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遗产案例的分析

合集下载

法律继承人的继承案例分析(3篇)

法律继承人的继承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情简介原告:张某某,男,56岁,汉族,某市某区居民。

被告:李某某,女,45岁,汉族,某市某区居民。

案由:继承纠纷原告张某某与被告李某某系兄妹关系。

其父李某某于2018年3月去世,留有房产一处。

原告张某某在父亲生前一直照顾其生活,而被告李某某则在外地工作。

父亲去世后,原告张某某发现被告李某某擅自将房产出售,遂起诉至法院,要求被告李某某返还房产。

二、争议焦点1. 原告张某某是否具有继承权?2. 被告李某某是否构成侵权?三、案例分析一、原告张某某是否具有继承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十三条第一款规定:“继承人继承遗产,应当依照法定继承顺序进行。

”在本案中,原告张某某与被告李某某均为其父亲的子女,属于法定继承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十条的规定,法定继承顺序为:子女、父母、配偶。

因此,原告张某某具有继承权。

二、被告李某某是否构成侵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二条规定:“物权是指权利人依法对物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在本案中,被告李某某擅自将房产出售,侵犯了原告张某某的物权。

具体分析如下:1. 被告李某某未取得房产所有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三十一条规定:“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应当依照法律规定的方式进行。

”在本案中,被告李某某未经原告张某某同意,擅自将房产出售,未取得房产所有权。

2. 被告李某某的行为侵犯了原告张某某的物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二十二条规定:“权利人对其物权的行使,不得损害他人合法权益。

”在本案中,被告李某某擅自出售房产,侵犯了原告张某某的物权,损害了原告的合法权益。

3. 被告李某某的行为构成侵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二条的规定:“侵害他人合法权益,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在本案中,被告李某某擅自出售房产,侵犯了原告张某某的物权,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四、法院判决法院经审理认为,原告张某某作为法定继承人,具有继承权。

继承遗产法律纠纷案例(3篇)

继承遗产法律纠纷案例(3篇)

第1篇案由:继承权纠纷案情简介:张某,男,45岁,某市居民。

李某,女,50岁,张某的妻子。

张某与前妻育有一子,现年18岁,正在某大学就读。

张某与李某结婚后,育有一女,现年10岁。

张某生前在市中心拥有一套房产,价值约200万元。

张某于2021年10月因突发疾病去世,未留下遗嘱。

张某去世后,李某及其与前妻所生之子均要求继承张某的遗产。

然而,由于遗产分配问题,李某与张某之子发生了纠纷。

争议焦点:1. 张某的遗产应如何分配?2. 张某之子是否有权继承张某的遗产?3. 李某是否应该将遗产的一部分分给张某的前妻?案件经过:一、立案审查2021年11月,李某与张某之子分别向某市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继承张某的遗产。

某市人民法院受理了这两起案件,并决定合并审理。

二、证据收集1. 张某的死亡证明2. 张某的房产证3. 张某与前妻的离婚证明4. 张某与前妻之子与李某的亲子鉴定报告5. 张某与前妻之子与李某的户口本6. 张某与前妻之子与李某的婚姻证明三、庭审调查1. 李某陈述,她与张某结婚多年,感情和睦。

张某去世后,她悲痛欲绝。

她要求继承张某的全部遗产,以维持她和女儿的日常生活。

2. 张某之子陈述,他是张某与前妻所生之子。

张某去世后,他非常伤心。

他要求继承张某的全部遗产,以表达对父亲的怀念。

3. 法院向张某的前妻送达了起诉状,但张某的前妻未出庭应诉。

四、判决结果1. 张某的遗产包括房产一套,价值约200万元。

2. 根据我国《继承法》的规定,张某的遗产应由其法定继承人继承。

张某的法定继承人包括李某和张某之子。

3. 张某之子与李某均为张某的法定继承人,因此,张某的遗产应平均分配给李某和张某之子。

4. 张某的前妻因未出庭应诉,法院无法认定其是否为张某的法定继承人。

但根据张某与前妻的离婚证明,张某与前妻已解除婚姻关系,张某的前妻不再是张某的法定继承人。

5. 李某应将其继承的张某遗产的一半分给张某之子。

判决理由:1. 根据《继承法》第10条的规定,遗产按照下列顺序继承: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

法律继承权的案例(3篇)

法律继承权的案例(3篇)

