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理念与终极价值——柏拉图的美学价值论(一)
从“理念论”看柏拉图美学思想.

从“理念论”看柏拉图美学思想[关键词]理念美本身模仿回忆理念论是柏拉图美学思想的核心。
柏拉图由此为基础研究了很多关于艺术与美的问题。
他区分了“美本身”和美的事物,探讨了理念的美和艺术的美,艺术的特征论和审美的过程。
本文也将从这几个方面来展开论述。
一、美的理论——理念1.“美本身”与美的事物我们知道柏拉图研究了美的本质问题,最早区分了“美本身”和美的事物。
“美本身”是柏拉图创造出来的词汇。
柏拉图认为存在一个纯粹的“美”,即“美本身”。
它与美的事物是对立和分离的,并且具有使事物美的功能。
在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中苏格拉底与希庇阿斯的对话区分了“什么是美”和“什么东西是美的”这两个问题。
在对话中他们的讨论涉及了美是小姐、母马、竖琴、汤罐之类具有美的属性的具体事物吗?美是使事物显得美的质料或形式吗?美是某种物质或精神上的满足吗?美是恰当、有用或有益吗?美是否是由视觉和听觉引起的快感呢?《大希庇阿斯篇》这篇对话对美学的最大贡献就是区分了“什么是美”和“什么东西是美的”这两个问题。
柏拉图对美本身的追问被称为天才的追问,正是有了这个追问,西方才产生了美学。
2.理念论柏拉图区分了“什么是美”和“什么东西是美的”之后,并没有止步于此。
他进一步研究了“美本身”的来源和特征,以及使事物美的具体原因。
这也是他著名的理念论。
在柏拉图看来,纯粹的“美”是一种真实的存在。
现实世界中事物的美不仅是多种多样且富于表面,是现象的存在。
事物之所以被人们认为美是由于美的事物中具有“美本身”。
这是因为美的现象分有了美的本身、本质或美的理念。
所谓理念,就是那些被赋予以形而上学的实体性质的观念或原则。
美是一种既超越于物质世界,又独立于人心之外的形而上学的实体。
美的本质不在于自然事物,而在于“理念”。
“理念”是“自存自在”的,因此是永远没有变异和发展的。
事物的美是由于分有“理念”所形成的。
在这里,“理念”存在于理念的世界,人存在于可知的世界。
浅析轴心时代的美学观与艺术—古希腊时期柏拉图的艺术美学观

浅析轴心时代的美学观与艺术—古希腊时期柏拉图的艺术美学观提到美学观,就不得不得到古希腊的柏拉图,柏拉图早期的理念论对于其美学思想的提出是具有决定性的,也是他首先从哲学的高度追问:美是什么?也就是从这个问题开始,人们开始投身于对美是什么?这个问题的探索与追问。
柏拉图的美学思想的确立对美学的发展而言都是重要的里程碑,它为美学的发展是具有奠基作用的,也为美学的发展提供了大前提与方向。
一.柏拉图美学思想的产生基础(一)轴心时代概念的提出轴心时代概念的提出最早出现在德国思想家卡尔·雅斯贝尔斯1949年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他第一次把公元前五百年前后,同时出现在中西方及印度等地区人类文化大突破的时代称为了“轴心时代”。
“轴心时代”发生的地区大概在北纬30度上下(北纬25度~35度)的区间。
在那个时代古希腊、以色列、中国与印度的古代文化都在不同程度上发生着觉醒。
也就是说,这几个地方的人们已经开始了用理智、道德的方式来面对这个世界。
闻一多先生可能是我国最早意识到轴心时代现象的学者。
他在《文学的历史动向》一文中有过涉猎到轴心时代的说法,“人类在进化的途程中蹒跚了多少万年,忽然对近世文明影响最大最深的四个古老民族——中国、印度、以色列、希腊都在差不多同时猛抬头,迈开了大步。
”[1]轴心时代各个文明的相同点在于每个文明中都出现了可以说是引领了这个时代的人物。
比如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这三位师徒,以色列犹太教的先知们、中国有孔子、老子、墨子、古印度有释迦摩尼……正是由于他们的出现使得世界文化的发展趋于多元化也具有不同的特色。
轴心时代各个文明的不同点在于古希腊的文明考虑的是人与自然秩序的关系,印度文明考虑的是人与超验世界的关系,而中华文明则是更多的侧重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轴心时代概念的提出一直也影响着现在的文明正如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提出的“至今人类依然靠着那时所产生、所创造以及所思考的东西生活。
美的理念与终极价值--柏拉图的美学价值论

美的理念与终极价值--柏拉图的美学价值论
张震
【期刊名称】《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5(25)2
【摘要】柏拉图以理念论为核心的美学思想内含完整的美学价值论框架."美本身"是一种先验的价值标准和绝对的价值实体,具有极致性与自足性."美的分有"描述了作为永恒的价值范型的"美本身"与美的事物之间的价值等级关系,而"美的回忆"则强调了作为完满的价值理想的"美本身"对美的追求者的价值范导作用.
