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太极拳中的矛盾运动(一)
孙氏太极拳中的十大辨证关系

孙氏太极拳中的十大辨证关系(一)一阴一阳之谓道,而在太极拳中这种阴阳之间相反相成的关系是一以贯之的,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是灵魂,是生命。
具体表现在十个方面:快与慢。
刚与柔。
长与短。
稳与灵。
松与紧。
曲与直。
伸与缩。
化与打。
虚与实。
动与静。
矛盾的两方面中哪一个都是不可缺少的,但哪一个都不可过与不及。
正确处理好这十大关系,是提高练拳效果的重要途径。
第一节快与慢对于外行来说,慢慢悠悠的太极拳怎么能称为拳呢?殊不知太极拳之妙就在这个慢上,要慢练快用,先慢后快。
慢为体,快为用。
不慢不足以体会拳之内劲,不慢不足以去掉虚浮之气,囫囵吞枣,浮光掠影,只可作欺人之花拳秀腿。
慢之难有甚于快者,不信请试以走路。
只要是正常人而非腿部残疾者都会走路,这有何难?然而,若让你将脚慢慢迈出,轻轻放下,缓缓向前移动重心,则立刻会觉得摇晃不稳。
快速踢腿是人都会,但慢慢向上抬起,而且还要抬得高,那就要专门训练了。
慢练对身体的要求高,实际上的难度要大得多。
只有待慢练日久,周身一体,调控自如了,才有可能由慢入快。
这个过程不是人为的,不是练者今天想练快就练快,想练慢就练慢,而是你的功夫到了那个地步,慢的功夫深厚了,才有可能快。
这时的快才是有根的快,是收放自如的快,是可用的快。
这就如同练习书法,必须从楷书一笔一划地开始,真正的书法家没有不会楷书的,由楷书而行书而草书,一开始就草,充其量也就是一团乱草罢了。
所以练太极拳一定要从慢开始,所谓慢工出细活,把基础打牢。
但慢决不是我们的目的,若只一味陶醉在慢中,只会慢,不会快,也不足以称为太极拳。
因为是拳就是要用的,用时非快不可。
在实际练拳中也要掌握慢的度,慢而不滞,也就是不能有停顿的感觉,特别是在动作的转折处。
练拳不是越慢越好,与其那样,不如停下来站桩算了,然而这两者之间谁也不能代替谁,各有各的功效。
走拳架是体会拳的用法,太慢了,停顿了,养成了习惯,将来真的用起来就出不去手了。
所谓“行云流水,绵绵不绝”,就是说不可有停顿、滞涩之感。
太极拳“刚柔相济”的含义

太极拳“刚柔相济”的含义刚柔相济是太极拳运动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
下面是店铺专门为您整理好的:太极拳“刚柔相济”的含义。
太极拳“刚柔相济”的含义著名太极拳家陈鑫对此曾有过精辟的论述:“世人不知,皆以太极拳为柔术,殊不知用功以来,千锤百练,刚而归之于柔,柔而造至于刚,刚柔无迹可见。
但就其外观之,有似于柔,故以柔名之尔,而岂其然哉?且柔者,对于刚而言之耳,是艺也,不可谓之柔,亦不可谓之刚,第可名之为太极。
太极者,刚柔兼至,而浑于无迹之谓也。
其功也多,故其成难。
”在这里,陈鑫指出了世人认为太极拳是柔术的偏见,明确提出:“太极拳不可偏执于刚,也不可偏执于柔,而应是刚柔相济,才符合太极拳名的真义,才是名符其实的太极拳。
刚、柔是太极拳阴阳范畴中的一对矛盾,在练习和应用之时,应该做到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刚柔相济。
纯刚无柔,或纯柔无刚,即是只有阳或只有阴,均不能称之为太极拳。
太极拳的刚柔相济包括多个方面的含义,其中最重要的有:太极拳功成之时呈现的“状态”,应用时的“特点”以及太极拳运动技能形成过程所遵循的“规律”。
“刚柔相济”是太极拳功成之时呈现的最理想状态。
主要表现在:意识上形成不偏不倚,身体姿势时时处在刚与柔交界的中正状态(亦可称临界状态)。
正如陈鑫所描述的:“不偏不倚,非形迹之谓,及神自然得中之谓也。
”意识上只有形成了刚柔相济的状态,才能够做到欲刚能刚,欲柔能柔,刚柔随心所欲。
又如先严罗基宏先生所说:“意到气到、气到劲到,意在人先。
隐为柔,现为刚,隐现莫测,擒纵在我。
”“富有弹性和韧性”是太极拳内劲的基本特点。
甚至可以说太极拳的技击术,就是运用这种富有弹性、韧性的内劲来克敌致胜的技术。
众所周知,对纯阳纯刚的坚石或纯阴纯柔的棉花来讲,不论采取任何训练手段,都不可能产生出理想的弹性力。
只有刚柔相济的弹性体,如:弓、弹簧、注满气的轮胎、皮球等,才能产生弹性力。
太极拳的练习,首先就是要除去僵硬之力,千锤百炼,将自己的身体锻炼成一个刚柔相济、高度协调的弹性体,从而产生强大而富有弹性韧性的内劲。
王宗岳《太极拳论》试析