第1篇一、案情简介张老太,1925年出生,一生勤劳节俭,晚年独自居住在一座位于城市的房产内。

张老太共有三个子女,长子张大,次子张二,女儿张三。

2018年,张老太因病去世,留有房产一套及存款若干。

张老太去世后,三个子女对遗产的继承问题产生了分歧。

长子张大认为,母亲生前曾表示过房产由他继承,且其他子女均已独立生活,应将房产归他所有。

次子张二和女儿张三则认为,母亲生前并未明确表示过房产的继承问题,且房产系张老太的遗产,应按照法定继承办理。

二、争议焦点本案的争议焦点在于:1. 张大是否能够根据母亲生前的口头承诺获得房产的继承权?2. 如何确定房产的继承顺序和份额?三、法律分析1. 关于张大是否能够根据母亲生前的口头承诺获得房产的继承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十条的规定,遗产继承应按照法定继承顺序继承。

在本案中,张老太去世后,其遗产应按照法定继承顺序继承。

关于张大主张的口头承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二十三条的规定,口头承诺应当有其他证据予以佐证。

在本案中,张大未能提供其他证据证明母亲生前的口头承诺,因此张大不能仅凭口头承诺获得房产的继承权。

2. 关于房产的继承顺序和份额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十条的规定,遗产继承应按照法定继承顺序继承。

在本案中,张老太的遗产应首先由其子女继承。

由于张老太有三个子女,因此房产的继承顺序为:长子张大、次子张二、女儿张三。

关于房产的份额,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十三条的规定,遗产分割时,应当根据各继承人的应继承份额确定。

在本案中,由于长子张大、次子张二、女儿张三均为张老太的子女,且没有证据表明三人之间存在特殊情况,因此应按照等份原则分割房产。

四、判决结果根据以上分析,法院判决如下:1. 长子张大、次子张二、女儿张三均为张老太的法定继承人,应按照法定继承顺序继承张老太的遗产。

2. 房产由长子张大、次子张二、女儿张三三人共同继承,每人享有三分之一的所有权。

常见法律案例及解析:处理遗产问题的五个案例分析

常见法律案例及解析:处理遗产问题的五个案例分析

案例:处理遗产问题的五个案例分析案例一:李明遗产分配纠纷事实经过:李明是一位富有的商人,在去世前并未留下遗嘱。

他有两个子女,分别是李华和李强。

李华是独生子女,而李强有一名儿子李明豪。

在李明去世后,李华和李明豪发生了遗产分配的争议。

李明的财产包括房产和投资组合。

律师解读:根据中国的遗产法规定,如果遗嘱不存在,遗产将按照法定继承顺序分配。

在这种情况下,李华将成为唯一的合法继承人,李明豪将没有获得任何遗产的权利。

李华有权继承李明的全部财产。

然而,李明豪认为他作为李明的唯一孙子,应该有权继承一部分财产。

李明豪提出了民事诉讼,要求李华与他平分李明的房产和投资组合。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虽然李明豪没有直接继承遗产的权利,但是作为李明的孙子,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提出合法继承财产的申请。

法院判断情况下,考虑到李华已经成年并且拥有自己的稳定收入来源,判决李明豪继承了一部分李明的房产和投资组合。

建议:在遗嘱不存在的情况下,遗产将按照法定继承顺序分配。

然而,作为律师,建议每个人应该制定遗嘱,并确保遗嘱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遗嘱可以明确规定财产如何分配,减少争议发生的可能性。

案例二:刘小红的个人财产继承纠纷事实经过:刘小红在去世前并未留下遗嘱。

她没有结婚,也没有子女。

她的家人包括她的父母、兄弟姐妹和外甥。

她的财产主要包括一处房产和一笔银行存款。

律师解读:根据中国的遗产法规定,如果遗嘱不存在,遗产将按照法定继承顺序分配。

在这种情况下,刘小红的父母将成为唯一的合法继承人,她的兄弟姐妹和外甥没有继承遗产的权利。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父母去世或者放弃继承权利后,兄弟姐妹和外甥可以成为继承人。

在这个案例中,由于刘小红的父母已经去世,法院判决刘小红的兄弟姐妹和外甥成为她财产的合法继承人。

建议:虽然遗嘱可以明确规定财产如何分配,但是对于没有制定遗嘱的人来说,法定继承顺序将决定遗产的分配。

如果你希望财产能够按照你的意愿分配,建议你制定遗嘱并确保其合法性。

法律遗产案例分析(3篇)

