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与《封神演义》的宗教思想对比

《西游记》与《封神演义》的宗教思想对比
《西游记》与《封神演义》的宗教思想对比

《西游记》与《封神演义》的宗教思想对比

内容摘要:作为明代最具代表性的两部神魔小说,《西游记》和《封神演义》在宗教思想上都有自己的倾向。一般认为,《西游记》是围绕着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来展开的,它所表现和包含的更多的应是佛教思想,而《封神演义》一般认为是推崇儒释道“三教合一”,在其中而更推崇道教并且有些抑制佛教。但是去深层次的研读作品,会发现《西游记》其实崇佛而不谈禅,是即披着佛家的外衣却运用道家的精神统摄全书,而《封神演义》却是看似崇道, 实则敬佛,或者说是崇佛胜于崇道。本文将就这一区别进行简单的浅析。

关键词:《西游记》《封神演义》佛教道教

正文:《西游记》和《封神演义》均为明中叶有代表性的神魔小说。作为神魔小说,在满纸荒唐的神鬼妖魔的背后,必然有一定的宗教幻想作支撑,或偏儒、或向道、或佞佛,总要有一定的倾向性。尽管到了明代,三教合一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但其宗教倾向还是难以完全抹煞的。《西游记》和《封神演义》亦是如此。一般认为,《西游记》是围绕着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来展开的,它所表现和包含的更多的应是佛教思想,而《封神演义》一般认为是推崇儒释道“三教合一”,在其中而更推崇道教并且有些抑制佛教。

但是,去深层次的挖掘作品我们会发现《西游记》是披着佛家的外衣却运用道家的精神统摄全书,而《封神演义》却是崇佛胜于崇道。我们借此还可以看到作者的宗教思想及态度。

一、崇佛却多道的《西游记》

《西游记》虽然有明显的崇佛抑道倾向,但其主要目的却并非为了谈佛说禅。相反,讲道的内容更多。在小说中,佛教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哲学思想,更注意以其深邃的哲理来征服善男信女。其修禅成佛的途径,无非就是积德行善、念佛坐禅等等。虽然也有一些释家降魔的护法神将、除怪的法术法宝,但相对于小说中道教的阐释和表现却稍嫌单调。

《西游记》无论是从小说的回目中屡次出现的内丹学的术语,亦或是通过小说中关于“内丹”修炼知识的描写,我们都不难看出,它在成书过程中受到了道教内丹学的较大影响。例如,小说的三位主人公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在谈及自己成仙经历时,都对“内丹”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仅以悟空为例,他在对黑风山黑风大王介绍自己的不凡经历时,就说:“一点诚心曾访道, 灵台山上采药苗。那山有个老仙长, 寿年十万八千高。老孙拜他为师父, 指找长生路一条。他说身内有丹药,外边采取枉徒劳。得传大品天仙诀, 若无根本实难熬。回光内照宁心坐, 身中日月坎离交。万事不思全寡欲, 六根清净体坚牢。返老还童容易得, 超凡入圣路非遥。”

显然, 小说中主要人物“成仙”与修炼“内丹”有着直接联系,其中对“内丹”这种道家修炼之术的夸耀就不言自明了。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说上述内容仅仅是说明作者具有一般道教知识背景的话, 那么作者在《西游记》中大量引用“内丹”术语和道教经典,就不能不使我们相信《西游记》中表现出的浓厚道教气息并非偶然。

如小说第五十回“情乱性从因爱欲,神昏心动遇魔头”中的四首诗词《南柯子》,就出自道教全真派道士马丹阳的《渐悟集》:

“心地频频扫, 尘情细细除, 莫教坑堑陷毗卢。本性常清净, 方可论元初。性烛须挑剔, 曹溪任呼吸, 勿令猿马气声粗。昼夜绵绵息, 方显是功夫。”

这首诗讲述的是道教内丹修炼时祛欲忘情的“筑基”之功,将心性修炼视为“修丹”首务强调“去欲”至上,这个观点也是道教全真派反复论证的基本观点。此词中“猿马”在马丹阳原词中为“喘息”,特指“内丹”修炼中调节呼吸和运气的功夫。这里代之以“猿马”二字,则更强调忘情祛欲,才能修成丹道的观念。

正因为如此多的道教修炼知识见于《西游记》,所以学术界曾存在一种说法,认为《西游记》乃是道教“证道奇书”。主旨是讲述道教“内丹”修炼原理。小说的情节安排、人物设计及相互关系皆在形象又含蓄地解释“内丹”原理和操作知识。清代学者陈士斌的《西游真诠》和刘一明的《西游原旨序》都持这一观点。前者甚至对《西游记》祖本的每一章回都进行了详细诠释,总字数达二、三十万,以说明《西游记》乃“证道奇书”。

而在这一部号称《西游释厄传》的奇书中,关于佛家的理论的阐释却并不多见,只有少量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禅宗“顿悟”说教。这在某种程度上是明代社会思潮的反映,因为当时佛教各宗派中比较流行的正是禅宗,故并不能见出作者对佛教理论的精通。

《西游记》的作者受道教思想的影响还表现在其对道教诗文的篡改并加以佛教化上。《西游记》中有不少诗词韵语来自于前代的道书。但是,作者在引用前人的作品时, 并不是被动地引用,而是进行了某种程度的改动。

最明显的例子是《西游记》第九十三回所引《瑞鹧鸪》“修禅何处用工夫”和马丹阳原作相比,作者将首句“修行”改为“修禅”,下阙第三句“酒色财气须扫净”改为“喜怒忧思须扫净”。前一改明确了佛教的立场,后一改则削去全真教特有的说法,作品第三十六回悟空所吟“前弦之后后弦前”一诗和马丹阳原作相比,将末句“煅成温养自烹煎”改为“志心功果即西天”。原作明显在阐发“道”理,改动之后却正表现了佛教的内容。此外,第五十三回篇首所引张伯端《西江月》“德行修逾八百”,上片末句“始合神仙本愿”被改为“始合西天本愿”,亦与上述所引相同,都是由道而入释。

作者能够作如此夺胎换骨的大手术,恰恰说明了一点,就是作者对道教的典籍乃至道教的思想非常熟稔,只不过头脑中横亘着崇佛抑道的观念,才有意地修改前代道教大师的作品并加以佛教化。

可见,尽管《西游记》是一部描写佛教取经故事的文学作品,也尽管作者在小说中对包括太上老君在内的一些道教徒多有揶揄,但就其宗教思想体系来说,却是源自于道教的。可见,《西游记》的宗教思想的深处其实是道教思想,是披着佛家的外衣,却运用了道家的精神来统摄的全书。