【总页数】5页(P57-61)
【作者】张震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上海,20006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502.232
【相关文献】
1.美的形而上学之思——关于柏拉图“美”的理念的澄辨 [J], 宋国栋
2."理念"与审美——由《理想国》看柏拉图的美学思想 [J], 胡俊
3.论柏拉图的理念论与其美学观的关系 [J], 祝铭
4.美的理念与终极价值r——柏拉图美学价值理论探析 [J], 杨赟
5.柏拉图的理念哲学与理念美学 [J], 付兰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美学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美学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公元前427-347)是古希腊历史上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也是古希腊文化最伟大的贡献者之一。
他对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他对美学的贡献。
在本文中,我将简要介绍柏拉图的美学观,以及它对西方文化产生的影响。
首先,关于柏拉图的美学观,其最重要的观点是“和谐和统一”,这是他主张艺术和人性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艺术是通过美丽的形式表达人性,所以美可以是统一和和谐的。
他认为,在形式和内容相结合的基础上,可以创造出完美的艺术形式,这就是柏拉图美学的核心理念,即“和谐和统一”的概念。
此外,柏拉图的美学观还认为,艺术的要素是秩序、美感、易见性和和谐感。
他认为,这些要素同时存在,才能够创造出富有内涵的艺术。
此外,他还指出,艺术有两个层次,一是抽象的美学层次,二是具体的实际表达层次。
这两个层次之间必须同时存在,才能够形成真正的艺术。
最后,柏拉图美学观的影响。
首先,柏拉图的美学思想影响了西方文学,特别是古希腊和罗马文学,例如希腊米开朗基罗和罗马奥古斯丁,他们都受到了柏拉图美学的深刻影响。
此外,柏拉图的美学思想还影响了后来的欧洲艺术和建筑,他把“和谐和统一”的理念融入到建筑设计中,使其成为维多利亚时代西方建筑的主要特征。
总的来说,柏拉图的美学思想对西方文化有深远的影响,从文学到建筑,都反映出柏拉图的影子。
因此,柏拉图的美学观一直都受到
西方文化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它被认为是西方艺术创作的重要基础。
柏拉图的美学理论

柏拉图的美学理论柏拉图(Plato)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重要的一位,他对于美学理论的探讨也是独具一格的。
在他的著作《理想国》中,他提出了一种关于美的理念,这种理念在柏拉图美学理论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从美的本质、美的层次以及美的作用三个方面来探讨柏拉图的美学理论。
首先,柏拉图认为美的本质是超越感官世界的理念。
他认为,物质世界是不完美的,而真正的美存在于理念世界中。
对于柏拉图来说,美是一种超越于感官的理念,是一种永恒不变的存在。
物质世界中的美只是理念世界中美的影子,是对于理念世界中美的模仿。
因此,柏拉图认为真正的美不是通过感官来感知的,而是通过理性思维来领悟的。
其次,柏拉图将美分为三个层次:物质美、形式美和理念美。
物质美是最低级的美,它是对于感官世界中物体的外在美感的体验。
然而,物质美是短暂的,它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
形式美是对于物质世界中事物的内在本质的把握,它超越了感官的局限,是对于事物的真正理解。
最高级的美是理念美,它是对于理念世界中的真理的追求,是对于真理的领悟。
柏拉图认为,只有通过追求理念美,人们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最后,柏拉图认为美具有一种教育的作用。
他认为,通过美的教育,人们可以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达到更高的境界。
美的教育不仅仅是对于感官的培养,更是对于人的灵魂的培养。
通过对于美的追求,人们可以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培养自己的智慧。
柏拉图认为,只有通过美的教育,人们才能实现真正的自我完善。
综上所述,柏拉图的美学理论具有一定的深度和长度。
他认为美的本质是超越感官世界的理念,美分为物质美、形式美和理念美三个层次,美具有一种教育的作用。
