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基本概念

合集下载

简述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

简述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

简述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指帮助学前儿童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探索和理解科学、自然的原理和现象。

在学前科学教育中,教师需要持续介绍和示范科学概念的表达和操作,激发学习者对科学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和发现的创造性活动,并促进学生建立自己的科学思维能力,从而实现学习的科学过程。

主要内容:
1、观察和分析:观察、分析对象,学习对象的基本特征。

2、实验:通过实践实验,熟悉和了解实验流程,增强实验的信心和能力。

3、探索:通过探索和体验,让孩子们运用观察、分析和实践来认识、分析事物,操作认识和分析这些物体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4、数学:让孩子们尝试用数学思维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理解科学概念,学习加强计算能力,熟悉数理关系,某些科学知识可以以数学形式表达出来。

5、比较:孩子们可以比较不同对象的相同和不同的特征,并运用比较手段分析和思考,熟练掌握科学概念和技能。

6、回顾:在科学教育中,也应定期回顾,让学生复习和熟悉已学习的内容,深化对科学概念的理解。

- 1 -。

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认识和理解

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认识和理解

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认识和理解1.引言1.1 概述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指在学龄前阶段,通过科学活动和实践,培养儿童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促进他们对科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能力的发展的教育方式。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培养儿童全面发展和培养创造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未来科学素质培养的基石。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科学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改造世界,培养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有助于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科学探索和实践活动,从小培养他们对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态度。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概念和实践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和支持。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的是通过科学活动的方式,让儿童在玩耍中获得科学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的观察、实验、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前阶段,儿童的思维方式和认知发展具有旺盛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

因此,通过有针对性的科学教育活动,可以促进儿童自主学习和主动参与,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方式。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科学实验、科学观察、科学解释和科学实践等。

通过这些科学活动,儿童可以亲身体验科学的乐趣,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和观察,了解科学原理和现象,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作为教育领域的一个热点话题,目前在教育实践中也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

例如,如何在儿童发展的各个阶段提供符合他们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的科学教育活动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和实践探索的问题。

此外,培养儿童对科学的兴趣和能力需要各方面的支持和资源,包括教师的专业培训和科学教育的资源开发等。

总之,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对于儿童全面发展和科学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科学活动和实践,培养儿童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有助于他们在未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未来科学家和工程师。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叙述和分析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认识和理解。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概念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概念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概念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指为3-6岁的学前儿童提供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的教学活动。

其目的是培养学前儿童对科学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索和发现科学现象,培养他们的观察、思考和实验能力。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注重培养儿童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通过观察、实验、探索等活动,让儿童主动参与科学实践,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也注重培养儿童的科学思维,培养他们的逻辑推理、观察分析和实验设计等科学方法。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还强调培养儿童的科学素养,包括对科学知识的了解、科学态度的培养和科学方法的掌握。

总体来说,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旨在通过针对性的科学活动和游戏,为儿童提供丰富多样的科学经验,促进他们的综合发展。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作业&答案1-4【完美结合】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作业&答案1-4【完美结合】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作业 1(第 1 至 3 章)一、概念题(每小题 5 分,共 20 分)1、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指学前儿童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活动,对周围的自然界(包括人造自然)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以及提出问题、寻找答案的探索过程。

2、系统性原则:是指选编的科学教育内容是按照由近及远、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的认知规律编排。

3、技术:①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

②除操作技能外,广义的还包括相应的生产工具和其他物质设备,以及生产的工艺过程或作业程序、方法。

4、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按其层次,从上到下一般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即可以分解为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单元目标和活动目标等四个层次。

并且分别阐述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单元目标和活动目标等。

二、填空题(每小题 1 分,共 10 分)1、1935 年,由雷震清副教授编写的《幼稚园的自然》一书出版,这是我国第一本供教师用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理论书籍。

它全面地阐述了向学前儿童介绍自然的目的、教材内容、教学原则、方法和设备等内容。

2、以认识春夏秋冬为主线,将儿童科学教育中与之有关的内容集中编排,这是采用以季节为主线选编科学教育内容的方法。

3、按科学素养的不同领域分,科学教育目标包括科学知识教育目标、科学,能力方法教育目标和科学情感态度教育目标。

4、注意内容必须符合科学原理,不能违背科学事实,这是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选择科学性的要求。

5、1999 年,由中国科协提出了一项为期 50 年的国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即“ 2049 计划” 。

6、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按其纵向结构,一般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即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单元目标和活动目标等四个层次。

7、在古代,虽然儿童科学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一般的劳动人民子女仍然在家庭中接受科学教育。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作业1-4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作业1-4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作业1(第1-3章)一、概念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答: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指学前儿童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活动,对周围的自然界(包括人造自然)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以及提出问题、寻找答案的探索过程。

2、系统性原则答:是指选编的科学教育内容是按照由近及远、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的认知规律编排。

3、技术答:①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

②除操作技能外,广义的还包括相应的生产工具和其他物质设备,以及生产的工艺过程或作业程序、方法。

”4、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答: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按其层次,从上到下一般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即可以分解为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单元目标和活动目标等四个层次。

并且分别阐述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单元目标和活动目标等。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1935年,由雷震清副教授编写的《幼稚园的自然》一书出版,这是我国第一本供教师用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理论书籍。

它全面地阐述了向学前儿童介绍自然的目的、教材内容、教学原则、方法和设备等内容。

2、以认识春夏秋冬为主线,将儿童科学教育中与之有关的内容集中编排,这是采用以季节为主线选编科学教育内容的方法。

3、按科学素养的不同领域分,科学教育目标包括科学知识教育目标、科学、能力方法教育目标和科学情感态度教育目标。

4、注意内容必须符合科学原理,不能违背科学事实,这是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选择科学性的要求。