王宗岳《太极拳论》试析作者:陈钢来源:《少林与太极》2009年第02期【原文】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此段是全文的开篇,主要讲述了太极拳术的根源理论。
说明了太极拳是运用古代儒家、道家哲理,“易”文化和“道”文化之精髓,即阴阳学说与五行八卦演变之法,结合人体内外运动规律而形成的刚柔相济、动静相兼、强身健体、自卫防身的武术拳种。
凭借太极哲理为拳术之基础原理和理论指导,从而表明了太极拳术的以武载道,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我们要想彻底掌握太极拳,必须深切理解太极的本义才行。
周敦颐著《太极图说》是以太极解释宇宙形成的过程,即“无极而太极。
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
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行顺布,四时行焉。
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二气交感,化生万物。
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周敦颐的“太极”,一方面回复到将太极说成是气;另一方面又提出“太极”本于“无极”,“太极”的“有”产生于“无极”的“无”。
周敦颐的宇宙生成论就是一个从无极至太极,至阴阳、天地,至五行、四时至万物的发生形成过程。
程颐和程颢则将太极等同于无极,“太极者道也。
两仪者阴阳也。
阴阳一道也。
太极,无极也”、“散之在理,则有万殊;统之在道,则无二致”。
认为无极、太极、道和理是无二致的。
朱熹也将太极说成是理,称“太极只是一个理字”、“太极非是别为一物,即阴阳而在阴阳,即五行而在五行,即万物而在万物,只是一个理而已”。
同时,朱熹又称“天地之间,有理有气。
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
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
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
朱熹的“太极”、“理”和“道”,内涵虽然各有侧重,但实际上也是相同的概念。
从上段的叙述,我们可以理解太极拳以“太极”为名的原因,就是借“太极”以论其理。
先明其理,而后其拳自通,以太极的生化之理映射于拳术运动时成阴阳平衡,动静循环,相连不断,也就是“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孙氏太极拳中的十大辩证关系(一)

page 2
3 6次 ; 或 用 舌尖 舔上 颚 ,左 右 摆动 3 6次 。待 口 水增多 时 ,分 3次咽下 。 ※ 3 用 舌 尖 舔 内侧 的齿 龈 , 由 . 护短 ,长有 短处 ,短有 长处 。与人 交手 ,手不 是越 长越好 ,能伸 出一寸奏 效 ,决 不伸 出两寸 。 手伸 得越 长 ,离 自己的根节 越远 ,越容 易失 去 控制 ,越 易为 人所制 。功 夫越大 的人 ,才越 敢 于将 手放 出去 。拳经上 经 常说 在做 动作 时要将 上 而 下 ,紧 贴 上 下 牙 龈 转 圈 ,正 反 各 3 6圈 。然 后 ,再 用 舌尖 舔 摩 上唇 颊 侧 和 下唇 颊 侧 3 6圈 ,顺 序 同 上 , 待 口
太极拳与辩证法

太极拳与辩证法作者:吴小茂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08年第03期【摘要】本文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揭示了太极拳中的矛盾运动,以期为广大太极拳爱好者深入认识太极拳、习练太极拳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太极拳;矛盾运动;健身太极拳历史悠久,流派众多,如陈式、杨式、吴式、孙式等,其风格特点各有不同,但在深入研究之后就不难发现,它们自始至终都与辩证法息息相关。
宋代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讲到“无极而太极”,并将道教《无极图》改为《太极图》。
认为“太极”不但产生阴阳二气和五行,产生天地万物,而且是动静之源。
《太极图》表明,对立物既矛盾又统一,还互相转化,大头对小头,小头对大头,大到极点时会转化为小,小到极点时会转化为大,阴会转化为阳,阳会转化为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相济、否极泰来,对立统一,变在其中。
