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zxls_20170509151647)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讲述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事件——安史之乱,以及其对唐朝衰亡的影响。
教材通过介绍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结果,使学生了解唐朝在这一事件中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变化,从而理解唐朝衰亡的历史原因。
教材内容丰富,结构清晰,图文并茂,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对唐朝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但对安史之乱的认识可能较为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通过史料分析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和影响,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兴趣,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结果,掌握唐朝在这一事件中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运用小组合作、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安史之乱对唐朝衰亡的影响,理解历史的发展规律,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结果,唐朝在这一事件中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变化。
2.难点: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以及其对唐朝衰亡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结果,引导学生掌握唐朝在这一事件中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变化。
2.史料分析法:提供相关史料,让学生分析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培养学生的歷史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安史之乱的历史意义,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情感教育法:引导学生从安史之乱中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与安史之乱相关的历史史料。
3.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教学用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安史之乱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回顾唐朝的繁荣,激发学生对安史之乱的好奇心。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说课材料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视频导入:播放《黄巢起义》的相关短视频
2、师:根据视频可知,黄巢起义的爆发加速了唐朝的灭亡。那么原本盛唐的生平景象,为什么最后会爆发大规模动乱而走向衰亡?在唐玄宗统治后期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学生根据情景内容,各抒己见
学生根据问题结合所学知识,阅读课本和分析材料,进行相互的讨论
学生:北方: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南方: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北方的北汉
引导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和分析能力。
用图片资料展示一些相关的信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层面,让学生增加直观印象
培养学生的学习与阅读归纳的能力
二、黄巢起义
1、背景
师:说说唐朝末年为什么会有农民起义?从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提示:起义军在黄巢率领下,转战南北,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
2、结果
师:在这种形势下,唐朝的结果最终是如何的?
提示:朱温(原为起义军将领)降唐,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黄巢起义。后逐渐控制朝政,陆续兼并了北方的大小割据势力。最后,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灭亡。
利用视频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吸引学生兴趣,进而产生探知欲望
讲授新课
一、安史之乱
1、简介
师讲述:安史之乱是755--763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和史思明想唐朝中央政府发动的、争夺权力的战争。这段历史发展的原因有哪些?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回答问题
2、背景
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回答安史之乱的背景
点拨:从内忧外患(统治者唐玄宗方面)、外重内轻(节度使Βιβλιοθήκη 力方面)、重兵在握(安禄山权力方面)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教学设计-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的衰亡(教案)

通过自学了解课本的大致内容。
四、合作学习
1.唐朝灭亡的原因?
唐朝灭亡的直接原因是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指的是安禄山与史思明发动的叛乱,这场动乱几乎摧毁了李唐政权,给社会、经济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安史之乱成为唐代历史的转折点,乱后的唐朝由鼎盛进入了衰落阶段,并最终走向了灭亡。
宦官专权。唐朝的宦官掌控禁军,在朝堂上架空皇帝、压制文臣。
小组讨论探究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分享智慧的能力。
五、课堂小结
安史之乱与唐朝的衰亡
安史之乱
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五代十国的分裂与更迭
思考、归纳、总结