二、看似崇道,实则敬佛的《封神演义》

《封神演义》表面看来确实是表现道家思想的小说。通观全书,可以发现作者安排了一个从三教到道教的过程,最终的结果是儒家最次,佛家居中而道家独尊。但是细读作品我们会发现,这样一部以道为宗的著作,其中却甚少讲道的章节。只有在对白的诗歌中才偶有烧铅炼汞的老生常谈,却丝毫没有阐发道教奥义的宏旨。

除此之外,《封神演义》在谈论到道的同时却不抑佛。他抬高道教的地位在佛教之上,可能是出于一个道教信徒不由自主的考虑,在他内心深处,对佛教的理论和人物并不排斥,甚至颇有企羡。因此,他并没有像其它虔诚的道教徒一样,杜撰老君西天化佛的传说对佛教加以贬低,而是把西方教的教主处理成和太上老君平起平坐的关系。这可以在书中第八十四回看到。

还有最为重要的是作者笔下的有关“道”的反面描写。

首先,作者暴露了道教内部纷争,或者说道教内部的残酷战争,揭露了道士人性恶的一面。原本阐、截教徒都是修行诵经(《黄庭经》)之徒,是学道之人,正如第77回所言:“截、阐道德皆正果,方知两教不虚传。”但两教相互斗争异常激烈。作者写到了阐截战争的惨烈状态,尤其是死难者。如第37回姜子牙带兵杀张桂芳与风林,造成“遍野横尸,满地血流成河”。第43回写道:“着刀的连肩洩背,逢斧的头断身开,挡剑的劈开甲胄,中枪的腹内流红。人撞人,自相残踏,马撞马,遍地尸横。伤残士军哀哀叫苦,带箭儿郎慽慽之声,愁云只上九重天,遍地尸骸真惨切。

而这种战争的惨状是道教两个教派:阐教与截教造成的。它们相互间势均力敌,进行着激烈紧张、你死我活的殊死斗争。这种相互斗争恰好展现了道教好斗嗜杀的“性格缺陷”,表明道教内部其实是乱的客观事实。这种恶斗状态被西方教主准提感觉为:“红尘滚滚,杀气腾腾,满目俱是杀气。”(第70回)双方直打到你死我活,方才罢休,这显露了人性恶的弱点。这种人性恶,如果限定一下,就是道教“恶”。

其次,作者写到了道教中的败类截教,这截教简直让读者跌破了眼。截教成员有很多是“披毛戴角”之徒.这些截教徒不仅面貌丑陋,而且品性不纯,喜欢争强好胜。从截教所摆的“十绝阵”、“诛仙阵”、“万仙阵”来看,均能见出其品地恶劣、内心恶毒的人性本质。可以说对于阐教教徒而言,他们既会因为道教里有截教这样的败类而感到气愤,也会由此感到耻辱因为截教是道教的一大污点。截教不是什么好道教就不必细说了。

第三, 阐教也是充满污点的道教。即便是作品一再赞扬的阐教也并不是那么美好。因为1.出现了申公豹这样的专会挑拨是非的败类。2.阐教充满了杀气。小说多次写到他们杀气腾腾(如第43回就写到阐教“杀气纷纷,兵戈闪灼”)。3.全书最核心的“封神榜”由来就是阐教犯了杀戒,如第13回太乙真人就言明:“吾乃阐教,因吾辈一千五百年不曾斩却三尸,犯了杀戒,故此降生人间,有征诛杀伐”。而作品最重要的事件起因是哪吒打死李艮、敖丙和彩云童儿,太乙真人打死石矶娘娘,姜子牙、陆压等人打死闻仲、赵公明等。通览矛盾起因,我们发现:往往是阐教教徒惹是生非,激起截教的公愤,激化了两教之间的矛盾与仇恨。4.阐教不善于忍让。尽管阐教在小说中一再被写成较有修养的教派,但他们不善于忍让、不善于化干戈为玉帛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如哪吒在已打死李艮的罪过上继续犯罪:抽了敖丙的筋和痛打敖光(第12- 13回),姜子牙则是火烧琵琶精(第16回)、杀死崇侯虎(第29回)等。正因为他们不善于忍让,所以才屡屡将《西游记》等同于道教丹书的观点自产生之日起就引起争论,也从未得到过大部分学者的认同。但由于学术界至今仍未对《西游记》的作者、主题等基本问题形成一个让大部分学者满意的说法, 所以这种“证道”观点还是引起了相当多学者的注意。如李安纲就在其著作中大力阐发《西游记》的道家内涵。就此问题,我认为,《西游记》主旨是“讲道”的说法虽说不甚准确,将全书故事及人物关系视为“内丹”原理的演示也属牵强,但其中的确有大量直接或间接阐释道教内丹的文字,甚至引用道教经典来增加其权威性,因此,《西游记》作者受到道教修仙、修炼观念的巨大影响应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犯了杀戒,一错再错,以致越积越大,铸成大错。可见阐教也并非什么绝对的好教,跟截教一样,其实都是血腥味很浓的教派。

综上所述,道教并没被作者写得光彩照人,相反却是非常龌龊、阴暗面十足、矛盾重重、斗争激烈、厮杀四起的教派。由此可见,道教并不特别美好,并不那么令人崇敬。

相反,《封神演义》中的西方教(佛教)却几乎没有一丝缺陷,近乎完美。

第一,佛内部没有派系斗争,没有吵闹争执的声音。作品中写到的西佛教徒极少,所以代表佛教形象的就只有接引和准提两人了。两人相当和睦、融洽、和谐。没有矛盾冲突。他俩从未有过争吵,即使有些分歧,也都是以协商或劝说的方式取得一致意见。两人不仅没有矛盾与不和谐音,反而很多时候非常默契一致。如第78回破解诛仙阵时,接引进离宫,准提入坎地,接引现舍利子,射住戮仙剑,准提放金莲,射住绝仙剑,两人配合真是极为默契,呈现出齐心协力降服气势逼人的通教主的姿态。

第二,作者对佛教的赞美溢于言表。第70回回首诗:“准提菩萨产西方,道德根深妙莫量。”第79回准提收法戒时,念道:“西方极乐真幽境,,风清月朗天籁定。白云透出引祥光,流水潺湾如谷应。猿啸鸟啼花木奇,菩提路上芝兰胜。松摇岩壁散烟霞,竹拂云霄招彩凤。七宝林内更逍遥,八德池边多寂静。远列巅峰似插屏,盘旋溪壑如幽罄。昙花开放满座香,舍利玲珑超上乘。昆仑地脉发来龙,更比昆仑无命令。可见, 作者对佛教是非常崇敬和

