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比较文学发展史
第2章比较文学的历史现状与研究方法

一、中国比较 文学的复兴
(一)中国比较文学历史的回顾
中国比较文学的复兴,是中国比较文学历史的 继续与发展,同时也是世界较文学的重要组成部 分。中国比较文学从20世纪初萌芽,到现在已经 走过了百年历程,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发端于 20世纪初,成长于三四十年代,沉潜于五六十年 代,复兴于七八十年代,繁荣、创新于世纪之交 和新世纪伊始。
是以法国学者维尔曼、梵·第根、 基亚等为代表。1931年出版的梵·第 根的《比较文学论》是一部全面阐述 法国学派的著作,被誉为法国学派的 集大成之作,多年来一直是比较文学 入门的必读书。 由此可见,法国学派是把比较文 学作为一种文学关系史来研究,它注 重的是各国作家及作品之间确实存在 的事实联系。
• 例,我国古典小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 能72变,就吸收了印度史诗《罗摩衍那》 中神猴哈努曼会36变的成分,孙悟空大闹 天宫又发展了印度佛经《贤愚经》中顶生 王闹天帝宫殿的故事;
• ★我们认为最恰当的提法是“跨 文明研究” • “文明”则是指具有相同文化传 承(包括信仰体系、价值观念、 思维方式等)的共同体。 • 美国学者塞缪尔· 亨廷顿在其《文 明的冲突》一书中认为,世界上 有8大互动冲突的文明 •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历史研 究》一书中分析了曾在人类历史 上曾经产生过较大影响的21种文 明。 • “文明”概念的涵义是明确的。 用“跨文明”替代“跨文化”更 能彰显比较文学研究实践以及学 科理论建构此次重大转折的基本 特征。
王国维
鲁迅发表了《文化 偏全论》和《摩罗诗 力说》,进行比较文 学的尝试,而且提出 首在审己,亦必知人, 较既简,爱生自觉” 的思想,这是中国最 早提出的比较文学原 则。
鲁迅
历史说明,中国比较文学孕育于社 会变革时期,立足于本土文学研究观 念变革和方法更新的内在需要,是在 全球交往语境下产生的崭新的、有中 国特色的人文现象。
第二章 比较文学的历史与现状

相同的主题
➢ 如古今中外文学中的孤独主题、异 化主题、求索主题等。
古今中外的文学中经常表现人面对惨淡 人生,感叹大千世界变幻莫测,常有寂 寞、孤独的感受。
➢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 李白《独坐敬亭山》; ➢ 鲁迅的小说《伤逝》中的涓生; ➢ 普希金《叶浦盖尼.奥涅金》的主人公有着不见容
致的。
确定这种研究对象同一关系的学理论据有二:
➢ 同源性
➢ 同类性。
可比性示例
➢ 鲁迅、高尔基、普列姆昌德三名20世纪著名作家都在1936年逝世。 ➢ 由此作为可比性,将三位作家做出比较。 ➢ 这样的比较非常表面,难以比出本质的东西,无助于对文学规律和民
族文学特色的认识。
可比性示例:
➢ 《西游记》中的猪八戒和莎剧中的福斯塔夫都很胖,外形滑稽 笑,作品中也作为喜剧角色,产生许多笑料。
民间故事而广为流传的传说。
《浮士德》与《西游记》:
但有论者(张德明)从人类的终极寻求这一文化母题来比较这两部 中、外名著,发现:
它们的内在叙事结构相似,都是由寻求者遭遇到各种阻力,经多方 艰苦奋斗,终于达到目的。
在这一相似结构模式的比较中,又可以看到中、西文化一些不同价 值观念:
如在共同寻求的浮士德与靡菲斯特、孙悟空与唐僧所形成的不同伙 伴关系,前者是契约关系;后者是师徒关系(血缘关系的延伸)。
新领域的开拓
美国比较文学研究发展 教堂山大会的论战和影
响
1958年国际比较文学学会第二 届年会在美国北卡罗莱纳州教 堂山召开。韦勒克在大会上作 了题为《比较文学的危机》发 言,认为比较文学研究脱离不 了文学性,其理论建构的基础 就是平行研究。
北卡州州会徽 北卡州州旗
第二章 比较文学学科发展史

韦勒克认为,比较文学的持久 危机表现为三个症状: ①内容与方法之间的人为界 限 ②渊源和影响的机械主义概 念 ③民族主义的、为本国文学 评功摆好强烈愿望。