太极拳作为我国的一种文化遗产,集结了我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精髓。
在哲学思想方面,关于“矛盾运动”的思想,即使在现代也是非常科学的。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运动”就是事物内部两方面既对立又统一,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的关系,它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太极拳正是在多重“矛盾运动”的信息处理中进行运转变化的,诸如动与静、虚与实、柔与刚、攻与防等。
本文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剖析了太极拳中的这些矛盾,为使广大锻炼者比较深入地认识太极拳的本质,提高大极拳的锻炼功效和水平。
一、动与静动与静概括了太极拳在时空运动的总体特征,是太极拳中一对主要矛盾。
动与静的关系在太极拳中主要有两重含义。
首先,动是指太极拳自起势始直至收势,如同江河之水,滔滔不绝,又如同行云一般不可中断。
动在太极拳中占主导地位,因而太极拳属动功。
而太极拳之动,又是一种极端和谐的运动,它的一招一式都要求全身放松、上下相随、前后相连、左右相照,且要求做到“内外三合”,即指做到意念、气机、内劲与动势、架子、外力三合,表现出一种松、稳、慢、圆、柔的整体协调、均匀、和谐的运动特性。
太极拳之开合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太极拳之开合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自己为自己打一套拳你的生命将与众不同太极理论太极拳之开合开与合是对立的统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太极拳既是一种运动形式,肢体就不能只伸不屈,也不能只屈不伸;内气就不能只放不收,也不能只收不放;呼吸就不能只呼不吸,也不能只吸不呼。
实践中,开合的转换,有以下几条基本规律。
(1)在太极拳运动中,开与合是互相化生的。
就是陈鑫说的:一开连一合,开合互相承(《陈氏太极拳图说》)。
就整体而论,有的拳势(如揽擦衣)是一开一合,有的拳式(如金刚捣碓)是两开两合,有的拳势(如闪通背、云手有更多的开合。
还有少数拳式,如白鹅亮翅外形上虽然只开不合,但紧接的搂膝拗步式,就必须先合而后开;初收式外形上虽然只合不开,但紧接的斜行式,就必须先开而后合。
太极拳动作,系由无数个弧形和圆圈所组成。
以手而论,如果划上弧或上半圈时为伸为开,则划下弧或下半圈时为合,如左右擦脚式。
反之,如果划下弧或下半圈时为开,则划上弧或上半圈时为合,如抱头推山前半势的双手抱头动作。
(2)拳势中,手足的屈伸与内气的收放通常是一致的。
就是:肢体由屈而伸时,内气通常是由丹田向外发至手足四梢;肢体由伸而屈时,内气通常是由手足四消收归丹田。
陈鑫曾说凡左右缠丝精,伸展胳膊向外去者,皆是由肩、由腋缠到指头;往里收束者,引进其精,皆是由指甲、指肚缠至肩、缠至腋。
又说:周身之精,往外发者,皆发于丹田,向里收者,皆收于丹田。
(《陈氏太极拳图说》)如单鞭式,两手由胸前向左右开展,两腿左弓右蹬时,内气是由丹田发向手足四梢。
初收式,两手两足屈收如猬缩,内气是由手足四梢收归丹田。
但是,也有少数拳势身肢的屈伸和内气的收放恰巧相反。
比如:陈式太极拳由金刚捣碓式转白鹅亮翅式,两手和两臂由左向右前上方伸展时,内气却是从手足四梢向丹田收聚;杨式太极拳的双峰贯耳式,两拳分别自左右弧形向前上方收合时,内气却是从丹田向两拳发放。
所以,有些拳家将太极拳动作中同义的相对名称分类列表:将吸、合、虚、蓄、屈、退、起、仰归为一类,将呼、开、实、发、伸、进、落、俯归为另一类,只是符合一般情况。
“传统”和“竞技”太极拳矛盾辨析

拳是外在的运动形式的竞技, 因此, 对身体素质有很高 的要求。然而, 从休闲体育的角度讲 , 太极拳要符合广 大老百姓的身体素质实际情况 , 必定不能朝着竞技体 育的审美方向发展 。其重点只能是降低对动作形式的 要求 。于是 , 追求 “ 天人合 一 ” 思想境 界 的传统 太极拳 更加符合了现代休 闲体育理念。虽然难度和激烈程度 不是决定是否是休 闲体育运动的标准 , 但是必须意识 到二者对于参与者来说 , 会形成一定的心理障碍, 使得 参与者 产生 畏J 和抵 抗 心 理状 态 , 而会 在 违 反 自己 从 意愿 的状态 下运 动 , 而达 不到 心情 的放松 。因此 , 从 太 极拳教 学一 定要遵 循 教 学 规律 , 形成 一 个 由简 单 到 复 杂的太极拳教学内容体系 , 让学生在逐渐掌握太极拳 健身 的技术方 法 的过程 中 , 到愉 快 的情感 体验 。 得