赞赏的。

第三,很多道教徒最终皈依了佛教,这实际上表明作者把佛教的地位看得比道教高,佛教才是道教徒的真正的精神家园。准提带走截教道士马元(第61 回)、孔宣(第71回)、法戒(第79回)、乌云仙(第83回)、接引和准提两人共同带走长耳定光仙、毗卢仙和截教其他教徒(第84 回)、接引用乾坤袋“尽收那三千红气之客,有缘在极乐之乡者”(第84回)。道士皈依佛教,说明佛教是更高一层的精神归属。

通过上述文本细读,我们发现:《封神演义》作者几乎没写到佛教和佛徒的缺陷,近乎认为它是十全十美的教派,对道教不是顶礼膜拜,因为作者对道教的所有教派(小说中为阐教和截教)都有怨忿和批评意见。所以“崇佛胜于崇道”才是作品感情态度的“真相”。

总之,同样是神魔小说,同样是宗教思想,却有着不一样的表面,不一样的深层内涵。通过比较分析研究,掌握作品同一宗教下的不同思想,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文章思想内涵,了解作者的深层思想。但是无论是披着佛家的外衣却运用道家的精神统摄全书,还是看似崇道、实则敬佛,都为我们留下了思考,为整个中华民族留下了灿烂的篇章。

参考文献: 1.吴承恩《西游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2.刘一明《西游原旨序》

3.李安纲《苦海与极乐: <西游记奥义>》东方出版社1995

4.潘承玉《怪力乱神——封神演义的文化品位》(晋阳学刊)1999年第5期

5.李忠明《西游记“游戏”背后的深层内涵》(明清小说研究)2002年2期

6.林辰《神怪小说史话》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

7.宋珂君《明代宗教小说中的佛教“修行”观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明清小说研究

院系:文学与传媒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专接本班

姓名:吕玉娟

学号:20120111006

任课老师:朱燕

《西游记》中的伏笔

西游记中的伏笔 看《西游记》第五十七回,说是“六耳猕猴”化作孙悟空的摸样,伤了唐僧,后又和孙悟空大打出手。。。这位假孙悟空,实力不用多说了吧,和真孙悟空一般无二,大战孙悟空,闹到上天入地下海。在唐僧那:念紧箍咒,两个都喊疼,自然看不出哪个真假;到天宫:拖塔天王拿照妖镜照,也看不出;又到观音那:观音也看不出。最后到幽冥处阎罗那,经“谛听”听过之后,“谛听”却说:“我看出来了,却不敢说”。。。最后还是如来老佛爷道出六耳真身并用金 钵盂罩住,才被孙悟空一棍子打死。 这是整个故事,看似很简单,很完整,不过,却有伏笔。 咱现在先假设一下,被打死的那个是悟空,活的那个是六耳猕猴。我这不是胡说的,是有道 理的,一下是我的一些理论: 一、六耳猕猴和孙悟空一模一样,谁也看不出来,就算如来骗大家说六耳猕猴就是真的悟空,

而这个谎言,也只有如来知道真相,真正的孙悟空,他只是个哑巴吃黄连。 二、六耳猕猴很有可能是如来安排的一个托儿,大家都知道,孙悟空是个叛逆者,而如来是西天的最高统治者,哪个统治者会允许一个叛逆者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再加上,大家都知道的,孙悟空一向不敬重如来。所以如来会想方设法消灭孙悟空。当然不能明白着把孙悟空直接杀了,所以才出现一个一模一样的悟空,杀孙悟空于无形。而这个也是有证据的。 李靖的照妖镜分不出真假

谛听已经知道但却没说

“佛海无边”四个字很有含义 1.比如在地府里面,经“谛听”听过之后,“谛听”明知道真假,却不敢说,其想法肯定不是怕两个悟空大闹地府,而是这个六耳猕猴有很强大的后台,那就是如来。所以,“谛听”自然 不敢说出真相。 2.其次,可以证明“谛听”不是真正的怕二猴大闹地府的原因还有一个,大家都知道,当时在场的还有一个法力很强的人,当然,不是阎罗,阎罗和这人比,是天壤之别,这人就是“地藏王菩萨”,“地藏王菩萨”何许人啊,是佛教四大菩萨之首,与观音、文殊、普贤齐名,可见此人厉害。既然有这么厉害的佛门中人在此,难道“谛听”还担心这两泼猴会闹了地府不 成? 三、大家都知道,孙悟空的师傅是“菩提祖师”,“菩提祖师”何许人?《封神榜》上有个线索,就是“混鲲祖师”的徒弟,而恰巧,“混鲲祖师”弟子无数,而让他最得意的两大弟子,便是如来(又名“接引道人“)和菩提祖师(又名“准提道人“)。。。 一个大胆的想法,既然两位圣人是同门师兄,且《封神榜》中曾经略提到过,说二弟子准提道人(也就是说菩提祖师),其间不知与接引道人(如来)间发生了什么变故,却神秘消失,从此再不闻踪迹。这是一个很有力度的线索,证明二人之间有矛盾。

有关《封神演义》《西游记》杨戬形象比较分析范文

有关《封神演义》《西游记》杨戬形象比较分析范文 明代著名的古典神魔小说《封神演义》和《西游记》都是在民间文学的基础上由文人加工而成的,两书在神话体系的传承、人物形象的塑造等方面具有一定联系,人们普遍以《封神演义》中的杨戬和《西游记》中的二郎神为同一人,这点已无较大争议,本文则统一称作杨戬。目前学界对两书创作时间的先后问题尚未达成一致意见,笔者仅考虑到其故事分别发生于商周易代之际和唐朝贞观年间,因此在文中将《封神演义》置于《西游记》之前展开论述,从具体文本出发对二郎神杨戬的形象进行比较和分析,对其形象的历史问题则不作讨论。 《封神演义》中杨戬的出场相对平淡却贯穿了全书的大部分章节。第四十回,姜子牙受困于魔家四将而固守西岐将近一年,杨戬尊奉师命前来帐下听候调用。他自称“玉泉山金霞洞玉鼎真人门下”、“姓杨名戬”、“姜丞相师侄”,是昆仑山玉虚宫阐教教主元始天尊门下第三代弟子。杨戬不在封神榜名单上,后来与李靖、哪吒、雷震子等人“俱是肉身成圣”,其封号为“清源妙道真君”。《西游记》中杨戬的出场则相对集中并被加以浓墨重彩进行渲染。第六回,观音菩萨向玉皇大帝推荐杨戬前去擒拿大闹天宫的孙悟空,称他“乃陛下令甥显圣二郎真君,见居灌洲灌江口,享受下方香火”,孙悟空则点明杨戬“玉帝妹子思凡下界,配合杨君,生一男子”的身世。杨戬在天兵、天将、孙悟空面前分别自称“二郎显圣真君”、“小圣”、“玉帝外甥,敕封昭惠灵显王二郎”,与下文赞诗“赤城昭惠英灵圣,显

