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整理:文言文名词作状语的七种情形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名词作状语的类型

古代汉语名词作状语的类型

古代汉语名词作状语的类型类型一:名词活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翻译的时候,需要在那个活用的名词前加一像字。

如樯橹灰飞烟灭句中的灰与烟,一石顶壁起犹数十丈(徐宏祖《游黄山记》)句中的壁,赢粮而影从(贾谊《过秦论》)中的影,就属于这种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有许多成语,如土崩瓦解中的土与瓦、星罗棋布中的星与棋、蚕食鲸吞中的蚕与鲸、风起云涌中的风与云,也都属于名词活用作状语表状态的例子。

仅以土崩瓦解为例,指出一个误区。

有人认为土崩与瓦解均为主谓关系,然后构成了联合结构。

错了,因为在成语决不是说土与瓦怎么了,而是在比喻某事物像土崩塌瓦破碎一样彻底崩溃了。

类型二;名词活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工具与方式,在翻译时,要在活用的那个名词前加上一个介词用。

例如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中的船,狼速去,不然将杖杀汝中的杖,市中游侠儿得佳者而笼养之(《促织》)中的笼,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中的箕畚等,就应该归入状语这一种用法。

需要指出的是表工具方式的名词状语在翻译时除了可以加介词之外,还可以时灵活一些,如余自齐安适临汝(《石钟山记》)句中的舟行就应该译为乘着小船再如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石钟山记》)中的目见耳闻也该译为亲眼亲耳才是。

类型三:名词活用作状语表动作行为的频率,这一类句中活用的名词均为时间名词。

在翻译时比较灵活,可加介词每,也可将那名词重叠后前边加一,还可译为一比等。

比如时间名词日与月活用的例子就有乡邻之生日蹙(《捕蛇者说》)中的'日(译为一天比一天),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指南录后序》)中日(译为每天),日削月割(《六国论》)中的日月(译为一天天、一月月),族庖月更刀(《庖丁解牛》)中的月(译为每日)等。

再如时间名词岁的活用就有宫中尚促织之戏(《促织》)中的岁(译为每年),良庖岁更刀中的岁(也译为每年)等。

类型四:表示动作行为的方位。

这一类名词的特点是均为方位名词,翻译时在活用的名词前加上介词向到或者对一类介词。

文言文名词做状语

文言文名词做状语

文言文名词做状语
一、方位名词作状语,一般翻译为“向+方位名词,例如:(1)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

(《赤壁》)“南指”“向南指”。

二、称谓名词作状语,译为“当作+称谓名词,例如:(2)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隶使”“当作奴隶使唤”。

三、一般名词作状语,译为“用+一般名词,例如:(3)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处恭边枷装磺膘委博莲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活板》)“火令药熔”,“用火让药熔化”。

文言文知识点学习系列:名词直接作状语

文言文知识点学习系列:名词直接作状语

文言文知识点学习系列:名词直接作状语学案博苑11-14 0443文言文知识点学习系列:名词直接作状语一、辨析1、名词在谓语前2、名词不是主语或意念上的主语例:(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2)(项伯)[常][以身]翼蔽沛公(3)吾得兄事之(4)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5)六国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二、译法:在作状语的名词前加适当的介词。

例:他昨天去上海了。

我(用)语言讽刺了他。

1•表:状态——像……一样-比喻2•表:态度——像对待……一样3•表:工具•凭借•方式……——用•凭•靠•按•当……4•表:时间•地点•方向……——在•到•向•从……5•表:频数——每•也可重叠后前加“一”•往(日)附:“岁、月、日”作状语辨析:第一,“岁、月、日”放在具有行动性的动词前面,有“岁岁、年年(每年)”“月月(每月)”“日日(每天)”的意思,表示行动的频数或经常。

例如:1、(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庄子•养生主》2、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

”《孟子•滕文公下》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论语•学而》第二,“日”字放在动词或形容词前,当“一天一天”讲,表示情况的逐渐发展。

例如:1、(田单)兵日益多,乘胜,燕日败亡。

《史记•田单列传》2、贱妾守空房,相见常日稀。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第三,“日”字用在句首主语的前面,当“往日”讲,用来追溯过去。

例如:1、日君以夫公孙段为能任其事,而赐之州田。

《左传•昭公七年》2、日起请夫环,执政弗义,弗敢复也。

《左传•昭公十六年》现代汉语单个的时间名词“年、月、日”则没有这些用法。

(三)练习、找出名词作状语的字,并翻译它。

练习1•(1)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2)相如廷斥之。

(3)人皆得以隶使之。

(4)有狼当道,人立而泣。

(5)芙蕖日上日妍。

练习2.(1)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2)夫山居而谷汲者,膢腊相遗以水。

(3)惟极贫无依则械系不稍宽。

文言文名词作状语归纳

文言文名词作状语归纳

文言文名词作状语归纳导读:引导语: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是很普遍的现象,名词活用作状语便是其中之一。