5、1999年,由中国科协提出了一项为期50年的国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即“ 2049计划”。

6、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按其纵向结构,一般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即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单元目标和活动目标等四个层次。

7、在古代,虽然儿童科学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一般的劳动人民子女仍然在_家庭中_接受科学教育。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

1、什么是科学?(1)科学是知识体系。

科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体系。

(2)科学是动态活动。

(3)科学是世界观。

2、什么是学前儿童的科学?(1)学前儿童的科学是一种经验层次的科学。

(2)是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3)是对世界的独特理解。

3、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学前儿童在教师(直接或间接)的引导下,通过自身的活动对周围物质世界进行探究、感知、观察、操作、发现,以及提出问题,寻求答案的探索过程。

4、皮亚杰将儿童认知发展分为4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到2岁)、前运算阶段(2到7岁)、具体运算阶段(7到11岁)、形式运算阶段(十一二到十七八岁)。

认知结构的图式:动作图式、符号图式、运算图式。

动作时连接主客体的桥梁和中介。

5、布鲁纳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经历了:动作式、映像式、象征式。

6、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

8种智能:语言、节奏、数理、空间、动觉、自省、交流、自然观察智能。

7、蒙台梭利的感觉教育:儿童观和儿童发展观。

感觉教育在蒙台梭利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成为她的教育实验的重要部分。

蒙台梭利的感观教育包括触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的感官的训练。

蒙台梭利的感观教育遵循着一定的原则:循序渐进、自我教育。

8、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制定依据:社会发展需要、儿童发展需要(终身发展观、全面发展、年龄层次观)9、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总目标:(1)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2)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

(3)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4)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乐趣。

(5)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10、学前教育科学教育内容的选编原则?(1)科学性与启蒙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是指选编的内容必须符合科学原理,尊重客观规律,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不违背科学事实。

启蒙性原则是指选编的内容必须符合幼儿的知识经验和智力发展水平,使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一定的努力能够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并以此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学习兴趣、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作业及答案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作业及答案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作业及答案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作业1(第1至3章)一、概念题1.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指学前儿童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活动,对周围的自然界(包括人造自然)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以及提出问题、寻找答案的探索过程。

2.系统性原则:是指选编的科学教育内容是按照由近及远、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的认知规律编排。

3、技术:①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

②除操作技能外,广义的还包括相应的生产工具和其他物质设备,以及生产的工艺过程或作业程序、方法。

4、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按其层次,从上到下一般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即可以分解为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单元目标和活动目标等四个层次。

并且分别阐述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单元目标和活动目标等。

1观察法: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和启发学前儿童运用多种感官,去感知客观世界的事物与现象,使之获得具体的印象,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概念的一种方法。

2小实验:是在人为控制条件下,教师或学前儿童利用一些材料、仪器或设备,通过简单演示或操作,对周围常见的科学现象加以验证的一种方法。

3科学小制作:就是学前儿童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纸、布、泥或其他自然材料和无毒无害的废旧材料制作各种简单的玩具或陈列品,使儿童在这种动手动脑的活动中积累简单的科学经验,掌握一些粗浅的科技知识和操作技能。

4分类:亦称“归类”,是根据事物的异同,把事物集合成类的过程,即把一组物体按照特定的标准加以区分,抽取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进行概括的过程。

1操作性问题:操作性问题是一种可以通过学前儿童自身的操作来寻求答案的问题。

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材料:就是指辅助科学教育进行的,用来帮助儿童进行科学学习的各种工具。

既包括教师向区角投放的供儿童自选活动的材料,也包括日常生活中儿童自由探索的材料,还包括在教师专门组织的科学教育活动中为儿童投放的材料。

3.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教学大纲

3.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教学大纲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教学大纲一、大纲说明1.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国家开放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学前教育专业(专科)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同时也是一门统设必修课程。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全面掌握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有关的专业知识,包括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环境创设和材料选择、活动设计和评价等,从而具有实施幼儿园科学教育工作的实际能力和技能。

2.与相关课程的衔接、配合和分工《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一门以教学论的一般原理为依据,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原则,来研究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过程的科学。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虽然是一门教育学科,但它的任务、内容和方法都和生物、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生理卫生等自然科学紧密联系。

同时,引导学前儿童学习科学必须以其心理发展规律为依据,根据不同年龄的儿童制订不同的科学教育目标,采用不同的教材内容及方法。

在教育过程中,还要以学前教育的一般原理为根据,来分析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实际问题。

所以,自然科学、学前儿童心理学、学前教育学是《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知识基础和理论根据,学习《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也有助于这几门学科知识的进一步巩固和理解。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还是幼儿园各科教育的组成部分,它和《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学前儿童体育》等学科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科学教育为各科教育提供具体的内容,而各科教育又为科学教育的开展给予了生动形象的手段和形式,共同完成学前教育的总目标。

3.本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基本理论及实践的问题,并且与当前幼儿园科学教育改革的实践密切结合。

教学中应全面具体向学生介绍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基本原理,引导学生结合当前幼儿园科学教育改革的现状,思考和分析问题。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建议本课程是理论与实践性都比较强的学科,在教学方法上宜采取讲述、讨论、案例分析及实践演练等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涵盖多个方面。在教学思路上,强调基于教材、边讲边练、注重实践。学习要求包括做好笔记、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分工合作、完成作业。实践内容则包括收集科旨在培养儿童对科学的兴趣、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帮助他们理解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同时,儿童的科学与成人的科学有所不同,它更多是一种经验层次的科学知识,是儿童自我建构的过程,体现了他们对世界的独特理解。因此,学前儿童科学教育需要关注儿童的特点和需求,采用适合他们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