化无边号二郎”相印证。两书在明确杨戬封号的同时,又分别交代了其姓名与师门、姓氏和身世,但《封神演义》通篇未提“二郎神”三字,《西游记》全文也无“杨戬”二字。值得一提的是,二郎神杨戬和另一神话故事“宝莲灯”的主人公沉香都有“劈山救母”事迹,而沉香所遇的艰难险阻正是其舅父杨戬,可见中国古代神话流传过程中的分歧。 《封神演义》第四十回,杨戬受师命前来效力时穿着朴素,“带扇云冠,穿水合服,腰束丝绦,脚登麻鞋”,在魔家四将的眼中则是“似道非道,似俗非俗,带扇云冠,道服丝绦”,姜子牙却见杨戬“超群出类”。敌方阵营中的闻太师见杨戬“相貌非俗”而“大惊”、“骇然”,慨叹杨戬“真乃道德之士”(第四十二回),十天君见杨戬“道气昂然”(第四十三回),苏侯见杨戬“气概轩昂”(第五十八回),均以他人印象衬托出杨戬的超凡风度。第五十五回,杨戬追赶妖精进入洞穴后发现“闪闪灼灼一口三尖两刃刀”和“一件淡黄袍”,赞曰:“淡鹅黄,铜钱厚,骨突云,霞光透,属戊己,按中央,黄邓邓,大花袍,浑身上下金光照。”黄袍“不长不短”,似为杨戬量身裁制,标志其在装扮上由人至神的过渡。杨戬在战场上时常“弹弓在手,发出金丸”(第八十一回)、“取弹弓在手,随手发出金丸”(第八十九回),说明三尖刀、弹弓、金丸是他的主要武器。《西游记》第六回,孙悟空眼中的杨戬相貌清奇、打扮秀气,“仪容清俊貌堂堂,两耳垂肩目有光”、“头戴三山飞凤帽,身穿一领淡鹅黄。缕金靴衬盘龙袜,玉带团花八宝妆”,外貌描写较《封神演义》更为具体详细。

《封神演义》《西游记》杨戬形象比较分析

《封神演义》《西游记》杨戬形象比较分析 《封神演义》《西游记》杨戬形象比较分析 内容简介: 《封神演义》《西游记》杨戬形象比较分析 明代著名的古典神魔小说《封神演义》和《西游记》都是在民间文学的基础上由文人整理加工而成的,两书在神话体系的传承、人物形象的塑造等方面具有一定联系,人们普遍以《封神演义》中的杨戬和《 论文格式论文范文毕业论文 《封神演义》《西游记》杨戬形象比较分析 明代著名的古典神魔小说《封神演义》和《西游记》都是在民间文学的基础上由文人整理加工而成的,两书在神话体系的传承、人物形象的塑造等方面具有一定联系,人们普遍以《封神演义》中的杨戬和《西游记》中的二郎神为同一人,这点已无较大争议,则统一称作杨戬。目前学界对两书创作时间的先后问题尚未达成一致意见,笔者仅考虑到其故事分别发生于商周易代之际和唐朝贞观年间,因此在文中将《封神演义》置于《西游记》之前展开论述,从具体文本出发对二郎神杨戬的形象进行比较和分析,对其形象的历史来源问题则不作讨论。《封神演义》中杨戬的出场相对平淡却贯穿了全书的大部分章节。第四十回,姜子牙受困于魔家四将而固守西岐将近一年,杨戬尊奉师命前来帐下听候调用。他自称玉泉山金霞洞玉鼎真人门下、姓杨名戬、姜丞相师侄,是昆仑山玉虚宫阐教教主元始天尊门下第三代弟子。杨戬不在封神榜名单上,后来与李靖、哪吒、雷震子等人俱

是肉身成圣,其封号为清源妙道真君。《西游记》中杨戬的出场则相对集中并被加以浓墨重彩进行渲染。第六回,观音菩萨向玉皇大帝杨戬前去擒拿大闹天宫的孙悟空,称他乃陛下令甥显圣二郎真君,见居灌洲灌江口,享受下方香火,孙悟空则点明杨戬玉帝妹子思凡下界,配合杨君,生一男子的身世。杨戬在天兵、天将、孙悟空面前分别自称二郎显圣真君、小圣、玉帝外甥,敕封昭惠灵显王二郎,与下文诗赤城昭惠英灵圣,显化无边号二郎相印证。两书在明确杨戬封号的同时,又分别交代了其姓名与师门、姓氏和身世,但《封神演义》通篇未提二郎神三字,《西游记》全文也无杨戬二字。值得一提的是,二郎神杨戬和另一神话故事宝莲灯的主人公沉香都有劈山救母事迹,而沉香所遇的艰难险阻正是来源于其舅父杨戬,可见中国古代神话流传过程中的分歧。《封神演义》第四十回,杨戬受师命前来效力时穿着朴素,带扇云冠,穿水合服,腰束丝绦,脚登麻鞋,在魔家四将的眼中则是似道非道,似俗非俗,带扇云冠,道服丝绦,姜子牙却见杨戬超群出类。敌方阵营中的闻太师见杨戬相貌非俗而大惊、骇然,慨叹杨戬真乃道德之士(第四十二回),十天君见杨戬道气昂然(第四十三回),苏侯见杨戬气概轩昂(第五十八回),均以他人印象衬托出杨戬的超凡风度。第五十五回,杨戬追赶妖精进入洞穴后发现闪闪灼灼一口三尖两刃刀和一件淡黄袍,曰: 淡鹅黄,铜钱厚,骨突云,霞光透,属戊己,按中央,黄邓邓,大花袍,浑身上下金光照。黄袍不长不短,似为杨戬量身裁制,标志其在装扮上由人至神的过渡。杨戬在战场上时常弹弓在手,发出金丸(第八十一回)、取弹弓在手,随手发出金丸(第八十九回),