法律遗产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李某,男,1960年出生,生前无配偶、子女,父母均已去世。

李某生前在我国某市拥有房产一套,价值约100万元。

李某去世后,其胞妹李某甲、李某乙、李某丙以及李某的侄子李某丁、李某戊、李某己等亲属均主张对李某遗产有继承权。

李某的亲属之间就遗产的继承问题产生纠纷,诉至法院。

二、争议焦点1.李某的遗产范围2.李某的继承人范围3.李某遗产的分配三、法院判决1.李某的遗产范围法院认为,李某的遗产包括其房产一套,价值约100万元。

2.李某的继承人范围法院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的规定,李某的继承人包括其胞妹李某甲、李某乙、李某丙以及李某的侄子李某丁、李某戊、李某己等亲属。

但李某的侄子李某丁、李某戊、李某己不属于李某的法定继承人,其主张继承李某遗产缺乏法律依据,法院不予支持。

3.李某遗产的分配法院认为,李某的遗产应按照法定继承顺序进行分配。

李某的胞妹李某甲、李某乙、李某丙作为李某的法定继承人,应共同继承李某的遗产。

李某的遗产价值约100万元,由李某甲、李某乙、李某丙三人平均分割。

四、案例分析1.遗产的范围遗产是指被继承人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

在本案中,李某的遗产仅包括其房产一套,价值约100万元。

遗产的范围应以被继承人死亡时遗留的财产为限,不包括被继承人死亡后产生的财产。

2.继承人的范围继承人的范围包括法定继承人和遗嘱继承人。

法定继承人是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的规定,有继承权的人。

在本案中,李某的法定继承人包括其胞妹李某甲、李某乙、李某丙。

李某的侄子李某丁、李某戊、李某己不属于李某的法定继承人,其主张继承李某遗产缺乏法律依据。

3.遗产的分配遗产的分配应按照法定继承顺序进行。

在本案中,李某的遗产应按照法定继承顺序由其胞妹李某甲、李某乙、李某丙三人平均分割。

遗产的分配应遵循公平、合理、自愿的原则,确保继承人之间的利益平衡。

五、启示1.明确遗产的范围,确保遗产的准确性。

2.了解继承人的范围,避免不必要的纠纷。

法律案例分析遗产问题(3篇)

法律案例分析遗产问题(3篇)

第1篇一、引言遗产继承是法律实践中常见的问题,涉及到家庭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社会稳定等多方面因素。

本文将以一个具体的遗产继承案例为切入点,分析我国现行法律在处理遗产继承问题上的相关规定,探讨在实践中如何平衡各方利益,维护法律的公正与和谐。

二、案例背景某市居民张某,生前育有一子一女,张某的妻子已故。

张某生前拥有房产一套、存款50万元、一辆汽车。

张某去世后,其子女就遗产继承问题发生纠纷,双方均认为自己是唯一的继承人,要求全部继承张某的遗产。

三、案例分析1. 遗产继承的法律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的规定,遗产继承分为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两种方式。

法定继承是指在没有遗嘱或者遗嘱无效的情况下,按照法律规定继承遗产。

遗嘱继承是指被继承人在生前以遗嘱方式指定继承人继承遗产。

本案中,张某未留下遗嘱,因此应当适用法定继承。

2. 遗产继承的顺序根据《继承法》的规定,法定继承的顺序为:配偶、子女、父母。

在同一顺序的继承人之间,继承份额应当均等。

本案中,张某的妻子已故,张某的子女和父母均属于第一顺序继承人。

因此,张某的子女和父母都有权继承张某的遗产。

3. 遗产分配问题本案中,张某的子女和父母均要求全部继承张某的遗产,但根据法律规定,遗产分配应当均等。

因此,张某的遗产应当按照以下方式分配:(1)房产:由张某的子女和父母平均分割,每人获得房产价值的三分之一。

(2)存款:由张某的子女和父母平均分割,每人获得存款的25万元。

(3)汽车:由张某的子女和父母平均分割,每人获得汽车价值的一半。

四、法律建议1. 加强法律宣传,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本案中,张某的子女和父母因法律知识不足,导致遗产继承纠纷。

因此,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加强法律宣传,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使民众了解遗产继承的相关法律规定,避免类似纠纷的发生。