柏拉图的美学理论对于我们认识美的本质、追求美的境界以及实现自我完善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通过对于柏拉图美学理论的深入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领悟美的真谛。
《美学》的知识重点整理

美的本质第一节中西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一、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问题的不同探讨(一)“美是什么”问题的提出首先将“美是什么”作为一个问题明确提出的,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
在《大希庇阿斯》篇中,他借苏格拉底之口向诡辩派学者希庇阿斯提出了这个问题:“美是什么?”1、柏拉图:‚美是理念‛说:柏拉图(Platon,前427—前347) 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西方美学思想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严格说,他才是第一个自觉地从哲学高度提出和思考美学问题,并把美学造成思想体系的人。
从柏拉图之问开始,西方美学开始成为体系性的美学。
美的本质问题作为美学的终极之问,构成了不同美学体系得以产生和完成的基础,决定着西方美学不同体系的不同整体性面貌。
正是对美的本质问题的追问和重新追问,构成了两千余年经典的西方美学史。
在柏拉图看来,之所以说‚美是难的‛,是因为‚美本身‛存在着诸多的悖论。
在《大希庇阿斯》中,柏拉图通过对关于‚美‛的流行观念的分析,深刻揭示了这些悖论:首先,既然‚美‛不就是‚美的事物‛,那么美是使事物显得美的质料或形式吗?其次,美是某种物质的及由此带来的精神上的满足吗?其三,美是‚善‛(恰当、有用或有益)吗?其四,美是否等同于由视觉与听觉引起的快感?面对这个悖论,柏拉图采用了一种机巧的‚假定‛的方式:‚假定有像美本身、善本身、大本身等等的这类东西存在。
‛用美的普遍的、恒定的、诉诸理性的一面去否定特殊的、暂时的诉诸感性的一面,提出了‚美是理念‛的重要命题。
2、亚里士多德:‚美是整一‛(1)他认为美在事物本身之中,在于自然的与人工的事物本身,主要是在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方面,主要靠事物的‚体积与安排‛以形成事物的‚整一性‛。
(2) ‚整一‛不是杂多,不是单一,而是既包含了统一性,又包容了多样性,是‚秩序‛、‚匀称‛与‚明确‛的有机统一。
(3)所谓‚秩序‛,是时间上的匀称;‚匀称‛是空间中的秩序;‚明确‛则是对‚秩序‛与‚匀称‛的限定。
西方美学理论整理

西方美学理论整理1、柏拉图柏拉图眼中的美,是矛盾统一的、和谐对立的、具体而又特殊。
柏拉图最终将美概括为“永恒的善的意志的普遍性理念存在”。
这是因为一件东西包含许多矛盾是他不可理解的。
从理念论也可以透视柏拉图的美学思想,具体如下:理念论是柏拉图哲学思想的核心,是其美学思想的立足点。
柏拉图以理念论为核心的美学思想包含完整的美学价值论框架。
他坚信理性能够获得真知,把追求“真”“善”“美”当作哲学探索和冥思的目的。
柏拉图在谈论客观和主观世界的真与善的同时,总是要和美感和美联系一起来谈论,真、善、美在柏拉图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体统一的。
柏拉图是真、善、美三位一体的创造者,它具有最高的人类价值和深远的美学意义。
关于美的议论,主要可大致归为两个类,一是美的本质问题,二是真善美的统一。
柏拉图肯定美是真实的存在,他认为美是永恒的,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
和谐与真实存在的神,真实存在的善的理念、美的理念是一致的,又由于美善的统一,所以和谐既是善的目的,又是美的本质。
由于柏拉图有客观唯心主义理念论的基础,因而他认为真、善、美的内容是统一的,真实的东西,就美与善的东西。
美的东西也就是善的东西,美与善没有根本的区别。
柏拉图认为这种美本身的关照是一个人最值得过的生活境界。
柏拉图把爱、美、善等,最终都还原到人的生活本身中,与不朽相关,也可以说,不朽是人的最终目的。
在柏拉图的思想中,美的概念不仅仅与审美和艺术相关,更主要的是一种人的生活方式和理想,是一种哲学的最高境界之一。
在柏拉图的宇宙观中,他认为善的理念又是理念世界中至高无上者,因而美的理念就必须从属于善的理念,为善的理念所支配。
柏拉图在审美分析中,始终都认为灵魂的美要高于一切形式的美。
2、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批判了柏拉图的唯心主义观点。
首先是对他的理念论的批判。
亚氏认为,“一般”是不能脱离“个别”而独立存在,脱离个别并且先于个别而独立存在的一般是没有的,也不可能有。
脱离美的事物的“理念”或“美本身”是根本不存在的。
从“理念论”看柏拉图美学思想.