《西游记》与《封神演义》的宗教思想对比

《西游记》与《封神演义》的宗教思想对比 内容摘要:作为明代最具代表性的两部神魔小说,《西游记》和《封神演义》在宗教思想上都有自己的倾向。一般认为,《西游记》是围绕着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来展开的,它所表现和包含的更多的应是佛教思想,而《封神演义》一般认为是推崇儒释道“三教合一”,在其中而更推崇道教并且有些抑制佛教。但是去深层次的研读作品,会发现《西游记》其实崇佛而不谈禅,是即披着佛家的外衣却运用道家的精神统摄全书,而《封神演义》却是看似崇道, 实则敬佛,或者说是崇佛胜于崇道。本文将就这一区别进行简单的浅析。 关键词:《西游记》《封神演义》佛教道教 正文:《西游记》和《封神演义》均为明中叶有代表性的神魔小说。作为神魔小说,在满纸荒唐的神鬼妖魔的背后,必然有一定的宗教幻想作支撑,或偏儒、或向道、或佞佛,总要有一定的倾向性。尽管到了明代,三教合一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但其宗教倾向还是难以完全抹煞的。《西游记》和《封神演义》亦是如此。一般认为,《西游记》是围绕着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来展开的,它所表现和包含的更多的应是佛教思想,而《封神演义》一般认为是推崇儒释道“三教合一”,在其中而更推崇道教并且有些抑制佛教。 但是,去深层次的挖掘作品我们会发现《西游记》是披着佛家的外衣却运用道家的精神统摄全书,而《封神演义》却是崇佛胜于崇道。我们借此还可以看到作者的宗教思想及态度。 一、崇佛却多道的《西游记》 《西游记》虽然有明显的崇佛抑道倾向,但其主要目的却并非为了谈佛说禅。相反,讲道的内容更多。在小说中,佛教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哲学思想,更注意以其深邃的哲理来征服善男信女。其修禅成佛的途径,无非就是积德行善、念佛坐禅等等。虽然也有一些释家降魔的护法神将、除怪的法术法宝,但相对于小说中道教的阐释和表现却稍嫌单调。 《西游记》无论是从小说的回目中屡次出现的内丹学的术语,亦或是通过小说中关于“内丹”修炼知识的描写,我们都不难看出,它在成书过程中受到了道教内丹学的较大影响。例如,小说的三位主人公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在谈及自己成仙经历时,都对“内丹”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仅以悟空为例,他在对黑风山黑风大王介绍自己的不凡经历时,就说:“一点诚心曾访道, 灵台山上采药苗。那山有个老仙长, 寿年十万八千高。老孙拜他为师父, 指找长生路一条。他说身内有丹药,外边采取枉徒劳。得传大品天仙诀, 若无根本实难熬。回光内照宁心坐, 身中日月坎离交。万事不思全寡欲, 六根清净体坚牢。返老还童容易得, 超凡入圣路非遥。” 显然, 小说中主要人物“成仙”与修炼“内丹”有着直接联系,其中对“内丹”这种道家修炼之术的夸耀就不言自明了。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说上述内容仅仅是说明作者具有一般道教知识背景的话, 那么作者在《西游记》中大量引用“内丹”术语和道教经典,就不能不使我们相信《西游记》中表现出的浓厚道教气息并非偶然。 如小说第五十回“情乱性从因爱欲,神昏心动遇魔头”中的四首诗词《南柯子》,就出自道教全真派道士马丹阳的《渐悟集》: “心地频频扫, 尘情细细除, 莫教坑堑陷毗卢。本性常清净, 方可论元初。性烛须挑剔, 曹溪任呼吸, 勿令猿马气声粗。昼夜绵绵息, 方显是功夫。” 这首诗讲述的是道教内丹修炼时祛欲忘情的“筑基”之功,将心性修炼视为“修丹”首务强调“去欲”至上,这个观点也是道教全真派反复论证的基本观点。此词中“猿马”在马丹阳原词中为“喘息”,特指“内丹”修炼中调节呼吸和运气的功夫。这里代之以“猿马”二字,则更强调忘情祛欲,才能修成丹道的观念。

《西游记》及《封神榜》各路神仙基本层次关系

《西游记》《封神榜》各路神仙基本层次图看《西游记》及《封神榜》常常被里面的神仙名称眼花缭乱,现总结如下: *第一级:创始元灵 宇宙诞生之初,有一先天混元之元灵,灵窍初开,“创始元灵”成为宇宙间唯一无上灵力,创始元灵分别传授给四个小生灵一门修行的法门:老大“鸿钧老祖”,修玄清气;老二“混鲲祖师”,修玄灵气;老三“女娲娘娘”,修玄空气;老四“陆压道君”,修玄明气;合之则为“清灵空明”。 **第二级:鸿钧老祖 收有三大弟子:老子(道德天尊/太上老君),盘古(元始天尊),通天(灵宝天尊/通天教主) ***(第三级)大弟子:老子,更创出一门派别,名唤"道教",端的是大放异彩。尊其为"道德天尊",也有人尊其为"太上老君"。