2. 完善遗产继承制度,平衡各方利益在遗产继承问题上,应充分考虑各方利益,制定更加完善的遗产继承制度。

例如,可以设立遗产管理机关,负责遗产的保管、分配和监督等工作,确保遗产分配的公平、公正。

关于遗产的法律案例(3篇)

关于遗产的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案情简介王氏家族是我国一个历史悠久、家族成员众多的大家族。

家族成员遍布全国各地,家族企业也颇具规模。

近年来,家族长辈王老先生因病去世,留下了价值数千万的遗产。

然而,遗产的继承问题却引发了家族内部的激烈纠纷。

王老先生的遗产包括房产、土地、公司股份等。

根据王老先生的遗嘱,遗产应平均分配给其三个子女:长子王明、次子王亮和女儿王芳。

然而,王芳在得知遗产分配方案后,坚决反对,认为遗嘱无效,要求重新分配遗产。

王芳认为,遗嘱是王老先生在病危之际所立,存在欺诈和胁迫的嫌疑。

她提供了以下证据:1. 遗嘱是在王老先生病重期间,由其好友李某代笔的。

2. 李某曾向王芳表示,王老先生在立遗嘱时曾向其表示过要重新分配遗产。

3. 王芳在王老先生病重期间,曾亲自照顾过他,而其他子女并未尽到相应的赡养义务。

面对王芳的指控,王明和王亮表示,遗嘱是王老先生真实意愿的体现,不应受到质疑。

他们提供了以下证据:1. 遗嘱上有王老先生亲笔签名和指纹。

2. 遗嘱是在王老先生清醒状态下,由其律师见证并公证的。

3. 王明和王亮在王老先生病重期间,也尽到了赡养义务。

二、法院审理本案经法院审理,认为:1. 遗嘱是王老先生真实意愿的体现,符合法律规定的形式要件。

2. 王芳提供的证据不足以证明遗嘱存在欺诈和胁迫的情况。

3. 王明和王亮在王老先生病重期间,也尽到了赡养义务。

综上所述,法院判决:1. 遗嘱有效,遗产按照遗嘱分配。

2. 王芳提出的重新分配遗产的请求不予支持。

三、案例分析本案涉及的主要法律问题是遗产继承和遗嘱的效力。

1. 遗产继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的规定,遗产应当依法继承。

遗产包括财产、权利、义务等。

在本案中,王老先生的遗产包括房产、土地、公司股份等。

2. 遗嘱的效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的规定,遗嘱是遗嘱人真实意愿的体现,具有法律效力。

遗嘱应当符合以下条件:a. 遗嘱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b. 遗嘱是遗嘱人真实意愿的体现。

法律遗产分配规定案例(3篇)

法律遗产分配规定案例(3篇)

第1篇一、引言遗产分配问题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关系到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本文将结合一个具体的案例,对我国法律遗产分配规定进行解析,以期为广大读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案例背景王某,男,60岁,生前有一子一女。