一般地说,在古文中,一个名词的后面紧跟着的是一个动词,构成的不是主谓关系,就应该考虑那其中是否有名词活用作状语的情况了。

作状语有下列七种规律:规律一:名词活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翻译的时候,需要在那个活用的名词前加一像字。

如樯橹灰飞烟灭句中的灰与烟,一石顶壁起犹数十丈(徐宏祖《游黄山记》)句中的壁,赢粮而影从(贾谊《过秦论》)中的影,就属于这种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有许多成语,如土崩瓦解中的土与瓦、星罗棋布中的星与棋、蚕食鲸吞中的蚕与鲸、风起云涌中的风与云,也都属于名词活用作状语表状态的例子。

仅以土崩瓦解为例,指出一个误区。

有人认为土崩与瓦解均为主谓关系,然后构成了联合结构。

错了,因为在成语决不是说土与瓦怎么了,而是在比喻某事物像土崩塌瓦破碎一样彻底崩溃了。

规律二;名词活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工具与方式,在翻译时,要在活用的那个名词前加上一个介词用。

例如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中的船,狼速去,不然将杖杀汝中的杖,市中游侠儿得佳者而笼养之(《促织》)中的笼,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中的箕畚等,就应该归入状语这一种用法。

需要指出的是表工具方式的名词状语在翻译时除了可以加介词之外,还可以时灵活一些,如余自齐安适临汝(《石钟山记》)句中的舟行就应该译为乘着小船再如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石钟山记》)中的目见耳闻也该译为亲眼亲耳才是。

规律三:名词活用作状语表动作行为的频率,这一类句中活用的名词均为时间名词。

在翻译时比较灵活,可加介词每,也可将那名词重叠后前边加一,还可译为一比等。

比如时间名词日与月活用的例子就有乡邻之生日蹙(《捕蛇者说》)中的.日(译为一天比一天),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指南录后序》)中日(译为每天),日削月割(《六国论》)中的日月(译为一天天、一月月),族庖月更刀(《庖丁解牛》)中的月(译为每日)等。

名词作状语的文言文例子

名词作状语的文言文例子

名词作状语的文言文例子
以下是 8 条关于名词作状语的文言文例子:
1. 其一,“蚕食桑叶”,你看那蚕宝宝可不就是像小馋猫一样一点点地吃着桑叶么!就如同士兵蚕食敌方阵地一般。

2. 其二,“犬坐于前”,那狼像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你说怪不怪呀!这“犬”就生动形象地描述了狼的坐姿呢。

3. 其三,“席卷天下”,哎呀呀,这势力就好像一阵大风把天下都给卷起来了,多霸气呀!“席”字多妙。

4. 其四,“云合而响应”,大家不就像云朵聚集一样纷纷响应号召,真有气势呀!这里的“云”可不就把那种聚集的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5. 其五,“蜂拥而至”,人们就像一群蜜蜂似的呼呼地涌过来了,多热闹啊!这不就是名词作状语的妙处嘛。

6. 其六,“狼奔豕突”,那场面就像狼和猪慌乱地奔跑逃窜,“狼”“豕”不就是很好的状语嘛,真有意思。

7. 其七,“星驰电掣”,好家伙,那速度就跟流星飞驰、闪电急驰一样快呀,“星”“电”多形象啊!
8. 其八,“土崩瓦解”,就像土堆崩塌、瓦片破碎似的一下子就垮掉了,“土”“瓦”作为状语多生动啊!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名词作状语在文言文中真的是太有表现力啦!能让语言变得特别鲜活有趣呢!。

文言文名词作状语

文言文名词作状语

文言文名词作状语
文言文中,名词有时可以作为状语,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等,起到限制、修饰、强调等作用。

常见的有时间、地点、方式、原因等各种状语。

一、时间状语
1. 时日:如“时至日暮”、“日久见人心”。

2. 年岁:如“年少轻狂”、“岁月如梭”。

3. 时节:如“寒冬腊月”、“春风化雨”。

4. 时辰:如“时近中午”、“黄昏时分”。

二、地点状语
1. 地名:如“江南水乡”、“长安城里”。

2. 方位:如“东南西北”、“左右前后”。

三、方式状语
1. 方式:如“徐徐而行”、“快马加鞭”。

2. 程度:如“甚为艰难”、“稍有不慎”。

3. 比较:如“比翼双飞”、“胜似闲庭信步”。

四、原因状语
1. 缘故:如“无故而终”、“因病辞职”。

2. 原由:如“本因无心”、“为此大怒”。

在阅读文言文时,理解名词作状语的用法能够更好地理解整个句子的意思,也可以更好地掌握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 1 -。