对美国学派的理论上有重大建树 的还有雷马克和奥尔德里奇。
“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 研究,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信仰领 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如绘画、雕 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 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 学、宗教等等。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 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 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雷马克 )
“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个分 支:它研究在拜伦与普希金、 歌德与卡莱尔、司各特与维尼 之间,在属于一种以上文学背景 的不同作品、不同构思以至不 同作家的生平之间所曾存在过 的跨国度的精神交往与事实联 系。„„
卡雷
“比较文学就是国际文学的关 系史。比较文学工作者站在语 言的或民族的边缘,注视着两 种或多种文学之间在题材、思 想、书籍或感情方面的彼此渗 透。” 基亚
文学现象之间的传递、影响、 接受和借鉴都伴随着审美性因 素,带有心理因素,而这是实 证关系研究所无法求证的。
其次,由于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
过于注重国家之间、作者之间的
实证性的影响,似乎比较文学研
究并非文学研究,而成为一种事 实研究或是历史研究。
同时还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欧洲 中心论”
二 、 拓 展 期 与 美 国 学 派
2、 浪漫 主义 文艺 思潮 的广 泛传 播
从人文主义、古典主义、启蒙 主义、感伤主义到浪漫主义, 席卷欧洲。 浪漫主义打破传统,主张文学 描写异国风光,东方的情调、 风俗、氛围、色彩等,作家要 研究各国、各民族文学之间的 相互影响。
比较文学-第二章 比较文学的历史

学科发展史
比较文学发展的早期历史 19世纪70年代至两次世界大战之间 法国学派: 巴尔登斯伯格 梵· 第根 卡雷 基亚
学科发展史
“比较文学的危机”及转向
1954年 成立“国际比较文学协会”(ICLA) 1955年 第一届国际比较文学大会 1958年 第二届国际比较文学大会 “教堂山会议” 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危机》
学科兴盛
大陆
1981年 北大成立了比较文学研究会; 1983年 多所院校开始招收比较文学硕士生; 1985年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正式成立。
学科兴盛
建立“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要求
1976年 古添洪、陈慧桦首先提出了“比较文学 中的中国派”的口号; 1977年 李达三发表《比较文学中国学派》; 1978年 古添洪提出了“阐发法” “双向阐发”
二、中国的比较文学
史前史
司马迁《史记》 西王母形象 佛经的传入 译介学、影响研究、平行研究 中国古代文论 以画论诗、以乐理论诗理等
萌芽(鸦片战争至五四前夕)
梁启超 林 纾 王国维、胡适、冰心 茅 盾 严复、苏曼殊 中西诗歌比较 中西小说比较 中外戏剧比较 中外神话比较 译介学研究
正式建立(19世纪70年代)
标志: 1、1866年 英国学者波斯奈特出版专著 《比较文学》; 2、1877年 德国学者科赫创办了 第一份《比较文学杂志》; 3、1897年 法国学者戴克斯特在里昂大学 创办第一个比较文学常设讲座。
范围扩大