通过设计板书,培养学生的归纳、表达能力,巩固本节课的内容。
六、巩固复习
完成配套练习相应习题。
进一步加强对知识的记忆及理解。
(2)907年,朱温建立后梁,唐朝至此灭亡。
3.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1)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吴、楚、吴越、前蜀、后蜀、南平、闽、南汉、南唐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
(2)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唐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中央集权的虚弱,这点主要体现在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
藩镇割据。唐朝后期,由于藩镇自雄,中央政权变得虚弱无力,几次企图削弱藩镇的努力,不仅没有达到目的,还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致使国家再没有能力与藩镇较量。与中央力量下降形成明显对比的是,藩镇的力量却越来越强,藩镇割据更加无法控制。
三、自主学习
学生先根据导学案自学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然后教师进行重要知识点进行讲解强调。
1.安史之乱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下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案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课题《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单元一学科历史年级七学习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唐玄宗执政政策的转变,帮助学生了解到历史人物对历史的作用,从而警示自身需注重个人素质的提高,居安思危。
通过对唐朝由盛转衰而亡的了解,由史入政,培养学生参政意识。
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在表象之中归纳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由小见大。
通过影像资料了解安史之乱的经过。
再由学生论证安史之乱的影响,培养学生历史研究的思维。
通过史料分析得出五代十国的特点。
知识目标:1.知道安史之乱的概况及历史影响。
2.了解唐末农民起义、唐朝灭亡等基本史实。
3.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历史局面。
重点盛世经济的繁荣;唐朝文学方面的主要成就。
难点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含义。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播放视频《韩熙载夜宴图》,引入课题。
学生看视频,初步感知唐朝后期政治的腐败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讲授新课 1.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学生根据学习目标自主学习课本内容。
3.学习第一部分:安史之乱(1)明确“安史之乱”的意思。
“安”:安禄山。
“史”:史思明。
安史之乱是755--763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和史思明想唐朝中央政府发动的、争夺权力的战争。
(2)播放视频《安史之乱》。
(3)讲解安史之乱的原因。
用材料做引导,得出原因:中央:唐玄宗统治后期追求享乐,日渐腐化,重用奸臣,政治黑暗腐败;地方: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内轻外重之势。
学生根据学习目标,自学课本内容学生根据课本内容回答学生看视频,初步了解安史之乱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本内容检查自学情况直观,容易记忆(4)学习安史之乱的过程。
以图片的形式进行讲解。
明确安、史的进军路线和评判安史之乱的路线。
(5)研读材料,总结出安史之乱的影响。
4.学习第二部分: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1)播放《黄巢起义》的视频(2)讲解黄巢起义的原因。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第5課安史之亂與唐朝衰亡❶教學分析➷知識與能力瞭解安史之亂爆發的原因和背景;瞭解黃巢起義和唐朝滅亡的基本史實;把握五代十國形成的原因和特點。
過程與方法通過對唐玄宗統治前期和後期的比較,讓學生體會一個人的所作所為將直接導致不同的後果,培養學生對比辨析、以史為鑒的學習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通過對比,認識到統治者個人的作為,將直接影響歷史發展的軌跡,甚至導致一個王朝,一個國家的衰亡,讓學生從中吸取教訓。
2.從唐末藩鎮割據到五代十國的發展演變過程中,讓學生理解維護國家大一統的重要性。
【重點難點】教學重點:唐玄宗後期統治的腐敗;唐朝的滅亡教學難點:唐朝的衰亡原因;五代十國形成的原因和影響❷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多媒體展示《玄宗幸蜀圖》圖)講述楊貴妃的死:唐玄宗一眾到了馬嵬坡(今陝西興平市西北23裡)途中將士饑疲,六軍憤怒,陳玄禮認為楊國忠作亂才導致安祿山謀反,請李輔國轉告太子想殺楊國忠的意圖。
這時吐蕃使者正率領20多人圍堵楊國忠,抱怨沒食物。
有官兵喊:“楊國忠與胡虜謀反!”楊國忠騎著馬逃到西門,被眾人殺死肢解,頭被槍挑著豎在驛站門口。
陳玄禮及韋諤請求玄宗殺死楊貴妃。
高力士勸說玄宗保軍心安定,殺死楊貴妃。
玄宗忍痛命令高力士在佛堂縊死楊貴妃。
此後,玄宗入蜀。
後世史家認為“馬嵬之變“是一場“有計劃的兵變“。
這就是《玄宗幸蜀圖》的歷史背景,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唐朝由盛世到衰敗的過程,以從中汲取教訓。
二、新課講授目標導學一:安史之亂(一)背景(原因):(多媒體展示唐玄宗的畫像)學生探討:安史之亂爆發的歷史背景?答案提示:1.開元末年唐玄宗追求享樂,任人唯親,朝政日益腐敗。
2.社會矛盾尖銳,邊疆形勢緊張。
3.節度使勢力膨脹,形成外重內輕。
4.安祿山擔任三個邊地的節度使,逐漸擴張勢力。
(二)過程(多媒體展示以下列材料)史料解讀安祿山兼三大兵鎮獨掌15萬的兵力,擁兵邊陲,其手下驍勇善戰,甚獲玄宗寵信,引來宰相楊國忠忌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安史之乱的过程、原因、影响;(2)了解藩镇割据;宦官专权;(3)唐末农民起义原因、简单经过及历史作用;(4)五代十国的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过程、影响的分析,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培养学生观察力和想象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揭露地主阶级腐朽反动的本性,并说明这一切正是唐朝国势衰落的原因。