王某的妻子早年去世,子女均已成家立业。

王某去世前,留有一套房产和50万元存款。

王某去世后,子女因遗产分配问题产生纠纷,诉至法院。

三、法院审理过程1. 被告答辩被告认为,根据《继承法》规定,遗产应当由配偶、子女、父母共同继承。

原告作为王某的唯一配偶,享有法定继承权。

同时,被告主张,原告在王某生前对其尽了较多赡养义务,故在遗产分配时应适当多分。

2. 法院审理法院经审理认为,原告作为王某的唯一配偶,享有法定继承权。

同时,被告在王某生前对其尽了较多赡养义务,故在遗产分配时应适当多分。

具体如下:(1)房产分配:房产为王某与原告的共同财产,其中属于原告的个人财产部分为30万元。

根据《继承法》规定,原告享有50%的房产继承权。

故原告应获得房产价值的一半,即30万元。

(2)存款分配:存款为王某的个人财产,原告享有法定继承权。

根据《继承法》规定,原告应获得存款的50%。

(3)赡养义务:被告在王某生前对其尽了较多赡养义务,故在遗产分配时应适当多分。

具体数额由法院根据被告的赡养程度和原告的实际情况进行确定。

四、判决结果法院判决原告获得房产价值的一半(30万元)和存款的50%,共计80万元。

被告因在王某生前对其尽了较多赡养义务,故在遗产分配中适当多分。

五、案例分析1. 遗产分配原则本案中,法院在审理遗产分配问题时,遵循了以下原则:(1)法定继承原则:根据《继承法》规定,遗产应当由配偶、子女、父母共同继承。

(2)公平原则:在遗产分配过程中,法院充分考虑了原告和被告的实际情况,确保了遗产分配的公平性。

(3)赡养义务原则:法院在审理过程中,充分考虑了被告在王某生前对其尽的赡养义务,确保了遗产分配的合理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遗产继承纠纷的法律分析本案只有两个争议焦点,请理解一下
案由:遗产继承纠纷
案情简介:
刘XX与赵XX是夫妻关系,共育有6个子女:刘X1(原告)、刘X2、刘X4、刘X5、刘X6。

赵XX于2012年6月29日与北京门头沟房屋征收事务中心就门头沟区七棵树XX街6号签订了一份《北京市门头沟区房屋征收补偿安置协议》,取得一居室的回迁安置房一套。

刘XX早在1985年5月就已经过世,赵XX则于于 2012年9月21日死于疾病。

赵XX去世后赵XX的女儿,刘X5拿着一份由其代书的遗嘱找到拆迁公司,将赵XX的一居室回迁安置房变更为其女儿刘X7(本案的被告)名下,并于2013年4月9日与北京市门头沟区房屋征收事务中心签订了一份《北京市门头沟区房屋征收补偿安置补充协议》,其中载明被征收人赵XX(已故);刘X7根据遗嘱取得该房屋的处置权,并且领取房屋补偿安置费用。

刘X7向房屋征收实施单位提供的遗嘱是其母亲刘X5代书,落款日期为2012年7月6日。

遗嘱的内容为“本人赵XX,因拆迁得到安置房一室一厅,无条件赠予刘X7(孙女),再与其他继承人无任何继承关系,如更改遗嘱必须所有见证人、继承人到位,才能生效。

注:此遗嘱是最厚份,绝无再有。

”刘X6、刘X4、刘X3作为见证人在遗嘱上签名,刘X5代替赵XX代签,赵XX按手印。

刘X1认为赵XX的是在重病当中,由刘X5代书,没有其他外人在场,遗嘱不符合法定形式,请求确认该遗嘱无效。

本案开庭后法院对于刘X2、刘X3、刘4进行了合法的传唤,但这三位并未向法院说明不出庭的原因,缺席了法院的调查与判决。

案件焦点:刘X5所代书的遗嘱是否有效,刘X5是否能够成为代书遗嘱的见证人;刘X7取得房屋所有权是否源于赵XX的赠予行为,取得房屋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争议与分歧意见:针对于该遗产纠纷主要存在以下两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刘X5的身份不符合代书遗嘱法定有效条件,刘X5所代书的遗嘱无效。

刘X5与赵XX为父女关系,是遗嘱直接的利害关系人,其身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不具备成为代书人的资格,由其代书的遗嘱没有法律效益。

但虽然赵XX代书的遗嘱无效,但是刘X7取得房屋的所有权是赵XX的真实意愿,名称虽然为遗嘱,但从内容上和实体处分的权利来看,实质上是单纯的赠予关系,是赠与人赵XX在签订《北京市门头沟区房屋征收补偿安置协议》后对自己财产进行的处分,赵XX将回迁安置房赠予给刘X7是其真实的表意,并且见证人都可以证明,该遗赠协议是合法有效的。

第二种观点认为:刘X5的身份不符合代书遗嘱法定有效条件,刘X5所代书的遗嘱无效。

代书遗嘱应当有两个或者以上无利害关系的见证在场,由其中的一个人代书,并且需要注明具体日期,代书人、其他见证人和遗嘱人签名,刘X5赵XX的代书遗嘱不满足代书遗嘱的构成要件,遗嘱没有法律效力。

本案涉及的遗嘱是由刘X5代书,起标题中明确写名为“遗嘱”,而不是赠予合同或者赠予协议,不能被认定为遗赠或者赠予,刘X7取得房屋所有权无效。

对于上述案件的争议焦点,我个人认为第二种观点比较合理,理由如下:一、刘X5代书遗嘱没有法律效力
我国民法中明确规定:“遗嘱分为公证遗嘱、自书遗嘱、录音遗嘱、口头遗
嘱。