***(第三级)二弟子:盘古,天地一片混沌,模糊难分,就此开出一个天地来。盘古不仅斧子使得好,一手创立出一个教派,名唤"阐教(玉虚宫)",所收门人弟子,其中尤以那“玉虚十二门人”为修行最圆通者;后世凡人感其开天辟地之功,皆尊盘古为元始天尊。 ****((第四级))“玉虚十二门人:玉鼎真人(二郎神杨戬的师傅),太乙真人(哪吒的师傅),普贤真人(佛派的普贤菩萨/木吒的师傅),慈航道人(佛派的观音菩萨),文殊广法天尊(佛派的文殊菩萨/金吒的师傅),惧留孙(佛派的弥勒佛即东来佛祖/土行孙的师傅),道行天尊,清虚道德真君,黄龙真人,广成子,赤精子,云中子(雷震子的师傅)。此为盘古即元始天尊的十二弟子。另有其他弟子姜子牙。 ***(第三级)三弟子:通天,创立出一个教派,名唤"截教(碧游宫)",手下弟子能人无数,后人皆尊其为灵宝天尊,通天教主。 ****((第四级))通天弟子:多宝道人、金光圣母、龟灵圣母、长耳定光仙、乌云仙、金光仙,灵牙仙、火灵圣母等等,另包括申公豹。 **第二级:混鲲祖师 最得意处是有两大弟子:接引道人(佛派的如来佛祖),准提道人(佛派的菩提祖师) ***(第三级)大弟子:接引道人,学太上老君之法,元神化身于迦毗罗卫国的王子乔达摩-悉达多,做那转世苦修,得悟大道,人皆称其为“佛”,又尊其为释迦牟尼尊者,即"如来佛祖"。创立出一个教派,名唤"佛教"。 ***(第三级)二弟子:准提道人,也就是书中所说的西方妙法祖菩提,其间不知与接引道人间发生了什么变故,却神秘消失,从此再不闻踪迹。多年后,有一天产石猴即孙悟空横空出世,收其为徒,又尊称"菩提祖师"(孙悟空的师傅) **第二级:女娲娘娘 女娲娘娘,人首蛇身模样,在其师侄元始天尊一斧头凿出一个天地后,女娲娘娘怜宇宙造化苍生万物之意,于是用水和黄泥,仿照其小师弟陆压之样貌,捏了无数男女泥人,再吹一口气,往地上一放,竟都活了过来。后来人们感女娲造人之功德,尊其为女娲娘娘。女娲娘娘炼烧红、黄、蓝、白、黑五彩灵石,以无上道法补天,并从一只深海万年巨龟身上砍下四条腿,作为支撑天地的四柱,天地终于重归宁静。但在女娲娘娘补天之时,竟有一块顽石,似是不甘做平庸的补天石,竟偷跑了出来,那就是后世之天产石猴孙悟空。 **第二级:陆压道君 创始元灵四大弟子:鸿钧老祖、混鲲祖师、女娲娘娘和陆压道君,前三者道法功深、开宗立派功德着实开天辟地,偏是这最小的小师弟陆压道人,生性胡闹打混,从无一天正经,却无什么名声留下。 ********结论:女娲娘娘属于第二级的。太上老君,元始天尊和如来佛祖、菩提祖师都属于第三级的。孙悟空属于第四级,和姜子牙、观音菩萨、玉鼎真人(二郎神杨戬的师傅),太乙真人(哪吒的师傅)一个辈份的。二郎神和哪吒属于第五级的。 附录: *【第一代】* 【创世元灵】门下四大弟子 【鸿钧老祖】修“玄清气” 【混鲲祖师】修“玄灵气” 【女娲娘娘】修“玄空气” 【陆压道君】修“玄明气” 合之则为“清灵空明” * 【第二代】*

封神榜读书笔记

封建的宿命论 ——读《封神演义》有感 《封神演义》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神魔小说,在名气上可谓是仅次于《西游记》,但历久以来,无论是文人,还是读者,对它的评价从总体而言,却都不甚高。抱着疑惑的心态,我读罢这本名气甚高却久经争议的小说,带来的结果却是失望之极。 《封神演义》以商灭周兴为背景环境,借助武王伐纣这一真实历史,描写了阐教与截教众仙分别辅助双方而展开的对决,最后以成汤灭亡纣王自焚,姜子牙封众人成神的故事。 在没读原著之前,由于电视剧等的影响,我一直对《封神演义》持较高的评价。但读完小说后,对于原著里的一些逻辑与封建至极的思想,我实在是不敢苟同,甚至儿有点嗤之以鼻。 小说在开头便交代由于纣王题诗亵渎女娲,导致女娲盛怒而想报复成汤,却发现纣王还有二十八年气运,只得招来三个妖精并吩咐她们托身于宫院之中以惑君心,且待武王伐纣以便相助。可事实证明,正是女娲这一举措而导致了成汤王朝确实只剩二十八年气运。这神秘的巧合让人不禁感叹天命的神奇,也给作品添加了很多趣味性,也为下文交代了前因。 这乍一看,的确相当有趣,道家的宿命论在这里体现得漓淋尽致,让人觉得十分有意思。但细想之下,却不甚合理。作者只是展现道家宿命论的观点,即强调一种“冥冥之中必有天意”的思想观,把一切前因后果都归为是天命使然,完全忽视了人对事物发展的推动和决定作用,实在是让人略感荒唐。 而且小说在开头便已交代成汤王朝的气象:“文有太师闻仲,武有镇国武成王黄飞虎;文足以安邦,武足以定国。中宫原配皇后姜氏、西宫妃黄氏、馨庆宫妃杨氏,叁宫后妃皆德性贞静,柔和贤淑,纣王坐享大平,万民乐业,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四夷拱手,八方宾服”。可笑的是这样一个安定祥和的国家却突然只剩二十八年气运,虽说天下大事,风云一起便变化莫测,但小说却把这一切简单地归为天命。可我纵览全文后发现,这故事的一切的缘由莫不是女娲所吩咐的狐狸精妲己所引起的。因此可以说,如果没有女娲的所作所为,恐怕成汤根本不会覆灭,小说却硬要把这样一个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国家弄至覆灭,虽说符合了历史的潮流与人心的归宿,但从逻辑上来说,未免有所牵强。 小说在写纣王遣兵调将兵伐西岐时,姜子牙总是大骂截教人物不识时务,不懂天命,助纣为虐。要知道截教中的得道人物,道行并不比姜子牙等人低,而且阐教与截教本来便是一家,如果姜子牙等阐教仙人能懂得的天命,截教众仙又岂会不懂?虽说这又是三教经过商议而决定设立“封神榜”,但所谓的“此时成汤合灭,周室当兴,又逢神仙犯戒,元始封神;姜子牙享将相之福,恰逢其数,非是偶然”这种宿命论的理由又怎能让人心服口服。 而最让我无法接受的是小说最后姜子牙封神时将纣王封为天喜星,纣王如此之残暴不仁,却在死后仍然得道成仙,这不可不谓之荒唐,让人可笑,而这其中缘由恐怕只能以封建的“君权神授”思想来解释了。 作为一部文学作品,《封神演义》虽然在很多方面都取到了一定的成就,但在其思想艺术上,却实在是令我无法恭维。 《封神演义》虽然在艺术上也取到一定的成就,但总而言之,给我的感觉更多的却是封建的宿命论与混乱的逻辑表达。篇二:《封神演义》读书笔记 《封神演义》读书笔记 最毒妇人心的出处:子牙写了休书拿在手中道:“娘子!书在我手中夫妻还是团圆的好。你接了比书再不能完聚了。”马氏伸手接书全无半毫顾恋之心。子牙叹曰:“青竹蛇儿口黄蜂尾上针。两般由是可最毒妇人心?” 古语: 在社稷者死社稷,在封疆者死封疆