标志 1871年 意大利 桑克蒂斯在那不勒斯比较文学讲座; 俄国 维谢洛夫斯基在圣彼得堡创办总体 文学讲座; 美国 查尔斯· 沙克福德在康乃尔大学开设其走向 1982年 佛克马发表名为《比较文学和新范式》 提出新观点 1985年 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召开第十二次大会 新老观点碰撞
比较文学 第二章 比较文学的历史、现状与学科定位概要

第一节 比较文学的历史和现状
• 2、法国学派的代表人物 • (4)基亚 • 卡雷的学生。影响最大的著作为《比较文学》 (1951)。书中提出应确切地把比较文学称为 “国际文学关系史”。认为比较文学的对象首先 是国际文学关系的工具(翻译、旅行等)和使用 这些工具的人(译者、旅行家),其次是文学关 系本身。
第一节 比较文学的历史和现状
• 2、法国学派的代表人物 • (3)卡雷 • 为法国学派的中心人物。学术上继承前辈观点,他蔑视异 同研究,名言:“比较文学不等于文学比较”。 • 卡雷的定义:“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个分支:它研究在拜 伦与普希金、歌德与卡莱尔、瓦尔特· 司各特与维尼之间, 在属于一种以上文学背景的不同作品、不同构思以至不同 作家的生平之间所曾存在过的跨国度的精神交往与实际联 系。” • 卡雷把比较文学任务规定为研究国际性的精神联系。凡不 存在联系的地方,比较文学的领域就停止了,随之开始的 是文艺批评的领域。
第一节 比较文学的历史和现状
• 3、法国学派的理论特征 • (1)在研究方向上注重国与国之间的实际 影响,质疑“比较”。 • (2)在研究方法上强调实证,认为,要使 学科建立在坚实的科学性上,只有对文学 关系的事实进行细致的、慎重的事实考察。
第一节 比较文学的历史和现状
• 2、法国学派的代表人物 • (1)巴尔登斯贝格 • 主持修订贝茨的《书目》,扩充为6000条;创办 巴黎大学现代比较文学研究所;创办《比较文学 评论》杂志。主要著作:《歌德在法国》、《文 学史研究》三卷、《1789—1815年间法国流亡贵 族中的思想动向》、《巴尔扎克作品中的外国倾 向》等。 • 他强调以实证来证实欧洲各国文学之间的渊源和 影响关系。其观点和方法对法国学派影响深远。
第二章 比较文学的历史、现状 与学科定位
第二讲比较文学发展史的四个阶段

第二讲比较文学发展史的四个阶段1、了解比较文学发展的四个历史阶段;2、理解比较文学学科产生的历史条件。
1、认识比较文学史前史的真实形态;2、理解比较文学学科产生与发展的“外在助力”与“内在动力”;3、认识中国比较文学的复兴标志着世界比较文学史上的新阶段。
(一)比较文学的产生1、史前史。
古罗马时代的比较文学的萌芽、但丁时代的比较文学的发展、文艺复兴时代的比较文学的可能、18世纪思想家伏尔泰与歌德的比较文学思想、19世纪的作家与学者如施奈格尔、史达尔夫人、格林兄弟的比较文学研究实践。
(目前,学术界对于世界比较文学史前史的研究很少,我们只要从原始材料出发来进行考察,就会有重要的学术成果产生;可以说,这是比较文学研究中大有可为的一片天地。
)2、正史的开始:最早使用“比较文学”一词的法国的两位中学老师诺埃尔和拉普拉斯,他们合编一本多民族的文学作品选《比较文学教程》;最早在大学开“比较文学”讲座是法国学者维尔曼,他在法国巴黎大学开设比较文学讲座;最早出版的比较文学理论专著,是英国学者波斯奈特的《比较文学》。
3、19世纪三十年代的法国比较文学形态(一批人集中行动:编写教材、举办讲座、撰写专著、编制书目、组织学术活动;在当时,的确形成了一个在法国和欧洲影响很大的群体)。
(二)比较文学产生的历史条件1、资本主义对世界市场的开拓所产生的经济与政治环境(新大陆的发现;从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世界一体化进程;马恩与歌德从自身出发预感到的“世界文学”时代)。