代书遗嘱应当有两个以上见证人在场见证,由其中一人代书,注明年、月、日,并有代书人、其他见证人和遗嘱人签名。

”代书遗嘱的有效构成要件包括:1.代书遗嘱见证人数量要达到2人或以上,本案中虽然见证人的数量达到了法定标准,但是见证人的身份不符合法律规定,法律规定遗嘱的代书人不能是未成年或者精神上、智力不健全的人,遗嘱代书人必须是非继承人、受遗赠人、也不能与继承人有利害关系的人,刘X5系赵XX的女儿,其不能成为代书遗嘱的代书人,并且其他见证人X2、刘X3、刘4也为赵XX的子女,同样不能成为代书遗嘱的见证人。

2.代书遗嘱中代书人、见证人和遗嘱人必须在遗嘱上签名,并且必须是本人亲自签名,不能他人代签。

《继承法》中并没有规定可以用按压指纹来代替亲笔签名,只有在极其特殊的情况下,例如遗嘱人不会书写自己的名字,可是用指纹代替签名,具有书写能力的遗嘱人不能采取这样的方式,赵XX虽然重病,但是意识清楚,具有书写的能力,其子女刘X5代替其签名的做法违反法律规定。

刘X5由于是与遗产具有利害关系的人,见证人同样是与遗产具有厉害关系的人,并且遗嘱人签名不符合法律规定,该代书的遗嘱无效。

二、本案中赠予关系不成立
赠予合同系赠予人将自己的财产无偿给予受赠人,受赠人明确表示接受赠予合同。

公民可以订立赠予合同、遗赠协议将自己的财产赠予给国家、集体或者法定继承人以外的人。

本案中刘X7其系刘X5的女儿,既是赵XX的孙女,根据我国法律的先关对顶,孙女并不是法定继承人,在赵XX仍有子女的情况下,刘X7是不能代位继承,其取得赵XX的回迁安置房只能是赵XX以遗赠继承的方式,并能一遗嘱的形式。

并且要求在遗赠人去世后的30日内应当办理蒸鱼财产所有权转移的手续,超过期限的视为拒绝遗赠,赵XX于 2012年9月21日死亡,刘X7与2013年4月9日与北京市门头沟区房屋征收事务中心签订了一份《北京市门头沟区房屋征收补偿安置补充协议》,时间不符合法律的规定。

本案中代书遗嘱的标题明确注明为“遗嘱”,并不是赠予协议或者赠予合同,代书遗嘱的内容中写到:“在与其他继承人再无任何继承关系,如更改遗嘱必须所有见证人、继承人到位才能生效。

”根据其内容能够将该遗嘱认定为代书遗嘱,因此被认定为遗赠或者单纯的赠予关系不符合《中国人民共和国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的规定,因此,本案中不存在赠予关系,刘X7不能以赠予、遗赠的法律关系,取得赵XX的回迁安置房,取得房屋所有权的行为无效,应当及时交还房屋的先关文件,在没有其他有效遗嘱的情况下,根据法定继承先关法律规定,有其他6个子女继承该回迁安置房。

综上所述,法院认定刘X5所代书的遗嘱无效,被告败诉。

我认为一审法院根据双方当事人所举证据,并结合相关书面证据情况,支持原告刘X1的本诉请求,将被告刘X7反诉请求驳回的判决结果公正、客观,符合法律规定。

保证书
本人郑重承诺:本篇法学案例分析论文的内容真实、可靠。

假设存在弄虚作假、抄袭的行为,本人承诺承担相应的不利后果。

1.本人撰写论文的过程中遵守学校的有关规定,自觉尊重他人的研究成果,做到借鉴他人,但不剽窃他人学术成果。

2.本着真实、客观的态度分析、研究先关案例,不带有个人主观色彩。

3.如果学校有关老师及领导在阅读、检测中发现本篇文章存在大量抄袭、剽窃的行为,本人愿意服从学校的规章制度,积极配合学校的处罚。

[参考文献]
[1] 郭瑞.我国现行遗嘱继承制度的不足与完善[D]. 山西大学 2011
[2] 史杰.论遗嘱的形式要件[D]. 西南政法大学 2011
[3] 常琳,冯杨勇. 我国遗嘱形式的立法缺陷与理论重构[J]. 襄樊学院学报. 2012(03)
[4] 吴国平. 我国遗嘱继承制度的不足与完善[J].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1)
[5] 王志永. 60%的遗嘱被宣告无效[N]. 北京日报. 2006 (0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