作者简介 : 王亮华(92一) 男 , 17 , 江西景德镇人 , 讲师, 士, 究方向为武术教 学与训练 。 硕 研
体育作为休闲的重要方式, 已经成为现代文明时尚 生活方式。休闲的体育理念对学校体育教育改革产生 重要的影响 , 学校的教学 目标体系逐渐形成包括技能、 体能和情感 目 标等综合体系, 单一的竞技武术教学 内容 受到 了极大地质疑和批判 , 如学习 内容记 不住 , 陷入 “ 考 完忘光”的窘境等 问题 。虽然在传统太极拳现代化的 进程中, 太极拳竞赛套路教学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 是随着社会的发展 , 人们审美水平 日益提高 , 单一竞赛
从发展的顺序讲 , 传统太极拳是竞技太极拳的基础 , 竞 技太极拳是传统太极拳的提高, 太极拳教学要遵循这一 原则。学校太极拳教学中, 传统太极拳流派之间的矛盾
太极拳中的几组矛盾(二)

太极拳中的几组矛盾(二)(四)外形与内在太极拳的外形与内在是既存在着形如其内,同时又是存在着许多形内相反,还存在许多形形相反的。
比如对于弓步状态,许多人都认为前弓脚承担较多的体重因此为实,后蹬脚承担较少的体重因此为虚,太极拳这种情况是确实存在的。
但是,太极拳弓步绝大部分时间却是后蹬脚承担较多的体重因此为实,前弓脚承担较少的体重因此为虚的。
还有虚步变为弓步躯干虽然往前移动,然而躯干往前移动过程的始终却必须是始终往后撑的。
不仅躯干前移必有后撑,而且躯干后移必有前撑、躯干左移必有右撑、躯干右移必有左撑,这些都是内外相反的。
还有虽然太极拳存在躯干往右转动手臂被往右带动这种如同货郎鼓转动带动绳珠的情况,但许多情况下,却是躯干往右转动手臂被往左带动、躯干往左转动手臂被往右带动这样形形相反的情况。
还有手臂与躯干,虽然太极拳有手臂与躯干同向移动的情况,但很多情况下却是手臂前移躯干后撑的等等等等。
这种反应古代拳谱表述为“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等,其中有许多是违反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与正向思维,使得许多人难以理解的。
学习太极拳就必须改变人的这种本能与冲破这种正向思维,不然的话,要学会太极拳也是不可能的。
(五)有根与无根有根与无根自然是相反的,然而太极拳却要求两者必须是合一的。
所谓“有根”是形容站立十分稳固,古代拳谱的“五指抓地”、“沉着”就反映了“有根”。
近代有的太极拳家如郑曼青先生则表述为“欲将足心贴地,进而则欲足陷入地……则我之足已有根矣”,甚至有的太极拳家称之为足似“入地三尺”。
足有根的程度反映了站立沉稳的程度,对于任何武术都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如果站立不能沉稳,怎么能够有效攻击别人与保护自己呢?然而,任何武术移步轻灵也是性命攸关的重要。
有的人练武术,沉稳有余、轻灵不足,其它功力再强大、技巧再好也容易挨打败北。
所以太极拳古代拳谱尤其强调要“举动轻灵”,如果不能举动轻灵那就是古代拳谱所谓的“双重之病”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太极拳中的矛盾运动(一)
摘要:本文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揭示了太极拳中的矛盾运动,以期为广大太极拳爱好者能够比较深入地认识太极拳,习练太极拳,提供理论指导。
1前言
在人们习惯了用科学的眼光看待事物的现在,人们已走出了太极拳那古老、神秘的迷谷,逐渐认识到了它本身实在的价值。
太极拳具有慢、匀、圆、松、静、柔等特点,适用于青、壮、老年等各个年龄层次以及各种体质状况的人锻炼。
太极拳特有的“心静用意”的要求,采用腹式逆呼吸,以及贯穿始终的螺旋式的弧形动作,缠丝运动,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以及全身各部位的肌肉关节、骨骼都有着良好的刺激和锻炼价值。
中医学上也认为,长期习练太极拳可以畅通血脉,通经活路,因而可以防治许多慢性疾病,加之太极拳可以单独练习,占用场地少,不需要器械,所以,太极拳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喜爱。