2、“世界主义”意识的觉醒(人们对地球形态的认识过程;学者们对世界事物的认识超越了欧洲界限,将目光投向东方;许多学者将世界当成一个整体来看);3、席卷全欧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在西欧的兴起,后影响到各洲,得到很大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经典作品译成多种文字;在作家的创作中,国际性题材渐渐增多;民间文学搜集涉及到多个国家、多个民族);4、19世纪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中交叉、关联与边缘学科的启示(在当时,学术界产生了“比较解剖学”、“比较生理学”、“比较语言学”、“比较经济学”、“哲学系统比较史”等新学科,对文学研究者以丰富的启示);5、文学史研究深化的必然要求(“来源”与“影响”;西方文学“两个源头”;历史线索);6、文学史和文学理论对比较研究方法的初步采用(英国学者豪勒姆所撰写的杰出的文学史著作、法国学者史达尔夫人关于“南方”与“北方”文学的划分及其论述)。
第二章 比较文学的历史、现状与背景

第二章比较文学的历史、现状与背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比较文学形成于19世纪的欧洲,此后其影响逐渐遍及全世界。
比较文学的发展在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表现。
有的从形成之日至今,一帆风顺,高潮迭起,一浪更比一浪高;有的命运多舛,几经起伏,最终‚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经复兴,便十分繁荣兴旺。
由于比较文学的学科性质顺应了世界化的潮流,它本身又在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着动态开放状态,所以它能够兼收并蓄各种新的观念和方法,变‚危机‛为‚转机‛。
总之,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欧洲中心主义遭到了有力的破除,比较文学进入了一个各民族文学平等对话的文化多元主义时代,研究方法日益丰富,研究内容日益深入,研究范围日益宽广,研究队伍日益壮大,体臸化建设也日益正规。
比较文学在我国也进入了一个迅速发展变化的时期,是一门充满活力、前景看好的学科。
第一节比较文学的萌芽期一比较文学在西方的萌芽如同其它任何一门学科,比较文学在人类文明史上也是源远流长,历史悠久,经过长久的孕育,才在适宜的气候和土壤中,逐渐枝繁叶茂,开花结果。
从整个人类文明史看,比较文学的渊源可上溯到古巴比伦时期。
古巴比伦人借用、改造苏美尔人的神话和史诗里的题材以创作自己的民族史诗《吉尔伽美什》,这是把现代比较文学中所谓‚题材史‛的研究用于史诗的创作之中。
在西方,比较文学的渊源可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期。
古希腊著名文艺理论家亚里斯多德在《诗学》中运用了求同辨异的比较方法。
古罗马的贺拉斯在其《诗艺》中把希腊、罗马文学两相比较,号召作家们‚勤学希腊典范‛,并把维吉尔比作荷马,将普劳图斯与阿里斯托芬进行比较。
此后这种比较方法相沿成习,在各个时代、各个国家常见运用。
中世纪时,意大利著名文学家但丁在其学术著作《论俗语》的第九章,把奥克语的古法国文学和奥依语的普罗旺斯文学加以比较。
文艺复兴时期,面对新发掘出来的希腊、罗马的古典文艺,意大利的人文主义者深受影响,进行了比较研究,在一些问题的看法上发生分岐,形成保守派与激进派,这两派之争一直影响到17世纪法国的‚古今之争‛。
比较文学第二章

世纪末~20世纪 世纪50 (一)第一阶段(19世纪末 第一阶段( 世纪末 世纪 年代) 年代)学科诞生与法国学派
法国学派: 主要代表人物: 梵·第根 第根 是第一个全面阐述法国学派观点的人。他的《比较 文学史》比较全面地,从比较文学的历史到方 法和成果都一一作了系统的论述,在一定程度 上代表当时法国学派的观点。全书共分“导 言”、“比较文学的形成与发展”、“比较文 学的方法成绩”、“总体文学”四部分 。