从封神到西游略读二郎神杨戬

从封神到西游略读二郎神杨戬 封神和西游不约而同地为我们展现二郎神杨戬这个神奇的角色,那么就用略读的方式先把有关二郎神杨戬的情节提取出来,再行合并,二郎神杨戬的从封神到西游的进化过程就会呈现出来,下面先从描述年代较前的封神说起: 封神中杨戬是以扇云冠,穿水合服,腰束丝绦,脚登麻鞋的道人身份出场,但是他出战首秀却是骑白马,执长枪战魔家四将,可是这个过程,而二郎神的典型特征三只眼,三尖两刃刀,哮天犬,在这里完全没有任何迹象,在这次战斗中,杨戬降服花狐貂采用的是是最后降服梅山七怪之朱子真的那一相同招数,钻肚子。可见为了取胜,他不惜任何手段,当然他最先采用的智取,而不像哪吒与其它人一样硬拼。 经过这次战斗,哮天犬这个经常被当作法宝祭起的动物开始出现,在雷震子黄天化杨戬围攻赵公明时,哮天犬负责下三路,咬下了赵公明的袍服,成功充当了有点类似于暗器的作用,这个哮天犬从何而来,会不会是花狐貂被降服了就变成哮天犬,不得而知,但总归是暗器,以致于在下来三宵娘娘就当众嘲笑杨戬暗用哮天犬而伤人,而杨戬被道破也只能忍怒气。 可是嘲笑归嘲笑,杨戬却有着一个三宵娘娘也认可的八九玄功,这个八九玄功表现如何呢?在九曲黄河阵中,杨戬气不过终于出手,直接被吸在混元金斗里面,只能怪这混元金斗太历害,连十二金仙纷纷被削去三花,可是这杨戬似乎并没因被吸入而过分受影响战斗力。在下来战闻仲时,闻仲双鞭,正打中杨戬顶门上,只打得火星迸出,全然不理,一若平常。而在面对邓婵玉,哪吒,黄天化龙须虎先后吃了大亏,而五色石打在杨戬头脸上却是混然不知。这说明混元金斗不对杨戬产生影响甚至怀疑对八九玄功有强化的作用。 再下来杨戬因要降土行孙不清不楚误入凤凰山,在这里杨戬神奇地降服了怪物化身的三尖两刃刀,又得到了淡黄袍,顺便收降两个武夷山童子,如此而来,杨戬离二郎神的初步形象越来越近。 继二郎神初步形象具备后,封神演义中,最不可思议的情节继续出现,在下来的瘟神吕岳大闹西岐以及后面潼关的痘神余德,玉鼎真人明知道破这瘟痘二神的解药是火云洞三圣方有,可前往两次都必须着吩咐杨戬亲自住火云洞借解药,更为奇怪的是,这三位除女娲昊天上帝之外的上古大神,居然对于二郎神关爱非常,亲自送来升麻和柴胡,联系上文天庭仙女龙吉公主偷偷地赠送三尖刀和杏黄袍,杨戬二郎神的身份越来越明显。可是杨戬二郎神的最大特点三只眼似乎还没出现。 很快金台拜将出发至三山关时,在斗孔宣时,杨戬从赤精子那里借来了照妖鉴,这是一个跟三只眼功能相似的法宝,此战之后杨戬似乎没有归还的意思,在斗梅山七圣时,这照妖鉴在分清梅山七怪的身份起到了重大作用,这不由自主地让人想到西游记二郎神用天眼看破孙悟空的的戏份,当然,原文至终未点明二郎神的第三只眼,可是在斗袁洪时“即运神光,定睛观看。”直接或间接地把二郎神的天眼功能给展现出来。 至此,一个完整的二郎神进化史已经完成。下面回顾一下二郎神在封神中的看家本领八九玄功。八九玄功是什么功夫?原文把上述的变化,金刚不坏皆归于八九玄功。 从逢瘟神吕岳和痘神余德时这两段战役中,全西岐只有两个人没事,就是哪吒和杨戬,书中写明哪吒是莲花化身,因而无事,与此同样解释杨戬为八九玄功护体,就很是奇怪,难道这个八九玄功能使得杨戬把肉身变成与哪吒一样莲花化身的物体。 而在下来在余化的化血神刀之下,雷震子哪吒先后中招,所幸他俩因为各是莲花和仙杏化身,因而暂且无事,不至于没命,这时他杨戬更加胆大,他不惜将元神遁出,以左肩试

中国神仙排行榜(比封神榜还全)

中国神仙排行榜(比封神榜还全) 创始元灵(他有4个徒弟,鸿钧老祖、混鲲祖师、女娲娘娘和陆压道君) 宇宙诞生之初,有一先天混元之元灵,灵窍初开,渐具神智。这元灵无意中于西昆仑得到宇宙之初的造化神器,经过不知几世修行,元灵功德圆满,道法得成。在漫长难耐的混沌宇宙中,创始元灵成为宇宙间唯一的一个“清醒者”,忍受着难以想象的孤独寂寞。仿佛,为了完成某种约定而神秘的使命,创始元灵利用造化神器的无上灵力,分别传授给四个徒弟一门修行的法门。老大鸿钧,修“玄清气”,老二混鲲,修“玄灵气”,老三女娲,修“玄空气”,老四陆压,修“玄明气”,合之则为“清灵空明”。后人分别尊其为鸿钧老祖、混鲲祖师、女娲娘娘和陆压道君。 1,鸿钧老祖 收有三大弟子:太上老君(道德天尊33重天),元始天尊<三清之首35重天>,通天教主(灵宝天尊34重天) 老子即太上老君。他是鸿钧老祖的大弟子,掌管人教。曾三次下山帮助阐教力退截教众仙。也曾一气化三清,战败过通天教主。《西游记》中,他住在离恨天中,是三清教教主之一的太清圣地混元教祖——太上道祖,也称太上老君。玄都大法师是太上老君唯一弟子

元始天尊 鸿钧老祖的二弟子盘古,那一日盘古与一众师叔伯门人弟子们正玩耍作乐间,也不知抽的什么风,忽觉天地一片混沌,模糊难分,好生不爽,信手便是一斧头,就此开出一个天地来(这位真可谓猛人是也!),更使法术化做那山川大地,江河湖海。盘古不仅斧子使得好,更在鸿钧老祖所传的“玄清气”中,修出“玉玄清气”的境界,并一手创立出一个教派——名唤阐教,法力高强、出神入化。后世凡人感其开天辟地之功,皆尊盘古为元始天尊。(汗....盘古居然就是元始天尊) ,后来他成为三清教的主管——《西游记》中的玉清圣地先天教祖。 所收门人弟子无数,其中尤以那“玉虚十二门人”为修行最圆通者,你道哪十二门人?分别是: 文殊广法天尊(后入释成佛:文殊菩萨)洞府:五龙山云霄洞 徒弟:金吒宝为遁龙桩 普贤真人(后入释成佛:普贤菩萨)洞府:九宫山白鹤洞 徒弟:木吒法宝:吴钩剑 慈航道人(后入释成佛:观音大士)洞府:普陀山落伽洞 徒弟:无 法宝:玉净瓶 惧留孙(后入释成佛:惧留孙佛)洞府:夹龙山飞云洞 法宝:捆仙绳 徒弟:土行孙