从“理念论”看柏拉图美学思想[关键词]理念美本身模仿回忆理念论是柏拉图美学思想的核心。
柏拉图由此为基础研究了很多关于艺术与美的问题。
他区分了“美本身”和美的事物,探讨了理念的美和艺术的美,艺术的特征论和审美的过程。
本文也将从这几个方面来展开论述。
一、美的理论——理念1.“美本身”与美的事物我们知道柏拉图研究了美的本质问题,最早区分了“美本身”和美的事物。
“美本身”是柏拉图创造出来的词汇。
柏拉图认为存在一个纯粹的“美”,即“美本身”。
它与美的事物是对立和分离的,并且具有使事物美的功能。
在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中苏格拉底与希庇阿斯的对话区分了“什么是美”和“什么东西是美的”这两个问题。
在对话中他们的讨论涉及了美是小姐、母马、竖琴、汤罐之类具有美的属性的具体事物吗?美是使事物显得美的质料或形式吗?美是某种物质或精神上的满足吗?美是恰当、有用或有益吗?美是否是由视觉和听觉引起的快感呢?《大希庇阿斯篇》这篇对话对美学的最大贡献就是区分了“什么是美”和“什么东西是美的”这两个问题。
柏拉图对美本身的追问被称为天才的追问,正是有了这个追问,西方才产生了美学。
2.理念论柏拉图区分了“什么是美”和“什么东西是美的”之后,并没有止步于此。
他进一步研究了“美本身”的来源和特征,以及使事物美的具体原因。
这也是他著名的理念论。
在柏拉图看来,纯粹的“美”是一种真实的存在。
现实世界中事物的美不仅是多种多样且富于表面,是现象的存在。
事物之所以被人们认为美是由于美的事物中具有“美本身”。
这是因为美的现象分有了美的本身、本质或美的理念。
所谓理念,就是那些被赋予以形而上学的实体性质的观念或原则。
美是一种既超越于物质世界,又独立于人心之外的形而上学的实体。
美的本质不在于自然事物,而在于“理念”。
“理念”是“自存自在”的,因此是永远没有变异和发展的。
事物的美是由于分有“理念”所形成的。
在这里,“理念”存在于理念的世界,人存在于可知的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的理念与终极价值——柏拉图的美学价值论(一)【内容提要】柏拉图以理念论为核心的美学思想内含完整的美学价值论框架。
“美本身”是一种先验的价值标准和绝对的价值实体,具有极致性与自足性。
“美的分有”描述了作为永恒的价值范型的“美本身”与美的事物之间的价值等级关系,而“美的回忆”则强调了作为完满的价值理想的“美本身”对美的追求者的价值范导作用。
【关键词】理念论美学价值论美本身柏拉图以理念论为核心的美学思想在中外美学史上占有勿庸置疑的重要地位。
与此同时,它也是美学史上最为难解的谜之一。
其难解之处或许还并不在于体系的复杂与命题的晦涩,而在于柏拉图的理论论述本身所具有的“纵深宽广、层面复杂、结论多元”〔1〕的特点。
这一方面与柏拉图的理论著作采用的对话文体有关,另一方面也同古希腊哲学、美学思想未经专业分化、具有浑然整一性的特点紧密联系在一起。
就后者而言,柏拉图哲学与美学论述常常在几个不同层面同时展开。
策勒尔在其名著《古希腊哲学史纲》中认为:“在柏拉图的哲学中,理念论具有本体论、目的论与逻辑学的三重意义。
”〔2〕P141-142在我看来,策勒尔所划分出的几个层面是远远不够的。
柏拉图的理念论哲学与美学就哲学与美学本身而言至少在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语言论等几个层面同时展开。
如果从更为广阔的学科视野而言,又是与神学、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学科交织在一起的。
这样的好处在于理论论述的背景至为宽广,而意蕴也更为深远,有助于对“美”的问题的全方位探究,并且形成一种普遍哲学性质的美学思想。
但是,对专业化分工的学科建制已极为细密的现代研究者而言,这种浑然整一的特点却极为不利于对其开展系统详切和条分缕析的深入钻研。
唯一的解决方法或许在于,尽量从多层面、多角度对柏拉图的理念论美学加以剥离式的分析,但同时又不能忘记其各个层面是致密的交织在一起的,是一个整体性的理论构造。