综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 综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多种文 学作品的对比方法本身早就已存在, 学作品的对比方法本身早就已存在, 比较法也在不断地发展。 比较法也在不断地发展。但大师们所 作的比较,既无理论的阐发, 作的比较,既无理论的阐发,也没有 什么深入的结论,毕竟只是零星的、 什么深入的结论,毕竟只是零星的、 片断的附属于文论与其它学术著作。 片断的附属于文论与其它学术著作。
世纪末~20世纪 世纪50 (一)第一阶段(19世纪末 第一阶段( 世纪末 世纪 年代) 年代)学科诞生与法国学派
④
比较文学学位论文、专著与工具书的出现 比较文学学位论文、 1895年戴克斯特(法)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卢梭 与文学世界主义的起源》; 1895年贝茨(德)完成博士论文《海涅在法国》, 并于1899年发表了《比较文学目录初稿》; 丹麦文学批评家勃兰兑斯完成了名著《十九世纪 文学主潮》(1872~1890)。
二、学科史
比较文学是一门研究对象由一个民族文学扩展到两个或两个 以上民族文学的学科 ,其诞生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民 一是民 族文学的建立及充分发展, 族文学的建立及充分发展,二是跨文化视域的形成 。十九 世纪后半期,这两个条件已基本形成 。使长期以来即隐含 着的比较的方法得以系统化,使一直处于蕴涵和萌芽状态的 比较文学在十九世纪终于发展成为一门有自己独特理论体系 的学科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赫尔德
认为文学史应该是一个整体,由不 同的民族文学构成,在某种程度上 孕育了歌德的“世界文学”设想。 其《民歌集》,收集了多个国家民 族的民歌,是第一本较为丰富的 “世界文学”选集。
(4)歌德
提出了“世界文学”的概念,表达了各民 族文学互相接近、交流的愿望,憧憬有朝 一日各民族文学会结合为一个统一的、相 互联系的整体。这种观念对早期比较文学 的萌芽具有启示作用。
(5)1900年在巴黎召开的国际性 文学会议上把“各国文学的比较历 史”正式列入议题,并进行了讨论; 同年贝茨编订了《比较文学书目》。 1954年,国际比较文学学会成立。
3、学科的发展历程
(1)早期 (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世 界大战时期): 出现法国一批理论家。 (2)危机及转向期(第二次世界大战— —20世纪50年代):研究方向调整,研 究中心转移到美国。 1958年9月,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在美国北 卡罗莱纳大学所在地教堂山举行第二次 大会,耶鲁大学教授韦勒克论文《比较 文学的危机》。
过分强调理论而忽视了对文学作品 的研究,将对比较文学产生不良后 果。理论探讨不能代替文学作品的 具体研究,不能取代对文学内在因 素的审美分析。比较文学是“文学” 研究。
②东西比较文学的兴起
欧洲中心论 西方学者的自觉,美国学者奥尔德里奇、 法国艾田伯、荷兰佛克马等学者充分认识 到东西方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性。把目光 寄托在中国、日本、印度的学者身上。 率先开展中西比较文学研究的是旅居海外 的华裔学者,刘若愚、叶维廉等,港台学 者的努力。
(4) 19世纪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中交叉、 关联与边缘学科的启示(解剖学、生理 学、语言学、经济学、哲学等皆如此) (5) 文学史研究深化的必然要求(来源 与影响;西方文学“两个源头”;历史 线索) (6 )文学史和文学理论对比较研究方法 的初步采用(英国豪勒姆的文学史、法 国史达尔夫人关于“南方”与“北方” 文学的划分与论述)