(2)理解五代十国统一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也认识到当今反腐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安史之乱和唐末农民战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教学难点】安史之乱的过程和藩镇割据的概念【教学方法】本课时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述法、讨论法、阅读指导法等。
学习方法有:学生分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资料研习法等。
【课前准备】学生搜集唐朝末年的资料,并加以整理;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大唐荣耀》为导入点,男女主人公在乱世中挣扎,当时的乱世是怎么爆发起来的?PPT展示出大唐荣耀的剧照和安禄山、史思明的相片,引出安史之乱。
2、讲授新课:本课共学习个板块:安史之乱五代十国第一篇章:安史之乱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书本23-24页,思考①安史之乱出现的原因?②安史之乱过程?③安史之乱影响?PPT出示材料材料一:天子骄于佚乐而用不知节,大抵用物之数,常过其所入。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五一《食货志一》材料二: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白居易《长恨歌》材料三:(天宝元年)李林甫为相,凡才望功业出己右及为上所厚、势位将逼己者,必百计去之;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
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一五《唐纪三一》结合以上材料,说一说唐玄宗统治后期的统治情况学生结合书本讨论,教师总结:(1)开元末年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2017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案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学习重点】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学习难点】安史之乱;唐朝的衰亡原因【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出示杜甫的两首诗: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忆昔》万国尽征戎,烽火被[pī]冈峦。
积尸草木腥, 流血川原丹。
”—杜甫《垂老别》第一首诗描绘盛唐的升平景象,第二首诗描绘的安史之乱造成的惨状。
为什么在唐玄宗统治前后期情况差距如此大,是因为爆发了大规模的动乱,唐朝从此走向衰落。
这场动乱为什么会发生?它所造成的后果又是怎样的?唐朝灭亡后出现了什么样的局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一下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二、课件展示学习目标①知道安史之乱的过程,分析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了解安史之乱的影响。
②知道黄巢大起义,了解黄巢起义爆发的原因和影响。
③直到唐朝灭亡的史实。
④知道五代十国,了解五代十国时期中国的政治局面。
三、预习导学(一)安史之乱1.背景:(1)唐玄宗统治后期,朝政日趋腐败,社会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边璐形势曰趋紧张。
(2)各地的节度使逐渐集________、行政权和________于一身。
(3)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________的局面。
2.爆发:755年,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________”。
3.概况:(1)从河北南下,攻占洛阳、淹关,逼近长安。
(2)唐玄宗逃往四川,太子李亨被拥为帝。
(3)将镇守西北地K的精兵悉数内调,并在北方________军队的援助下,于763年,叛军被平定。
4.影响:(1)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
(2)唐朝的国势从此________,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
(3)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 ________局面。
(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1.黄巢起义:(1)背景。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安史之乱的成因和影响;
技能目标:知道唐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唐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教学难点:知道五代十国局面的成因;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安史之乱吗?它对后世有哪些影响?
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今天的内容:(板书)《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二、安史之乱:
师:课件出示安史之乱的内容简介,请同学们认真观看后,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安史之乱为什么会发生?它对我国历史产生了哪些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唐朝衰亡与五代十国》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简述安史之乱的过程与影响,分析安史之乱的原因。
(2)知道相继存在于黄河流域的五代政权和十国政权的大致区域。
(3)探究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五代十国局面之间的联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了解安史之乱的影响,帮助学生运用历史史料的方法学习历史。
(2)通过阅读课文和独立思考,知道五代十国,了解五代十国时期中国的政治局面。
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概括和比较。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地分析评价,使学生对历史人物正确褒贬。
【教学重点】
安史之乱五代十国
【教学难点】
安史之乱的原因既影响。
