“杏子好像被人偷了”,“婶婶家的鸡进了菜园”,还有第四段中的找衣服,也是小气的表现,对客人的应付等。
2、对家人是大方和无私的:挨家挨户为我找衣服,好吃的自己不吃而是留给家人,对客人的应付实质上是对家人爱的付出,对养父和我的祷告等。
总结:通过对别人的小气和对家人的无私,表现了养母对家人尤其是对我深深的爱。
四.品读文中的细节,体会养母的亲情。
1、同学们抓住了养母的特点,而且都找出了文中典型的事例,这样,这位农村善良的,既可爱又小气的养母形象在我们的眼前逐渐清晰起来,她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深深的打动了我们。
同学们,让我们再读文章,看看哪些细节最让你感动,想一想,为什么?(做好阅读批注)
学生做批注交流,教师作点拨,补充:
(1)第五自然段,她那看着亲人吃饭的神态,这段传神的描写,把养母那种独特的爱淋漓尽致的表达了出来,可以说到了不要自尊的程度!这段中的五个动词最形象:如“站”“看”“张合”“唏溜”“蹲”等。
养母的爱就是通过这几个动词表达出来的,就像《背影》中父亲为儿子买桔子爬月台时的那段描写中的“攀”“缩”“倾”等几个动词,把人物感人的形象很好的展现给我们。
(2)第十二自然段吃玉米轴,把好吃的留给家人,多好的一位母亲啊。
2、在课文中找出养母和一般的母亲,特别是和《慈母情深》中的母亲相比,有哪些显得特别不同?思考并做出批注。
点拨:《慈母情深》中的母亲她有着高贵的尊严,她自尊、不无高贵、不乏智慧;本文的养母身上却有许多缺点和毛病,她无私的爱是和狭隘联系在一起的。
同学们,养母身上集渺小和伟大,无私和自私于一身,但这相反相成,构成了这个母亲的伟大。
现在,让我们把5自然段再读一遍,细细体悟这位养母独特而深深的爱!
五.合作讨论,深入探究
分四人小组,合作讨论:文章的开篇写了养母的“小气”,结尾却说养母是个“纯粹的人”请同学们结合《养母》中有关“小气”的问题所发出的议论,联系《背影》,《慈母情深》中的父母的某些表现,谈谈你对“纯粹的人”的理解?
交流,指导:
1、在《背影》中父亲对儿子无私的爱,如不顾自己已经力不从心,还给儿子爬月台买桔子;《慈母情深》中,对我的无私的爱,如毫不犹豫的两次给我钱买书;因此,“纯粹的人”应该是一个非常关爱自己家人的人。
2、《背影》中对自己小气,如与脚夫讲价钱,为我拣座位等。
《慈母情深》中对自己小气,如为我讨回小人书,少一本也不行。
因此,我认为“纯粹的人”应该是一个不装腔作势,感情非常真实的人。
《慈母情深》中,对自己小气还有不让我给她买罐头。
因此,“纯粹的人”应该是一个在家里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
归纳:
A、面对家庭,面对亲人,他(她)具有“毫不利己”之心,其实在这样的亲人、家庭范围内,也具有“专门利人”之心。
B、尽管他(她)们都有“小气”之类的缺点,但他(她)们是最称职、最本色的父母,乃至是家庭中最具有牺牲精神的家庭主妇,每个家庭都因此而有着最真切的幸福。
因此,他们(她们)“纯粹”在为父母的本色,也就是做人的本色上。
六.延伸交流
这篇文章的母亲不是作者的亲生母亲,而是一位养母,可表达的爱却不亚于生母,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耳闻目睹,或亲身经历过如文中所述的故事吗?或者你和自己的妈妈之间的故事又是什么样的呢?好,现在就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先交流一下,然后再给大家说说,好吗?
七.布置作业,巩固成果。
将课堂上交流的故事写成一篇短文,字数不少于300字。
教学反思:
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因为大多都被父母浓浓的爱包裹着,大多认为父母对自己的付出理所当然,很少真切地体验一下父母的拳拳爱子之情,而且二篇又是特定的年代、特定的背景下发生的故事,对于现在生活富裕的独生子女来说,可能对故事中父母被逼无奈的做法理解起来有点难度,因此在讲课时,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亲身感受,加强渲染感情的力度,理解父母的爱子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