马克思和恩格斯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 “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 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 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 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 由许多种民族的文学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 一种世界的文学”。
(3)比较文学的萌生和成长离不开中 外不同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大背景— —中外文化交流的四次高潮: 张骞通西域和佛教传入——唐太宗执政 达到极盛 1840鸦片战争后的救亡图存 “五四”新文化运动——上世纪30年代 达到定点 文革后的改革开放
2、中国比较文学渊源
最迟在汉代,中国比较文学出现萌芽, 司马迁《史记》。 在佛教传入中土之后,对翻译佛经的 研究:探讨如何翻译佛经; “格义” 研究法;梵汉文体比较;佛经故事与 中国文学题材。 古代中国文论中的跨学科研究:诗画、 诗禅。
(1)伏尔泰
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和作家,比较文学 理论和实践的远祖之一。其《论史诗》 首先提出用比较的方法来研究欧洲各 民族史诗的意见,并将中国元杂剧 《赵氏孤儿》,按照自己的启蒙思想 和理性原则,改编为《中国孤儿》, 在欧洲文学界引起强烈反响。
(2)莱辛
《汉堡剧评》是用比较的方法讨论欧洲戏剧的一 部杰作。书中比较了亚里士多德和法国古典主义 的理论,并就具体的《哈姆莱特》和伏尔泰《塞 密拉密斯》中的鬼魂进行比较,得出结论: 伏尔泰的鬼魂只是一部艺术机器,它只是为情节 而存在,我们对它丝毫不感兴趣。莎士比亚的鬼 魂则相反,是一个真正行动的人物,我们关心它 的命运,它唤起恐怖,但也唤起怜悯。
伯恩海默:1992年发表一个《跨世纪的比较 文学》报告,提出比较文学中心向比较文化 转移的报告。 1993年, 英国伦敦大学副校长,该校翻译和比 较文化研究中心教授苏珊· 巴斯奈特出版 《比较文学:批判性介绍》,宣称“今日比 较文学在某种意义上死亡了”。2003年印度 裔学者佳亚特里· 斯皮瓦克出版《一个学科 的死亡》,直接宣布:比较文学已经死亡。
康奈尔的卡勒: 仍以文学研究为中心。 加拿大学者莫泽: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可以 紧密结合,但比较文学应保持其相对独立性。 文化与文学毕竟是两个不同的范畴,文化研 究与文学研究也是两种不同的学科,它们不 可能也不应该互相取代。应从文学出发,又 回归文学,不应丧失文学研究的基本特征— —立足比较文学,求取二者结合,以引进比 较文化来促进比较文学的深化和发展。
(5)施莱格尔兄弟
进一步发展了赫尔德和歌德的观念。奥 威 施莱格尔的《论戏剧艺术和文学》把西欧 文学分成古典的和浪漫的两个部分,并进 行比较。弗 施莱格尔的《论印度人的语言 和智慧》是一本比较语言学的巨著。
(6)斯达尔夫人
《论文学》中提出了文学取决于社会生活 和地理环境的著名论点;《论德国》对德 法两国的文学传统、社会生活和客观环境 作了比较。
2、中世纪,意大利诗人但丁在《论俗 语》中按方言的不同把欧洲文学分成北、 南、东三个部分,并加以对照。 3、文艺复兴运动,标志着各民族文化 的相互借鉴和启发,许多作家都是在对 中世纪文学和古典文学比较的基础上继 承古代传统。
古今之争:激进派代表是批评家兼诗人 夏尔 贝洛,反对厚古薄今;保守派以布 瓦洛为代表,心悦诚服的学习古人。这 场论证一直延续到18世纪。 4、启蒙运动,思想家们不仅在欧洲范 围内为自己寻找理论支持,更将目光投 向东方哲学和文化,开始形成了东西方 文化的交汇,对下一世纪比较文学发展 成为一门学科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第二章 比 较 文 学 发 展 史
一、西方比较文学发展史