名词作状语7情况

名词作状语7情况

名词作状语的七种情形一般地说,在古文中,一个名词的后面紧跟着的是一个动词,构成的不是主谓关系,就应该考虑那其中是否有名词活用作状语的情况了。

例如:有狼当道,人立而啼。

名词作状语有下列七种规律:规律一:名词活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例如:1、荆轲“箕踞而坐”2、“樯橹灰飞烟灭”,3、“土崩瓦解”。

比喻某事物像土崩塌瓦破碎一样彻底崩溃了。

翻译的时候,需要在那个活用的名词前加一“像”字。

规律二;名词活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工具与方式,例如1、函封之。

2、“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3、“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在翻译时,要在活用的那个名词前加上一个介词“用”。

规律三:名词活用作状语表动作行为的频率,这一类句中活用的名词均为时间名词。

例如1、“日削月割”(《六国论》)中的“日”“月(译为“一天天”、“一月月”),2、“族庖月更刀(《庖丁解牛》)”中的“月”(译为“每日”)等。

3、乡邻之生日蹙(《捕蛇者说》)”中的“日”(译为“一天比一天”),在翻译时比较灵活,可加介词“每”,也可将那名词重叠后前边加“一”,还可译为“一……比……”等。

规律四:表示动作行为的方位。

这一类名词的特点是均为方位名词,例如:1、进兵北略地2、大江东去(《念奴娇·赤壁怀古》),3、“孔雀东南飞”、翻译时在活用的名词前加上介词“向”“到”或者“对”一类介词。

规律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那活用的名词的特点是均为处所名词,例如1、“卒廷见相如”2、“草行露宿”3、“沛公已去,间至军矣”翻译时加上介词“在”或者“从”。

规律六:表示对人的态度。

例如1、“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2、“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记·孙膑列传》)翻译时需加上一串文字:“像对待……一样”。

规律七: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情理。

例如1、“义不赂秦(《六国论》)”,2、“义不食周粟”(《史记·伯夷叔齐列传》)翻译时在活用的名词前加上“按”、“照”“按照”这一类介词就可以了。

古代汉语-名词作状语、动词作状语

古代汉语-名词作状语、动词作状语
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 (《孙子列传》)
01
表示动作进行的方式。
02
群臣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受上赏。(《战国策·齐 策》)
03
“面刺”是当面讥刺、批 评。
表示动作进行的工具、凭借或依
壹 据。

群臣后应者,臣请剑斩之。
(《史记·高祖本纪》)
01
时间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
02
朝济而夕设版焉。(《烛之武退秦师》)
03
长驱到齐,晨而求见。(《战国策》)
时间名词中的“日”、“月”、“岁”等充当状语时,具有特殊的意义,或 表示动作行为的经常性,或表示情况的逐渐发展变化,或表示追溯往事。
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孟子》) “日”是每日、天天的意思。 事日多。(《史记》) “日”当“一天一天”讲。 日臣之使于楚也,子重问晋国之勇。(《左传·成公十六年》) “日”是往日、当初。
豕人立而啼。(《左传·庄公八年》)
01
表示对待动作对象的态度。 用对待作状语的普通名词所 代表的人或物的态度,来对 待处置谓动词后宾语所代表 的人或物。有“当作……那 样”、“用待……的态度” 或“像待……似的”意思, 同样含有比喻的修辞意味。
02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孙子列传》)
表示动作发生或进行的所处方位,有 “在……”或“向……”的意思。
王力先生意见:必须细玩 文义,加以区别。
03
02
动词作状语,是修饰代汉语里,表示时间、处所、方位的 名词可以作状语,普通名词一般不作状语 。而在古代汉语里,普通名词作状语是非 常普通的现象,是名词本身固有的语法功 能之一,名词充当状语,修辞色彩强烈。
表示动作进行的状态。作状语的普通名词以它所代表的事 物的某种状态或动作特征,去描绘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 行为,多带有比喻的意义,含有“像……一样”或 “跟……似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整理:文言文名词作状语的七种情形高考整理:文言文名词作状语的七种情形
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是很普遍的现象,名词活用作状语便是其中之一。