就中国的西方美学研究界而言,对柏拉图理念论美学的研究长期处于一种认识论美学范式的支配下。
其特点在于,把“理念作为共相”这一认识论层面上的解释作为基本的出发点,推演出一种认识论进路的美学本体论体系,并冠之以“柏拉图理念论美学体系”的名称。
从这种研究路径出发,研究者在柏拉图美学思想中发现了一系列的认识论美学的基本问题,如美的本质、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关系、理性与感性的关系等。
我无意于否认这种认识论研究路径的合法性及其所作出的相当的成就。
柏拉图的理念论美学本身就笼罩在浓重的认识论氛围之中,因而认识论层面的探讨是极为必要的。
问题在于,这种单一层面的研究并不能涵盖柏拉图理念论美学的所有内涵。
它所能发现的不过是“冰山的一角”。
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中谈到,对柏拉图哲学思想的理解,要么就“发现得太多”,要么就“发现得太少”〔3〕。
在我看来,我们以往对柏拉图理念论美学的研究就存在着“发现得太少”的问题。
当然,要从各个可能的方位和角度对柏拉图理念论美学进行既剥离又整合的研究是一个浩大的工程,绝非一人之力可以完成的。
因此,在本文中,我只是尝试着与以往的认识论研究路径有所不同的方位,即美学价值论的方位,来切入柏拉图理念论美学,对其可能的美学价值论内涵作初步的分析,以期为理解柏拉图博大精深的美学思想提供一种新的维度,使之彰显出新的意义。
一柏拉图理念论美学由“美本身”理论、分有说与回忆说三个基本部分组成。
其中,美本身理论构成了理念论美学的出发点。
所谓“分有”,简单而言,就是美的事物对美本身的分有。
所谓“回忆”,简单而言,就是爱美者对美本身的回忆。
柏拉图所说的美本身,也称为美自身、绝对的美等,实际上也就是美的理念。
在早期对话《大希庇阿斯篇》中,苏格拉底对希庇阿斯说:“我问的是美自身,这种美自身把它的理念加到一件东西,才使那件东西成其为美。
”〔4〕由此可见,柏拉图此时已把美本身同美的理念相关联起来。
不过,直到中期对话的代表之作《斐多篇》、《会饮篇》、《理想国》、《斐德若篇》等中,美本身理论才在一种成熟的理念论哲学的基础上被加以阐述。
《斐多篇》中那段著名的“苏格拉底的思想自述”向我们描述了柏拉图之所以创建美本身理论的缘由。
文中的苏格拉底回顾了他从最初热衷于“那门被称作自然科学的学问”,到产生怀疑与困惑,最后建构了理念论——即关于美本身、善本身等绝对理念的学问——的过程。
正是在此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就美本身理论的提出而言,价值论上的思考实际上占据了柏拉图思想的中心位置。
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指出,自然科学的最大问题在于只能说明世界得以产生、运动、发展变化等的“条件”,但却不能解释“为什么这样最好,为什么它应当如此”。
〔5〕P106这一指责从科学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是毫无道理的,只有从目的论和价值论的方位才可以理解。
柏拉图在此实际上是不满足于一种缺乏对世界与人生的存在意义和终极目的之关注的纯粹科学的价值中立的解释。
在他看来,世界的“始基”不仅仅是一种自然性的本原,同时也应该作为世界成其为世界、人生成其为人生的价值依据。
“我想,通过分别确定每一现象的原因,并进而确定作为整体的宇宙原因,他能把每一事物的最佳状态和什么是宇宙之善完全说清楚。
”〔5〕P107无疑,自然科学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因此,他转向了理念论。
“我在各种场合下首先提出被自己判定为最健全的理论,然后把与这种理论相一致的东西,与原因相关的也好,与其他事物相关的也好,都假定为正确,而与之不合的就视作不正确。
”这种最健全的理论,就是“绝对的美、绝对的善、绝对的大等等一类事物的存在”。