然而,广大习练者中,却有很多人未得其要领,或效颦于一招一式,或形不似意不达,或偏刚偏柔,或虚实不分,虽常年练习,却事倍功半,终未深入其境,太极拳应有的功能也大大降低。
这些现象的产生皆源于对太极拳没有或缺乏正确的、深刻的认识。
只有从理论上把握太极拳的精髓,才有可能在实践中收到好的效果。
太极拳作为我国的一种文化遗产,集结了我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精粹。
在哲学思想方面,关于“矛盾运动”的思想,即使在现代也是非常科学的。
何谓“矛盾运动”,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运动”就是事物内部两方面既对立又统一,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的关系,它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太极拳正是在多重“矛盾运动”的信息处理,进行运转变化的,诸如动静、虚与实、柔与刚、攻与防等。
本文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剖析了太极拳中的这些矛盾,以期能够使广大锻炼者比较深入地认识太极拳的本质,从而提高大极拳的锻炼功效和水平。
2动与静
动与静概括了太极拳在时空运动的总体特征,是太极拳中一对主要矛盾。
动与静的关系在太极拳中主要有两重含义。
首先,动,是指太极拳自起势始直至收势,如同江河之水,滔滔不绝,又如同行云一般不可中断。
动在太极拳中占主导地位,因而太极拳属动功。
而太极拳之动,又是一种极端和谐的运动,它的一招一式都要求全身放松、上下相随、前后相连、左右相照,且要求做到“内外三合”,即指做到意念、气机、内劲与动势、架子、外力三合,表现出一种松、稳、慢、圆、柔的整体协调、均匀、和谐的运动特性。
这种和谐,这种协调一致,从哲学上来讲,也就是一种静,一种相对的静。
从这种意义上看,太极拳运动正是动与静的辩证统一,即“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其次,太极拳运动并不是身体的每一部分都时时在运动,而是这一部分“动”那一部分“静”,这一部分“静”那一部分“动”;或是身体的某一部分此时“动”而彼时“静”,此时“静”而被时“动”。
从时间和空间看,太极拳的动作是身体的这一部分此时在“动”,待“动”至被时即趋于“静”:而身体的那一部分此时为“静”,持至彼时,又趋于“动”。
从这一意义讲,太极拳中的动与静的关系是相互交替、相互转化的。
即“动极生静,静极生动”。
3虚与实
太极拳总论中说:“一处自有一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
意思是说在太极拳运动中,上肢、下肢、躯干以及身体各部都存有虚实。
虚实相辅相成、相反相成构成矛盾对立统一。
虚与实在太极拳运动相互区别。
在下肢,运动时重心落在左脚上,则左脚为实,右脚虚,反之右脚为实,左脚为虚;左腿发动时,左腿为实,右腿为虚,反之右腿为实,左腿为虚。
在上肢,从意念方面看,意念集中于左手时,左手为实,右手为虚,反之右手为实,左手为虚;从劲力方面看,运动到手上捧时为虚手,运动到手下沉时为实手上棚时为虚手,发劲为实手。
此外,还有表现为腰部左右交替转换的虚实和档部开合虚实等等,以上均是从动作局部划分的虚实。
从太极拳的整体动作来分,动作达到终点时为实,动作转换过程为虚。
在太极拳中,虚与实并非截然分开,而是彼此相生,相互转化的。
例如手向前推时,未动之前,手掌微带凹形渐舒展、消失,指微展,坐腕,掌根微着力前凸,劲贯掌根,此时,掌由虚而实,变为实掌。
虚与实是相互包含的,即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例如一式“单鞭”中,左腿为实,右腿为虚,但并非左腿全然实,而是实中有虚,左服并未支体的全部重量,右腿也并非全然为虚,而是虚中有虚,交撑着身体的部分重量,即所谓“虚非全然无力,实非全然站煞”。
并且,随着功夫的加深,虚足和实足的比例要逐步缩小,例如从2比8到3比7,再到4比60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相生,这是太极掌中虚与实的辩证关系。
在练习中,分清虚实,并逐渐缩小虚实之间的差距,协调虚实比例,是练好太极拳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