一般地说,在古文中,一个名词的后面紧跟着的是一个动词,构成的不是主谓关系,就应该考虑那其中是否有名词活用作状语的情况了。

如“有狼当道,人立而啼”句中的“人立”构成的就不是主谓关系,而是表明那横在道上的狼站立的方式。

名词作状语有下列七种规律:
规律一:名词活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翻译的时候,需要在那个活用的名词前加一“像”字。

如“樯橹灰飞烟灭”句中的“灰”与“烟”,“一石顶壁起犹数十丈
”(徐宏祖《游黄山记》)句中的“壁”,“赢粮而影从”(贾谊《过秦论》)中的“影”,就属于这种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有许多成语,如“土崩瓦解”中的“土”与“瓦”、“星罗棋布”中的“星”与“棋”、“蚕食鲸吞”中的“蚕”与“鲸”、“风起云涌”中的“风”与“云”,也都属于名词活用作状语表状态的例子。

仅以“土崩瓦解”为例,指出一个误区。

有人认为“土崩”与“瓦解”均为主谓关系,然后构成了联合结构。

错了,因为在成语决不是说“土”与“瓦”怎么了,而是在比喻某事物像土崩塌瓦破碎一样彻底崩溃了。

规律二;名词活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工具与方式,在翻译时,要在活用的那个名词前加上一个介词“用”。

例如“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中的“船,“狼速去,不然将杖杀汝”中的“杖”,“市中游侠儿得佳者而笼养之”(《促织》)中的“笼”,“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中的“箕畚”等,就应该归入状语这一种用法。

需要指出的是表工具方式的名词状语在翻译时除了可以加介词之外,还可以时灵活一些,如“余自齐安适临汝
”(《石钟山记》)句中的“舟行”就应该译为“乘着小船”再如“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石钟山记》)中的“目见耳闻”也该译为“亲眼亲耳”才是。

规律三:名词活用作状语表动作行为的频率,这一类句中活用的名词均为时间名词。

在翻译时比较灵活,可加介词“每”,也可将那名词重叠后前边加“一”,还可译为“一……比……”等。

比如时间名词“日”与“月”活用的例子就有“乡邻之生日蹙(《捕蛇者说》)”中的“日”(译为“一天比一天”),“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指南录后序》)中“日”(译为“每天”),“日削月割”(《六国论》)中的“日”“月(译为“一天天”、“一月月”),“族庖月更刀(《庖丁解牛》)”中的“月”(译为“每日”)等。

再如时间名词“岁”的活用就有“宫中尚促织之戏”(《促织》)中的“岁”(译为“每年”),“良庖岁更刀”中的“岁”(也译为“每年”)等。

规律四:表示动作行为的方位。

这一类名词的特点是均为方位名词,翻译时在活用的名词前加上介词“向”“到”或者“对”一类介词。

例子俯拾皆是。

如“大江东去”(《念奴娇·赤壁怀古》),“孔雀东南飞”、“北伐”、“南征、“西行”等,译时加介词“向”;“外调”“上访”等,译时加“到”,而“外连横而斗诸侯”中的“外”、“内惑与郑秀,外欺于张仪
”中的“内”与“外”译时均得加上介词“对”。

规律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那活用的名词的特点是均为处所名词,翻译时加上介词“在”或者“从”。

如“卒廷见相如”中的“廷”应译为“在朝廷上”,“秦伯素服郊次”(《崤之战》)中“郊”也得译为“在城郊”,“草行露宿”(《指南》录后序))中的“草”和“露”,需译为“在草丛
中”、“在露天里”,而“沛公已去,间至军矣”、“道芷阳间行”两句中的“间”就应译为“从小道”了。

规律六:表示对人的态度。

翻译时需加上一串文字:“像对待……一样”。

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中的“兄”,“人皆得以隶使之”(《五人墓碑记》)中的“隶”,“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记·孙膑列传》)中的”客”
,就需译为”像对待兄长一样,“像对待奴隶一样”,“像对待宾客一样”。

规律七: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情理。

翻译时在活用的名词前加上“按”、“照”“按照”这一类介词就可以了。

如下面的例子,“古法”采草药多用二月八月”(《采草药》)中的“古法”(译为“按照古代的方法”),“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史记·淮阴侯列传》)中的“次”(译为“按次序”),“灵运所未至,理未足怪也”(《雁荡山》)中的“理”(译为“照理”)“予分当引决”(《指南录后序》),中的“分”(译为“照名分”)等。

至于“义不赂秦(《六国论》)”,“义不食周粟”(《史记·伯夷叔齐列传》)中的“义”若译为“按照正义”是可以的,但若稍微灵活一点,译为“坚持正义”似乎更好些。

更多精彩尽在圈,圈主,请点击q.wsq0962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