〔5〕P109与上述的分析相应,这里的“正确”与“不正确”也不能仅仅理解为认识论上的“判断”,而应主要在目的论、价值论的“评价”的意义上来理解。
因此,美本身(绝对的美)在此也就不单是一种逻辑上的从特殊经验归纳出来的一般共相,而成为一种先验的价值标准。
有了美本身这一先验价值标准的设定,就可以依此判定和评价现实中的美的事物与不美的事物。
反过来说,现实中的美的事物也从美本身这里获得了其存在的价值依据。
“我要简洁明了地,或者简直是愚蠢地坚持这样一种解释:某事物之所以是美的,乃是因为绝对的美出现在它之上或者该事物与绝对的美有某种联系,而无论这种联系方式是什么。
……依靠美本身,美的事物才成为美的。
”〔5〕P109-110柏拉图在把美本身设定为一种先验的价值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美本身的一系列基本特征。
就价值论的层面而言,最重要的两个特征是:极致性与自足性。
柏拉图认为,美本身是超越了经验界限的一种极致完满的价值状态。
“任何不完善的事物都是不能作为别的事物的标准的。
”〔6〕美本身作为一种先验的价值标准,必然意味着美的极致,意味着美的价值取向在极致状态下所可能达到的终极的理想境地。
因此,美本身并不仅仅是一种用以评判美的事物的价值标准,它凭借其绝对的价值完满性占据了超越于世间的一切流变、残损和缺憾的崇高地位,因而与现实中的美的事物拉开了距离,并形成一种价值上的张力,犹如几何学中的“圆”与经验世界中的圆形事物的关系一样——“几何学上的‘圆’或正可说是经验的圆的‘理念’,它同经验的圆之间的亲切而紧张的距离使经验的圆不致自是其是”〔7〕P53。
而对人来说,“这美本身的观照是一个人最值得过的生活境界,比其他一切都强。
”〔8〕P273因此,美本身还表现为一种符合人类生存愿望的最高价值理想,表现为可以使人的生命超脱于现实生活中的无尽的纷争、扰攘、混乱与荒唐的无价值状态而获得最终的灵魂安顿的一种终极的价值目标。
但是,这种终极的价值目标是否只是人类在内在的心灵世界所构拟的一种观念性的价值模型呢?在柏拉图看来,如果承认这一点,也就意味着把美本身的价值绝对性与终极意味交付于暗昧不明的人类主观世界,而这也就意味着价值的绝对性与终极性的丧失。
因此,柏拉图还进一步把美本身规定为一个绝对真实的、自足的实体性存在。
美本身既独立于现世中的一切实在的价值经验,也独立于一切人类主观的价值祈想,既不因美的事物的消亡而消亡,也不因人的主观好恶而有所变化,而是“永恒地自存自在,以形式的整一永与它自身同一”〔8〕P272。
柏拉图在《会饮篇》中以极大的热情对这一“神圣的纯然一体的”价值实体加以赞颂:“这种美是永恒的,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
它不是在此点美,在另一点丑;在此时美,在另一时不美;在此方面美,在另一方面丑;它也不是因人而异,对某些人美,对另一些人就丑。
……那些美的事物时而生,时而灭,而它却毫不因之有所增,有所减。
”〔8〕P272-273值得注意的是,当柏拉图把美本身设定为自足的价值实体之时,实际上是把美本身提高到了本体论的层次上。
策勒尔指出:“从本体论上讲,它(指理念——引者)代表真正的存在,即自在之物。
”〔2〕P141自在之物既是实体。
柏拉图的理念本体论实质上是一种实体本体论。
因此,柏拉图指认美本身为绝对自足与自我同一的价值实体,也就是对美本身这一绝对的先验价值标准与终极的价值理想给予了本体论上的承诺,把美本身提升为一种本体性的价值。
作为本体性价值的美本身把先验价值的绝对性、终极价值的理想性与价值实体的自足性囊括于一身,在遥远的非现实的彼岸世界向凡尘的芸芸众生与纷繁物象投射出辉煌灿烂的价值之光,使世间万物相形见绌,从而激励着人类不满足于现实的生存状况,力图超拔于现世,追求灵魂的不朽与人生意义的永恒。
正是在此意义上,我们可以承认:“从苏格拉底到柏拉图,‘美本身’、‘善本身’、‘大本身’或‘美的理念’、‘善的理念’、‘大的理念’之说所诲示于人的是一种运思的智慧,更是一种人生教化,它从人的切己处说起,把心灵的关切引向终极。
”〔7〕P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