封神榜艺术价值

封神榜艺术价值 《封神演义》研究综述 -------------------------------------------------------------------------------- 发布时间:2010-12-613:46:50被阅览数:316次来源:明清小说研究 文字〖大中小〗) 摘要:目前《封神演义》有许仲琳著,陆西星著及许仲琳李云翔合著三种说法,形成三说鼎立的局面。其大致成书于明隆庆万历年间,具体成书年代难以考定。其艺术价值则是毁誉不一,但诋毁之词占据主流。关于其思想文化蕴藉,学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纵观近二十年的研究现状,《封神演义》是一部被人遗忘的古典文学名著。 关键词:作者;成书过程;艺术价值;思想文化蕴藉;文学地位 一、作者的探求及版本情况 关于《封神演义》的作者,近六七十年以来一直存在两说。明万历金阊舒载阳刊本《封神演义》卷二题钟山逸叟许仲琳编辑,由此形成许作说。郑振铎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小说传统》一文论及《封神演义》时说:作者不详,明万历本子上有许仲琳编的字样,但不太可靠,或者可能经此人编过。由于许生平事迹不详,仅从号“钟山逸叟”也只能推断出许是今江苏南京人或者寓居南京,加上其它卷均无作者署名,所以一些学者对此说持怀疑态度。清乾隆时编撰的《传奇汇考》卷七《顺天时》传奇题解云:“《封神演义》系元时道士陆长庚所作,未知的否”。这就是陆作说的由来。上世纪三十年代,张政烺考证“元时”系“明时”之误,并与胡适交换过看法。(详情可参看《胡适古典文学论集·复张政烺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学者陈三强通过列举《封神演义》一书中的错误、矛盾、雷同、因袭等不合理描叙并将之与张政烺和《陆仲元词稿序》提及的陆西星生平加以对照,认为《封神演义》的编著者为陆西星的可能性极大。[1]柳存仁教授是陆作说的最忠实也是最坚实的支持者,他在1981年第2辑的《中华文史论丛》上发表论文《吴承恩陆西星事迹补考》,使陆作说的影响较前扩大。在探索《封神演义》作者的进程中,章培恒曾做过不少的具体的论证。[2]在《〈封神演义〉作者补考》一文中他对柳说进行了全面的检讨:首先论述了明舒载阳刻本《封神演义》的作者署名的可信性不应否定;其次论述最早记载《封神演义》为陆作的《乐府考略》不宜轻信;最后对柳文用以论定《封神演义》为陆作的各项内证逐条加以论说,提出相反的意见。据咸丰年间的《重修兴化县志》卷八“人物志”记载,陆西星(1520—1601?)字长庚,江苏兴化人。少有才华,博览群书,文章书画,冠绝于时。然九试不遇,抛弃儒学,半路从 道,终生参禅。他撰写了数十种有关仙释的书籍,并为《庄子》作注,名《南华副墨》。陆擅长文章,又精通释道,所以有学者考虑到他的修养经历,比较倾向于陆作说。齐裕焜著的《明代小说史》也认为陆氏应该是《封神演义》最合适的作者,但陆作说缺乏

《西游记》中d伏笔

吴承恩竟在《西游记》中埋下这么一大伏笔! 引导语:大家应该都知道《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吧,在其中的孙悟空的本事大家都知道,我相信都是众多男生小时候的偶像吧!今天闲着无聊又翻开了《西游记》大体看了一遍,一重大发现,吴承恩竟然在《西游记》有这么一重大伏笔。 看《西游记》第五十七回,说是“六耳猕猴”化作孙悟空的摸样,伤了唐僧,后又和孙悟空大打出手……这位假孙悟空,实力不用多说了吧,和真孙悟空一般无二,大战孙悟空,闹到上天入地下海。在唐僧那:念紧箍咒,两个都喊疼,自然看不出哪个真假;到天宫:拖塔天王拿照妖镜照,也看不出;又到观音那:观音也看不出。最后到幽冥处阎罗那,经“谛听”听过之后,“谛听”却说:“我看出来了,却不敢说”……最后还是如来老佛爷道出六耳真身并用金钵盂罩住,才被孙悟空一棍子打死。 这是整个故事,看似很简单,很完整,不过,我发现一个天大的伏笔。 咱现在先假设一下,被打死的那个是悟空,活的那个是六耳猕猴。我这不是胡说的,是有道理的,以下是我的一些理论: 一、六耳猕猴和孙悟空一模一样,谁也看不出来,就算如来骗大家说六耳猕猴就是真的悟空,而这个谎言,也只有如来知道真相,真正的孙悟空,他只是个哑巴吃黄连。 二、六耳猕猴很有可能是如来安排的一个托儿,大家都知道,

孙悟空是个叛逆者,而如来是西天的最高统治者,哪个统治者会允许一个叛逆者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再加上,大家都知道的,孙悟空一向不敬重如来。所以如来会想方设法消灭孙悟空。当然不能明白着把孙悟空直接杀了,所以才出现一个一模一样的悟空,杀孙悟空于无形。而这个也是有证据的。 1.比如在地府里面,经“谛听”听过之后,“谛听”明知道真假,却不敢说,其想法肯定不是怕两个悟空大闹地府,而是这个六耳猕猴有很强大的后台,那就是如来。所以,“谛听”自然不敢说出真相。 2.其次,可以证明“谛听”不是真正的怕二猴大闹地府的原因还有一个,大家都知道,当时在场的还有一个法力很强的人,当然,不是阎罗,阎罗和这人比,是天壤之别,这人就是“地藏王菩萨”,“地藏王菩萨”何许人啊,是佛教四大菩萨之首,与观音、文殊、普贤齐名,可见此人厉害。既然有这么厉害的佛门中人在此,难道“谛听”还担心这两泼猴会闹了地府不成? 三、大家都知道,孙悟空的师傅是“菩提祖师”,“菩提祖师”何许人?《封神榜》上有个线索,就是“混鲲祖师”的徒弟,而恰巧,“混鲲祖师”弟子无数,而让他最得意的两大弟子,便是如来(又名“接引道人“)和菩提祖师(又名“准提道人“)一个大胆的想法,既然两位圣人是同门师兄,且《封神榜》中曾经略提到过,说二弟子准提道人(也就是说菩提祖师),其间不知与接引道人(如来)间发生了什么变故,却神秘消失,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