【教学方法】
本课时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述法、讨论法、阅读指导法等。
学习方法有:学生分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等。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唐朝末年的资料,并加以整理;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材料引入: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反映唐朝的强盛。
再引入: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馀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人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
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
品读唐朝诗人杜甫的《忆昔》《无家别》两首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呢?请学习
第五课。
见第2张PPT。
2、讲授新课:
本课共学习个板块:安史之乱
五代十国
第一篇章:安史之乱
课件展示:安史之乱的背景。
地方: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内轻外重之势。
中央:唐玄宗统治后期,政治黑暗腐败。
见第6张PPT。
过渡:下面我们一起具体分析。
课件展示:唐玄宗宠幸杨贵妃,从此荒废朝政。
他重用宦官高力士,又把朝政交给口蜜腹剑的李林甫,还提拔杨贵妃的堂兄杨国忠担任宰相。
这些人把持大权,营私舞弊,排斥贤能之人,致使朝政黑暗腐败。
见第7张PPT。
课件展示:开元末年以后,各地的节度使(原为军事统领,后成为地方最高军政长官)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
中央与地方的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边将安禄山一身兼任范阳等三地的节度使,担负东北地区防御重任,逐渐扩张势力。
见第8张PPT。
师:安史之乱的基本情况。
755年,安史叛军从河北大举南下,先后攻占东都洛阳,又攻下潼关,逼近长安。
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太子李亨北上灵武,被拥立为帝,即唐肃宗。
唐朝将镇守西北地区的精兵悉数内调,并在北方少数民族军队的援助下,反击叛军。
安史叛军接连内乱,最终于763年被平定。
见第9张PPT。
师:安史之乱的影响:比较安史之乱前后藩镇割剧势力说明——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见第10张PPT。
课件展示:背景: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日益严重,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
见第11张PPT。
结果:起义军虽然一度攻占了长安,最终却被原为义军将领的朱温,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起义。
见第12张PPT。
过渡:藩镇割据造成国家分裂呢?让我们进入第二篇章:五代十国。
第二篇章:五代十国
师:唐朝灭亡——农民起义军将领的朱温,投降唐朝后,被封为节度使,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黄巢起义。
朱温逐渐控制朝政,陆续兼并了北方的大小割据势力。
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
见第14张PPT。
教师提问:比较五代十国前后期形式,回答五代包括哪五个朝代?十国包括哪十个政权?见第15张PPT。
学生活动,教师明确: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
南方地区出现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
见第16张PPT。
课件展示:展示五代十国的地域情况。
见第17张PPT。
教师明确:实质:唐朝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
消极影响:社会遭到严重破坏,加重人民苦难。
恢复发展:南方相对安定,南方经济得到发展。
统一的曙光:五代后期后周世宗改革,势力逐渐变强,为北宋的统一奠定基础。
见第18张PPT。
3.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安史之乱的原因及其影响;唐末,藩镇割据导致唐朝灭亡;五代十国的状况及影响。
师:史海扬帆的时候到了。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史海扬帆。
练习:
1. 光明网2016年8月26日文章:天宝十四载,又请以蕃将三十二人代汉将,组成一个以少数族武人为骨干、有汉族失意文人和地方军人参加的财富力强的武装集团,最终导致爆发()
A.安史之乱
B.黄巢起义
C.七国之乱
D.八国之乱
答案:A
2. 滕州新闻网2016年3月11日文章:这些藩镇名义上虽然是受唐朝中央政府的管制,实则是自己各霸一方,不服从中央的政命,形成了自己的独立王国,朝廷进一步失去对地方的控制,节度使林立,他们拥兵自雄,互相兼并。
藩镇割据的最严重后果是什么()
A.影响中央财政收入
B.危害国家的统一局面
C.形成五代十国
D.使得中央政令无法实行
答案:B
3.唐朝灭亡后,在黄河流域建立了以下五个政权。
按建立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后唐②后晋③后梁④后周⑤后汉
A.①②③④⑤B.③①②④⑤C.③①②⑤④D.②③①④⑤
答案:C
4. 今天的中国政府存在着腐败问题,结合唐玄宗的前半生和后半生的不同作为,导致不同的结果,谈谈对你有何启示?
答案:第一,在取得成就时,我们要保持戒骄戒躁的恭谨态度。
第二,艰苦朴素的作风不能丢。
第三,人生应该始终如一地坚守自己的信念。
第四,亲近贤达之人,远离不肖者。
……。
4、感情提升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地分析评价,使学生对历史人物正确褒贬。
5. 布置作业
(1)制作唐末历史的大事年表(时间、时间、影响)
(2)做同步学习
教学环节方面:根据教学内容整合了两个板块:(一)安史之乱、(二)五代十国。
两个板块都使用大量的历史图片资料,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采用了小组讨论、上台展示等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能力,提高了课堂效率。
不足方面:学生的参与度较广,但还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在以后的教学中还需努力。
学生上台展示有点放不开,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在以后的教学中还需努力。
学生对五代十国还有点不太理解,还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在以后的教学中还需仔细讲解。