比较文学创建于19世纪末的欧洲,其发展分 作两段:史前史、学科史。 在史前阶段,研究者的比较意识是自发的, 零散的,肤浅的,他们只注意到了不同民族 文学及其作家作品间的类似、差异和互相关 系,并无理论上和方法上的自觉。学科建立 之后,研究者对这些类似的差异和相互关系 的研究,就不再是盲目的、自发的,而是在 一定理论指导下的、目的明确、系统的研究。
歌德在《歌德谈话录》中 对于“世界文学”时代到 来的预言;我们德国人如 果不跳开周围环境的小圈 子朝外面看一看,我们就 会陷入上面说的那种学究 气的昏头昏脑。所以我喜 欢环视四周的外国民族情 况,我也劝每个人都这么 办。民族文学在现代算不 了很大的一回事,世界文 学的时代已快来临了。 (歌德,1827年)
比较文学各种类型的研究都有了萌 生的痕迹,然而这些痕迹毕竟是零 散的、微弱的、不易觉察的。内容 丰富、跨学科研究较多,源于中国 学术传统——“通”,缺乏自觉的 专业意识。
(二)中国比较文学的建立
在中国,作为一种理论概念上的“比较文学”大概 到五四时期才介绍进来。 1、中西文学比较研究在现代中国的滥觞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文明不仅仅是一种新奇的“外 来文化”,而且是一种在政治、经济上影响中华民 族生存的一种力量。一批知识分子认识到开展思想 启蒙运动和进行东西方文化比较的重要意义。其中, 林纾、梁启超、马君武、伍光建、苏曼苏等人不但 介绍和翻译西方文学作品,并且常常进行中西文学 的比较,以图找出改良的办法并且探索中国文学发 展的道路。
③文化研究
冷战后东亚崛起,一个多元文化共存、平 等对话,既互相冲突又相互融合的时代已 经开始。国际文学研究的“向外转”。 在文本研究中引进文化比较视角,在文化 层面上探寻根源,追求具有文化意义的结 论,呈现出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相结合的 趋势。
比较文学与文化相结合的趋势,国际比 较文学学会从1985年后历次大会的议题 与讲座,表明了这一趋势。12届“文学 的时间与空间”,13届东京会议“欲望 与幻想”,1994年加拿大埃德蒙顿会议 “多元文化语境中的文学”,15届荷兰 莱顿“作为记忆的文学”。
二、中国比较文学发展史
(一)中国古代的比较文学 1、探索中国史前史的原则: (1)按照比较文学定义,只有跨民族、语 言、学科等界限的比较研究才是比较文学。 因此《诗经》中二雅二南等比较不能看作 比较文学的渊源。 (2)比较文学是一种文学研究,因此对外 民族文化和文学的介绍不等于比较文学, 如《大唐西域记》。——研究不是介绍。
在某一层意义说来,东西比较文学研究是, 或应该是这么多年来(西方)的比较文学研 究所准备达致的高潮,只有当两大系统的诗 歌互相认识,互相关照,一般文学中理论的 大争端始可以全面处理。 ——美国学者纪廉 中国人在经历数载文化隔绝后对文学的比较 研究和理论研究的兴趣,是预示人类复兴和 人类自我弥补的潜力的最有希望的征兆之一。 ——佛克马
19世纪70-90年代,比较文学才正式 诞生,其标志是: (1)杂志出现 1877年匈牙利 梅茨 尔《总体文学比较报》,1887年德国 科赫 《比较文学杂志》 及《比较文学 史研究》。 (2)理论著作问世 1886年波斯奈特 《比较文学》。
(3)课程入学堂 1870年,俄国学者维谢 洛夫斯基在彼得堡大学创立总体文学讲座, 1871年,意大利学者桑克蒂斯在那不勒斯办 讲座。同年,谢克福德在康奈尔大学创办 “总体文学与比较文学”讲座,1897年法国 学者戴克斯特在里昂大学讲座。 (4)学位论文,学术专著与工具书的出现。 法国学者戴克斯特1895年完成法国第一部此 类专著。丹麦学者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 主潮》。
①理论大潮
比较文学理论化,一指研究对象从传统研究 的课题转向理论性课题拓展,探讨文学的共 同规律,二是侧重于比较文学研究的方法论 基础,它的理论指导、理论基础与理论架构。 佛克马认为比较文学的理论化倾向反映了比 较文学发展的趋势,理论可强化推进比较研 究,比较文学不应局限于原定的界限。持相 反意见的有韦勒克、雷马克、维斯坦因、奥 尔德里奇等。维斯坦因认为新理论没多少新 东西,雷马克认为新理论经不起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